士师记第1章查经资料
士师记第一章
士师记第一章
注释
Ⅰ 不完全的征服迦南(一1~二5)
A 征服迦南南部(一1~21)
这段经文补充了约书亚记所记载的征服迦南记录,具重要地位。对于本段经文与约书亚记之间的关系,在导论已有简略介绍。19
一
一1b~7. 最初的胜利。犹大及西缅为同母兄弟(创二十九33~35),关系一向密切。西缅支派之地业座落在犹大地业中间(书十九1),显然西缅支派很快地便丧失他们支派的特点,与较强的犹大支派完全认同。以色列人在中央高地的征服稳固下来之后,个别支派在征服及占领自己所分派到的地业上,很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行动自由;这种个别的征服行动,也可能是约书亚所拟定全面征服的策略之一。犹大及西缅第一次获胜的地点不确定,有些学者认为比色就是现代耶路撒冷西北部基色境内的吉布特比西克(Khirbet Bezqa)。有些学者误认亚多尼比色(Adoni-bezek;此名意为「比色地之君王」)就是约书亚记十1的亚多尼洗德(Adoni-zedek),七十士译本将两处都写为亚多尼比色,更增加混淆。但是,约书亚记所记载的亚多尼洗德是耶路撒冷王,是攻打与以色列人立了和约之基遍的迦南南方五王联盟之首领。士师记中的亚多尼比色则是在比色被击败,手脚姆指被砍断后被带去耶路撒冷。
1b. 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谁当带头攻打迦南人,显然这涉及求问神谕,其形式不详,但很可能包括了一些小而平、上有刻字的石头,与现代游戏中的骰子相似,其不同的组合可提供不同的答案。这个方式显然不适用于拥有圣灵引导的基督徒,但在古代近东各地却广为流行。事实上,新约时代,在五旬节神的灵降临以前的信徒也曾采用此法(徒一24~26)。当时使用此法的人坚信这个方式是神掌握的,藉此显示祂的旨意,一如箴言十六33所说:「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
2. 神的回答彰显祂的主权。艰险的争战虽在眼前,但是最终的结果已经确定。
4. 迦南人一词,通常指以色列人入侵迦南地时,该地所有的原居民。有时也会将迦南人与亚摩利人区分,前者占据山谷及海岸平原,后者则居住于山地(如:民十三20)。比利洗人身分不详,但因其与迦南人相提并论,可能是因为他们也是此地之原居民,并非仅为迦南人的别称。
6~7. 亚多比色的手脚大拇指被砍断,不但是要羞辱他,同时也使他成为残废,无法有效地使用武器。在现代读者的眼中这样做好像相当残忍,以色列人也很少施行这种酷刑;但是,这种刑罚却为当时诸王一致采用,奉为复仇法则(lex talionis)之圭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律法,现已经被基督取消(太五38、39)。七十个王无疑是夸张的说法,并非精确数目,乃指极大的数目。比色王既成残废,不再构成以色列的威胁,便被他的百姓接去耶路撒冷居住,终其余生。但是,击败比色王的同一只军队很快地就打碎了他的避难所(耶路撒冷)之平静。
一8.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几乎连续五千年都有人居住其中;因此,考古学上的地层探测无法顺利进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约在西元前三○○○年,耶路撒冷已经存在;但是当时只是俄斐勒山(Hill Ophel;现在圣殿所在处之南方)的山区要塞。西元前十九世纪的埃及咒诅祷文,以及西元前十四世纪亚玛拿(el-Amarna)出土的通信泥柬中,都曾提及耶路撒冷为重要的城邦国家。麦基洗德以祭
一9~20. 耶路撒冷之南部及西部。第9节的山地、南地和高原,未能清楚显示这其实是指迦南地南部三个主要的地区。首先是山地(hill country,RV、RSV),指耶路撒冷及希伯仑之间的山区;其次是南地(Negeb,RSV),指希伯仑及加低斯‧巴尼亚之间的半干旱地区;第三是低地(lowland,RV、RSV),或按希伯来文名直译为「示非拉」,指南北向的山丘地,介乎沿海平原及中央山地之间。这段经文总结犹大支派及其同盟的行动。
10. 基列亚巴(Kiriath-arba)意为「四个城邑」,很可能因有四个城邑结盟,此由希伯仑本身意为「同盟」更增加其可能性;这种结盟可能是在情势需要时,为了彼此互相支持而成立的(参:书九17,十3)。希伯仑位于耶路撒冷西南偏南十九哩,亚伯拉罕与此地亦有渊源(创十三18等),大卫统治的前七年以此地为犹大国的首都(撒下五5)。20节称示筛、亚希幔、挞买为亚衲的三个儿子。亚衲族的人以身形高大著名,深为以色列人所畏惧(参:申九2)。20传统一向将迦勒与希伯仑相连(书十四6及下;士一20),可能当探子受命探查迦南地时,迦勒所负责的便是侦察此地(民十三22的详细内容显示此资料源自迦勒或约书亚本人)。
11. 底璧位于希伯仑西南十一哩,介于南地及示非拉之间,极具战略重要性,因此成为下一个主要目标。其过去的名称为基列西弗(Kiriath-sepher),意为「著作之城」,原由不详,有可能是因为它跟那些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城市一样拥有图书馆宝库。底璧即现在的「比特美心废坵」(Tell Beit Mirsim),乃考古的重要中心之一;此外,它也是防御甚强之城邑,占地
12~15. 参看约书亚记十五15~19。这段经文并无清楚交代俄陀聂是迦勒的侄儿还是弟弟,就其文法来看两种皆有可能。迦勒被称为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儿子迦勒(民三十二12)。基尼洗族乃属与犹大支派有关的以东人之宗族(创三十六11)。值得留意的是,迦勒及俄陀聂在这个真正无阶级之分的社会中均得以跃升高位。迦勒出身于以东族而非以色列族,却是犹大的一位族长,且于窥探迦南地时被选为其首领(民十三2、3、6)。虽至耆老之年,迦勒却勇猛如昔地攻取希伯仑;现在,轮到俄陀聂在底璧一战功成,并娶迦勒之女押撒为妻。显然迦勒将此城赐予俄陀聂及其新娘作为产业,押撒却要求当时半干旱地带所不可或缺的水泉之田地作为嫁妆。
16. 基尼人为形容词,若无定冠词则不能指某一个人;显然有一名字被抄漏,可能是叶忒罗(梵谛冈抄本)或是何巴(亚历山大抄本)。基尼人乃游牧民族,与亚玛力人关系密切(参:撒上十五6);但是后者是以色列人不共戴天的大敌(出十七8~16),前者却与以色列人和睦共处。另一个难题是何巴乃基尼人(士四11),另有经文却说叶忒罗为米甸祭司(出十八1)。可能的解释之一为:因为基尼人游牧的特色,以致他们在到处飘流时分别与亚玛力人及米甸人扯上关系。另一个常见的难题便是流珥、叶忒罗及何巴之间的关系(参:出二18,三1;民十29;士四11)。希伯来文中「岳父」及「内兄」有完全相同的子音,因为母音系统直到西元第六至第九世纪才告完成,所以的确存在着混淆不清的问题。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何巴与叶忒罗同义,是摩西的岳父,流珥则为一位远祖。
棕树城在别处经文乃指耶利哥(三13),按这里的上文下理来看却不可能是指耶利哥,可能是指位于死海南部的地方。亚拉得乃位于希伯仑以南约十六哩的荒芜之地。以色列人初次接近应许地、尚未因为小信而飘流旷野以前,曾有一位迦南人亚拉得王击败过他们,但其成功却是有限及短暂的(民二十一1~3)。因本地区乃亚玛力人出没之地,因此有些学者将民改为「亚玛力人」(「民」及「亚玛力人」希伯来文之头两个子音相同),显然基尼人在亚玛力人境内落脚,并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
17. 本节经文使人忆起以前民数记二十一1~3的事件(参16节之注释)。有学者认为此乃探子受任探地(民十三、十四)之前发生的事,因为民数记十四45记载以色列人败退至何珥玛;显然何珥玛在较早之前已为以色列人攻陷。然而这两件事件无须混淆,也不必以此作为分头进攻(犹大及其同盟由南进攻)之证据。考古发现显示有些城邑(例如底璧)不只一次被毁,这些事件相隔四十年,何珥玛居民大有时间可以重建。可能有些地方因有充足的建筑材料、易于防守、水源充足等有利因素,以致一直有人居住。何珥玛位于希伯仑西南约二十哩处,其名源自意为「尽行毁灭以献上」之动词,意为将城邑和其中的生物及非生物完全献给神只,将之全部毁灭(除以色列以外的众族都盛行此风俗)。此风俗有宗教背景,是与神订立盟约责任或承诺。此举虽然看来残酷,却可以消除许多与战争有关的罪恶(如:掠夺、强奸等等)。
18~19. 这两节并列的经文似乎显得互相矛盾,因为迦萨、亚实基伦、以革伦乃属于第19节所指的沿海平原所在。可能是以色列人在取得这些城邑及其近郊(AV 的沿海平原指的是「近郊」或四境,RSV)之后,被逼退守山区,因为迦南人无法在山区有效地使用他们的铁车。以色列人畏惧他们争战的武器铁车,在平原与迦南人争战时经常不敌;士师记第四、五章所载之胜利乃属例外,因为豪雨使得铁车无法正常运作(五4、5)。因此犹大赶出山地的居民,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RSV)。迦南人及稍后的非利士人都能够造铁器,以色列人则一直到了大卫时代才离开青铜器时代晚期。第19节有可能是一般性叙述,指迦南人及非利士人。后来以色列人对铁车的使用持保留态度,认为那是倚靠人的力量(如:诗二十7)。大卫似乎不会利用由哈大底谢处夺得的战车(撒下八4),直到所罗门为王时才开始懂得如何使用这种武器(王上九19,十26)。我们最好谨记在心,今天虽然铁车早已为其他现代战争武器所取代,然而国家或个人最坚固的武器仍然是忠实(公义)地倚靠耶和华神。
此处有关迦萨、亚实基伦、以革伦的记载,乃是指非利士人定居在沿海平原以前的时期。非利士人乃以色列人进入应许地一代之后(约西元前1200年),来自爱琴海地区移民运动中之一支;他们原为「海上民族」,却大规模地定居于沿海平原。埃及人无法制服他们,便准许他们定居,形成由五个城邑组成的邦国(pentapolis:以革伦、亚实突、亚实基伦、迦萨、迦特)。这并不表示之前没有非利士人在此地较小规模定居的可能性,创世记二十一32、二十六1便是例证。
一21. 便雅悯人及耶路撒冷(参8节之注释〕。耶布斯人乃居住于耶路撒冷(别名耶布斯;士十九10、11)及其近郊之迦南人。直到今日,不一定表示是大卫攻取耶路撒冷(撒下五章,约西元前993年)以前的日子,因为耶路撒冷被攻取后,耶布斯人仍获准居住该城(参:撒下二十四16)。
B 夺取伯特利(一22~26)
夺取伯特利的记述使人联想起约书亚记的征服事迹,其中完全没有提到伯特利被攻取,只提到伯特利的人与艾城的联盟(书八17)。伯特利与艾城非常接近(书八9、12),但是考古证据清楚显示,从西元前约二二○○年后,艾城便不再有人居住。此城的发现不大可能被搞错,青铜器时代中期或晚期的城邑也不可能完全被蚀毁。这个问题导致许多人猜测艾及伯特利二名实际上是指同一块地;另一个更小可能性的猜测是,伯利特人使用艾城的废墟(艾城一名意为「一处废墟」)作为驻军前哨,以抗拒来势汹汹的以色列人。既然二城出动了所有的男丁(书八17),显然此二记述必有一定的相关。两件记述均记载差派探子(士一23~25;书七2、3),但此乃以色列人通用之战略,一如耶利哥事件所示(书二1及下)。此处与耶利哥相似之处,在于二事件中通风报信者及其家人都于全城被屠杀之时,得蒙幸免。值得留意的是,一如犹大族之经历一样,耶和华的同在(士一22)都是成功的保证。伯特利与先祖雅各有关(创二十八19),在士师时期成为主要的圣所所在地之一;所罗门去世及南北分裂后,成为北国全国宗教的献祭中心。伯特利一名意为「神的殿」,是用当时以色列周围列邦对神的通称,而非用以色列人对神特别的称呼(耶和华)。艾城在名义上则为迦南众神庙的核心所在。
赫人(士一26)乃印欧后裔,于西元前一八○○至一二○○年期间,在小亚细亚及叙利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考古学家发现,先祖及摩西时期有许多的律法及风俗与赫人极为相近,特别是赫人宗主对属国所立之盟约,给予我们了解有关以色列早期历史的新亮光。在征服时期,叙利亚地区被称为「赫人的全地」(书一4);叙利亚及巴比伦后来之记录,叙利亚及巴勒斯坦则被称为「赫人之地」。出卖伯特利的人可能为一赫人,在王朝中落之后离开本乡,于此事件之后又回到自己的本族。路斯的位置不详。
C 未得之地(一27~36)
27、28. 第27节所提到的城邑,控制迦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横贯耶斯列谷及以斯德伦谷,形成天然的屏障,将住在山地的以色列人分隔为南北双方。虽然以色列人偶尔击败某些城邑之王而传来捷报(书十二21、23),但是显然迦南人仍然在他们可以顺利驾驭铁车的低漥地带,独占优势(参:书十七11~13)。不过,纵观地图,可以看到这些城邑所在之处极为分散,因此虽然迦南人控制山地本身,以色列在其附近的高地之间仍然有相当的行动自由。伯善乃控制约但河谷及耶斯列谷之间的要塞。埃及曾在此地驻军,直到兰塞三世(西元前1175~1144年)的时候为止。后来似乎有非利士人进占此地(参:撒上三十一10)。属……乡村的居民意指四围的近郊或乡村,因贸易或安全的原因与所属的主要城邑有所联系。
以伯莲控制以斯德伦谷南部通往示剑及伯特利之出口。他纳位于米吉多东南部五哩处,二者常被相提并论(书十二21,十七11;士五19;王上四12),这两个城邑,控制由以斯德伦谷通向沙仑平原等地的西南通道。米吉多原在埃及统治之下,直到西元前十二世纪中忽然被摧毁,好长一段时间无人居住;因此,才会有士师记五19所形容的情况出现。多珥座落于地中海沿海之迦密海岬之南。在多珥之前的城邑,均按由东至西的顺序被提及;此顺序到多珥为止,可能是因为它原来便是最后出现之城邑,一如历代志上七29所示。这些迦南人占领区到了大卫的时代才被铲除,大卫使用非以色列的外族人为廉价佣兵,所罗门也效法此行。最终的效应便是相当多的迦南因素得以渗透入北方的以色列国,导致迦南式的敬拜大行其道。
29. 基色位于以法莲支派地业的西南边界,在耶路撒冷以西约十八哩之处,座落于示非拉较低山脉之重要位置。埃及碑文数次提及此地名,包括米聂他(Merenptah)约于西元前一二二○年攻取此城的「以色列」碑文记录。显然此城乃重要城邑,以色列人到所罗门的时代才开始拥有此城;之所以取得此城,是因为埃及法老王攻陷此城,杀尽城内居民,作为女儿的妆奁送给女婿所罗门(王上九15~17)。21
30. 基伦及拿哈拉位置不详。西布伦的地业见诸于约书亚记十九10~16。
31、32. 大部分支派,或多或少都能占领他们分派到的地业中之一部分,亚设却似乎完全失败,无法将迦南人赶出;因此,导致了本节经文突然转换语气,说亚设就住在迦南人中间(参:一27、29、30)。拿弗他利和但支派似乎也有类似的情形发生(参:一33~35)。这些记载显示约书亚所列出完整的支派地界颇为理想化,但实际上并未达到所欲达成之目标;由此产生的混乱,也影响到各支派实际占领的地业界线,例如有些支派无法占领原来分配到的地业时,转就而侵占其邻近支派之地业。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确定约书亚记中所记载的原定地界,并不足为奇。
第31节的头四个城邑位于迦密山北岸。迦南居民在此处保持他们在别处所失去的强势,导致此地区发展成为重要的海上王国腓尼基;日后,大卫及所罗门均与其建立联盟(撒下五11;王上五1~12)。腓尼基的公主耶洗别嫁给以色列王亚哈后,诱使以色列人事奉敬拜巴力(Baal-melqart,王上十六31),带来惨痛的后果。
33. 此二城邑之位置不详,但由其名可略窥一二。伯示麦(太阳之家)可能是为了敬拜太阳神而建造的庙;伯亚纳(亚纳之家)则是献给亚纳的,亚纳乃迦南人的生育女神,巴力之妻。在以色列人定居之地,这些名称常有可能以其他形式出现,是司空见惯之事。
34、35. 但人一如亚设人一样,未能进占他们的分地。他们的情况比亚设人更加不利,因为当地居民甚至不准他们定居在其间。他们不仅不断受压,更被逼入属于犹大的地界。他们为情势所迫,终于有不少的但人移民到应许地最北的地方(士十八1及下)。
此时对作者之布局已可略窥一二,由他的陈述中可看出情势的每下愈况;第27~30节,迦南人住在以色列人中间,并成为服苦之人;在亚设及拿弗他利(一31~33)地界中的迦南人虽然顽强难以驾驭,以色列人却得以住在迦南人中间;但到第34节时,但人却完全无立足之地。亚摩利人很有可能是被非利士人(约于西元前1200年大批定居在沿海细长的一片土地上)赶逐,生还者被迫退守至山脚地区,导致但人先是在平原无立足之地,最后甚至被逐离山区。由参孙的事迹可以看到来自非利士人之压力的直接影响。亚雅仑谷位于耶路撒冷西北十一哩处,是惟一可以确定其地理位置之城邑。有人认为希烈山(Mount Heres,AV、RV;RSV 译为「太阳山」),相当于伯示麦(「太阳之家」,不可与第33节同名的城邑混为一谈),在耶路撒冷西边约十五哩之处。此三城市控制由耶路撒冷及中央山地通往沿海平原之要道,因此成为以色列地界上之另一天然屏障,使南方的犹大益显孤立。
36. 从亚克拉滨(按字面意义为「蝎子」)坡而上或由此下来,通常被认为是由死海正南边的地区通往别是巴之要道。本节为何要记载亚摩利人之地界的原因不详,此节与前文之关系亦不太清楚。造成此难题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这些经文乃节录自较详尽介绍各支派的记载,该记载可能是以此节为结尾。有些学者支持一些将「亚摩利人」译成「以东人」(二词在希伯来文极其相近)的七十士译本手稿,认为这是指犹大及以东之间的疆界。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