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约翰福音第18章查经资料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翰福音相关章: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

E 受难故事(十八1-十九42)
   i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出卖与捉拿(十八1-11)
   作者在描述完耶稣在最后晚餐所给的临别赠言(十三31-十六33),和祂为自己以及门徒祷告后(十七1-26),就开始提供耶稣被捕、被审、被钉十架和埋葬的实情(十八1-十九42)。
   1-2. 作者先将祂被捕的时刻写出: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耶稣说完了临别赠言的前半段后,在十四章31节对门徒说:“起来,我们走吧”,然后接着记录临别赠言的后半段,一直要到十八章1节,耶稣和门徒才真的越过汲沦溪山谷。有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事(参十四31注释),其中一个提议是,当耶稣说:“起来,我们走吧!”祂和门徒真的起身上路,临别赠言的后半段,是当他们走在耶路撒冷街上时说的。果真如此的话,十七章1-26节的祷告就是在圣殿山上说的,十八章1节则标明他们离开圣殿山、过汲沦溪的时刻。汲沦山谷位于耶路撒冷城和橄榄山之间。
   作者描绘当时被捕的情景: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在对观福音书中,指出这橄榄园“名叫客西马尼”(太二十六36;可十四32)。作者接着说,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只有从第四卷福音书,我们才晓得耶稣和门徒常去这地方,因此犹大知道该去哪里找耶稣。
   3. 写完时间和场景后,作者开始描述被捕的情形:犹大领了一队兵(speiran),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hypēretas)。在新约圣经里,包括第四卷福音书,speira一定指罗马士兵,hypēretēs则多半指犹太圣殿的差役。因此得到犹大将出卖耶稣密报的这些大祭司和法利赛人,不仅派了圣殿差役,还向彼拉多要了罗马士兵来捉拿耶稣114。他们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需要火把和灯笼,是因当时是夜晚时分(十三30),虽然那晚是逾越节,正月十五皓月当空,应当看得见一些东西。罗马兵丁通常都随身携带兵器,万一耶稣和门徒拒捕,刚好也派得上用场。
   4-5. 作者然后说,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我们看到耶稣在此采取主动,祂不是环境的受害者。祂的被捕和接下来的受死,都没让祂惊惶失措。实际上,祂坚持说祂甘愿舍下性命,没有人能夺去祂的命(十17-18)。
   被捕是一种羞辱,可是耶稣的采取主动,显示祂不接受这羞辱。祂走上前问道:“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拿撒勒人耶稣”直接翻译应为“拿撒勒来的耶稣”,十八章7节和十九章19节也是同样的形容祂。拿撒勒来的也是拿撒勒人(太二23),所以两种译法都可接受。
   当兵丁和圣殿差役说出他们要找谁时,耶稣回答说:“我就是”(egō eimi)。第四卷福音书用了egō eimi这字许多次,NIV版认为它是指“我是〔他〕”,可是耶稣只是说祂就是那人。作者插进一句话说,此事发生时,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作者没记录犹大出卖耶稣的细节,例如犹大与祭司长、法利赛人事先所做的交易(太二十六14-16;可十四10-11;路二十二3-6),或犹大像黄鼠狼给鸡拜年那样,以亲嘴的动作向来捉拿耶稣的人指出该捉拿哪一位(太二十六48-49;可十四44-45;路二十二47-48)。
   6. 当耶稣表明身分后,人们对祂的反应透着十足的戏剧性: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从这相当剧烈的反应看来,耶稣使用egō eimi这字,不仅说出祂就是他们要找的人(“我是〔他〕”),或许还将神的名字用在祂身上——宣称祂与神原为一(见增注:我是)。无论罗马兵丁和圣殿差役当时晓不晓得耶稣话里的这意思,显然从祂身上散发出一种金石气魄,令他们不自觉地后退倒地。
   7-9. 耶稣又采取主动: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又再度表明祂的身分,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egō eimi)”从祂对来捉拿祂的人下命令这事中,再次显出祂在掌控局势: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耶稣不接受被捕的羞辱——让别人左右祂的人身自由,相反的,祂掌控全局。祂命令带着火把和兵器的罗马兵和圣殿差役说:“让这些人去”,这是指门徒。作者添上一句说,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当耶稣为门徒向父神祷告时曾说:“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了他们,我也护卫了他们;其中除了那灭亡之子,没有一个灭亡的,好叫经上的话得应验”(十七12;参六39),作者认为耶稣避免让门徒被捕的举动,是应验这段话。
   10-11. 眼看耶稣就要被捕了,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路加福音二十二35-38,说到门徒有两把剑,现在作者说,彼得拿着一把剑站出来,护卫他的老师不受被捕的羞辱。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耶稣不认为即将发生的被捕是祂的羞辱,祂已显明局势在祂的掌控之下。祂问彼得说:“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这是指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时,祈求父神祂是否可不接受的这苦杯,可是父神的旨意毕竟会实现(太二十六39;可十四36;路二十二42)。祂不需要门徒为祂的荣耀而战(36节),因为祂已下定决心现在要“喝这苦难之杯”。
   其他三卷福音书也记录门徒中的一位,用剑将祭司长仆人的耳朵割下(太二十六51;可十四47;路二十二49-50),可是惟有第四卷福音书指出是西门彼得这位门徒的义举,而惟有路加福音记录耶稣医好了那人(路二十二51)。
   ii 耶稣被带去见亚那(十八12-14)
   12-14. 耶稣已定意喝下父神赐给祂的苦杯,就拒绝了门徒对祂的保护。那队兵和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他捆绑了,先带到亚那面前,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千夫长”的原文是chiliarchos,NIV版翻为‘commander'。千夫长是指罗马军队的那一阶层军官涉入此事,并不是说有一千位士兵参与此举。当他们将耶稣交给亚那之后,就打道回到安东尼亚堡的军营去。
   虽然该亚法是那年的祭司长,可是他们先将耶稣带到该亚法的岳父亚那那里。亚那曾在主后五至十五年作过大祭司,随后他的五个儿子和女婿先后接掌此职。虽然罗马人指派和更换了大祭司的人选,可是犹太人仍认为大祭司是终身职。该亚法是在主后十八至三十六年作大祭司。路加在描述施洗约翰的事工时,当时虽是该亚法在任,路加却说那事工是:“亚那和该亚法作大祭司”时开始(路三2)。亚那卸任后,仍被尊为大祭司,实际上也执行大祭司的职责,许多犹太人确实如此认为115。作者提醒读者说,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这是回头指向十一章47-53节,当时犹太公会不知该如何处置耶稣,该亚法就对他们说:“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十一50)。
   iii 彼得第一次不认主(十八15-18)
   15-16a. 当耶稣被捕后,被带往大祭司亚那家时,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这“还有一个门徒”没说出是谁,可是在惟一的另一段经文中,作者说“还有一个门徒”是指“耶稣所爱的门徒”(二十1-8)。耶稣所爱的门徒常与彼得在一起的事实,支持这说法(十三23-24,二十3-8,二十一20-22)。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彼得却站在门外。“认识”(gnōstos)这字并非泛泛之交,而是熟朋友(参:路二44,二十三49)。这“还有一个门徒”肯定与大祭司家很熟,才能不受拦阻地立即进入院子。耶稣是被带到亚那的家里(不是圣殿),“院子”是指他家的前院,后来说到“看门的使女”(16节),而不是圣殿差役,就证实这点。
   如果“还有一个门徒”是指耶稣所爱的门徒,而这所爱的门徒又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的话,怎么能解释身为加利利渔夫的他“认识”大祭司呢?犹太社会并不像希腊社会那样,将劳工阶级和士大夫阶级划分得泾渭分明,犹太拉比都应当练有一门手艺,使徒保罗就会织帐篷。因此从事渔业之人也可有大祭司这样的朋友。此外也应当记得,西庇太的打渔事业相当兴隆,除了两个儿子做帮手外,还请了雇工(参:可一20),表示这个家庭相当富有。
   16b-17. 当另一个门徒进入院子后,彼得仍被拦在院子外面,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这证明另一位门徒与大祭司家的人很熟。当他领彼得进去时,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NRSV版将这节翻译得较恰当:“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是吧!”意指她知道另一个门徒是耶稣的门徒,现在问彼得说:“你是不是也是呢?”这不见得是个怀有恶意的问句。可是彼得立即变得手足无措,他说:“我不是。”彼得为何在此时否认他与耶稣有关系,很难令人理解。另一个门徒虽然被人知道是耶稣的门徒,可是毕竟也没受到什么刁难就进入院子,而且是他把彼得带进来的。或许因为彼得用剑砍了大祭司的仆人,心中觉得有罪和心虚(10节)。这是耶稣预言(十三38)彼得将不认祂三次(17、25、27节)中的第一次。
   18. 彼得第一次不认主之后,就被允许进入院子。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逾越节期间(三四月的春天),白天还算暖和,晚上气温仍很低。因此彼得和仆人差役一起围着炭火烤火。
   iv 大祭司审问耶稣(十八19-24)
   19. 彼得和另一个门徒留在院子里,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当耶稣被捕时,对来捉拿祂的人说,让祂的门徒走,所以门徒没有与耶稣一起被捉拿。现在大祭司审问耶稣关于门徒和祂的教训的事。
   20-21. 耶稣没有回答亚那所问关于门徒的事,只是义正辞严地回答有关祂的教导之事: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的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耶稣声明祂做事一向光明正大,在公开场合有胆识地教学。祂绝不屈服于亚那的审讯,没什么可隐瞒的,亚那若想知道,可问问那些听过祂公开教导的人。其实这是正式审讯至少应当遵守的程序,不是审问被告,而是盘问对被告有利或有害的证人。因此耶稣的回答似乎是在责备亚那,但亚那无言以对。
   22-23. 在场的人显然认为耶稣对亚那的回答,是在责备他: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他,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吗?”这对耶稣具挑战性的反问,再加上打在祂脸上的一巴掌,分明蓄意要羞辱耶稣。可是耶稣再度拒绝屈服于淫威,就质问官员的这举动:耶稣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后来当大祭司亚拿尼亚下令赏给使徒保罗一巴掌时,保罗是以更强硬的态度回答:“你这粉饰的墙,神要打你!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可是当站在旁边的人说:“你辱骂神的大祭司么?”保罗就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徒二十三1-5)耶稣在此并没侮辱大祭司,而是质问官员打祂,以及祂被审讯而不是证人被审问的合法性——在当时的“法庭”中,似乎没有证人,耶稣要求他们对这些伤害祂的举动作个解释。
   24. 亚那对耶稣所提这不合法待遇的挑战,无言以对,于是在这场言辞交锋中,耶稣是赢家——祂没被亚那和他的官员羞辱到。亚那就把耶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仍是捆着解去的。这举动仿佛清楚承认,他们找不出祂有罪。
   v 彼得第二与第三次不认主(十八25-27)
   25. 作者将镜头转回院子: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他的门徒吗?”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彼得越来越觉得受到威胁,就第二次否认他是耶稣的门徒。
   26-27.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挑战,使彼得受到最大的威胁: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这次问他的人不仅是逮捕他的官员之一,更是被彼得攻击的人的亲属。彼得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马太和马可福音告诉我们,当彼得第三次不认主时,还发誓说不认识耶稣,且是郑重赌咒,若有半句假话,愿天打雷劈(太二十六74;可十四71)。虽然那天晚上吃饭时,彼得正义凛然地抗议说,他愿为耶稣肝脑涂地(十三37),可是恐惧使彼得不认耶稣三次,应验了耶稣所说,鸡叫前他会三次不认耶稣的预言(十三38)。彼得的门徒生涯并未到此划下句点,因为耶稣复活后,祂恢复了彼得与祂的关系,且重新任命他服事主(二十一15-17)——这对耶稣所有的门徒都是一大鼓励,即使犯了最严重的过失,他们的主仍愿赦免他们,且重新恢复他们服事的机会。
   vi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十八28-十九16a)
   这一长段首先提供了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审判时的场景(十八28),其次以八幕剧的方式,写出当时审判的确实过程。彼拉多来回多次走出衙门对“犹太人”说话,然后又回到衙门对耶稣说话(十八29-十九16a)。
   28. 十八章24节告诉我们,耶稣被亚那五花大绑地送到该亚法那里,可是作者一点都没提耶稣在大祭司该亚法所主持的公会前的审判。其他福音书对此事倒有记载(太二十六57-68;可十四53-65;路二十二54-55、63-71),因此自初期教会起,此事一直被视为问题。有几本手抄本将13-27节移到别处,以化解此问题116,可是最佳的手抄本或大多数手抄本都不支持这作法。
   作者没描绘耶稣在该亚法面前的审判,直接说到,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衙门”这字的希腊原文(praitōrion)是将拉丁文(praetorium)直接音译过来,指军事总部,或在彼拉多当时的情形,指三军总司令的府第。彼拉多通常住在该撒利亚滨海府第,可是在重大的犹太节期,都会镇守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衙门的确实地址仍在争议中,也许是毗连圣殿西北角的安东尼堡,也许是位于耶路撒冷城西墙的希律王故宫(在靠近现代雅法门〔Jaffa〕的地方仍可看到它的废墟)。
   那时天还早。“天还早”的原文是prōi,根据罗马夜晚的时刻该指四更(清晨三点至六点)。若照罗马时间严格解释prōi ,耶稣是在早上六点之前被带到彼拉多那里,罗马巡抚在清晨开始工作,并非异常之举。
   把耶稣解到彼拉多的衙门,对“犹太人”就产生了问题: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犹太人相信,进入外邦人的家中,会使他们沾染仪式上的污秽,导致他们无法吃逾越节筵席117。拉比律法说:“外邦人的住处不干净”,在随文注中又说:“因为他们将流产的胎儿丢在水管里”(Ohalot 18:7 )。因此进入外邦人家,可意味着受到死尸的污染,此种污染会让人不洁净七天,这些“犹太人”就无法参与当晚的逾越节宴席,他们为了这原因而没进入衙门。这是个天大的笑话,“犹太人”小心翼翼地不沾染仪式上的不洁净,在那同时却犯下比那糟上几万倍的罪孽:将一个无辜者置于死地。
   29-31. 这些经节组成八幕审判剧中的第一幕:彼拉多和“犹太人”。由于“犹太人”不愿进入衙门,彼拉多就出来,到他们那里。他以一个正式问话开始审判的过程,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彼拉多和“犹太人”接下来的言辞交锋,都是以挑战和反驳的形式进行。彼拉多要知道他们控告耶稣何罪,“犹太人”却以反驳的口吻回答:他们回答说:“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你。”显然他们认为彼拉多不用再得到更多明确的指控,该照着他们的决定判耶稣有罪,才以这么傲慢无礼的态度回答他。可是彼拉多不接受这样的态度,反而向他们挑战说,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其实他是说,你们已照自己的律法定了祂的罪,不需要我的判断,就自行处决祂吧!彼拉多心知犹太人没有权利如此做,所以在这第一回合他赢了,因为“犹太人”被迫承认,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这规定惟一的例外,是当外邦人,包括罗马军兵,违反禁止异族进入犹太圣殿的女院和以色列院的禁令时,犹太人才有权杀他们(参二14-16注释)。至于“犹太人”处死犯人的案件,似乎只有用石头打死司提反(徒七54-60),和在新任巡抚尚未上任的空档时(在巡抚非斯都和阿比弩斯〔Albinus〕交接的时候),杀死雅各的事(徒十二1-4)。
   32. 作者对“犹太人”无权处死犯人这点,发表了一点评论,这要应验耶稣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的话了。若由“犹太人”执行死刑,一定是用石头砸死。可是耶稣已说过祂将被“举起”,这是指被钉十字架(三14,八28,十二32-33),只有当罗马人执行死刑时,才有机会用此刑罚。或许“犹太人”想要耶稣被钉十字架,以此证明祂受到神的咒诅(申二十一23)。
   33-38a. 这些经节组成审判剧的第二幕:彼拉多与耶稣。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故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到正式的控告罪名。彼拉多问道:“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表示“犹太人”已指控耶稣犯了造反罪,即他们将祂说成该撒王的对头。耶稣以一句问话回答:“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耶稣一点都没被来捉拿祂的官兵(4-9节)和大祭司亚那(20-23节)吓住,现在也不屈服于彼拉多的恫吓。耶稣问这位巡抚,他的消息来自何处?因而可见祂是指何种王位。彼拉多的第一个反应显示他鄙视犹太人: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接着他指出耶稣处在被自己同胞唾弃的羞耻境地: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最后这句话反映出,这是个先认为人有罪的司法系统:你做了什么事呢?
   耶稣一口回绝彼拉多堆在祂头上的有罪假设,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耶稣继续掌握对话的走向,将话题转回到王位上,且宣称祂的确拥有一个国度,但不是这世界的国度。耶稣在三章3和5节,对尼哥底母说到神的国度,可是在喂饱五千人之后,不愿被民众拥戴为王(六15)。由于耶稣的国度不属于这世界,祂就回绝了彼得要助祂拒捕的事(10-11节),祂的王国是从另一个地方而来(原文是“不从这里来”),是神赐给祂的,不是靠人的权力斗争而来。祂的国度在这世界积极活动,有一天会带着大能降临,可是它的能力不出自这世界,而是来自神。
   当耶稣继续掌握谈话的方向时,彼拉多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彼拉多抓住耶稣所提“我的国”这话,就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若承认祂是王,彼拉多就有确凿证据办祂。这次耶稣直截了当地回答: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NIV版将此节翻译得少了些力道,若直接翻译应当是:“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是为给真理作见证”。彼拉多要耶稣亲口承认,祂想做这世界的王,可是耶稣拒绝栽在这陷阱中,反而说祂是来为神的真理作见证,为神即将来临的国度作见证,同时也告诉彼拉多,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祂以此向彼拉多挑战,要他不要再听信指控祂的人捏造的罪名,应当开始听祂的话。在这场挑战和回驳的言辞交锋中,耶稣以胜利者姿态出现,彼拉多则坠入五里雾中: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
   38b-40. 这些经节组成审判剧的第三幕:彼拉多与“犹太人”。将耶稣留在衙门内,彼拉多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这件案子应当就此完结,可是彼拉多想放了耶稣,同时又想安抚“犹太人”,就提醒他们说,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只有圣经提到这习俗,其他文献没提过此事。彼拉多在审讯耶稣的第一回合中败下阵来,现在决意不处于“犹太人”的下风,就计划利用在逾越节释放一个犯人的习俗,放掉耶稣,也藉机嘲弄“犹太人”一番,于是问道,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说耶稣是“犹太人的王”,肯定会气炸他们。可是彼拉多想用习俗释放耶稣的计划反而起了反作用,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作者添进一个批注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马太福音二十七16说,巴拉巴是个“出名的囚犯”(原文是恶名昭彰的囚犯),马可福音十五7则说他是“和作乱的人一同捆绑。他们作乱的时候,曾杀过人”。彼拉多或许想群众一定会选耶稣,而不是巴拉巴,他就可以放了耶稣,了结此案。可是马太福音二十七20和马可福音十五11指出,祭司长和长老们煽风点火地怂恿民众要求释放巴拉巴,不是耶稣。这真够讽刺的,照理祭司长和长老们绝不同情造反者,因为他们危害这些人与罗马政府之间的现有状况,可是现在他们却要释放巴拉巴,不要耶稣。在与“犹太人”挑战和反驳针锋相对的这回合中又败下阵来的彼拉多,又需面对耶稣这烫手山芋。——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约翰   福音   十八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约翰   福音   耶稣   彼得   犹太人   门徒   的人   大祭司   罗马   犹太   拉多   差役   耶路撒冷   真理   主耶稣   犹大   注解   祭司   这是   文意   一八   圣经   世界   都是   十八章   是指   自己的   是在   的是   马太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