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6章查经资料
路加福音第六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路加福音第六章
G 安息日真义(六
四本福音书全都清楚指出,耶稣和犹太当权者之间一个主要的冲突点,是关于守安息日的恰当方式。犹太人严谨地守安息日(在米示拏中有一整册是讨论这件事的)。有许多拉比的学生坚信安息日是一件赏心乐事,但守安息日的律法当然是很复杂、很压抑的。关于耶稣的态度,有趣的是︰祂不仅主张压抑性的规条应该放松,采用较自由的态度;祂更说祂的反对者已经全然误解了这个圣日。他们若真了解它,就会看耶稣那怜悯人的作为不只是可行的──更是当行的(参,约七 23 ~ 24 )。
1. 安息日的主(六 1 ~ 5 )
门徒们掐麦穗来吃的举动,引发了一场争论,把话题转到耶稣那引人注意的宣告︰祂是安息日的主。
1 ~ 2. 有一个安息日,当耶稣从麦地里经过的时候,祂的门徒们 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 。旅行的人可以设法解决他们饥饿的问题(申二十三 25 ),所以他们抗议的,不是这个行动本身,而是在安息日做这事。法利赛人一定是认为掐麦穗违反了收割的禁令,而用手搓的动作则是违犯了打榖的禁令,把壳抛开可能代表簸榖,而吃则证明他们已经预备了食物。一点食物竟违反了安息日的四个禁令!他勒目认为收割与碾榖不比一个干无花果更该受责备( Shabbath 70b ),所以少量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3 ~ 4. 耶稣的答复,是把法利赛人的注意力导向大卫吃 陈设饼 的举动(撒上二十一 3 ~ 6 )。这个饼是用指定的方式预备的,只能用在圣殿的服事上(利二十四 5 ~ 9 )。就着法律来说,大卫的举动是违反了律法,因为只有祭司才可以吃这饼(利二十四 9 )。但他那一队人的需要越过了法律上的细节,也没有人责怪他。人的需要不必屈服于愚昧的律法主义。
5. 现在耶稣加上进一步的、非常不同的辩解。祂说祂──人子──是 安息日的主 。这是令人惊吓的宣称,因为安息日是神所设立的制度(出二十 8 ~ 11 )。成为神圣礼仪的主,的确是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有些人认为 人子 的意思是指「人」(就如原来的亚兰文经常如此)。他们将这节经文解释成︰人是比安息日重要的。这说法可以灵活地适合于前文,但却有其困难。耶稣从未教导说人是超越制度之上的主。再者, 人子 在福音书中一律是指耶稣。祂一定是在指祂弥赛亚的职务。这句话是在提及大卫的举动之后,这可能是意味深长的。那被称为是主的,正是大卫的儿子。如果大卫可以逾越律法而不受指责,更何况是那更为伟大的大卫之子呢?
2. 医治枯干的手(六 6 ~ 11 )
路加加上了耶稣在安息日所行的一个神迹的故事,来强调他的论点。耶稣是用行动来证实祂的主权超越了日子和疾病。如果会危及性命,拉比并不反对在安息日治病,他们宽大地解释这一点︰「无论何时,只要是有性命危险,这就越过了安息日的限制。」( Yoma 8 ︰ 6 )但若没有危险,他们的态度可就是坚定不移的,这种医治是不容许的。
6. 路加不只一次地不对事件的日期详加说明,只说是 又有一个安息日 。耶稣正在会堂里教训人,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根据他的特色,他告诉我们说枯干了的是 右手 。 枯干 是用来指植物或干木头的一个字,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肌肉萎缩症。
7. 反对又是从 文士和法利赛人 而来。他们 窥探 (这个动词的意思是「详细查看」) 耶稣 ,盼望能看见祂治病,因而找出告祂的把柄。他们感兴趣的是控告,而不是医治。
8 ~ 9. 耶稣感受到这种挑战,并且予以迎头痛击。路加没有告诉我们说祂怎么 知道他们的意念 ,这可能是他带出我们主的神性的部分方式。耶稣吩咐那一只手残废的人来和祂站在一起,显然是在一个很显眼的地方,众人对那里所发生的事将无可置疑。然后祂对反对的人说话,用问题来向他们挑战︰ 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那样是可以的呢 ?祂不认为有中立的可能性。「除了行恶或行善之外,耶稣不承认有其它选择的余地。不肯救命就等于是害命一样」( Manson )。没有中立地带。在祂面前的这个人,正过着受伤害的生活。在安息日甚么事都不做就是毁坏生命。耶稣来了,是为要拯救。
10. 既已表明了祂别无选择的余地,耶稣显然是停顿了一会儿, 周围看着他们众人 。这给他们机会来回答祂,但他们并没有把握这个机会。所以祂吩咐那人伸出他的手来。照着做,发现手 复了原 了。
11. 对法利赛人和他们同党的影响是︰ 他们就满心大怒 (「他们就怒不可遏」, NEB )。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忿怒的原因,是耶稣反抗他们,从他们的窥探中成功地脱逃了。但他们似乎是甚么也不能做,这可能就是他们彼此商议的理由了。耶稣把案件放在他们面前,问哪一个是对的,却没有得到答复。祂可以正当地宣称他们有机会可以说究竟哪件事该做,但他们却没有把握这个机会。
H 拣选十二门徒(六
12. 含糊不清的日期( 那时 )不只是一次而已。路加对于正确的顺序不大注意。耶稣正面临着重要的抉择。前面的那些事件显出祂的仇敌正逐渐增加中。有一天,他们会杀了祂。祂该怎么办?路加特别告诉我们,祂祷告,然后祂就拣选了一小群人,可以在祂之后接续祂的工作。
13. 天亮的时候,耶稣 叫祂的门徒来 。这是一群无拘束地喜爱祂的人。门徒是个学习者、一个学生;但是在第一世纪,学生不只是修读一门学科,他乃是跟随一个老师。「门徒」带有一种个人喜爱的因素在内,是「学生」所没有的。从这较大的一群伙伴中,耶稣 挑选十二个人 。这是以色列人支派的数目,说明耶稣正在建立真以色列人──神的百姓。在耶稣和跟从祂的人身上,「人们可以看见旧约圣经中的一幕戏,描绘神带领以色列十二支派前往应许之地」( Tinsley )。耶稣从未设立一个组织,这十二个人就代表了祂的行政机构。他们当中有些人显然是杰出人士,但整体而言,他们似乎不在一般水准以上,大部分在教会历史中都没有留下甚么痕迹。那时候和现在,耶稣同样喜爱透过完全平凡的人来工作。
耶稣 称 这十二个人为 使徒 。这词是从动词「差遣」而来的,意思是「奉差遣者」、「使者」。路加用了六次(使徒行传中用得较多,共二十八次),但其它福音书的作者却只有各自用过一次而已(马可可能用了两次,其中一次要看我们如何处理抄本问题)。在福音书中,经常只用「这十二个人」来指这一群人。马可解释说,耶稣拣选他们,是「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并给他们权柄赶鬼(可三 14 ~ 15 )。这带出了宣教的观念,以及他们服事的中心──传道。
14 ~ 16. 这份名单的顺序有些微的差异;但如果我们将这些名字分成三组(四人一组),那么在我们所有的名单中每一组都有相同的名字。每一组带头的名字一样,虽然组内的次序有变化。所有名单中的头一个名字是 西门 ,耶稣给他取了另一个名字,叫 彼得 ,意思是「盘石」。从现在开始,路加总是用这个名字,不像前面一样用西门。他没有说这名字是甚么时候取的(见约一 42 )。后面的西门称为 奋锐党的 ,可能是属于激进的族群(「奋锐党」,他们是以用暴力抵抗罗马人而出名的),或者这名字可能是指他性如烈火。关于 雅各布的儿子犹大 (徒一 13 再次出现),马太和马可是用达太,这好像是同一个人的另一个名字。马太、马可、路加全是以加略人犹大退出,并且提及他的卖主,但只有路加说到他「变做」(吕译、思高、现中)出卖主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显然是忠心的。「依斯加略」(思高)的意思可能是「加略人」,加略是犹大(书十五 25 )或摩押(耶四十八 24 )的一座城。若是如此,那么犹大就是十二人中唯一的非加利利人。
I 平地讲道(六
马太用三章经文记载山上的讲道,路加所记载的讲章是「在一块平地上」的,有许多类似之处,但却短了很多。然而,他另外又将许多类似的材料分散在他的福音书中。有些人感觉这是同样的讲章,有两种不同的记录;他们通常主张马太从 Q 的许多不同的上下文中摘取了一些材料,将它们放在一起,并且予以增补。这是有可能的,但不同点也有很多。讲道的人经常会在不同的讲章中使用同样的、或不同的材料,尤其是在没有手写稿的讲道时。讲道者的这种习惯,似乎是较好的解释,即将类似和不同的材料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扩充性的编辑工作。
这篇讲章是用福与祸开头,继而说到那些在国度中之人适切的行为,特别强调爱和不论断别人的重要性。然后带出从果子知道树的原则;最后,耶稣将听祂讲道之人的态度与盖造房子之人的态度连在一起。从头到尾都是提醒我们,成为门徒的意义,是远超过优美的言词,乃是整个的生活方式。
1. 群众(六 17 ~ 19 )
耶稣站在
一块平地上
(可能是在山坡上,所用的字不是指平地的常用字),和祂在一起的不仅有
许多门徒
,还有
许多百姓
。显然有些还没有效忠耶稣的人,受到祂教训的名声所吸引,想要多听一些祂的教训。他们有些人是盼望病得医治。他们来自遥远的地方,如远从东南方的
耶路撒冷
或北方的
推罗、西顿
而来。
有病的人得了医治,路加特别提起那些
2. 论福(六 20 ~ 23 )
这些福与下面所论及的祸,嘲笑了世界的价值观。它们高举了世界所蔑视的,却拒绝世界所推崇的。
20.
耶稣看着祂的
门徒
,清楚地向他们说出下面的话,称他们为
贫穷的人
(参四
18
),说他们是有福的。祂所祝福的不是贫穷的本身;贫穷可以和福分一样,轻易地变成咒诅(参,箴三十
8
~
9
)。祂也不是(像有些人所主张的)宣称,一种社会阶级的祝福要超过其它所有的阶级(「福音并不褒扬任何一种社会地位」,
Talbert
),这种社会阶级并不是他们自己所选择,若是能够,他们也一定要脱离这种贫穷的状态。耶稣所谈的乃是祂的门徒,他们是贫穷的人,也知道自己没有其它财源;他们依靠神,而且也必须依靠祂,因为他们一无可靠的。正是这种精神,所以在旧约圣经中「贫穷的人」经常几乎等同于「虔诚的人」(如︰诗四十
17
,七十二
2
、
4
)。马太用「灵里贫穷」(吕译)来表达这个意义。这个世界上的富足人经常都是自恃的;
但贫穷人不是如此,而领受
21.
马太福音中,在
22
~
23.
下一个出乎意料的福乃是给遭受逼迫的人。耶稣所说的不是普通的受苦,而是
3. 论祸(六 24 ~ 26 )
这些祸(只有路加福音才有)与福是很自然地连在一起的。它们对普世之人所视为可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状态作了惊人的评估。世界的祝福可能可以鼓舞一个自满自足的态度,但对属灵的成长却是致命的伤害。 有祸了 并不能传达耶稣所用之 ouai 真正的力量,这个字较接近「哀哉!」( NEB )或「何等可怕!」( GNB )。表达的是悲叹与同情,而不是恐吓。
24. 头一个有祸了的是 你们富足的人 。这不是对门徒们说的,因为他们并不富足。它可能是与「你们贫穷的人」( 20 节)有自然之关联。或者耶稣可能是对「许多百姓」( 17 节)中的有钱人说的。财富容易使人认为自己一无所缺,因此就依靠财富,而不是依靠神。他们的态度与那受赞赏之人的完全反向( 20 节)。耶稣对富足的人说︰ 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 。祂所用的动词是经常用在收据上的字,意思是「完全付清了」(见 MM )。这意义在当时一个有趣的例证是「他们已经收到了!」的说法。当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是属世的财富,那他事实上是个贫穷人,这种的财产伴随着内在的虚空。安慰不应被误解成祝福。
25.
你们喜笑的人 必须作类似的解释。耶稣显然不是那么反对喜笑的人。祂的整个服事,就是在抗议那令人扫兴的态度;祂享受人生,一定是经常喜笑。祂的门徒们也是如此。但有一种的喜笑是表面的肤浅表现(「满足于现今之成功的无忧无虑的表现」, Fitzmyer )。引向悲哀和哭泣的,正是这个肤浅的欢乐。
26. 当 人都说你们好 的时候,是件危险的事,因为若不是牺牲一些的原则,很少能够如此。「在教外有好名声」(提前三 7 )的确是重要的,但那却和受到普世的欢迎不同。赢得广泛喝采的乃是 假先知 (参,耶五 31 );真正的先知总令人不舒服,无法受到大家的欢迎。
4. 爱(六 27 ~ 36 )
这篇讲章的重点,乃是爱的需要。耶稣强调说︰跟随祂的人必须爱那不可爱的,像爱那些讨他们喜欢的人一样。「爱」在希腊文中有好几个字。耶稣所要求的,不是
27.
28. 信徒的爱彰显在他们的言语上。有些人会 咒诅 他,但他却要为他们 祝福 ,这跟一般人所预期的反应正好是反向的,世人在遭遇类似的处境时绝不会如此做。有些人会 凌辱 他,他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来报复,乃是要 为 这样的人 祷告 。
29.
耶稣举身体的暴力来说明。
脸
是
siagōn
,应该是咽喉部位。耶稣所说的,是殴打咽喉旁边,而不是在脸上轻打一巴掌。对于这种殴打,自然的反应是迎头痛击。耶稣却吩咐跟随祂的人要
那边的脸
也由他打。祂所谈论的与态度有关。当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不可想法子报仇;如果有需要,我们反倒预备要接受另一次这样的伤害。遵行这个命令的最好方式,并不一定就是照字面地把另一边的脸转过去(参,耶稣自己对殴打的态度,约十八
22
~
23
)。有一个世界上的智者建议说︰「总要饶恕你的仇敌,别再激怒他们。」外在的饶恕可能并未显出真实的爱来。但耶稣所要的乃是爱,这蕴藏在祂关于
外衣
和
30. 再一次地,重要的乃是这句话的精神。如果基督徒照着字面绝对遵行这个命令,很快就会出现一群贫穷的圣徒,一无所有,以及一些幸运的游手好闲者和小偷。耶稣所要的不是这样,而是要跟随祂的人随时准备要给、给、给。基督徒永远不能避免藉着他的财产将爱给出去。爱,必须随时准备好要被夺去每一样东西(若是有需要的话)。当然了,在一些个案中,给不一定是爱的方式。但,决定我们到底是要给或是要保留,必须是爱,而不是顾念我们的财产。附带一提的是, 给 是继续进行的时态。耶稣正在谈论的,是习惯性的态度,而不是偶尔慷慨的冲动。
31.
耶稣将这一切浓缩在黄金律里面︰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这个原则控制了生活中的一切。如果有任何人照着它来生活,他就不需要再有其它的指引。在基督徒之前,已经有人从反面提出这个律则。例如︰伟大的希列(
Hillel
)就曾对一个询问者说︰「你所憎恶的事,别做在你的邻舍身上,这就是整个妥拉(
Torah
,译注︰即律法),其它不过是这一点的解释罢了」(
Shabbath
32 ~ 34. 这里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基督徒必须超越罪人的原则,藉以证明爱的态度的性质。甚至连没有效忠于神的人也都会行出一些美德来。他们 爱那爱他们的人 。他们用好行为来回报施与他们的好行为。他们借贷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只要他能确定可以收回他们的钱,或者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再借回来(附带一提的是︰ 借 这个动词,意思是「计算利息地借出」)。如果基督徒做这些事,他们所做的并不比世人所做的好到哪儿去。对于信徒来说,感觉在自己里面发现到某个美德,是很容易暗自庆幸的;但在他们可以宣称自己正在顺服基督之命令以前,应该问一问,他们所做的究竟有没有比罪人在类似的环境下所做的更多。
35
~
36.
这里再次提出积极的态度,首先是
5. 论断别人(六 37 ~ 42 )
这里把许多言论松散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共同的主题是领袖职分,它们当中不只一句可能有双重含义,我们无法完全确定耶稣究竟是指那种意思,或者祂是涵括两种意义在内。这个段落对耶稣所要求的爱作了进一步的应用︰爱要在我们判断同伴的态度上看出来。
37. 耶稣用一个强制性的命令,来反对我们论断别人︰ 你们不要论断人 ;祂接着说到结果︰ 就不被论断 。接着又是一个类似的强制命令,避免定罪别人,以及饶恕的教导。在这一切命令中,耶稣当然不是否定法律的程序。祂心里所想的不是法庭,而是极为普遍的行为,即专擅于批评、定罪邻舍的权利。祂说我们不可如此做。 就不被论断 ,并不十分清楚到底是指人们现在所作的判断,或者是在将来由神,或由神与人所作的判断。如果我们冷酷地论断别人,我们一般都会发现他们会同样地回敬我们,我们会受到广泛的定罪;然而,如果我们不论断别人,那么我们的邻舍也不会轻易定罪我们。但这些话也可以用来指较为永久的后果。论断别人的人,招来神对他的审判。那蒙饶恕的,正是那用饶恕的态度待人的人。这不是因功得救;这思想乃是︰真门徒是不论断人的。当神接纳人的时候,神的恩典改变他们。一个饶恕的灵,证明这个人已经蒙了饶恕。
38.
蒙饶恕之人是亲切的,而亲切有其影响力。耶稣命令祂的听众要继续给人,并且提醒他们︰当他们如此做的时候,别人也会如此回应,并且不只是用同样的方式,因为祂说是
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
。这个隐喻是源自于测量榖子,用此方式来确保所给的有充足的数量。你们的「衣兜」(吕译、
RSV
)其实应该是
你们怀
(
kolpon
)
39. 耶稣现在转向门徒们的责任,就是使更多的人成为门徒。祂使用了一连串的隐喻,来强调当他们如此做时,必须在生活上有高水准表现的重要性。祂首先说到一个瞎子尝试要带领另一个瞎子。当引导人的所看的不比被引导的人多的时候,这两个人唯一的前途就只有悲惨的下场了。这为那些信靠这种人(如法利赛人)的人惹来麻烦。它乃是警告说︰要谨慎你所跟从的是谁。但它也有另一个警告,是与跟随耶稣之人所要运用的领袖职分有关的。基督徒不能盼望扮演别人的指引,除非他自己清楚看见他正往哪里去。缺乏爱,他也不能有这个盼望,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得救之路,他所能带领别人的,就只有把他们领向悲惨的下场了。
40.
第二个例证,使这一小群人回想他们作门徒的身分。在别的地方也有一些多少相似的言论(二十二
27
;太十
24
;约十三
16
)。这很显然是耶稣不只一次、用不同方式表达的一个思想。学生的进展是受他所得到的教训限制的,他所知道的不能比他的老师多。我们不能从我们自己的处境来了解这一点,因为图书馆和便利的设备把无穷尽的可能性摆在学生面前。在耶稣谈论的时候,门徒只有他的拉比是他资讯的来源,宣称自己
41
~
42.
耶稣责备假冒为善的人,用的例证是
6. 树与果子(六 43 ~ 45 )
43
~
44.
耶稣并未解释祂所说的
45. 善人就像好树一样,会结出好的果子来。 善人 所结的果子,是 从他心里所存的善 发出来的。决定他的生命会结出那种果子的,乃是他所拥有的内在本质。 恶人 也是如此,他内在的邪恶所能发出的,就只有邪恶。最后一句话说明了这个原则︰ 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我们所说的话总是有其缘由的。我们的话显明我们内心中所想的。
7. 根基(六 46 ~ 49 )
这篇讲章就跟马太福音中的那一篇一样,退出时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提醒︰遵行耶稣所吩咐之教训的重要性。在细节上则有所不同︰在马太福音中,那两个人的不同乃在于他们选择在其上建造的地基;在这里,他们不同的是他们在地基上所做的到底是甚么。
46. 很显然地,有些人已经证明自己是假门徒了,所以耶稣问他们为甚么称呼祂 主阿!主阿! 却不顺服祂。称任何一个人为「主」,乃是承认自己所效忠的对象。而在称呼上的重复,更是强调了这种的承认。但言语却不能代替顺服。
47 ~ 48. 耶稣现在论到那注意祂所说的话的人。这个人像一个盖房子的人, 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盘石上 。这是建筑物要坚固的基本要素,但却是耗费时日的、艰苦的工作,所以有些人就逃避它。但是当暴风与洪水来了,建造在盘石上的房子屹立不摇,艰苦的工作是值得的。在属灵生命上显然也是一样。当最后的试验在审判大日来到的时候,要紧的是我们的生活是建造在甚么根基上(参,林前三 11 ~ 12 )。这些话当然可以适用在今生的暴风上,有好根基的人不会轻易地被生活的困难所击败;但这里所谈论的,可能是特指那至大的、最后的试验。
49. 那盖 在土地上、没有根基 的房子就不同了。当 水一冲 ,这么盖成的房子 随即倒塌了 。它禁不起猛攻。听见耶稣的教训却不照着去行的,那人也是这样。他正在建造他的生命,却是没有根基的。他可能有可尊敬的每一种外在表现,他可能以遵奉宗教上的仪式而知名;但缺乏了根基,他就算不得甚么。
155 见 SB 1, p.354.
156 见 SB 1, pp. 450 ff.
157 见 SB 1, pp. 446 ff. ──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