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哥林多后书第1章查经资料

哥林多后书第一章

哥林多后书相关章:

哥林多后书第一章

壹 保罗对一项已纾解之危机的回应(一1-九15)

Ⅰ 序言(一1-11)

A 问安(一1-2)

保罗在信首问安的方式与许多古希腊信件雷同,即“某某人写信给某某人,问安”。但保罗多用了一些强调他使徒权柄的字眼(因哥林多人对这一点有疑问),扩充了问安的形式,而且特别表现了基督徒的情操。

1. 保罗称呼他自己是奉上帝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对保罗而言,基督的使徒乃是亲眼见过复活主(林前十五3-10;加一15-16),受主托付传福音(加一11-12,二7),并在传道工作中显明上帝恩典的人(罗一5,十五17-19;加二8-9)。耶稣基督乃是在保罗往大马色的路上向他显现,将福音托付给他,并派他“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罗一5)。虽然保罗称他自己是基督的使徒,但他坚信这是奉上帝旨意。保罗所宣称的权柄,与被耶稣差往加利利传道的十二使徒所行使的权柄之间,有特殊的关联。耶稣对十二使徒说:“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太十40)。受差遣作基督的使者是有父上帝旨意作后盾。保罗需要在信的开头就强调这权柄,因为哥林多人已对此产生疑问。

与保罗一起在信首问安的是兄弟提摩太。根据使徒行传十六1-3,保罗是在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在路司得遇见提摩太。他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是希腊人。保罗看到提摩太有潜力,就网罗他作为小布道团的一员。当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行中,工作推展到以弗所时,他派提摩太到哥林多(林前四17边注,十六10),可能也带着哥林多前书。如果提摩太确是哥林多前书的带信者,我们就可假定他的确到了哥林多,虽然我们找不到明显证据,也不知道他在哥林多作了些什么,我们所知道的是,提多后来取代了提摩太,成为保罗差往哥林多的使者。无论如何,在保罗写哥林多后书,开始向他们问安时,提摩太是在保罗身边;并且保罗与哥林多会众的紧张关系已开始有了转机。

这封信是写给在哥林多上帝的教会。保罗常常说到教会是上帝的产业(参,如:林前一2,十32,十一16、22,十五9;帖前二14;帖后一4);这就提醒我们,若要正确理解教会,就要看到教会不只是有共同宗教倾向、心思相同的人的会集,更要看到她是属于上帝的社群,与祂有亲密的关系。因为哥林多教会是上帝的产业,因此任何威胁到她的纯洁,她对基督的委身的事情,都是使徒所深切关怀的(参,林前三16-17,五6-8;林后十一2)。

与哥林多教会同时被提及的受信人也包括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圣徒这个字在此处完全没有二十世纪追谥为圣(封某人为圣人)的观念,此处的用法只反映出,凡蒙上帝呼召的信徒都是祂特殊产业的事实。罗马亚该亚省涵盖今日希腊的南半部,也包括哥林多、坚革哩和雅典港市。但是保罗所谓亚该亚遍处指的可能不是整个罗马行省。哥林多前书十六15-18保罗提到司提反一家(是哥林多人)是亚该亚初结的果子。我们知道保罗到哥林多之前,也曾在雅典带领人信主(徒十七34)。因此他所谓的亚该亚似乎不包括雅典,也因此不会如所谓的罗马行省那么广阔43。我们知道在坚革哩也有信徒(罗十六1),这应该也包括在保罗的受信人当中。

2. 在古希腊信件中,chairein(问安)这个字都用在信首“某某人向某某人问安”的形式中。在新约书信的上下文中,此字只出现在使徒行传十五23,二十三26,雅各书一1。在保罗书信中,chairein都被典型的基督徒用语charis(恩惠)所取代。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形式也加以扩充。譬如此处:愿恩惠平安,从上帝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在这一段经文中,恩惠指的是上帝的看顾和帮助。这种恩惠基本上已透过差遣祂的儿子到世上,促成人类的救恩(参,罗五8;林后八9)而显明出来。虽然如此,现在仍然透过爱、帮助与看顾继续不断将这恩惠显明出来(参,罗八32)。

平安是译自eirēnē,此字在古典希腊文中有强烈的消极意义(没有敌意)。但七十士译本却以此字来翻译旧约希伯来文的shalôm;此字带有积极的健康愉快、幸福与兴盛的意味在内,这都是蒙受上帝恩惠的人所享受到的(如:参,民六22-27)。新约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积极的观念,特别是保罗,更是如此。保罗要他的受信人渴想的平安基本上是客观的,与上帝同在的平安。这平安已透过基督的死而赢得(参,弗二13-18)。信徒对这事实有认知,就能在心中滋生对平安与幸福的主观体验。

B 感恩(-3-11)

古希腊信件通常在开头问安之后,接下去就有一小段对受信人表示关怀的祈祷或感恩。保罗书信通常在问安之后有感恩,哥林多后书也不例外。但是此信的感恩事项较不寻常,因为它不像大多数保罗书信一样,专注于上帝的恩惠;而是为他和他的同工在大患难中经历到安慰而感恩。他提到他的受信人,只是因为要告诉他们,他所受的患难是为叫他们得安慰,得拯救。他希望当他们分享他的苦难时,也能经历到他所得的安慰。除了这个不寻常的感恩之外,这段经文还是发挥了保罗书信的一般功能,也就是:在感恩中影射了一些贯穿书信的主题(四7-18,六3-10,七4-7,十一23-十二10,十三3-4)。

3. 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旧约对上帝的颂赞(如:出十八10;得四14;王上一48;诗二十八6,四十一13)与第一世纪犹太教的礼仪一样(如:会堂崇拜中的十八条颂赞文),通常都以“愿颂赞归与上帝”起首,其用词与保罗此处感恩的起首极为类似。但保罗提到上帝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这就显示基督徒对上帝有新的领悟。上帝就是透过差遣祂的儿子到世上来,而启示出来的那一位(参,加四4)。

保罗又提到上帝是发慈悲的父,再次引用犹太人的文学传统。在此传统中,上帝的慈悲常受人颂扬,引人深思(如:尼九19;诗五十一1;赛六十三7;但九9;所罗门智训九1)。但保罗对上帝慈悲的感戴,因着领悟到上帝在基督里的救赎行动,已更加深了(罗十二1用“上帝的慈悲”来指明罗马书一至十一章所描述的,上帝在基督里的救赎行动)。值得注意的是,使徒保罗使用“慈悲”的名词和动词形态,比任何一位新约作者都多,可见上帝的慈悲对他是何等重要。

各样安慰的上帝。保罗又如此描述上帝,引入感恩中的主题,也影射很多此信以后要写的事。此处译为安慰(paraklēsis)这个字属于一个很重要的字群〔包括parakaleō(祈求、劝勉或鼓励);araklētos(辩护者或安慰者)〕。要注意的是将parakaleō当作“劝勉”的意义来使用,这在希腊和希腊化的犹太世界中是相当普遍的用法,但在七十士译本中却从未出现。另一方面,将parakaleō当作“安慰”的意义来使用,在希腊和希腊化的犹太世界的著作中很少出现,但在七十士译本中却相当普遍。七十士译本用到这个字最有名的例子是以赛亚书四十1,五十一3,六十一2,六十六13,这里所说的安慰是指上帝救赎了祂的子民44。路加福音也用paraklēsis这个字来说到像老西面一样,“盼望以色列的安慰(parakēsin)”(路二25)的人。此处所盼望的安慰也说到上帝将预备的救赎(透过弥赛亚的降临)。对保罗而言,弥赛亚的新时代已经开始,虽然旧时代还在最后的阶段进行着。就是因为处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才会有他在这段经文中所说的,令人惊讶的苦难和安慰。上帝儿女最后的安慰乃是等待耶稣基督在那日荣耀的显现。但因为弥赛亚时代已经在耶稣第一次降临时开始,因此信徒在现今时代就可经历到上帝的安慰,预尝那最终安慰的滋味。

4.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从“各样安慰的上帝”的笼统说法,说到祂是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祂就安慰我们的上帝。在此,我们要知道两件事。何谓患难?又安慰指什么?我们很容易看见保罗所谓的患难是指什么?哥林多后书本身就提到很多保罗经历的患难(一8-10,四7-12,十一23-29)。这些患难包括肉体的痛苦、危险、逼迫和挂虑,都是他在执行使徒传道使命当中所遇见的。

第二个问题就没有那么容易回答。在一方面,安慰有时确是指保罗从苦难中被救出来。第8-11节他就说到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七5又说到就在他写这封信之前,在马其顿遇见提多的时候,他经历到从焦虑中得释放的经历。显然保罗并没有因为他得到从上帝来的安慰,而免去逼迫与患难。以上所述在哥林多后书中所提到的苦难就足够说明这点。然而一直到保罗写信的时候,上帝一直在拯救他脱离一切患难,也就是没有一样患难能夺去他的性命(8-11节;参,徒九23-25,十四19-20,十六19-40)。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保罗所理解的安慰,是指在患难中得到的鼓励与坚固的恩典。保罗在这节经文中向他的受信人说明基督徒受苦的积极面,就很清楚说明这点。受苦是为了叫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一个人无法使另一个人从患难中得上帝拯救,但他却可以与受难者分享他在患难中所得到的鼓励。一个人生命中有上帝恩典的见证,对别人是一个强有力的提醒,使他知道上帝的能力,并祂乐意供应他们需要的恩典与力量。保罗在第六节说到他得安慰,乃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就是这个意思。(有关保罗如何得到上帝的鼓励,在受羞辱中如何站立得稳,如何得到保证看到上帝的恩典够用,使他能面对软弱、受苦与逼迫。请分别参考使徒行传十八9-11和哥林多后书十二8-10)。

5. 保罗在3-4节颂赞上帝在患难中安慰他,在此他继续说明他有幸分担基督受苦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分享上帝安慰的喜乐。因为旧的时代还在作最后挣扎,因此他和他的同工还要多受基督的苦楚。

有关同受基督苦难的观念,有以下各种解释:(a)保罗在使徒的事工上经历苦难,如同基督在弥赛亚事工上受苦一样45。(b))基督经历的苦难也延伸到别人身上(巴瑞特Barrett)。(c)所谓“与基督同受苦”这种说法是暗指基督徒的浸礼(阿罗Allo)。(d)基督的苦楚并不是什么特别的苦楚,而是一般人类所经历的苦难。但是基督徒却以一种新的方式经历、理解这些苦难(布特曼Bultmann)。(e)与保罗同时代的犹太人期待弥赛亚时代临到之前,会先有一段时期的大灾难,引进弥赛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弥赛亚的灾祸或弥赛亚(基督)的生产之痛(古吉Goudge)46。(f)在旧时代仍存时,亲身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基督继续在祂的百姓身上受苦(参,徒九4-5;布鲁斯Bruce,哈里斯Harris)。

对于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说阿罗认为“基督的苦楚”就是暗示基督徒的浸礼,这种看法少有人支持。布特曼认为这是指一般人类的受苦经验。如果从哥林多后书中所列的苦难来看,所有的苦难都与保罗行使使徒职分有关,这种说法难令人信服。另一方面,其他看法可以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说,此处“基督的苦楚”是指为基督的缘故所受的苦。也就是部分经验到犹太人所谓的弥赛亚的生产之痛;同时也可以看到,基督与基督徒所受苦难有些极相似之处。譬如我们也可以说,当基督徒为基督的缘故,忍受弥赛亚的灾祸时,基督就好像在祂百姓身上受苦(参,徒九4-5);或者说当基督徒与基督联合时,他们也成全了受苦仆人(Suffering Servant)的角色,分享祂的苦难47。

当保罗与他的同工因为旧时代仍作最后挣扎,故要多受基督的苦楚,但他们也靠基督多得安慰,因为新的弥赛亚时代已经开始。我们前面也已看到,这种安慰可以是从苦难中得拯救,也可以是在苦难中得到鼓励,有能力忍受苦难。

6. 在第4节保罗指出忍受痛苦患难有一正面果效:能够去安慰那些受患难的人。在此第6节他又提到第二种正面果效: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哥林多人因为保罗受患难而得到益处。虔诚的犹太人对弥赛亚时代的盼望,也可以说是上帝的百姓得安慰的一段时期(赛四十1-11,五十一1-6,六十一1-4;路二25;参,太五4;帖后二16-17)。保罗透过他的传道工作当中又伴随着许多的患难,使哥林多人也可以分享这种安慰。这种安慰包括现今就可经历到的,救恩初熟的果子,并末日要成就的救赎。因此,保罗可以说,他的患难是为叫他们得安慰、得拯救。

不只是保罗的患难可使人得益,他在患难中得的安慰也使人得益处:我们得安慰呢,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他在第4节针对一般人说的话,现在特别应用在哥林多人身上。我们可以说(当然不尽然如此)保罗是为他的受信人而得安慰。也就是说,他可以用他从上帝所得到的安慰,去安慰他们。他接着解释这安慰是能叫你们忍受我们所受的那样苦楚。这句话需要从两方面加以解释。

第一,我们必须承认,到底哥林多人实际受的苦难是什么,我们只能猜测。他们所经历的患难不太可能是像保罗在他的使徒传道工作上所经历的。阿罗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他说哥林多人所经历的患难是与家人和亲友间的冲突。处在充满异教主义、淫乱的城市中,要在每天的生活中行出福音,自然会遭遇从四面八方来的困扰,造成痛苦的问题。如果是这样,保罗认为在这些患难之中,哥林多人可以说是与基督一同受苦(参5节;腓一29-30)48。

第二,哥林多人之所以得安慰,不只是因为保罗见证的鼓励,也可能是因为保罗的见证,使他们觉醒,因此而可能得安慰,使他们自己也经历到从上帝而来的鼓励和信心坚固的恩典。

7. 即使在写完哥林多前书后,保罗与哥林多信徒之间存在紧张关系(见导论[II B 以弗所传道期间与哥林多的接触]一题),他还是坚定的口吻来结束这一段感恩: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直到如今,甚至到写作一至九章期间,保罗仍未曾对他们失去信心(参,二3,七4)。甚至到他写“严厉的”信时,他还是相信他们会有好的回应。他曾向提多表明他的信心,认为他们会照他想望的去作(七12-16)。在保罗对哥林多人有信心所存的盼望背后,是他知道上帝自己会鼓励、坚固他们,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中文和合本已按字面译)有两件事要进一步说明。

第一,保罗说到“苦楚”和“安慰”,而不是“我们的”苦楚和“我们的”安慰,这表示哥林多人不是与保罗和他的同工受一样的苦楚,而是所有的人(保罗、他的同工和哥林多信徒)都受“苦楚”,也就是基督的苦楚(见5节注释)。

第二,这一句话的原文后半段没有动词,但翻译时要加进去。有一英文版本(RSV)在加动词时,使这一段经文的意义变成哥林多人同得安慰是未来将要经历的事(你们也将同得安慰)。但是因为第一个子句中的动词是现在式(你们同受),因此最好还是用现在式动词加进第二个子句,NIV就如此翻译(“因此你们也同得安慰”)。如此翻译事实上也更切合上下文;在这段经文中,保罗说他对他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他知道在他们同受苦楚的同时,他们也必同得安慰。

8. 在前一节保罗告诉他的受信人,他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在这一节保罗用习惯的方式说到:弟兄们,我们不要你们不晓得,而从一般性的说法转移到特殊性的个案,为的是要以他个人最近受苦楚又得安慰的经历,来说明他刚刚所说的。弟兄们是通称,当然也包括姊妹在内的男女信徒(又见八1,十三11)。

我们从前在亚西亚遭遇苦难。保罗对这事的记忆犹新。我们缺少足够的资料,无法确定亚西亚所遭遇的苦难是什么。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见加注:保罗在亚西亚的患难),其中最可信的是指保罗在以弗所遭遇犹太人的反对所造成的患难。无论如何,这次患难是保罗的惨痛经验。他说: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

9. 为了进一步说明他当时面对情况的严重性,保罗说: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这句话(直译为“我们自己心里确实接受了死刑的判决”)很难解释。有两项决定性的因素:一是希腊文译为判决的字(apokrima),另一是“我们心里”(enheautois)这个词的重要性。保罗提到“我们心里”已接受判决,表示这是一种主观的经历。这不是从外在权威宣判的,而是使徒保罗自己心灵的体认。因此apokrima可能不是一些政府机关宣判的死刑,而较可能是保罗自己对所面对情况的心态(大多数注释都赞成此说法),也可能是上帝对保罗在此情况下祷告所作的回应(apokrima可以指“回应”或[判决”)49。不管如何,保罗的处境令人绝望,从人的角度来看,完全没有逃脱之路。

保罗说他经历这个绝望的判决(或回应),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上帝。在基督徒生活中,不靠自己天然的能力,而惟独倚靠上帝,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这种信靠的态度不是自然就有的。往往就像使徒保罗的情况一样,必须要面对一些不可能的情况,才能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上帝。保罗认识到当基督徒陷入苦难中时,上帝的目的就是要教导我们倚靠祂。对保罗而言,他在亚西亚所面对致命的苦难必定令他灰心绝望。他不但看到死亡的进逼(8节,“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而且似乎他的传道生涯也要半途而废,紧要的传道计划也无法完成了。哥林多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为耶路撒冷圣徒的捐款工作也尚未完成(参,八至九章),连保罗自己想把福音传遍罗马帝国西半部的雄心大志也不可能实现了(参,罗十五22-29)。这些似乎都是上帝所托付的工作都将归于无有。就如胡斯(Hughes)所说的:“他的感受必定与亚伯拉罕献以撒时一样……但他也学会要有亚伯拉罕同样的信心,他以为‘上帝能叫死人复活’。”就在保罗面对死亡时,他也知道所倚靠的上帝是使人复活的上帝。保罗已经知道上帝是使基督从死里复活的上帝,祂也会使信靠祂的人与基督一同复活(林前十五20-23;帖前四13-18)。但是透过他在亚西亚的经历,他似乎学到一些更与个人有关的事,那就是:他信靠的上帝是一位能使他从他自己死亡的境遇中复活的上帝。

10. 保罗见证上帝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如果保罗被拯救脱离的极大的死亡是指在以弗所受到犹太人群体攻击(见加注:),那么上帝对保罗的拯救很可能就是透过勇敢的百基拉和亚居拉促成的。根据使徒行传十八24-十九1,这对夫妇在保罗第三次传道旅行到以弗所之前,已经住在以弗所。当保罗在以弗所传道时,他们也可能一直住在那里。虽然在保罗写罗马书时,这对夫妇已搬到罗马(罗十六3)。如果在保罗传道时,他们住在以弗所;又假设我们认为保罗在亚西亚所受的苦难就如上所述,那么当保罗在以弗所面临“极大的死亡”时,他们应该也在场。在罗马书中,保罗也说到,“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安,他们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也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罗十六3-4)。这些话是在写完哥林多后书之后不久写的,可能就是指这对夫妇在拯救保罗脱离患难的事上有分,当然我们以上的假设都必须正确才行。

就在经历了上帝的拯救之后,保罗大受激励,相信上帝还会因他的缘故有所作为:我们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保罗一直很清楚,与他同族的犹太人对他的安全是一大威胁(罗十五30-31;帖前二4-16)。从使徒行传我们还看到犹太人甚至想法子要杀他(徒二十3,二十一10-14,二十三12-15)。但是保罗在此表明他相信上帝还要拯救他。有些人认为保罗在这里期待的将来的拯救不是指救他脱离现今的危险,而是指末日最后的大拯救。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从下一节看到保罗要求他们为他祷告,可以知道保罗心目中想要脱离的患难,最主要还是指今世的患难。

11. 你们以祈祷帮助我们。保罗深信代祷的果效,也常常要求朋友为他祷告(参,罗十五30-32;弗六18-20)。但保罗所关心的不只是个人的拯救,他更希望许多人也因此对施行拯救的独一真神谢恩。他要他们以祈祷帮助他,好叫许多人为我们谢恩,就是为我们因许多人所得的恩。这节中的许多人是译自希腊文pollōn prosōpōn(直译是“许多脸”)。这可能是prosōpōn的象征性用法,意思就是“人”,这段经文也因此译为:“许多人会为我们谢恩,就是为我们因许多人(的祷告蒙应允)所得的恩。”这段经文说到祷告,可能prosōpōn也用来指一个人脸转向上帝,朝天上祷告。因此这段经文也可译为:“因此许多人为我们谢恩,就是为我们因许多脸孔向上仰望祷告而得的恩。”

加注:保罗在亚西亚的患难

很多人尝试对保罗在亚西亚所遭遇的患难加以解释分析。因为没有具体证据,故没有一个人的解释是完全的,但仍有些人的解释比较说得通。邓尼(Denney)认为这是哥林多后书十一25暗示的,差一点被俺死的危险;但这不太像,一个人不可能把这种经历描述成“在亚西亚”发生的事。另一种看法,也是近代不少注释家(如:阿罗、巴瑞特、哈里斯)所采取的观点,说到保罗所受的苦难是一种严重的病。这种看法事实上很合乎文法上的完成式,“我们感到我们己经接受(eschēkamen)死刑的判决”(9节)。如果保罗已身染重病,他可能感到“已经接受死刑的判决”,也只有靠上帝赐生命的大能,才能免去死刑的执行。但这种看法也有问题。因为译为“苦难”(thlipsis)的这个字,很少用来指疾病,如果有,也是相当不寻常的用法。再者,如果第8-11节是用来说明与基督同受苦,也同得安慰的真理(5-7节),那么保罗“在亚西亚”的苦难就不太可能是一项严重的疾病。保罗在别处用这种口气说到他的苦难时,最重要还是指他在使徒传道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逼迫与患难(参,加六17;西一24)。

特土良(Tertullian)认为保罗在亚西亚的苦难是他在哥林多前书十五32所说的,“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50(普鲁默Plummer也持此看法)。反对这种说法的理由是: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一8说到他的苦难,他说话的方式好像是第一次向哥林多人提起这个苦难,因此这事必定发生在写作哥林多前书之后。另一种解释说到是指保罗在以弗所坐监时,曾经经历“极大的死亡”(傅尼斯Furnish)。如果我们接受他在以弗所坐监的假设,这种解释倒很吸引人。特别是我们若接受腓立比书是从以弗所写出来的,保罗在那里很可能是预期自己的死期近了(腓一20-23,二17-18)。

另一些注释家(如:加尔文、李兹曼Lietzmann)认为亚西亚的苦难就是在银匠底米丢带头控告保罗之后,在以弗所引起的骚乱,这个骚乱也带动了犹太人敌对保罗的浪潮(参,徒十九23-41)。叶慈(R.J. Yates)特别注意到亚历山大可能就是带头煽动犹太人的领袖(徒十九33),因为提摩太后书四14又提到同样的名字,并且这人“多多的害”保罗。同时,在保罗向以弗所教会长老讲话时,他提到“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徒二十19)。又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就是那些“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圣殿里耸动群众,下手拿保罗(徒二十一27)。(是不是这些犹太人从亚西亚跑到耶路撒冷,继续他们在以弗所开始的逼迫行动?)51与这种看法不合的是,根据使徒行传十九章,保罗并没有陷入极大的死亡中,也没有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好像他在哥林多后书一8-11所暗示的。这个反对说法很有份量,但如果我们看到使徒行传十九章可能是在事件发生三十几年以后才写成的,而保罗写哥林多后书一8-11时,对这些事的记忆犹新,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这种看法是本书作者认为最恰当的。但是就如加注部分一开始就提到的,每种解释都只是一些猜测,因为再没有确切证据。即使我们不能确定保罗苦难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确能知道他要我们学习的功课:信靠那一位使死人复活的上帝。

Ⅱ 回应的内容(一12-七16)

A 保罗改变计划(一12-二4)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知道有人对他的品性和行动有所批评,因此他大略地为他的人格提出辩护(一12-14),然后说明他的旅行计划和“严厉的”信(一15-二4)。

i 为自己人格辩护(一12-14)

保罗在上一段经文(一3-11)是以要求为他代祷作为结束。一12-14可能就是为了这个要求,而为自己人格辩护。但更有可能是为了下面要说明的事情铺路,继续谈到他的人格与他的旅行计划的关系,并写作一15-二4“严厉的”书信的动机。

12. 我们所夸的,是自己的良心、见证。保罗比其他任何新约作者更多用到“夸口”的观念。基本上这是指自信;在保罗的用法中,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在消极方面,这是指根据自己的标准,无法保证准确的自信:而在积极方面,是指根据神所作成,使人有能力去作的,合理的自信(参,罗十五17-19)。

良心(Syneidēsis)这个字在保罗的著作中出现的次数,比其他新约书卷加起来都还多。但与犬儒学派不同的是,保罗并不认为良心就是内在上帝的声音。他也不限制良心的功用只针对一个人过去的行为(往往是坏的行为),好像当时世俗希腊世界的看法52。对保罗而言,良心是人用以赞同或反对他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机能(不管已经行出的或只是想去行的)53。良心并不等同于上帝的声音或道德律,而是人根据自己所认知的最高标准,用以判断人的行为的机能。

由于人的本质已被罪污染,人对行为标准的认知,并良心的本身(构成人本质的一部份)也受罪污染。因此良心再也不可能担负判断一个人行为的最高法官的角色。很可能良心还过得去的,却通不过上帝;也可能良心所定的罪,上帝却许可。因此最后的审判是上帝的(参,林前四2-5)。但是拒绝良心的声音却会导致属灵的灾难(参,提前一19)。我们无法若无其事地拒绝良心的声音,但我们却可以藉着对真理有更高的领悟,而修正良心据以判断的最高的标准。

在这节经文中,保罗解释他在良心的见证中夸口的理由。这良心知道我们凭着上帝的圣洁54和诚实,在世为人,不靠人的聪明,乃靠上帝的恩惠,向你们更是这样。保罗在世为人就是如此,也就是,他不管在哪里传道都是如此;但他说向你们更是这样。他在第一次探访哥林多时,在他们当中住了十八个月。在那段时间,以及在往后与他们接触当中,他都特别小心自己的行为,要给他们作榜样。我们只能猜测,为何保罗在哥林多要如此小心。也许哥林多人对大多数游行传道者的行为更加挑剔(他们的传道方式常不足效法)。而保罗希望他们清楚看到,身为福音的使者,他弃绝这一切令人迷惑的作法。

一方面是凭着上帝的圣洁和诚实并上帝的恩惠,另一方面是靠人的聪明,这两种行事为人的对比常出现在保罗书信中。例如,在此信稍后保罗断言:“我们不像那许多人,为利混乱上帝的道。乃是由于诚实,由于上帝,在上帝面前凭着基督讲道”(二17;参,四2)。人的聪明用的是暗昧可耻的手段(参,四2)或高言大智(参,林前二1),让听者留下深刻印象。靠上帝的恩惠传道乃是倚赖上帝的大能,看见上帝动工(参,罗十五17-19;林前二2-5;林后十二11-12)。如果上帝藉着祂的恩惠,要彰显祂的大能,传道就有果效;若不然,保罗也不会用卑下的手法,制造人为果效。

13a. 保罗继续他一般性的辩护,说道:我们现在写给你们的话,并不外乎你们所念的、所认识的。保罗显然知道他已受到哥林多某些人的批评;这些人怀疑他的信是否另有所指。稍后(乃根据本注释采取的历史重建顺序,见导论)保罗还要答复其他的批评,也就是在对待哥林多人的态度上不一致的问题;见面时是一种态度,不在场写信时又是另一种态度(参,十10-11)。在目前这段经文中,保罗似乎只回答他在信中含沙射影的间题,他们认为他写的是一回事,事实上又是另一回事。保罗坚决否认。

13b-14. 保罗在此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向主耶稣基督的日子,也就是每一个人的生活与事奉都要受上帝鉴察的日子。在这方面他说到:我也盼望你们到底还是要认识,正如你们已经有几分认识我们,以我们夸口,好像我们……以你们夸口一样。保罗在别处说到在主来的时候,他会以他所引领信主的人为夸耀和喜乐(腓四1;帖前二19)。但只有在此处,他盼望他们会在那日感到以他们的使徒为荣。以保罗本身而言,他会因自己带领信主的人而引以为傲,因为这些人就是他使徒职分的凭据,证实他完成传道使命,“在万国之中叫人为祂的名信服真道”(罗一5)。他带领信主的人在那日因完全体验到他们对保罗的亏欠,也应当以保罗是他们的使徒,而感到荣耀。这一切就帮助我们了解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所表现的盼望,就是哥林多人这时只了解一部份,到那时就完全明白了。

ii 为旅程变更辩护(一15-二4)

15-16. 我既然这样深信。保罗向收信人解释,因为他对他们有信心,认为他们会以他为荣,他也以他们为荣,所以他想去探望他们。在哥林多前书十六5,他已答应他们,要在经过马其顿之后去看他们。但正如他在此说明的,他改变计划,要在到马其顿之前去看他们:我早有意到你们那里去,叫你们再得益处。使徒在16节又解释,他这样改变计划如何会对哥林多人有益:要从你们那里经过,往马其顿去,再从马其顿回到你们那里,叫你们给我送行往犹太去。这样的话,他就可以探望他们两次,而不只是他在哥林多前书十六5-7所应许的,只探望一次。

益处55这个字也许只是指哥林多人再见到保罗之时,会经验到的喜乐。但因为保罗不再从人的角度去思想他与别人的关系(五16),也就是离开了基督而想到的人际关系;因此保罗用益处这个字,应当指他在他们当中传道的属灵果效而言(参,罗一11-12)56。

17. 保罗在第15节所说的信心,在某种程度上是误用了,因为哥林多人已经对他有所批评。就是因为他们评论他改变旅程,保罗才问他们:我有此意,岂是反复不定么?这种希腊文的问句形式表示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保罗是说:“你们不会认为我是随便变更旅行计划吧,你们会这么想吗?”上一个问题与保罗个人人格有关:我所起的意,岂是从情欲起的,叫我忽是忽非吗?这个问题表示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从情欲起的在这段经文中是指背弃誓言,也就是如果情况对作者不利,他不会考虑牵涉在内的人,而迳自食言。只要对自己方便,他会把“是”改变成“非”,丝毫不受良心责备。保罗发这个问题是要激发他的受信人,让他们矢口否认他们的使徒会如此行事。

18. 我指着信实的上帝说,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没有是而又非的。这个句子是保罗起誓的断言57,表示他对他们所讲的话与他确实的动机符合。他没有对他们说一件事,却同时为了自己方便,希图作一件完全不同的事,而一点也不受良心责备。

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常常起誓(参,罗一9;加一20;林后一23,十一10、31;腓一8;帖前二5、10),为的是辩护或强调他所确信的真理。这就显示早期教会对马太福音五33-37,基督教导我们不要起誓的话,应当解释为对不当地使用起誓的批判,而不是禁止起誓。根据马太福音二十六63,基督本身在回答大祭司的问题时,也是在起誓的情况下答的。

19. 上一节保罗肯定他对哥林多人所说的话的可信度,他关心的是在有关他改变行程的事上,为自己的人格辩护。但保罗似乎感到,如果他对行程计划所说的话的可信度,都有人提出质疑的话,那么他所传福音信息的可信度,也会有问题。因此他在此断言,他所传的福音绝不是模棱两可的。因为我和……在你们中间所传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总没有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是。保罗在他的福音中所传的耶稣基督,是永不改变的。第20节就接着解释其中的涵意。

保罗在对哥林多人传福音时,特别把西拉和提摩太拉在一起。此处的西拉可能就是使徒行传中的西拉,他是耶路撒冷教会选出来的领袖之一,负责将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带到安提阿(徒十五22);他也是在保罗第二次出外传道,与巴拿巴分道扬镳之后,成为保罗的同工(徒十五36-41)。当保罗与西拉到路司得时,提摩太也加入这个小型的布道团队,他母亲是犹太基督徒,父亲是希腊人(徒十六1-3)。因此当保罗第一次抵达哥林多时,这两个人都跟他在一起,与他同工,在那里传福音。

20. 上帝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里都是是的。保罗用这几句话,进一步说明他上一节所说,在基督耶稣里“只有一是”的意思。旧约中有许多有关弥赛亚时代的上帝的应许,这些应许都会在基督里成全。谈到上帝的应许都会在耶稣基督里成全,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

所以藉着祂也都是实在的,叫上帝因我们得荣耀。这一句希腊原文很难翻译,也不好解释,虽然一般印象不是如此。RSV的翻译反映出早期教会的崇拜秩序,领会者藉着祂(基督)把赞美归给上帝,会众说“阿们”来肯定。这同样的赞美形式也出现在许多新约书信中(即,罗一25,九5,十一36,十五33,十六27;加一5;弗三21;腓四20;提前一17,六16;提后四18;来十三21;彼前四11,五11;彼后三18;犹25;启一6,七12)这事实肯定了早期教会是这样使用“阿们”的。

但是RSV的翻译并没有把这节圣经的上下部分连贯起来,而这种连贯性在原文是很明显的。这里所强调的是,上帝的应许在基督里都是是的,而这同一位基督也是“藉着祂向上帝都是阿们的”。原文的重点似乎显示,“阿们”是由基督和我们一同喊出的,叫上帝得荣耀。

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当我们将“阿们”加在上帝在基督里都是是的的应许上面时,那些应许才会在我们身上显出功效,我们也才能因此真正藉着祂给我们的恩典来荣耀上帝。

21-22. 从这两节我们可以看到,保罗为什么要说到基督信实不变的本性,上帝的应许在祂里面都是是的。因为保罗和他的同工所建立的,并上帝差派他们作为福音使者所传讲的,就是这位信实不变的基督;而且就是在这位基督里面,他们领受了圣灵的印记。简单的说,保罗对那些因为他改变旅程计划,而认为他善变的人的回答是:上帝在他生命中的工作,就是他所言皆信实可靠的保证。为了解释上帝在他生命中的工作是些什么,保罗说到四方面。

第一,他说:那在基督里坚固我们和你们。“坚固”(bebaioō)这个字在一些纸草抄本上是带有法律上的涵意,保证答应作的事一定会作好。在新约中,bebaioō用在福音的传讲时,也带有这种意思,如说到用神迹或属灵恩赐的赐与来“证实”、“坚固”所传的福音(可十六20;林前一6)。这个动词用在人身上时,表示他们得到坚固、建立,而显出某些特质。譬如,哥林多前书一8保罗说到信徒要得坚固,在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在这里他说到,上帝会坚固、建立他和他的同工(也包括哥林多信徒),使他们信实可靠。

第二,保罗说上帝膏我们。这个动词用的是chriō,意思是膏立;膏立通常是指派任务的礼仪(出二十八41;撒上十五1;王上十九16),RSV译成指派(Commissioned)是对的。但是保罗与他的同工是有受教会差派礼的,译成上帝差派就使这事实混淆了。Chriō还出现在新约中其他四个地方,有一次在希伯来书一9(“上帝,就是你的上帝,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其他三次在路加的著作中(路四18;徒四27,十38)。在路加的用法中,有两次是很明显的指受圣灵膏抹而言,另一次就没有那么确定。由于这段经文中很强调圣灵,因此最好还是看保罗和他的同工是受圣灵膏立的。他们体认到他们之所以奉派传道,与圣灵的膏立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保罗说他又用印印了我们。“印了”(sphragizō)这个动词被发现是用在纸草的商业文件中,这些书信和包里密封盖印之后,就没有人有办法知道其中内容。若作象征性用法,如新约圣经中的用法,“印了”是指保密或印上身分标记(参,启七3-8)。以弗所书说到基督徒“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弗一13;参,四30)。这里说到他用印印了我们,保罗的意思应当指上帝已将圣灵赐给我们(圣灵的同在是每一个真信徒的注册商标,罗八9)。

第四,我们又读到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希腊文的凭据这个字(arrabōn),就像sphragizō一样,是商业用语。这是买方付给卖方的订金,保证到了适当的时间,全额都会付清。保罗用这个词,象征性的说到上帝已赐下圣灵作信徒的凭据(订金),到新时代来临,就可完全享受到属灵的福气(参,五5;弗一14)。

因此,第21-22节讲的主要意思是,上帝已设立保罗和他的同工作为忠信的使者,也用祂的灵膏立了他们58。但保罗为什么在这里又强调这件事呢?为的是表明使徒们的人格和福音的真实性完全有赖于上帝的工作。是上帝的灵坚固、膏立了他们;圣灵的同在也是他们传道信息的真实印记。这表示如果上帝在他们生命当中的作为,足以保证他们在传福音如此伟大事上的可靠性,那么像旅程计划这一类的小事,也必定信实可靠。任何旅程的变更并不是保罗善变的结果,而是有真实的、人无法预见的最终目的。

23-24. 我呼吁上帝给我的心作见证。保罗以起誓肯定他动机的纯正,并断言他旅程计划的变更是因为想到哥林多人的感受:我没有往哥林多去,是为要宽容你们。这段经文没有告诉我们,哥林多人在哪些方面需要被宽容;但从保罗在其他地方所说的(十三1-4、10),似乎是指保罗不得不采取的,对他们的一些管教行动。

为了避免哥林多人因为听到保罗提起管教行动,而认为保罗是采取某些属灵的独裁形式辖管他们,他又写道,我们并不是辖管你们的信心,乃是帮助你们的快乐。使徒(也包括所有基督教传道者)的角色是上帝百姓的仆人(参,四5),而不是独裁者。但就如第23节所显示的,服事上帝的百姓并不是只作一些讨他们欢喜的事,有时候还要加以管教。使徒(传道人)毕竟是蒙召来服事上帝百姓的,必须要顺从主人的意愿,执行使命。第23节也说到基督教传道人最吸引人的事奉目标:在人群当中服事,加增他们的喜乐!

保罗在这里说明他为什么不辖管他们信心的理由:因为你们凭信才站立得住。哥林多人确实是因为保罗的传道工作而得到信仰,但他们的信心是自己的信心,是单靠上帝的大能(参,林前二5,十五1-2、11)。就是因为他们的信心,他们才能各自站立在上帝面前(罗五1-2,十一20),在信心上,他们不受任何人辖管(罗十四4)。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4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唐纳   哥林多后书   保罗   基督   的人   信徒   苦难   上帝   马其顿   自己的   教会   使徒   都是   圣灵   信实   基督徒   原文   书简   恩典   这是   苦楚   恩惠   新约   福音   平安   他们的   是指   他在   的是   之光   荣耀   主耶稣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