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八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路加福音第八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路加福音第八章
8:1-3 概括耶稣第二次加利利传道旅行。与第一次一样(4:42-44),路加也强调“神国的福音”,因为这是耶稣传道事奉的核心和目的。参与耶稣传道旅行的人,除了耶稣的十二个门徒,还有几位妇女,这实在是值得注意的事。因为在犹太社会,女人不能享有与男人同等的地位,也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但是耶稣在公开事工初期,就让她们和十二门徒一起加入自己组织的传道团契,一直同行直到自己临终。这使人很感动(23:55-24:10)。这一事实暗示能懂得天国的道理的人,是那些税吏、罪人(5:27-32)、有病的人(7:21,22)或女人,那些明白自己有罪并降卑的人,方能进天国(18:24,25)。
8:2 抹大拉的马利亚:小城抹大拉在加利利西海岸,位于迦百农南部。马利亚就出生在此。她曾被七个恶鬼附身,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尽折磨,后被耶稣拯救。她就一直追随、服事耶稣。她目睹耶稣被钉十字架(太27:55,56),安息日次日清晨到坟墓欲膏抹耶稣的尸体(24:10),第一个看见复活的耶稣(可16:9;约20:1-18)。有的神学家推测,她可能就是用香膏抹耶稣脚的那个女人(7:37,38),不过这是很难断定的。
8:3 约亚拿:意思是“神的恩赐”。她与抹大拉马利亚一起,最先听到天使报告耶稣复活的消息(24:10)。耶稣曾医治过大臣的儿子(约4:46-54),有人推测她可能是大臣儿子的母亲。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这就是约亚拿用自己的财产供给耶稣的动机。苏撒拿:这个名字新约圣经只在本节出现,意思为“百合花”,她的其他情况无从知晓。用自己的财物:巡回传道人受富足女性财政资助,在历史上是常见的事。这些女人能完全奉献财物给耶稣,原因是她们在灵性、精神上与耶稣建立了真正的相交(17:11-19)。这些妇女的奉献,提供了耶稣传道事工中的经济资助。在教会历史上,福音能够扩展到全世界,她们功不可没。
8:4-18 耶稣许多次,藉着“比喻”反复说明天国的拓展样式以及信徒等待天国的态度。耶稣多次使用比喻,四福音书作者则不受时间顺序的限制,按自己记叙的文脉进行编缉、整理。四福音书大概有30个比喻,其中马太、路加记载了较多比喻。但二人的记载有差异,马太主要论述天国运动开展这一客观问题;路加主要讲述渴慕天国的信徒当如何行的主观问题。请参考:①比喻的文学体裁(16章);②比喻的双重目的(太13:10-17);③比喻的编缉目的(7:41-42;10:29-37;11:5-8;12:13-21;太22:1-14;25:1-13)。
8:4-15 “撒种的比喻”和耶稣的解释。比喻的焦点是:撒种者是同一个人,种子也一样;但由于土地的不同,便有了不同的结果。如同耶稣传一样的福音,不同的听众结出不同的果子。把这个比喻命名为“四种土壤的比喻”也无妨,详细内容请参考太13:3-9。
8:16-18 由三个格言形成“灯的比喻”,请参照太5:14-16。
8:19-21 关于信仰团契重要性的教训。
8:19 因为人多,不得到他跟前:可见耶稣除了在僻静的地方祷告,大部分时间都被众人重重包围,无论那些群众是狂热还是敌对。但耶稣绝对不是企图勾结众人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是为众人奉献自己,反而遭到众人误会,最终为他们献出生命。由此得到几个教训:①耶稣并没有过利己的生活。他为了执行神的公义、赐给众人爱的救恩,寻找百姓,怜悯他们,行在他们中间(太9:36;可10:45);②直到耶稣死的时候,众人都误认他是政治家、只会医病的人、拉比,甚至是破坏律法或亵读神的人;③耶稣复活后,他的救赎事工成为拯救人类的永远的灯,一直照耀着(2:32;太4:16;约1:4;8:12);④当今的信徒不能再误解耶稣,应当相信、效法、背起十字架跟从他(9:23;太10:38;可8:34)。
8:21 听了神之道而遵行:双重否定式:①不听耶稣话语的人,不是信徒;②听了神的道,但不遵行的也不是信徒。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体验神的话语、遵行神的话语。我的母亲,我的弟兄:有了天国公民权的信徒(腓3:20),当记念属灵信仰团契的存在。这种团契,不同于属世的存在;乃是永恒的。信仰共同体也可称为教会。当然,这里所指的教会,不是肉眼所看到的建筑物或有形教会,而是超越时空的教会。
8:22-56 对这部分内容符类福音中都有记载,是耶稣连续行的三个神迹(太8:23-9:26;可4:35-5:43)。关于神迹的连续关系及各神迹的意义,请参考可4:35-5:43。在这里只解释第三个事件—平静风和海(22-25节)及治好格拉森被鬼附之人的神迹(29-39),请参照马可福音平行经文。耶稣所行的神迹:①彰显神的荣耀(7:16);②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弥赛亚;③不仅表现了神对人类的爱,并且暗示将来神必重新改造世界(7:13;启21:1-4)。其实最伟大的神迹是耶稣降生、死在十字架上、复活及升天(1:26-38;24章)。
8:22-25 平静风和海(可4:35-41)。
8:26-39 耶稣医治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可5:1-20)。
8:40-56 记述连带事件,耶稣不仅使睚鲁死去的女儿复活,途中还医治了摸他衣裳繸子患十二年血漏的女子(太9:18-26;可5:21-43)。
8:40 众人如此欢迎耶稣是由于他们听说耶稣在格拉森所行的奇事(26-39节)。总之,路加记录本节的原因是为了使读者预想耶稣将行的其他神迹。
8:41 管会堂的:是管理会堂的最高负责人。俯伏在耶稣脚前:睚鲁虽身处很高的社会地位,却俯伏在耶稣脚前。从中可以看出:①他对女儿的爱是多么地深;②他对耶稣的信心和祈求是多么地真实而恳切;③他尊敬耶稣的谦卑的人格。
8:42-48 根据马可的记录,患血漏病的女人为了医病,多年求医问药,病反而更加严重,财产也因治病花尽(可5:26)。这女子患绝症已处在对生活绝望的境地。虽然这样,她有信心“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可5:28),结果她得到了医治。此事件有如下教训:①真正的信心乃是在人看来不可能的情况下,仍然祈求;②这样的信心,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可9:23);③耶稣的神性权能不仅征服自然(22-25节),也能征服人认为治不了的绝症;④人生的所有问题,甚至最根本的罪的问题,其解决方法只有在基督里。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接待他为绝对的救世主(可11:28-30)。根据次经尼哥底母福音书的记载,耶稣背着十字架前往各各他的途中(23:26-31),这女子用手巾擦去耶稣脸上的汗,她的名字是Veronica。
8:42 独生女儿,约有十二岁:在犹太社会,女子十二岁就可以出嫁了。何况是独生女,更加重了悲痛。
8:43 血漏:通常因血管组织脆弱引起,血从血管缝隙流出来。这里是指慢性血漏病,或许是女子的子宫里长瘤,规律或不规律地流血。犹太人根据传统,把这种病理解为神对罪的惩罚。宗教仪式上视为不洁,所以蔑视、羞辱患此病的人,将其隔离于犹太社会直到痊愈(利15:1-12,25-27)。在这种环境下,本事件的女子不顾社会的制约和众人嫌弃的目光依然走近耶稣,这是何等的勇气和信心。
8:44 摸他的衣裳繸子:固然这种行为带有异教、迷信的色彩,但是行为的动机,是由于听到耶稣行神迹奇事的消息,相信耶稣能医治的绝对信心(可5:27,28)。果然此女子不仅按照自己的信心得到医治,而且得到得救的确信、无限的恩惠。现今,无论何人只要相信耶稣,并且单纯信靠他,就能得到同样的恩典,我们绝对不应怀疑这个事实(徒3:1-10)。
8:45 摸我的是谁:主耶稣能鉴察人的内心深处(约13:21-30),所以这样的质问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摸他的是谁,乃是因为:①把那女人向众人显明出来,证明她病得了医治;②解除那女子认为摸耶稣衣裳繸子就医治的迷信,引导她的信心正确地成长;③使人们看到女人的病得医治,归荣耀于神;④赐给她对救赎的确信、安慰及平安的话语。
8:47 战战兢兢地来:女人害怕的原因是因为她犯了摩西的律法(利15:1-12,19-27),其中规定血漏病患者不能碰别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①她一摸耶稣的衣裳,病立刻好的事实;②认识到耶稣的全知全能,什么都瞒不过耶稣。
8:49-56 耶稣救活睚鲁女儿的事件。耶稣救活死人的意义,请参照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事件(7:11-17)。
8:49-50 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劳动夫子:这样的态度与拉撒路死时,马大和马利亚所表现的态度相似(约11:22,32):①人为的思考方式;②耶稣已显明救活死人的权能(7:11-17),耶稣就是永活的主,同时也是掌管死亡权势的大能之主(约11:43,44)。然而,耶稣对此没有说什么,反而说“不要怕!只要信!”。这句话可能给睚鲁,带来莫大的希望和安慰。在这里我们要知道两点:①耶稣是慈爱的神,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太12:20,21);②神所希望的是绝望中毫不怀疑神的能力,并完全依靠他的信心(17:6)。
8:52-55 在加利利,尽管众人要求耶稣行神迹,他却没有行(4:23-30);相反在这里却不顾众人的嘲笑行了神迹。其理由是:①人们在不知道耶稣连死亡都能征服的情况下,讽刺耶稣说能使死人复活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死人复活,耶稣向他们明确宣告自己就是弥赛亚;③归荣耀于神。
8:56 耶稣下这样的禁令是因为:①担心孩子的父母对女儿的复活过度兴奋,而忘记荣耀神的根本目的;②为了不因神迹的传播而受到犹太人毁谤,最后导致传福音受阻碍(太8:4)。
--《精读本圣经注释》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