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第9章查经资料
约书亚记第九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书亚记第九章
I 以色列敌人一览(九 1 ~ 2 )
前八章中,是以色列在选择争战的对象与地点。如今,情况有了转变,主动权换到别人手中。约书亚记二 10 和五 1 提到,诸国“听见”后的反应。约书亚记五 1 和九 1 的起头用字相同、文法相同。在二 10 ,这些字描述了迦南人对过红海和击败约但河以东诸王之事的反应,五 1 则描述了迦南诸王对过约但河的反应。两次的反应都是惊惶害怕,战兢丧胆。九 1 ~ 2 却没有这些特色。虽然用字相仿,会让人与前两段经文作比较,但在此则是要突显其对比。有三个特点显然不同:
(1) 这里没有提到“听见”的事。 NIV 加入了 这些事 ,不过,经文并没有说明究竟迦南诸王“听见”的是什么事。
(2) 这里详细列出迦南各族,而二 10 只说 我们听见了 ,五 1 则以亚摩利人和迦南人来代表全体。
(3) 九 1 ~ 2 指出,对所听之事的反应完全不同。人心并未消化如水,反而诸国结盟,要与以色列人争战。
第三个不同点,包含了解释前二项的要素。迦南人不再被以色列人吓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约书亚记五 1 和九 1 之间的经文,记载了耶利哥的毁灭,艾城的毁灭,和立约典礼。这些军事胜利或许足以让当地的居民感到以色列人的威胁。但是,为什么他们不早在耶利哥被毁之后,就连合起来?此外,按经文来看,迦南人在此之前从不曾忽视以色列人。他们一直注意以色列人的行动,知道他们离开埃及之后一路上的胜利。事实上,耶利哥的胜利已经使约书亚的名声传遍迦南(书六 27 )。早先迦南人不愿意攻打以色列人,因为怕遇到厄运,他们只在受攻击时,才设法自保,现在他们却互相合作,连手攻击以色列人。到底是什么造成这样的改变?
答案在于以色列人第一次攻击艾城的失败。约书亚已经预料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书七 9 )。在此之前,以色列人战无不胜。但在艾城,迦南人发现,以色列人也会打败仗。因此,随着亚干的犯罪,以色列人是不败之军的信念也跟着消失(该信念一向的根据为神的拯救)。这便是九 1 诸王所听见的。虽然伯特利与艾城最后还是被打败了,但以色列战败的可能性是个事实,这也说明了为何此处详细列出聚集起来攻击以色列人的军队。重点是其数目,和其代表性──涵盖了全地的百姓。这支军队为数众多,而迦南全地都充满敌意,这张清单所列的各族,请参三 10 的注释 。
因此,这段记载更加刻划出罪的影响何等可怕(参:罗三 9 ~ 20 ,五 11 ~ 14 )。由于一个人犯罪,应许之地的征服便无限期拖延下去,许多人的性命也平白牺牲了。如果亚干没有犯罪,谁能预料事情的发展会如何?也许艾城之役便是以色列人的最后之仗。其余迦南诸国会像喇合(与基遍人)一样,相信了以色列独一的神,而以色列人便可以完全征服这片土地。约书亚记的读者读到这几节,才开始明白亚干之罪的影响何其深远。神的得胜子民原来可以轻而易举征服这地,因为对手已经毫无胆气,但下面几章告诉我们,如今时事改换,未来的历史将变成战事频繁、多人流血的局面,而偶像的问题也将一直成为以色列历史的阴影。以色列人住进应许之地头几章的记录,也像创世记开始的前几章一样,一次的罪行造成全盘的崩溃。
约书亚记十 1 、十一 1 也出现相仿的“听见”一语。南方诸王和北方诸王各自结盟,来与以色列人争战。约书亚记十 1 描述,耶路撒冷王如何听见约书亚掳掠、毁灭了邻近各城。约书亚记十一 1 没有说明夏琐王听见什么。这两段话都与约书亚记九 1 ~ 2 有关,形成文学的重复架构,将这三章连在一起,如同一把扫帚一挥,横扫过整个迦南地。 346
346 Younger, 197 ~ 198 页。这种结构的类似,只出现在 MT 。七十士译本把书九 1 ~ 2 放在八 30 ~ 35 立约之前。
J 基遍人的例外(九 3 ~ 27 )
在以色列人所处的败坏世界中,这则故事成了神赦免与施恩的例子。在文学背景上,它与喇合的故事相仿。喇合与她的一家透过与以色列人的代表协商,而未遭毁灭,基遍人也做了同样的事。喇合的协商是在她所住的城遭攻击之前,基遍人的和约也订在与南方诸王作战之前(第十章)。在这两件事中,他们都因承认神为以色列人所施行的拯救,而自己得救。在神学背景方面,则与亚干事件相仿。亚干的罪是在割礼与守逾越节之后。与基遍人立约的错误,则是在更新圣约的典礼之后。就这两件事而言,以色列人在犯罪或犯错的当时,都不自觉。而当发觉错误之后,都有战争发生。在政治背景方面,这里更进一步描绘出约书亚的领导。约书亚订下协定,正如在八 30 ~ 35 一样。不过,这里不是与神立约,而是与邻近的居民立约。和基遍人立约的错误,责任似乎并不在约书亚一个人身上。这里刻划他是领袖,代表领导团的人来签定和约,当基遍人的诡计被揭穿之时,向他们发出咒诅,又拯救他们脱离忿怒的以色列民众。
i. 基遍人的诡计(九 3 ~ 15 )
这段经文的开始是一则小注, 基遍的居民听见约书亚向耶利哥和艾城所行的事 ,其中有第 1 节用过的动词“听见”。这个动词带出一个对比,其余各城的领袖要争战,而基遍人却要求和。基遍人与亚多尼洗德(书十 1 )都听见了同样的事,即 耶利哥和艾城 的毁灭。基遍人来自耶路撒冷以北一带,即巴勒斯坦的基布镇( el-Ji^b )。 347 这个地点的辨认可以说相当准确,因为在那里找到后期以色列式的酒壶手把,上面刻有基遍之名。虽然这个遗址并没有发觉晚铜时期或铁器时期第一期居民的遗迹,不过所挖掘的,只是原来城镇的一小部分,而其中可以找到这些时期的墓地。
4 ~ 5. 诡计 一词的意思,与“智慧、了解”接近。若用于正面,如箴言一 4 和八 5 、 12 ,可以指“谨慎”。若用于负面,如出埃及记二十一 14 ,便意味“背叛或阴谋”。约书亚记九 4 有负面之意,不过并不像出埃及记二十一章一样,到谋杀的地步。就基遍人而言,这是谨慎的一步,是他们惟一自保的方式。这字与 12 节有一个动词的字根, 带 ( NIV:packed ),在形式上相仿; MT 第 4 节也用到这字根的形式( s]yr 的 Hithpael ,反身形式),可以译为 他们以使者的身分出去 。 348 下面用了很长的一段,说明这些使者如何费心装扮成远方之人。他们旅途要带饼和酒,因为他们要来向迦南人的敌人谋和,所以无法向当地的居民索取食物。对基督徒而言,基遍人的假冒让人想起耶稣对精明管家的称许(路十六 1 ~ 9 ),因为他会 藉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 。
6b. ~ 15. 第 6b ~ 11 节轮番描述两方的情形,这种文体很像第二章,那里也是如此描述喇合与两名以色列探子。在四节之中,发言者换了四次:基遍人、以色列人、基遍人、约书亚、基遍人。基遍人的口信包括三部分,其中两部分都记在第 6 节。首先,他们是来自遥远的地方,其次,他们要与以色列人立约。第三部分的内容出现在第 8 节,基遍人自称为 你的仆人 。这个名称显示基遍人愿意作以色列人的藩属。以色列人( 7 节)和约书亚( 8 节)的怀疑,导出基遍人承认以色列之神的能力( 9 ~ 10 节),并说明他们的任务( 11 节)。 11 节的最后几句话,重复了基遍人的口信,他们承认自己“仆人”的地位,并要求彼此立约。在 12 ~ 13 节中,基遍人再为口信的第一部分提出证据,强调自己是从远方而来。这几节的结构为交错式,基遍人口信的三部分为主要架构,夹在其中的,是以色列人的怀疑,和基遍人的反应;而基遍人对以色列之神的信仰告白,则在整个结构的最中心。
这里的信仰告白与约书亚记二 10 ~ 11 所记喇合的话相仿。两处都说,他们听见了以色列人在埃及和约但河以东的胜利。神拯救祂百姓的作为,使基遍人产生如此的信念;喇合也是一样。耶和华以色列之神所得到的名声,两处也雷同。他们对耶和华作出这样的信仰告白,相形之下,以色列人却没有说任何颂赞的话。第 14 节又提到耶和华,那里特别注明,以色列人没有求问他们的神。喇合与基遍人都作出信仰告白,因此两者都逃脱了神毁灭迦南人的意旨。
7. 最值得留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希未人、长老,和约但河以东以色列人征服之地的细节。以色列人不知道基遍人就住在附近,这里说,他们是和希未人说话。由此或许可以推论,希未人是好几族人的泛称,而基遍人乃是其中之一。但是为什么此处要提到这个细节?这个词与约书亚记九 1 相连,那里提到希未人是要与以色列人争战的迦南诸族之一。这些迦南人并不承认以色列之神是至高的神。这个词或许也暗示,这族人的起源是在安纳多利亚( Anatolia ;参:书三 10 的注释 )。若是如此,便可以解释 11 节的 长老 。在安纳多利亚的赫人帝国,是由长老来治理各个地区。 350 这在迦南人当中是颇不寻常的,当地人多半是由一个“王”或首领来领导。在约书亚记里面,大部分的城都是如此,在主前十四世纪,从迦南地的亚马拿书信看来,这也是最普遍的治理形式。 351 基遍人若源于北方,便可说明以色列人为何知道他们是希未人,以及他们境内是由长老治理的声明。
8 ~ 10. 约书亚记九 10 所提有关西宏和噩的事,参:申命记一 4 。基遍人已经作过调查,对以色列人相当清楚,知道他们的威胁之大,所以才欺骗他们。此外,这样的告白会让以色列人洋洋得意,以为自己所向无敌,在轻忽大意之下,便立定了后面所提到的和约。
12 ~ 15. 基遍人的故事取得了以色列人的信任。他们就像在艾城失败的那次一样,没有去求问神的旨意。不过,此处明明指出他们未能作到。以色列人又与面对艾城时一样,倚靠自己的看法,不寻求神的引导,因而受到欺骗。上一次,他们错估了艾城军事的实力;这一次,则错估了来求和之人的出处。第 14 节责备 以色列人 没有求问耶和华。这句话没有特别怪罪约书亚,指责他没有求问。当时约书亚在哪里,在作什么,此处并没有交代,但是前面说,他参与了质询的过程,因此不能完全免责。 352 以色列的属灵领袖中,没有一位想到求问神的重要性。
15. 约书亚与基遍人 讲和 (希伯来: s%a{lo^m ),立约的目的是 容他们活着 。 353 容许存活所用的动词,“活着”(希伯来: h]yh ),与约书亚记二 13 ~ 14 ,和六 25 相同,那里是描写在耶利哥城毁灭时,喇合一家得保存。这里所立的约,也是让基遍人同样得保存。这个合约反映出的理念,与其他古代近东各国之约相仿。尤其当时的埃及,这种“存活”具有神学和经济上的含义。 354 法老将生命赏给臣服之民;百姓视他为神,有权让人民亲近他,在他面前享受“存活”;他也赐粮给所有臣民,否则百姓只能捱饿。透过和约,基遍人承认以色列人有让他们存活的权力(参 24 ~ 25 节),他们也承认以色列之神有能力,可以击败敌人。如此,基遍人便得了藩属的地位,成为以色列人的仆人。
会众的首领 (希伯来: n#s*~e{ ha{`e{d[a^ )一词,在出埃及记、民数记和约书亚记中,共出现八次。他们与摩西、约书亚,和大祭司一同负治理之责,作出报告,并决定全国大事。在约书亚记二十二 30 ,处理约但河东各支派的问题时,他们也一起出面(参:民三十二 2 )。可拉背叛的故事中,提到这些人中有 250 名加入了可拉一党。与基遍立约时,究竟有多少人算是首领,并不清楚,不过言下之意为:他们代表了所有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受骗而立下这个合约,让我们想起新约不要起誓的警告,因这种作法或许会导致基督徒落入妥协的地步(太五 33 ~ 37 ;雅四 13 ~ 17 )。
347 这是传统的基遍遗址。从 17 节可以看出,它与四个城结盟。参 Boling and Wright, 263 页。
348 亦参 Barthelemy 提出的理由, 13 ~ 14 页。 Boling andWright 在 255 、 257 页建议,这里出现的两个动词,都属原文所有。但因为缺乏经文的证实,这个猜测似乎不太可能。
349
近年来对吉甲遗址的建议,包括在
et-Tell
东南的
Khirbet ed-Dawwara
,和示剑以东的
el 'Unuq
。参
I.Rinkelstein, 'Excavations at Khirbet ed-Dawwara: An Iron Age Site Northeast ofJerusalem', Tel Aviv, 17, 1990, 163
~
208
页;
A. Zertal, '
350 O. R. Gurney, The Hittites (Harmondsworth:Penguin, 1952), 72 页。
351 有一些为例外,如,毕布罗斯( Byblos )的居民似乎推翻了他们的王利布阿迪( Rib-Addi ),而获得某种自治权,见 EA 139 和 140 。
352 Boling and Wright, 265 页,建议约书亚“不该负所有的责任”,而是“被迫立下和约”的。 Butler, 103 页,看法比较中肯:“约书亚受到责难。”
353 NIV 将两行合并在一起,使平行的诗体看来像散文。
354 参 Liverani, Prestige and Interest,230 ~ 239 页。
ii. 基遍人被揭穿(九 16 ~ 27 )
这一段共分三部分, 16 ~ 18 节为摘要,然后下文再作进一步的描述:以色列人发现上当( 19 ~ 21 节)、质询基遍人( 22 ~ 25 节),以及放过他们( 26 ~ 27 节)。 16 ~ 18 节的摘要省略了对话部分。
16. 三天\cs8 (参:书二 22 的注释 )是指过了几天。以色列人也像第 1 节和第 3 节的诸国,会 听见 消息而采取行动。 17 节用两句重复的话,强调以色列所听见的事。这两句中都提到“他们”,和一个字根意义为“附近”(希伯来文 qbr )的字,这些字在希伯来圣经中是平行排列:
近邻 他们是〔基遍人〕 对他们〔以色列人〕
靠近他们 他们是〔基遍人〕 住
第二句很像以色列人在第 8 节的询问,只是从第二人称单数(“你”)转成第三人称复数(“他们”)。由此可见,以色列人发现,基遍人过去刻意否定的,其实正是事实。
17. 他们 起行 到基遍人的城,而证实了这件事。 17 节以色列人所走访的基遍人城镇,包括基遍、基非拉( Khirbet il-Kefireh ,基遍西南西方 5 哩)、基列耶琳( Tell el-Azhar ,约在耶路撒冷西北 8 哩),和比录( el-Bireh ,在 Khirbet Raddana? )。这些遗址都在便雅悯境内。
18
~
19.
由于基遍人顺服和约,以色列的领袖没有将他们杀死,保留了他们的性命。这是依据他们在“耶和华,以色列之神”面前所起的誓。这种对神的描述语,在旧约中出现了
119
次,主要是在历史书中,只有
3
次出现在摩西五经内。其中
1
次是在出埃及记五
1
,摩西与亚伦向法老如此介绍神;
1
次在出埃及记三十二
27
,神下令惩罚那些拜金牛犊的人;还有
1
次是在出埃及记三十四
23
,讲到以色列的男子必须一年
3
次朝见神。这个词除了在此出现
2
次以外,在约书亚记还出现过
12
次,包括:亚干的事件(七
13
、
19
、
20
)、以巴录山上的祭坛(八
3
)、击溃南方联军(十
40
、
42
)、利未人的产业(十三
14
、
33
)、迦勒的忠心(十四
14
)、约但河东诸族表明对神的忠心(二十二
24
),以及约书亚描述神与以色列之约的开头与结尾(二十四
2
、
23
)。在其他地方,这个词常
此处 2 次提到指着耶和华,以色列之神所起的誓。 18 节末了的声明── 全会众就向首领发怨言 ──被框在其中。动词“发怨言”(希伯来: lu^m )只在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中出现过(或许也包括:诗五十九 15 ;希伯来圣经 16 ),描述在旷野飘流时期,以色列人最可恶的一个特色,就是对领袖和神大表不满。此处,百姓不是单抱怨约书亚,而是抱怨所有的首领。因此,约书亚的领导还没有出现危机。这里的抱怨也没有针对神,或祂的作为,而经文对百姓的抱怨并没有负面的评语。百姓是不满首领仓促间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使他们全都陷入危机,无法遵照神的命令,灭绝当地所有的居民。
20. 首领想要避免的 忿怒 (希伯来: qes]ep[ ),在约书亚记另外只出现过一次,即二十二 20 。那里乃是追忆因着亚干的罪,神将忿怒临到以色列人,意思应当是指军事上的失败。以色列的首领希望不再重蹈第七章的覆辙。所以他们必须恪守约定,无论代价如何的大。显然以色列首领在起誓与基遍人立约时,并没有附带条件,即基遍人必须要诚实。所以,尽管他们的谎言被识破,誓言依然有效。这样一来,约书亚就不得不担负起拯救基遍人的角色,这也是百姓的怨言之一。他们得到拯救,不单是因为双方曾立约,更是因为约书亚也在约中有份。
21. 要基遍人作为圣所 劈柴挑水的人 ,这个意见显示,凡住在该地的外邦人就必须作这些事(申二十九 11 ;希伯来圣经 10 )。虽然劈柴的斧头可以当作武器使用(耶四十六 22 ),不过这里的描述意思是作和平的用途。挑水是为了生存而每天必须作的事,这对基遍的居民尤其适用,因为在当地找到山地最大的井之一。既然圣经提到挑水(撒下二 12 ~\cs16 17 ;耶四十一 12 ),这井很可能是附近一带的重要水源。在联合王国时期,有一个以色列的圣所相当出名,地点或在基遍,或在它附近(也是在邻近的 Nebi Samwil ),这或许是基遍人所保存下来的。 355 让基遍人作奴仆,也符合对归降以色列之人的要求(申二十 10 ~ 15 ,士一 28 )。他们的服役或许不单在圣所,还包括要服事以色列会众。
22 ~ 23. 约书亚第二次向基遍人讲话。经文不再提到其他的首领;后来提到时,只是在处理以色列内部的事(书十七 4 ,二十二 14 、 30 、 32 ),而不是在与非以色列人打交道。约书亚担负起作以色列人代表的责任。他再度质询基遍人,这问题他在第 8 节也曾提出,而当时基遍人说了谎话。他问基遍人为何不说实话。第 6 ~ 14 节和 22 ~ 25 节的对话,透露了许多细节,也有不少重复。这显示以色列人并非故意不顺服,他们没有要违背灭绝所有居民的命令。以色列人相信基遍人,但基遍人耍了诈。虽然以色列人违背圣约是无意的,但仍然犯了未向神请示的罪( 14 节)。以色列人没有受到神的咒诅,但基遍人却受到咒诅。约书亚在这卷书中还提到其他的咒诅(希伯来: ~a{ru^r ),就是要重建耶利哥的人会受咒诅(书六 26 )。受咒诅的对象,是干涉神灭绝迦南居民之命令的人。
24 ~ 25. 基遍人也像喇合一样,承认他们知道神的命令,就是灭绝一切反对者。征服 全地 的应许,记在出埃及记三十二 13 ;申命记十一 25 ,十九 8 。对征服全地的期待,在约书亚记中出现了好几次(十 40 ,十一 16 、 23 ,二十一 43 )。约书亚曾用 奴仆 来称基遍人,此处他们用这词自称。他们的结束之词,重申这件事全在以色列人手中。其实, 奴仆 一词有两重意义:第一,基遍人现今全赖以色列人施恩;第二,以色列人对基遍人有责任。第十章便是这事的实现。在这里,这个词成了基遍人呼吁约书亚要以 善 和 正 待他们的理由。约书亚应当遵守约定,容许基遍人存活。耶利米书二十六 14 也有同样的说法,当别人以死威胁他时,他辩称,自己所传的信息是由神而来,并向指控他的人说, 你们看何为善,何为正,就那样待我罢 。这两次的用法,都是呼吁在上有权柄者按公平而行,放过呼吁者,容其存活。 356
26 ~ 27. 约书亚之名意指拯救。但经文只有这一次算他作了拯救之工,就是放过基遍人。 357 有些以色列人十分忿怒,要杀基遍人,而约书亚释放了他们。不过,这种忿怒存留在部分以色列人当中,历久不衰,如,扫罗想要灭尽他们,后来基遍人又报复扫罗的后代(撒下二十一 1 ~ 9 )。但是,约书亚的誓言和应许依旧有效,甚至后来部分基遍人与被掳者一同回来,重建耶路撒冷(尼七 25 )。经文所提到的祭坛,或许是后来所罗门到基遍献祭的那座(参 21 节的注释),但这里既说 在耶和华所要选择的地方,为耶和华的坛 ,读者自会连想到第八章以巴路山上的坛。这样,便将以巴路山上与神立的约,和基遍与以色列的约拉上关系。基遍人成了神祭坛的奴仆,就不会被神拒绝了,反倒能在神面前,参与在敬拜的人当中。他们要在“神所选择的地方”之祭坛服事,让人想到申命记十二 5 同样的词汇,那里是记载,敬拜以色列的神应当遵守怎样的程序。因此,基遍人正式被以色列人接纳,能参与他们的生活与敬拜。
杨格指出,在埃及、亚述,和赫人的历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就是某一族人听见入侵军队之名声,便自愿成为他们的奴隶,以交换自己的性命。 358 古代近东诸王用这一类故事夸耀自己的伟大,称不战而降的人有智慧,并以不杀之恩显明他们的怜悯。在约书亚记里,这则故事或许也可达到以上的目的。南方和北方联盟的诸王(九 1 ~ 2 ),应当可以从基遍人知道,他们也可以投降以色列人,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国。他们不这么作(十一 19 ),更显示出已达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们就像法老一样,心里刚硬,非要背叛,以致以色列人别无他法,只有与他们作战,才能顺服神,征服全地。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的焦点为以色列首领的软弱,和会众对他们埋怨的态度。以色列人从亚干和艾城的事件中,学到不可违约。他们在以巴路山上的圣约,与和敌人所立的约成了对比。不过,这故事以一个同样的敬拜地点,将两个约和两个民族连结起来。这段经文也成为伏笔,因基遍人将使以色列人卷入与南方诸王的战争中。最后,这故事亦符合以色列人的目标,使他们在神所赋与的使命上又向前迈了一步。
对基督徒而言,基遍人(和喇合一样)加入了神的圣约团体,使人不能再自以为义。这故事教导我们要看重每一种民族,将基督的生命带到他们当中(参:加三 28 )。
355
参:王上三
4
~
5
;代上十六
39
,二十一
29
;代下一
3
~
13; J. Blenkinsopp, Gibeon and
356 耶利米在二十六 15 的说明,也适用于基遍人:“但你们要确实的知道,若把我治死,就使无辜人的血归到你们了。”
357 不过,希伯来文的字根不相同。约书亚是 ys% 。在 26 节中则是 ns]l 。
358 Younger, 200 ~ 204 页。 Younger 自各种不同的时代和国家取材,与约书亚记九至十二章作比较,在时期和种族背景上更广,超过 J. van Seter, 'Joshua's Campaign of Canaan and Near EasternHistoriography', SJOT, 4, 1990, 1 ~ 12 页所建议的新亚述时期。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