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六章 六1 他们必须离开基本的道理,在圣经的知识上进到成熟的地步(五11~14),否则便可能会离开真道(六4~
希伯来书第六章 六1 他们必须离开基本的道理,在圣经的知识上进到成熟的地步(五11~14),否则便可能会离开真道(六4~
希伯来书第六章
六1 他们必须离开基本的道理,在圣经的知识上进到成熟的地步(五11~14),否则便可能会离开真道(六4~8)。作者选择这几项作「基本」的道理,或许因为这是犹太教用来教导皈依者的基本道理,而作者的读者可能在跟随耶稣之前便晓得其内容。这些代表犹太教的教导,对跟随*基督的人仍然有用。犹太教强调* 悔改,视为罪恶的解毒剂,异教徒皈依犹太教时,也要作一次彻底的悔改;犹太教自然也会强调信心。虽然「死」行可以反映一般犹太人对偶像的排斥,视之如死者,但从上下文来看,应当不是特别暗示这种说法;参九章14节。
六2~3 「*洗礼」可能是指犹太教各种仪式性的洁净礼,其中和基督教最有关系的,乃是皈依之人* 入教的洗礼,表明涤除从前异教徒生活的种种污秽。犹太人去敬拜时,会按手在祭物上,而犹太教师会按手在* 门徒身上,授予职位;后者与基督教的作法比较相关。死人* 复活和永远审判都是标准的犹太教义,不过一些受 * 希腊文化影响的犹太教徒,却对这类教训感到尴尬。
六4 早期犹太教严格限制 * 圣灵的彰显。*死海古卷将圣灵的活动限制在光明之子当中,就是那些同意他们看法的人;但除了这些记载以及基督徒的典籍之外,其他作者认为圣灵极其罕见。*拉比尤其持这种看法;他们一般声称,圣灵非常罕有,甚至若有人配得着,而因着他所处的世代不配,以致他也得不着。
「蒙了光照」显然是指信主,如十章32节;死海古卷同样称他们的教师为「光照者」,而追随之人为「光明的儿女」。「尝到」一般的意思是「经验到」(二9),而由本书信中对「天」的用法(参三1,八1~5),以及早期基督徒作品将圣灵局限在基督徒当中的情况看来,这个人应该已经真正信主。
六5 犹太教大半认为现今的世代是在罪恶之下,但相信在未来的世代,就是当神叫死人复活,对他们施以审判之后,祂的统治将不会再受到挑战。基督徒发现,他们已经开始经历到未来世界的生活;他们是未来 * 国度的先遣部队(参四10~11的注释)。有关「道」,参四章2节和12节的注释。
六6 知道得愈多的人,神对他们的要求也愈高(民十四22~23)。犹太教一般相信,有些人厚颜无耻的背叛神,明知故犯,因此不可能再*悔改;不过,他们所犯的罪必须是极其严重的。* 拉比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例如:据说拉比梅尔(Meir)坚称,恶名昭彰的叛徒伊莱沙.宾.阿布亚(Elisha ben Abuya)仍然可以悔改。但是大多数人似乎认为,某些人可能会悖逆得太过分,无法回头,包括玛拿西王在内。*死海古卷也证实,有一个人在该团体里已经十年(因此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后来却背离而去,他永远不可以再回来。
但有些作者指出,这一节是指故意的背叛,并不是指单一的罪行,或随流失去的现象,这些是可以纠正的,还有悔改的机会;在雅五19~20,随流失去的人还可以回头。
此处的重点不是神不接受悔改,而是有些人的心变成很硬,不愿意悔改,因为他们拒绝承认基督──那惟一的悔改凭借。他们既然故意选择相信那将耶稣钉十字架的信仰,就必须再度承担起杀死祂的责任。
六7~8 有些人也用被荆棘和蒺藜挤至窒息的土地作比方,指恶人和其灵魂的归宿就是荒凉与死亡(如:赛五6)。犹太教视叛徒如灵里死亡的人,*毕达哥拉斯派及其他一些学派也是如此。
六9 希腊罗马的道德学家常以提醒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劝勉,藉此使他们的话显得不那么犀利,使人更容易接受:「当然,我们知道,你们绝不会做这样的事。」如果他们真的认为读者极可能走上歧途,他们会把事情讲得更严重,并责备读者。
六10 「服事圣徒」(KJV、NASB)可能指经济上的帮补。这可能是指他们继续捐款去帮助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就是保罗所开始的事工(罗十五25),不过到了主后六十八年,耶路撒冷已被包围,基督徒都已经平安逃到旷野,捐款就必须送到犹大其他的地方。有关施舍,请参:马太福音六2~4的注释。
六11~12 古代的道德劝勉常要人效法正面的模范(其中有些人,作者将列在第十一章中)。以色列「继承」应许之地,因此犹太教说,义人将「继承」(和合本:承受)未来的世界。
六13~20
对耶稣的誓言必兑现
作者把神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接续六12的主题),与祂赐给那位按麦基洗德的等次作祭司之人的应许作比较。虽然他没有引用诗篇一一○4,就是提到这应许的经文,但透过他的说明,读者自然能明白这乃是他的前提。
六13~17 神「指着自己」起誓(创二十二16;出三十二13),正如祂应许那位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的人一样(诗一一○4)。
这是神在* 旧约里所起的几个誓言之一。神曾向大卫起誓(诗八十九35、49,一三二11),犹太人期望这誓言在*弥赛亚身上应验;祂起誓要审判以色列的罪,也照样行了(诗一○六26)。人最大的誓是「指着神」起的,而神「指自己」起誓时,祂的话便有保障,尤其有几回誓言中包括一项应许,即祂不改变心意(诗一一○4;赛四十五23)。正如诗篇一一○4一样,神指着自己起誓,绝不改变心意,到审判的日子,人人都必承认祂(赛四十五23);祂同样指着自己起誓,要将审判临到犹大的王室(耶二十二5)、逃到埃及的犹大难民(耶四十四26)、以色列(摩四2,六8)、以东(耶四十九13)、巴比伦(耶五十一14)。*斐罗声称,惟独神配得为自己的诚实作见证,不过他也认为,凡是神的话都具有誓言的效力,因此神其实并没有按字面指着自己起誓。这段上下文堆积了好些标准的法律词汇,这并不让人意外,因为起誓常在法庭中使用,具法律效力。
六18 虽然神起誓的事不仅这两件,但作者在此强调他刚才提过的两项应许:一是赐给亚伯拉罕,另一是赐给照麦基洗德等次的祭司。希腊哲学家相信,神祇是不能改变或更动的;大部分犹太人相信,他们的神是绝对的,祂的性情不会改变,只是祂会照着人的状况来对待他们(诗十八25~26)。因此,誓言有其重要性,尽管犹太和希腊的哲学家都相信,真正的那位神(与神话中古怪的希腊神祇不同)绝不会说谎。
六19 在希腊罗马的文学中,「锚」是常见的比方,尤其指盼望(就是由良好的道德而生的期盼)的可靠与把握。「通入幔内」,意思是信徒在「至圣所」内(参:利十六2,只有大祭司一年可以进去一次的地方)有可靠的盼望。
后期 * 拉比的作品也描述神「在幔内」,祂从那里发号施令。这种类似的说法显示,希伯来书的读者可能明白作者的犹太式表达法,意谓神乃在天上,不过作者最直接的材料仍是 * 旧约。作者不是指地上的至圣所,而是指灵里的,在天上的圣所中(参八1~5的注释)。
六20 在本书中,耶稣常以先锋的身分出现(可与二10,五9的概念相比);这个词可以指军队的先遣部队、初熟的果子、赛跑的第一名,等等。它总是代表后面还有接着来的一群。
渔业博物馆中的船锚
_
——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