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第十三章-《圣经背景注释》
士师记第十三章-《圣经背景注释》
士师记第十三章
十三1~25
参孙出生
十三1 非利士人 士师记和撒母耳记上下闻名的那些非利士人,是主前一二○○年从爱琴海一带移居至巴勒斯坦之海上民族的一部分。学者一般相信就是这海上民族,驱使赫人帝国衰亡,并且摧毁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沿海多个城市,如:乌加列、推罗、西顿、米吉多、亚实基伦等;然而他们牵涉在这些地区只有间接证据而已。位于梅迪内哈布的著名壁画,描绘了他们和埃及法老兰塞三世打仗的战况。描述特洛伊城之围的荷马史诗,也反映了这个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这些来自克里特、希腊、安那托利亚的人,大概以塞浦路斯岛为发动攻击的基地。海上民族被逐出埃及之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非利士人的部落在巴勒斯坦南部沿海定居,建立了亚实基伦、亚实突、以革伦(米克纳遗址)、迦特(萨非遗址)、迦萨五个都城。
十三2 琐拉 琐拉今名萨尔阿(Sar'a),位于梭烈谷内,在耶路撒冷西面十六哩之处。梭烈谷是沿海平原经萨非拉前往耶路撒冷附近山地的主要通道。
_
梅迪内哈布壁画上的海战
十三2 不育 不育往往令妻子易受丈夫欺凌,因为按照大部分婚约,这都足以构成离婚的理由。此外,丈夫又会因此另立妻妾;新妻若能生儿育女,地位便在家中提升。但家庭斗争和精神压力却非经文的重点。玛挪亚妻子的不育,是显明日后参孙生命事业是超乎自然的因素之一。
十三4~5 拿细耳人的愿 拿细耳人的愿和古代近东大部分的愿一样,都是与神明所立的有条件协议,以献祭作为应允所求的响应。拿细耳的愿与众不同之处,是在献祭之前的禁戒时期。参孙的情况更是可圈可点,因为他的守戒时期不止几日或几周,而是一生之久。有关拿细耳之愿的详细讨论,参看:民数记六1~21的注释。
十三5 头发在仪式上的重要性 主前九世纪一个腓尼基的碑文,记载某人向女神亚施他特还愿时,将剃下来的头发奉献。经文没有讨论头发剃下来要怎么处理,这一点十分重要。它不是如上述的碑文需要献上,也不是如其他文化需要安置在庙宇或圣殿中。所奉献的头发是未剃的,不是已经剃下的。按照初民的想法,头发(以及血)是人生命精华的主要表征之一。故此,感应法术经常以它为原料。例如被称为先知的人向马里君王传达信息时,习惯附上一束头发。使他们可以用占卜来断定这先知的信息是否可信。
十三15~16 款客筵席 当时待客的风俗,是对于任何到访的陌生人,都要提供憩息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恢复精神,用一顿膳。目的是保证陌生人可以成为朋友。对象所提供的是预言之时,这一点当然更加重要。新鲜肉食最显慷慨,因为这不是他们日常所吃的食物。
十三17 名字的重要性 当时人相信名字和本人的本体和精髓息息相关,对于行法或施咒亦十分重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是施恩和信任的意思,从人的角度而言,更是自甘敞开的表示。十诫不许以色列人用耶和华的名字施法,试图控制祂。但玛挪亚在此并无恶念,也无意用这名字来召请神明。经文显示玛挪亚不知这是超自然的访客。因为他如果是先知的话,有人公开对他准确的宣告表示满意,自然会提高他的声誉。知道名字,才能如此报答这位先知。
十三19 素祭 本节形容素祭的字眼是「礼物」和贡品的意思。献这祭的意思是表示尊重和崇敬,同样的字眼在乌加列语和亚喀得语中(即迦南和美索不达米亚),亦有相同的用法。这种祭通常是在庆典而非忧伤或哀悼之时献上。一般来说只有一部分烧在坛上,象征式地献给主,其余留给主持典礼的祭司。素祭的材料是谷物、油、香。谷物是小麦磨成面粉之后留在筛子中的粗面粉。油是橄榄油;易燃,烹饪时可作酥化剂。香是乳香;用一种只产于阿拉伯半岛南部和索马利兰的树木胶脂制成。素祭只用小量的乳香,全数用闷火慢慢烧尽(进一步资料,见:利二的注释)。
十三19 在石上献祭 食物放在石上,就变成了祭物,在其上烧尽。盘石有时可作祭坛之用(撒上十四32~34),用意有时是流干祭牲的血。
十三22 忌看见神 神明有可畏、不可接近的荣光,并非以色列神学独有的概念。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祇也是藉其神圣光辉梅岚穆来显示权能。然而这种展示虽能令人丧胆,却不会使人丧生。经文中也能清楚看出这位使者并没有梅岚穆一类的荣光,因为玛挪亚没能看出他超自然的身分。古代近东文学之中并没有对应禁忌的例证。
十三24 参孙之名 参孙之名是意为「太阳」的希伯来语名词的一个形式。在他家南面两哩之处的小镇伯示麦,名字是「太阳之居所」或「太阳之庙」的意思。拜祭日头是已知的以色列异端宗教行为之一(王下二十三11)。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在某些浮雕(他纳的香台)和文学(如:诗八十2~3;申三十三2)中,耶和华有时被描绘为太阳。
十三25 玛哈尼但 玛哈尼但的意思是「但(支派)的营」,因此很可能不是指长期有人定居的地点。琐拉和以实陶(代尔舒贝布废墟〔Khirbet Deir Shubeib〕)相隔只有一哩,但这两个城镇中间流过的克萨朗干河(Wadi Kesalon)畔有一个水泉,可能就是本节所指的地方。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