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西结书第4章查经资料

以西结书第四章

以西结书相关章:

以西结书第四章

E 四个以行动表达的资讯(四1~五17)

i. 耶路撒冷被围(四1~3)

  我们要发挥想象力:以西结现在被吩咐在屋内去表演怪异动作,或许更可能是在他前门外的空地。除非有很多百姓看见,否则这些动作是无意义的,而我们也必须假定,四周很快会有传言,说以西结正在他家的附近做些不寻常的事情。像提勒亚毕被掳者的社群,彼此联系紧密,任何事在那里都不能长久保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战俘营的生活故事很清楚地表明了,消息在数以千计的战俘中扩散,好像野火一样。根据三章15节的记载,以西结恍惚如梦幻一般的状况显然已经被人注意,这样,随后自然会有一些超自然的或情感激动的宣告。

  他的默剧重点是一块巨大、长方形、晒干了的砖(RSV;AV:瓦;希伯来文leḇēnâ),其上他画了很容易辨认的耶路撒冷戍楼的轮廓,以所罗门圣殿的殿顶轮廓为主。他把这砖放在沙地上,让每个人观看。然后,他围困这城。这些事如何完成,就只有留待我们去想象了。如果说第2节的一切详情都画在同一块砖上,那就不切实际:因为要这个戏剧的资讯被人明白,它一定要大型的道具。95以西结很可能用一些模型,把代表耶路撒冷的中央部分围起来,或是就沙地之便,在上面画一些攻城塔、土墩,或军营。

  在 AV 中翻译为堡垒,而RSV 则译为攻城之墙的,是一个集合名词 dāyēq,经常以单数出现。它出现于列王纪下二十五1(=耶五十二4),那里的意思似乎是指围城四周筑起的一连串攻击用的楼台。它与土墩sōlelâ 不同,土墩只是在城墙外面用泥土「堆起来」(希伯来文字根为S-l-l)的土堆,目的是让攻城者可以与城墙上的防卫者站在同一高度上。注95中提及,一些亚述的浮雕,所雕绘的楼台即与 dāyēq 相似,由弓箭手操纵,有时可以移动,且配备了固定的撞墙锤。(参:结二十一22,二十六8~9)

  当一切完成后,以西结受命拿个铁鏊,放在你和城的中间作为铁墙(3节)。铁鏊(AV、RV,锅)可能是一个大的茶碟型的金属器具,以色列人用来烘饼。把它倒转放在火红的炭火上,就成为传热快速的盘面,在上面烙大麦面饼或烧饼(希伯来文ʿuḡâ)。依瓦德觉得它是耶路撒冷坚强防卫的象征,围城就是要攻破这防卫;这样,以西结代表了攻城的一方,攻击这城。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象征「那无情的和铁般严峻的围城」(大卫生),但先知仍然扮演攻城者的角色。以西结身为耶和华的先知,他在此戏剧中事实上是代表耶和华,而铁墙代表了耶和华对圣城的坚决敌对态度,这种解释似乎更合乎以西结的象征手法。领军队来攻击耶路撒冷是神的行动;耶路撒冷已经被她的神离弃,很快要夷为平地。这样,在象征行动之外,以西结本身在剧中的部分也成为以色列家的预兆。这是有一天要发生的。

  在现阶段,我们需要看,以西结的象征行动是否称得上是一种感应巫术。这名称是指一种人所共知的原始行为:就是一个人作些动作,通常借助于模型或肖像,目的在产生那些动作所象征的实际果效。最简单的方式是诅咒,此法在古时很普遍,其果效需要先将受害者的名字写在一块陶瓦片上,然后在墙上摔碎。96这不是单单发泄一个人愤恨的方法;乃是认真地将受害者摔碎,就如那片陶器一样。更复杂的方式会包括,把敌人做成蜡像样式,然后焚烧之,目的是要毁灭他们。在古埃及、亚述及巴比伦,很多行巫术和交鬼的,都如法泡制。根据近东文化模式的一般相同点,有人会认为,经常用象征举动的以色列先知像以西结一样,其实与其同时代的外邦人同出一辙。但这样一来,以色列信仰的特殊性就显得模糊了,同时也忽略了先知书中经常对巫术与魔法的明显罪责(参:赛八19,二十八15,四十七9~13;结17~23)。这些魔术有违耶和华的律法,因为这是企图挟制灵的力量(因而是邪恶的灵)去完成人的旨意。因此,这么作就拒绝了耶和华的能力,应该受到罪责。也许有人辩称,这里先知借着这种方法,透过来自神之灵的能力,所要成就的是好事,但实际上做起来,个中的分别太细微,旁观者根本看不出来,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这种说法,因为有违先知的一般教训。这样,我们只有一个更可取的解释是;这些举动是神打算行事的预兆,并非要勉强神的旨意去附从该举动所象征的意思。在以西结的情况,这种程式实际上借着保持仪式上的静默方式,强加在他身上。其他先知曾用象征性的行动为辅,或说明其资讯的有亚希雅(王上十一30)、西底家(王上二十二11)、以利沙(王下十三17)、以赛亚(赛二十2~4)、耶利米(耶十三1~14,十九1~10)、亚迦布(徒二十一10及下)。

ii. 以色列和犹大受惩罚之日(四4~8)

  耶路撒冷围城的模型安放在那里,似乎当作半永久性的视觉教材,直到以西结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先知先前扮演了耶和华的角色,面向耶路撒冷反对它。在这里,他扮演同胞的角色,为他们的罪承受刑罚。这不是代赎的行动,好像他能够代替他的百姓受苦。这完全是描述性的,目的是要表明这两个国家所受刑罚的时期,也表明犹大和以色列都要分担这刑罚。以色列国的痛苦是显然的:自从她的京城撒玛利亚在西元前七二一/二年被亚述的撒耳根二世毁灭后(其前撒曼以色五世已经围攻该城三年),以色列的人口被迁徙,百姓散布在全亚述帝国。现在以西结的举动要表明,犹大也要同样受苦,虽然受苦的时期要短得多。

  4. 我们无须照RSV 去修改马索拉经文,译为我要将以色列家的刑罚放在你身上。这修改没有古代经文抄本的支持,也没有把意思变得更简明。经文本身似乎暗示,先知将身体的重量放在他的左边,象征以色列要承担自己的罪罚重负(AV 及 RSV 旁注)。向左侧卧的象征意义有先知的行动辅助,更形清楚:先知东西向躺在地上,向左侧卧时头向耶路撒冷,面向北方,即向着以色列,当他向右侧卧时,向南对着犹大。

  5、6. 为以色列的三百九十日及为犹大的四十日代表了一定的年数,这些年数在经文上及解释上都有困难。一日顶一年的计算基础是明确的,无须多加注解。同样的象征也见于民数记十四34;但以理书九24及下。定规给犹大的惩罚为四十年,这是一个整数,无须过分执着字面上的意思。它显然有追忆旷野飘流时期的含义。被掳的时期,由西元前五七九年以西结被掳算起,实际上是五十九年,由耶路撒冷陷落算起则为四十九年。耶利米的七十年这个数目(耶二十五12,二十九10)指的并非被掳的实际时期,乃是巴比伦的全盛期,即由西元前六○五年迦基米施战役起,至西元前五三九年(特别参见耶二十五11,「这些国要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

  但三百九十这个数字是从哪里来的呢?下列各点需要留意:(a)两个情况所提及的时期都是指以往所犯之罪应该受罚的时期。(b)直到这些为以往的罪而赎罪的时期满足为止,复兴不会发生。只有到那时,才能够说:「对耶路撒冷说安慰的话,又向她宣告说,她争战的日子已满了,她的罪孽赦免了,她为自己的一切罪,从耶和华手中加倍受罚」(赛四十2,RSV 及旁注)。(c)复兴最后会来临(参三十七16及下),且会同时临到犹大和以色列。这种想法导致一个结论:上述两个时期是同时退出的,以色列单独受惩罚的时期是三百五十年,其余四十年与犹大一同承受。以此为背景,我们可以主张,以西结向左侧卧三百九十日,其后(你满了这些日子)向右侧卧四十日,这样的举动很难符合两个时期同时发生的说法。但我们必须提防,不要混淆象征举动与我们对它们的解释。它们代表全部时期:以色列的惩罚总共为三百九十年,而犹大的惩罚则总共为四十年。这一点一旦弄清楚了,一如以西结的举动已经清楚表明,我们仍然需要解释,如何把其中的资讯应用于相关国家的历史。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坚持,先知必须在最后四十天里向左右两边侧卧,好代表以色列和犹大同时受苦。然而,根据年代次序,这种说法比较可取。艾理逊指出,一章2节与八章1节所提到的日期,在时间上的差别是一年零两个月。由于阴历以三百五十四日为一年(六个三十天的月份与六个二十九天的月份互相交替),以西结的侧卧行动只可以有四百一十三日。纵使容许有一个闰年,总日数最多只能延到四百四十二日。这会刚好,但只是刚好,容许以西结有四百三十天行动表演。我们仍需谨记,必须预留三章15节中的七天,还有他在准备工夫上所需要的任何额外的日子。艾理逊承认如此一来,上述的两个时期可能是先后发生,但根据四章9节所提及的三百九十日,他宁取两个时期同时发生的观点。这似乎是这难题的最佳解决之道。

  当然,我们在处理这些经节时,有可能不必要地拘泥字面。以西结对象征的热爱很容易助长读者忽略了当时的现实环境,纵使现实中发生过任何事情,也绝少关注。但如果他确曾用过象征的举动去传递他的资讯,那么我们尝试去了解他实际作过什么和如何作,便是很重要的了。这显然对他来说很重要,也对他的观者来说很重要,因为他们要观看得准确,也解释得准确,究竟他要说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要同样这么作,就必须融入与先知一同被掳的同伴的心境中,坐在他们坐过的地方,并且尽量细心留意先知的每一个动作。

  在离开这段经文之前,我们必须提及七十士译本。在第5节和第9节,它的日子是一百九十而不是三百九十,而且又有一百五十这个数目加插在第4节中。这显然假定了这些数目是并存的。很多解经家都随从这种读法(例如托依、大卫生、司金纳、司徒克),他们辩称,这会更符合理智,也更符合历史。可能这个数字是由撒玛利亚陷落后开始计算的,但由那时到犹大在西元前五八七年遭难只有一百三十四天,而不是一百五十天。如果将该数目放在犹大被掳的末期,即西元前五三九年巴比伦陷落的时候,那么就比较接近:这会使整个时期变为一百八十二年。但第二次计算更为准确,这显示可能七十士译本的数目是在事后加插进去的,好将非常艰难的希伯来原文作一次较为合理的修改。马索拉经文中的三百九十年可能不只要追溯到撒玛利亚城被围攻的日子,而是到以色列当初分裂的时候。当时正值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掌权,他使以色列犯罪,时为西元前约九三一年。究竟以色列犯罪的整个时期是否也算为以色列为自己的罪恶而受罚的时期,仍然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经文本身也并非没有困难,很多解经家都根据可能性及解释上的标准,决定他们选择哪一个经文版本。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若依照上述的推论,我们可以圆满的解释马索拉版本的经文。解经上的一个原则是,有时应该采纳较难解的经文,这里可能就是一个例子。

  7、8. 如果以西结的手如四章8节所示,长期受绑,他就不可能照四章9节至五章4节所吩咐全部做出来。那些吩咐可能是象征性的,否则,更有可能的是,他用每天的部分时间朝向指定的方向躺卧,面向着围城的模型,露出他的手,表示准备作激烈的动作(参:赛五十二10),而身体则用绳索捆绑着。他一旦作完了这个每天的表演,就可能将自己松绑,去做一些其他与围城有关的象征行动。然后,当无人围观的时候,他会在他的屋内恢复做日常的事。

iii. 耶路撒冷的饥荒(四9~17)

  在整个三百九十天的表演中,以西结严格限制自己的饮食。有两个课题结合在这里:第一,以色列和犹大需要按饥荒时的情况生活,第二,他们的粮食将是不洁的。这两点在应用上有些混淆,因为我们不很清楚,究竟这是指被围攻之耶路撒冷内的情况,还是指在被掳的情况下,生活不洁净及经济受制。威尔浩生97认为,全段经文皆指围城;以西结以为,这种情况会维持三百九十天(9节)。威氏又认为,第5节的三百九十日是错误地由第9节移过来的,因此,第9节原指围城的日子,在第5节中变成了以色列被掳的年数。由于这种混乱,第13节便被当作一个注解。科尼尔(C. Cornill)更大胆地将全章经文重组,将提及围城与被掳的经文分别放在一起。结果第4~6、8、9、12~15各节被列在一起,资讯是关于被掳的不洁,而第1~3、10、11、16、17各节的资讯则为围城的饥馑。第7节无可避免地被看成为一个注解,需要剔除。但是从现有经文来看,我们的结论则不同。对于这个明显的混淆,我们没有确切的答案。以色列人在亚述领土内被放逐的恶劣生活情况,围城饥馑的可怕,还有被掳在巴比伦的生活污秽,都混合在一起。或许,那些人观看以西结在秤他的食物,量他每天的饮水,看他烹调,对于这些动作的意义,也会和今天的解经家一样,有纷纭不同的解释。

  9~11. 以西结每日定规的粮食有二十舍客勒的饼,是用各种谷物混合而成的,通常吃的小麦和大麦之外,再加上豆子、扁豆、小米和粗麦──任何可以解决饥饿的东西。AV 释本的臭猫是基于武加大译本的 viciam,「野豌豆」:该希伯来字在RSV 译本(参:出九32;赛二十八25)译为粗麦,播种收割这种植物显然是作劣质面粉用。从利末记十九19,申命记二十二9及米示拿(Mishnah)看,把这些不同的谷类混合在一起,没有什么礼仪上的不洁。一舍客勒是11.4克,以西结一天的粮食几乎刚刚好是八盎司的饼。一欣六分之一的水等于一品脱多,或0.61升。无论如何计算,这是离挨饿不远的份量,以西结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超过一年多,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主张这种食物只是与他的公开表演的动作有关,而无人观看时,他可能改吃其他较好的食物,与我们对这段经文的解释,也没什么不协调的!

  10. 一天一天(RSV)。依此,AV 及RV 字面翻译是时常,但这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同样的词语也见于哥林多前书九25,清楚表明,该词是指一种每天同一时间重复的动作。库奇翻译为「在既定的时间」,但没有他的解释,这是不够清楚的,「即在某天特定的时间及在隔天相同的时间」。

  12~17. 先知安然接受餐食的各样规限,然而叫他在人粪上烙饼,他禁不住躁动起来。这样做原是要表明,污秽会临到那些被掳的人,因为他们会被迫在一个异教的环境中生活、吃喝。他们不能确定,所买的或领取的肉是否按着利未记的规定宰杀;他们也不能知道,究竟那些肉是否已经先作异教祭牲用。(在使徒时代,早期的基督徒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参:林前八1及下;启二14、20。)在这样的环境下,要维持礼仪上的洁净,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加上离开耶路撒冷,这些被掳的人悉数被列为礼仪上的不洁者。以西结显然意识到这个象征的含义,就向神力陈说,如果没有其他人,最少让他在吃肉的事上,仍能保持洁净(14节)。为了迁就以西结的感受,神将燃料改为牛粪(15节),那是东方沿用到今天很平常的生火方式。以色列人可能也不认为这种方式不洁,与邻邦人一样,经常采用。

  第14节中提及的两种不洁的肉,自死的动物和被野兽撕裂的肉,都是被禁止的,因为这些肉的血可能没有照规矩放出来(参:利十七11及下;申十二16)。有关条例可见于出埃及记二十二31;利未记二十二8;申命记十四21。可憎的肉(希伯来文 piggûl)在利未记中是指留了三天而未吃的祭肉,就会变成不洁(利七18,十九7),但在以赛亚书六十五4,这种肉与猪肉同等,即是指本质上不洁的东西。大卫生认为该字的意思是「腐肉」。

  神命令了一件事,然后很快又取消,或更改,似乎很奇怪。当彼得在约帕的一个楼房顶上,他看见异象,有一块布垂下在他跟前,布内有各种不洁的动物(徒十14~15),当时神并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彼得。若一开始就用牛粪,神原先的命令,用意就只在表明饮食的不洁,而以西结与旁观者也不能领会,因为如前所述,牛粪并不算为不洁(参12节,在众人眼前;是否意谓已经行出来了?)无论如何,令人喜悦的是,神在这次机会中,对祂仆人的一丝不苟的祭司操守,作了恩慈的让步。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2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四章   注释   圣经   耶路撒冷   犹大   基督徒   文摘   唐纳   结书贰   耶路撒冷   先知   以色列   犹大   巴比伦   书简   这是   动作   象征   十日   的人   罪孽   第四章   围城   点此   食物   圣经   洁净   经文   上帝   约翰   代表   注释   彼得   耶和华   他们的   象征性   译本   时期   的是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