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第7章查经资料
以赛亚书第七章
以赛亚书第七章
ii. 犹大的黑暗与光明(七1~九7)
由此处开始,以赛亚向犹大和以色列四度发言(参大纲,书版第42页),将他所奠定的立场发挥出来。第五章对未来的盼望提出质疑,可是以赛亚发现,他本人(六4~8)和百姓(六13b)的问题都得着了答案。而此处出现了一个类比:以赛亚成了未来的典范。神的话即将临到君王和百姓(七1~7),若是拒绝,便会带来灾难(七18~八8);虽然这是没有信心的百姓,但其中仍有一些人接纳信心的道路,也根据神的话来生活(八9~22),对他们而言,在目前笼罩的黑暗之外,仍有亮光(八23~九7)。因此,「相信之余民」的说法便应运而生,与此并行的,是此一小段之结尾中的盼望,而垂死的乌西雅王(六1)成了其陪衬:有一个婴孩会诞生,他有四重名字(九6),是那砍伐的树之树根所发出的「神圣种子」(六13)。
a. 抉择时刻(七1~17)
这一段的真理为:无论危机多么大,相信神和祂的应许仍是最切合实际的。对以赛亚的这个资讯,当日政治家和百姓给予冰冷的回应;今天依旧如此。他们会说,讲求实际的人必须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而政治的谋略和军事的力量才可算数。但是对以赛亚而言,如今的课题并非两条路皆通、任择其一均可,而是生与死的抉择。
1~2. 米所波大米的强权亚述正勃兴,扩大帝国的版图,北巴勒斯坦的两个主要国家,亚兰和以色列,在倍受威胁之下组成防卫同盟。他们认为,若整个巴勒斯坦都结盟,就更加安全,于是逼着犹大加盟。当外交无法说服犹大之后,北方的势力便联合入侵,要亚哈斯就范(代下二十八5~8),可是他们不能攻取耶路撒冷。后来又发动第二波攻势(代下二十八17~18),想要废掉亚哈斯,立一个傀儡王(6节)。因此这里称亚哈斯为大卫家,因为这是整个王朝的危机。他现在所作的,将会决定大卫王室的未来。已经同盟:这两国结盟已有一年,所以此次的紧张情势不可能因此而生。此处的动词(nāḥâ,在旧约出现六十三次)一向具19节所赋与的意义,定居(和合:落在),或「到处都充满」。当探子回报说,「他们结集在那地方」,这的确是令人惊骇的消息。另一次入侵就在眼前,故此君王与百姓都「飘摇」,好像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这与二十八16正反向:「信靠的人将不惊恐」(直译)。
3. 施亚雅述意思是「余民将归回」。这是个错综复杂的名字:名词在前,表示强调,但它的意思究竟是「(惟有)余民……」,还是「(保证会有)余民……」?这是必定会有杀戮的威胁,还是必定有人存留的应许?以赛亚认为这两件事都必实现──不信者将被毁灭,信者则将生还(参9节)──因此他使神的话「成为肉身」,以他的儿子为代表。亚哈斯是当时众目所望之人,他一定可以感受到这个动作的力量,但是他却心有旁鹜,在上池的水沟头,想要强化供水系统,以抵御未来的包围。因为到希西家之前(二十二1~14),水都是由地面之上流入该城,所以很容易被破坏。
4. 谨慎,安静是两个动词,但指同一点:「要小心保持安静/不要作任何事」,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的助词(如:创二十四6;申四9)。然而,亚哈斯想作的事却甚多。他想玩弄政治手法,拉拢亚述来作靠山,抵挡北方势力(王下十六7~9)。以赛亚的看法却不同。入侵之王或许展现出「怒火冲天」的气势,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冒烟的火把头,快烧尽了!亚哈斯根本不需要搞政治手腕,亚述一定会把北面两国击溃,而神会保守犹大──祂也真的如此行了(三十七36~37)。但是,如果亚哈斯与亚述联结,就无异与虎谋皮!这些事的中心问题很明显:得救是靠信心,还是靠行为?亚哈斯的解围,是因信靠,还是因玩政治赌博?
5~7. 描述人的计画(5~6节)与神的话(7节)。以赛亚假装不记得以色列之王的名字──「他的父亲是利玛利,至于我,则搞不清楚他!」──这是典型的「贬抑」法,也成了全权之上主的最佳陪衬语。因着神的伟大,环境即使再艰难,信心仍是上策(见十六1、33),而不信则无可推托。
8~9. 这几节是六行诗。第一、二行(8ab节),四、五行(9ab节)是分析北方之国的情形:国家(亚兰……以法莲)是以首都(大马色……撒玛利亚)及其君王(利汛……利玛利的儿子)来表达。第三行(8cd节)和第六行(9cd节)乃是结论:以法莲注定灭亡(破坏);如果亚哈斯不肯相信,他也没有未来。在这样的诗中,意义是以寓意表达,而不是直接说出。首先,不妨从常识来想。你因为受到表面强盛的国家威胁,而感到震惊。但若追究其根源,就会发现他们算什么?只不过是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罢了!其次,再看其含义。倘若以法莲和亚兰可以从根源来看,犹大又如何?它的首都是耶路撒冷,它的君王是大卫王朝;这城是神所拣选的居所(王上十一13),而王亦是属神的王,坐在神的宝座上(代下二十九23),又有第7节全权的能力为后盾。第三,这里提出了警告。以法莲选择靠军事结盟,但随着时间的过去,必会显为愚拙。当时的背景为主前六七一年,亚述王以撒哈顿将外族入迁进来(王下十七24;代下三十三11;拉四2),使北国复兴的希望完全破灭。那么,犹大倘若也走上结盟的路呢?抉择令人心惊:要在信心中站稳……否则便无法站立(9节)!以很生动的韵律(taʾaaminu... teʾamenu)把这两行连起来,NIV 的翻译可以反映出来。而更不予加工的译法,可作「信靠,或解体」(Trust or bust)──这个意译给人的震撼感,与原文一样鲜明。亚哈斯正立在悬崖边上(见六9~11的注释〕。
10~17. 是第二次向亚哈斯传达的资讯,其中没有声明是否与第一次为同时同地(1节)。第10~12节为要亚哈斯相信神的努力;第13~16节抨击亚哈斯为背弃王朝最宝贵盼望的人;第16~17节预告随之而来的灾难:比列王纪上十二16更大的灾难。
10. 奉差之人已不被提起。先知的话就是神的话;神的话就是先知的话(见13节)。这是字句灵感的独特性,也是圣经的奇妙之处。
11~12. 试探上主的罪,就是不肯相信祂,并祂过去的信实,而要祂重新证明自己是可靠的。而当神要作出兆头时,情况便不同了。对神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人能相信祂的应许。所以祂甚至愿意到最深的深处……最高的高处来帮助,让亚哈斯能够拾起信心,这样,危机便能解除。亚哈斯的话听来很虔诚,但却是与魔鬼同步,引用圣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更显示他是武断、不信的人。这是他的抉择时刻,他已到了不能回头的地步。
13. 大卫家这个王朝岌岌可危。测验耐心(和合:使厌烦)这动词是复数。从一开始,大卫家就没有满足神的心意,既没有产生一位完美的王,也没有带来黄金世代。这个王朝让人和神都失望,但是如今,这整个不完满的历史来到了高峰。王拒绝信靠,等于世系的断绝。为这缘故,先知只能说我的神,却无法重复第10节的你的神。
14. 神既已异常愤怒(13节),并且不再是「你们的神」,在这种情形之下,因此引出了一个结论:祂提出的兆头,不是恩典的动作,为王打开信心之门(10节),而是不悦的动作,宣告王的不忠将造成的可怕后果。但是,这兆头本身岂能小于那「移动天地」的应许(11节)?何况赐下兆头的,乃是上主自己(ʾaḏōnāy,「那全权者」)?童女(hāʿalmâ):至于以赛亚的意思是否指童贞女(如:太一23、25对他的诠释),有许多争论。有人以为,若是如此,他不应该用ʿalmâ,而应该用 beṯûlâ,而他既然用ʿalmâ,意思就不过是一名「年轻妇女」,而她既将怀孕,就应当假定她已经结了婚。可是有人主张,以赛亚在这里的意思的确是童贞女(见增注〕。
怀孕生子,参:创世记十六11;士师记十三5。这种表达法「无时间性」,而需由上下文来作决定。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NIV 小字)。在旧约中这句话是期待神的弥赛亚,这种看法的根据很强,而耶稣的理解也与此相同(太二十二41~45)。显然,撒母耳记下第七章所开始的期待,到了某个时刻已经发展成为对完美君王的盼望:他将永远统治全地(九7),他既是大卫的儿子,又同时是神的儿子(见四2的注释;诗二7,四十五6;参:徒十三33;罗一4;来一5,五5)。有人主张,ʿalmâ 是犹大国年轻的已婚女子之总称,她们未来遇到困难时,会将孩子取名为「神与我们同在」,以表明信心,或取名「神与我们同在」,来代表他们的祷告;但这个说法相当可疑。你们是复数,全能之神将这兆头赐给「大卫家」,而以亚哈斯为代表。若是骤然出现了一批小「以马内利」,亚哈斯必然嗤之以鼻,视为妇女的狂热,这又怎能构成神所赐的兆头,可以与这段经文惊天动地的气势相匹,或可以为八8至九6持续的以马内利主题铺路呢?
15~17. 在这里,以赛亚要让亚哈斯相信,以马内利的诞生是立即可发生的,而且回顾起来,其理由也很合宜。恶……善:这最多是指已到「分辨的年龄」,可以理解对错;但是也可以仅指分辨好吃与不好吃──这是人很小的时候就会的。这种模糊是刻意的,不过至少有三件事可以肯定:(1) 这个孩子会在贫困中成长(15节),因为,从22节来看,奶油与蜂蜜是荒废之地仅存的可食之物;(2) 北方亚兰与以色列的威胁将告终(16节)──大马色真的在三年内被亚述所灭,而撒玛利亚则于十三年后灭亡;(3) 大灾难将临到大卫家(17节)。以法莲隔开后(王上十二20),大卫的王国只剩下一小部分。将来亚述王甚至会连这一小片国土都从大卫家拿去:这个王朝表面上还存留了一个世纪,但是实质上一直未恢复元气。实况亦是如此:亚哈斯不信之后,他与大卫的后裔就成了傀儡王,先是受亚述操纵,后来又受制于巴比伦,直到主后五八六年耶路撒冷陷落,整个国家与王朝都遭除灭,以至(从基督徒的回顾来说)当以马内利出生时,这位大卫宝座的继承人,成为拿撒勒无名的木匠(太一16)!所以,以赛亚乃是放眼数世纪之后,因为当以马内利出生时,他所继承的,只是对国度的回忆,和不存在的王位──而这都是亚哈斯的错。我们将看见,在这一段的发展过程中,以赛亚逐渐调整了他对历史的看法(如:九1),可是他说以马内利是「亚哈斯之溃败」的直接继承人,并不是谎言。
增注:以赛亚书七14「童女」一词
我们假定圣经是其中文字之意义的最佳证据,那么,请注意,beṯûlâ 出现了五十次,其中,十二次是寓意(如:三十七22),十四次是一般的意思,而(如:诗一四八12)「年轻男子与女子」等于「年轻人」,若认为这些年轻「女子」是未婚的,就等于说这些「男子」(bāḥûrîm)也是独身的,但这说法并无根据。还有二十一次(诸如:出二十二16;申二十二19),其中的beṯûlâ应该是(或可能是)指童女,可是其依据乃是上下文,而不是该字的本身。这字的概念是「适婚年龄」。
相对而言,ʿalmâ 在其他地方只出现八次。其中,历代志上十五20和诗篇四十六(标题)是音乐名称,确实含义如今不明。另外三处亦无法下定论。击鼓的女子(诗六十八25)没有道理一定非是未婚女子;而箴言三十19,许多注释家认为是指生殖的奥秘,不过那里更合理的解释,是指两性相互吸引,这诚然是更难理解的奥秘!雅歌书一3比较像是指「未婚童女」,她们引颈渴望良夫的匹配;这比解作「年轻的已婚少妇」在殷切渴望,可能性更大!可是创世记二十四43、出埃及记二8,和雅歌书六8就必定是指未婚的女子。创世记二十四章尤其重要,那里将 ʿalmâ 和 beṯûlâ 一起。亚伯拉罕的仆人祷告(二十四14),求神预备一个女孩(naʿarâ)嫁给雅各;而前来的利百加(二十四16)被称为女子(naʿarâ)、达适婚年龄(beṯûlâ),且是独身的(「没有男子亲近过她」)。请注意,beṯûlâ本身还不够明确是指童贞的女性,仍需要加以解释(「没有男子……」)。最后(二十四43),当仆人收集了这一切有关利百加的资料之后,便描述她为ʿalmâ,即,女子、适婚、而未婚。
由此观之,若说ʿalmâ必须指「年轻女子」,而beṯûlâ才是「童贞女」的术语,并无道理。事实正反向:在几个可用的字里,以赛亚选用这个字,最接近「童女生子」的描述,而当事情发生时,正符合这个字在语言学上的意义。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圣经之外,「现在可以确定」,ʿalmâ「从未用来指已婚妇女」。43
b. 神的审判(七18~八8)
凡憎恨智慧的,便是喜爱死亡(箴八36)。亚哈斯明明拒绝了信心的道路。接下来的事完全符合圣经的逻辑。整个计画已定,记在15~17节:乡间的败落、北方两势力的铲除,和亚述对犹大的控制。亚哈斯的行动「缺乏智慧」,他运用政治手腕,发挥多年累积的外交经验和世俗办法──但这些全是错谬的智慧。他所信赖的事,保证带来灾难。亚述是这一段的主轴(七18、20,八4、7)。亚哈斯靠赖它,也将被它毁灭。
这一段是以四段那时(18~19、20、21~22、23~25节)以及两段耶和华说/晓谕的神谕所组成。
18~20. 未来的征服将非常彻底:土地被占领(18~19节)、百姓遭羞辱(20节)。发嘶声:世上的强权亦在神的使唤之下,埃及在南,亚述在北。苍蝇……蜂子:尼罗河的泛滥,每年都会带来大批苍蝇;亚述则以养蜂著名。河(yeʾōrîm):指埃及灌溉管道的专用语。土地的败落(18节),与20节百姓的羞辱相称。雇来的(和合:赁):亚哈斯向亚述纳贡,以换取其保护(王下十六7~8;代下二十八21)。剃是暗示加于被臣服之民的羞辱。腿:直译为「脚」,是私处的寓意说法(撒上二十三3)。头和「脚」的对比,即身上可见的与隐藏的毛发,表示彻底。没有一部分土地(18节)或人民(19节)可以逃过仇敌之手。神本来可以无条件的拯救亚哈斯!但是,他却用世上的智慧来买拯救──但却发现自己是付钱雇理发师!
21~25. 是讲同一个题目,但顺序反向。百姓将极其穷困(21~22节),土地也将贫瘠不堪(23~25节)。剩下的人力不够耕作,百姓只能靠养牛羊过日子(21~22节)。多(22节)只是嘲讽的讲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