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前书第五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提摩太前书第五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提摩太前书第五章
5:1 本章讲的都是教会内部的事,对怎样待人、接物、处事,一一加以指导。从这些教训可以看出,属灵的训诫不是空洞抽象的话语,而是可以贯彻在日常生活里、实践在人伦关系上的原则。劝老年人如同父母是敬老精神的实践;待少年人如同弟兄姐妹,是信徒间互相亲爱精神的体现。
5:3 古时的寡妇孤苦无依,又无公家的救济或养老制度,兼且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低微,因此特别需要教会本乎爱的照顾。9-16节讲救济寡妇的方法,特别是对已信主的寡妇。
5:4 圣经重视孝道。行孝须发乎真心;主耶稣也教导,不呆藉口履行宗教上的义务而推卸行孝的责任(太15:4-6)。这里是说儿女有责任奉孝敬守寡的母亲,连孙辈都应报答亲恩。
5:9 本章提到当时教会中有四类寡妇:1,真正无依无靠的,称为“那真为寡妇的”(3节),因为无人照料很难存活,所以教会有照顾的义务;2,在家有人照顾的(5:4,160;3,教会叫来服务的,包括1,2两类在内。他们须符合一些严格的条件,例如有良好名声、专心靠主、清心祷告(5:5,9-11);4,好享乐、好滋事的,保罗劝她们再嫁(5:6,13-15)。
以弗所教会可能有一本名册,记录接受教会照料的寡妇资料。受照顾的寡妇除了年龄(60岁以上)、经济条件的限制,还需要有行善的好名声,包括洗圣毪的脚在内(10节)。当地道路尘砂满布,双脚易脏,行路人入屋后必须洗脚。代人洗脚乃低下工作,看《约翰福音》13:14-15,主为门徒洗脚立下谦卑侍奉好榜样。寡妇甘心为圣徒洗脚,因此属善行。
5:11-12 寡妇再嫁不算犯罪(林前7:39)。这些寡妇起心再嫁称“违背基督”可能因为曾向基督许愿终身不婚服侍神,但受不住情欲的试探,作不符神旨意的结合,例如嫁给信仰不同的人;或者废弃誓愿,再度嫁人。
有资格上寡妇册子的须满60岁,教会一定试过收年轻的寡妇,后来发现了本节所说的问题,所以才订出年龄的限制,不收年纪轻的女人。
5:17 “长老”是管理教会的人,兼负责教导和传道的工作(3:2,4——5)。忠于职守、劳苦工作的长老应该受到尊重,尊敬的方法包括经济上的支持(18节)。
5:18 这里引用的两节经文,前者引自《申命记》25:4,后者引自《路加福音》10:7。保罗将耶稣所说的话和摩西五经上的话一同引用,都说是“经上”的话,可见新约正典虽未完成,流行的新约书卷,已在初期教会中使用。
(《路加福音》写于主后59-63年,本书约写于主后63-65年间)。
5:19-20 旧约规定审断案件须有两个以上的证人,以确保罗公正。长老是教会的领袖,控告长老的案件自应十分谨慎处理。“犯罪的人”(20节)指犯罪的长老。圣经教导一般信徒,若有弟兄犯罪,不可宣扬他的过错(太18:15-17);但长老是教会的领导人,应以身作则,为信徒的榜样,故受责罚也较严(“在众人面前责备他”)。
5:21 “蒙拣选的天使”是相对于犯罪的天使而说的(路9:26),保罗嘱咐提摩太,审理教会事情必须公正,不情成见,没有偏心。
5;22 在新约中,“按手”表示承认和接纳,也是授予圣职或举行差遣仪式中的一种礼仪,在初期教会中普遍使用。保罗嘱咐不可急促为长老行按立之礼,一事实上要等到事实证明当事人符合做长老的资格。
5:23 作者在讲述教会应如何拣选领袖的中途,插入了一句关怀提摩太健康的话,并提到酒若当药用,为了他的胃病,可以稍微用一点,不要有照常喝水。
原来当日饮用水均为天然水,不象今天的自来水经过人工过滤与消毒,所以单单喝水很不安全,特别是有病的人。那时把水变为安全可饮的方法是煮沸。这方法在燃料短缺的社会里既麻烦也不经济。最便于工作捷的方法是把水渗酒,酒可杀菌,饮用便安全得多。渗水的酒叫做“清酒”所含酒精量极少。十大杯清酒所含酒精少过今天一小杯鸡尾酒。“浓酒”才是不渗水的酒,犹太人要喝时,仍须渗水,大约一分酒渗一到五分水;只有拜偶像的外邦人才有喝不渗水的浓酒的习惯。
旧约圣经记有神告诉大祭司亚伦的话:“你和你儿子进会幕的时候,清酒、浓酒都不可喝”(利10:8及注)。
新约记有施洗约翰不喝酒的话(路7:33)。保罗在本书规定监督的资格时,其中一条是“不因酒滋事”(3:3)。从许可患胃病的提摩太可以喝一点酒,可知提摩太是不喝酒的,也可知保罗对酒的态度:酒要按它正当的用途来使用,例如当药用。
基督信徒是“圣洁的祭司”(彼前2:5),我们的身体是神的殿,淡酒浓酒都不可喝,更不可饮酒来满足情欲。
5:24-25 这两节放在一道看,24节指的是做坏事的人,25节指的是做好事的人。做坏做好都有其隐藏的一部分,不让人知道,因此只凭眼见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是很难的。拣选人担任公职,或为教会的事判断是非,应留意这些看不见的情况。也许现在作的决定,因为人的隐藏,一时看不周全以致犯错误;但主知道人心,到审判的日子,好和坏的隐藏的事都会显露出来,主赏罚。
—《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