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十一1~31信心的英雄  作者在十一章1节为信心下定义,并用十一章2节引介他的论点,然后综观圣经历史中

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十一1~31信心的英雄  作者在十一章1节为信心下定义,并用十一章2节引介他的论点,然后综观圣经历史中

希伯来书相关章:

希伯来书第十一章

十一1~31
信心的英雄
  作者在十一章1节为信心下定义,并用十一章2节引介他的论点,然后综观圣经历史中信心的榜样。这一章所定义的信心,是向神对未来的应许满有把握,这种把握使人能坚忍到底(十32~39)。
  本章在形式上,是文学的佳作。它采用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即所谓历史回顾法,提纲挈领的讲述犹太历史,以凸显某一重点;其他例子如,使徒行传第七章,马喀比一书二49~69,和传道经四十四至五十章。这段回顾是由颂德式的传记法写成,即写道德人士的美事。古代道德人士在倡导某个德行时,常会用身体力行之人作榜样,有时候也会因此而为这些人写传记。作者写本章时,采用一种文学笔法,即首语重复法,在开始写一个新的事迹时,都用同一个希腊字:「因着信」。

十一1 作者用未来的赏赐来定义信心,如十章32~39节(本节中常译为「如今」的希腊字,直译为「但」或「和」)。犹太人对最终「盼望」的定义,是从未来主的日子来看。这种盼望在现今则是一种不能动摇的把握:「确据」(NASB、NRSV;「有把握」,NIV)出现在希腊商业文件中,意思是「所有权状」。对希腊读者而言,那「看不见的」乃是永恒的,在天上;此处它也指未来将发生的事,如犹太人对 * 启示事件的期待(十一7;参十一27)。

十一2 「得到了认可」(NASB),直译是「得到了见证」,和十一章4、5、39节一样:他们生命的见证和神的称许,保证他们在审判之日会被宣告为义人。

十一3 * 旧约常教导这个原则(如:箴三19~20),但因为作者是从圣经历史的开端来写,故他是指创世记第一章的创造。希腊人的宇宙观(如:Hesiod、Empedocles)和许多犹太人的文献(如:马喀比二书七28)不同,他们认为宇宙是从先存的物质而来,而这些物质原来一片混乱;*柏拉图和 * 斐罗都相信,看得见的宇宙是从看得见的物质形成的。但是斐罗与许多犹太教师相信,物质宇宙是根据神那看不见的理念模式而来,蕴藏在祂的「话语」或祂的「智慧」中。虽然这个观点可能透露出一些希腊哲学的影响(尤其是 * 斯多亚派),但更深扎根在旧约中,可依据旧约来辩护(如:箴八22~31)。

十一4 犹太文学常称赞殉道者,并以埃布尔为头一位为道殉难者。(参如:马喀比四书十八10~19;太二十三35)。在亚伯拉罕遗训(一本次经,时代不确定)中,埃布尔甚至取代了希腊的迈诺斯神〔Minos〕,成了审判死人的人(在禧年书中,这个角色归给以诺)。以赛亚升天书和摩西启示录(亦是犹太作品,年代不确定)都高举埃布尔,视他为义人中最崇高的一位。斐罗写道,该隐的自爱导致他落入永远的沈沦;其他的早期犹太文献,例如:禧年书和以诺一书,还加给他其他的刑罚。「他仍旧说话」,而作者在希伯来书十二24还隐约用到创世记四10,即为例证。

十一5 犹太文献对以诺的看法不一。受 * 希腊人影响最深的犹太人,把他与阿拉斯(Atlas,译注:希腊神话双肩掮天之巨人)或其他人物认同。*爱色尼人和另一些传统的文献推崇以诺,视他为最公义的圣人,一直没有死(如:传道经、以诺一书、* 昆兰的创世记次经、禧年书)。然而许多 * 拉比却对这个一致的说法产生反弹,最后他们把「神将他取去」解释为「神杀了他」,使他能死在义中,因为(据他们说)他在义和不义的行为中间翻来覆去。
  希伯来书的作者采用最常见的犹太解释,也就是以最自然的方式来解释创世记五21~24:神将以诺活生生地取到天上去,因为他「与神同行」(即:讨祂喜悦)。希伯来书的作者像一些作者(如:*伪斐罗)一样,完全按照圣经的记载,没有用后人所发挥的写法。

十一6 道德学家通常会根据他们所举的榜样写下训示;在此处,倘若以诺讨神喜悦,显然他便有信心。希伯来书的作者从以诺的故事(5节)所引出的训诲,十分符合他自己书信的整个内容:除了信之外,还有「就近」〔神〕(十22)、「赏赐」(十35,十一26),而「寻求」(十三14,参十二17)也可能算在内。

十一7 挪亚同样也是早期犹太教中的英雄,不过后来 *拉比对他的强调,不如早期的传说,且把有关他传奇出生的故事转到摩西身上。

十一8 犹太教一直对亚伯拉罕的信心推崇备至(参:罗四1~22的前言)。按照历史,亚伯拉罕可能属于一大批迁移之民之一(参:创十一31~32),但由于顺服神的呼召,他离开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这是一个信心的行动(创十二1、4)。亚伯拉罕的顺服被当作信心的典范,最早是从创世记写作时开始,就是摩西呼召百姓离开埃及之时;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要他的读者准备放弃自己舒适的家。

十一9~10 *散居之犹太人常称神为世界的「建筑师」和「盖造者」(参三4)。哲学家会把宇宙比作一座城,*斐罗视天(或德行,或道──神的话)为「母城」,是神所设计或建造的;我们在地上找不到天上的耶路撒冷。另一些犹太人视新耶路撒冷为未来世代中神的城(*死海古卷……等;参:加四26的注释);有关其根基,参启示录二十一14的注释。亦可与希伯来书十三14相较。*旧约经文,如诗篇一三七5~6,和新约经文,如本段,暗示基督徒未来的盼望和以色列的历史密不可分,而基督徒若将这盼望从它在以色列古史的停泊港解缆,则是帮了倒忙。

十一11 撒拉是旧约中一位有信心的女子,正如亚伯拉罕是有信心的男子一样;后期犹太文献也推崇她为伟大的女先祖。

十一12 作者在此引用创世记二十二17,旧约后来常响应这说法。

十一13~16 *散居的犹太人视自己在万国中只是「寄居者」;此处的词汇在旧约有先例(尤其创二十三4;参:利二十五23)。正如 * 斐罗一样,这位作者相信地上并非义人的家乡;天上才是。但是他对这个概念的写法,比斐罗更合乎犹太人的传统,是期盼一未来的城(亦参十一9~10的注释)。

十一17~19 亚伯拉罕献艾萨克,是在他多年等候这个应许之子之后的事,是他信心最终的考验(创二十二),犹太文献经常强调这一点。这个举动被视为信心的典范,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起而效之(见:*马喀比四书十四20,十五28,十六20)。虽然犹太文献也注意到艾萨克甘愿被献为祭(最早始于 * 伪斐罗),不过希伯来书的作者并没有在圣经的 * 叙事之外再另行添加,只是对亚伯拉罕的确信之本质作了解释(若有必要,神会使他从死里复活;神能叫人从死里复活,是犹太人每天的祷告中都颂赞的事)。「独生的」儿子(参:创二十二2,希伯来经文和犹太文献)有时意思是指「特别钟爱的」(*七十士译本,其他一些犹太文献),尤其用在艾萨克身上,因艾萨克从来不是亚伯拉罕惟一的儿子。

十一20 犹太读者认为,艾萨克的祝福是受到神的感动,其中包括了对未来的预言(创二十七28~29、39~40)。

十一21 创世记四十九章也被视为预言,而犹太作者后来将预言扩大(也为十二先祖各写遗嘱,交托这些先祖的孩子)。

十一22 参:创世记五十24~25。约瑟的信心让他对不在他有生之年实现的应许仍存盼望。

十一23 希伯来书的作者此处是按照圣经的记载而写(采用 * 七十士译本,希伯来经文只提到他母亲决定要救他,出二2~3),不过许多犹太作者都把摩西出生的故事大大渲染,尤其是他的美貌,说他的荣光在出生时照亮了整个房间……等。这些故事愈到晚期愈流行。

十一24~25 作者在此提出了道德的应用,不过并没有超越圣经的记载。这段时期许多犹太人的故事,尤其是 * 散居之犹太人的故事,常把摩西描述为一位埃及的军事英雄,强调他的学识渊博(参:徒七22的注释)。希伯来书的作者可能接受斐罗所肯定的看法,即身为法老女儿之子的摩西可以成为法老的继承人。倘若如此(按照罗马对领养的看法),摩西拒绝这个地位,而与他受压迫的同胞认同(十一26),就更形重要了。希腊哲人与道德家常强调,忍受艰难比屈服于享乐之下更高贵,而犹太传统则强调,尊崇神比一切更重要。

十一26 为更伟大的事──诸如敬虔或智慧──而放弃财富的情节,在犹太和希腊罗马的故事中经常出现,圣经所记摩西的生平,显然是这个主题的佳例。

十一27 出埃及记二14~15暗示,摩西惧怕当时的王;倘若这段经文是指他杀了埃及人之后头一次逃离埃及,那么作者可能是特别指某种惧怕(即:摩西并没有惧怕到否认自己同胞的地步),也可能是将这种惧怕相对化,强调摩西对眼不能见之神的信心。有些作者,如斐罗和约瑟夫,将摩西逃走的原因中,把惧怕的成分淡化或抹杀。不过,他也可能是指摩西第二次离开埃及,带走所有的以色列人;第28节也提到他(单数)守逾越节,虽然明明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守。散居的犹太人常称神为「不可见者」。

十一28 本节可参照:出埃及记十二章,所有犹太人都对该章非常熟悉,尤其因年年都要庆祝逾越节。由于作者是以传记的方式写作,所以他对以色列人的共同经验只是一笔带过(29节),不像对摩西的写法。

十一29 参照:出埃及记十四29和尼赫迈亚记九11。出埃及记报导,在这件神迹之后以色列人极有信心(出十四31),不过摩西和百姓走进海底的行动,也需要一些信心(参:出十四10~22)。犹太教师为出埃及的近因争辩不休,有些人肯定以色列人的信心,但大多数人将此次神迹归功于他们先祖的信心或功德。

十一30 参照:约书亚记六章。有些学者抱怨说,耶利哥遗址在约书亚时代尚无人居住,因为如今并没有什么当年城市的遗物。但是有位考古学者将该城废墟之层的失落归咎于腐蚀,她的看法显然是正确的;通常若要形成土墩、留下废墟,必须在城墙还存在的情况之下。如果耶利哥的城墙倾倒了,那一层的遗物很有可能在腐蚀之下消失殆尽。

十一31 后期犹太文学常称赞喇合的美丽,有些称她为女先知,是皈信犹太教之人的典范;虽然 * 约瑟夫称许她,但 * 斐罗和多数早期犹太文学却很少谈及到她。希伯来书和雅各布书二25都是按照圣经的记载来谈。
十一32~40
其他的信心英雄榜
十一32 作者的主题仍然为「因着信」,不过就像 *斐罗、* 辛尼加等在* 修辞学上颇有素养的作者一样,他提示说,虽然他能继续写下去,但却要在此打住,只简短的作一总结。这一提示给人的印象为,他可以提供更多证据或更多例子(在此也是正确的);但是他决定,他所写的已经足够证明他的要点,再多说或许就会让读者感到不耐烦。有些古代的修辞学者为了展现口才,在法庭上会滔滔不绝达数小时之久。为了让人明白他未能尽述的内容,他把想要讲的列为大纲。这也是一种标准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容许他往前推进,一方面让他展现所无法详述的事。
  他提到一些士师(受托牧养以色列之人,代上十七6)的名字、大卫(理想的君王)、撒母耳(先知学校的创立人,监督全国由士师时代转入君主时代),以及其他的一些先知。这个清单中以巴拉取代底波拉,符合后期 * 拉比的传统,即降低圣经中女先知的地位,不过 * 旧约在士师记四、五章之外,再没有提到底波拉或巴拉。从第一世纪读者的观点来看,虽然底波拉是主要的信心领袖,但巴拉是胜利的正式代表。

十一33 这一节的前三个叙述是一般性的,但第四个特别是指但以理(但六16~24;参:马喀比一书二60);这个故事在早期典籍中被夸大(贝尔和龙三十一至三十二章),但希伯来书的作者是根据圣经的记载而写。其他的犹太作者也讲到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怎样不畏狮子和烈焰,坚守信心,是众人的榜样(有关殉道者,参 * 马喀比四书十三9,十六3、21~22)。

十一34 灭了烈火的猛势是特指但以理的三位朋友(但三23~27;马喀比一书二59;马喀比三书六6;参:赛四十三2),不过犹太典籍也把那故事的一些内容加到亚伯拉罕身上(*伪斐罗和后期的 * 拉比)。「软弱变成刚强」可能特别指参孙重新得到力量(士十六28~31),也可能是一般性的讲法,就像后面几则一样。这一节大半的词汇来自马喀比一书,其中包含许多历史题材,讲到在*旧约时期之后、* 新约时期之前敬虔的犹太人如何护卫 *律法。在古代世界,这卷书风行于犹太人当中。

十一35~36 在伊莱贾和伊莱沙的工作中,都有妇女得到孩子复活的事(王上十七21~24;王下四35~37)。「又有人」是转接手法:信心不一定总带来拯救(参:但三18),这是本书卷的读者已经明知的事(来十32~39),后来他们也可能亲身经历(十二4)。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马喀比殉道者的故事,他们受到各式各样的酷刑:被热水烫死、被剥皮、被巨轮分尸等。希腊人对酷刑的一般作法,包括用火烧、夹拇指和用轮子拉人使关节松脱(可能是这里的「严刑」所指),然后将犯人在这种毫无力气的情况下打死(有时把肚子当鼓来打)。*马喀比殉道者被鞭打,这是罗马人一直沿用的刑罚。所有谈到这些事的犹太典籍都同意,殉道者在* 复活时将得到优惠待遇,马喀比二书宣称,这盼望使殉道者能坚忍至死。

十一37 「被锯为二」符合主后第二世纪犹太人流行的一个传统说法,可能在这位作者的时代也已为人所知。当年以赛亚躲在一棵树里,而恶王玛拿西把那棵树──连同以赛亚──锯成两半。被石头打死的,包括一位名叫撒迦利亚的先知(代下二十四20~22;太二十三35);有些犹太典籍加上杰里迈亚。离群索居的先知有时会以粗糙的动物皮为衣(参 * 七十士译本所提伊莱贾的「斗篷」);伊莱贾和与他类似的先知避居旷野,而马喀比人后来也被迫住在同样的环境中。

十一38 马喀比游击队躲在犹大山区,就像从前大卫和他的部下躲避扫罗时一样。伊莱贾和一些先知有时被迫住在旷野。世界不配有的义人之观念,许多著作有类似的讲法,不过这个写法是本书作者所独有的。

十一39 这一节是十一章3~38节的结论,重述了十一章2节的主题。用主题来作结论,是 * 修辞学的标准作法。

十一40 此处「得完全」是指救恩的完成(一14),即 * 死人的复活(十一35)。在世界的末了,所有的义人都会一齐复活(但十二2、13)。 —— 《圣经背景注释》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来书   一章   希伯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来书   希伯   信心   亚伯拉罕   摩西   的人   原文   雅各   埃及   基督   上帝   自己的   他们的   亚伯   以色列   作者   字义   都是   注解   圣经   基督徒   旧约   的是   信徒   这是   先知   赏赐   更美   世界   儿子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