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加拉太书第4章查经资料

加拉太书第四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加拉太书相关章:


加拉太书第四章

F 儿子和孩童的差别(四1-11)

许多比喻是保罗喜欢一再使用的,人的出生和成长即其一。现在他就以此来比喻人心智的发展。前面第三章和此有关联的比喻是,管家(和合:训蒙的师傅)护送小主人上下学,不过,这监管仅限于孩童时期。

“我说那承受产业的,虽然是全业的主人,但为孩童的时候,却与奴仆毫无分别,乃在师傅和管家的手下,直等到他父亲预定的时候来到。我们为孩童的时候,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也是如此。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祂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可见,从此以后,你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神为后嗣。”

1. nēpios(孩童)在古典希腊文里原是“婴孩”的意思,保罗也在几处用过,如哥林多前书三1里,保罗说在基督里为“婴孩”的,只能喂奶,不能喂饭。此处,NEB将它译为“未成年人”也是合理,因为重点就是孩子尚未达到法定继承产业的年纪。然而如果保罗说的世俗小学指的是极基础的东西,那么他脑海里想的,应该就是幼稚园年纪的“孩童”。这般幼小的孩童比起奴仆强不到哪儿去,因为diapherei除了指“分别”(和合)外,还有“超越”的意思。

2. 保罗并没有重提“管家”(和合:“训蒙的师傅”paidagōg-os)的观念,因为他的重点不是在孩子的教育(译注:该字亦可作“启蒙教师”),而是在财产处理的问题。继承权虽然属于孩子,但是还没有能力管理。“师傅和管家”(epitropousoikonomous)和三章25节的“训蒙的师傅”彼此呼应,91若要说这两者在神学上有区别,恐怕有些牵强,它们都可以代表律法的某些功用。“师傅和管家”是否不同于“训蒙的师傅”,大抵取决于下一节里的世俗小学(stoicheia tou kosmou)的意义,以及它是否指犹太律法。92这两者之间可能有一些细小的区别,保罗也许将“师傅和管家”想成教导律法的教师,不是律法。若果如此,它也可以代表那些怂恿加拉太人改变的犹太派基督徒。那么保罗的意思就是:你们过去也许在这些人的管束之下,现在不再是了。

关于预定的时候(prothesmia;现中:“所定的日子”),BAGD引用的文献认为,是父亲指定其继承人承继产业的时间。对于保罗而言,这和第4节的“及至时候满足”是扣在一起的。在神的计划里,基督来临时,就是我们“成年”的时候。若plērōma(满足)一字果真带有前诺斯底主义思想,它可能就和犹太的教导有关,因为后来的犹太诺斯底主义者,在其神学主张里尽拿这字做文章。保罗在后来的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里,似乎针对此异端,以基督的神学予以反驳。然而在目前的加拉太书里,不见得带有这样的动机,保罗主要目的是阐释未成年人预备继承产业的问题。再说,这种推测未免过早,因为诺斯底主义是直到第二世纪才完全成形。

3. 主要关键还在“世俗小学”(stoicheia tou kosmou)的意义上。在早期希腊文里,stoicheia指的是最“基础的教导”,甚至是“字母”这样简单的东西。希伯来书五12的“世俗小学”就是这意思,此处也很可能一样,甚至歌罗西书二8和20,可能也是同样意思。如此,保罗所谓的“小学”指的就是宗教经验(不论犹太人或外邦人)的初级阶段,加拉太人早已经历过,但基督一来,这些都已成过时。93BAGD指出,许多重要人物都支持这个诠释。它的好处是,可以同时适用于犹太人及外邦人。如果加拉太人在归主前信的是异教,就不能说他们曾在摩西律法的管束之下,但他们受普遍的道德法律的基本原则的约束。就这点看,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孩童。NEB边注采此观点,谨慎地译作“属于这个世界的初浅道理”:NIV,也译为“这个世界的基本道理”。

然而多数现代的注释学者,倾向将stoicheia tou kosmou译为宇宙原质精灵或“十二宫”。过去人们认为水、火、土、气等原质和星象对人的心绪有某种作用力,现今的占星术对此仍笃信不移。由于第10节明白地说到,加拉太人谨守“日子、月分、节期、年分”,有人据而认为,译为“宇宙原质精灵”正符合当时一种怪异的犹太教情况,这种混杂式的犹太教在小亚细亚尤为多见。稍后的犹太诺斯底主义(不同于一般的诺斯底主义)就是从这土壤里发苗滋长。但另方面,如果犹太派基督徒是从耶路撒冷来的坚守正统的犹太人,他们对此大杂烩式的信仰必然也会深恶痛绝,和保罗的反应一样。因为所有正统的犹太人都深信,犹大国被掳是由于玛拿西和其他人行了“筑坛拜星”之类的恶事(参耶十五4)。无可否认地,加拉太人以前若为异教徒,不管他们敬拜的神祗为何,其信仰系统内是有可能包含了占星术。不过,我们实在很难看出,摩西律法和占星术有关,出自保罗之口更不可能。

第9节里,保罗说这些“小学”“懦弱无用”(asthenē kaiptōcha),但这并不能帮助我们确定“小学”的意义,它只能显示保罗认为,“小学”相较之下没有什么价值。94后来的歌罗西书在二8及20也提到“小学”,但其用法已经过改变,因此意义可能和此处不尽相同:参欧布莱恩(O'Brien)的《歌罗西书注释》。此处的“小学”近似某些“哲学”和“传统”,而且不是在法定机构内传授,而是私下传授的。重要的是,此处的“小学”以及歌罗西书两节经文里的“小学”,都是和基督呈强烈的对比。95

4. 读到神就差遣祂的儿子时,不免让人想到“使徒”(aposto-los)的头衔。保罗与耶路撒冷教会对此还有争论。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一章17节的表白后(他将自己也列入使徒行列)在本书信就没有使用耶路撒冷的领导人“使徒”这个头衔。以“使徒”称呼基督也非绝无仅有:希伯来书三1就直接称祂为“使徒”,视祂为特别的“使者”(和合)或“代表”。96

将基督描述为为女子所生(genomenon ekgynaikos),强调的是他完全的人性;尽管我们可以想到“为童贞女所生”,但“童贞女”不是此处的重点。保罗没有提“童贞女”,并不表示他没有意识到这点。如果路加(路加福音的作者)也是使徒行传的作者,并且伴随保罗布道旅行,保罗没有理由不知道,路加福音第一、二章记载的关于耶稣诞生的故事。对犹太人(不论是保罗或犹太派基督徒)来说,和“为女子所生”有关联的是创世记三15,耶稣就是该节所应许的“女人的后裔”,要击碎蛇的头。保罗必然也想到以赛亚书七14,其中提到“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

基督不仅降生为人,同时生在律法以下。此“律法”(nomos)若为摩西律法,就是指耶稣生为犹太人。不过,此处nomos之前未加冠词,因此也可以指一般的律法,那么耶稣就和一般人一样,在某种律法(nomos)以下。对保罗而言,所有的人都在某种律法以下,而犹太人是在摩西律法(ho nomos)以下(不过,nomos有时不加冠词,也特指摩西律法)。根据新约,基督和律法有双重的关系,一方面祂成全了律法,一方面祂守全律法。此处保罗强调的是基督的身分和下一节的关系。

5. 基督生在律法以下,为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三章13节说明了“律法以下”的景况是“律法的咒诅”,即不能守全律法的人因律法而被咒诅。我们从这咒诅中被赎出来:我们也从律法中被赎出来,这律法是人想要自己称义的手段。得着(apolabōmen)也许是单纯的“得到”的意思,并不见得有“失而复得”的意味(因堕落而失去的权利)。huiothesian是个法律名词,意思是收养儿子(和合:“儿子的名分”),但在新约里的用法不是宗教性的。这观念是从旧约而来,字倒不一定是,指的是神赐给以色列人的新身分,也是神呼召他们进入的新关系。NEB将它译为“儿子的名分”是极恰当的(NIV译为“儿子的权利”),这个字加上定冠词(tēn huiothesian)可直译为“收养”(the adoption),表示这是个抽象名词。

6. 接下来的动作就快了。保罗说,你们既成为神的儿子,神就差祂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如果这一气呵成的属灵变化过程能予以分割的话,我们可以说,赐下圣灵是使认养的儿子成为“真正从神而生的儿子”的必要步骤。因为惟有圣灵进入我们的心,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是神的儿女(参:罗八16),然后才能坦然无惧地向神祷告。97

第6节的“差”圣灵和第4节的“差遣”祂的儿子,用的是同一个字(exapesteilen),因此,此处圣灵被描述为祂儿子的灵并不奇怪。“三位一体”中的基督和圣灵也没有因此混淆,只是凸显了两者之间关系的紧密。基督藉着圣灵住在我们心里(弗三16-17),若没有圣灵住在我们心里,我们就不属于基督(罗八9)。阿爸父是新约中传之久远的一个亚兰语词汇,在后来的希腊语中仍保留着。基督祷告时用的正是这字(可十四36),初期教会尽管使用不同语言,他们祷告时也都称“阿爸!”这是孩子在家中对父亲的昵称。

7. 保罗认为,这亲昵的称呼是圣灵住在我们心里的一个内在证明,我们喊“阿爸”时,就笃定知道我们不是奴仆,乃是儿子。98而我们一旦成为儿子,就靠着神的恩赐成为后嗣。这两个观念是不能分开的。希腊文的ei(假如)并不含有存疑之意;和合本译为“既是”是正确的,我们是小孩子没错,但因着神的恩赐却成为后嗣;这两个观念对保罗而言,是密不可分的。

8-10节进一步分析,加拉太人所犯的错误的本质,这点倒挺耐人寻味。就我们所知,有人对加拉太人施压,要他们行割礼,而保罗认为,这是要求他们守全部律法的开端。不过,这一段主要是补充说明,在整个论证的理路上,并没有进一步推展。

“但从前你们不认识神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神的作奴仆。现在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你们谨守日子、月分、节期、年分,99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

8. 神和“不是神”的对比是犹太人典型的观念。100本来(physei)的用法很有意思,保罗在安提阿对彼得说,他们是“生来的”犹太人(二15),现在他指出,不论这些“小学”是什么,它们“本质上”不是神的。若将这论题扩大,就牵涉到希伯来人关于创造的教义。对保罗而言,拜偶像最大的罪在于敬拜事奉受造之物,而不是造物主(罗一25);“宇宙原质”也好,“天体”也好,都是神所造的,不是神。

9. 圣经里的认识(to know)有很深的含义,不是表面知性上的知识而已。神和人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都可用这词来表达。不过,保罗一贯的神学立场是,不愿意说人“认识神”,宁说人被神认识,以表明救恩不是人主观的或幻想的结果,而是伟大、客观的事实,是出于神的旨意。

关于小学,参第3节的注释。此处和第3节的解释并无不同,端看我们认为第10节是指犹太的节日还是异教的节日。

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当然,犹太派基督徒并非有意地要加拉太人作奴仆,加拉太人也并非有意地重回过去属灵上的奴仆景况,但这是加拉太人目前所作所为,必然导致的结果,因此保罗要他们睁大眼睛,看清事实。

10. 我们无法确定,第9节的“小学”是否就是指加拉太人所守的月份、节期。保罗说他们谨守这些节期,可能只是举例证明,他们倒退回到宗教经验的“初阶班”。日子、月分、年分可以是指正统犹太教仪节历书中的安息日、月朔、安息年,而且依加拉太人的情况来看,如此解释最为合理。101它们当然也可以指类似邪术方面的节日,这在以弗所及小亚细亚部分地区颇为盛行(徒十九19)。从使徒行传十九13可以看出,行邪术的有犹太异端,也有异教徒。在两约之间那段期间,犹太人对于看日子(吉日)特别有兴趣,这从伪经禧年书(Jubilees)可以看出。不过,加拉太人守的节日和犹太传统不见得有关,许多异教都会利用算命来定出黄道吉日和凶日。话说回来,如果这些“日子”、“月分”、“年分”是犹太教的礼仪,这就表示,除了割礼外,守节日是犹太派基督徒对加拉太人的另一要求。另外,从二章2节已知,他们也要求守饮食条规,加起来就有三个了。

11. 枉费(ei{kē)和三章4节的“徒然”相呼应。前面保罗问加拉太人,他们信主的属灵经历是否徒然;现在他问,他对他们所传的是否“枉费了工夫”。我们不能说,这两句经节就代表了保罗对于基督徒“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看法。在三章4节里,他虽迫切地想要挽回加拉太人,但他并不认为他们会失去救恩(若他们的经验真是徒然的话)。此处的“枉费了工夫”也不见得如贝兹说的,带有讽刺的意味。

工夫(kekopiaka;吕译:“劳苦”)隐含了辛劳和疲累,保罗常用这词来表达宣教事工的辛苦和磨难。如果这封信是写给南加拉太城市的居民,我们看使徒行传十三、十四章,就可略知保罗的辛劳概况。这里的“辛劳”和后面六章17节的“搅扰我”(kopous parechetō)意思完全不同,前者的意义是好的,后者是坏的。

G 保罗盼望重修旧好(四12-20)

也许因为保罗想到了他为加拉太人受的苦,因而语气一转,变得较个人化。这封信整体来说,虽充满了保罗的感情,然而语调是非个人的(和哥林多后书相反),到此处才突然改变。有人认为,之前保罗专注于神学问题和敌对他的犹太派基督徒,较少想到加拉太人和他之间的个人关系。目前为止,他最带有情感的字眼也不过是弟兄们,这是基督徒间寻常的称呼。现在他回忆过往,又说“弟兄们”,但这次是带着亲切深厚的情感说的。

“弟兄们,我劝你们要像我一样,因为我也像你们一样,你们一点没有亏负我。你们知道,我头一次传福音给你们,是因为身体有疾病。你们为我身体的缘故受试炼,没有轻看我,也没有厌弃我,反倒接待我,如同神的使者,如同基督耶稣。你们当日所夸的福气在哪里呢?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这是我可以给你们作见证的!如今,我将真理告诉你们,就成了你们的仇敌吗?”

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却不是好意,是要离间你们,叫你们热心待他们。在善事上常用热心待人,原是好的,却不单我与你们同在的时候才这样。〔译注:RSV译为“那些人嫉妒你们,不怀好意,要离间你们(离开“神的祝福”或“我的爱”),好叫你们反过来羡慕他们。羡慕好的事原是好的,不单我与你们同在的时候才这样。”〕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102”

这一段难解之处很多,幸亏影响不大,也不致造成神学问题。许多地方模糊不清,缘于我们对于保罗和加拉太人的关系,所知太少。主张南加拉太说的,在每个关键问题上,似乎都可从使徒行传的记载中找到蛛丝马迹。的确,如果这信是写给北加拉太人,我们连一点参考的线索也没有。然而,我们也不能确定,使徒行传是否完整地交代了保罗在南方宣教的经过,因此参考使徒行传并不真有太大的助益。幸好,希腊原文本身很清楚,各版本的差异相形之下不太重要。大家的看法都一样:这一段里很多地方不能衔接,但主要的问题是感情上的,不是神学上的。

12. 原文开头的子句像我一样,就叫解经家头疼。103这句话可直译为“要像我,正如我‘已经’像你们一样”。 NEB将它译为:“你们当设身处地为我想,因为我也设身处地为你们想”虽然后面的句子和这样的语气并不相连,但并不表示保罗不可能如此开头。不过,另一方面,这一句的意思也可能是“以坦诚和爱心待我,像我从前待你们一样”。不论我们采哪一种解释,这一句显然是保罗个人的要求,希望和加拉太人恢复过去友善的关系,这层关系显已被犹太派基督徒破坏殆尽,只是其细节我们不清楚。此外,还有一个解释也可供参考:“我为了你们成为外邦人,现在你们竟要当犹太人?”(Betz)。

保罗说你们没有亏负我,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呢?还是如贝兹解释的,他是生气地引用加拉太人可能说的话,意思是“你们认为没有亏负我,不是吗?”根据贝兹的看法,保罗要显示他的失望和愤怒,只有将他们今昔的行为做对比。不错,在哥林多书信中,保罗确实常用这种方法来驳倒对手,将对方可能会说的话先说出来,叫他们无话可驳。但在加拉太书中,我们完全找不到其他这样手法的例子。贝兹的解释较不具说服力,他纯粹从修辞的角度来解释,显得太牵强。

13. 保罗对加拉太人传福音,是因为身体有疾病(di' asthenei-an),或可作“身体软弱”。许多人绕着这几个字争辩不休,却都没有实质结果。主张南加拉太说的人,有的认为这疾病是保罗被丢石头(徒十四)后引起的虚弱。但被石头打伤根本不是疾病,圣经里也没有说保罗被丢石头后,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另外,有些人假设保罗得的是疟疾热,因而又有人讨论,南方的高原或保罗行经的沿海地带,是否多疟疾。其他的人则说北方高原的新鲜空气正是保罗需要的。不过,不幸的是,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保罗得了疟疾热。事实上,这句经文的意思很清楚,保罗的身体有某方面的毛病,至于是什么毛病,我们无从揣测。因此,译为“身体软弱”比“身体的疾病”(NEB)要中性些。104使徒行传从未提到,保罗因病而延长停留在加拉太的时间,因此得以在该地传福音;而且,保罗似乎本就常为健康不佳所苦。不过,使徒行传没有记载,并不能做为我们判断的依据,因为使徒行传的记述不全,只择要记载而已,比如,哥林多后书十一23-29里,保罗提到他多次死里逃生的处境,却未见于使徒行传。倒是哥林多后书十二7显示,保罗似乎一直受到“一根刺加在……肉体上”(skolops tēsarki)的折磨,其实这几字译为“一根棍子戳入……身体”更好,这就暗示了极大的痛楚。105

头一次,to proteron较中性的译法是“先前”,但NEB边注采传统性译法“两次中的第一次”,如果后者正确,它就和这封信的写作时间及目的地有关联(参导论[III加拉太书何时写成]一题)。比如,它可能指保罗第一次宣教旅行曾两次行经南加拉太。如果收信地址是北加拉太,日期就要晚许多,而事实上,要找出两次到北加拉太的记录实在很难,因为使徒行传惟一有可能提到北加拉太的地方,都没有记载保罗在该地讲道或当地的教会情形(徒十六6,十八23)。再者,既然在通用的希腊文里,proteron的字义较为模糊,也许将它译为“先前”(NIV:最初)就可以了。二章1节里的“又”(palin)字很棘手,也是同样的问题,只是许多见证圣经的文献都将这“又”字略去了。

14. 我的景况对你们是个试探(RSV:和合:“你们为我身体的缘故受试炼”)。多数学者咸认,这试炼指的就是保罗身体上的那根刺(林后十二7)。但是从手抄本来判断,这句经文译为“你们为我身体的状况受试炼”,可能更妥(UBS及Nestlé版本)。这一手抄本的句子比较难读,所以可能是正确的。〔译注:鉴定圣经手抄本真确性的原则之一是,难读的比易读的,更接近原稿。〕依此解释,试练指的就是“轻看保罗”的诱惑。如果保罗身体的毛病不仅造成他行动不便,而且使他外观难看,这“试炼”的意义就更深了。依此,NEB的译法“你们仍能抵挡诱惑,不因我的身体状况轻看我,厌弃我”,虽是发挥得自由些,但和下半节的“轻看”、“厌弃”连结起来,的确相当合理。不过,尽管合理,“轻看”和“厌弃”的对象显然是这“试炼”,因此最好仍将“试炼”视为保罗身体的问题,不管是什么问题。如此一来,“轻看”表面上指保罗的身体,实则指轻看保罗本人。106NIV将这句迳自译为“你们为我的疾病受试炼”,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因为涉及神学立场的不同。

“鄙视”是由diaptyo引申而来,“厌弃”则是ekptyo(吐出来)的引申义,若采引申义,自然就不再是原来字面的意思。107。但有人以“吐出来”的字面意思来猜测保罗的疾病。依民间习惯,目睹癫狂或癫痫发作的人,需吐沫以防传染,有人以此认定,保罗为癫痫症所苦。108然而加拉太书显然不是患癫痫的人写的,保罗若患了癫痫症,犹太人必然早就视他为被鬼附身的人。无论如何,仅靠“吐出来”这词猜测,证据太薄弱,不能成立。另一有趣的可能性是,保罗的思绪又回到前头三章1节的tis ebaskanen,“谁迷惑了你们?”或“谁用邪恶的眼光看你们?”而抵挡邪恶目光的方法,就是吐唾沫。那么保罗是否指,既然加拉太人被犹太派基督徒“迷惑”,他们大概也可以认为,从前保罗也“迷惑”了他们?或者,如传统描述的,保罗“眼光锐利”,穿透人心,因而使加拉太人感到不自在或恐惧?如果保罗的毛病是眼疾,也许他的面貌会使迷信的人认为,他具有某种神奇力量,至少吕高尼人是如此误认。不过,这终究还是假设,没有证据显示,保罗的病和眼睛有关(参15节说明);再说,传统对于保罗外貌的描述,也未尽可信。其实,这些细节的解释都并不影响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无论如何,加拉太人没有以外观论断保罗,也没有怀疑他所传的道;他们更没有鄙视他或他所传的道。相反的,他们以他真实的身分——神的使者——接待他,如同接待基督本人。另方面,保罗说到如同神的使者(hōs angelon Theou)时,也许他指的是最初到吕高尼时受到的待遇(徒十四11及下)。他们将严肃的巴拿巴当成宙斯,把变化莫测又健谈的保罗当成希耳米(Hermes),希耳米正是希腊神的使者或“天使”。如果这封信的对象是南加拉太教会,这种猜测颇为合理,但毕竟未经证实,不宜做为解经的依据。

“神的使者”也可能指前面一章8节的“从天上来的使者”。保罗悲伤地感到,加拉太人对待那群犹太派基督徒过分热情,和当初待他的态度一样。或许,这“使者”也和摩西律法的中保有关,这是犹太派基督徒不断强调的重点,保罗在三章19节里已提到。保罗是加拉太人领受福音的中保,正如摩西是以色列人领受律法的中保。或者,这里“神的使者”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我们可看到,从“神的使者”到“基督耶稣”,这“如同”的比喻层级愈来愈高。保罗当然并未超出福音的范围,因为主已说过,接待他的使者,就是接待他本人(太十40)。

不过,此处angelos也可以只是中性的“使者”之意。虽然“神的使者”通常是超自然的天使,但此处没有说明,我们宁可将它当成一般“使者”的意义。哥林多后书十二7里,保罗将肉体上的那根刺形容为“撒但的差役”(angelos Satana),这“差役”的意义也很中性,不是真有个邪灵的化身。

15. 福气(makarismos,RSV:“满足”)所指为何并不清楚。显然是过去加拉太人曾享有的东西,但现在已失落。BAGD很肯定这字应译为“福气”,但附加的解释是:“你们的想法让你们得福”。NIV译为“喜乐”,NEB补充为“我与你们同在时,你们是何等的喜乐”,一般人也做此解。或许,译为“你们当初的快乐”或“为自己庆幸”比较安全,对于快乐的原因预留了解释的空间,但和他们对保罗的态度有关系,则是毋庸置疑的。109因为接着保罗说,他们若是能够,就是把眼睛剜出来帮助他,也都情愿。若有人以此认定,保罗得了眼炎,也未尝不可。第一世纪的地中海地区,没有油灯,只能烧火,又没有烟囱,眼睛常受烟薰,得眼疾的机率当然很高。经年累月埋首在艰涩的希伯来大部头书中的人,得眼疾的机率更高。不过,这毕竟没有证据。在许多不同的文化里,人们都将眼睛当成最珍贵的财产的象征,旧约和新约里也都用了这样的象征(申三十二10;太十八9)。所以,我们最好仍将它视为,加拉太人为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极度热情和敬意,所说的话。从其他证据来看,保罗的困扰似乎比较像“神经衰弱”之类的病,不是眼疾之类肉体上的缺陷(林后一9):也许偏头痛正是这种压力下的病症。不过,这也仍是揣测而已。

16. 至目前为止,保罗描述的是加拉太人以前待他的态度。现在,他们却变了,彷佛视他为敌人。理由为何?保罗做了什么?只因为保罗将真理告诉他们,言下之意,犹太派基督徒并不诚实,这稍后他会再提。

17. 热心待你们:这一句的问题都出在zēlousin这个字和类似的字上。希腊文的zēlos原有“热心”和“羡慕”或“嫉妒”(jealous)两个意思。NIV采“热心”之意,RSV和NEB都译为“嫉妒”,BAGD和NEB边注则译为“深切关心”或“献殷勤”。110若采后者的意思,就要从哥林多后书十一2,保罗用的婚姻的比喻来理解。婚姻里,夫妻之间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任何一个第三者介入,都会引起保罗所描述的那种强烈的妒意。111若不从婚姻关系的比喻来看,我们就难以明白,何以zēlos竟有好坏之分。若译为“嫉妒”(jealous),我们就会遇到一个困难:这词的意思限定得很清楚,且有不好的含义,这就不合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原意。比如说,我们很难明白,在创世记二十5和别处,神怎能被描述为一位“嫉妒的神”(jealous God,和合:“忌邪的神”)。因此,要说得通,我们常常必须采“热心”的意思,“热心”才有好的含义在内。

然而,此处如果采用“羡慕”的意思,也相当说得通。以保罗的立场来看,犹太派基督徒对加拉太人猛攻,其背地里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私底下羡慕加拉太人在基督里的自由,以及他们和保罗的关系。犹太派基督徒想要剥夺他们这两个福分,让他们沦落到一个可怜的境地,竟反过来羡慕犹太派基督徒的宗教地位。112,不论犹太派基督徒是否有意识地以此为动机,都没有差别,因为这是听从他们教导的必然后果。我们必须承认,18节的zēlousin若解为“羡慕”,却不配合“献殷勤”的解释一起看,就很难解释得通。也许,说希腊语的保罗,那时就是同时想到这两层意思,所以可以随意换来换去。这句话所以会如此复杂,主要还是语言学上的缘故:这字在希腊文的意义范畴比在中英文里要大许多。

把你们关在外面,(ekkleisai);NEB作“封门”,NIV与现中作“孤立”。保罗这么说,他可能也想到了三章22-23节的“圈在罪里”。律法将人圈在罪里,好叫他们得救,而犹太人把加拉太人关在外面,就是不让他们享受救恩,也不能享受与保罗的交通。犹太派基督徒所传的律法的目的,和他们所行的,正好互相矛盾。

18-20. 18节的后半句非常浓缩,所以难译,但没什么争议。保罗的意思是,他与加拉太人同在时,他们表现了极度的热心,他希望他不在他们身边时,他们也能有这样的热心。然后他想到,如果他此刻能在他们面前,他就不必用这样严厉的口吻说话。这可能也就是20节里改换口气(allaxai tēn phōnēn)的意思。BAGD支持这个解释。但NEB边注的译法也值得参考,它将“改换口气”译为“和你们交谈”。因为我们已知,保罗坦承,不知该对他们说什么:我为你们十分困扰(新译;和合:“心里作难”)。连保罗本人都不确定,他这样对堕落的加拉太人说话,是否是最明智的做法。他虽然已经这么作了,但仍充满疑虑不安。

到了19节,保罗打破了一般正式的称呼,不称他们为弟兄姊妹(adelphoi),而称他们为我的孩子们(新译;和合:“我小子”;tekna mou)。他们的确是他的孩子,是他在基督里辛劳所结的果子。一个宣教的开路先锋和神藉他所建立的教会之间,有一种特别亲密的关系,“小子”(我的孩子)最能表达出这亲密的感觉。保罗习惯如此称呼他引领归主的人,或是整体的教会,如哥林多人(参:林前四14-15),或是个人,如提摩太、提多、腓利门(参:门10节),他们也是他的果子。保罗从未否认“跟进”工作的重要(林前三6),但他的确认为,这由传福音所建立的关系更深,无人能取代(林前四15)。他所带领归主的人是他的喜乐,是他的冠冕,也是他的“介绍信”(帖前二19),所以他不能忍受眼看他们被毁掉,而加拉太人目前正面临被毁的危机。

然而保罗的“生产的痛苦”尚未结束,因为保罗说他为加拉太人“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里面”(NEB:直等到你们取得基督的样式)。113这里的意思很清楚:一个牧者焦灼地看着他的羊群,寻找他们灵命成长的迹象。哥林多后书十一28里保罗也说到,这是他心头的重担。所以,从这句经节最能看出,保罗不仅是伟大的布道家,也是伟大的牧者。

NEB的译法当然免除了许多字面上的困扰,那似乎不是保罗的意思。成形(morphōthē)的主词是基督(Christos)。这句话的直译只能作直到基督在你们里面成形(新译)。BAGD引用加蓝(Galen)等人的说法,认为“在里面成形”指的是胚胎在子宫内成形,然后生出来。如果我们说,这种比喻在逻辑上不通,但答案是,不管通不通,保罗就是这么用了,而且我们很清楚他的意思。保罗不是在教胚胎学,而是说明两件事:第一,他关心这些他引领归主的人,为他们担忧;第二,基督徒需要在基督里成长,直到长成基督的样式。这句话没有什么神秘,和诺斯底主义也无关,更不是加尔文所谓的新的“道成肉身”。我们必须坦承,保罗用的某些撒种、接枝的比喻,若用在真的园艺里,也是不可能的。114然而这些比喻却仍是鲜活有力,明白易懂。我们不需要引用神学家巴特(Barth)的神学理论,说保罗故意用不可能的比喻,说明在神没有不能的事。我们只能说,保罗不是园艺专家,也不是胚胎专家;他是个神学家,这些比喻是一种说明的手段,不是证据。

H 拉比的论证(四21-五1)

现在保罗采用典型的拉比式论据。前面三章16节关于“亚伯拉罕的后裔”部分,我们已看到了些拉比的风格,这里拉比的味道就更重了。这问题同样可以参考艾理斯(Ellis)所著的《保罗对旧约的引用》(Paul's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115保罗此处用拉比式的论据,可能有几个理由。首先,从开头就可以看出,保罗的口气是针对他所预期的听众说的,听众若非犹太派基督徒,就是同情他们的加拉太人。加拉太人所着迷的,不就是犹太派基督徒对律法所做的拉比式解经吗?很好,既然如此,现在就用他们所喜欢的那一套来论证,他们不能不接受。保罗在辩论神学问题时,表达方式有时是极有弹性的,换句话说,为了有说服力,他有时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用对方的说法辩论,以证明他们的立论站不住脚。当然,他论辩的对象与其说是加拉太人,不如说是犹太派基督徒。这封信虽是写给加拉太人的,但也是说给犹太派基督徒听的。

保罗使用拉比式论据的原因,还另有一说:保罗经过迦玛列学校长期的薰陶训练,这种思维习惯早已根深蒂固,此处自然流露,不足为奇。但此说只怕有所偏颇。保罗成为基督徒后,固然仍保留了许多旧日的犹太教思想习惯,但这其实是神圣的预备工作,好做他现在的事工。再者,保罗平常解经很少带有浓重的拉比味道,而是极为新鲜、直接的,和其他的基督教(神学)“学校”并无二致。因此,保罗此处采用拉比式解经,必有其特殊理由,而最可能的理由就是,听众是犹太派基督徒和被犹太化的基督徒。如果南加拉太说成立,教会里的会众必有不少犹太人和曾进过犹太教的,这种拉比式解经对他们而言,必然相当有吸引力。总之,拉比式解经只是一种手段,对内容毫无影响。116圣经的真理不论如何应用,永远不变。高瑟认为,这一段是创世记二十一9-12的典型“米大示”(midrash,犹太解经),所见应属中肯。

“你们这愿意在律法以下的人,请告诉我,你们岂没有听见律法吗?因为律法上记着,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使女生的,一个是自主之妇人生的。然而那使女所生的,是按着血气生的;那自主之妇人所生的,是凭着应许生的。

这都是比方,那两个妇人就是两约。一约是出于西乃山,生子为奴,乃是夏甲。这夏甲二字是指着阿拉伯的西乃山,与现在的耶路撒冷同类,因耶路撒冷和她的儿女都是为奴的。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她是我们的母。因为经上记着:

‘不怀孕,不生养的,你要欢乐;

未经过产难的,你要高声欢呼,

因为没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儿女更多。’

弟兄们,我们是凭着应许作儿女,如同以撒一样。当时,那按着血气生的,逼迫了那按着圣灵生的,现在也是这样。然而经上是怎么说的呢?是说:‘把使女和她儿子赶出去,因为使女的儿子不可与自主妇人的儿子一同承受产业。’弟兄们,这样看来,我们不是使女的儿女,乃是自主妇人的儿女了。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117

21-22. 对于保罗率直的问话“你们没听见律法吗”,加拉太人当然会很不悦地回答“听见”,因为他们早已听过犹太派基督徒的教导。保罗说他们是“愿意在律法以下的人”,他们无法否认。

现在保罗搬出以前在迦玛列门下学的那一套律法,以犹太人引据圣经时惯用的引介正典经文的经上记着说(gegraptai gar)开始。118不过,他引用律法的角度,恐怕会令加拉太人和他们的教师意外。因为保罗谈的又是亚伯拉罕,不是摩西。现在的外邦人可能有时会忘记,犹太人提到“律法”时,不仅包括利未记和申命记,也包括创世记。如果“妥拉”(Torah,律法)是神给祂子民的“指示”,那么历史(神救赎大工的一切作为)也是一种律法,是“妥拉”的一部分。后来的历史书和先知书被归在一起,即基于同样的理由。然而,犹太派基督徒显然过分强调了律法中的仪式和条规部分,因此受到保罗严厉的抨击。

23. 犹太人对于创世记故事的含义,有许多解释,亚伯拉罕的两个儿子以及撒拉和夏甲的故事亦然。但这且不论,我们只要注意,保罗选的不是一些模糊的片段,而是犹太解经家所熟悉的战场。首先,加拉太人也许对这段故事不熟,所以保罗将它略述一下。保罗说以实玛利是按着肉体生的(kata sarka和合:“按着血气”),意思应该是“自然生的”,即不需要神迹,也与神的应许无关119“按着血气生的”和按着应许生的,确有极大对比,但我们很难说,此处保罗是否有指摘亚伯拉罕的意味(因缺乏信心而纳妾)。即便他有指摘之意,犹太人也不会有异议,因为有些拉比也如此教导,而且kata sarka确实可以带有“犯罪的”含义。

24. 保罗说这都是寓意(新译allēgoroumena,和合:“比方”),犹太派基督徒也不能反驳。大部分犹太人本就认为旧约具有“寓意”,斐罗(Philo)是个极端的例子。现在惟一的问题是,这两个女人代表什么含义?在异教文献里,常见使用该字的动词形,指“以寓意说”(BAGD)保罗不是要否定这字面故事的真实性,也不是使用什么特别高深的比喻技巧,有别于其他犹太人熟知,日后也为基督徒发扬光大的一些“简易”解经法。他只是要加拉太人看到,这故事背后的属灵真理。这属灵真理(神的原则或预表),是从较大的格局里,即从神对待祂的子民的方式中反映出来。这就是他要讨论的。这道理其实很简单:既然神永不改变,这些属灵原则也就永远不变,所以这并非保罗个人武断的解释,乃事实如此。同样的,保罗使用这比喻的目的是说明,不是证明。

或有人反驳说,这么一来,创世记故事的真正主角不是神,是亚伯拉罕。又说,保罗这样比喻,等于是主张“神并未从头到尾掌控一切”,显然不合圣经真理。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可以这么说:亚伯拉罕的一生代表了两种人对神的态度——“信”和“不信”,这才是这比喻的重点;抓住了这个中心,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这一段里有许多不同形式的对比:信与不信,属肉体的与属灵的,天上与地上,上和下,奴隶和自由等等,但根本的对比就是“信”与“不信”。只有在两约这对比上,犹太人坚决不同意,甚至憎恶此说法。他们认为,只有一个约,即神与祂的子民所立的永恒之约(结三十七26)。“新约”对他们而言,是属于尚未来到的弥赛亚时代(耶三十一31)。他们不相信,在他们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弥赛亚已经来了(参:路十一20,用的字是ephthasen,即“意外地临到”之意)。

循此背景,就不难明白,为何保罗将犹太人比喻为以实玛利的后裔,不是以撒的后裔。他们确是“西乃山之约”的儿女,不是“亚伯拉罕之约”的儿女,而后者才预表了基督的新约。保罗已说了,想靠着行律法得救的,都是枉然,平白落入律法的轭里。然而这是犹太人不可避免的轭,这也是保罗将“西乃山之约”描述为生子为奴的缘故。这是古时社会的实情,奴妾所生之子,一世为奴,除非主子认他为儿子。当然,犹太人不必永远为奴,因为他们也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因此也是亚伯拉罕之约的儿女。120惟有他们视律法为得救之道时,才会沦为律法的奴隶。这样的推论在神学上是无懈可击的,但犹太人难以接受。他们向来不仅以身为亚伯拉罕的后裔为傲,也以身为以撒的后裔为傲,瞧不起那居住在荒漠的尼革(Negev)的以实玛利子孙。现在保罗却扭转局势,将两者易位,叫犹太人目瞪口呆。

25. 这夏甲在原文是to de AgarNow Hagar,直译就是“现在夏甲”)。“现在”可能只是为解释方便加上的字,可以不必译出。但大部分古抄本都仍保留这几个字。如要保留,最好仍将它视为遥指身为奴妾的夏甲。保罗提夏甲是急于提醒我们对比中的“相对用词”。许多古今圣经注释者,费尽功夫想在阿拉伯地区找到一座名为“夏甲”的山。121即便根据阿拉伯文,真的找到这种名字,只怕是多此一举。保罗的重点只是要强调,夏甲代表西乃山的律法。

解经家急于在阿拉伯找到相应地名的另一理由是,一章17节提到了保罗在归主后曾到阿拉伯。然而这“阿拉伯”指的应是邻近大马色,在亚哩达(Aretas)统治之下的地带。从圣经里,我们看不出保罗知道西乃山在南方沙漠的确实位置,也看不出他曾到过该地区。此外,保罗的“夏甲”经验纯粹是属灵上的,而且是在归主之前,不是归主之后。

原文systoichei(可译作“与……相当”,吕译;可直译为“一同行进”;和合译为“指”)。该字主要用于军服上的军阶,可表示“同类”的意思。此处没有特殊的用法,译出来就是“代表”(NIV:stands for;NEB:represents)。这段经文中的estin(是)用在夏甲,也是“代表”之意,因为西乃山或西乃山之约都不可能“是”夏甲(请比较24节末和25节开头)。

26. “现在的耶路撒冷”和天上的耶路撒冷对比,其实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现在的和未来的耶路撒冷对比;第二层面,地上的和天上的耶路撒冷对比。“新耶路撒冷”是旧约里很熟悉的概念,特别是那熟悉古老的圣城被焚毁之后(例:亚八1)。当然,这“新耶路撒冷”是属未来末世的概念,与目前的悲惨的耶路撒冷呈对比。另外,从以西结书四十八章及以赛亚书六十二章,明显可以看到,在神的计划里,在天上早已有个新的、完美的耶路撒冷,而且有一天祂要叫这新耶路撒冷在地上建立。这在启示录三12和二十一2里,都写得很清楚,但其实和旧约里的预言一模一样。对保罗而言,这“现在的耶路撒冷”(“今天的耶路撒冷”,NEB)不只是自小所熟悉的圣城、圣殿,它同时也代表整个以色列民族。122旧约里也常有这样的用法,特别是在先知的预言里,圣城可以指所有其中的居民,甚至整个民族。而这天上的耶路撒冷是我们的母。123换句话说,成为她的儿女,就是已进入神要实现祂所有应许的末世;基督徒透过相信神的弥赛亚,就进入了这时代。这也是四章4节和别处所强调的“及至时候满足”——神的时候到了。

27. 以赛亚书五十四章这一段经文,虽不能证明是指着不能生育的撒拉说的,但保罗在此引用也很恰当。这一段原是指着不毛的以色列说的,其次,是指着耶路撒冷城说的(参:赛五十四11及下,有关其建筑的比喻)。在这段经文里,以色列被视为神的“新娘”,和启示录的说法相互呼应。既然新约也将教会视为“基督的新娘”(参:林后十一2),神如何看待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就很清楚了。对犹太人来说,从先知的预言里已知外邦人会大量归主,但他们接受“新基督徒”的惟一心理障碍是,他们不必先成为犹太人。保罗时代的“正统”犹太基督徒,看见外邦基督徒的人数远远超过犹太基督徒,必定吃惊不已。更惊讶的是,外邦基督教会的数目,后来竟多过犹太会堂。如此看来,先知的预言已经实现了:“不怀孕、不生养的比那有丈夫的”儿女还多。放眼现代,基督教世界的轴心已不再是传统的“西方世界”,而是变成了“第三世界”,犹太人当时的震惊,我们现在当能感同身受了,岂能不敬慎反思呢?

28-29. 这些比喻让基督徒看见,他们是凭着应许作儿女,如同以撒一样。而且,他们的重生不是从人生的,是从神生的(参:约一13)。基督徒可能也觉悲哀,既然这事在“妥拉”(律法)里写得很清楚,为何那些犹太“同胞”还要在加拉太如此迫害他们。对此,保罗也有答案。他再以传统的拉比解经来看创世记二十一9,其中以实玛利在“戏笑”,就是“嘲讽”以撒(参AV)。124保罗认为,这不仅是说明以实玛利对待以撒的传统态度,也是保罗时代犹太教对基督教的态度。说到底,是“人的宗教”对“神的宗教”必然的反应。使徒行传十四19里,保罗在小亚细亚(南加拉太)就有被犹太人迫害的亲身体验,“南加拉太人”亦然。讽刺的是,迫害基督徒的保罗,现在变成了被迫害的保罗,迫害或被迫害,都为了同一位弥赛亚的缘故。

30. 那么,是否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可以共同承受神的产业?125不。保罗又回到撒拉和夏甲的比喻,说,只有在基督里的才能承受产业。“自然的”宗教系统和“超自然的”宗教系统必然产生冲突,因为两者不可能殊途同归。这是上述的迫害无法避免的缘故,基督教也免不了被认为“狭隘”,与现今讲究包容、对话的时代捍格不入。神在这点上确是严厉,但祂同时也是满有恩慈的神(罗十一22),看祂如何待以色列人和教会即知。因此,以实玛利不能和以撒共同承受产业。犹太人和外邦人可以在教会里共存,但他们是以“以撒”的身分共存,不是以“以实玛利”的身分。不信的以色列人得不到神的祝福,不信的外邦人亦然。

31. 这样看来是保罗为这一段做总结。这是由前面的故事得到的结论,不是凭我们的决定,不是“因为以实玛利的下场悲惨,所以我们必须选择跟随以撒”。保罗的结论里可能有一丝警告的意味,这也可能是他说这段故事的真正缘由,但他没有明说。总之,31节是这一段比喻的总结。——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四章   加拉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保罗   加拉   基督   犹太   亚伯拉罕   的人   耶路撒冷   儿子   信徒   基督徒   奴仆   撒拉   犹太人   福音   书简   儿女   字义   圣经   犹太教   孩童   耶稣   使女   他们的   恩典   原文   注解   后嗣   的是   摩西   这是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