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希伯来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希伯来书
注释
十一1至十二13信心与坚忍
作者在六章4至8节的经文中警告读者,之后便勉励读者坚持到底(六9-12),并勉励人「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以此作为总结。第十章的结尾也雷同。作者警告那些拒绝基督之人的后果,紧接着便是勉励读者在信心中「勇敢」和「忍耐」,持守到底,直至「可以得着所应许的」(十26-39)。然后在第十一章,作者从旧约里找出许多不同模式的信心。末后以「信心创始成终」者(十二2-3)耶稣为这信心的极峰。信徒若要得到鼓励,忍受各种的敌对和患难(十二1-13),就要留意这「见证人的云彩」,特别是耶稣。
虽然十一章1至40节是精心构思的单元,但是十二章1至13节却是与这一段息息相关的。第十一章将信心和忍耐的课题连贯在一起,成了十二章1至13节呼吁众人忍耐的基础。正如我们所提过的,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忍耐,并十字架的羞辱,是信心至高的榜样。作者将在这一整段里,强调旧约信徒的光景,与基督徒等候神计划成就的情形类同。无论如何,基督的工作显然的使我们有更确实的把握,叫我们得着神所应许的。
十一1-40赞扬信心
作者首先给信心下定义(1-2节),虽然这定义并不算完全,但足够预备读者,使人明白接着的整个段落的论点。宇宙是藉神的话造成的,这教义是作者论及的那种信心的基础。作者用这样的信心来勉励读者(3节)。他有系统地从创世记综览至乔舒亚记,然后强调信心在个人──神救赎计划的中心──生活中的角色(4-31节)。作者特别留意亚伯拉罕和撒拉(8-19节),还有摩西(23-28节)。然后略述从士师时期,直至主前第二世纪马加比叛乱时期的神圣历史,并把焦点放在对神忠心到底的人所忍受的患难。最后两节则把旧约时期的信徒与基督徒相比(39-40节),形成了连接到下一章的桥梁。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都误解信心,以为信心不过是「痴心妄想」或「如意算盘」,是某种特殊宗教信仰和实践(就如回教徒的信心),处身于如此的世界里,能够对神所喜悦的信心有完全的认识是十分难得的。希伯来书指出信心、盼望、顺从和忍耐之间的关系,表明我们所说的信心,超越了仅仅是在知识上的认同某种信仰。神所悦纳的信心是看重神的话语,在今世过一个有盼望、顺服的生活,等候主成就祂的应许。这样的信心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患难和逼迫。
第1-2节在这里,作者说明信心基本的特质。信心是有关将来的事(「所望之事」)和看不到的事物(「未见之事」)。新国际译本(「肯定所望之事」)高举信心的表现,正是我们确信神的应许的表达。然而,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译作「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质(hypostasis)」(英正钦定本,和合本:「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或「信心使我们的盼望成为有实质」(新英语译本)。这样的译文指出所望之事经由我们的信心而成为真实。这并非意味着福音之所以是真实的,只因为我们相信它!信心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信心是指我们所盼望的真实的事物,在我们信心生活的经历中得到肯定。而这信心生活,就是因信神的应许而过的生活。此外,信就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信是「证实」或「验证」那看不见的真实的事物,就如神的存在、祂话语的信实和祂掌管着我们的世界和众生。这定义看似抽象,但接下来的例子就具体得多了。古人就在这样的信心上得了美好的证据(2节;原文是emartyrēthēsan,参4、5、39节)。圣经的记载神为他们的信心作见证,所以使他们成为我们诚信的「见证人」(十二1;原文是martyres)。
第3节作者以创世记的序曲为开始,因为圣经里有关实况(reality)的观点,根基就是相信神是一切存在物的创造者。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原文是aiōnas,正如一2)是藉神的话造成的。若神正管理着这自然界和历史,掌管着过去和现在,那么每个世代的信徒也可以相信祂对未来的应许,那管要付上的代价是多么重大。作者说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他是论及第1节有关信心的定义。信心辨识出这时空的宇宙,有看不见的本源,并且这宇宙继续有赖于神的话语来支。这信心的基础,就是记载在圣经里的启示。
第4-6节作者继续穿越旧约,指出埃布尔的信心显于献祭予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二人的不同,并不在于献祭的本质(创四3-4),乃在于这两兄弟的态度(正如创四4-7的解释)。神告诉该隐,若他行得好,他所献上的必然蒙悦纳(比较箴十五8)。但当神指出他的礼物所作的见证时,神便证明了埃布尔的义,也点出那使他有义行的信心。埃布尔仍旧说话,意味着他仍旧成为神所喜悦的信心的见证人。以诺被接去,不至于见死的经历,就是他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创世记五章22至24节指出,他「与神同行」。希伯来书将这句经文看作是他以信心为本的人生。因为,人非有信,就不得神的喜悦(6节)。这含义正配合第1节的信心定义那两个要素。任何「到」(直译作「就近」,正如四16,七25,十22,十二22)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肯定那看不见的),且相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相信祂会成就祂所应许的)。
第7节神警告挪亚有关未见的事,告诉他将临的洪水的审判(创六13-22)。他以「敬畏的心」、「虔诚的顺从」回应神这番话(五9用同样的字词来描述耶稣)。他建造方舟,表白了他的信心,拯救了他的家庭,也定了那世代的罪。挪亚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也就是说他明确流露的义行(创六9,七1),是信心的外显。
第8-10节直至第19节,亚伯拉罕确实是焦点人物。一方面因为他真的是信心的模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神成就救赎计划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里第一次追述神给亚伯拉罕将来要得为业之地的应许(创十二1)。因这应许,他遵命前行,甚至连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亚伯拉罕的信心,直截了当的神的呼召上显出来。顺服的动机是盼望能得着应许之地。因此,他在异地过着如客旅般的生活,并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后裔同住在帐篷里。作者描述亚伯拉罕为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并描绘他终极的目的地,是天上的国、天上的城邑,正如十一章13至16节,十二章22至24节和十三章14节所提及的。列祖等候神供应他们地上的产业之际,他们都晓得今生并非终结,乃是朝向未来的旅途。这未来,惟有神能为其百姓一手缔造。
第11-16节神给亚伯拉罕的第二个应许是无数的后裔,并要使他们成为大国(创十二1;参十三16,十五5)。虽然亚伯拉罕「过了生育的岁数」,「彷佛已死」,并且撒拉本身「不能生育」,但亚伯拉罕却因着信还能「作父亲」〔和合本:「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新国际译本:「亚伯拉罕虽过了岁数,而撒拉本身不能生育,但〔亚伯拉罕〕还能成为父亲」;新国际译本视本节的主语是亚伯拉罕(但其旁注则列出如同和合本的译法),而和合本则艾萨克拉为主语〕。他信心的根基是神的话语,且他也相信神的话是可信的(参十23)。所以,艾萨克的诞生正是有关后裔应许的初步应验(参六15)。但亚伯拉罕、艾萨克和雅各布在还未领受迦南地为地上的产业之前,便死去了。应许遥遥未现,人只有在远处望见和迎接(13节)它。他们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创二十三4,四十七4、9),就是清楚的表示自己要找一个家乡。若他们所思想的是出生地米所波大米,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回去,甚至在那里定居。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如第10节,作者将以色列的列祖和基督徒的信心紧系在一起。我们全都是信心朝圣者,受神为我们提供的产业所约束。他们学习在身处的境况中信靠神,寻求那超越地上产业的赏赐。他们并不像我们,拥有天上家乡那明确的应许,但神却因他们的信心,感到欣喜,并且透过耶稣基督,神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即十二22-24所提及「天上的耶路撒冷」)。
第17-19节神要求亚伯拉罕把艾萨克献上,当时他的信心再受考验(创二十二1-8)。既然神特别的宣告,说从艾萨克生的才是他的后裔(创二十一12),那么若艾萨克死了,也就绝望了。然而,亚伯拉罕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期待可以跟艾萨克一同从献祭的地方回来(创二十二5),因为他知道若神的目的是要应验那应许,艾萨克的存活就不容有失。他相信神会解决这难题。希伯来书下结论说亚伯拉罕彷佛(原文是en parabolē;九9)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时,其含义可能是说这事件预表神独生子的复活。
第20-22节艾萨克的信心在他年老时更表露无遗,尤其在他指着将来的事,给他的两个儿子祝福时(创二十七27-40)显明出来。在神的保守之下,神拯救的计划跟艾萨克天然的喜好和存心相对立,将由较年轻的儿子雅各布这一系得以成就。雅各布的信心同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是他扶着杖头敬拜神时显出来(创四十七31)。雅各布祝福约瑟的两个儿子,给弟弟最大的祝福(创四十八8-20)。此外,临终的时候,约瑟凭信心论到神应许的成就: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要求将他的骨灰埋葬于应许之地(创五十24-25)。在这3件事中,列祖们将视野超越一己的死亡,投注于神为其百姓所应许的赏赐上。
第23-28节本段描述信心,说到在敌对和患难时期维持神百姓的力量,这力量使他们能够战胜恐惧和试探,让神成就祂的计划。首先强调摩西父母的态度。他们显出大无畏的态度,对法老杀害希伯来人所有婴孩的王命誓不低头。他们无惧的表现,也借着收藏摩西3个月显明出来(23节;参出一22至二2)。在神里的信心与畏惧敌人,是互不相容的。
当摩西长大后,他拒绝被称为法老女儿之子,显出自己的信心(24节;参出二5-12)。正如亚伯拉罕,他拒绝地上的享受和保障,为求可以事奉又真又活的神。他大可以暂时享受罪中之乐(25节),但他却另有心志。事实上,他在埃及法庭上放弃自己原来尊贵的身分时,便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对摩西而言,为基督受的凌辱(直译「受膏者的耻辱」)会带给他更大的赏赐。摩西因为与神所膏立的百姓认同,经历了弥赛亚所忍受的耻辱和凌辱(十二2-3,十三13;参诗八十九50-51;彼前四12-16)。第1节所说的信心,其活生生的榜样,正是摩西的写照,因为他的秘诀,就是想望所要得的赏赐(参第6节),并且能够忍耐到底,是因为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26-27节)。摩西敬畏神过于埃及王!摩西相信神真的会实施可怕的审判,杀灭埃及的长子,所以他便遵从神的命令,遵守逾越节,行洒血的礼(28节;参出十一至十二)。以色列人家里要有血,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摩西的信心,成了神拯救其百姓的计划里重要的一环。
第29-31节神借着祂的应许,使以色列人鼓起勇气,过红海如行干地,显出大有信心。这应许是经摩西传达给他们的(如出十四13-14)。可是,当埃及军队随后追来时,他们却没有信心,以致被神的审判所胜。两个信心的例子,是取自以色列人攻打应许地时期的事件。耶利哥城墙倒塌,是因为以色列人以行动响应神奇特的命令,围绕耶利哥城7日(书六)。妓女喇合的信心,表现于她愿意接待以色列的探子(书二8-11)。她敬畏以色列人的神,过于耶利哥王,因此当神的审判临到那城中不顺从的人,她并没有与他们一同灭亡(书六22-25)。身为女人、外邦人,也是罪人,她加入了那些因信心得蒙拯救的行列。
第32-38节在这总结的段落里,作者特别提及4位士师(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一位王(戴维),以及塞缪尔和众先知,并以他们为信心的榜样。他接着便说明这样的信心在政治和军事上所能成就的事(33-34节)。其中他也特别暗示但以理(堵了狮子的口;但六22-23)和他3位朋友被丢进巴比伦火炉里的经历(灭了烈火的猛势,但三25-28)。信心至高的成就便是在复活里胜过死亡(35节)。有妇人在今生得自己的死人复活(例如王上十七17-24;王下四17-37)。另有些人则忍受严刑,并不肯苟且得释放,因此能够获得更美的复活以致得永生。这里有些生动的例子是取自次经;次经是在旧约历史时期以后的著作(例如《马加比二书》六19、28,七9、11、14)。作者举起一幅幅逼迫和监禁的画像,以说服当代读者们──他们所经历的原与往昔信徒们一样(36-38节;参十32-34),勉励他们在信心上坚忍到底。
第39-40节这些经文很贴切的给第十一章下结论,并转接到第十二章的呼吁。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意味着神为他们的信心作证,使他们成为别人的见证人,使人从他们身上看到真实的信心(参2节,十二1)。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得着所应许的(13节)。虽然他们在今生看到某些特殊的应许确实成就了(例如六15,十一11、13),但他们没有一人经历到弥赛亚时期和新约的祝福。在神充满恩惠的供应里,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就是说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享有因耶稣基督所带来的完全。作者要强调的是能活在「这末世」(一2)是何等荣幸。有关信徒们的完全,请参十14的解释。基督为了我们所成就的终极福祉,叫我们能与祂同享永远产业的应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