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撒母耳记上第10章查经资料

撒母耳记上第十章

撒母耳记相关章:

撒母耳记上第十章

  十1. 公开宣布以色列第一位君王的时间还没有来到;从扫罗的观点看来这样比较宽容,他可以有时间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他是神拣选的君王。扫罗所接受的膏抹,将他与当时代所有的人分别出来,并且象征耶和华赐与他的恩赐,以履行作「祂百姓以色列」(思高、现中、今圣、RSV)之君(希伯来:nāgîd)的职责。RSV 再次根据七十士译本;希伯来经文则是以产业取代「百姓」,这词比较常指迦南地,然而也用来指神的百姓(如:王上八53;王下二十一14;赛十九25)。吕译、现中、思高、RSV 又根据七十士译本加上了「你必管束永恒主的人民;必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的手。永恒主膏立了你作管理祂产业的人君;这要给你作记号」。这段话并没有出现在希伯来经文中,所以,和合、今圣、AV、RV 与NIV 都将它省略掉(然而 NIV 却将较长的经文包括在注脚中)。加上了这句话较易转接到2节,并下面给扫罗的兆头。

  2. 第一个兆头是与两个人相会,他们将会使扫罗安心,告诉他说:他父亲的驴已经找到了,他们也要回过头去使他父亲安心,告诉他说扫罗是安全的。泄撒的地点不得而知,但拉结的坟墓却是在伯特利与伯利恒之间(创三十五16~21),靠近便雅悯与以法莲的边界;耶利米则提议在拉玛(耶三十一15)。今日之「拉结的坟墓」就在伯利恒的北边,是由十字军修筑的,并不符合圣经的证据。

  3~4. 第二个兆头是在他泊的橡树──通往伯特利路上的陆标──将会遇见三个往伯特利圣地的旅客,他们携带的东西是献祭用的祭物,但扫罗将要接受他们给他的两个饼,虽然他并不是祭司;既然是耶和华的受膏者,他就是神圣的,有资格吃「圣」饼,像大卫所作的一样(撒上二十一6);而且,他与仆人的需要也能得着满足。

  5~7. 第三个兆头发生在「基比亚以罗欣」(吕译、RSV),那里有另外一个「高处」(参:撒上九12、14)。这名字的意义是神的山,可能指扫罗自己的城基比亚。提及非利士人出现在那里,使人想起扫罗将来要除去的威胁,但他需要神的灵加添力量。加添力量不是以撒母耳为器皿,而是借着一群先知,他们随着乐器的伴奏而说预言,耶和华的灵必使扫罗说预言,他就要变成(直译:颠倒、改造为)「另一个人」(吕译、思高、今圣、RSV;和合:新人)。这些兆头将会证明耶和华与他同在,但在他这一面,还必须履行耶和华指示他去作的所有事情;在上下文当中,这似乎就是「你手遇见什么,就可以作什么」(吕译、RSV;和合:趁时而作)这惯用语的意义。

  8. 你当在我以先下到吉甲,这是耶利哥附近的重要圣地,在便雅悯境内,由于它位在因地壳下沉而形成之险峻山谷中,在海平面下一千尺,所以旅客是真的「下到那里」。到了那里,扫罗必须等候撒母耳七天,好让撒母耳献祭。指示似乎不只出现一次(参:撒上十三8)。

  9~13. 这一切扫罗全都遵行了,当他一离开撒母耳,神就赐他(直译:改变了他;参:吕译、思高、今圣;参6节)「另一个心」(吕译、RSV;和合:一个新心)。在扫罗身上发生了改变,因为神正在他身上作工。所有兆头都应验了,但只有提到一个。当他与先知在一起的时候,扫罗也说预言,而当地的百姓──他们显然非常认识扫罗(这证据支持以基比亚为这件事的位置)──作出不以为然的评论:基士的儿子应该不会傻到与这样一群人混在一起。这些人的父亲是谁呢?暗示嘲蔑身分不合法的先知;社会看他们是毫无地位的。然而不久之后,扫罗就要反对先知撒母耳,所以说:扫罗也列在先知中么?这句话背后就带有嘲讽的意味,变成指不调和的结盟的格言。虽然他狂喜的状态暗示他可能是先知,事实上他并不是。当时的人对于迦南宗教仪式中的狂喜极为熟悉(参:王上十八26~29),所以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这样的行为。这种经历可能是出于神的,但没有必要说扫罗得了先知的呼召;时间将会证明,而且还有客观的试验(申十八22),就跟教会中也有客观试验一样(约壹四1~3)。对扫罗而言,重点乃是撒母耳预告的兆头全都应验了,所以他可以确定耶和华是与他同在的。没有证据显明他以后曾经再说预言(除了他被弃绝与降卑时以外,撒上十九23~24)。

  就上邱坛去了:原文的定冠词说明这就是5节提及的邱坛,在他家附近。

  14~16. 直截了当的询问,并没有诱出完整的答案来,扫罗只不过稍微列举事情的梗概。这不只是天生的谨言慎行而已,因为撒母耳曾经小心翼翼地暗中与扫罗交谈(撒上九27),扫罗知道自己不能在受膏的事上透露任何蛛丝马迹。撒母耳尊荣扫罗的消息可能已经传抵基比亚,在那里引起众人的好奇。叙述者终于使用国事(希伯来:hammelûkâ)这个词了。君王的确已经选出了,但他的身分还不能揭露。

iii. 扫罗被拣选并宣告为王(十17~27)

  17. 撒母耳曾经打发百姓回家去(撒上八22),现在又把他们聚在米斯巴,也就是他从前为他们代祷的地方,并且靠近他设立得胜之石的地方(撒上七5~12)。在那里,撒母耳作为先知的领袖职分曾经得到最清楚的辩明,他即将要开创百姓曾经要求的新纪元了。

  18~19. 撒母耳引用了耶和华的话,与十诫开头的话语雷同(出二十2;申五6),这是以色列人之盟约的根基。耶和华拯救的行动持续到当日,但他们虽然见过神的拯救(包括在米斯巴所见的),众人仍然呶呶不休地要求立王;虽然撒母耳认为这样扰嚷喧哗是弃绝耶和华,他仍然叫百姓来站在耶和华面前(祂显然还没有离弃他们),按着支派,「按着千人」(RSV;中文译本皆作:宗族)。如此提及以色列人在那时的社会组织颇为有趣,显出基本的单位──支派──之下是分成「千人」(希伯来:ʾalāp̄îm)一组的,这就等于是21节的宗族。这个字后来的意思为「一千」,在早期阶段所指的意思并不准确。95为了这个缘故,根据这次级单位而有的数目,就不能用来计算人数的多寡,事实上连军队的数量亦不可知。

  20. 掣出便雅悯支派来:掣签是古代世界各地的普遍习俗,以色列人即据此寻求耶和华的引导。迦南地是以掣签拈阄分配的(书十八10);赎罪日那两只山羊的命运也是以掣签决定的(利十六8~10);由于犯罪而连累到在艾城的战败,其责任是以同样的方式找出的(书七16~18)。如此获致的抉择即接受为最终的决定(箴十八18),因为是耶和华在引导整个结局(箴十六33)。根据圣经记载,最后一次使用掣签是在使徒行传一26。

  21. 接着,就在便雅悯的分支之间作选择,便雅悯是从「祖宗」系出的大家族。玛特利这名字在旧约圣经其他地方并没有提到,但也没有经文根据支援以「比基利」代替,后者是从历代志上七6的比结这名字而来的;该处所列举的是便雅悯众子的名字(并参:撒下二十1,「示巴是便雅悯人比基利的儿子」)。96经过这一段淘汰的过程,终于指出扫罗才是神拣选的。

  22~23. 找不到扫罗,这件事令每个人都束手无策。所掣的签是否没有得着正确的答案呢?「还有没有人没来呢?」(RSV 旁注;参:现中;这译法表达了希伯来文的意义,但其他译文那人到这里来了没有?则是依据七十士译本)暗示撒母耳在挑选过程中,可能漏掉了某个人。但耶和华的话将扫罗藏身所在指示给众首领。他为什么藏起来呢?他已有足够的时间预备面对这时刻,虽然他现在又有所掣的签坚定先知的膏抹,但似乎还不能够正视自己的君王职分。他不情愿因为特出的体格外貌,而被百姓接纳为领袖,他不想要成为君王。

  24. 秘密揭晓了,扫罗被接纳为王,并且公开宣布,所用的是古代近东地区很普遍的词语,甚至成为一个传统(王上一25、31、34、39;王下十一12;代下二十三11),到今天为止还是很类似,例如在法文中的'Vive le roi!'。这件事由不得扫罗了,众民同心一意,决定果断,扫罗没有机会提出异议。而且,撒母耳把这划时代的事件摆在立约的背景中,使百姓认出他们弃绝耶和华之君王职分应受的控诉(19节),然后将他们的新领袖呈现在他们眼前。就如约柜曾经受到大声欢呼迎接一样(撒上四5),扫罗现在同样受到欢呼喝采。由于舆论的要求而设立了君王,但是以色列人如果以为这君王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率领他们争战,却无视于神的律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25. 整个仪式有一个重要的附加特色:以色列人采用的君主政体与列国的不同,因为它有「权利和责任」(今圣、现中、RSV;和合:国法;希伯来:mišpaṭ,需要这两个词表达它的意义)的限制,这是设计来预防撒母耳记上八11~18所描写之欺压式的统治,确保一个立宪的君主政体。而且这些支配君主政体的规定是由耶和华的先知所定下的,如果有人希望将以色列人的政治与盟约的条款区隔开来,那么希望就并没有实现,因为就像西乃之约的律法一样,君王职分的权利和责任都记在书上,并且放在耶和华面前(即是在圣所里面,参:申三十一26;书二十四26)。这只是将盟约扩大,涵括君主政体在内,防止他任意对待百姓,或是对他们施加暴虐的权势;然后,撒母耳就吩咐解散这次集会。

  26~27. 扫罗率先顺服撒母耳,就回家去了;他同时发现有一群人跟随他,这些人都是支持由撒母耳界定之君王职分的。这些人都是「勇士」(思高、现中、今圣、RSV;希伯来:haḥayîl,意为:力量),准备在扫罗统率之下作战,并强化他的领袖职分。这一群人都是「心被上帝触动着的」(吕译、RSV),就如神也曾触动扫罗,并且改变他一样(6节);但其他人可不要这种在神权政治底下的君王,并且毫不隐藏他们对扫罗的轻蔑,甚至连习惯上的贺礼都吝于表达。扫罗充耳不闻可能是值得钦佩的,但读者却无法确知这位新王将要如何对待反对势力,并且开拓出符合撒母耳之宪章的君王风格。到目前为止,他仍然必须以行动证明,他有资格领导以色列人作战,而这么作的机会很快就要出现了。

  在我们圣经的这个地方,就是在撒母耳记上十、十一章分开的地方,忽然从扫罗转移到一个新人物──亚扪人拿辖──的身上,也换到一个新地点──基列雅比,此地位在约但河东那边。然而,在昆兰抄本4Q Sama 有一个特别的段落,引进下面这事件,约瑟夫也指明那是他采用之经文的一部分。97它显然意外地被七十士译本与马索拉经文遗漏了。它解释说:拿辖素来欺压流便与迦得这两个支派,把俘虏的右眼都挖掉了,但却有七千个人逃难到基列雅比城里。和合本与RSV 在撒母耳记上十27的最后一句话,在希伯来文中略作改变后,就成了「大约过了一个月」(吕译、思高、现中),与七十士译本和约瑟夫所说的一样,所以说明了这两件事情间隔的时间。98根据麦卡特的翻译(McCarter, 198页),这段外添的经文读作:

亚扪人的王拿辖残酷地压迫迦得人和流便人,将每一个人的右眼都剜出,不容以色列人拯救他们。凡是越过约但河的以色列人,亚扪人的王拿辖都把他的眼睛剜出来。但有七千人逃离亚扪人,进入了基列雅比。

  这段附加的材料,将来有一天可能要纳入我们圣经的正文中;若是如此,虽然它并没有在实质上增加经文的意义(参:撒上十二12~13的注释〕,却能为亚扪人的事件提供一个有益的引言。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十章   注释   圣经   君权   基督徒   文摘   一五   唐纳   撒母耳记上   大卫   以色列   先知   士人   耶和华   的人   君王   祭司   以色列人   百姓   注释   自己的   支派   犹大   米勒   这是   约拿   圣经   简介   兆头   点此   他们的   利亚   上帝   是在   比亚   思想   有何   摩西   译本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