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五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使徒行传第十五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使徒行传第十五章
逐节详解
【徒十五1】「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
〔背景注解〕教会初期,一般犹太人信徒仍恪守摩西的律法,遵循犹太教的规矩(参徒廿一24);他们当中有些人,更认为遵守律法乃是人在神面前得蒙拯救的先决条件,因此坚持外邦人信徒也必须同样地遵守律法、接受割礼,才可接纳成为教会的一员。
〔文意注解〕「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这『几个人』大概是来自『法利赛教门』(参5节)的人;他们主张信徒仍须遵守摩西的律法规条。
『从犹太下来』意指他们是从犹太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来的;他们为律法大发热心,要把他们的观念强行灌输给外邦人信徒,叫他们也成为犹太化的基督徒。
「教训弟兄们说,」『教训』并不表示这些人曾获得使徒们或教会的授权(参24节),他们只是抓住发言的机会,陈述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弟兄们』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信徒。
「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这样的教训,与神新约的福音真理完全相左,因为:(1)人得救是本乎恩,不是凭着行为(弗二8~9);(2)没有一个人能靠着律法在神面前称义(加三11);(3)凡是企图藉律法称义的,乃是废掉神的恩,叫基督的死徒然无益(加二21);(4)信徒若把自己置于律法之下,就是放弃基督里的自由,再回到律法的奴役之下(加二4;五1)。
〔话中之光〕(一)今天也有一些自由派的传道人,自以为受过神学教育,就到处教训人,要把他们的新潮神学思想灌输给别人。
(二)教会在请人讲道之前,最好要调查清楚对方的信仰是否纯正,以免把错误的教训引进教会里面来。
【徒十五2】「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分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
〔原文字义〕「大大地」不小,不轻微;「分争」作乱,冲突,意见不合;「辩论」究问,辩明;「定规」约定,预定,安定,指派。
〔文意注解〕「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分争辩论,」『大大地』指极其尖锐与严重。
「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注意,这并不表示安提阿教会承认耶路撒冷教会的地位较高,是当时众教会的母会或总会。他们去耶路撒冷,是因为这些制造问题的人物都是从那里来的(参1 节),所以他们就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去办理交涉、解决问题。『使徒』是指十二使徒,因为神将新约的真理启示并托付给他们,所以他们是新约道理教训的根源(徒二42);『长老』是指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他们负有治理耶路撒冷教会的权柄(提前五17)。可见『使徒和长老』乃是解决此项道理争端的最佳人选,故此就去找他们交通商量。
使徒保罗此次访问耶路撒冷,大概就是他在《加拉太书》里自称奉启示上耶路拉的那一次(加二1~10),虽然有些解经家根据那里的『奉启示』而辩称是另一次探访,应不同于此处所说他们是被教会打发的。不过,较合理的解释仍然是指同一次,理由如下:(1)加二章所提的那一次访问,是发生在保罗得救之后至少十七年(加一18;二1),而圣灵藉亚迦布预言(即一种的启示)大饥荒、安提阿教会托保罗送捐项去耶路撒冷(徒十一27~30)那一次的时间是发生在主后四十七至四十八年,所以若把这两次看作是同一次,则保罗应在主后三十至三十一年间即已得救,这在时间上显然是太早了;(2)加二章那一次也是为着『割礼』之事上去的(加二3~4),与本章为着『割礼』争辩之事相符;(3)所谓『奉启示』意思是指保罗为着顺服他所领受『因信称义』的启示而去耶路撒冷,这与此处的被教会差派并无冲突――『奉启示』是讲他里面的负担,『被差派』是讲他外面的任务。
〔问题改正〕有许多解经家根据本节圣经认为,安提阿教会必然承认耶路撒冷撒冷教会是母会或总会,因此派遣保罗和巴拿巴前去请示。这个看法是错误的,理由如下:(1)新约各地方的教会都是独立自主的,都各有其长老治会,直接向主负责(徒十四23),而不受其它教会的管辖和节制;(2)当时耶路撒冷教会派人出去,用意是在帮助新兴的教会(徒八14;十二22),不是要将它们纳入管理体系;(3)基督是教会全体之首(西一18),若有所谓的母会或总会存在的话,则显然是篡夺了基督对各地教会的主权;(4)豫表众教会的七个金灯台(启一12,20),是七个独立的灯台,而非一个灯台分作七枝灯,并且主亲自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启二1),这表示主今天在天上仍旧亲自料理、监督各地的教会,并未把各地教会托付给任何人或组织。
〔话中之光〕(一)信徒虽然不随便与人争辩(提后二14),但是当面临真道受人谬讲曲解时,便须起来竭力为真道争辩(犹3)。
(二)服事主的人不但要为自己谨慎,也要为全群谨慎(徒廿28),以保守纯正的真理为职志。
(三)我们若想要解决任何问题,首须发掘出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从根源那里去解决。
(四)信徒之间若有了意见分歧的情形,不妨请求教会的领袖或众人所尊重的属灵兄姊帮忙解决。
【徒十五3】「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玛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叫众弟兄都甚欢喜。」
〔文意注解〕「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这表示他们此行乃是担负着教会所托付的任务。
「他们经过腓尼基、撒玛利亚,」『腓尼基』即今黎巴嫩,是在加利利西北部,沿海岸的一条狭长平地,包括推罗和西顿二城;『撒玛利亚』是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捷径必经之地,那里的居民多为犹太人和异族的混血。
「叫众弟兄都甚欢喜,」由此可见腓尼基和撒玛利亚的信徒思想比较开放,并不坚持外邦人信徒必须行割礼、守律法。
〔话中之光〕(一)领人归主,乃是令神与人,以及天上、地下一同欢喜的事(路十五7,10,32)。
(二)信徒要过喜乐生活的秘诀,乃是时常传扬福音、多多为主作见证。
【徒十五4】「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文意注解〕「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这里是指耶路撒冷教会为他们召开了一次教会性的聚会,让他们报告有关在外邦人中工作的一切情形。
「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表示他们的传福音工作乃是神所同意并同工的。
〔话中之光〕(一)我们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来十三2)。
(二)信徒之间的交通,最好要以神同我们所行的一切事为主题。
【徒十五5】「惟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文意注解〕「法利赛教门的人,」是犹太教中最严谨的教派(徒廿六5),不但自己严格遵守摩西的律法,并且热心推广。
「起来说,」意指在教会性的聚会中,正当保罗等人在报告的时候,或当他们报告完毕之后,站起来发表反对的意见。
「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必须』有解经家认为是指『与犹太人基督徒团契交通的先决条件』,但按本章所清楚交代的,应是指『得救的先决条件』(参1节)。
〔话中之光〕(一)我们在相信主、成为基督徒之后,仍有可能会把从前老旧的观念与作法带到教会里头来。
(二)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五17)。所以要将我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弗四23),不要在固执从前的观念与作法了。
(三)祂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灵);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灵)是叫人活(林后三6)。
【徒十五6】「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这事;」
〔文意注解〕这里应是指针对『外邦人信徒是否必须行割礼、遵守摩西的律法』(参5节),另行召集的一次聚会,寻求教会一致的看法与对策。在这样的聚会中,大概也容许关心的圣徒参予辩论(参7节),陈述各人的观点。
【徒十五7】「辩论已经多了,彼得就起来,说:『诸位弟兄,你们知道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
〔文意注解〕「辩论已经多了,」这表示在这样的交通聚会中,人人都有发言的自由;同时,『多』字表明双方均已充分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但任何一方均未能说服对方。
「彼得就起来,说,」彼得是代表十二位使徒说话(徒二14)。
「你们知道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早已』指先前已有一段很久的日子。彼得蒙主特别拣选、托付重任,乃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太十六18~19;约廿一15~17)。
「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这显然是指哥尼流的事件(参徒十章)。
〔话中之光〕(一)教会里面虽然容许各人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节制;到了某种程度,有属灵经历的人便应当起来说话,把众人带回到神面前,一同仰望神的心意。
(二)我们若要认识神的心意,便须观察神在教会中的作为;从神目前在教会中所有的作为,来摸祂目前所有的心意。
【徒十五8】「知道人心的神也为他们作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
〔文意注解〕「赐圣灵给他们,」『赐给圣灵』乃是表示神接纳对方的一个确据,叫别人无可反驳(徒十44,47;十一17~18);『给』的原文是过去不定时式。
【徒十五9】「又藉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
〔文意注解〕「又藉信洁净了他们的心,」『洁净』的原文是过去不定时式,与前一节的『赐给圣灵』乃指在同一事件中所发生的情况――当那些外邦人相信彼得所传的福音时,圣灵就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洁净了他们的心灵(参徒十15,44)。彼得这话的含意,是指出外邦人信徒既然因着信就已经蒙神洁净了,便毋须再接受割礼。
〔话中之光〕(一)神所重视的是人心的洁净,至于如割礼等外面的律例,无关紧要。
(二)我们的心灵得蒙洁净,不是因着遵行外面洁净的规条(可七1~23),乃是因着信主而领受圣灵的更新(多三5)。
(三)福音的真道并不因人而异,「不分他们、我们」。
【徒十五10】「现在为甚么试探神,要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呢?」
〔文意注解〕「现在为甚么试探神,」这表示人在神既定的救赎计划之外,添加任何的道理教训,乃是一种的『试探神』。
「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轭』指摩西的律法(加五1);它添加了犹太教拉比的口头遗传,变成繁琐的规条,成为人的重担,有如牛所负的轭,连一般犹太人也不能完全遵守。
【徒十五11】「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
〔文意注解〕「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主耶稣的恩』指:(1)消极方面,借着十字架的救赎,将信祂的人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罗三24);(2)积极方面,借着祂复活的生命,使信祂的人得以活在神面前(加二20~21)。
本节意即:『我们不论是犹太人抑或是外邦人,都是因着相信而得救,这乃是出于主耶稣的恩典。』或者说:『但借着主耶稣的恩典,我们因信得救,正如他们一样』。
〔话中之光〕(一)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
(二)律法从来不能救人,其功用乃在于定罪,而非称人为义;人只能借着律法认识罪(罗七7),并不能藉它远离罪恶而得着救恩。
(三)一个基督徒所作的任何好事,都是他得了救恩的结果,并不是他得救的条件,或是为了得救才如此行。
【徒十五12】「众人都默默无声,听巴拿巴和保罗述说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
〔文意注解〕「听巴拿巴和保罗述说,」这是从徒十三13之后,惟一的一次将巴拿巴列名在保罗之前,也许是反映巴拿巴在耶路撒冷众信徒心目中的地位,他如何受到敬重(徒九26~28)。
「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在教会初期时,『神迹奇事』被认为是神与施行的人同在,藉以证明他们的言行乃是出于神的(徒十四3)。
〔话中之光〕(一)「众人都默默无声,」当有人得着感动与启示起来说话的时候,其余的人就当闭口不言;因为神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林前十四30~32)。
(二)事实胜于雄辩,经历远比道理更能折服别人;一个基督徒亲身经历的见证,常能坚固别人。
【徒十五13】「他们住了声,雅各就说:『诸位弟兄,请听我的话。』
〔文意注解〕「雅各就说,」此『雅各』并非指使徒雅各,因为他早已为主殉道(徒十二2),而是指主耶稣的肉身兄弟雅各;他在主耶稣被害以前原不相信祂(约七5),但在主复活之后曾特别向他显现(林前十五7),可能因此而虔信,遂受众圣徒的重视(林前九5),到使徒彼得被希律王捉拿之时,已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徒十二17;廿一18;加一19;二9)。
有解经家认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治理权柄,在教会早期即已经从使徒手中转移给了长老(徒十一30)。雅各可能经十二使徒设立为长老,所以他在本地教会中,拥有最后决定性的发言权(通常在一个团体中,开会决定一件事情,最后一个发言并断案的人,必然是拥有最高权柄的领袖)。
〔话中之光〕(一)教会领袖既不可箝制信徒的言论,也不可放任信徒无限制的自由;既不自以为是的专横霸道,也不有所顾忌的推诿失职。到了适当的时候,便须运用属灵的权柄,作一妥当的决断。
(二)使徒(彼得等十二使徒)虽然拥有道理教训的最高权威,但是在处理地方教会中的实务时,仍应尊重当地教会的长老,让最老练的长老(雅各所代表的)出面作最后的决断。
(三)属灵领袖的产生,不是凭一个人的资历,也不是凭众人的选举,乃是凭一个人晚近的属灵表现,自然而然被众人认定的。
【徒十五14】「方才西门述说神当初怎样眷顾外邦人,从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
〔原文字义〕「眷顾」看顾,临到,鉴察。
〔文意注解〕「方才西门述说神当初怎样眷顾外邦人,」『西门』乃使徒彼得的希伯来名字(参7节;太十六16~18);『眷顾』特指神因祂的怜悯而法外施恩(参路一68,78;七16)。
「从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选取』含有『神的命定』之意味;『从他们中间选取』即从外邦人中选取,正如从犹太人中选取一样。『百姓』一词原用来专指神的子民以色列人,如今外邦人也得以有份于其中。
〔话中之光〕(一)我们得以蒙恩归入主的名下,并不是因为我们配得,乃是出于神的怜悯与眷顾。
(二)神眷顾并选召我们的心意,乃是要得着我们归于祂自己的名下,并不是要我们成为犹太人,也不是要我们遵守律法。
【徒十五15】「众先知的话也与这意思相合。」
〔文意注解〕下面的话引自《阿摩司书七十士译本》第九章十一至十二节。关于雅各引用先知阿摩司的预言,目的在表达甚么意思,解经家大致可分成三种不同的看法:(1)外邦人得救之事,就是应验先知阿摩司的预言;(2)外邦人得救之事,乃是与先知所预言千年国度时的情形『意思相合』;(3)外邦人得救之事,乃是与先知预言中所含示的救恩原则『意思相合』。
【徒十五16】「正如经上所写的:此后,我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把那破坏的重新修造建立起来,」
〔文意注解〕「此后,」在《阿摩司书》里为『到那日』,原指耶和华复兴以色列国之日;雅各将它改成『此后』,或许有意说明阿摩司的预言现今就已经开始应验了一部份。
「我要回来,」原指弥赛亚的来临,解经家将此解释成:(1)意指主耶稣第一次的来(即道成肉身之时);(2)意指主耶稣的再来。但无论如何,阿摩司的预言必须等到基督再来之时,才能全部应验。
「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大卫的帐幕』意指大卫所创建的以色列国(撒下五3~6);当基督再来的时候,将要坐在大卫的王位上,在地上复兴以色列国(徒一6)。有许多解经家主张教会就是属灵的以色列国,因此新约教会在地上的出现,可以视为新以色列国的建立。
〔话中之光〕(一)教会就是主的圣殿(弗二21),所以建造教会,就是「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主在今世工作的重心,就是建造教会。
(二)在教会中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西三11);因此,信徒之间不可分门别类(林前十二13,25)。
【徒十五17】「叫余剩的人,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寻求主。」
〔文意注解〕「叫余剩的人,」『余剩的人』在此指相信主的外邦人,下面的『就是』将此意表明得很清楚。
「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外邦人,」『外邦人』原文是『列国』;紧跟着以色列国的复兴,也将会有归于主名下的外邦人,与以色列人一同寻求主。
【徒十五18】「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
〔文意注解〕「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本句并非引自《阿摩司书》,似乎是《以赛亚书》第四十五章18~25节的浓缩;这几节圣经是在说明,外邦人归入主的名下,乃是神从创世以来的心意。
「显明这事的主说的,」『这事』是指外邦人归入主的名下;神既已借着先知将它宣告出来了,祂就会亲自促成并显明此事。
综合雅各从十四至十八节的话,阿摩司预言的完全应验,似乎可以分成四个步骤:(1)教会时期――神在现今就已选取一部分外邦人归于自己的名下(14节);(2)基督将要再来――此后我要回来(16节上);(3)复兴以色列国――重新修建大卫倒塌的帐幕(16节下);(4)千年国度时期――外邦人将和以色列人一同寻求主。
〔话中之光〕(一)凡是神所说的话,一句也不会落空(王下十10);神口所出的话,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神所喜悦的(赛五十五11)。
(二)神已将祂的心意显明在祂的话中,所以我们若要明白神的旨意,便须多读圣经,从祂的话中发掘出祂的心意来。
【徒十五19】「所以据我的意见,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
〔文意注解〕「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可见强要外邦人信徒遵守律法规条,就是『为难』他们,是将难担的重担放在他们的身上(参10节;太廿三4)。人若能凭着遵行律法称义,基督就不必来到世上,也不必为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
〔话中之光〕(一)外邦人在没有得救之先,既然是『没有律法的』,得救以后圣经也没有要他们遵守律法。
(二)我们各人蒙召的时候是甚么身分,仍要在神面前守住这身分(林前七24);既不要将犹太人变成外邦人,也不要将外邦人变成犹太人。
【徒十五20】「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
〔原文字义〕「奸淫」娼妓行为,卖淫。
〔文意注解〕「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偶像的污秽』指被偶像污染的东西,就是祭拜过偶像的食物;『奸淫』指与娼妓发生关系,也包括婚姻外一切不正当的性行为。按照当时希腊人的风俗习惯,拜偶像常与奸淫连在一起,所以有所谓的『庙妓』存在。
「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勒死的牲畜』因有血积存在其体内,人食其肉就也等于吃了血;『血』在这里或许是指已经与肉分离的血,神早在颁布摩西律法之前,就已禁戒人吃血(创九4),后来更借着摩西的律法明文禁止人吃血(利十七10~12)。
有许多解经家认为,这四件事都是远在颁布摩西律法之前就已经严禁的(创六4~6;九4;十八20~21;卅五4),所以与摩西律法完全无关。以上这四件事,乃是当时外邦人盛行的不良风俗习惯,却是犹太人所非常忌讳的;为了使外邦人信徒能与犹太人信徒和平相处,故此建议他们也禁戒不犯,以免引起事端。
〔灵意注解〕新约对外邦人信徒所禁戒的这四件事,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另含有属灵的意义:(1)禁戒偶像的污秽――神盼望祂的儿女从偶像和世俗中分别出来归于祂,不许在祂以外另有爱慕(林后六14~18);(2)禁戒奸淫――基督的信徒必须维持一个高尚的道德伦理水平;(3)禁戒吃勒死的牲畜和血――藉此表明赎罪的道理──人只可单单接受主耶稣的宝血(约六55~56),此外其它如牛羊的血,断不能除人的罪(来十4);(4)血中有生命,豫表人只可借着喝主耶稣的血,来享受神的生命(约六53),其它一切的生命,都不是我们所该追求的。
〔问题改正〕此处禁戒基督徒吃祭过偶像之物,而使徒保罗在他的书信里却说:『论到吃祭偶像之物,我们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甚么;也知道神只有一位,再没有别的神』(林前八4)。又说:『凡市上所卖的,你们只管吃;…凡摆在你们面前的,只管吃』(林前十25,27)。这样,圣经的教训不是彼此有矛盾么?没有。
基督徒对祭偶像之物的正确观念与态度如下:(1)就着最高的属灵知识来说,偶像并不是神,所以吃祭过偶像之物,并不会污秽人的心;(2)基督徒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祭过偶像之物,并不会有损(林前八7~8);(3)但是偶像的背后有鬼,所以祭偶像就是祭鬼,就是与鬼相交,基督徒最好避免吃祭偶像之物(林前十20~22);(4)当基督徒经人告知这是祭过偶像的食物,就当禁戒不吃,其理由不是因为自己的良心会受损,而是为着免叫软弱的弟兄因心里过不去而跌倒(林前十28~33;八9~13)。
〔话中之光〕(一)我们信徒应当禁戒不良的风俗习惯,特别是那些不合圣徒体统的传统作法。
(二)我们务要从世俗中间出来,与世人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神就收纳我们(林后六17)。
【徒十五21】「因为从古以来,摩西的书在各城有人传讲,每逢安息日,在会堂里诵读。」
〔文意注解〕『因为』表明本节是解释为何要有20节的禁戒――因为外邦人所居住的各城,都有犹太人经常听到摩西律法的讲授,所以对这四件事项非常忌讳;外邦人信徒若要避免与犹太人信徒发生隔阂与冲突,就要禁戒这些事。
〔话中之光〕(一)我们在教会中,应该顾到别人的感觉;某些事情虽然可以作,但是为着软弱的弟兄姊妹,往往宁可不作(罗十四21)。
(二)保罗说,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着与人同得福音的好处(林前九22~23)。
【徒十五22】「那时,使徒和长老并全教会定意从他们中间拣选人,差他们和保罗、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所拣选的就是称呼巴撒巴的犹大和西拉。这两个人在弟兄中是作首领的。」
〔文意注解〕「使徒和长老并全教会定意,」『全教会』包括所有真实悔改相信主的信徒,但不包括那些『假弟兄』(加二4)。
「所拣选的就是称呼巴撒巴的犹大和西拉,」『称呼巴撒巴的犹大』或许与那叫作巴撒巴的约瑟(徒一23)是兄弟;『西拉』可能就是后来成为保罗同工的西拉(参40节;林后一19;帖前一1;帖后一1),他不但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位领袖(本节),且是一位先知(参32节),同时他也可能是罗马籍的公民(徒十六37)。
【徒十五23】「于是写信交付他们,内中说:『使徒和作长老的弟兄们问安提阿、利亚、基利家外邦众弟兄的安。』
〔文意注解〕「问安提阿、利亚、基利家外邦众弟兄的安,」『安提阿』位于叙利亚和基利家两省分的交界处,是该两省的首要城市。
【徒十五24】「我们听说,有几个人从我们这里出去,用言语搅扰你们,惑乱你们的心。(有古卷加:你们必须受割礼,守摩西的律法。)其实我们并没有吩咐他们。」
〔文意注解〕「惑乱你们的心,」『惑乱』原文意思是敌兵拔营肆行掠夺、施行拆毁,使人不安;『心』原文是『魂』。
「其实我们并没有吩咐他们,」有人根据《加拉太书》认为那些法利赛教门的人是得到雅各的授意(加二12),其实这个推论有误,因为本节清楚表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并未吩咐他们如此教训人。
【徒十五25】「所以,我们同心定意,拣选几个人,差他们同我们所亲爱的巴拿巴和保罗往你们那里去。」
〔原文直译〕「我们同心合意地认为事当如此:拣选几个人…」
〔话中之光〕教会定规一件事情,乃是以『同心合意』为原则,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
【徒十五26】「这二人是为我主耶稣基督的名不顾性命的。」
〔原文字义〕「不顾性命」将魂交出,全心以赴。
〔文意注解〕『不顾性命』就是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罗十六4);也就是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启十二11)。
【徒十五27】「我们就差了犹大和西拉,他们也要亲口诉说这些事。」
〔文意注解〕「他们也要亲口诉说这些事,」口头的报告与解说,一则可防止收信人对信件内容的误解,二则可进一步在细节上提供补充说明。
【徒十五28】「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惟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
〔文意注解〕「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定意』或作『认为是好的』;圣灵被尊在先,藉此表明人所得的结论,乃是圣灵运行作工的结果。
「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别的』意指『更多的、更大的』;『重担』指将重量加在别人的肩头上(太廿三4),是一种寓意的说法。
〔话中之光〕(一)教会的断案必须能摸着圣灵的心意,以圣灵的心意为教会的心意,如此才算是「圣灵和我们定意」。
(二)信徒必须让圣灵完全占有,才能作圣灵的代言人或媒介。
【徒十五29】「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愿你们平安!」」
〔文意注解〕「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禁戒不犯』原文是『保守』;『就好了』原文是『就算作得好』。
「愿你们平安,」原文直译是『你们要刚强(或健康)。』
【徒十五30】「他们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众人,交付书信。」
〔文意注解〕「他们既奉了差遣,」原文是『他们既被释放(或被差出)』。
「就下安提阿去,」『下』字并非指安提阿在耶路撒冷的南边,乃指其地势较耶路撒冷为低。
【徒十五31】「众人念了,因为信上安慰的话就欢喜了。」
〔原文字义〕「安慰」劝勉,鼓励,慰藉。
【徒十五32】「犹大和西拉也是先知,就用许多话劝勉弟兄,坚固他们。」
〔文意注解〕「犹大和西拉也是先知,」『先知』指为神说话的人,有时也在圣灵的感动之下述说預言(徒十一27~28);他们在教会中的地位仅次于使徒和长老。
「就用许多话劝勉弟兄,坚固他们,」如这里所提,初期教会中先知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劝勉与坚固众弟兄。
【徒十五33】「住了些日子,弟兄们打发他们平平安安的回到差遣他们的人那里去。」
〔文意注解〕「回到差遣他们的人那里去,」就是回到耶路撒冷教会(参22节)。
【徒十五34】「(有古卷加本节):惟有西拉定意仍住在那里。」
〔文意注解〕西方古抄本加上本节,有意对40节所突然冒出的『西拉』给予清楚交代。但也有可能西拉先回到耶路撒冷交差后,再独自回到安提阿。总之,多数解经家同意,保罗日后的同工西拉,就是这位原为耶路撒冷教会领袖的西拉(参22节)。
【徒十五35】「但保罗和巴拿巴仍住在安提阿,和许多别人一同教训人,传主的道。」
〔话中之光〕「和许多别人一同教训人,传主的道。」由此可见,教会在正常的光景下,并不是一人讲道,众人听道;乃是众人都可以一个一个的作先知讲道(林前十四31)。
【徒十五36】「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
〔原文字义〕「看望」眷顾,临到,探访。
〔文意注解〕「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指保罗第一次出外传道旅程所经过的城市(徒十三4~十四26)。
【徒十五37】「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文意注解〕注意,巴拿巴和马可乃是表兄弟的关系(西四10)。
【徒十五38】「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文意注解〕「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此事请参阅徒十三13。
【徒十五39】「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
〔原文字义〕「争论」尖锐的对立,激动的争执,剧烈的不快。
〔文意注解〕「于是二人起了争论,」此句按原文直译是:『因此发生了极大的磨擦,以致…』。关于他们二人之间的争论,解经家见仁见智,看法不同,惟多数以为保罗较有理。今将双方的看法并陈于下。
认为保罗较有理的看法:(1)同工出外传道,必须有受苦的心志;(2)任何人作错事,必须给予管教;(3)《使徒行传》此后不再提到巴拿巴;(4)后来马可再度回到保罗的同工团中(门24),但巴拿巴却没有;(5)保罗和他的同工得到教会的印证(参40节);(6)保罗的事工蒙主祝福,成为肇建举世外邦人教会的最大功劳者。
认为巴拿巴较有理的看法:(1)我们应当尽力挽回失败跌倒的人,不能因对方一次的软弱失败,就不给他改正的机会;(2)若非巴拿巴的爱心提携,就没有日后被主大用的马可(提后四11);(3)马可虽被保罗暂时弃绝,却被彼得收留(彼前五13);(4)《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是在第十六章中途才加进保罗的传道行列(徒十六10开始,语气突然从『他们』改为『我们』),当然只记载保罗的事工,这并不表示巴拿巴从此被主弃置不用,有人认为《希伯来书》很可能是巴拿巴所写的。
「甚至彼此分开,」注意,他们的分道扬镳,主要是由于性格和处事方法的不同,与他们对真理的看法和教导无关。同时,他们也决不是从此就老死不相往来、不相闻问的(参林前九6;提后四11)。
〔话中之光〕(一)同工在一起服事主,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是『同工』不可变成『同攻』,彼此攻讦,把讲台变成炮台,在众人面前批判别人的不是。
(二)同工若是真的无法在一起服事主,「彼此分开」可能是一项不是办法的办法;但切忌从此视同陌路人,甚或视同仇敌。今天的人只会学习保罗的作法,却没有保罗的心胸――他虽不同意巴拿巴和马可,但他仍旧以他们为主里亲爱的同工(林前九6;提后四11)。
【徒十五40】「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
〔文意注解〕「保罗拣选了西拉,」一般解经家均认为此『西拉』,就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之一西拉(参22节);很可能他与犹大一起回耶路撒冷交差(参33节)之后,又回到安提阿参与该地教会中的事奉。
「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弟兄们』指安提阿教会的圣徒们;安提阿教会在初期时,巴拿巴的功劳最大(徒十一22~26),如今教会却似乎是站在保罗这一边,这表明巴拿巴可能是负气先带着马可离开,而没有跟教会清楚交通、寻求引导。保罗和巴拿巴两人的分别点就在于此:一个出去时有身体的印证,一个出去时没有身体的印证。
〔话中之光〕(一)神的工作不因人的意见而受拦阻。
(二)信徒应当为主的工人祷告,求主赐恩保守并加力给他们。
(三)教会断定事情的对错,决不可根据对方的功劳、地位和能力,而该根据事实。
(四)我们到某地作主工,不可凭着自己的定规而去,而该寻求身体的印证。
【徒十五41】「他就走遍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文意注解〕「他就走遍利亚、基利家,」叙利亚和基利家两个省分,乃是保罗第二次出外传道开头的旅程。
── 黄迦勒《使徒行传注解》
使徒行传第十五章
【徒十五2】「分争辩论」,因为这是关乎得救的。―― 倪柝声
耶路撒冷和安提阿的教会是各自为政的,他们有交通,但不联合。此次,所以遣人到耶路撒冷者,乃因传割礼的人是从那里来(1-24节)。在这章里,我们找不出一个地方,说这两个教会是像现今所谓的教会联合的。―― 倪柝声
【徒十五3】「欢喜」,不是嫉妒。―― 倪柝声
【徒十五4】「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圣灵与每个信实的仆人同工,工人既由圣灵所差遣,他们所讲的,不仅使人们听到,而且有主同时向人心说话。这是圣灵与我们同作见证,正如圣灵加入与新妇一同说:「来」(参启廿二17)。
行传十五章十二节的说法稍有不同:「...述说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在此工人是圣灵的导管、出口;他们是琴弦,由神的手来弹奏。第四节是祂与我们同作见证;第十二节是祂藉我们作出见证。这是多结果子的秘诀:只作顺服的导管、洁净的器皿。―― 迈尔《珍贵的片刻》
【150.基督徒可以吃血么?(徒十五章20节)】
请注意使徒们在耶路撒冷首次“大公会议”中,所规定外邦人要禁戒的事共有四项,即:“偶像的污秽和好淫,并勒死的畜牲和血”。假如这四件事是同等应禁戒的话,则任何人不能遵守了其中三样而忽视其中一样。这就是说,有些人不吃血,但偷偷的吃勒死的畜牲之肉(狗肉),那么禁吃血又有何益?
关于能不能吃血的问题,一向有两派人士的不同解释:
一、禁止吃血的人们,其理由如下:
①使徒们明言禁止,基督徒应该遵命。
②神在旧约时代亦严厉地禁止,“只是你要心意坚定不可吃血,因为血是生命,不可将血与肉同吃”(申十二章23节)。又说;“因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然后又说:“若吃什么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变脸,把他从民中剪除”(利十七章10节)。
③血中有生命,所以如果一个人吃了某一种动物的血,他的血便不纯粹,人的血与牲畜的血一同在他生命中循环,这是神所不喜欢的事。神不喜欢以色列人用牛驴一同耕地,也不喜欢他们将羊毛与细麻一同织衣(申二十二章10节),他要以色列人学习作纯洁无瑕的人。所以,人不可吃血,免得血中有牲畜的血。
二、第二派人士认为:
①圣经中所谓禁止人们吃血,乃是禁止吃“生血”,并非指熟血而言。生血中有生命,人们吃了猪血,鸡血甚至狗血,都是生血的话,人体中便有猪、鸡与狗的生命在其中,对于人体当然有损害,亦使人血不纯粹,人性亦会受影响。
②古时野蛮人喜欢吃生血以壮胆,罗马兵出征前均饮生血队增加作战的勇气。在今日的太空时代里,仍有不少民族以饮生血为一种享受。神禁止以色列人学习外邦人这种吃生血的行为,使徒们也希望外邦信徒戒除从前吃生血的恶习。但不是指煮过的血而言,罗马人及古时人并非吃熟血,故应禁止。
不过,有许多基督徒是不愿吃血的,生血与熟血一样。――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