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希伯来书绪论-《每日研经丛书》

希伯来书绪论-《每日研经丛书》

希伯来书相关章:

希伯来书绪论

作者简介

本丛书新约作者巴克莱乃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新约及希腊教授,为当代著名神学家。他所写的圣经注释流传甚广,在英语国家中的销售数量已超过百万部,相信他所撰写的能提供一般神学生、教牧人员及平信徒以应时的帮助。

希伯来书绪论

上帝用多种方法启示自己

人对宗教的体验各有不同。诗人丁尼生(Tennyson)说:‘上帝用多种方法启示自己。’乔治罗素(GeorgeRussell)也曾说:‘看那无数的人朝向星儿爬去,但每人爬法却不相同。’还有一句至理名言:‘上帝自有祂的秘密梯级,进入每颗人心。’总括来说,我们对宗教有四种广泛不同的观念。

(一)对某些人来说,宗教是人与上帝内在结合的团契。基督徒体验与基督紧密和亲切的契合,因而说基督活在他里面,他也活在基督里面。这是保罗的宗教观,他认为宗教是由人与上帝奥秘的契合而产生的。

(二)对某些人来说,宗教是生活的标准和推动达致这个标准的力量。这大体是雅各和彼得的宗教观。宗教展示生活的应有模式和指导人如何获得这种生活。

(三)对某些人来说,宗教就是满足心灵最高的需求。人心灵不断的摸索,直到寻见上帝才安然憩息。柏拉图(Plato):‘未经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去享受的。’有些人一定可以明白这个真理,否则便是自取灭亡。概括来说,这是约翰的宗教观,他在约翰福音第一章里,作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尝试,指出宗教可以真正满足人的心。

(四)对某些人来说,宗教就是通达上帝的路。它能除去路障,开启大门,直达上帝活的所在。这就是希伯来书作者的宗教观了。他的构思完全被这个概念所控制。他认为只有基督一人才可以把他引到上帝面前。他的整套宗教意念可以归纳在希伯来书十章十九至廿三节里,这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文:

‘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就当存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面前。’假如希伯来书的作者只用一节经文,那就是‘我们来到上帝面前。’

双重背景

希伯来书作者有双重的思想背景。首先是希腊的背景,在作者之前五百年柏拉图的时代开始,希腊人一直受一种强烈相对的思想所笼罩:真与不真,见与不见,暂时与永恒。希腊人认为真的世界只存在某一个地方,而今世只不过是那真世界的幻影和不完全的复本而矣。柏拉图就持这种思想,他认为在某处的世界存那完全的形式,或称意念,或称模样。在眼前那个不完全的世界里,每一事物都是仿照那个真的而复制出来。举一浅显的例来说,先有一张完全模样的椅子,存在那个真世界里,后来做这个世界的椅子时,则照那个真的模样仿袭而制成。所以柏拉图说:‘创造主先照一个永恒不变的模样去创造和设计,眼前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复制本而已。’斐罗(Philo)承袭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曾说:‘上帝从开始就知道,除非有一个好的样本,就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复制本。凡感官感觉到的事物,没有一件不是没有瑕疵的;因为它不是摹仿原始的模式和属灵的意念而做成的,当上帝准备造这个肉眼可见的世界时,祂先构成一个理想世界,然后照那个非肉体的和相似上帝模样去做这个肉体的世界。’当罗马史家西塞禄(Cicero)提到人所认识和在世上应用的法律时,他说:‘我们在地上根本不能够有真的逼真的法律与真正的公义;我们只有一个幻影和一个草图而已。’

所以古代的思想家一致认为真实的世界只存在彼方,目前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不完全的复制样本。我们现在只能够做到的,就是猜度和摸索,参照一个草图和不完全的样本而生活。但是在那看不到的世界才有真实和完美的事物。当纽曼(Newman)死时,人们为他立像纪念,在像台脚写上一句拉丁文:‘离弃那一切的幻影和相似真理的世界。’果真如此,人在今世的指望就是要逃离这些幻影和不完全的事物,进入真境当中。这正好是希伯来书作者所提出的宗教思想,耶稣基督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愿望。希伯来书作者清楚地告诉希腊人:‘你们穷一生之力去寻找逃离幻影求得真理,这正好是耶稣基督可以帮助你们得到的。’

希伯来人的背景

希伯来书作者的思想还有犹太人的背景。犹太人认为走近上帝是一件危险的事。上帝对摩西说:‘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卅三20)。雅各在毗努伊勒(Peniel)很惊讶地说:‘我面对面见了上帝,我的性命仍得保存。’(创卅二30)玛挪亚(Manoah)知道了到访的人是谁后,亦很惶恐的对妻子说:‘我们必要死,因为看见了上帝。’赎罪日乃犹太人崇拜的大节期。一年中只有这一天才准大祭司进入上帝居住的至圣所。除了大祭司外,从来没有人可以进去的。而且律法还警告他在里面不准久留,否则以色列民就必遭灾祸。人走到上帝面前是一件可怕的事。倘大祭司在至圣所内停留过久,亦会遭上帝击毙的。

基于这点,约的观念就在犹太人的思想中产生出来。上帝本自己的思典,亲临以色列民,这恩典不是靠人的功劳而得来的。祂并要和他们建立一个特殊的关系。但这特殊的交往关系是有一个附带条件,就是以色列民必须遵行律法。我们可以在出埃及记廿四章三至八节中看见上帝如何在一个戏剧性的场面中,将律法授与以色列民而建立这个关系。

所以只要以色列民遵行律法,就可以到上帝面前。不守律法就是犯罪,而罪堵塞了通往上帝的路。利未祭司制度和献祭就是为清除这个堵塞而设的。上帝赐人律法;人犯罪;产生了障;因此要献祭;献祭目的在乎开启通往上帝的路。但在现实的生活经验中,整个制度却因罪和献祭互为因果,循环下去,而失去它的功能,结果不能把因罪而做成的中间障除去。

完全的祭司和完全的献祭

所以人需要一个完全的祭司和完全的献祭,只需一次过把祭物呈献给上帝,而永远开启通往上帝的路。希伯来书作者认为只有基督才能担当这个重要角色,因祂是完全的祭司,本身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上帝。从人性言,祂可以引人到上帝面前去;从神性言,祂可以引上帝进入人间去。祂自己没有罪,所以那完全的献祭是把自己作祭物。耶稣既献上完全的祭,以后就毋需任何祭物了。希伯来书作者向犹太人说:‘你们穷一生去寻求一个完全的祭司,献上完全的祭,能使你通达上帝面前,你们在耶稣基督里,不是已经得了吗?唯有耶稣一人才可以做到的。’

希伯来书作者对希腊人说:‘你们不住逃离那些幻影进入真境;你们在耶稣基督里可以找到了。’同时又对犹太人说:‘你们不住寻找那完全的献祭,开启因你们的罪而堵塞的路,你们在耶稣基督里已经找到了。’本书中心思想就是唯独耶稣一人才可以带领人进入真境,通到上帝的面前。

新约的谜

我们现在清楚了解作者的思想背景了,但绪论涉及还有许多神秘的问题,是不易弄清楚的。所以新约学者司各脱(E. F.Scott)写过一句话:‘希伯来书从多方面来看,都构成了一个新约的谜。’我们只能蠡测这本书写成的年份,作者是谁,和写给谁,而且它本身的历史也充满了神秘的气氛,因为它是经过一段悠长的岁月,然后被公认为新约的正典。在主后170年编订的‘穆拉多利经目’(MuratorianCanon)就看不见希伯来书列在新约的目录中。亚历山太著名学者革利免(Clement)和俄利根(Origen)认识这本书,而且对它非常爱戴推崇,但却怀疑它应否列入圣经的正典。在非洲的教父中,居普良(Cyprian)从未提过希伯来书;特土良(Tertullian)则知道教会曾辩论过它的地位问题。教会史学家犹西比乌(Eusebius)则说它是被列入有问题的经卷中。至四世纪中叶,亚他那修(Athanasius)的时代,希伯来书才正式确定为新约经卷之一,而后来马丁路德对这点也一时拿不定主意。深感奇怪的就是这么伟大的书信,竟然要等一段悠长的岁月才被公认为新约的经卷。到底原因何在呢?

什么时候写成?

我们唯一的资料只可以从书信的内容找出来。很明显的,当时已经是信徒的第二代了(二3)。就是亲耳听闻主道的人把福音的信息传给他们的,而当时的读者对基督徒的信仰并不陌生;应该是达到成熟的阶段了(五12),他们信主的历史也渡过了一个悠长的岁月(十32),而且写下过一段辉煌的史迹,因为作者意提示他们要反省昔日信徒英勇殉道和效法他们(十三7)。

所以决定写书的日期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信中提示的教会迫害作推测了。他们的教会领袖曾英勇道而死(十三7),但读者目前仍未正式受迫害,也未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但他们亦已为信仰而吃尽苦头,甚至家业被抢去(十32,34),而信中清楚警告他们另一次大迫害亦将来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本书是在两次迫害之间写成的,当时的信徒尚未身受迫害之苦。但亦处于不利和受人蔑视的地位了。首次信徒迫害日期是主后六十四年尼禄王(Nero)期间;第二次迫害在主后八十五年多米田(Domitian)时代。故此我们推测它写成的时候是很接近第二次教会迫害时期,大约是主后八十年左右的事了。

书信是写给谁的?

这个问题也是要靠书信内容的帮助才找出答案来。我们肯定知道它不是写给任何大的教会,否则那地方的名称不会这么容易就消失的。书信中提及读者的教会已建立多时(五12),他们曾经受过迫害(十32,34),在他们的过往伟大的日子中,曾经有过出色的领袖和教师(十三7),而他们的教会不是直接由使徒建立的(二3),他们突出的地方是慷慨和思想比较开通自由(六10)。

有一个直接的提示是记载在十三章廿四节中结束本书时的请安:‘从义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这句话可以作两方面的解释:一则是这信从义大利写出,二则是写信到义大利去。我们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若果是义大利,就肯定是罗马无疑了。

但这信不是写给整个罗马教会,否则接信人的名称一定不会失去的。它给予我们的印象是写给一班志同道合的信徒,而且他们亦很有学问,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真道,和准备自己做教会的导师的(五12)。他们肯定是有高深学识的人,因为读这信的人必需具有极丰富旧约知识才可以看得懂的。

总括来说,写这信的人是一个伟大的教师,读者就是罗马一间书院中的信徒,或一班有学问的信徒。作者曾做过他们的老师;当时彼此分隔异地,作者深恐他们会离开信仰,随波逐流,因而写这信勉励他们。内容近似讲学的讲稿多过书信的体裁。虽然结语仍沿用问安的书信格式,但开首并没有用像保罗写信时惯用的语调。作者称它为一篇‘劝谕的话’。

写的人是谁?

作者是谁?这是本最难解的问题。正因为作者身份不明,所以长久被搁置在新约正典的边缘。本书最初的名称是:“给希伯来人。”而没有写书人的姓名,亦未尝直接与保罗所写的书信相提并论。亚力山太的革利免曾推测,可能保罗先用希伯来文书写,然后路加代为执笔翻译,这可以解释本书的文体和保罗的手笔有很大差异之处。俄利根曾写过一句评语:‘只有上帝自己才肯定知道谁是希伯来书的作者。’特土良认为作者是巴拿巴(Barnabas)。耶柔米(Jerome)则说拉丁教会确定此书不是保罗写的,关于作者,他又说过这样一句话:‘希伯来书的作者,无论是谁都好。’奥古斯丁(Augustine)亦持相同意见。马丁路德宣称这本书断不能出自保罗的手笔,因为它的思想不似保罗写的。

照教会历史的演变,从来没有人认真肯定说保罗就是希伯来书的作者。但为什么希伯来书又会和保罗混在一起呢?答案很简单。当时确定新约经典时,接纳和摒弃的唯一试金石就是书卷的作者是否出自使徒,或者作者直接和使徒有密切的关系。当时希伯来书已经驰名于整个教会的圈子里,同时又为信徒所爱戴和推崇。许多人都抱俄利根的说法,认为只有上帝才知道谁是作者,但暗地里又觉得应该放这书信在新约的正典里,于是索性与保罗十三封信并列,企能达到目的就算。由是观之,希伯来书是靠它本身伟大可取之处而占新约的一席位的,但确立他的地位则非借保罗的大名不可了。人虽知本书非出自保罗,但要把本书列入不朽之作,而又不知道作者是谁,于是硬说它是保罗的书信了。

希伯来书的作者

我们可否猜他是谁呢?从许多候选人中,我们拣三个来谈谈。

(一)特土良认为是巴拿巴(Barnabas)写的。巴拿巴是塞普鲁斯岛(居比路,Cyprus)的本土人;当地人以讲优美的希腊语见称;而希伯来书的希腊文体是新约中首屈一指的。巴拿巴是个利未人(徒四36)。在新约所有人当中,他对祭司和献祭制度最是耳熟能详的。而全书都是从这个作出发点的,他被称呼为“劝慰之子”,希腊文是parakle{sis; 而希伯来书就是一篇‘劝勉的话’(十三22)。在数位信徒当中,他是其中的一位可以同时说服犹太人和希腊人,在本地或外地同时可以被接纳作领袖的。所以巴拿巴的身份和本书的作者吻合,但奇怪的是他的名怎样会从这书中消失呢!

(二)马丁路德确定亚波罗(Apollos)是本书的作者。亚波罗,据新约的叙述,是生于亚历山太的犹太人,能言善辩,又熟识圣经(徒十八24,林前十二3-4)。本书的作者是很熟识旧约的,而且又有口才,他的思想和辩论,如同出自一位亚历山太人,具有深度文化的学者。所以作者一定有像亚波罗的文学思想和背景,然后写出这样的一封信。

(三)著名的德国圣经学者哈那克(Harnack)作了一个传奇故事的构思,他认为希伯来书是百基拉和亚居拉(Aquilaand Priscilla)夫妇合写而成(徒十八26),他们的家庭在罗马,作过家庭式的礼拜聚会(罗十六5)。哈那克就此而解释这本书开始时没有问安的话,和作者姓名消失的原因,因为本书的主要作者是一位女性,而当时的女性是不许当教师的。

在这猜测的终结时,我们一如一千七百多年前俄利根所说的,只有上帝自己才知道谁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对我们来说,希伯来书的作者只是把信息传达的一个声音而已。但我们衷心感谢上帝,因为这个“无名”的作者在希伯来书中,用无可比拟的文学技巧和美丽的文笔刻画出耶稣,祂就是引人进入真境和通达上帝面前的道路。──《每日研经丛书》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来书   希伯   导论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提要   文摘   道尔   唐纳   来书   希伯   基督   本书   保罗   作者   旧约   的人   书信   新约   圣经   耶稣   犹太教   祭司   教会   信徒   基督徒   使徒   亚伯拉罕   犹太   罗马   经文   更美   信心   摩西   导论   这是   希伯来人   犹太人   耶稣基督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