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书第3章多译本对照查经
拼音版拿3:1 Yēhéhuá de huà, dì èr cì líndào Yuēná shuō,
吕振中拿3:1 永恒主的话第二次传与约拿说∶
新译本拿3:1 耶和华的话再次临到约拿,说:
现代译拿3:1 上主再一次向约拿说话。
当代译拿3:1 主再次对约拿说:
思高本拿3:1 上主的话再次传给约纳说:
文理本拿3:1 耶和华复谕约拿曰、
修订本拿3:1 耶和华的话第二次临到约拿,说:
KJV 英拿3:1 And the word of the LORD came unto Jonah the second time, saying,
NIV 英拿3:1 Then the word of the LORD came to Jonah a second time:
和合本拿3:2“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
拼音版拿3:2 Nǐ qǐlai, wǎng Níníwēi dà chéng qù, xiàng qízhōng de jūmín xuāngào wǒ suǒ fēnfu nǐde huà.
吕振中拿3:2 「你起来,往尼尼微那大城去,向它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宣告的话。
新译本拿3:2 “起来!到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
现代译拿3:2 他说:「你往尼尼微那大城去,向那里的人宣布我吩咐你说的话。」
当代译拿3:2 “你出发到尼尼微这大城去,把我先前吩咐你警告那里居民的话说出来。”
思高本拿3:2 「你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向他们宣告我晓谕你的事。」
文理本拿3:2 起往尼尼微大邑、以我所命尔者宣之、
修订本拿3:2 "起来,到尼尼微大城去,把我告诉你的信息向其中的居民宣告。"
KJV 英拿3:2 Arise, go unto Nineveh, that great city, and preach unto it the preaching that I bid thee.
NIV 英拿3:2 "Go to the great city of Nineveh and proclaim to it the message I give you."
和合本拿3:3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拼音版拿3:3 Yuēná biàn zhào Yēhéhuá de huà qǐlai, wǎng Níníwēi qù. zhè Níníwēi shì jí dà de chéng, yǒu sān rì de lùchéng.
吕振中拿3:3 约拿便起来,照永恒主的话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个极大的城,要走三天、才走得完。
新译本拿3:3 约拿就动身,照耶和华的话往尼尼微去了,这尼尼微是一座极大的城(“是一座极大的城”或译:“在 神面前是一座大城”),要三天才能走完。
现代译拿3:3 约拿服从上主的命令,就往尼尼微去。那是一座大城,需要叁天的时间才走得完。
当代译拿3:3 於是约拿便立刻依照主的吩咐到尼尼微城去。尼尼微是一座很大的城,足足要叁天才能走遍。尼尼微悔改
思高本拿3:3 约纳便依从上主的话,起身去了尼尼微。尼尼微在天主前是一座大城,须要叁天的行程。
文理本拿3:3 约拿乃遵耶和华言、起而往尼尼微、夫尼尼微之邑甚大、周历三日之程、
修订本拿3:3 约拿就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到尼尼微去。尼尼微是一座极大的城,约有三天的路程。
KJV 英拿3:3 So Jonah arose, and went unto Nineveh, according to the word of the LORD. Now Nineveh was an exceeding great city of three days' journey.
NIV 英拿3:3 Jonah obeyed the word of the LORD and went to Nineveh. Now Nineveh was a very important city--a visit required three days.
和合本拿3:4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拼音版拿3:4 Yuēná jìn chéng zǒu le yī rì, xuāngào shuō, zaì deng sì shí rì, Níníwēi bì qīngfù le.
吕振中拿3:4 约拿便进城;走着一天的行程,直宣告说∶「再过四十天(七十子作『三天』),尼尼微就覆灭了。」
新译本拿3:4 约拿进城,走了一天,就宣告说:“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毁灭了。”
现代译拿3:4 约拿进城,走了一天的路程,他就宣布:「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城就要被毁灭!」
当代译拿3:4 约拿进城的第一天就开始传主的话:“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毁灭了!”
思高本拿3:4 约纳开始进城,行了一天的路程,宣布说:「还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毁灭了。」
文理本拿3:4 约拿入邑一日之程、呼曰、越至四旬、尼尼微必倾覆矣、
修订本拿3:4 约拿进城,走了一天,宣告说:"再过四十天,尼尼微要倾覆了!"
KJV 英拿3:4 And Jonah began to enter into the city a day's journey, and he cried, and said, Yet forty days, and Nineveh shall be overthrown.
NIV 英拿3:4 On the first day, Jonah started into the city. He proclaimed: "Forty more days and Nineveh will be overturned."
和合本拿3:5尼尼微人信服 神,便宣告禁食,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或作“披上麻布”)。
拼音版拿3:5 Níníwēi rén xìnfú shén, biàn xuāngào jìnshí, cóng zuì dà de dào zhì xiǎo de, dōu chuān má yǐ ( huò zuò pī shang má bù ).
吕振中拿3:5 尼尼微人信了上帝,便宣告禁食,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着麻衣。
新译本拿3:5 尼尼微人信了(“信了”或译:“信服”) 神,就宣告禁食,从大到小,都穿上麻衣。
现代译拿3:5 尼尼微城的人相信了上帝的话。所以他们决定每一个人都要禁食;城里所有的人,无论大小,都披上麻布表示痛悔。
当代译拿3:5 城里的人听了,就都相信约拿所传的话,并且立刻宣告禁食,所有的人,无论大小贵贱,都换上粗麻衣,举哀忏悔。
思高本拿3:5 尼尼微人便信仰了天主,立刻宣布禁食,从大到小,都身披苦衣。
文理本拿3:5 尼尼微民信上帝、宣告禁食、自尊逮卑、皆衣麻焉、
修订本拿3:5 尼尼微人就信服上帝,宣告禁食,从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上麻衣。
KJV 英拿3:5 So the people of Nineveh believed God, and proclaimed a fast, and put on sackcloth, from the greatest of them even to the least of them.
NIV 英拿3:5 The Ninevites believed God. They declared a fast, and all of them, from the greatest to the least, put on sackcloth.
和合本拿3:6这信息传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拼音版拿3:6 Zhè xìnxī chuán dào Níníwēi wáng de er zhōng, tā jiù xià le bǎozuò, tuō xià zhāo fù, pī shang má bù, zuò zaì huī zhōng.
吕振中拿3:6 这消息传到尼尼微王那里,他就从宝座上起来,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炉灰中。
新译本拿3:6 这事传到尼尼微王那里,他就起来,离开宝座,脱去王袍,披上麻衣,坐在炉灰中。
现代译拿3:6 尼尼微王一听见这消息,就离开宝座,脱下王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当代译拿3:6 尼尼微王听到了这消息以后,便立刻起来,离开了自己的宝座,脱下朝服,披上粗麻衣,坐在炉灰中忏悔。
思高本拿3:6 当这传到尼尼微王那里,他便起来,离开自己的宝座,脱去长服,披上苦衣,坐在灰土中;
文理本拿3:6 斯音传至尼尼微王、遂起、下位解袍、衣麻坐于灰尘、
修订本拿3:6 这消息传到尼尼微王那里,他就从宝座起来,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KJV 英拿3:6 For word came unto the king of Nineveh, and he arose from his throne, and he laid his robe from him, and covered him with sackcloth, and sat in ashes.
NIV 英拿3:6 When the news reached the king of Nineveh, he rose from his throne, took off his royal robes, covered himself with sackcloth and sat down in the dust.
和合本拿3:7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说:“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尝什么,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
拼音版拿3:7 Tā yòu shǐ rén biàn gào Níníwēi tōng chéng, shuō, wáng hé dàchén yǒu líng, rén bùke cháng shénme, shēngchù, niú yáng bùke chī cǎo, ye bùke hē shuǐ.
吕振中拿3:7 又出通告传遍尼尼微说∶「王和大臣有谕旨说∶人和牲口、牛群羊群、什么都不可尝,草不可吃,水也不可喝。
新译本拿3:7 他又传谕全尼尼微,说:“王和大臣有令:‘人、畜、牛、羊,都不准尝什么,不准吃,也不准喝。
现代译拿3:7 他向尼尼微人发出通告,说:「这是王和他的大臣颁布的命令:人、牲畜、牛羊,都不可吃东西;不准吃,也不准喝。
当代译拿3:7 王又向全城颁布命令,说:“王及大臣有旨:尼尼微所有人等必须禁食,牛羊牲畜也不例外。
思高本拿3:7 然後命令以君王的谕令和其大臣的名义,在尼尼微宣布说:「人、牲畜、牛羊,都可不可吃什麽;不可牧放,也不可喝水。
文理本拿3:7 乃与诸伯出谕、布告尼尼微曰、或人或畜、牛群羊群、俱勿尝食、勿食勿饮、
修订本拿3:7 他叫人通告尼尼微全城,说:"王和大臣有令,人、畜、牛、羊都不可尝任何东西,不可吃,也不可喝水。
KJV 英拿3:7 And he caused it to be proclaimed and published through Nineveh by the decree of the king and his nobles, saying, Let neither man nor beast, herd nor flock, taste any thing: let them not feed, nor drink water:
NIV 英拿3:7 Then he issued a proclamation in Nineveh: "By the decree of the king and his nobles: Do not let any man or beast, herd or flock, taste anything; do not let them eat or drink.
和合本拿3:8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 神。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
拼音版拿3:8 Rén yǔ shēngchù dōu dāng pī shang má bù, rén yào qiē qiē qiúgào shén. gèrén huí tóu líkāi suǒ xíng de è dào, diūqì shǒu zhōng de qiángbào.
吕振中拿3:8 人与牲口都要披上麻布;要极力呼求上帝;各人要回转过来、离开他的坏行径,丢弃手中的强暴;
新译本拿3:8 不论人畜,都要披上麻衣;各人要恳切呼求 神,悔改,离开恶行,摒弃手中的强暴。
现代译拿3:8 人和牲畜都要披上麻布。每一个人都必须恳切地向上帝祈祷,并且停止邪恶的行为,不做强暴的事。
当代译拿3:8 众人必须披上麻衣,向上帝恳切呼求,改邪归正,离弃罪行。
思高本拿3:8 人和牲畜都应身披苦衣,人要恳切呼求天主,更要转离自己的邪路,放弃手中的暴行。
文理本拿3:8 人畜俱披麻、众皆切求上帝、各转离其恶途、去其手之强暴、
修订本拿3:8 人与牲畜都要披上麻布,切切求告上帝。各人要回转离开恶道,离弃自己掌中的残暴。
KJV 英拿3:8 But let man and beast be covered with sackcloth, and cry mightily unto God: yea, let them turn every one from his evil way, and from the violence that is in their hands.
NIV 英拿3:8 But let man and beast be covered with sackcloth. Let everyone call urgently on God. Let them give up their evil ways and their violence.
和合本拿3:9或者 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灭亡,也未可知。”
拼音版拿3:9 Huòzhe shén zhuǎn yì hòuhuǐ, bù fà liè nù, shǐ wǒmen bù zhì mièwáng, ye wèi ke zhī.
吕振中拿3:9 或者上帝改变初衷,回心转意、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于灭亡,也未可知。」
新译本拿3:9 或者 神回心转意,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致灭亡。’”
现代译拿3:9 也许上帝会因此改变他的心意,不再发怒,我们就不至於灭亡!」
当代译拿3:9 盼望上帝会因而回心转意,收回愤怒,使我们不致灭亡。”
思高本拿3:9 谁知道天主也许会转意怜悯,收回自己的烈怒,使我们不致灭亡。」
文理本拿3:9 上帝或回心转意、息其烈怒、俾我不亡、亦未可知、
修订本拿3:9 谁知道上帝也许会回心转意,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致灭亡。"
KJV 英拿3:9 Who can tell if God will turn and repent, and turn away from his fierce anger, that we perish not?
NIV 英拿3:9 Who knows? God may yet relent and with compassion turn from his fierce anger so that we will not perish."
和合本拿3:10于是 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拼音版拿3:10 Yúshì shén chákàn tāmende xíngwéi, jiàn tāmen líkāi è dào, tā jiù hòuhuǐ, bù bǎ suǒ shuō de zāihuò jiàng yǔ tāmen le.
吕振中拿3:10 上帝看他们所作的,见他们回转过来、离开他们的坏行径,上帝对那灾祸(『灾祸』一词与上『坏』字同字)就改变心意∶他说要降与他们的,如今也不降了。
新译本拿3:10 神看见他们所作的,就是悔改离开恶行, 神就转意,不把所说的灾祸降在他们身上了。
现代译拿3:10 上帝看到他们所做的一切;他看到他们放弃了邪恶的行为。於是他改变他的心意,没有把他原先宣布的灾难降给他们。
当代译拿3:10 上帝看见他们痛改前非,停止作恶,就怜悯他们,打消了毁灭他们的念头。
思高本拿3:10 天主看到他们所行的事,看到他们离开自己的邪路,遂怜悯他们,不将已宣布的灾祸,降在他们身上。
文理本拿3:10 上帝见其所为、咸离恶途、乃回厥意、不降所言之灾、
修订本拿3:10 上帝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上帝就改变心意,原先所说要降与他们的灾难,他不降了。
KJV 英拿3:10 And God saw their works, that they turned from their evil way; and God repented of the evil, that he had said that he would do unto them; and he did it not.
NIV 英拿3:10 When God saw what they did and how they turned from their evil ways, he had compassion and did not bring upon them the destruction he had threatened.
约拿书第3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拿书第三章 第 3 章拿 3:1,2> 神一而再,再而三地吩咐约拿为祂作工,我这不配事奉的人,神会用我吗?
3:1,2 约拿逃避神,但神再给他一次机会参与神的工作。你也许因为过去的失败而感到不配事奉,但事奉神不是自己挣来的一分工作。没人配事奉神,但神仍然让我们去完成祂的工作。今天,你仍可能再有机会。
拿 3:1,2> 神召约拿宣讲信息,约拿的心情不难理解,怕自己所讲人不接受嘛;其实我也怕……
3:1,2 约拿要去宣讲的仅是神告诉他的信息
──约拿书第3章神要对世界上最强盛的城市之一施行审判。这虽不是最理想的任务,但是既然要把神的话带给他人,就不应该受社会压力的影响,更不要顾忌听众的反应。人一旦蒙召宣讲神的信息和真理,就不要考虑是否能讨人的喜悦。
拿 3:3> 用三天的路程,是指什么?
3:3 希伯来经文中没有区分尼尼微城的中心地区和行政区域。中心地区是指城墙方圆约十三公里,居住人口约十七万五千的地区;行政区域则指四十八至九十六公里之间的区域。所以,只是参观这座尼尼微大城中心地区,也得花上三天的时间。
拿 3:4-9> 尼尼微城的人都能悔改,你还怕自己所传的别人不会听吗?
3:4-9 神的话语是给每一个人的。尽管尼尼微的百姓罪恶滔天,但他们信服接受神的信息,并且很快地悔改。我们简单地宣布我们对神的认识,就会为许多人愿意听从而感到惊讶。
拿 3:10> 神珍惜痛悔的心,看重人对祂的回应,从祂看待尼尼微人可看到;我们对神的回应又是怎样?
3:10 尼尼微的外邦百姓接受了约拿的信息,诚心悔改。神的话语对邪恶之人产生神迹般的作用。他们的悔改,正与以色列人的固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色列百姓已从先知那里听了许多信息,可就是拒绝悔改。尼尼微的百姓只不过听了一次神的信息,就有了这么大的改变。耶稣说,在最后的审判中,尼尼微人要站出来谴责以色列人不肯悔改(参太 12:39-41 )。不是我们听到了神的话语,神就会喜悦,祂更喜悦我们对祂的话作出顺服的回应。
拿 3:10> 神怎么说出口又收回不惩罚他们呢?
3:10 神以怜悯为怀,取消了既定的大惩罚。神曾应许过,祂所宣告要惩罚的任何国家,如果悔改就会得救(参耶 18:7-8 )。神赦免了尼尼微,正如赦免了约拿一样。神审判的目的是惩治、挽救,而不是为了复仇。祂随时准备向任何愿意寻求祂的人表示同情。
──约拿书第3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约拿书第3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拿书第三章 Ⅱ 约拿在尼尼微(三 1 ~四 11 )A 约拿二度蒙召(三 1 ~ 3 )
约拿在奇妙地获救并返回陆地后,被神再度指示前往尼尼微。这一次他不再试图躲避耶和华的面,而是甘心地顺服。作者在此的用字遣词,几乎是逐字地和第一章的开始相对照,很技巧地让读者得知,约拿已有了新的开始。虽然约拿早先曾拒绝神交托的使命,但现在他有了崭新的机会去完成它。
1 ~ 2. 除了“亚米太的儿子”(一 1 )被希伯来文 s%e{ni^t[ “二次”(三 1 )取代之外,第一和第三章的起首文字完全雷同,一直到动词 宣告 之后,两者之间才有显着的差异。约拿在第一章 2 节被要求向尼尼微呼喊,原文的介系词 `al “向”,有反对之意;在第三章 2 节,他被指示向该城宣告,原文的介系词是 ~el “向”(参 RSV 、 NIV )。针对这一字之差的重要性,学者们的意见分歧。许多人认为,加在动词 qa{ra{~ 之后时,用介系词 `al 或是 ~el 并无太大区别 180 。但是,沙森( J. M. Sasson )则大力主张, qa{ra{~
`al (参一 2 )可能带有“谴责”的弦外之音(参 NEB ),而 \cs16 qa{ra{~ ~el 则仅是“向……宣告” 181 。这用字的微妙转变,可能是作者为约拿此行出人意表的结果,替读者预作准备。
我所吩咐你的话 。此句强调约拿所宣告的,是出于神而非出于他自己 182 。 JB 和 GNB 依照七十士译本,均用了过去式∶“我以前吩咐你的”和“我曾给你的信息”。但是,希伯来原文还可解为目前,“我现在给你的信息”(参 Vulg. ),或是指将来,“我将给你的信息”(参 Syr. )。三者中以前者最不可能,因为作者若想用过去式,那么以动词“吩咐”的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当更为清楚 183 。
3. 约拿的顺服在此被反覆强调。作者不仅重复约拿首次蒙召时(一 2 ;见一 2 ~ 3 的注释 )的动词“起来”和“去”(见 RSV 、 AV ),而且还用了“照耶和华的话”一词( RSV 、 AV )。
尼尼微是极大的城 一词,不应被视为表示约拿书的着书日期,在该城于公元前六一二年倾覆之后。作者仅仅表明在约拿往该地之时,该地为一大城(见导论 , 59 ~ 62 页)。 极大的城 其实原文就是“神看为大城”。许多学者认为 ~#lo{hi^m “神”在此意味着夸张的写法(参∶创二十三 6 ,三十 8 ;出九 28 ;撒上十四 15 ;诗三十六 7 ,八十 11 )。但依全书的情节看来,这句话最好解为“神看为重要的城” 184 。“有三日的路程”( AV )是横越该城所需的时间,也是一确切的陈述 185 。
这些关于尼尼微的描述,为约拿动身( 3 节)和他到达尼尼微( 4 节)间的故事,提供了适切的间奏。由于尼尼微距以色列约五百哩,或一个月的路程,这段该城的简短叙述,使第 3 、 4 节间有了平顺的转折 186 。它同时也为下一段故事设下场景。
180 这主要是因为七十士译本并未区分两者。
181 J. M. Sasson, 'On Jonah's Two Missions', Henoch 6 (1984), pp.23 ~ 29 ;参 Keil, p.389.
182 旧约先知经常表明他们的信息直接来自神。若想得知先知用以表明上述事实所用之语句,见 E. J. Young, My Servants the Prophets (Eerdmans, 1952), pp.171 ~ 175 ,摘自以赛亚书的用语。其他先知书也可找到类似的用语。
183 Price, pp.51 ~ 52.
184 D. W. Thomas, 'A Consideration of Some
Unusual Ways of Expressing the Superlative in Hebrew', VT 3 (1953),
pp.209 ~ 224 ,以相当的篇幅讨论用神的名字来表达夸张。他的结论是∶“在旧约中,用神的名字单单为了加强形容的效果,我相信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十分难以找到任何明确的例子。”( p.218 )。此外,此表达法在此的确切形式,并未见于旧约他处。在所有 ~#o{hi^m 用于加强效果的例子中,仅在此处有 l# “对,向”这个介系词在其前的。
185 有关尼尼微的大小,见导论 , 59 ~ 63 页。 1978 年版 NIV 的翻译是,“花三日才能走遍”,这表示三日是行遍该城大街小巷的时间。但希伯来原文的用字却不支持此一说法。 1984 年版的 NIV 则遵照 Wiseman, 'Jonah's Nineveh', p.38 ,的意见,译为“极大的城
──约拿书第3章访该城需三日的路程”,亦即到达的一日,访城一日,以及离去的一日。
186 并无必要像 NEB 一样,重新安排经文的次序。
B 约拿和尼尼微人(三 4 ~ 10 )
作者对约拿赴尼尼微之前的事件着墨甚多,令人惊讶的是,他对约拿在尼尼微的活动,竟然一笔带过( 4 节)。反而是尼尼微人的悔改,和神因此而回心转意( 10 节)占较显着的篇幅,而前者更是这一小段( 5 ~ 9 节)的核心所在。
4. 约拿在尼尼微的事工,记载得出奇简洁。 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 有好几种解释。希伯来文的原意是“他开始进城,走了一日的路程并宣告”。大多数的解经家据此认为,约拿在进城一日后才开始宣告神的信息。另有一说是,约拿一进城便已宣告信息,而该城需要三日的路程才能横越( 3 节)。无论经文作何解释,显然约拿并未等到他到达尼尼微都会区的中心时,才宣告信息;在他进入尼尼微范围的第一天,便已告诉居民神要给他们的惩罚。
约拿信息的要旨,由一句话概述∶ 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约拿极有可能向他遇见的人,说得更详尽;但作者淡化了约拿滔滔不绝的能力,而将信息浓缩为希伯来文的五个字。虽然有些学者偏好七十士译本的“三”日而非“四十”日,但前者可能是因抄写者误看至前一节的“三日”所致。“四十”这个数字并非任意而定的,在旧约中它常与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日子有关 187 。
必倾覆 。动词 ha{p{ak[ “倾覆”亦曾用于他处形容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创十九 25 ;哀四 6 ;摩四 11 )。此字的基本意义是“转”,有时也用作“倒置”(王下二十一 13 ,“将盘倒扣”)。此外,它可以解为“转向”、“改变”(王上二十二 34 ,“转过车来”;耶十三 23 ,“改变容貌”,和合本作“改变皮肤”)。由于此字含义广泛,故而在此处出现绝非偶然。虽然尼尼微并未倾覆,但也确曾经历了回转 188 。
5. 由于神的审判迫在眉睫,尼尼微人莫不心惊。经文明显指出,在约拿宣告之后立即便有了回应。约拿宣告后作者紧接着描述百姓的反应,在先知的宣告和尼尼微人的悔改之间并未穿插其他事件。此外,经文亦未显示约拿在入城第一日后还继续宣告信息(参 4 节)。
尼尼微人信服神 (原作“尼尼微百姓信奉神”)有两种解法∶ (1) 尼尼微人相信神的话语( NEB ;参 AV 、 RSV 、 GNB 、 NIV ); (2) 尼尼微人信奉神( JB )。希伯来文片语 he~#mi^n
b# “信奉”却不仅是相信某人的话,还表示信靠某人 189 。重要的是,尼尼微人的反应,竟是神希望其子民做到(参∶出十四 31 ;代下二十 20 ),却经常不可得的(参∶民十四 11 ,二十 12 ;申一 32 ;王下十七 14 ;诗七十八 22 )。
尼尼微人既信服神,便 宣告禁食,……穿麻衣 。古代常以此表达忧伤、谦卑和悔罪,也就是真正悔改的表征。当先知以利亚斥责了以色列王亚哈后,亚哈也有类似的反应∶“他撕裂衣服,禁食,身穿麻布,睡卧也穿着麻布,并且缓缓而行。”(王上二十一 27 ;参∶尼九 1 ~ 2 ;赛十五 3 ;但九 3 ~ 4 )。可能和约拿同时代的先知约珥,亦曾要求听见信息的人禁食且披上麻布,以表示悔改(珥一 13 ~ 14 )。所谓的麻布是一种粗糙的厚布,通常以山羊毛制成,穿上麻布即象征拒绝了世俗的安逸与欢娱。尼尼微人的反应是全体一致的∶ 从最大的到至小的 。没有任何的社会阶层认为自己不必在神面前谦卑。
6. 作者将焦点转到尼尼微王身上,也为第 5 节的泛泛内容续添细节 190 。作者藉重复某些细节来加强他原先对尼尼微居民的描写
──约拿书第3章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真心为罪痛悔。
尼尼微王 此一称号,仅见于约拿书。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表示约拿书写作于距亚述年代久远的波斯时代(约公元前 539 ~ 331 年);通常的称呼是“亚述王”(参∶王下十九 36 )。然而,若约拿赴尼尼微发生于公元前八世纪中叶,亦即亚述国势不振之时,那么“尼尼微王”的称号亦并非不合情理(见导论 , 63 ~ 64 页)。
尼尼微王究竟听见什么,希伯来原文记载得含糊不明。 da{b[a{r 一字可以是“话语”、“事件”或“东西”。在此它可能指约拿宣告的确实内容,或是城中百姓的反应。王的行为构成了工整的交错模式∶他起来,脱下,披上,坐下。王从宝座起身,将朝服换为麻布,而后坐在地上的灰中。王以此举,象征他的软弱和不配(参∶伯二 8 、 12 ~ \cs16 13 )。
7 ~ 8. 王和大臣 共同 下令 给百姓和牲畜,也被许多学者认为,证明了约拿书的写作年代甚迟。他们基于两点理由指出,这种作法是波斯而非亚述的习俗。 1. 亚述历史并未记载 (a) 王和大臣共同下令,或 (b) 牲畜披上麻布。 2. 这两种习俗均曾见于波斯时代后期。虽然他们立论的基础似乎直指以色列被掳后为着书年代,但语言学的证据已经显示此种可能性并不高。我们只能假设,亚述史籍缺乏这些习俗的记录,乃是一不幸之巧合,或表示了此种习俗之罕见,由此益显尼尼微人反应之不寻常。而王和大臣下令的对象包括牲畜,则强调了下令者的确感到事态严重。此外必须提醒的是,公元前八世纪前半是亚述历史上文献最欠缺的时代之一。(更详尽的讨论,见导论 , 64 ~ 65 页)。
王所下禁食的敕令包括两个与吃有关的动词。第一个动词可以适用于人和牲畜,就是 t]a{` am “尝”。另一个则自字根 ra{`a{h 衍生而来,意指“吃草”或“放牧”,此字只适用于牛羊。有趣的是,两个动词都可和这段经文的其他用字连结,再次证明作者乐于文字游戏。动词“尝”和名词 t]a`am “敕令”拥有同根子音。同样,动词“吃草”一字也可以和第 8 、 9 节的形容词 ra{`a{h “恶”连结 191 。
王下令要百姓 切切求告神 ,令人回想起先前有关祷告的陈述(一 6 、 14 ,二 2 )。热切的祷告与禁食和披麻同时进行。最后,王要求臣民真诚悔改∶ 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 。敬虔的外表并不能拯救尼尼微脱离迫近的毁灭;只有心灵和行为彻底的更新变化,或能提供一线生机。即使以色列人在祷告禁食时,神也曾警告他们切勿仅是表面敬虔(如∶赛五十八 3 ~ 9 )。
9. 就像信奉异教的船主(一 6 )和其船员(一 14 )一样,王和大臣体认到神有绝对的自由随己意而行。他们十分了解,敬虔的行为和祷告绝不能保证神一定饶恕(参∶珥二 13 ~ 14 );神并无赦罪的义务。然而他们仍抱持一线希望,盼望神以怜悯对待他们,并且不发烈怒。尼尼微人全体彻底悔改( 8 节),很可能便促使神如此行。 我们不至灭亡 回应了早先异教水手的希望(一 6 、 14 )。
10. 支配第 9 节的悔改主题,在此藉着重复动词 s^u^b[ “离开恶道”和 nih]am “后悔”而延续 192 。由于尼尼微人真心悔改,神便动了怜悯之心,不把所说的灾降给他们。可惜许多英译本将动词 nih]am 译作“悔改”(参 AV 、 RV 、 RSV ),而这自然让读者难以理解。神可能悔改吗?英文的 repent “悔改”意指将行为由坏改好;希伯来文动词 nih]am 则指决定的改变,而且不一定是由坏变好。英文的动词 relent “后悔”( JB ,参 NIV )较能适切地表达希伯来文原意。此外,耶利米书十八 7 ~ 8 说得很清楚,先知宣告的审判不是绝对的,而是条件性的∶“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神在此转变心意并非代表祂的失败,反而显示祂永不改变的特质 193 。
对许多学者而言,尼尼微人悔改的迅速、范围和诚心,似乎完全不切实际。尼尼微的所有人口是不是可能对外邦先知的宣告,如此迅速地回应呢?此外,公元前八世纪的亚述编年史亦未记载此等事迹。此等重大史迹,理当会有记载才是。凡此种种,造成他们对故事的真实与否存有疑虑。
对这些疑问,可以有如下的解释。第一,我们必须再次强调(见导论 , 84 ~ 85 页),公元前八世纪前半的亚述史籍十分缺少。很不幸我们对此时的亚述所知贫乏。第二,我们毋需将尼尼微人的悔改视为不寻常或出乎意外,尤其是如果约拿赴该城时,正如魏兹曼所说的 194 ,正好是亚述丹三世(公元前 772 ~ 755 年)和亚述尼拉立五世(公元前 754 ~ 745 年)为王,国中乱象频仍之际。第三,经文并未指出,尼尼微人在悔改之后,成了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敬拜者。第一章在记叙异教的水手时,曾提到耶和华的名字;但这名字在第三章却付之阙如。虽然尼尼微人都已悔改,但并不代表他们改信耶和华。此外,他们的悔改虽被描述是真诚的,这并不意味着约拿的使命在他们身上有长久的果效。就算在以色列,悔改也不一定有持久的改变。例如亚哈王为拿伯之死而悔改,并得到神的饶恕(王上二十一 27 ~ 29 ),但即使如此,他还是被称为以色列最恶的王之一(王上二十一 25 ~ 26 )。
187 例如出二十四 18 ,三十四 28 ;民十三 25 ;王上十九 8 ;参 J. B. Segal, 'Numerals in the Old
Testament', JSS 10 (1965), pp.2 ~ 20, esp. pp.10 ~ 11 。他不同意一般人经常的说法
──约拿书第3章四十只不过代表一个整数,别无他意。
188 参 Good, Irony in the Old Testament ,
p.48; Wiseman, 'Jonah's Nineveh', pp.48 ~ 49.
189 例如∶撒上二十七 12 ,“亚吉信了大卫”;创十五 6 ,“亚伯兰信耶和华”。 D. Kidner, Genesis (IVP, 1967),
p.124 ,评述,“亚伯兰的信靠( 耶和华 , AV 、 RV )是个人的,也是理性的(上下文便是 4 、 5 节的 耶和华的话
)”。
190 AV 和 RV 边注。此处是“信息传到王的耳中”,即把第 5 节作为概述,之后才解释如何发生。
191 参 B. Halpern and
R. E. Friedman, 'Composition and Paranomasia in the Book of Jonah', HAR 4 (1980), pp.79 ~ 92, esp. p.85; D.L.
Christensen, 'Anticipatory Paranomasia in Jonah 3: 7 ~ 8 and Genesis 37: 2', RB 90 (1983),
pp.261 ~ 263.
192 在 8 ~ 10 节中,动词 s%u^b[ 出现四次,两次以神为主词,两次以尼尼微人为主词。动词 nih]am 出现两次,均以神为主词,此字在旧约中每次几乎都是以神为主词。
193 参 W. C. Kaiser, Towards
Old Testament Ethics (Zondervan, 1983), 《旧约伦理学》,华神, 1988, pp.249 ~ 251 ;“主……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 9 )。
194 Wiseman, 'Jonah's Nineveh', pp.44 ~ 51.
──约拿书第3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约拿书第3章-约拿书第3章-新旧约圣经辅读注释
约拿书第三章 尼尼微的悔改(三 1 ~ 10 )第三章叙述神第二次差派约拿往尼尼微去传讲信息,以下几点值得留意:
.神给悔改的约拿第二次事奉的机会,这是神对人的忍耐。亚伯拉罕,摩西在他们犯罪的时候,神都一而再的给他们机会;大卫犯罪时,神也再给他机会,但最重要的,是人有悔改的心;彼得和犹大顶撞主之后有不同的结果,也在于是否真正的悔改。
.尼尼微的悔改,有几方面的因素,他们早已听闻希伯来人之神的伟大作为,以利亚和以利沙的神迹也必传到他们耳中;神用鱼腹将约拿送到旱地上,成了他们的神迹(参路十一 30 )。但这些都只是他们悔改归正的预工,真正叫他们悔改的是神自己的工作。今日人的悔改也是圣灵自己的工作,宣讲和见证只是人得救的媒介。
.尼尼微的悔改是彻底的,由上至下,包括牲畜在内;又是谦卑和真实的,王也披上麻衣;更是有行动的,就是禁食的痛悔;他们的信心和盼望(三 9 )表示悔改的积极,这些都是真正悔改所应具备的因素。
.经文中两次提到神的“后悔”,这并不表示神的改变,神待人的原则永远是赏善罚恶,只是当人改变恶行时,神必会回心转意,由罚变赏,这样做才是真正的不变。
默想 我们认罪悔改时,是否有信心、有行动、有盼望的呢?
──约拿书第3章《新旧约辅读》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约拿书第3章-圣经串珠版注释
约拿书简介 约拿书 第三章 注释3:1-2 神再颁下使命
3:3-4 约拿宣讲悔改信息
3 「极大的城」:见1:2注。
「三日的路程」:约八十公里(五十英里),大概是指城的直
径。
4
「走了一日」:约拿的脚踪只达城的三分之一地方,但果效显
着,见5节。
「四十」:似乎这是神延迟降罚,给予人机会悔改的期限,或
是考验期(参申9:18; 太4:2)。
3:5-9 全城悔改
5
「信服」:指相信约拿的警告和预言,并且承认和信靠独一真
神。
「最大的到至小的」:可能指位分的大小或年纪的长幼。
「穿麻衣」:禁食、披麻及坐在灰中(6)。
这些悲伤痛悔的
表现并不限於希伯来人。
6
「尼尼微王」:可能指当时城的统治者或亚述国王。
7-8
人与牲畜一起禁食披麻,在当日是常有的事。
8
「手中的强暴」:亚述人以强暴闻名(参鸿3:1)。
3:10 神的赦免
「他就後悔 ......
与他们」:见珥2:13注。
尼尼微城的悔改并没有维持多久,若干年後当地居民的罪恶终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约拿书第3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拿书
约拿书第三章
3:3 “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尼尼微城之大已从考古掘得的部分遗址中得到证明。其王城圆周约为12公里。约拿用三天时间走完的,可能包括附近各城在内,《创世记》10:11-12记有利河伯、迦拉和利鲜三城的名字,这三城和尼尼微连成一片,圆周达90公里。《那鸿书》描写城中街道之阔可供车辆来奔往驰。
3:4 约拿走了一日,只及城的三分之一,但消息传得极快,在口传的古代社会中,信息传播虽不若今天传播媒介迅速,但人际传递信息的效果常常比媒介大。
“再等四十日”:神对人道德的要求十分严格,但祂盼望人能悔改。四十日是相当宽大的期限。
3:6 “麻布”:黑色粗布。穿麻衣表示悔改、伤痛。“坐在灰中”:绝望、无助的表示(伯2:8;弥1:10)。
3:8 连牲畜都要参加哀恸,可见其王和全民求告神的心十分迫切。“恶道”、“强暴”:亚述人以凶残暴虐著称。
3:10 神因尼尼微人的悔改而收回要降的灾祸。但亚述人恶性难改,后来故态复萌(看鸿3:1-4),不到两百年,亡于巴比伦。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约拿书第3章-马唐纳圣经注释
约拿书 叁.神借先知宣告的信息(三)一.审判的警告(三 1 ~ 4 )
耶和华再次命约拿往尼尼微去 3 ,这次他遵从了。他进了那大城後,便宣告四十天後这城要被倾覆。
二.全城悔改(三 5 ~ 9 )
尼尼微城的人一向敬拜鱼神大衮,而他们显然已经知道发生在约拿身上的事。在他们的历史里,也曾有人经历同样的事;他们的皮肤因鱼的消化液而变得斑痕驳驳,所以在群众中是突出的。对他们来说,约拿是一个神蹟。全城的人都悔改,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信服神,并且宣告无论人或牲畜,从君王到牛只,都要披上麻布 .. 禁食。
三.审判撤消了(三 10 )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约拿书第3章-21世纪圣经注释
约拿书 注释三 1-3 上 重新被差往尼尼微传道
神的话再次临到乔纳;神在一章 2 节向他说话之后,乔纳虽经历到神在他人生的际遇中掌权,却没有直接从神那里听到祂的声音;现在他再一次直接听到神委派他一个任务。这任务与原先的没有两样。第 2 节说:「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这是神吩咐人常用的一句话,说明在乔纳到达尼尼微境内时,神会把合宜的话赐给他。第 3 节上显示乔纳顺命,准备向尼尼微宣讲神要他说的话;他不再拒绝向其敌国传善意的信息。乔纳有第二次机会;在神的恩典下,我们也会有。但这并非此故事的教训,这里并没有以此为原则,说明神经常如此对待背叛祂旨意的人。
乔纳并非代表罪人,他的处境也不能代表信徒一般的经历。无可否认,他对仇敌的错误态度,是要唤醒信徒的警觉;而这错误在第四章中被显明地对付,为的是要我们从中学习。但乔纳生平的每一个细节不能都取以为鉴。故此,我们不可假定神会同样三番四次地更正我们叛逆的态度。不要忘记乔纳此时虽已顺命,心中却仍厌恶这神圣任务,其后他还要为此受苦。故此,这故事的教训并不是说神永不会因我们第一次走错路而把我们撤去(参路九 59-62 )。
三 3 下 -10 尼尼微悔改
第 3 节下严格来说,当日的尼尼微还不是亚述的首府(虽然「首府」是近代的称谓),却是渐渐冒起的重要城市。根据亚述的外交传统,外交团要正式探访全城,需时 3 天。如此看来,第 3 节下新国际译本把它译得很贴切(「这尼尼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
──约拿书第3章要探访此城需时 3 天。」和合本的译法是:「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相对来说,有些英文译本把希伯来原文翻错或混乱了(例如修订标准译本:「 …… 极其巨大的城市,其广阔有三日的路程。」新修订标准译本:「 …… 极其巨大的城市,足有步行 3 天的阔度。」而新英语译本则译作:「一大城,需三日的路程才可横过全城」)。重点并非在尼尼微城的周围究竟有多大,而是说:一个外地人要好好地探访这城市需时 3 天。通常一个外使(外交官员、来探访的贵族等等)在第一天到境,先安顿下来,找到政府当局的官员,递上文件;第二天负责的官员接见外客,商讨公事;第三天官方必预备正式的送行,届时把一切回复对方政府的函件递交外使团。
第 4 节在这一节里,乔纳只做了行程中第一日的事
──约拿书第3章像外使一样办交涉。古时的先知是代表神的,故此也常被视为官员,与外交官类似。他们有外使的特权,出入宫庭,在列王纪上二十二章的故事,或以赛亚与犹太诸王的密切关系中,可见一斑。乔纳受感所传的信息包括 40 日的警告期,暗示了若悔改将可避免刑罚。「四十」在旧约中有时用来代表不确定的一个颇大数目,有点像中文的「数十」之意。尼尼微人明白这是一个警告,他们知道若没有悔改的机会,先知不会指出任何一段确定或不确定的时限。
第 5-9 节还没有等到第二天的正式接待,悔改之风已经在头一日蔓延;君王(假设是亚述旦王三世,他当时可能正在城中,也可能藉信差得闻此事)见民意激昂,在第二或第三日趁机颁发通告( 7-9 节)。类似这种禁食、披麻(多刺的布料,为了攻克己身而穿戴)的行径(有时甚至动物也如此行),在古代亚述帝国以后,仍然流传。「尼尼微王」( 6 节)一词是标准的通称,以某一城市来泛指整个帝国,并不是说这皇帝只管治尼尼微一城而已(参王上二十一 1 ,亚哈王在此称为撒玛利亚王,别处则称他为以色列王)。
听了这位怪异的外族先知所传的道之后,究竟是甚么促使这一大群亚述民众如此热切地回应与悔改?从亚述的咒语文献中,我们知道有 4 种情况足以使全体人民及国君禁食哀恸。它们是:敌军入侵、全日蚀、饥荒及瘟疫、大水灾。我们又知道在亚述旦三世的时代,敌国诸如乌拉图 ( Urartu ) 等曾多次战胜亚述;另在某一位名为亚述旦(却不一定是亚述旦三世)的君王在位期间,亚述曾遭遇严重的地震;此外,在主前 763 年 6 月 15 日,即亚述旦三世在位第十年,一次全日蚀掩盖亚述。在这一切以外,更重要的是全能的主定意要他们悔改。难怪这些又紧张又迷信的群众回应得那么快;他们必定以为乔纳的信息可以解决他们的难题,必然有一位外族的神明用这些事件来警告他们,目前这位先知就是被差来到他们中间,警告他们务要悔改的。王的通告所用的字眼显示悔改有可能会带来拯救( 9 节),却不能肯定;其实结局如何,连乔纳也不知道。神是否看尼尼微人的禁食哀恸为真诚的悔改?是否足以带来赦免?我们马上看到乔纳不愿如此;而另一方面;尼尼微人却渴望能成为事实。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约拿书第3章-丰盛的生命研读版注释
约拿书 3:2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的
话:神要
约拿向尼尼微人宣讲神的信息。
1. 神再次呼召约拿传讲
毁灭和审判的信息(参4节)。
无论尼尼微人接受与否,先知的责任就是传讲神的信息。
2. 传道人也同样蒙召传
讲神的全备信息(徒20:27;提后4:2)。他们必须忠实地传讲神的怜悯和震怒,神的赦免和定罪。传道人必须非常谨慎,
不可淡化福音的本质,避而不谈神的话语中那些难懂的教义和伦理问题。他们传道的结果应当
是使人离弃罪恶(参徒14:15)。
3:3
极大的城:尼
尼微城当时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十二万(参4:11)。
3:5
尼尼微人信服神:尼
尼微人悔改了,信靠了真神。
1. 尼尼微人接受了约拿
的信息,相信他们如果不悔改就必灭亡。他们禁食(比较撒上7:6;撒下1:12)并且穿麻衣(一
种通常由山羊毛做成的粗布;比较撒下3:31;王下19:1~2),这些都是他们真正悔改并且在神面前谦卑的外在表现。
2. 主耶稣说过当审判的
时候,尼尼微人将起来定那不肯悔改信主的以色列人的罪(太12:41)。
3:10
不把……灾
祸降与他们了:因
着尼尼微人的悔改,神就取消了施行审判的计划。
1. 神的本意是向人厚施
怜悯,而不是施行可怕的审判。神怜悯那些真心悔改的罪人。
2. 本书体现了这样一条
圣经真理:神不愿一人灭亡,而愿人人都悔改,罪得赦免并承受永生(参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约拿书第3章-每日研经丛书注释
约拿书第三章 向尼尼微传道(三 1-10 )约拿再次开始他的新生活;耶和华的话第二次临到他,邀请他把过去交托他的信息向尼尼微宣告。这一次先知顺服了,虽然这里没有指出他接受任务时,是否带 欢喜快乐,然而,无论如何他是最终学会了顺从上帝。
当约拿经过长途的旅行,从他被大鱼吐出的海滨,带 艰巨的使命,来到了尼尼微的郊外。远远看到尼尼微,圣经描写它是‘极大的城,有三天的路程。’( 3 节)这不是指它的中心有这么大,而是指约拿的旅程的长度。尼尼微的确是一座大城市,它的四周筑成的范围广大到八哩,在城中有很伟大的宫殿和花园。当约拿来到的时候,它真是堪称‘伟大的尼尼微’,其郊区林立 成排成行的房屋,其中住 这个城市原来的居民。正像考古学家发现其遗迹所表明,这个更大的面积(包括郊区算在内),周围大概有六十哩(比现代的摩苏兰
──约拿书第3章 伊拉克北部之一都市大得多,这个地方和尼尼微的古代位置相邻近)。
当约拿沿 郊区开始他的缓慢旅行的时候,他开始有一种可怕的感觉,即他的使命不可能成功。他是一个外国人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有一个信息要传给外邦人,他们不计其数地住在他经过的郊区街旁。他许当他第一次不听从上帝的命令到尼尼微来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他的任务只会带来绝望。所以,三天的路程他只走了一天,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才到繁荣的内城,他已开始传道了。他毫不害怕,毫不含糊地宣告一个不愉快的信息给他身边的人:‘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4 节)有人会想,这根本不是一篇信息,这是一种信号,要引起听众的回应。
约拿书从开始的几节中就带给我们的那种激动和惊讶的特征,在这里继续表现出来:好像有上帝的手在那里工作,尼尼微郊区的居民立即回应了约拿的宣告;他们相信上帝,并且从罪恶的生活中回转过来。他们的转变是彻底的,而且立即又把先知的信息传递给他们的朋友和邻居。像森林里的野火被风刮起来那样,消息迅速传到市中心,国王和他的大臣们也听到了,他们也作出回应,使得那本来是 众发起的悔改运动,藉 国王的法令得以加强和发展起来。尼尼微城中心都悔改了,虽然约拿只走了三分之一路程,但皇帝发布的命令,不但人,而且包括牲畜,都要披麻禁食;王号召人民从内心悔改,离开他们以往的暴行和罪恶。外邦人从他们愚昧的道路上转过头来,求上帝息怒,希望保存他们的城市,他们诚恳的行动,使得上帝‘后悔’了。因此,祂改变了原来要对这座城市施行的惩罚,因为他们的悔改而施怜悯与他们。
对于尼尼微这个角色,故事讲到这里是已经达到了高 ;然而对先知个人来说,则还有一些经历尚未临到。在先知向尼尼微城的布道工作完成以后,我们既能从上帝的仆人个人方面,又能从整个的人类方面,都学到一些功课。
(一) 约拿的任务虽然令他不快,事实上却是他很大的福分 。他个人历史上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表明他不应有份参与上帝的事工。当他不顺从时,他一路往下堕落,被抛到深海里,得到应得的报应。然而是上帝的话第二次临到他;他才有了第二次机会。
就个人的品质和权利而言,我们都像约拿。谁能自夸自己配得参加上帝的圣工呢?谁没有不顺从的经历,谁不会丢失事奉上帝的权利吗?在某种意义上讲,事奉上帝常常是上帝给我们的第二次机会,是我们不配得的权利。假如使命临到我们,我们永不能立即就说:这是因 我们的恩赐和素质;或者我们有能力担负这工作。上帝的呼召同时又是祂怜悯的记号,在上帝的呼召中,祂要使用我们这些不配的器皿,祂关心那些无名的 众,那些生活在没有上帝的光照的人。
(二) 这个故事还教导我们一些关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要学习的事 。它的重点是放在郊区的人民,而不是繁荣的市区;它的兴趣是在大多数的 众,而不是国王和大臣们。故事给我们一个非常的异象,不是用有限的几句话能讲清楚的。上帝不但关心犹太人,祂也关心外邦人;祂的怜悯和关怀遍及所有的人,包括那些郊外的和乡下的居民,那些名字不太为人所关注的,正是对 这些人,约拿宣告 ,而且也是这些人最先回应他,并且因 他们的回应,使国王和这个国家的尊严阶层的心也起了改变。我们从那里所瞥见的是一种不寻常的异象。这是一种人类大众的异象: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类型的,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和一个共同的要求;共同的需要是需要上帝,共同的要求是他们都要悔改。
──约拿书第3章 《每日研经丛书》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