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赛亚书第9章查经资料

以赛亚书第九章

以赛亚书相关章:

以赛亚书第九章

d. 王的盼望(九1~7

  这是以赛亚论犹大之预言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其内容是随着前面而来。余民在信心与盼望中等候(八17),因着前面穿透黑暗、照射出来的大光倍受激励。这个盼望十分确定,甚至到一个地步,用过去式来写,按希伯来片语的意思,似乎是指已经发生的事。由于这样的信心,以赛亚可以将九1以下的亮光直接与八22的黑暗连在一起,不是因为这件事随即会发生,而是因为对信心而言,这件事立刻就显明出来。行在黑暗中的信徒已经可以看见大光,并且因着盼望而得力。这一段以散文写的前言(九1),形成八21~22之黑暗与九2~7之诗中的大亮之间的桥梁;在巧妙的文笔之下,这里的散文与诗又在主题上结合为一,分为两部分:对盼望的描述(1~3节),和对盼望的解释(4~7节)。每一部分都同样包含三个题目,顺序也相同。

  1. 神所行的事:神的作为带来新的状况。被藐视的将会得着荣耀。北边的西布伦拿弗他利,包括加利利海的西边与西南边(书十九10~16、32~39),是应许之地首先落入亚述的地带(主前733年)。幽暗mûʿāp̄)和八22的「幽暗」(māʿûp̄)相称,而痛苦mûṣāq)则与译为「可怕的」(和合:痛苦;ṣûqâ)字相辉映。由此可见,以赛亚看见他所预言的黑暗开始实现;不过,我们依然必须思考,如何解读过去的经验,才能作为未来生活的依赖。黑暗与痛苦都是真实的,但是并非惟一的实况,也不是根本的实况。每当遇到难处,一种可能的反应是落入绝望,另一种可能则是升起信心与盼望。以赛亚坚持,盼望是今世不可或缺的因素。外邦人的加利利(参:书二十7,二十一32;王上九11;王下十五29;代上六76)是拿弗他利向北的延伸。除了以赛亚之外,没有人称这地区为「外邦的加利利」。这一带一直有外邦人居住,是无可置疑的(见:士一30、33;王上九11),或许这是造成以赛亚开展异象的原因。他似乎在第一次宣布未来君王的盼望之前,不能不先在这里暗示,这个异象将以普世为范畴;而第7节与十一1~16则是进一步的发挥。

  2. 神的子民何等喜乐:黑暗变成了光明。行走:过生活。黑暗:神向他们掩面,然而他们仍坚持信仰,心怀期待(八17)。死荫之地:名词 ṣalmût(「黑暗」)发展出这里所用的诗之形式,ṣalmāweṯ(「死的阴影」)。意思是指如同死亡笼罩般的艰难。死亡的概念只是背景,是描述性的说法;然而它很强烈的刻划出人生的灾难。看见了……大光……光明如晨曦:黑暗变为光明的主题,指向神创造性的作为。在黑暗中等候的人,在客观方面,黎明时刻终将出现;在主观方面,他们将有看到光的经历。

  3. 接下来,神增添喜乐,祂的子民在祂面前欢乐。以赛亚也像新约一样,一方面预告(只)会有余民,一方面则讲到众多的赎民:一9,三25~四1,七3及十20~22,二十六15,四十九19~21,五十四1~3,六十六8~9;太七13~14;路十三23~30;来二10;启七9。48在你面前:「在你的同在中」。复兴与和好有属灵的层面,就是为神所接纳。从这个角度而言,古时的节期乃是预示弥赛亚的日子(申十二5~7)。收割……掳物:收成与得胜都是神的礼物(申二十八2~8)。收成属于受造物的范畴;掳物属于历史的范畴。这两个范畴的对比,表达出「人所知的各种喜乐」。

  4. 神所作的事,即施行拯救。这是对上述盼望的第一个解释。以赛亚回顾埃及的日子和出埃及的事件:(利二十六13)、负重(出一11,二11,五4~5,六6~7)、肩头(诗八十一6),和欺压的人(出三7,五6、10~14)。神在救赎中的基本作为,就是实现圣约的应许,「以你们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们的神」(出六6~7)。他把这件事和基甸击败米甸的事(士六~八)连在一起,那次的得胜,所使用的器皿十分卑微(士六15),而得胜的方式很特别,只有神才能成就(士七2~14);那一次拿弗他利和西布伦都曾参与,且获利(士六35)。指长久的苦难,是加上的苦难;这个对比表达出完整性:神的作为一旦实现,就会将所有的苦难全都终结。

  5. 神子民的喜乐,乃是得胜的结果。这是个解释(这一节的开头应当恢复「因为」一词)。武器的焚烧,让人想起二2~4。百姓享受得胜的成果,而胜利并非他们赢得的,乃是神(4节)的作为。

  6~7. 接下来,则是君王和统治。前面的解释都指向这第三个说明,这也是最根本的说明。神得胜仇敌、实践圣约的作为(4节),究竟是如何成就的?神的子民(5节)如何能毫无贡献,却享受救恩?只靠一件事实,即君王的诞生。这里的强调语不是为我们,而是有一孩子出生孩子指他为人类的后裔。儿子指他为男性,且是皇家后代,十分尊贵。指人的父母,但指神的给予。当他的肩头接受治理的担子,他百姓的肩头(4节)就得脱重担。他名称为直译为「人将称他的名」。「名字」最深刻的用法,就是代表特性,将一个人刻划出来。这位王的完美,从他治理的资格(奇妙的策士)、49他的位格与能力(全能的神)、他与臣民的关系(永在的父)及他治理之下的社会状况(和平的),可见一斑。奇妙的:直译为「一位策士的奇妙」。动词pālāʾ 和其名词(如这里的peleʾ)及形容词(pileʾî),共出现八十多次,其中大部分都是指神自己以及祂的工作。在希伯来文中,这个字的概念最接近「超自然」,这位王的智慧远非人所能及,实现了一26的应许;他的选择与亚哈斯祸国殃民的决定正反向;他像所罗门,但更超越,因为所罗门的智慧乃是属地的(王上四29~34)。全能的神:十21重复这个头衔,而指神本身,由此可见,这里的含义也是如此。若译为「像神的英雄」,在语言学上是说不通的,并且忽视了旧约对弥赛亚期待的隐意──他将是神性的弥赛亚(见四2,五十三1的注释)。永在的,既指一般的意思(二十六4),又有特定的含义(五十七15)。从前百姓要求立王的时候(撒上八),是希望不再像士师的治理时断时续,成立王朝便能永续经营。未来的王终将实现这个渴望,是指神而言,「父」讲到祂的关怀(诗六十五5)、眷顾,和管教(诗一○三13;箴三12;赛六十三15,六十四8);参:诗篇七十二4、12~14;以赛亚书十一4。和平是指个人平稳的一生(王下二十二20)、幸福(创二十九6)、和谐(出四18)、与神相和(民六26,二十五12;赛五十三5)。动词 šālēm 的意思是「全然,完整」。相当于我们所谓的「行政长官」。因此,这位治理之君本身拥有美善的个性,与神合一,又与百姓合一,在他美好的治理下,和平/整全的好处将实现。而这治理的特性将永不改变(与平安),空间和时间都没有穷尽从今直到永远),是理想的大卫王之实现(大卫的,诗二8,七十二8~11),又忠于公平的实践和公义的原则(参五16),反映出神的圣洁,而上主的委身(热心)和作为(成就),是其保证。热心是热情的委身(三十七32,四十二13,五十九17,六十三15);参:不容许背叛、不容忍竞争的爱(民十五11;诗七十九5)。神在计画未来(1节),祂将粉碎仇敌(5节),持守祂的应许(7节)。

iii. 以色列的黑暗与光明(九8~十一16

  以赛亚书的特色之一,为配套的段落──同一件事说两次,角度不同(例参:二十八~二十九与三十~三十五;四十二18~四十三21与四十三22~四十四23)。此处,九8~十一16与七1~九7平行(见六~十二章注释的前言,书版82~84页)。先知们承认犹大与以色列一分为二的悲剧为事实(王上十二),但从来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例如,以利亚与亚哈和耶洗别所带领的背道北国相抗争时,曾在迦密山上以十二块石头筑坛,每一块都代表「雅各子孙支派」,因为「上主的话曾临到雅各」(王上十八31)。同样,阿摩司是向北国发言的先知,他奉「从锡安吼叫」(一2)之神的名说话,在斥责列国的时候,把犹大也包括在内(二4~5),并且对未来大卫后裔的复兴抱着极大的盼望(九11~15)。以赛亚这位南方先知也相仿。他接受两国分开的事实,知道在以色列被强国并吞之后,犹大还能存留,可是他看见这两国的历史流向完全平行──他们都拒绝了神的话,审判必定临到,而有余民存留──最后的高潮为:同一位君王将统治全世界,直到永远。由于人的罪而分裂的国家,将合成一国,成为我们的神和祂的弥赛亚之国,由祂永久治理。以赛亚已经在七1至九7描绘出犹大将经过的路程,现在则要讲论以色列的情形。神的子民犯罪,破坏了祂的计画,但是祂从不改变方向,也不更动祂的应许(民二十三19);祂用同一个过程处理历史、又应许同一位王,而所有「写入生命」(四3直译)的人,都将被带回锡安。

  不过,以赛亚的配套绝不只是重复。搭配的段落总是将前面的主题予以发挥。在下一段中,我们看见亚述将受到无法治疗的重创(十12、16~19、27~34);前面只是模糊提到要来的王将在「末后」出现(九1),现在则明说,他将在六9~13所预言的犹大被掳之后来到,而将来分裂的两国必在他手下重新聚集,过去的敌对心态将消失(十一12以下)。「外邦的加利利」(九1)这句奥秘之言所包括的思想,则成为十一10弥赛亚的旌旗。

a. 抉择时刻(九8~十4

  神的百姓之遭遇,全看他们对祂的话如何反应。顺服-蒙福-背逆-咒诅,是圣约本身的定律(利二十六3~13、14~41)。当神的话语临到雅各家(九8),而他们却选择靠自己的路(九9~10),跟着会发生的事,就像黑夜必定紧随白日临到。以赛亚用四段诗的形式,作了典型的圣经式社会分析,清楚指出弃绝神启示真理的严重后果。这四段诗是由一个迭句标明(九12、17、21,十4),而五25亦出现同样的字;这可以解释为这几个字暗示,第五章的部分内容原是这首诗的一部分;但是,以赛亚可以自由运用已经存在的资料,将其放入新的镶嵌作品中,因此,他亦可以将第五章高潮之诗的一部分取出来用,而以十5~15作为这一段新的高峰。对于本诗原来的形式,学者提出的见解不少,但没有一种说法有十足的把握,不过,如果以五22~25作为原诗的第五段,而以五27~30为其原来的结论,似乎颇能有一体感。当然,我们不能够将这首诗拆散重组,若是如此,就会破坏以赛亚精心安排的结构,他刻意将它用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而每一处都能完全融入上下文中。

  第一段:全国的灾难(九8~12 神的话遭拒绝,百姓宁可自己动手,不要再像从前一样;但是以色列不但内部会崩溃(10节),还会立刻遭受侵略(11节)。葡萄园结出坏果子,野兽便会进来(五4~5)。一个社会若不回到神的话,就无法复兴,正如圣经的坚持:大局的转变,背后都是灵性的因素使然。

  8. 信息(和合:一言),自主前七六○年之后,是透过阿摩司和何西阿的事奉传达。资讯(「一段话」)是强调语:问题在于,神已经说话:祂的子民是否愿意按启示来生活?将落于:即神的话所预言的,必将发生。

  9~10. 以法莲,北国最重要的支派之名,代表整个国家。如创世记四十八5、13~20所记,以法莲得高升,不是因出生的顺序,而是因恩典。所以,这里用这个名字,乃是别有用心:他们的地位原是因恩典而来,但他们却转向靠行为来自救。骄傲(√gāʾâ,「高高在上」),视自己高过一切的挑战;自大(√gāḏēl,「成为伟大」),足能应付一切需要。

  11~12. 耶罗波安二世(主前782~753)带来全国的富足,将版图扩充到所罗门时代的疆界(王下十四25),但是那像火箭般上升的,却会像木棒般坠落,以色列不久就会一再受击打,甚至头晕目眩、脚步踉跄。在国内,政权分崩离析(王下十五,十七),最后二十年就有六位王统治,其中四位被谋杀,只有一位能传位给儿子。以香柏树代替无花果树的下场便是如此!在国外,利汛是亚兰的王,而他的仇敌则是亚述人,自从主前七四五年提革拉毗列色继位之后,这个帝国便节节向西扩张。利汛在亚述的威胁之下,想与以色列结盟(见七1以下;导论:三个危机首两段,书版19~21页),以色列同意了,但这个抉择是效法世上国度的作法,结果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沦为与世上国度同样的命运──落入强权争霸的困境中。可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有神的计画(见十5~15),是祂在赋与力量(加力;和合:高举),并给与方向(激动)。亚兰人……吞吃是对这个同盟的讽刺:以色列以为自己很精明,得到可靠的同盟,但以赛亚却视它有如已被吞并!非利士:阿摩司书一6暗示有这类攻击,但细节无法获悉。仍伸不缩(「伸出去」):这个字常用来形容神为救赎主的能力(如:出六6;申四34)。可是若祂的话遭拒绝,救赎主就会变成审判者。

  第二段:政治的崩溃(九13~17 拒绝神的话将遭到的无情后果,在此揭示出来。否定启示的真理,便倚赖人的智慧来引导国家,可是他们的领袖乃是「带人走错路者」(16节),整个社会的道德腐败显而易见(17节)。

  13. 这百姓:是犹大和以色列的头衔,「最上等的百姓」,属神的百姓。当他们遭遇到困难,应当可以看出,在人的背后,是神在击打他们。倘若如此,他们就会悔改(回转归向,摩四6~11),并「寻求」神──不是像找丢掉的东西一样,乃是全心朝向神显现之地而去(申十二5、11)。这样,上主,雅巍,出埃及之神,救赎祂百姓的神,就会以祂的全能(万军之)击败祂(和他们)的仇敌,立刻来施行拯救!

  在14~17节中,14节的隐喻由15~17节来解释:15~16节讲领袖的倾倒及其原因;17节讲百姓的毁灭及其原因。

  14. 因此,上主:神的全权在历史中运行,向罪施行当有的审判。头与尾……棕枝与芦苇是以对比方式表达彻底性:头与尾,即从一端到另一端;棕枝与芦苇,高大的植物与低矮的植物,即从上到下。一日之间:可能指主前七二二年撒玛利亚的陷落,或耶罗波安二世之死──他的死期退出了政局的稳定;无论如何,这乃是指神所命定的一刻,就是祂的子民对祂话语的拒绝,已到了不可能回头的地步。

  15. 以赛亚通常都会解释他所讲的隐喻(如,八7)。尊贵人:「脸面高举的人」,指不在位的重要人士。:这是以赛亚俏皮的写法!那些先知自认为是属灵的领袖,但事实上却像狗尾巴,只会应群众的要求摇摆(三十9~11;王上二十二6;弥二11)。

  16~17. 所以:领袖和被带领的人(16节)都罪有应得,必自尝恶果。前者本来不会带错路,因为他们有神的话;后者本来不必跟随,因为神的真理已向他们宣示(摩七10)。年轻人……寡妇:打败仗的时候,年轻人要付出代价,孤儿和寡妇则一片凄惨。神原来喜悦「祂的年轻人」(直译),又一向顾念无力自保的人(诗六十八5),但这位神同样也是圣洁的,不能与亵渎、行恶、愚妄者同在。神并非善变;在祂的忿怒背后,乃是祂对整个状况公平的评估(创十八20~21)。亵渎的ḥānēp̄):背离神,以不顺服(耶三1)和可怕的异教(诗一○六38)来污蔑祂。行恶的:「作恶事的」,违背神的道德律。愚妄的neḇālâ):对道德与属灵的实况,及自己的本份毫不放在心上(撒上二十五25;撒下十三12~13)。这三个字放在一起,描绘出实质的无神论,相信人可以不靠神而活,祂和祂的话在这「真实」的世界里是不起作用的。

  第三段:社会混乱(九18~21 领导人的失败(13~17节),导致人人只顾自己,这股风气如森林野火般横扫全境(18节)。每个人只求自利(19cd节),却得不着满足(20a~d节)。无论是小家庭(20ef节)或是大家族(21节),都互相侵吞。「后现代」的个人主义,以赛亚时代早已存在:它出现的时机是社会崩溃的边缘;它的根源在于拒绝神的话。

  18. 离开神的生活必然带有毁灭性(焚烧),凡在它面前的,无论是无用的(荆棘)还是有用的(树林),都一扫而空,连呼吸的空气也遭到污染(烟柱)。每样东西都「化为上腾的灰烬」。

  19~21. 这种情形是因为神以烈怒来表明祂的旨意。同一股烈怒之火,也导致了毫无约束的专求己利:一般的弟兄情谊(19d节)、父母的亲情(20e节)、同一国家内的支派关系(21ab节),都无法拦阻高涨的专求己利之风。惟一能让人团结的,是一起来对付家中的另一个成员(21c节)。先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国家和社会需要挽救的情况已经这样明显,但居然还有精力和资源来准备作战!没有一个人感到饱足20a~d节)。「什么都想抓」的社会,是饥饿之地。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2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九章   圣经   注释   基督徒   文摘   赛亚书   以色列   书简   的人   先知   犹大   圣经   亚述   点此   耶路撒冷   这是   经文   百姓   第九章   约翰   耶和华   策士   玛利亚   希伯来   注释   福音   北国   他们的   弥赛亚   雅各   马太   近东   是指   领袖   和平   都是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