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第1章查经资料
以斯帖记第一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第一章
Ⅰ 铺陈背景(一 1 ~ 22 )
A 波斯的荣华(一 1 ~ 9 )
作者用简短的篇幅,把读者带到辉煌的东方世界,那时波斯帝国方兴未艾。其实那时和现在一样,大部分亚洲西部的人民生活都相当艰苦,粮食并不充足,虽然也生产一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工人的收入仅能维生。宫廷的奢华却难以想像。帝王越奢华地款待宾客,就越表示他至高无上、势力万千。我们听起来很奇怪,竟然没有人稍微表示抗议。不过,对犹太人来说,受惯了先知书的教导,必然也能从观察中默然作判断,这样贫富悬殊的体制绝无公义可言。
1. 希伯来文中,本书首句是公式化的句子,在英皇钦定本( AV )及修订本( RV )是“ now it came to pass ”,但标准修订版( RSV )则删去。这句话通常是历史书的开场白,是连接其上史实的。 以斯帖记 的希腊文本,在开头有两段是希伯来文本所没有的(见本书附录 A 段 )。这样,这公式化的连接句,就更表示希伯来文版本原是较长的。另一个引申的原因,是作者想表示本书属于历史文学的类别 85 。不过以西结书和约拿书也用同一句开头,所以这两个论证都不够分量,那只是一个惯用的首句罢了。
亚哈随鲁 ( Ahasuerus ),是希腊文的薛西( Xerxes ),也是以斯拉记四 6 所提及的波斯王,统治于主前四八六至四六五年。很奇怪,希腊译本却作 Artaxerxes (亚达薛西) 86 。这位亚哈随鲁在西方历史记载中,是那入侵希腊的王,却两次被辱(主前 480 及 479 年)。不过,他是个伟大的建筑师,完成且改良了父王大利乌始建的大宫殿,巩固了国家的疆域, 从印度直达古实 ( Ethiopia )。这里说的印度不是指印度半岛,而是如今的巴基斯坦,是印度河( Indus River )流经之地。大利乌被印度平原河流冲洗的金沙所吸引,于主前五一三年征服该地 87 。古实( Ethiopia ,希伯来文为 Ku^s% ,即埃提阿伯),是埃及以南的国家,如今是北苏丹的西部,并非当今的衣索比亚( Ethiopia )的版图。大利乌统治初期,便已经征服了埃及,并且把已经开工的运河,从地中海通往红海,完成了工程。这工程在商业上与军事上的利益十分明显 88 。 一百二十七省 。王国原本分区并不超过三十二个,这里提及这许多省分,是要把国王的权势铺陈得尽量辉煌罢了。
2. 登基 ( RSV 作“坐在宝座上”)。波斯帝王的威荣通常都是极其铺张的,他端坐直背的宝座上,四周侍臣群立。不过,这一节却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原来他的登位经过不少波折,他要先平伏了埃及和巴比伦的叛乱,才能安然登位 89 。“王位”(希伯来文作 malku^to^ )字义是“他的王国”,大部分出现于旧约的后期书卷,如历代志上下、以斯帖记、但以理书,及以斯拉记。 书珊 ,原是以拦的首都,被波斯征服、重建。 城 (希伯来文作 bi^ra^ )是从亚述及波斯文后期借用的字眼,意思是“城堡”,是城巿里额外加强守卫的宫堡,这里的宫堡比四周高出一百二十尺。总之,一切都是为了高举国王的地位,同时保卫他的安全。
3. 在位第三年 。应是公元前四八三年,那时化已安顿国土,完成了书珊城的建设,要大摆 筵席 、大事庆祝。希伯来文的“筵席”与“饮酒”一字同系,表示当时必定供应大量的酒。这一场饮宴的宾客是国中的“行政官员”( EVV 作“王子”是错的)。这些人是被委任的,并非承袭的。同一个字首领( s*a{ri^m )下面又再出现。 臣仆 直译应作“奴仆”,是王近身的侍从(参三 2 ,四 11 ,五 11 ),正如稍后的尼希米(尼一 11 )。至于 首领 ( RSV 作“军队的统帅”),是用来作补充,说明得更清楚。当时挑选的军队有一万四千,而作保镖的有王宫侍卫一万名 90 。波斯和玛代,排列次序与但以理书五 28 ,六 8 及其下,八 20 惯用的次序相反。以民族来说,两国的关系很密切。主前五五○年之前,玛代国势较强,五五○年之后,古列王掌权,波斯便作领导。当然,波斯王会把自己的国号放在前头了。 贵胄 (希伯来文作 part#mi^m )是波斯的借用字,在但以理书一 3 也有用。玛代与波斯贵胄的浮雕,在波塞波利斯( Persepolis ,阿垦米尼王朝首都)的皇家大厅梯间,可以看见 91 。
4. 亚哈随鲁王从父亲大利乌王承继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书珊城奢华的新建筑、大量黄金,还有数不尽的奢侈品。这些大都是从税项及贡品而来的。皇家财宝陈列展览了一百八十日,又有这许多权贵要人聚集,正是发动攻打希腊的大好机会了。正如希西家王与巴比伦使臣的例子(王下二十 12 ~ 19 ;赛三十九 1 ~ 8 ),资源很容易转眼变成军事用心。若依文字上看,似乎宴会长达六个月之久,派顿评论道∶“国王与国家大臣花了六个月时间喝酒,实在长得难以置信。” 92 也许作者要读者先明了事情的背景,就先提及宴会,然后再叙述他的主题。
5. 宴会是所有欢乐的高潮。很多人认为七日饮宴,也是太长了,不过作者要铺陈一个(多少有点讽刺性)国王是何等财富无边的景象,竟邀请了 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 (见上文第 2 节注释),即国王的侍从、官员及宾客,不论 大小 都在被邀之列。宴会在户外举行,是在 御园 的院子里,比“帐篷”好(希伯来文作 bi^tan ,参七 7 )。“是个较小的建筑物,奢华精美的一座单独建筑物,专为国王或太子享用的……这建筑物是敞开的,也许是用柱子围绕的亭院。” 93 书珊城夏天酷热,稍有微风吹拂,都会大受欢迎的。
6. 这里的描写十分细致,刻画出一幅穷奢极侈的图画。 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 ( RSV 作白色、蓝色、紫色),用细麻带系住。白色和蓝紫色是皇室的颜色,正合当时的场合。云石柱衬托着不同的颜色,又有金银色的床榻,不同图案色泽的地板,正好铺陈出皇家的无比华美。波斯人的风俗,是斜倚在桌子旁的。在阿摩司时代(摩六 4 ),以色列人已有人采用。到了新约时代,更沿袭为一种习惯。
7. 波斯人喝酒的金器皿,形状及容量有如牛角杯,设计各个不同,装饰得异常精美 94 。
8. 这一节是翻译者及解经者的难题。一方面它说 喝酒有例 (希伯来文作 kadda{t );另一方面又说 让人各随己意 。这就视乎 da{t 这字放多少重要性了。据派顿( Paton )说,这个波斯字在本书出现了十九次,都与王的御旨有关 95 。而“例”( RSV 作“法律”)这个字是指玛代和波斯不可更改的律例。据希罗多德及色诺芬( Xenophon )的记载,有一条律例是这样的∶国王什么时候举杯喝酒,人人都要喝。约瑟夫却把这故事这样诠释∶“国王又吩咐仆人,不必勉强人喝酒,只要不断送上酒去,因这是波斯的惯例,但可以容许人随己意享用。” 96 约瑟夫是依据七十士译本,那里加了一个否定词,因而把第二句整个意思更改了,与希伯来文版及英文标准译本完全不同了。他这个见解没有提供什么助益。
也许,诠释者过分受这 da{t 字的影响,因这字有时带有“吩咐”的意思,过于“圣旨”的意思。正如新国际本作“国王下令容许客人随意喝酒,他已吩咐仆人随客人意愿侍候他们。”这里还有另一个解释,对这一节的意思有帮助的。 Kadda{t 一字可解作“大酒壶”,这样就再也不用管什么御旨了,整句是说“大壶大壶的酒随意饮用” 97 。也许新国际本的译法为最佳诠释。
此外,翻译文字无法看出来的,在希伯来文中间却有遣词用字的细微之处。例如,不断重复出现的 rab ,意为“许多、甚多”,第 7 节中, 王的“厚”意 ,第 8 节的 “一切”臣宰 ,都是这个字。这表示国王藏酒多得无数,仆婢也数不清。
9. 同时,另有类似的筵席为妇女们举行,是由王后主持的。有些作者认为区区几节经文中,出现了三次大筵席,可见筵席是本书作者最爱用的主题 98 。不错,这故事环绕几个筵席而展开,作者当然难免要把筵席成为书中的重点了。依波斯风俗,女人另设筵席宴客,似不是常有的惯例,然而,以斯帖后来的确设宴给国王及哈曼。也许当时宾客人数太多,所以不能不分开来设宴;又或许可以忖测∶由于宴会极度奢华,某些女宾无法接受得来。
瓦实提 ( Vashti )这名字令人费解,因为根据希罗多德,王后的名字叫做阿玛翠丝( Amestris ),是奥塔尼斯( Otanes )的女儿,奥塔尼斯曾在主前五二二年协助大利乌夺取王位。不过,可能国王有别的王后,名字并未被发现,又或许王后有别的名字。“瓦实提”在各种版本中,有七个写法,意思在波斯语中是“最好的”、“蒙爱的”、“最渴慕的”,是个值得引以为荣的好名字 99 。
85 ICC , p. 121.
86 国王的身分,见导论 ,第 11 ~ 15 页。
87
HPE
, pp.
88 HPE , pp. 145 ~ 147.
89 HPE , pp. 234 ~ 237.
90 HPE , pp. 237 ~ 247 。图 31 是波塞波利斯( Persepolis )的王宫侍卫。
91 IBD Ⅲ , p. 1195 ,阶梯图。贵胄见 HPE ,图 27 。
92 ICC , p. 131.
94 例子见 AB 第六图,及大英博物馆。有一个饮用的角( BM 124081 )是半镀银的,高 25 公分,尾端形状像蹲着的半狮半鹰兽。日期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帝国的阿垦米尼时期。
95 ICC , p. 146.
96 Antiquitiesof the Jews xi. 6. 1.
97
John Gray,The Legacy of Canaan, VTS V (
98 把第 3 节和第 5 节的宴会分开来,就成了三个宴会了,因为末后一个是为平民的。不过,若 bi^ra^ 译作“全国”,正如这里的主张,那么客人就不是从河那边过到大城来的了。那河在三章 15 节下称为 ha{`i^r 。 S. B. Berg 认为两次宴会都是为全国人的,不过强调两者有不同的宾客名单( Berg, p. 32 )。
99 AB , p. 8. 亦见 p. xlii.
B 国王被辱(一 10 ~ 12 )
这位权力无边的大国王,统治当时所知的全天下,无数的资源与权势,然而,竟是容易触怒的。这个事件引起一个问题∶这个家到底谁作主?
10. 一个星期的宴乐放纵,国王的心当然是欢乐的。希伯来字 to^b ,“好”的意思,可以解作“欢欣”,甚至“醉酒”,视前文下理而定(参∶撒上二十五 36 及王上八 66 ,可见同一成语会有相反的诠释)。亚哈随鲁当时看来极不可能全然清醒。本节中的七个名字在各版本有许多不同写法,亦没有外证可以证实。 米户幔 ( Mehuman )是古波斯字的希伯来化形式(意思是“可信任的”),最后一个 甲迦 ( Carkas )在波塞波利斯废墟中的石版上出现过。一般看来,这些名字来自波斯的证据较大,希腊的影响则看不出来。希伯来字 sa{ri^s , 太监 ,在这里其实可以指“总管”,同时也指“被阉的人”,因这七人有权进入王后的宫室去。不过,也可以单指“总管”,正如波提乏(创三十七 36 ),是个结了婚的男人。
11 ~ 12. 国王视瓦实提为至宝,要把她的美貌展示宾客,作为这场盛大庆典的高峰。她忤逆不肯出来,在众首领面前丢国王的脸,不用说是自取其祸的了。犹太早期的其他著作有不少字句的变化和加插,解释她为何不肯应命。一个理由是她被要求裸身露面,另一个说她或许有了容貌的瑕疵,这样,在犹太人的心目中,她不肯出来就可以理喻了。否则,她就是公然反抗丈夫的权柄,认为他们的权力应有适可而止的界限。这里没有提出拒绝的原因,使故事更为紧张。瓦实提对国王没有反抗的权利,所以有没有理由是无关重要的。是否作者同情瓦实提,要引起读者的怜悯?这方面他似乎成功了。国王的震怒,必然爆发成行动,瓦实提惨遭不利。
C 国王报复(一 13 ~ 22 )
13 ~ 14. 王室的参谋,明哲人 ,是传统务必设立的职位。例如法老谘询的 博士 (创四十一 8 );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王时代,就是巴比伦 哲士 之一。 达“时务” 是指观星象而得的时机,可以采取有利的行动的意思。不过,这里似乎是说“采取合宜的对策”(参∶代上十二 32 )。这个句子很长,有许多注解的附句,正是作者写作的风格(一 1 是另一个较短的例子)。王经常谘询这些 知“例”明“法” 的人(希伯来人作 da{t[ 及 di^n )∶作者喜欢用押头韵的字,其实这两字并不合用于当时的事例。因为,这样的局面似乎是古所未有的。此外,“七”的数目特受偏爱,已是十分明显的了(参 10 节)。
在王左右 的人,就是哲士中最被信任的,被挑选可以时 常见王面 ,即个别直接与他说话,是个难得的特权。这七个人是国王在国境内最亲信的人。他们的名字没有什么值得议论的,有些名字的写法各版本略有不同,不过正如第 10 节的名字,似乎都是波斯的形式 100 。第一个名字 甲示拿 ( Carshena ),见于波塞波利斯遗迹的石版上。亚达薛西王也有七个策士(拉七 14 )。
15. 作者继续 13 节解释哲士之前的叙述。国王不知如何处理当前的僵局,于是征询 照例 应怎么处理的指示,就可以避开承认无能的尴尬了。
16. 国王的亲信大臣商讨之后,米母干( Memucan )大显身手出妙计。这人机敏之处,是把这件事扩大到更广阔的层面来看,这样便把国王私人的怒气,冲淡缓和了。还有另一上招,他利用全部男士在场的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使这有失国王颜面的事件转为对国王有利,而牺牲王后的权益。
17. 米母干的见解大获在场男士的赞同。但却未顾及女人的心理,一般来说,女人并不像男人那样易于即时采取合作行动、互相撑腰。
18 ~ 20. 惟恐被女人嘲笑品论的念头,已足够理由颁布新御旨,至于怎样推行并未论及。国王自己则加上了废后的御旨,把瓦实提废了。这样就可以杀一儆百,使所有作妻子的不敢违抗丈夫的吩咐。命令一颁布,就可以叫妻子百依百顺!
从这里起,瓦实提已不再冠以王后之称,值得留意。 比她还好的人 ,指出故事发展的方向。从国王高处不胜寒的角度看来,王后的影响力非常大;这样,下一任 王后的位分 ,就必然全力施展她的威力了。她的威力到底有多大,正是故事陈述的内容。瓦实提犯了不明文的律例,放弃了对国王的影响力,这影响力原该在私下才使用的。她所受的处罚,看来十分恰当,她既蒙召而不就觐,就让她永远不再就觐好了。奈特( G. A. F. Knight )认为米母干是典型恨不得落井下石,使无辜者身败名裂的人 101 。
21 ~ 22. 米母干针对男性的自尊而呼吁,赚得国王及贵胄的支持。作者叙述国王不加思索便颁布御旨,间接指出这地立例像儿戏,而这样的律例多不可胜数(参 13 节)。派顿很详细说明当时波斯国所用的多种语言,他说御旨中必然有一份亚兰语的,因为是官式的国际语言 102 。不过,当时各国人士汇集,必不乏翻译者或传讯者;况且,如希罗多德所记 103 ,当时的邮政系统也可以传送御旨。可是,这御旨的内容势必叫接收的丈夫们大惑不解,这是不难想像的了,因为每家的丈夫在家中作主,原是理所当然的。 各说本地的方言 在希腊文版本是没有的,这颇令人奇怪。早期的犹太解经者用尼希米记十三 23 及下来诠释这一节,吩咐作丈夫的∶虽然妻子是外国人,仍要继续在家中说本国方言。不过,这里的背景不合用。英皇钦定本及修订本任意地意译了希伯来文,但对意思也没多大帮助。稍经更改后,意思是说“他看怎样说最合适,就怎样说”,这当然合情合理 104 。希伯来版本的解释是∶好像亚哈随鲁王在仿效古列王册上的榜样,鼓励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 105 。这样看来,御旨要译成各国文字,正好支持这一论点。这一场序幕里,铺陈了波斯皇宫外在的装饰,以及人物的布局,极尽奢华荒诞。较之今日故事的叙述手法,本书卷的笔法完全客观,作者不作任何评论、不作人物描绘、没有心理分析、没有任何判语。读者会自己引申,当时仍在外邦统治下的犹太人,就是散居各地的犹太人的祖裔,当然也会快快引申判断的。
我们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很容易错失其中隐约的讽刺与幽默,这些对当时的读者都是很明显的。几个讽刺的暗示中,最显著的亚哈随鲁王在第一章中的前后对照了。开始时,他是世间至
100 AB, p. xliii ,列出各名字的不同形式。
101 TBC, p. 29.
102
ICC, pp.
103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viii98.
104 AB, p. 12 ,根据 Hitzig 的见解;参 ICC , p. 162.
105 从留存的文献中,得知古列为所统治的人民(不单只犹太人)保存他们的圣所,又把被掳者送回本地去( ANET , p. 316 )。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