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提摩太前书第1章查经资料

提摩太前书第一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提摩太前书相关章:

提摩太前书第一章

Ⅰ 使徒与提摩太(一1-20)

A 问候(一1-2)

1. 提摩太前书遵循一般保罗书信的起头,保罗首先宣告自己有使徒的权柄,藉此肯定书中教导的权威性。事实上,提摩太本人并不需要这样的提醒,由此可知保罗这封书信,不仅是写给个人,也是写给教会。

使徒这个字的意思,必须被限定在“耶稣所拣选的使徒”这个定义下。以弗所教会曾质疑保罗使徒的权柄,因此保罗在这里宣告他使徒的职分,有助于澄清他在教会里正式的地位。保罗在此用了基督耶稣,而非耶稣基督,其用意是要着重于属天弥赛亚的启示。然而在保罗书信中,他对主的称呼却非完全一致(罗一1;林前一1)。

使用奉神的命令这样的描述,强化了对权柄的观念。保罗在其他书信中喜欢用“奉神旨意”(如:提后一1),但他现在使用的叙述(kat’epitagēn)在罗马书十六26中,指的是永生神的命令势在必行(也见:林前七6;林后八8)。这表现出保罗没有丝毫忘记他是从神的命令,领受了这样的身分。

保罗很少使用“救主神”这样的称谓,因为除了教牧书信之外,“救主”这个称谓都是用在基督的身上。但是在这里,他心中所思想的是那救恩的源头。这称谓出自一个熟悉的旧约观念。按着保罗的神学背景,这是极为自然的。同时代救主(sōtēr)这个字,常用于对君主的狂热崇拜,譬如用来形容声名不佳的尼禄王。或许保罗运用所有格我们的,是一个暗示性的对比。在希腊文中将冠词删除的写法,可能意味着这个称谓,已经普遍的被当时的基督徒所接受。

我们的盼望基督耶稣接在前面的称谓之后,使得保罗的开场白更有分量,也让我们一窥他的神学立场。圣父、圣子同为使徒权柄的根据,使他更深信基督的神性(参:Simpson)。以基督徒的观念翻译成盼望的希腊文elpis,表达出一种绝对的把握,但现代的英文翻译表达不出这意思。

2. 保罗描述提摩太是因信主作我真儿子的(gnēsios在原文的意思是:真实的、诚挚的),是两人主里关系亲密的确证。无疑的,提摩太的根基是建立在信仰上(吕译;和合:“因信”)。希腊文中虽然没有定冠词,这个片语还是应该指着福音而说。提摩太与保罗站在相同的传统上。以父子相称的门徒关系,在当时的社会里相当普遍,特别是在神话里(参:Dibelius-Conzelmann),然而在基督徒的信仰中,却赋予了这样的父子相称一个新而深刻的含义。

有趣的是,保罗在这里用了相当完整的问候句,在他常用的恩惠、平安之外,又加上了神的怜悯。同样的问安仅出现在提摩太后书一2。伯珥那阐述得好:“若无怜悯相随,恩惠也无从赐人平安。因为我们不仅需要面对将来的能力,也需要知道所犯的罪,已得着赦免。”正如第1节所表达的一样,这里三重的祝福,也是来自神与基督(从父神和我们主基督耶稣),基督是给我们带来祝福的中保,而天父是赏赐这一切的那一位。

B 福音与异端邪说的对比(一3-11)

3. 保罗的思路极为快速流畅,以至于在这个句子里,他忽略了文法上的收尾。NIV译作:我曾劝你……仍住在以弗所,虽然在文法结构上并非十分精确,至少符合了原意。我们无法确定希腊文动词parakaleō在此有何力道。NIV与RSV倾向于使用加强的语气“力劝”(urged),但用温和的口气“鼓励”(encouraged)一样可以衬托出原文的意思。保罗在这里提醒提摩太,不要忘记所托付的福音使命,为的是鼓励年轻的提摩太。

文中提到以弗所,并非表示保罗不久前待过那里。因为希腊文中的分词poreuomenos(现在式)可以表示保罗在途中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并劝提摩太要留在那里。这件事很可能是在使徒行传之后的年代所发生的(见导论[IV关于历史上的影射]一题)。不过,也有学者提出相当有力的论点,将此行安置于使徒行传的时间框架内。从保罗的语气中,可以看出提摩太似乎有什么原因不愿意留在以弗所,而以弗所教会,不论是从福音策略或是文化的角度来看,都是教会在亚洲一个重要的据点。提摩太羞怯的性格,可能使他害怕去面对这份艰钜的工作。

如今提摩太被保罗提醒:他是有权柄的人,他有清楚指正假教师的责任。很明显的,保罗期望他立场坚定,就像在信中,保罗用了命令(parangellō,和合:“嘱咐”),是个军事用语,就是将命令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保罗就是用如此强烈的语气,来表达他的意思。“嘱咐那几个人不可以传异教”,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福音的基本教义,在当时已经确定。(参导论[VII教义的问题]一题)这些话,针对现代追寻新奇的信仰教导的人,无疑是一个及时的警告。

4. 保罗称这些虚假的道理为荒渺无凭的话语(myths,当代:“无稽的神话”)和无穷的家谱,与福音的重要内容实在差太远了。这些虚拟无关的教义,绝对抵触真正的信仰教导所带出来的结果。

许多学者认为对“家谱”的重视,成为第二世纪诺斯底主义的来源。另一派更有力的说法认为:这些传达虚假道理的人,虽然保罗没有提及他们是谁,但应该是一群被犹太教中玄思一派所吸引的人。在提多书一4里,同样的字mythsmythoi,荒渺的言语)也出现过,同样被用来形容一些特定的犹太人。显然保罗在两处不同的经文里,指的是同一群人。在旧约时代,犹太人的经典禧年书(Jubilees)79中,可以看出犹太人对于玄思的兴趣,引发他们编纂出荒渺无凭的野史来。这些虚无飘渺的说法(无穷的aperantos,可能有此含义),免不了会导致更多的争论(和合:“辩论”)。对保罗来说,这些无益的教义,实在是完全徒劳无功,难怪保罗以神在信仰上所定的计划(新译;和合:“神在信上所立的章程”)两相对照。译成“计划”的希腊文oikonomia,可以被解释为“管家的职分”,后来通用为一般“管理”的含义,也是保罗著作里的一般用法(参:林前九17;弗三2、9)。在这里所指的,不是观点不同,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为。保罗已经明确的指出这种虚假道理的无益荒渺,全然不同于信心所导致的纪律。RSV将“神的计划”译为“神的训练”或许更能表达含有神管教的意思。

5. 第5节里的命令(如同军事术语parangelia)指的是摩西的律法。就这点来讲,这些想要做教法师的人,明显误解了摩西律法的真义,但这里更有可能指的是基督徒的道德责任。命令的总归是指命令的目的(RSV:“责任的目标”)。当然,基督徒所有的行为都是以爱为出发点。而这些荒渺无益的教导,无非是要满足个人在知识上的虚荣。教导的动机,往往不是出于爱心。

因此保罗强调这爱的源头。希腊文中的介系词ek,翻译成出于(新译;和合:“就是”)有力地道出爱的源头的三方面:

a.清洁的心:清洁的心是最根本的要求。在旧约圣经中,“心”是一切德行的根基。没有清洁的心,就没有高贵的德行。耶稣对“清心的人”有特别的应许(太五8)。祂同时也强调,因着祂所传给我们的道,我们就清洁,如同葡萄树被修剪干净一般(约十五3)。

b.无亏的良心:希腊文良心(syneidesis)直接的字面含义是“共同的认知”,我们以此来区分是非对错。在保罗的神学里,特别凸显良心在我们身上的作为。对比之下,保罗后来提醒提摩太,离经叛道的人是良心败坏的人(提前四2)。良心的观念,早已存在希腊文化中。但被基督徒赋予更广泛深刻的含义。(参:Simpson)

c.无伪的信心:显明这些教法师的信心虚伪且缺乏根基。保罗认为所宣告的必须真实无伪,才是最重要的。

就因这三个爱的来源,使一些学者质疑这段经文的真实性。因为在保罗其他的书信里,看不到这样平行的铺陈字句;学者认为,对保罗来说,有信心已经足够。但是我们也没有理由怀疑保罗强调信心为爱的出发点。虽然在“爱的真谛”里,保罗认为“其中最大的是爱”,但他仍将“爱”与“信和望”连结在一起(林前十三13)。由此看来,这两处经文对信心的诠释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6. 基督教这三个相辅相成的基础,显然已被一些人忽略。这些人偏离并且转向(和合:“反”)。这是两个极为生动的动词,意味着失去正鹄(astocheō),当然会一偏到底了(ektrepō)。失去了基督信仰的中心点,偏向飘渺无实的虚幻里。因为生命中如果缺少了这三个基础,所带来的结果,不仅是没有爱,也产生毫无意义的喃喃呓语。保罗以虚浮的话(mataiologia)总结了这些离谱、错谬的教导。

7. 这里指出这些人,一心一意想当教法师,显出这些犹太人的性格,只想与当时拉比的释经学较量,却对阐明福音没有兴趣。保罗严严的控诉这些教导别人的人,他们的作为不但不聪明,而且无知。他们误解经文中圣言的内容,以至于当他们说话的时候,不仅不明白自己所讲的,听的人也不了解他们所说的话。信仰的真理绝不允许被淹没在无意义的狡辩里。这是许多着迷于寓意式解经的人,难以避免的陷阱。

8. 由于第7节中提到律法教导的争议,保罗就此讨论律法的目的。他认为律法有其重要性,只要用得合宜(nomimōs合法)。该希腊文副词在新约圣经里,只出现在这里并提摩太后书二5中,都是用来形容律法功用的重要关键字。律法必须被局限在它主要的功用里,那就是用来对付不义不法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好的。这里的希腊文是kalos而不是agathos,别有深意,因为前者不仅着重内在质素的优越,也强调外在形式之美。保罗清楚的拒绝任何贬低摩西律法的行为,但却明显的反对许多针对摩西律法,所引发的无意义的争辩。接着第8、9节,他继续形容律法所针对的各式各样的不义之人。

然而这里对律法的看法,是否与保罗本身的神学思想矛盾?有人质疑此处经文与提摩太后书三16、17的论点有异。但是,如果我们与罗马书七12、16比较,就会发现与保罗对律法的观点,并不抵触。新约学者耶利米亚(Jeremias)指出:一些质疑保罗原著者身分的学者认为,第8节中只要人用得合宜这样的句子,未能掌握保罗对律法的看法(参:Hanson)。然而被翻译做“合宜”(nomimōs)的这个字,在犹太人奉行律法时,是极为平常的用字(Spicq),不必因此认为它与保罗的思想抵触。耶利米亚的看法,应该较为合理。

9-10. NIV在第9节中,依照希腊文文法,并没有在律法前面加上定冠词,表示这里所指的“律法”似乎是普遍的法律。但是第8节有加定冠词的“律法”,因此此处应该是针对摩西五经而言。保罗对律法的看法,同时涵盖积极与消极的两个层面。以消极面来讲,律法对守法的人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从积极面来看,保罗似乎只针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在列举一些极端的例子之后,保罗也指出在约束和谴责的功用上,律法能作的有限。当然,这里所未列出的轻微罪行,也包含在内。这里列举的顺序别具用心:先是冒犯神,然后是得罪人,就是十诫所列出的。

这里所列举的,没有一项与律法所责备的贪婪有关。而在罗马书七7里,保罗正是用贪婪来描述他个人对律法的体验。然而保罗此处的目的显然不同:他是着重在律法约束犯罪的外在功能,然而,我们不必认为这句话排除律法的其他功能。我们虽然知道律法已被福音所取代,十诫仍保有判断公义的外在价值,但是对于一个“义人”来说,律法积极的标准,已不再适用。RSV将dikaios翻做“正直”的人,更接近字面的含义。律法是为不法的人预备的,因为他们藐视法律;律法是针对不服的人预备的,因为他们不愿顺从纪律;律法是为不虔诚的人预备的,因为他们不敬畏神;是为犯罪的人预备的,因为他们背离神;是为不圣洁和恋世俗的人预备的,因为他们拒绝圣洁的事。

弑父母应当是指打骂父母的人,严重的违犯十诫中的第五条诫命。杀人的单独提出,则是指一般谋杀的行为。行淫和亲男色的同样是违犯十诫中的不可奸淫。我们可以确定,在接下来的世纪中,以弗所一带有许多同性恋的行为发生。

将抢人口和说谎并起假誓的连在一起作为结尾,似乎有些奇怪。“抢人口”以现代的观念,可以被理解为“绑架”(如RSV);至于那些“说谎并起假誓的”,则提醒我们,律法不只是针对行为,也针对口中的言语。列举这么多律法约束的对象,最后保罗以或是为别样敌正道的事设立的作为结束,告诉我们除了这里所列举的,还有许多不能一一细数。但是,以上明明谈的是针对律法的行为,为什么在这节经文中,提到别样敌正道的事,而不是敌律法的事?正道在教牧书信里显得十分重要,出现的次数远超过新约圣经其他地方。从律法到正道的转变,说明了保罗的思考,从针对违背律法的教导,转移到生命原则的教导。用希腊文的正(hygiaihousa)来形容纯正的教义,除了在教牧书信里常常出现,没有出现在其他地方。它意味着“有益的”或是“健康的”纯正基督教的教训。总结律法和正道的异同,就像一个是治标的药,一个却是治本强身的食物。不论如何,第10节末尾所提的正道,正是为了下面对福音的陈述铺路。

11. 这一节事实上总结了从第8节以来的讨论。它说明了保罗谈论律法,不是依据他个人的主张,而是依据荣耀的福音。从希腊文字面的含义是“可称颂的荣耀神的福音”,比起NIV、AV和RSV的翻译,这样的翻译更能表达原来的意思,因为它更直接的指出荣耀是关乎剧中的主人翁(神),而不是剧情本身(福音)。同样以属格为表达方式的经节,出现在哥林多后书四4-6。那里提到福音彰显神的荣耀,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

形容神是可称颂的,只出现在这里及六章15节,但这样的用法却常出现在斐罗(Philo)笔下。它并非仅将神当作称颂的客体,而是亲身经历在祂里面完全的福分。这样的想法,贴切的符合福音所散发出来的荣光。

神交托我的说明保罗对福音一贯的态度(参:林前九17;加二7),对受委托的保罗来说,他很清楚神是他的委托人。

C 保罗个人福音的经历(一12-17)

这个部分似乎有些背离主题,却是不可缺少的重点。保罗以其亲身体验,证明神的改变大能。像保罗这样曾经激烈反对福音的人,如果神都能呼召并装备他,更加证明神大能的无限。保罗想到交托予他的福音是如此伟大(11节),不禁联想到自己经历的神的大能,而感到赞叹。

12. 接着突如其来的感恩,贯穿在保罗书信的字里行间,是对福音永无止息的赞叹。保罗不断强调的主题,就是神使一切成为可能。那给我力量的是从希腊文法中的不定过去分词(endynamōsanti)而来,指出一个过去的事实。在另一个读法(抄本支持较弱)里,现在分词(endynamounti)亦被使用来强调,基督是那位恒常不变的赐力量者(参:腓四13)。两种读法,都表达了同一个深刻的真理。然而就保罗在这里所满溢的回忆情怀,以及从前后文来看,用过去式来理解这句话似乎更贴切些。

接下来保罗说明他感恩的理由。他的忠心,在这里可被译为“值得信赖”。派我服事祂指出他所陈述的并无自夸之嫌,因有他个人所领受的启示,并加上他所服事的神为他作见证。保罗惯用的“服事”(diakonia)这个希腊文,证实了教牧书信是早期作品,因为该字容易与第二世纪设立的执事职分混淆,因此不宜用在使徒身上。

派我服事他,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保罗并非自我委任,这是神主动的工作,这是保罗各样服事的确据与根基。(参:林前十二28)。

13. 保罗回溯过去,无疑的将自己的思绪带回到不信主的时候。回想基督的大能,更令他自己觉得不配。他极力的谴责自己,形容自己过去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当他提到自己是残暴的人(NIV,和合:“侮慢人的”),想起自己曾寻索基督徒的性命,挨家挨户的捆绑他们。这样的人竟然还蒙了怜悯!使用被动的语态,是保罗的特色(参:罗十一30-31;林前七25;林后四1)。他先前的败坏,迫使他格外体验神的怜悯。然而保罗了解他受神怜悯的理由,他说因我是……由于无知而做的(新译)。存心故意的无知,只有加增他的罪(参:罗十13);保罗的不明白,与清洁的良心有关,只不过受到不信而污损(参:提后一3)。他不信之前被误导的经历,在神的眼光中不被定罪,反而蒙了怜恤。因祂知道大马色的扫罗,一旦被光照,能成为大有能力的仆人。

14. 保罗无法在长篇大论中,不提到主的恩典。对他来说,那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正在不断运行中的力量,掌管着我们的行为与思想。保罗这里的话,令人想起罗马书五20,两处的动词,都使用过度(hyper)为其复合动词的前置词,企图强调神的恩典格外丰盛。对于这经节里所形容的基督徒的本质,一些学者持有意见。他们认为,保罗不会将信心和爱心与恩典区分开来,或者更甚,保罗把信心看作仅仅是悔改所带出来的结果之一。许多学者认为,保罗这里的用语,十分不明确。不过,没有必要在一节经文中,去推想在恩典、信心、爱心之间有区分,就不是保罗的用法。事实上,连结恩典与信心、爱心的前置词metawith),已经指出神的恩,与其他两项基督徒品德的关系。保罗会欣然的同意,离了神的恩,爱心与信心将成为不可能。同样,失去了后者,也无从证明神的恩。当然也没有必要将此处的恩典视为一种“能力”,有别于“单纯的偏爱”(参:罗五20),因为这里对恩典的强调,只是要凸显13节中所提到的怜悯。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这样的形容,在提摩太后书一13,也可以看到。

15. 这话是可信的,这种令人侧目的用语,除了在教牧书信中用了四次,在新约中是见不到的。这样的声明,令人质疑保罗是否是写这封信的人;但也不能因此认定保罗不能,或不会用这样的口气说话。80从上下文来看,他似乎有节奏般的引用当时教会愤用的声明,是被认为可信的。用这样的口气写给提摩太的信,似乎有些奇怪;也有可能他想提醒他年轻的助手,接下来要说的基要主题。

十分可佩服的这几个额外的用词,在新约中只有这里并四章9节有用到;但却是日常希腊文的惯用语(M & M on apodochē)。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简明的阐述了基督徒信仰的基本真理,并指出了福音的中心。由于使徒约翰比保罗更强调道成肉身的目的,更可以看出保罗在这里是引用当时已经流传的福音书内容。由这句话的内容来看,甚至可能追溯为耶稣说过的话,也包含在四福音的写作素材里。

保罗从没有离开的一个主题,就是基督的救赎是针对罪人。当他越多经历神恩典的伟大,他就更深的体会自己本身罪性的状态,以至于他不得不说我这罪魁(希腊文prōtos意思是“首领”)。或许看来十分的戏剧化,但却是保罗人性中最真实的流露。保罗看自己是那些得罪神,却蒙神怜悯的榜样。保罗习惯形容自己为“最……”,不管说他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林前十五9),或是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弗三8),或“罪人中的罪魁”;保罗绝不是病态的自我贬抑,约翰本仁同样也写过一本著作,取名《神恩丰富,充满罪魁》(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

16. 从第13节起,不断的提到他领受神的怜悯,因为保罗在这里有他的用意。他以自己这样特殊的例子,来说明基督的大能同样能成就在其他人身上。因为显明在保罗如此罪人身上的怜悯,一定能为接下来的世代,成了最好的例子。这个特别的例子,凸显了基督无限的忍耐(当代),没有止息的加在罪人身上。

希腊文中的榜样(hypotypōsis),就好像艺术家笔下所勾勒出来的轮廓,或是说明作者强烈想要表达的字句(参Simpson)。从另一个崇高的角度来看,保罗顺服的经历,对无数愿意相信基督的人成为他们的榜样。译为相信的动词之后有epi加间接受格,表示基督是我们信心的坚固根基。如此不能震动的保证,不仅在今生,也存到永远。

17. 在不断细数神恩典的当中,保罗以其习惯用的颂赞做为结束。颂赞的方式与过去不尽相同,但对神的爱慕与敬畏不变。使用永世的君王(RSV:King of the ages)这样的形容词,仅出现在希腊文圣经旧约旁经中的多比传(Tobit )十三6、10及启示录十五3里。这样的句子可能流传在当时犹太人的生活圈子里,它代表着犹太人两种时代的观念:一个是现今的世代,一个是即将来临的世代。然而神在两者中都掌权,如同保罗所说的世世代代、永永远远。

不能朽坏的,这样的形容词,似乎倾向于希腊式的用法;但是罗马书一23保罗也用同样的形容词。不能看见也同样出现在歌罗西书一15中。而独一的神翻译得比AV“独一智慧的神”正确得多。用“智慧”来形容神,或许来自罗马书十六27,但这里用“独一的神”更能强调犹太人一神论的观念。

D 使徒保罗对提摩太的劝勉(一18-20)

这三节经文是接续第3-5节的经文,保罗在这里更加明确的说明他写信给提摩太的目的。

18. 保罗在第5节劝勉提摩太要有爱心,使用相同的字paran-gelia表达对提摩太的命令(RSV:charge)。照其军事用法(例见希腊史学家瑟若芬〔Xenophon〕与波里比乌〔Polybius〕的作品),它传达一种迫切需要被完成的任务。保罗严肃的耳提面命:牧养的工作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乃是我们的元帅基督的命令。交托这个字(译自原文paratithēmi),形容对提摩太委以重任。同样的字出现在提摩太后书二2,当提摩太交棒给别人的时候。

照从前指着你的预言,指的是提摩太被召前,保罗对他的预言。可对照当初在安提阿教会,保罗和巴拿巴奉差遣时,教会对他们所说的话一样。不论如何,这里的经文,不仅证明保罗对神所差遣接续他工作的提摩太,有全然的信心,也有来自提摩太所服事的教会的认同。

保罗仍继续使用军中的用语,他用打那美好的仗,来鼓励他年轻的部属,去遵守那些认可他蒙召的预言。“因此RSV翻译作“受此感召”(inspired by them),强调对提摩太的预言发出的感召。因为他所领受的能力,是来自神对他的呼召。

19. 不同于以弗所书六10-17对基督徒全副军装的详细描述,保罗在这里只描述了两种装备,却是最基本与最实际的,那就是信心和无亏的良心。保罗有三次,将信心与无亏的良心合在一起使用(一5,三9),显示信心与德行的密不可分。这里,我们不需要像一些学者所建议的,将信心仅仅局限在“正确的信仰”,虽然它理当被包含在内。它应当是属灵上,基督徒全副军装的缩影。

下一句NIV翻译作拒绝它们,但希腊文中被拒绝的对象是单数,RSV直指“拒绝良心”(和合:丢弃良心)较为贴切。原文的动词(apōtheō)表达一种剧烈而蓄意的拒绝。保罗形容这状态,好像船航行在海上。如果良心是使船航行平稳的根本;拒绝了它,船将失去平稳而翻覆。而那些不断丢弃良心的人,终究将使自己如同一些早期信徒,在信仰上(新译,和合:真道)像破船一样沉没。

20. 许米乃(在提后二17会再提到)和亚力山大,就是丢弃良心典型的例子。这里提到的亚力山大,没有足够的资料证实他和使徒行传十九33,并提摩太后书四14中的亚力山大是同一人。无论如何,他们的行为需要被严格的管教。这里用比喻式的描述把他们交给撒但,同样的描述方式出现在哥林多前书五5。这两处的经文需要一起看待。如果哥林多前书的经文被解释为逐出教会,保罗这里所说的,无非是把他们逐出教会,让他们活在撒但掌控的非信徒世界。有一些人反对这种方式,他们觉得用逐出的方式,不仅会加增亵渎神的行为,而且“把他们交给撒但”这样的描述,暗指他们会无可避免的遭遇灾祸。使徒行传五1-11、十三11 ,都有提到因管教而带来灾祸的例证。更难解的哥林多前书十一30,也支持灾祸发生的看法。但将这两种结果一起看待,是比较正确的。或许亚力山大和许米乃应当被视为特别的个案。

结尾说到使他们受责罚,就不再谤渎了,清楚的说明交给撒但的目的,在于使他们回转过来,而不是为惩罚而惩罚。不管如何严厉,其动机却是怜悯。不论何时,教会的管教如果偏离了挽回的目标,其严厉必然会成为教会发展的障碍。但是教会不能因此放弃所有的管教原则,这样的错误经常出现在现代的教会里。——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4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提摩太前书   保罗   基督   的人   耶稣   良心   基督徒   福音   使徒   上帝   教会   信心   圣经   自己的   这是   信徒   荣耀   书信   家谱   是指   恩典   罪人   异端   原文   他们的   罪魁   绪论   基督教   在此   命令   目的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