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结书第十四章-《每日研经丛书》
以西结书第十四章-《每日研经丛书》
以西结在此处所叙述的,是他先知生活的一种情景。有一部分人来访问他,正如在被掳期间,他们经常所行的一样。他们访问他,因为他是先知,先知的工作之一,乃是将百姓的祷告和求问带给上帝,寻求祂的回应。访问以西结的人都是长老,或是被掳之人的首领和代表,他们带来一个特殊的问题,要向上帝陈明。问题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关乎耶路撒冷的前途。假如此处所描述的偶然事件,发生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他们的问题,可能与他们的领导地位有关。他们要经常应付百姓的问题:在这片外国的土地上,过被掳的生活,还要继续多久呢?
问题的内容,并不见得重要,因为上帝给那些长老的回应,都是论到他们属灵的方面,不是他们当时的求问。毫无疑问,正同以西结所料想的,上帝察觉那些长老固然是来寻求上帝的话,他们的问题,只是一种正统信仰的虚饰而已。那些长老都有他们自己的偶像,当然是在暗中保留,而且崇拜。他们的罪是违反了第一条诫命,可是他们仍然毫不犹豫的两方下注:除了他们暗室的假神以外,他们也要寻求上帝的引导。所以上帝对于以西结的回应显示,这等人的求问,根本不值得回答。可是无论如何,祂终于作了回答,并且直接的对他们说话。但在此处,正如旧约圣经其他的地方一样,上帝的回答并没有针对那大声提出的问题,乃是更深一层的探究那些求问者的需要和他们的罪恶。
上帝对于那些长老所讲的话,非常严肃,带律法中作大声宣判的音调。呼召他们悔改,脱离拜偶像的罪,但信息的重点乃是审判。假如一个人转离上帝,去寻求偶像的帮助,上帝必定转脸不顾那个人。当一个人转变了方向去拜偶像时,就是罪恶;当上帝转脸不顾时,便有死亡。然而,上帝宣告审判的严肃,绝对不能隐瞒最后的目标──救恩。审判不只是罪恶行为所得的报应,而且,审判的用意,乃是使人离开邪恶,恢复真实的信心,并且认识上帝。
正如以西结在服事工作上所常遭遇的情形一样,这位先知的话语,好像X光分析人的健康状况一样。
(一)那些长老的盲目无知完全暴露。他们过被掳的生活,假如他们了解任何先知所传的信息,他们一定明白,被掳是人犯罪所造成的一种后果。一点也不错,在以色列国内,拜偶像是一种罪恶,一旦达于极点,即招致上帝的审判。他们在这个地方,虽是过被掳的生活,却仍然任意妄为,沉溺在往日的罪恶中。他们好像是一个因杀人而入狱的犯人一样,然后他们在监狱里面,又杀死一个一同坐监的囚犯──并且希奇他为什么不能从牢室中得释放!在这么一个明喻中,所表达的盲目无知,可以使我们提高警觉,这种盲目无知是何等的普遍和熟悉。那些长老(也许是意识模糊)要有各种安全感;他们相信上帝,所以他们认为,若对于当地的诸神作一种补充的崇拜,可能大有益处;以为有一部分假神也可以提供帮助。事实显示,他们是全然的瞎眼,他们来到以西结所住的地方,寻求上帝的帮助,并没有丝毫的不安,他们认为上帝不知道他们崇拜偶像。
然而那些长老所犯的罪,正是一个普通人的盲目无知的典型例子。我们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追求自己的偶像,但是──若有缺乏──我们便不迟疑地主寻求上帝的帮助,内心无忧无虑,不知道这种行为有强烈的矛盾。这种道德和灵性上的盲目,具有某种程度的讽刺,随时间的消逝,将培育出一种傲慢的信念,以为上帝也是一样的盲目,只看见我们叫祂看见的。对于那些长老来说,上帝的话语非常清楚,上帝决不是盲目的,祂的话语将人类道德上的盲目、和假冒为善的硬壳完全袪除。
(二)忽略祷告暴露无遗。那些长老有一个问题;作为向上帝陈明的一个祷告,请求上帝回答。他们的行为将我们带回宗教生活中最古老的一个问题:上帝回答祷告吗?圣经中的回答非常清楚‘是’;但是对于这种请求的回答,不可能适合那些长老提出的问题,这等灵性腐败的人物,根本没有权利请求回答。上帝临到以西结的话,说得非常清楚(3节)。上帝有时也作回答,但不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只回答他们应该问,和需要知道的问题。对于那些长老来说,这种回答,说得温和一点是令人非常不舒服;实际的情形是:他们要寻求一点安慰,所听到的却等于是一个死亡的宣判。上帝虽以事实回答,却仍有慈爱存留,只要他们肯听,并了解祂的回应,并且转离他们的恶行,他们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回应。因为那些被掳之人的各种恶行,都是起源于人的罪,上帝对于那些长老祷告所作的回答,诊断得非常清楚,他们的腐败还没有除去。
(三)先知的职分含有一种冒险。在上帝所宣告的内容里,有一种令人惊惶的特色,不只对求问的人,先知自己也是一样,冒上帝审判的危险。对于以西结来说,很容易设法避免那种不愉快和不舒服,对于那些长老提出的问题,只要给他们一种保证和安慰的回应就可以了。他可以宽恕他们拜偶像的罪行,指出他们将来的盼望(虚假的)和美好的时光。但是先知的职分需要负责,只有正直的人,才可以诚实的求问,任何求问之人所得到的,也都是真实话。以西结即将走进一个紧张的阶段;如果他在他的事工上失责的话,就要和那些接受审判信息的人列在一起。
然而,上帝的每一位仆人,都可能真正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在我们里面,有一种误用同情心的感觉,使我们偏爱去说一些安慰的话,不愿去宣告真实的信息。可是隐藏事实的结果,最后并不是同情;只有真正的事实,才可以显明令人畏惧的罪恶本质。但当诊断清楚时,就可以寻求一种治疗的方法。用一种安慰人的陈腔滥调来掩盖事实,容许内部的疾病溃烂,直等到最后,带来死亡。
挪亚、但以理与约伯(十四12-23)
对于当前研读以西结这卷书的人来说,信息中主要的难解之处,在于不知书中每一部分的历史和环境。在这几节经文里面,上帝所宣告的,似乎相当清楚;但信息的目的,必然是叫人了解,在被掳之人所住的地方,发生一些重大的事故。我们必须想像,有一些邪说的观点,正在那些被掳之人中间散布,并且广受欢迎;这等观点可能是来自那些假先知,他们是以西结批评(十三1-16)的目标。上帝向以西结所说的晓谕,是为破坏一种特殊的虚假而设计的,那就是,耶路撒冷城必在最后的灾祸中得到宽容,因为剩下的那些义人一定可以存留。这种观点不只是假的,而且危险;因为这种观点引起虚假的盼望,同时对于他们所遭遇真正严重的事情,使百姓的道德感变为迟钝。
上帝用简单的话语,说明一个原则,然后用一个四重的例子,予以详细说明,一再重复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乃是这样:一个国家若继续不断的犯罪,那么,即使有世界上三个最正直的人作她的国民,她也不能脱离审判。这个四重的说明,一点也不能改变这个原则,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审判的特质(饥荒、荒凉、刀剑和瘟疫),把问题解释得非常清楚,没有人可以逃避。此处所说的那地,一般的说法,可以指任何地方(的确,暗示是指以色列之外的一个国家);上帝公义的原则,乃延伸至全人类。
原则的普遍性,是以三个模范的正直人作为例证;他们都不是以色列人。挪亚是圣经洪水故事中的知名人物,在古时其他的文献中也为人所知;他在巴比伦的洪水故事中,称为犹提奈比亭(Utnapishitim),是脱离审判的义人。但以理不是指圣经中那个英雄,乃是指腓尼基和叙利亚文学中所说的那个英雄人物。从叙利亚海岸名叫乌格里特(Ugarit),在一本古代(约为主前十三世纪)的文献里,我们可以读到那个正直的但奈理(Danel),他的遭遇非常悲惨。从约伯记那卷书的开头读到结尾,我们知道,书中所说的约伯,并不是一个以色列人,他是一个完全正直之人的代表。所有这些人,都是义人的榜样,普遍为人所知。然而即使这三位正直的英雄,住在一个持续犯罪的国家里面,百姓也无法避免审判的攻击。他们自己必能脱离审判;但是他们的义,决不能当作救赎的方式,来拯救他们的国家。
以西结宣告说,耶路撒冷(此处代表犹大国)的情形,必定是如此,也许真有一部分正直的人物,要余留在耶路撒冷,但是他们无法扭转这个可怕审判的潮流,就是这个国家罪恶所投下的。然而当时以西结所宣告的审判,带一种讽刺,在即将来临耶路撒冷陷落的惊惶中,可能确有存活的人,但他们并不是像外邦人约伯、但以理和挪亚一样正直的人。当那些被掳的人看见存活之人的时候,他们必得安慰(2节)。耶路撒冷已经遭受审判;他们不是从火中被救出来的诚实人,他们乃是那些容易燃烧死木头的样本。
到了这种程度,这位先知在此,是向一个国家讲论道德;一个国家若继续顽固地犯罪作恶,她就没有办法生存。最后,即使向国内存活的义人求助,他们也不能停止一个国家毁灭的趋势。一时之间,那些义人好像一些儿童一样,用手指去堵塞堤防的漏洞,不顾自己死活的去抑制毁灭的洪水,最后,那些漏洞比手指更多,洪水终于外泻,冲坏她的道路,这就是耶路撒冷将来的命运。
以西结虽是讲论国家的命运,他的话语却是以那些被掳的人为目标。他们继续保持那个绝望中的盼望,以为耶路撒冷不像其他的国家一样。存这种想法,他们还保持一线希望,以为将来仍有前途;他们不仅设法逃避现实,同时也为他们的处境,找到一个理由。正如一个酗酒的人一样,由于受酒的束缚,一切倚靠他的未来:为了盼望前途更好些,他继续去喝酒。所以和以西结一同被掳的那些朋友,坚持这种妄想,不愿放弃虚假的美梦,面对他们当时实际的处境。
这位先知向巴比伦境内那些被掳的、与应许之地已经隔绝的人说话。然而他所传的信息,越过许多世纪而延伸至目前,对那些寻求与被掳之人相同希望的听众传讲。这是一个可以消灭一切妄想,并使各样事情顺利进行的信息;这也是一个尚未应用于我们的原则。这个信息基本的前提是,了解不愉快的事实,强于藉愉快的妄想所得的安慰。当一般人明白这个真理的时候,那就是说,罪恶总是引人走向毁灭之途,别人的义行也不能转移这种趋势,那时,他们终于诚实的寻求救恩。但是新约圣经带领我们向前更进一步,对于但以理、挪亚和约伯等英雄人物,增加一种新的认识。他们凭自己的义──不能拯救一个国家,然而基督福音的中心,乃是一个人,就是耶稣,藉祂的义,可以拯救全世界的人。这与以西结所传的信息,有两点不同。为转移世人的命运,耶稣亲自接受审判,祂并没有像古时的英雄人物所行的那样;逃避审判。最后,耶稣在改变前途的成就上,要求人类首先要脱离以西结时代之人所有的妄想,以为不管他们做或不做,都没有什么关系,最终所有的事情都必好起来。──《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