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加拉太书第1章查经资料

加拉太书第一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加拉太书相关章:


加拉太书第一章

Ⅰ 从保罗的经历论证(一1-二21)

A 问候(一1-5)

“作使徒的保罗(不是由于人,也不是藉着人,乃是藉着耶稣基督,与叫祂从死里复活的父神),和一切与我同在的众弟兄,写信给加拉太的各教会:愿恩惠、平安从父神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基督照我们父神的旨意为我们的罪舍己,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但愿荣耀归于神,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1. 写信的人是保罗:保罗这名字对收信人而言已很熟悉,一看就明白。那时代的书信格式,开头先写寄信人的名字,然后写收信的对象。信的内容通常都是由书记笔录,1在末尾才由作者本人亲笔加上一两句话。在保罗的时代已有伪造书信充斥,到了“后使徒”时代,伪造书信更加泛滥,成为很棘手的问题。2

即使没有前后的署名,也没有人会怀疑这封信是保罗所写,因为从头到尾,保罗的风格精神跃然纸上。加拉太书不但被人视为罗马书的“草稿”,3也具有许多保罗书信的风格特征,因此,它和腓立比书及哥林多书信,已被定为十分确定的保罗“核心”书信。现代人用电脑分析其他保罗书信的真伪时,也都以这封信为基础。不过,这种分析只是“断定”了这书信的真伪,而不是“证明”其真伪。

根据《希英新约及早期基督教文献辞典》(以下简称BAGD),在罗马姓名中,“保罗”(Paul或Paulus,Paullus)是很普通的姓,不是名字,在古典文献、碑文、芦纸文件中常可见到。使徒行传十三7的士求保罗(Sergius Paulus)是一例。“保罗”原是贵族的姓,后来被许多入罗马籍的公民采用,有的是因其祖先在此姓氏的家中为奴,有的是为了对姓保罗的官员表达敬意。这好比现在第三世界的基督徒想取个外国名字时,受人敬爱的宣教士或是杰出政治家的名字就会受到青睐。我们只知保罗生来即为罗马公民,其家族渊源则不得而知。4他当然没有罗马的血统,但保罗这名字因他而变得响亮。

甚至“保罗”可能也并非他家族入籍后使用的姓,只因和他的犹太名字“扫罗”(Saul )声音相近,所以被他选用。新约中有很多这样吸收外来名字的例子,譬如,希伯来文的Simeon(徒十五14)被希腊人采用就变成Simon(西门,太十六17)。我们不知道在犹太基督徒的圈子里,保罗是否仍被称为扫罗,但很有可能。西门彼得(Simon Peter)在犹太基督徒中,较常被称为“西门”(Simeon)或“矶法”(Cephas),“矶法”在闪语中和彼得(Peter)同义。5不过,使徒行传中,路加只在第一次宣教旅行之前,用“扫罗”来描述这位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徒。到了十三章9节以后,他一直是被称为“保罗”,这也是他在所有信件中用的名字。保罗似乎认为,他接受了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命之后,就应将他的犹太背景抛弃(不过请参考林前九20:“向犹太人,我就做犹太人”)。他的犹太名字让人想到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便雅悯族引以为傲的“扫罗”,这名字代表了这个传承。在他写信给加拉太的外邦基督徒时,用“保罗”这外邦人的名字就格外合适。这是在提醒他们,为了基督的缘故,他认同他们,愿意“像他们一样”(四12)。

但保罗也是个使徒(apostle, apostolos)。神学上此字的争议不断。虽然在语源学上它和拉丁文的“宣教士”同义,但最好还是保留其希腊原文,不必另找英文字替代。若要以英文译之,大概可以译为emissary extraordinary(特使),但显得累赘。对我们来说,“使徒”的意思是,最初被基督挑选跟随祂身边,而且可能被派出去执行工作的十二个门徒(可六7)。圣经的记载很简单,基督称他们为“使徒(apostles)”(路六13),换句话说,他用现成的字表明了他们的身分和任务。犹太教使用的同义字是shāliach,意思是被差遣出去的特别使者,有权柄与使命是出自他人。6所以,在新约时代,“使徒”的意思不仅仅是“十二门徒”或扣除犹大以后的“十一门徒”。它可以用来指称十二门徒,也可用在主耶稣的兄弟雅各身上,尽管雅各并不在十二门徒之列。甚至,还可用在范围更广的“众教会的使徒”身上(参RSV林后八23的边注;罗十六7)。7(译按:和合本译为“众教会的使者”。)

保罗特意以“使徒”自称,不是要与“非使徒”的其他保罗区别,而是要与另一群身在耶路撒冷,同时也自称为使徒的那些人区别。然而,对他而言,“使徒”不是一个职位的头衔,而是一种功能的表述,这在接下来的句子里说得很清楚。

保罗告诉加拉太人,他作“使徒”,不是由于人,也不是藉着人。亦即,不是出于人的意思,也没有透过人的作为(NEB:不是透过人的指派或委任)。这句里第一个“人”(men)用的是复数,第二个人(man)用的是单数,这单复数的改变应不具什么特别意义。不过,也可能是保罗想到,犹太的“使徒”——不论是apostolos或是闪文的Shāliach固然通常是代表某个人,有时也会由一个团体(也许是公会)指派,亦即接受大祭司或地位类似的人物的委派。保罗到大马色的时候,他的犹太使者身分就是属于此种性质(徒九1)。现在则不然。他在基督教的使徒身分乃是藉着主耶稣与父神,这才是他接受指派的来源。基督(Christos)的原意是受膏者(chriō“膏立”的被动式),在现代英文里已变成专有名词,这演变过程在保罗写信时到何程度,我们很难说。通常在新约里,没有定冠词时,就译为“基督”(Christ),若前面有定冠词时,就最好译为弥赛亚(the Messiah)或受膏者(the Anointed),只是外邦基督徒对这两个名词可能不甚明白。但真正重要的是,对保罗而言,他的权柄是来自基督,而且这基督是依父神旨意立在父神右边的。古代圣经见证人中,只有异端马吉安(Marcion)把与父神这几个字拿掉,这当然是由于他个人的神学理论不同所致。

在保罗的写作中提到“神”时,很少不加一些表述之词的。他通常都会说,这是如何启示他的那位神,而且这启示与他的事工直接有关,他是在基督里,透过基督服事。此处也不例外,这位神是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父神,这正是新约通常的说法,我们却常只说“基督从死里复活”。在新约里,基督的复活是基督信仰的中心。因为保罗是从与基督同死、与基督一同复活来看基督徒的生命,所以基督的复活对他而言关系更重大。8

保罗为何要将自己描述为此种使徒呢?当然不是要反对耶路撒冷的使徒,因为他们也不是由人设立的,他们同样可以宣称是根据父神的旨意,被基督指派。保罗的目的是要强调,他的使徒资格和其他那些使徒的资格一样确定,因为他们站在完全相同的基础上。耶路撒冷的使徒绝不可能自以为高,否定保罗的使徒职分,但跟随他们的人当中,很可能有些过度狂热的人会这么做。例如,我们知道有些极端派的人指控保罗并非真正的使徒,或说他不过是自己任命自己(林前九2;林后十一5)。读过保罗悔改归主经过的人,都不会接受这种自我任命的说法:这也是保罗在为自己辩护时,总会提到他归主过程的缘故(徒二十二,二十六)。加拉太书开头第一部分,就是诉诸保罗过去的经历,特别是他个人属灵的心路历程,然后才是他个人和加拉太教会的关系发展历程。

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保罗使徒职分的正当性被人质疑。而他的答复是,提这种质疑的人本身就该被质疑。如果耶路撒冷的使徒和保罗都是受命于相同且唯一的来源,怎会还有这样的问题?然而第一世纪的犹太教确实不断有这类的质疑。施洗约翰和耶稣都曾被质疑,他们所作所为是仗着哪里来的权柄。两者的答复,不论显明不显明,都是一样:仗着父神的权柄(约一25;可十一27-33)。神藉着他们所显的大能足可作为他们事工的明证。保罗的想法也是如此。保罗事工的“正当性”,就是从圣灵的工作来证明,9从他服事的结果,而不是从更早被立的使徒来证明。若有耶路撒冷的人要向此正当性挑战,他就是认同了犹太教的神学,不是基督教的。保罗的使徒职分和他所传的福音是不可分割的,这也是他要为自己辩护的原因。

2. 保罗要显示写信的不只他一人。一切与我同在的众弟兄(NEB:“一群与我在一起的朋友”)也在问候人之列。近年来有许多人研究和保罗一起布道的“小团体”,焦志(E. A. Judge)的书即为一例。10新约里的确有一群基督徒的名字,常常出现在保罗的宣教之旅当中,但我们要小心,不能把保罗和他们的关系,看成一个四处云游的希腊哲学家,被一群门生包围着。NEB的译法固然较为随便,但比起有的译文倒还正确些,因为有的译文特别强调,与保罗在一起的,是和他较亲密的“小圈圈”,与教会的主要会众(通常被称为“圣徒”)有所区别。不过,NEB将adelphoi(弟兄)译为“朋友”自是不恰当。从旧约中我们可以看出,“弟兄”一词在犹太教中已有悠久的历史。而在新的基督徒的大家庭中,这个词有更丰富、更深的蕴涵。用来描述基督徒的名词可以有多种:弟兄、姊妹、圣徒、被拣选的、拿撒勒人、加利利人等,但表达“彼此相属”的意义则无二致。虽然保罗在信中常会提到某个较年轻的弟兄,但其目的不外是列出一起问安的人而已,加拉太书更是如此,否则他也不会在第六节时,主词突然又恢复为单数词“我”。保罗提“众弟兄”的意思可能只是要让加拉太人知道,反对这犹太化异端的并不只他一人,他写这封信是代表各地方所有基督教会发言。

这封信的收件人是加拉太的各教会,这样的称呼在当时并无不妥,但却给后来的学者带来很多困扰。加拉太的教会究竟在哪里,众说纷纭,导论的[I加拉太人是谁]一题中有详尽的讨论。11不论加拉太各教会的确实地理位置在何处,各教会三字很清楚的说明了,收信人是分散在一个范围内的几个教会(ekklēsiai ),这和保罗一贯的称谓用法是一致的。如果这封信是要在各教会间流传,那么我们就会问:保罗只寄出一封信,还是同时寄出了好几封?如果只寄出一封,那么收到信的教会读了之后,自然要把它传递给下一个教会,也许事前会先抄录一份存留。在六章11节,保罗特别强调他“亲手”写了这封信,因此应该不太可能同时写好几封。保罗在别的书信中就嘱咐该教会将他的信件传给别的教会阅读。12如果收信人是“南加拉太教会”,我们已知的至少有四所教会,可能还有更多。

3. 保罗的问安语是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Grace to you and peace)。“恩惠”、“平安”两个名词并列一起,原是道地的犹太教用语,后来变成道地的基督教用语。如果把这两个名词分别视为希腊语和犹太语的组合,就完全不对了,13彷佛保罗原先只想说“恩惠”,后来才想到再加上“平安”。对保罗而言,恩惠(charis)几乎就是基督的同义字,因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以给人恩惠;而我们享有的神的平安也是藉着基督而来,因此,两者并没有太大区别。“平安”的希腊文是eirēnē,在希伯来文就是shālom。这是基督应许要赐给那些心里忧愁的门徒的礼物(约十四27),也是人和神建立了正确的关系后,所得到的属灵上的健全状态。阿拉伯人将这问安语salaam传遍四方,不论进入哪一种语言,其表达的真理不变。

这恩惠与平安是从“父神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而来。这可能是一种交叉型的句子结构,即恩惠的来源是基督,而平安的来源是父神。然而从神学上看,其重点是基督和父神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在基督的前面冠以“主”(Kyrios)这个称谓,就足以说明这关系。专门研究Kyrios这个希腊字的人很多,这是早期译者将希伯来文圣经译为希腊文时选定的字,用来表达这神圣的名字YHWH。虔诚的犹太人可能不会念出这个字,而以adōnai(我的主)这个希伯来字代替。Kyrios这个字有多重意义,可当作“先生”,作为对一般陌生人的尊称;也可当作“主”,尊崇基督的神性。早期基督徒在浸礼时承认“耶稣是主”这句话,就是肯定其神性。14

4. 保罗先前特别强调这位父神是叫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的父神,于此则强调基督是为我们的罪舍己的基督。NEB将舍己译为“牺牲”,意思固然没错,但可能把dontos的意义诠释得太狭隘了些。保罗说基督“为我们的罪舍己”时,他脑中想着的,是基督为我们的罪代替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完成具有特殊意义的“舍己”,还是祂一生不断地为我们做“舍己”的榜样?若是前者,他必然想到摩西的赎罪祭;若是后者,他必然想到以赛亚书五十三章里那位受苦的仆人。不过这两种含义并不冲突,也许本来就同时包含在内。此处无关神学上的定义,主要是表达我们对基督无限的感恩。15

从新约来看,基督的舍己总是带出正面的结果。此处,舍己的目的是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犹太人很熟悉“现在的世代”和“将来的世代”的区别,基督徒亦然。我们所说的“永生”直译就是“将来的世代”。约翰福音(十二31)常让我们看到,现在的世界是被邪恶的势力所控制,因此基督的死,是要将基督徒从这个世代转到另一个世代,从撒但的势力范围转到神的国度。因此,我们的肉体虽仍住在这眼前的罪恶世代,却已能享受到属于未来世代的生命。对保罗而言,这就是十字架的胜利。搅扰加拉太人的“犹太化”异端,可能也是拿aiōn(世代)这字来玩文字游戏,和稍晚的诺斯底主义一样。16若是如此,也许保罗有意使用这个字,证明它仍脱离不了基督的福音的奥妙。保罗用两种方法击败他的对手:首先,证明他们所提出的观点与神启示的真道不合;其次,证明福音的宽广深奥,不仅包含了他们的论点,也超越了他们的论点。

为了避免造成误解,以为神的儿子为我们赎罪是祂独力完成,保罗赶紧补充说明,基督的作为是“照我们父神的旨意”(父Patros,神Theou两个字,却只用了一个冠词)。保罗此处绝不是拿严厉的父亲和慈爱的儿子做对比,他要表达的是,儿子的作为证明了父亲的慈爱,如约翰福音三16所明白揭示的。基督来是为了实现父神的旨意,并将祂显明。神的旨意(to thelēma)这观念是整本新约里最深奥的观念之一。它显示我们基督徒的蒙召,并非只是我们主动的回应,而是早已在神的计划中。

5. 犹太人提到神的名字时,自然而然就会加上一种敬畏的颂赞,后来的犹太解经家常用的“圣者——祂是可称颂的”就是一例。所以此处保罗提到了神的名字后,也很自然地加上愿荣耀归于神,直到永永远远。(关于“永永远远”,保罗用的字是ai{on,照字面译就是“世世代代”)。在古时候“耶和华”就是指那位将犹太人从埃及为奴之地领出来的神,因此一提到“耶和华”,犹太人就忍不住要赞美神。同样的,现在一提起“耶稣基督”这名字,保罗总会忍不住要称颂赞美祂。17以现代的神学术语来说,如果我们称过去的犹太人是“耶和华的信奉者”,那么保罗和他写信的对象就是“基督徒”,基督徒对神的认识主要是透过基督的启示。

也许我们可以说,“愿荣耀归于神,直到永永远远”这句话不必然是赞美之词,而是保罗欢喜地表达其坚定的信心:“祂即是荣耀”。这和主祷文的结语有些类似,且不论这结语是否包括在原文之内,它代表了一种早期敬拜式的“回应”。不过,是赞美之词也好,是信心的表露也好,“荣耀”(doxa,希伯来文是kābōd)不是空洞的称颂,它是指那不可言喻的属天的荣光,对犹太人来说,是一种外在的记号(sheki{nah),代表神确实的临在(出四十34)。

最后的阿们(和和散那、哈利路亚、主必要来、阿爸等词一样),是最初希伯来和亚兰的敬拜用语,原封流传下来,经过新约时代的希腊语教会及后来的拉丁语教会使用,最后进入世界各种语言,至今沿用不辍。BAGD给此字的定义是“愿其如此”(在LXX中“阿们”译为genoito,可和保罗做否定的愿望时说的mē genoito做比较)。不过,这个希伯来字可能还有神学上的含义,它不仅表达敬拜者的坚定信心,也代表他所敬拜的对象的永久信实。18

B 进入主题(一6-9)

“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藉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那并不是福音,不过有些人搅扰你们,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我们已经说了,现在又说: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与你们所领受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

6. 保罗书信惯用的格式是,先向收信的教会问安,19对他们的优点做一番嘉勉,为他们祝祷、感谢,然后才渐渐进入正题。当然,正题有时是叫人不快的。这种书信结构不仅盛行于第一世纪,其他非西方国家至今仍用。然而在加拉太书中,保罗的情绪相当激动,完全没有依此格式循序渐进,而是单刀直入。开头便说我希奇: thaumazō这是相当强烈的字眼,表明加拉太人的行为对保罗而言,非常不可思议。加拉太人做了什么?不是道德败坏,而是这么快离开那藉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离开(metatithesthe)也有人译为“改变主意”或“转离”。这个动词保罗用现在式,表示他写信时事情仍在发生,可能还来得及挽救。同时,这个字的语气也不是被动态,表示加拉太人的行为是出于己意,不能说是被迫,尽管他们身边有假教师说得天花乱坠。

正因为加拉太人无可推诿,保罗的责备毫不留情。这么快并不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福音失去了新鲜性。许多学者想根据这么快houtōs tachēos)这几字来确定这封信的写作时间,(详细讨论见导论[III 加拉太书何时写成?]一题)保罗的意思大概不是“我传福音给你们,这么快就……”(虽然这么诠释是最简单不过),20而是指“那批假教师来加拉太不多久,你们就这样轻易地屈服”。加拉太人并不是经历漫长的挣扎而改变,他们显然是立刻就跟从了新的“福音”,而且相当火热。有人(如耶柔米)说这是和加拉太人的文化特质有关,虽有可能,但不具说服力。在世界其它各地,很快就信了福音,却又很快被异端吸引的,所在多是,特别是在有泛灵信仰且维持部落组织的地区。那召你们的当然是神,不是保罗。使徒或宣教士只是神的传令官和使者,负责宣讲神的救恩(林后五20)。加拉太人抛弃的不仅是一个神学立场,他们也抛弃了那极个人化和慈爱的神,祂藉着基督之恩呼召他们,因而显示祂的爱。保罗在别的书信中说,基督徒是“在基督里”被神拣选(弗一4),既然基督就是神的恩典的化身,“在祂里面”或“在基督里”拣选我们并无矛盾。保罗神学观里的“呼召”(kalesantos),用的都是过去式分词,表示神的呼召是具有决定性的历史事实。这句话也许可以译为“神已呼召了你们,一次呼召就成了永远的呼召”,加拉太人若听得进去,也许可以给他们一丝安慰。

有些圣经古抄本将它读为“藉着恩典呼召你们的”(NEB亦然),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另有人读为“藉着恩典呼召你们的基督”,意思虽然没错,但不是保罗习惯的说法。

保罗认为,这些犹太派基督徒的教导是别的(另一个)福音。21关于这“福音”的内容,保罗后面会说得详细些,此处暂且不论。也许有人会问,保罗是不是心胸太狭窄了些?22因为这些犹太派基督徒也有提到基督的救赎,只是另外还提了别的东西而已。据我们所知,他们从未否认,得救必须要信耶稣是救主,是弥赛亚。那么,保罗为何说这是别的福音呢?这些犹太派基督徒坚持,外邦的基督徒除了信耶稣之外,也要遵守某些犹太的礼仪。这点差异就现代眼光来看,是否不过是基督教内不同“宗派”间的差异?就像现在的教会,有的喜欢沿用固定的祈祷文,有的喜欢即兴式的,但我们不会因这点差异而彼此否定对方为基督徒。再者,这些犹太派基督徒所守的犹太礼仪,和耶路撒冷的犹太基督徒所守的礼仪,很可能是相同的,可是保罗从未指控雅各、约翰,或彼得传“别的”福音。相反的,这封信强调的重点就是,耶路撒冷和安提阿传的都是相同的福音。那么,就有人会问,保罗何需如此强烈地抨击犹太派基督徒?

7. 要找到这问题的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仔细地读接下来的几句。保罗在第6节说,这些犹太派基督徒所传的是“别的福音”(heteros,希腊文的意思是“另一个差不多的”,只是在希罗时代的希腊文中,这种区别不甚明显)。23接着他又说,那并不是另一个(allo)福音(新译),只是有些人搅扰(tarassontes)你们,要把福音更改了。保罗此处不是质疑他们的虔诚,而是他们的神学观。因为信仰只有虔诚是不够的,虔诚如果用错了地方,造成的伤害反而更大,此处便是。

这句子有好几个可能的解释。一个可能是,在辩论的热头上,保罗不小心将这错误的教导说成是一种“福音”(euangelion),然后紧接着他想收回这两个字。别的福音?如果福音只有一个,怎么会有“别的”福音?只有扭曲了的福音,没有另一个福音。但是当保罗说犹太派基督徒“更改了”福音时,他是否承认他们基本上传的仍是相同的福音,只是有些部分被扭曲?还是他全盘否定他们的教导?根据后面的句子来判断,后者似乎较合理。这些犹太基督徒认为他们所传的是最完整的“弥赛亚的福音”,他们是“确定”福音,不是“更改”福音。但是保罗说,事实上福音被他们扭曲得再严重不过。保罗说他们想要(thelontes;和合:要把)更改福音,可能有更深的含义:也许是指他们蓄意的更改福音,因此更应受谴责——尽管圣经里所有属灵上的盲点本来就都被视为是蓄意的。或者,保罗的意思可能是,他们想要更改福音,但终究不能。不论他们怎么说,福音屹立不摇,永远成立,永远不变。

搅扰你们(tarassontes,NEB译为“惑乱你们的心”,NIV译为“迷惑你们”)这个词很有意思。这几个译词表达的都和基督最典型的恩赐eirēnē,平安(约十四27)——相反。“加拉太人的福音”只会给人带来怀疑、迷惑和不安,因为它和新约得救的确据的中心教义相抵触,而得救的确据是平安的惟一来源。

这些搅扰人心的人是谁?有些人。有些(tines)的意思显得模糊,也许此处用复数形式的本意就是要保留模糊。24在五章10节,保罗用的是单数形,彷佛祸首是特定的某人,也许是领头的。我们不知道此人或这些人是谁,甚至保罗本人是否清楚,我们也不得而知。但这些人很可能是犹太基督教会里的极“右翼”,他们来自耶路撒冷,并且声称带着雅各的权柄。当然,雅各公开撇清和他们的关系,其做法是正确的(徒十五24)。

8. 保罗对这件事的态度非常明确果决——加拉太人不应对讲道的人的身分存有迷思。这群从耶路撒冷母会来的人,自称是以使徒的权柄传福音,加拉太人就被这冠冕堂皇的头衔慑服。保罗甚至说,不仅不要理会假教师,就连他自己,若也传这样的福音,加拉太人也不该接受。我们知道,保罗和他带领归主的人,关系非常亲近,他视他们如同灵里的孩子,他们则对他相当敬重:在这样的关系下保罗能说这话,更显得毫不徇私、义正词严,达到一种属灵上超然的境界。保罗这么说,并不只是要求他灵里的孩子,当他的教导错误时,要更正他;他真正要教导他们的原则是,身分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的教导符合真理,惟有符合真理的教导才能证明教导者的身分。这一点他后面又提了一次。对保罗而言,要验证使徒的事工,就看他结的果子。

保罗甚至进一步强调,验证真假教师的原则,连天使也不例外。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的福音与加拉太人已领受的不同,他就应当“在神的怒气下”,被咒诅(anathema,希伯来文的herem)。25被神咒诅的人、物,加拉太人都应敬而远之,对这群假教师亦然。然而加拉太人的作法却相反,他们“耳朵发痒”,听从假的福音,正如保罗对提摩太提醒的(提后四3)。

保罗为何要提天上来的使者(天使)呢?他可能意指angelos的一般意思,就是使者,不论是地上的或天上来的使者,只要教导错误,都应敬而远之。但也有可能是和这异端的犹太背景有关。犹太人相信摩西律法是透过天使传达,26而这群新来的教师可能利用这点,要求单纯的加拉太人遵守摩西律法。后来的犹太教,特别是染上诺斯底主义色彩之后,天使所占的分量更重。同时,保罗也可能是藉着“天使”提醒加拉太人,撒但也有可能装作“光明的天使”来欺骗他们(林后十一14)。主耶稣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正是对那位想把十字架挪出福音的人说的(可八33)。另方面,假如这封信的目的地是加拉太省南方,保罗提天使,可能和他初次到该地布道的情况有关,因为当时众人将他视为神的使者(徒十四11)。27传(euangelizō)这个字即与福音(euangelion)相关;关于福音,BAGD是这样解释的:“最初‘福音’(gospel )的意思是好消息的回馈,然后变成单指好消息……一般宗教也使用这名词……在我们的文献里,专指神带给人的好消息。”

9. 也许保罗担心加拉太人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所以他再重复一次。我们已经说了,现在又说。前半句主词是“我们”,后半句主词是“我”(和合未译),保罗惯常这样换主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新约里的叙述常以“我们”代替“我”。28现代英语里,用“我们”比较具有权威性,而在某些语言中,以“我们”代替“我”,语气反而显得较委婉。如果我们接受“南加拉太”教会为收信人的说法,保罗所说的“我们”,就有可能是指他和巴拿巴(徒十四7);保罗要加拉太人谨记他和巴拿巴第一次去该地布道时,所传的福音。29若这样解释,置于动词说(legō)之前的已经(pro)即是指这第一次传福音的状况,我们就必须假设,保罗一开始就已经警告过加拉太人,以后可能会有人扭曲福音。这当然不是不可能,因为保罗在米利都时,也对以弗所的长老提出类似的告诫(徒二十29-30)。然而,最大的可能性是,保罗说“现在我又说……”,只是重复他前面刚说过的句子而已。也就是说,保罗的意思其实就是:“让我再重复一次刚才所说的话”。在腓立比书三1保罗自己就说,他很乐意重复他的教导和建议。

你们所领受的(ho parelabete)这几字很有意思。一方面,就犹太教的形式来说,保罗个人的经历代表与这个宗教传统的决裂。30保罗自述,在归主前,他是个相当坚守犹太传统的人(一14),后来的行径则完全相反。再者,福音明白指出,犹太教的宗教领袖太过注重犹太教的传统,紧守不放,反倒废掉了神明明白白的诫命(太十五1-16)。但保罗并不是反对所有的“传统”,他反对的是和神的话、神的诫命相抵触的宗教传统。不依神的旨意,不符合神的话的传统,都该受谴责。另方面,保罗不论是口传或写信,都要求他的教会坚守从他领受来的“传统”(帖后二15,吕译)。然而从该节上下文来看,保罗所谓paradoseis,不是指教会的仪式,而是他“教义的传承”。因此我们可以说,新约里的“使徒的传统”,包括此处所要求的,指的都是教义。抓住了这点,才抓住了真正的“使徒的传统”。

此处的parelabete,所领受的用的是过去不定式,可能也表达了这真道的一个特质——接受真道“只有一次”,不过,我们也不宜过于着墨这一点。保罗传了,他们领受了。这是一种决定性的经验,不是暂时的,也不会过时——犹太派基督徒的说法可能正相反。

另外还有两点应注意。第一,犹太派基督徒在加拉太所传的,必然是特别强调“传统”,这点身为拉比的保罗很清楚。对付这问题,保罗明白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传统”只会成为人的绊脚石,他自己曾深受其害,而他的许多同胞此刻仍蒙受其害。然而保罗不会只做负面的攻击,因此,他的第二个重点是,他的福音是真正合乎圣经的“传统”,因为它可以一直追溯到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比神透过摩西颁布律法还要早好几百年。

C 保罗的归主(一10-24)

福音是真理;然而对于保罗和加拉太人而言,这真理不是抽象、摸不着的。这真理是他们亲身经历过,可以证明的。保罗此处就是要加拉太人回想,刚开始时他们属灵上所经历到的丰富,相较之下,他们现在的属灵景况是多么贫乏。之后,保罗会进入神学的论据,用犹太派基督徒大量引用的旧约经文来辩驳。最后,在信的末尾几章是论据的最高潮——真正的福音能改变人的道德行为和属灵情况。这些论据都是非常实际的,没有人能否认。但是在进入这些论点之前,他先诉诸他个人确确实实的经历,这是加拉太人可以做见证的。

i 保罗的辩驳(一10-12)

“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得神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31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弟兄们,我告诉你们,我素来所传的福音,不是出于人的意思,因为我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我的,乃是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

10. 保罗说的现在(arti),其背后可能有些含义。也许由于犹太派基督徒批评他是“骑墙派”,没有立场,他们曲解了保罗所说的“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林前九22)。他们似乎在暗示,保罗和犹太人一起时,为了要“巴结”(NEB)他们,就说要行割礼和遵守律法。他这么做,完全是因为自觉使徒身分不保,所以要“争取他们的支持”(NEB)。而在面对外邦人时,他就说不要受律法的约束,为的是让他们比较容易接受他。犹太派基督徒认为,保罗是个宗教政客,不是神学家,他想要的,不过是在教会里争取高位。我们当然知道这个指控不实,保罗最痛恨的就是言行不一,这从他对安提阿事件的描述可以看得出来(二11)。然而保罗已经学会,不必浪费时间谈自己所受的伤害,而是诉诸大家熟知的历史事实。

任何头脑正常的人,读了保罗写的信,都不会说他是在讨好人。保罗若只是要驳倒犹太派基督徒或加拉太人,这几句话就够了。然而保罗这几句话还有更宽广的内涵。他的整个人生可以坦然地供人审视。自归主后,他就再也不想讨人的欢喜,只想讨主的喜悦。他老早就领悟到,在人的眼前事奉是绝对不够的,这也是他教导那些他带领归主的人的首要真理之一(弗六6;西三22)。当然,持此看法的不止保罗。耶路撒冷的使徒在使徒行传五29,就大胆地宣扬这个原则,而这原则也是根据主耶稣的教导而来(如:太六24)。保罗一心一意只要得神的心,不仅不求自己的欢喜,甚至也不论断他自己(林前四1)。

仍旧(eti)两字背后有很深的含义。保罗现在已醒悟,他过去信仰犹太教时的所作所为,说穿了,不过是要得人的称赞,不是得神的称赞。“宗教人士”常受到外界的赞美,基督徒则不。不过,保罗说这些话的目的也不是要称赞自己,他只是等于承认:“我过去的确曾想讨人的欢喜,和其他法利赛人一样,但现在不同了。”保罗的反驳有力而简单:人的服事是多么流于表面(若只为讨好人的话),惟有神藉着基督所显示的爱,才能使人对神产生特有的、全然的献身精神。奴隶只有一个主人,这是第一世纪的希腊罗马世界所笃信不疑的真理(参:太六24)。

11-12. 但是保罗在福音里总该也受某些人的管辖吧?犹太派基督徒必是声称,保罗的福音是从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长老学来的,他当然应该听命于他们,岂可挑战从母会来的教师呢?不管是神学争议方面,还是圣经和教会的关系方面,这类问题在过去常被提起,但毫无帮助。事实很明显,保罗的生命的确被基督改造了,但从何而起?保罗因此必须将他归主的过程,及随后的经历说出来,证明圣灵的工作是完全独立的。

我要你们知道(新译;和合:“我告诉你们”,NEB:“我必须让你们明白”)译自gnōrizō这个字(其通常的意思是“透露”)。保罗说了这句话之后,接下来就是一个非常郑重的声明。这是保罗要引介一个重要真理之前的习惯作法。值得注意的是,保罗不是在为自己的神学立场做辩护,他只是要藉着他在加拉太所传的福音来陈明事实,而且加拉太人和他都很清楚,这福音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命。但是,保罗说这福音不是出于人的意思(ouk estin kata anthrōpon, not man's gospel, NIV:not something that man made up),是什么意思呢?保罗的解释是:这福音不是由别人传授给他的一个“传统”,不是以犹太教传承其信仰仪式的方式得来,这对犹太派基督徒是正面的一击。然后他接着又说,这福音也不是由反复背诵学来,像他以前在耶路撒冷,参加迦玛列训练拉比的课程那般。这对我们也是一个警告,不要过度强调早期教会的口传浸礼规章,像现在一般。当然,早期教会的确有这种以背诵方式来教导和学习教义的,现在第三世界中的教会也有此做法。但是保罗要强调的是,没有人可以经由“被教导”而进入神的国度。这对犹太派基督徒的论点又是一击。保罗说他的福音不是从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口授学校学来的,那么这福音是从哪儿学来的?它是由耶稣基督的启示(apokalypsis,“揭示”)而来。

在耶稣基督的(Iēsou Christou)这词句里,基督是启示过程中的主动格,还是被动格?是基督亲自启示保罗,还是神将基督的真实意义启示给保罗?关于这点,也许我们最好是保留希腊原文的模糊性。依理来说,后者似乎较好,但未必就要排除前者的可能性。在前往大马色的路上,保罗接受了引领他归主的启示。所有启示的源头都是神,而这启示的内容是基督(徒九5)。自那刻起,保罗蒙蔽的双眼才得以睁开,看见基督就是弥赛亚,看见他早已熟知的历史事实所代表的属灵意义。保罗从小就住在耶路撒冷(徒二十二3“长在”,anatethrammenos可能就是这个意思),若说他对耶稣的重要生平事迹毫无所悉,是不可能的。同样的,若说保罗迫害教会,却从未听说门徒对于耶稣事迹的诠释,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门徒的诠释正是他要迫害他们的原因。还有学者甚至根据哥林多后书五16保罗说的话(“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进而认定,耶稣在耶路撒冷传福音时,保罗曾见过他的面。如果保罗是耶稣同辈中较年轻的,就的确有可能见过耶稣。

无论如何,保罗此处的意思不可能是指,藉着超自然的力量,他在一瞬间就知道了耶稣生平的史实。否则这就成了变法术,不是启示。再说,这种性质的启示似乎也无必要。然而没有圣灵的光照,没有人能认出耶稣就是基督,是神的弥赛亚。马太福音十六17的彼得是如此,保罗亦是如此。而且保罗很快看出,这原则是放诸四海皆准,无人例外的(林前十二3)。将耶稣启示为受难的弥赛亚、神的儿子、救主,这启示本身就是福音,这启示不是凭人的教导可以传达出来的。

ii 保罗归主前的作为(一13-14)

保罗如何能向加拉太人证明,他素来所传的福音是从神而来?他的证据是:他对此福音的亲身经历——无人能否认的事实。

“你们听见我从前在犹太教中所行的事,怎样极力逼迫、残害神的教会;32我又在犹太教中,比我本国许多同岁的人更有长进,为我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33

13. 保罗要大家看见,在往大马色的路上与神相遇之前,他并不相信福音,也不可能会去相信福音。他不仅不接受福音,甚且还认为它亵渎了犹太人的神,使他非常愤怒,就像现在虔诚的回教徒的反应一样。他后来将这段时期的自己描述为“一个带着宗教狂热,逼迫教会的人”(腓三6,NEB)。加拉太人是怎样听见这些事的?有好几个可能。第一个可能,既然使徒行传中,保罗在两个场合都详述了他归主的经过,那么他初次对加拉太人传福音时,可能也会如此说明。第二个可能,保罗归主的事情在教会间传开来后,加拉太人自己听到的。一个逼迫基督教而出名的人竟悔改归主,在当时必然喧腾一时(一24)。第三个可能,犹太派基督徒可能语带讽刺地说过:“保罗不过是个新的信徒而已,你们没听过他以前是如何迫害教会的吗?”第四个可能是,加拉太人其实未曾听过保罗的过去,现在保罗在信中第一次告诉他们。

过去的行事作为(anastrophē) 这词在新约中常常出现,指的是“生活的态度、行为,道德行为”,但不分好坏。保罗此处提到“犹太教”(Ioudaismos),是怀着悲哀的情绪说的。“犹太教”一词原先并未被认为是和基督教完全对立的,直到使徒时代的教父才开始如此,但现在保罗显然已将犹太教视为一个完全不同的宗教。34对他而言,犹太教是属于过去的,现在的“犹太人”指的是以色列人中尚未对福音产生回应的人,这样的用法在约翰福音中早已开始(参:约十31等)。犹太教拒绝接受神所应许的弥赛亚,拒绝顺着神的计划和定旨向前推移,因此变成一滩停滞不动的死水。然而可悲的是,中世纪的教会将他们的虔诚放错了地方,竟然将这单纯的事实转化为神学的原则,因而发展出反犹太的敌对行动,这是那几百年里神的教会的一个耻辱,详参导论[VII B “犹太派基督徒”(Judaizers),非犹太人]一题。

逼迫(ediōkon)一词也出现在使徒行传九4的“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这一句经节中。常有学者指出(特别是最近几年),这句经文虽没有明说,但已隐含了“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的意思。不过“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这观念,其实还可追溯到更早,主在马太福音十40所说的“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早已表达了这含义。因此,使徒行传九4这句经文,不见得需要拿来发展什么神学理论。话说回来,保罗在使用“逼迫”这字眼时,他脑中不太可能不浮现他在大马色与主相遇的经历。保罗当然可以说他逼迫了“基督的教会”——他一向习惯这样称呼教会——藉以显明“逼迫教会就是逼迫基督”这一论点。然而此处他没有这么做,他说神的教会(ekklēsi{a tou Theou ),意思是一样的,正如以色列人在旧约中一般。反对教会不仅仅是反对耶稣为弥赛亚而已,一般不接受耶稣身分的人,常小看了这问题。反对教会其实就是反对神,这位神在旧约中拣选了以色列人作祂的子民,现在则拣选了基督教会,不论他们是犹太人或外邦人。这对犹太派基督徒又是迎面一击。所有过去的一切以及未来,都是属于基督教会的,不是属于他们的,这是早期教父们常提出的论点。

14. 保罗除了大力逼迫教会之外(其行动不可能是经过迦玛列的同意,参:徒五38),还有其他更实在的特质来证明自己曾是法利赛人。长进(prokoptō)一词的意义在希腊文里是中性的。这位使徒并没有说他走的这条路,是通往好的或坏的目的地,他只说在这趟路程中,他跑得相当快。如果把宗教信仰视为一个赛程,一种竞争,那么保罗是遥遥领先他人的(NEB译为“超越许多我本国同辈的人”)。落在他后头的,可能是那些在耶路撒冷和他一同接受拉比课程训练的同学。所有“和他同辈的人”都可以为他的“长进”做见证,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参:徒二十六5)。然而他的长进只是外在的,是在非常形式化的犹太教里的长进;他的内在仍有良心的交战和折磨,这从罗马书第七章可以看出。

一个年轻拉比的长进,主要是从他对以色列传统的知识和持守表现出来。以色列的传统指的是,以摩西律法为中心,经过几百年不断的扩增、累积(解释、补充、扩大),将这律法层层环绕的材料。记录这传统的第一手资料是“米示拿”(Mishnah,口述传统的笔录),后来的第二手资料则是“革马拉”(Gemara ),这两者合并起来,就成了“他勒目”(Talmud)。对于这些传统,后来的拉比曾有比喻:“圣经是水,革马拉是酒,他勒目是加了风味的酒。”这种看法始自何时很难说,但从马可福音七6-13来看,在新约时代就已有了。保罗所说的“祖宗的遗传”(和合)可能就是指这些对律法的传统解释。另有人认为,它指的是保罗家族所属的法利赛派的特别传统(参:徒二十三6),所以他们将这几字译为我家族的遗传。无论我们采哪一种解释,保罗说他是个对传统“非常热心的人”(zēlōtēs)。保罗说的“热心”可能是指一般的意思,也可能是指后来的政党“奋锐党”的那种狂热。奋锐党的狂热后来使耶路撒冷陷入一场重大的政治灾难。耶稣所立的门徒之一可能就是属于奋锐党的(参:可三18及路六15)。现在耶稣又立了一个这样的使徒,他的热心毫不逊色,但他的热心是在宗教上,不在政治上。35

iii 保罗的归主及随后的事件(一15-24)

“然而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神,既然乐意将他儿子启示在我心里,叫我把他传在外邦人中,我就没有与属血气的人商量,也没有上耶路撒冷去见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惟独往亚拉伯去,后又回到大马色。过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见矶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至于别的使徒,除了主的兄弟雅各,我都没有看见。我写给你们的不是谎话,这是我在神面前说的。以后我到了叙利亚和基利家境内。那时,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见过我的面,不过听说那从前逼迫我们的,现在传扬他原先所残害的真道。他们就为我的缘故,归荣耀给神。”

15. 是什么改变了这个年轻人,使他从一个盲目、热心持守宗教传统的人,转变为耶稣基督忠心的仆人?36是神的恩典和旨意。对保罗而言,所有人的得救都是源于神的爱和神的美意,这永远是他最大的立足点,但他也从未否认,得救也需要人对神的呼召做出回应。他在亚基帕王面前提到他的蒙召时,同时加上一句:“我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徒二十六19)。但这一切都是在神美好的拯救计划中。

保罗和耶利米一样,因着神老早预备好的恩典,在母腹里就被“分别出来”,37并且蒙召。保罗用的字眼和耶利米的一样(参:耶一5),也许是指他蒙召做先知,但也可能是指蒙召做基督徒。罗马书九11清楚显示保罗所持的神学立场,该经节和此处都是指未出母腹的婴孩。

16. 神将祂的儿子启示给我(新译),或者,照希腊原文:“在我里面”(NIV,参和合)。不论是哪一种说法,神的拯救计划都是要靠启示祂的儿子完成。这是神的工作方式,对保罗是如此,对任何其他基督徒也是如此。如果将此字译为“在我身上”(in my case),就可保留希腊原文en emoi的模糊性。NEB则将两个意思都译出来:“启示给我,又藉着我启示”(to me and through me ),译得比较迂回,但也许较为明智。其实两者在神学上并不矛盾。开始时是启示基督给保罗,然后圣灵在那新土里结了果子,这基督的启示就在他心里。当保罗将基督不可测度的丰富传给外邦人时,基督就藉着他启示出来。保罗归信基督后很快就清楚他的事工,从这事实来看,也许此处译为“藉着我启示”最好——如果我们只能择其一的话。因为保罗很清楚这启示(将基督启示出来)的目的是叫我把他传在外邦人中。38en tois ethnesin用现代语言译为“在外国人中”为佳;直译可作“在众民中”,意即非犹太人。使徒行传九6、15显示,保罗成为基督徒后很快就感觉到,神呼召他向外邦人传福音。他带领归主的加拉太人和其他的外邦人,不仅是他灵里的孩子(加四19),也是他到外邦做使徒所结的果子(罗一13;耶一5),叫那些质问他仗着什么权柄传道的人,哑口无言。外邦人是圣灵为他的使徒职分所盖的印记,是他特别的事工领域。难怪他对于犹太派基督徒的阻挠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击(林后三2)。

17. 要将保罗自述他归主后的这些事件,嵌入使徒行传那么简要的记录当中,有点困难。保罗这一段忆述的重点是,他信主后立即隐遁,不假外求,自己一人安静地思索,这新发现对他的意义。他说的亚拉伯可能是指大马色的邻近地带,不是包含广大沙漠地带的亚拉伯大公国,这一带都在亚哩达的统治之下,所以统称亚拉伯。大马色当时并不受亚哩达统治,但是他对该地仍有影响力(林后十一32)。不过,保罗在何处停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论亚拿尼亚在保罗归主的经历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徒九17),保罗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他的或其他大马色的基督徒的帮助。这又进一步证明了,这福音的本质是超自然的。藉着圣灵保罗才得以被光照,同样,藉着圣灵这光会增长扩大。旧约中对于弥赛亚的描述保罗当然已经相当熟悉;从他以前和教会的论战过程中,他应该也已知道,基督徒怎样应用这些经节。剩下的工作,就是重新思考,从这新的启示来看,他的位置在哪里。这一点,他当然不需要别人的意见,只需要安静地反思。

如果保罗不觉得需要咨询大马色的基督徒,他更不会觉得需要咨询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犹太派基督徒宣称,使徒都在耶路撒冷,保罗的反驳是,他也是使徒,地位和那些使徒平等。他没有否认,他们蒙召做使徒的时间比他早,但除了比我先做使徒这点之外,他和他们没有任何差别。如果保罗提的使徒是指那“最内圈的”十二使徒,不是较广义的使徒,那么就会产生一个有趣的问题:既然使徒的定义这么严格狭隘,保罗根据什么能声称自己也是使徒呢?毫无疑问,是根据神的旨意和呼召。39但若没有与复活的主相遇,又怎能得到神的旨意和呼召呢?保罗似乎认为,他在大马色路上与复活的主相遇,这和彼得及多马在主复活后见到主的经历一样,是又真又实、完全客观的经验(参:林前十五8)。因此他和他们一样,可以见证主的复活。

这一点对我们相当重要。因为它意味着,至少就间接的意义来说,现在任何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都应可以见证这位复活的主。这里说“间接的”,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经验不如这些使徒的来得真实,而是经上说得很清楚,最初的十二使徒在见证主耶稣基督的生命、教导、死亡和复活上,有其特殊的功能(参:徒十41)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真正的基督徒的经验,都必须合乎使徒所信的、所谨守的真道。事实上,新约本身就是这第一代基督徒活生生见证主的记录,这记录永垂不朽。但是,在耶路撒冷教会的眼里,要做基督的使徒,至少还需要另一条件,这条件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复活止,这段期间内都在耶稣身边的人(徒一22)保罗不在十二门徒之列,因此不符合这条件。当然,保罗不认为这是必要的条件。另方面,有人根据哥林多后书五16(“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认为,这句经文可证明保罗在耶稣早期服事期间,曾亲眼见过耶稣。40也许他们会认为保罗也是会这样回应。然而,对保罗而言,知道耶稣生平的事件和得到属灵的亮光相比,前者实在微不足道,因为惟有后者才能使人正确地诠释耶稣生平的事件。

18. 不过,保罗绝不会否定明白耶稣生平的重要性。也许就是为了想对耶稣生平多所了解,所以他最后还是去见了在耶路撒冷的“传统的来源”——彼得。

保罗的风格就是如此。他往往在大力否定某项事情后,基于其坦荡诚实的良心,又承认他做了这样的事,即使这对他个人似乎有损,例如在哥林多前书一14里,他否认给任何基督徒施洗,除了基利斯布和该犹以外。但在16节时他又补充,他也给司提反家施洗,甚至可能还有给别人施洗。同样地,保罗不认为知道耶稣生平有那么重要,但也大大方方地承认,三年后,他曾上耶路撒冷去见(或说“结识”)矶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

这里我们又遇到一个悬而未决的时间问题,事实上,以现有的证据来看,只怕也还解决不了。譬如,三年可能是从保罗归信基督时算起,也可能是从他由亚拉伯回大马色后算起。根据使徒行传里的记载,这些事件乍看之下似乎都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然而我们看得出来,使徒行传的记述方式相当浓缩,如果要将保罗早期行踪完全交代清楚的话,恐怕比加拉太书和使徒行传所记的要复杂许多。例如,我们不知道保罗的耶路撒冷之行是否指使徒行传九27的那次,亦即他归主后去的那次(因为九章23节有提醒我们,他去的时间是在他归主后“过了好些日子”,这段日子也许就包含了这三年);或者,也许是使徒行传十一30的那次赈济饥荒之行。

表面来看,保罗说的应是第一次耶路撒冷之行,特别是他第二次到耶城时,是从安提阿去的,不是从大马色去的。然而,使徒行传并没有说保罗信主后初期一直都待在大马色,它只说这段期间的结束和开始都在大马色。保罗因为当地的犹太人和亚哩达的敌对行动(亚哩达也反对他,可能是因为保罗不仅在大马色传福音,也在其邻近的“亚拉伯”地带传福音)而被迫逃离该城时,使徒行传也没有说他是直接到耶路撒冷去,耶城只是故事的下一个接续点。不过,就保罗自己的说法,重点已很清楚。在他归主后的头几年,他未曾再到过耶路撒冷;当他到耶城时,他的福音早已确定成形。事实上,我们看到,他正因为传这福音才被迫必须离开大马色,到耶路撒冷避难(徒九22)。所以,他的福音根本不可能是从耶城的教会得来。

不过,实话实说,保罗承认他曾上耶路撒冷去。41犹太派基督徒当然会抓他这个把柄——抓就抓吧,他还有更不利于他的事要承认。那就是,他去那儿的目的是去见矶法,或“去结识矶法”(NIV)。动词historēsai原来有“探询”的意思,在希腊语的意思就是“为了结识某人而去拜访他”(BAGD)。保罗知道犹太派基督徒会借题发挥,所以他解释为何要去见矶法,为何在那里待了两三周的时间hēmeras dekapente可能只是一个大略的时间)。当然,他并非因为彼得是“重量级使徒”才去见他,他结识他的目的,很可能是因为彼得拥有独特的使徒资格,这是耶路撒冷教会认为保罗不具备的。保罗显然没有关于耶稣生平和事奉的第一手资料,他所知道的,不过是一般外人所知道的,甚至可能不比对宗教一知半解的人(如亚基帕王)所知道的多(参:徒二十六26)。这方面的知识彼得自然是宝贵的源头。事实上,基督教的传统认定,马可福音背后的资料来源就是彼得。任何跟彼得同住两周左右的人,必能从他那里得到许多关于地上的基督的知识。彼得的第一封书信里就有些这方面的回忆,保罗在他身边时应该也会听到。

19. 事实就是事实,保罗承认他见了彼得,但最多也不过如此。他表明了很令人意外的一点——我没有看见别的使徒,42但是他又承认自己曾去过耶路撒冷,而且显然是住在彼得的家。我们不知这句应译为“除了主的弟兄雅各,别的使徒我都没有看见”还是“别的使徒中我只见了主的弟兄雅各”(NIV),端看保罗是否将他视为“使徒”,如同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一样。主的弟兄雅各当然不在十二门徒之列,他不像他们一样,从约翰施洗开始就跟随耶稣,他显然是在主复活后看见主显现才信主的。因此他也和保罗一样,不具备十二使徒的资格。如此一来,雅各对于保罗此行就没有多大帮助,因为保罗此行的目的是要对基督的事奉有更多的了解。无论如何,除了这两人之外(徒九27里,保罗见到的使徒是复数,所以至少也该有二人),保罗没有见到其他最初的使徒中任何一人。43如果大家接受这事实,犹太派基督徒说他的福音是从使徒而来的说法,就不攻自破。

20. 我写给你们的不是谎话,这是我在神面前说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保罗知道有人会挑战他话里的真实性,因此才说这话。再说,保罗这句话也和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情况相当符合。使徒行传九26特别提到,保罗到耶路撒冷时,所有的门徒(当然也包括使徒)都很怕他。对于他几年前迫害教会的行动记忆犹新的人,如果怀疑他想耍某种手段,也是情有可原的。现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基督徒都学会要防范“假弟兄”(二4),即那些专门在背地里向保安人员通风报信的人。因此,对于门徒们的反应我们比前人容易体会些。若非巴拿巴的引介(应该就是介绍给彼得和雅各),保罗可能连这两人也见不到。所以保罗初次到耶路撒冷和门徒们接触的范围如此有限,恐怕也非保罗本人的原意。当然,他后来也明白了这一切都在神的掌控之下。也许当时其他的使徒还不相信保罗的悔改,或者,他们正好不在耶路撒冷。关于他们的行踪,圣经上的记载非常模糊,特别是十二使徒的。使徒行传固然在八章1节告诉我们,司提反被害之后,使徒们并没有和其他门徒一起逃离耶城,但在十二章1-3节,它又告诉我们,在希律王迫害教会时,只有约翰的哥哥雅各和彼得留在耶城。而迫害的结果是,连彼得后来都逃离了耶城“往别处去了”(徒十二17)。他自然是到希律管辖范围以外的地方,而且可能是安提阿。

不论详细原因为何,保罗已把事实告诉我们。他必然知道这听起来不太可能,所以才清楚地加上一句“我写给你们的不是谎话,这是我在神面前说的”。他如此严肃地保证,也的确使我们更留心地听。因为他不是随随便便交代他的行踪,这一切的细节都是要决定一个事实,即在他的福音形成前,是否有长期地和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相处。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并且以犹太人的形式发誓保证;对遵守神的命令的基督徒而言,指着神起誓,更是慎重其事。

21. 目前为止,保罗已证明了,至少在初期,他并没有和耶路撒冷公认的教会领袖有深入的接触。但他是否在别处和他们接触?或者,他是否和犹太的各教会接触?如果那时的十二使徒正好分散在各地,这问题就更显重要了。保罗的答案是,他到了叙利亚和基利家境内,那时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见过他的面。

如果保罗这次的耶路撒冷之行,就是使徒行传九26-30所记的,那么显然他略去不提他在该撒利亚的短暂停留,直接谈他回大数的情形。到了使徒行传十一25时,保罗当然是身在大数,那时巴拿巴到大数找他,邀他一同去安提阿服事。然而,从他回大数到巴拿巴来找他的这段期间,他不见得一直停留在这个城市里。既然他一归主后,立即就在大马色一带(可能也在亚拉伯一带)传福音:他回大数后的那段期间,当然也很可能在大数及其邻近地带传福音。否则,根据保罗的布道路线记录来看,除了这时期外,他不可能到基利家宣教,而罗马书十五18-23及别处经节都清楚地提到,他曾到此地宣教。to kalimata(地带,吕译;和合:“境内”),我们不能确定它是指广义的“那一带”,还是狭义的“叙利亚和基利家省”,亦即大数所在之处。44这和加拉太书的目的地的模糊性有些关系,但并不直接。因为即使加拉太指的是罗马的加拉太省,我们也不必以为保罗必须将福音传遍该地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安提阿是在叙利亚境内,而叙利亚省的范围曾几次扩及南方的犹太基督教会。回归正题,保罗真正必须呈现的事实是,他在这一时期已从事宣教,而且未曾受到耶路撒冷各派对福音的不同诠释的影响,不管是“右翼”的犹太派基督徒,还是“中间派”的雅各,还是左翼的彼得——彼得早期可能仍守饮食的律法(徒十14),但后来大胆地宣称摩西律法是“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徒十五10)。

22. 没见过我的面,NIV译为“没有亲身接触”(personally unknown),可能更好。经过使徒行传八1-3的迫害行动,许多耶路撒冷的会众可能都知道保罗的外貌长相,但却没有亲身的接触认识。然而既然保罗的迫害是局限在耶城,在犹太乡下地区的教会,的确可能未曾见过保罗,45就这点看,“没见过我的面”就是正确的翻译了。传统对保罗外貌的描述是:个子矮小,童山濯濯,眉毛浓密,眼神锐利,两腿微弯。若描述正确,见过他的人应会印象深刻。

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用的是复数形的ekklēsiai,指的是地方教会,即表达“神的教会”的地方性用语。圣经里并没有像我们现在以“各教会”来指不同宗派的用法。那时当然还没有宗派的区分,但是在犹太基督教会(如耶路撒冷的教会)和后来的外邦基督教会(如哥林多教会)间,这个词的用法的确有差异。在加拉太书一13,保罗说的是“神的教会”,此处则用更普遍的用语“基督的教会”。保罗特别加了“信基督”这几个字,可能是要和犹太人的会堂区别,因为读了旧约的人都不会否认,他们也可以被称为“神的教会”。“犹太各教会”和“加拉太各教会”的地名用法是一样的,如果后者指的是罗马的行政区之一,前者也不例外。

23-24. 然而还有一点是常被遗忘的。保罗的福音不是从犹太地区的教会学来,但他们立即辨识出,保罗传的福音和他们传的一样,正是他以前迫害他们时所攻击的那个福音。这意味着第二章6-7节彼得和雅各所做的工作(向犹太人传福音),在犹太的乡下教会早已开始。他们完全接纳保罗,承认他的地位。这从他们赞美神在保罗身上的奇妙作为可以看出,亦即保罗说的:他们就为我的缘故,归荣耀给神。他们的反应证明了保罗的一个看法——宣道的内容证明宣道者的身分。——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加拉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保罗   加拉   福音   基督   使徒   耶路撒冷   犹太   的人   教会   雅各   基督徒   犹太教   彼得   启示   耶稣   荣耀   犹太人   原文   这是   书简   圣经   恩典   信徒   是从   大马   耶稣基督   叙利亚   上帝   自己的   字义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