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赛亚书第7章查经资料

以赛亚书第七章

以赛亚书相关章:

以赛亚书第七章

ii. 犹大的黑暗与光明(七1~九7

  由此处开始,以赛亚向犹大和以色列四度发言(参大纲,书版第42页),将他所奠定的立场发挥出来。第五章对未来的盼望提出质疑,可是以赛亚发现,他本人(六4~8)和百姓(六13b)的问题都得着了答案。而此处出现了一个类比:以赛亚成了未来的典范。神的话即将临到君王和百姓(七1~7),若是拒绝,便会带来灾难(七18~八8);虽然这是没有信心的百姓,但其中仍有一些人接纳信心的道路,也根据神的话来生活(八9~22),对他们而言,在目前笼罩的黑暗之外,仍有亮光(八23~九7)。因此,「相信之余民」的说法便应运而生,与此并行的,是此一小段之结尾中的盼望,而垂死的乌西雅王(六1)成了其陪衬:有一个婴孩会诞生,他有四重名字(九6),是那砍伐的树之树根所发出的「神圣种子」(六13)。

a. 抉择时刻(七1~17

  这一段的真理为:无论危机多么大,相信神和祂的应许仍是最切合实际的。对以赛亚的这个资讯,当日政治家和百姓给予冰冷的回应;今天依旧如此。他们会说,讲求实际的人必须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而政治的谋略和军事的力量才可算数。但是对以赛亚而言,如今的课题并非两条路皆通、任择其一均可,而是生与死的抉择。

  1~2. 米所波大米的强权亚述正勃兴,扩大帝国的版图,北巴勒斯坦的两个主要国家,亚兰以色列,在倍受威胁之下组成防卫同盟。他们认为,若整个巴勒斯坦都结盟,就更加安全,于是逼着犹大加盟。当外交无法说服犹大之后,北方的势力便联合入侵,要亚哈斯就范(代下二十八5~8),可是他们不能攻取耶路撒冷。后来又发动第二波攻势(代下二十八17~18),想要废掉亚哈斯,立一个傀儡王(6节)。因此这里称亚哈斯为大卫家,因为这是整个王朝的危机。他现在所作的,将会决定大卫王室的未来。已经同盟:这两国结盟已有一年,所以此次的紧张情势不可能因此而生。此处的动词(nāḥâ,在旧约出现六十三次)一向具19节所赋与的意义,定居(和合:落在),或「到处都充满」。当探子回报说,「他们结集在那地方」,这的确是令人惊骇的消息。另一次入侵就在眼前,故此君王与百姓都「飘摇」,好像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这与二十八16正反向:「信靠的人将不惊恐」(直译)。

  3. 施亚雅述意思是「余民将归回」。这是个错综复杂的名字:名词在前,表示强调,但它的意思究竟是「(惟有)余民……」,还是「(保证会有)余民……」?这是必定会有杀戮的威胁,还是必定有人存留的应许?以赛亚认为这两件事都必实现──不信者将被毁灭,信者则将生还(参9节)──因此他使神的话「成为肉身」,以他的儿子为代表。亚哈斯是当时众目所望之人,他一定可以感受到这个动作的力量,但是他却心有旁鹜,在上池的水沟头,想要强化供水系统,以抵御未来的包围。因为到希西家之前(二十二1~14),水都是由地面之上流入该城,所以很容易被破坏。

  4. 谨慎,安静是两个动词,但指同一点:「要小心保持安静/不要作任何事」,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的助词(如:创二十四6;申四9)。然而,亚哈斯想作的事却甚多。他想玩弄政治手法,拉拢亚述来作靠山,抵挡北方势力(王下十六7~9)。以赛亚的看法却不同。入侵之王或许展现出「怒火冲天」的气势,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冒烟的火把头,快烧尽了!亚哈斯根本不需要搞政治手腕,亚述一定会把北面两国击溃,而神会保守犹大──祂也真的如此行了(三十七36~37)。但是,如果亚哈斯与亚述联结,就无异与虎谋皮!这些事的中心问题很明显:得救是靠信心,还是靠行为?亚哈斯的解围,是因信靠,还是因玩政治赌博?

  5~7. 描述人的计画(5~6节)与神的话(7节)。以赛亚假装不记得以色列之王的名字──「他的父亲是利玛利,至于我,则搞不清楚他!」──这是典型的「贬抑」法,也成了全权之上主的最佳陪衬语。因着神的伟大,环境即使再艰难,信心仍是上策(见十六1、33),而不信则无可推托。

  8~9. 这几节是六行诗。第一、二行(8ab节),四、五行(9ab节)是分析北方之国的情形:国家(亚兰……以法莲)是以首都(大马色……撒玛利亚)及其君王(利汛……利玛利的儿子)来表达。第三行(8cd节)和第六行(9cd节)乃是结论:以法莲注定灭亡(破坏);如果亚哈斯不肯相信,他也没有未来。在这样的诗中,意义是以寓意表达,而不是直接说出。首先,不妨从常识来想。你因为受到表面强盛的国家威胁,而感到震惊。但若追究其根源,就会发现他们算什么?只不过是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罢了!其次,再看其含义。倘若以法莲和亚兰可以从根源来看,犹大又如何?它的首都是耶路撒冷,它的君王是大卫王朝;这城是神所拣选的居所(王上十一13),而王亦是属神的王,坐在神的宝座上(代下二十九23),又有第7节全权的能力为后盾。第三,这里提出了警告。以法莲选择靠军事结盟,但随着时间的过去,必会显为愚拙。当时的背景为主前六七一年,亚述王以撒哈顿将外族入迁进来(王下十七24;代下三十三11;拉四2),使北国复兴的希望完全破灭。那么,犹大倘若也走上结盟的路呢?抉择令人心惊:要在信心中站稳……否则便无法站立(9节)!以很生动的韵律(taʾaaminu... teʾamenu)把这两行连起来,NIV 的翻译可以反映出来。而更不予加工的译法,可作「信靠,或解体」(Trust or bust)──这个意译给人的震撼感,与原文一样鲜明。亚哈斯正立在悬崖边上(见六9~11的注释〕。

  10~17. 是第二次向亚哈斯传达的资讯,其中没有声明是否与第一次为同时同地(1节)。第10~12节为要亚哈斯相信神的努力;第13~16节抨击亚哈斯为背弃王朝最宝贵盼望的人;第16~17节预告随之而来的灾难:比列王纪上十二16更大的灾难。

  10. 奉差之人已不被提起。先知的话就是神的话;神的话就是先知的话(见13节)。这是字句灵感的独特性,也是圣经的奇妙之处。

  11~12. 试探上主的罪,就是不肯相信祂,并祂过去的信实,而要祂重新证明自己是可靠的。而当神要作出兆头时,情况便不同了。对神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人能相信祂的应许。所以祂甚至愿意到最深的深处……最高的高处来帮助,让亚哈斯能够拾起信心,这样,危机便能解除。亚哈斯的话听来很虔诚,但却是与魔鬼同步,引用圣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更显示他是武断、不信的人。这是他的抉择时刻,他已到了不能回头的地步。

  13. 大卫家这个王朝岌岌可危。测验耐心(和合:使厌烦)这动词是复数。从一开始,大卫家就没有满足神的心意,既没有产生一位完美的王,也没有带来黄金世代。这个王朝让都失望,但是如今,这整个不完满的历史来到了高峰。王拒绝信靠,等于世系的断绝。为这缘故,先知只能说我的神,却无法重复第10节的你的神

  14. 神既已异常愤怒(13节),并且不再是「你们的神」,在这种情形之下,因此引出了一个结论:祂提出的兆头,不是恩典的动作,为王打开信心之门(10节),而是不悦的动作,宣告王的不忠将造成的可怕后果。但是,这兆头本身岂能小于那「移动天地」的应许(11节)?何况赐下兆头的,乃是上主自己ʾaḏōnāy,「那全权者」)?童女hāʿalmâ):至于以赛亚的意思是否指童贞女(如:太一23、25对他的诠释),有许多争论。有人以为,若是如此,他不应该用ʿalmâ,而应该用 beṯûlâ,而他既然用ʿalmâ,意思就不过是一名「年轻妇女」,而她既将怀孕,就应当假定她已经结了婚。可是有人主张,以赛亚在这里的意思的确是童贞女(见增注〕。

  怀孕生子,参:创世记十六11;士师记十三5。这种表达法「无时间性」,而需由上下文来作决定。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NIV 小字)。在旧约中这句话是期待神的弥赛亚,这种看法的根据很强,而耶稣的理解也与此相同(太二十二41~45)。显然,撒母耳记下第七章所开始的期待,到了某个时刻已经发展成为对完美君王的盼望:他将永远统治全地(九7),他既是大卫的儿子,又同时是神的儿子(见四2的注释;诗二7,四十五6;参:徒十三33;罗一4;来一5,五5)。有人主张,ʿalmâ 是犹大国年轻的已婚女子之总称,她们未来遇到困难时,会将孩子取名为「神与我们同在」,以表明信心,或取名「神与我们同在」,来代表他们的祷告;但这个说法相当可疑。你们是复数,全能之神将这兆头赐给「大卫家」,而以亚哈斯为代表。若是骤然出现了一批小「以马内利」,亚哈斯必然嗤之以鼻,视为妇女的狂热,这又怎能构成神所赐的兆头,可以与这段经文惊天动地的气势相匹,或可以为八8至九6持续的以马内利主题铺路呢?

  15~17. 在这里,以赛亚要让亚哈斯相信,以马内利的诞生是立即可发生的,而且回顾起来,其理由也很合宜。……:这最多是指已到「分辨的年龄」,可以理解对错;但是也可以仅指分辨好吃与不好吃──这是人很小的时候就会的。这种模糊是刻意的,不过至少有三件事可以肯定:(1) 这个孩子会在贫困中成长(15节),因为,从22节来看,奶油与蜂蜜是荒废之地仅存的可食之物;(2) 北方亚兰与以色列的威胁将告终(16节)──大马色真的在三年内被亚述所灭,而撒玛利亚则于十三年后灭亡;(3) 大灾难将临到大卫家(17节)。以法莲隔开后(王上十二20),大卫的王国只剩下一小部分。将来亚述王甚至会连这一小片国土都从大卫家拿去:这个王朝表面上还存留了一个世纪,但是实质上一直未恢复元气。实况亦是如此:亚哈斯不信之后,他与大卫的后裔就成了傀儡王,先是受亚述操纵,后来又受制于巴比伦,直到主后五八六年耶路撒冷陷落,整个国家与王朝都遭除灭,以至(从基督徒的回顾来说)当以马内利出生时,这位大卫宝座的继承人,成为拿撒勒无名的木匠(太一16)!所以,以赛亚乃是放眼数世纪之后,因为当以马内利出生时,他所继承的,只是对国度的回忆,和不存在的王位──而这都是亚哈斯的错。我们将看见,在这一段的发展过程中,以赛亚逐渐调整了他对历史的看法(如:九1),可是他说以马内利是「亚哈斯之溃败」的直接继承人,并不是谎言。

增注:以赛亚书七14「童女」一词

  我们假定圣经是其中文字之意义的最佳证据,那么,请注意,beṯûlâ 出现了五十次,其中,十二次是寓意(如:三十七22),十四次是一般的意思,而(如:诗一四八12)「年轻男子与女子」等于「年轻人」,若认为这些年轻「女子」是未婚的,就等于说这些「男子」(bāḥûrîm)也是独身的,但这说法并无根据。还有二十一次(诸如:出二十二16;申二十二19),其中的beṯûlâ应该是(或可能是)指童女,可是其依据乃是上下文,而不是该字的本身。这字的概念是「适婚年龄」。

  相对而言,ʿalmâ 在其他地方只出现八次。其中,历代志上十五20和诗篇四十六(标题)是音乐名称,确实含义如今不明。另外三处亦无法下定论。击鼓的女子(诗六十八25)没有道理一定非是未婚女子;而箴言三十19,许多注释家认为是指生殖的奥秘,不过那里更合理的解释,是指两性相互吸引,这诚然是更难理解的奥秘!雅歌书一3比较像是指「未婚童女」,她们引颈渴望良夫的匹配;这比解作「年轻的已婚少妇」在殷切渴望,可能性更大!可是创世记二十四43、出埃及记二8,和雅歌书六8就必定是指未婚的女子。创世记二十四章尤其重要,那里将 ʿalmâbeṯûlâ 一起。亚伯拉罕的仆人祷告(二十四14),求神预备一个女孩(naʿarâ)嫁给雅各;而前来的利百加(二十四16)被称为女子(naʿarâ)、达适婚年龄(beṯûlâ),且是独身的(「没有男子亲近过她」)。请注意,beṯûlâ本身还不够明确是指童贞的女性,仍需要加以解释(「没有男子……」)。最后(二十四43),当仆人收集了这一切有关利百加的资料之后,便描述她为ʿalmâ,即,女子、适婚、而未婚。

  由此观之,若说ʿalmâ必须指「年轻女子」,而beṯûlâ才是「童贞女」的术语,并无道理。事实正反向:在几个可用的字里,以赛亚选用这个字,最接近「童女生子」的描述,而当事情发生时,正符合这个字在语言学上的意义。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圣经之外,「现在可以确定」,ʿalmâ「从未用来指已婚妇女」。43

b. 神的审判(七18~八8

  凡憎恨智慧的,便是喜爱死亡(箴八36)。亚哈斯明明拒绝了信心的道路。接下来的事完全符合圣经的逻辑。整个计画已定,记在15~17节:乡间的败落、北方两势力的铲除,和亚述对犹大的控制。亚哈斯的行动「缺乏智慧」,他运用政治手腕,发挥多年累积的外交经验和世俗办法──但这些全是错谬的智慧。他所信赖的事,保证带来灾难。亚述是这一段的主轴(七18、20,八4、7)。亚哈斯靠赖它,也将被它毁灭。

  这一段是以四段那时(18~19、20、21~22、23~25节)以及两段耶和华说/晓谕的神谕所组成。

  18~20. 未来的征服将非常彻底:土地被占领(18~19节)、百姓遭羞辱(20节)。发嘶声:世上的强权亦在神的使唤之下,埃及在南,亚述在北。苍蝇……蜂子:尼罗河的泛滥,每年都会带来大批苍蝇;亚述则以养蜂著名。yeʾōrîm):指埃及灌溉管道的专用语。土地的败落(18节),与20节百姓的羞辱相称。雇来的(和合:赁):亚哈斯向亚述纳贡,以换取其保护(王下十六7~8;代下二十八21)。是暗示加于被臣服之民的羞辱。:直译为「脚」,是私处的寓意说法(撒上二十三3)。和「脚」的对比,即身上可见的与隐藏的毛发,表示彻底。没有一部分土地(18节)或人民(19节)可以逃过仇敌之手。神本来可以无条件的拯救亚哈斯!但是,他却用世上的智慧来买拯救──但却发现自己是付钱雇理发师!

  21~25. 是讲同一个题目,但顺序反向。百姓将极其穷困(21~22节),土地也将贫瘠不堪(23~25节)。剩下的人力不够耕作,百姓只能靠养牛羊过日子(21~22节)。(22节)只是嘲讽的讲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2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七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之书   唐纳   赛亚书   马内利   犹大   以色列   亚述   书简   先知   童女   耶路撒冷   兆头   大卫   圣经   埃及   记号   经文   是指   点此   第七章   注释   的人   这是   北国   约翰   儿子   玛利亚   福音   他们的   名字   耶和华   雅歌   马太   巴比伦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