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第十章-《圣经背景注释》
约翰福音第十章-《圣经背景注释》
约翰福音第十章
十1~18
牧人、羊,和强盗
圣经原来的经文没有分章;这一段是耶稣继续在对九章41节的 * 法利赛人讲话。其根据是 * 旧约的意象,神好像以色列的牧者(创四十八15,四十九24;诗二十三1,二十八9,七十七20,七十八71;赛四十11;结三十四11~31),以色列好像祂的羊群(诗七十四1,七十八52,七十九13,一○○3),而滥用权力或不忠心的宗教领袖就像摧毁祂羊群的人(耶二十三1~2;结三十四)。忠心的牧人(耶三15)则包括摩西、戴维(撒下五2;诗七十八71~72),和如同戴维的 * 弥赛亚(弥五4)。
十1~2 在寒冷的冬天,晚上羊群会被放在羊圈里;羊圈通常有石墙,上面以荆棘围绕。(这个节期很靠近冬天。)犹太律法区分贼与强盗:前者是溜进来,后者则常住在旷野,攻击经过的人。无论是哪一种敌人,牧人总是要提防羊的失落。
十3~4 在旧约里,以色列若顺服* 律法和透过神的先知所传讲的信息,就是「听神的声音」。凡是真正属祂的羊──与神具立约关系的人──都认识祂(参十14~15的注释)。(约翰的读者是透过 * 圣灵听从祂,但大部分犹太教人士不相信在他们的时代可能如此;参十六13~15。)
牧羊人习惯上是按羊的名字认识牠。在旧约里,神会直接「题名」来召祂所宝贵、所亲密的仆人(出三十三12、17;参:赛四十三1)。
十5 按此处的上下文,陌生人就是贼和强盗(1节)──法利赛人,就是带羊走偏的人(九40~41)。把约翰的犹太基督徒读者赶出 * 会堂的领袖,自称是真正的牧人,但当约翰的听众听见这段话,必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
十6~9 羊去草场和回来时,都要从羊圈里领「进」领「出」(民二十七17;撒下五2)。有些学者引用现代一个例子,牧人会睡在羊圈的入口,这入口既成了牧人,也成为门,可是耶稣可能是将这两个比方互换着用,因为祂能满足的角色不只一个;祂正像神在旧约里面一样,是以色列的牧人,但祂也是通往父的那条路。
十10~11 贼(按上下文是指不忠心的领袖;参5节)做事是为自己的好处,并不顾念羊群(饥饿的贼可能偷羊去吃);牧人为了保护羊群不被动物和贼夺去,甚至会牺牲生命。* 法利赛人认为牧羊人属于不洁净的行业,官府藐视他们,视之为粗鄙的低层工人;因此耶稣的对头不会把自己与故事中的主角认同。
「生命」是「永生」的简写,按犹太人的说法即来世的生命;耶稣现在就提供人与祂建立这样的关系。参三章16节的注释。
十12~13 雇工人不必为野兽的攻击负责(出二十二13),他们工作是为赚工资,不是因为羊属于他们。让神的羊分散各处的宗教领袖,不是祂真正的代表或代理人,因为他们并不关心祂所关心的(耶二十三1;结三十四6)。
十14~15 旧约常用「认识」神来描述以色列和神之间立约的关系,这个词汇意谓和祂有亲密的关系,并且顺服祂(如:耶三十一34;何六6)。见:约翰福音十3~4和十六13~15。
十16~18 将羊群召聚在一起的意象,按旧约的词汇而言,是指将以色列四散到各国的羊群集中起来(参:结三十七21~24;弥二12)。末时以色列的聚集乃是古代犹太教的基本盼望之一,许多著作和祷告都反映出这一点。可是耶稣在此可能是指 * 外邦人。
十19~21 犹太人又为耶稣的身分起了争议(亦参七43,九16),在约翰写作的日子,也有这样的情形。有关被鬼附的指控,请参七章20节的注释。
十22~42
修殿节在圣殿中
十22 修殿节(Hanukkah)并不是必须前来朝圣的节期,不过那八天在圣殿的烛光庆典非常之美,许多住在加利利附近的虔诚犹太人会在这时来到耶路撒冷。它是紧随在圣殿节(七1~十21)之后的下一个节期。
十23 圣殿的四围都有柱廊;南边的王室柱廊有四排柱子。所罗门廊是在殿的东边,有两排柱廊(西边和北边也相同)。南边的柱廊被称为所罗门的廊子,因为大家以为其中含有所罗门圣殿的遗迹。希腊式的公共建筑常有这类柱廊,历代以来那都是公开演讲和讨论的好地方。耶路撒冷的冬天相当冷,所以人们比较喜欢在柱列下行走。
十24 见八章25节;亦参马可福音导论所探讨的 * 弥赛亚秘密。这些犹太人不是误会了祂的声明,就是想利用它来指控祂煽动暴乱〈参十八29~35〉。
十25~27 有关听耶稣的声音,参十章3~4节。
十28~29 牧人若想保护羊群,不被贼人或野兽伤害,就要准备付很大的代价(十12、15),这亦是忠心的代价(耶二十三4)。
十30 耶稣讲到祂与父原为一,祂的听众或许会想到以色列和神之间的关系,但祂的意思绝不只限于此,因为祂的讲法非常独特;祂乃是在申明犹太教的基本信仰告白:神是独一的(申六4)。耶稣若说自己与神为一(虽然与祂不同),就等于在说自己具有神性。
十31~33 参五章18节,八章59节;正像在其他地方,耶稣的对头虽不能理解细节上的差异,但他们却了解祂乃是在自称为神。
十34 有关「你们的 * 律法」,参八章17节。诗篇八十二6的上下文是指极有权力的人,可能为地上的君王,他们彷佛神的天庭;这些王自认为自己具神性,但他们却要如凡人一样死去。不过,在犹太人的传统里,这一节有时却被断章取义,指以色列,因他们为接受神律法之民,耶稣显然知道这种看法。
十35~36 耶稣的回答乃是用犹太人标准的「更何况」论证:如果(正如你们的理解)以色列可以广义地被称为「神」(译注:小写,复数),那你们怎能在还没有了解我的意思之前,就反对我说我是神的儿子?
许多注释家主张,耶稣被「圣化」或被分别出来,受托付所要从事的使命(亦参十七17),可能与修殿节,或「献殿节」(十22)的背景有关。修殿节是纪念主前第二世纪 * 马喀比时代,将耶路撒冷的圣殿圣别出来,重新奉献,分别为圣(再度成圣)。
十37~38 犹太传统强调正确的动机,但是也容许人存不完全的动机来顺服诫命,他们认为这比不顺服还要好一些。
十39~42 「约但河外」应该是指比利亚,在耶稣的时代它也像加利利一样,属于希律安提帕的辖区,完全不在耶路撒冷领袖的管治之下。——《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