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历代志下第23章查经资料

历代志下第廿三章

历代志下相关章:

历代志下第廿三章

E 三个衰落的君王(代下二十三1~二十六23

i. 约阿施(代下二十三1~二十四27

  「耶何耶大和众子膏他;众人说,『愿王万岁!』」(二十三11,NRSV)

  「祭司耶何耶大在世的时候,约阿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二十四2,REB、NEB)

  二十三1~18a,参:王下十一14~18

  二十三20~21,参:王下十一19~20

  二十四1~2,参:王下十一21~十二2

  二十四5~6,参:王下十二4~7

  二十四8,参:王下十二9

  二十四11~12,参:王下十二10~12

  二十四14,参:王下十二13

  二十四23,参:王下十二17

  二十四25,参:王下十二21、22b

  二十四26,参:王下十二22a

  二十四27,参:王下十二20、22c

  表面上看来,第二十三章记述一个武力政变,女王亚他利雅被大祭司耶何耶大推翻,然后他让七岁的约阿施登上宝座成为合法的国王(1~15节)。但实质的意义是将神的盟约原则,恢复到国家结构的合宜地位(16~21节)。约阿施的登基其实是面临迦南人的价值标准侵袭下,尝试保留犹大独特存在的理由,而不只是重新建立正统的国王。因着耶何耶大和百姓对神的应许所表现的勇气和忠心,这个目标毫无疑问在短期内是成功的。但是就中程和长程来说,结果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事情甚至在约阿施作王之时(二十四17~27)就已经不对劲,而由亚哈家示范的离经叛道至终还是得势。而这当然并不只是导致一名国王下台,乃是造成整个国家从他们的土地被驱离(代下三十六15~16)。另一方面,神保护的手从来没有离开祂的百姓,并且至终这个也是作者导引读者注意的所在。虽然约阿施登基的好处是短暂的,最后是藉由耶何耶大和百姓所表明的这种信心和信靠,才看得见神的国度真实地建立在祂百姓的内心里。

  这个故事基本上是沿袭列王纪下十一4~20,不过作了不少修改,诸如加添第1~2a、6、18b~19节。借着这些改变,三个已经在较早的经文出现的主题,现在成为中心思想。最为明显的是关于圣殿,它的圣洁和其中的服事人员。圣殿是要保持圣洁的(6、19节),并厘清利未人(6~8、18节;参:王下十一7~9、18)、歌唱者和守门者(4、13、18~19节)的角色。第二个主题是约阿施的登基,应验神对于大卫家的应许。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列王纪和历代志都指到约阿施为「君王」或「王的儿子」(明显地装作亚他利雅根本不存在!),历代志则更进一步说到,大卫的王朝和大卫敬拜模式的重建(3、18节,参9节)。历代志也省略耶户如何恢复北国的耶和华王权这平行记载(王下九~十),探讨盟约王权之存活,完全集中在大卫王室的冲突上。第三个主题是百姓的贡献。虽然他们在列王纪下十一13~20已经很重要,但是提到众族长(2节)、会众(3节),和所有的犹太人(8节),让他们作为盟约百姓格外地显著(参1、3、16节)。整体而言,历代志作者的版本刻画出神对祂的约之信实,并且在这政变中,是由百姓和他们的宗教领袖参与,而不是军队的官长。

  这些在历代志全都是典型的主题,并且将它们应用到作者同时代的人物是十分明显的。这里很清楚是要激励百姓,特别是祭司和利未人,能挺身而出并且表明他们对神应许的委身。如果神曾经保存濒临毁灭的大卫家室,祂也能够再次做到。就如从前,历代志作者在被掳归回后的读者心中营造出期待:另一位从大卫而出的国王能够再次统治以色列。惊人的是,他如此做的时候,并不是诉诸先知描绘的一个未来弥赛亚,而是指到一个人类的代表。这个与新约圣经指到大卫最后一个儿子将在以色列中行使王权的情形非常一致。耶稣的人性是重要的一部分,是约阿施、甚至亚他利雅都包含在内的君王族系的后裔;这个特点在新约各书卷中皆适时提及(太一6~16;罗一3;提后二8;启二十二16)。因此,耶何耶大的勇气也扮演一个必要的部分,使得大卫的支系得以被保存,直到耶稣显明祂的国度。

a. 约阿施在耶何耶大领导之下登基(代下二十三1~21

  1. 合法的国王恢复了(二十三1~11)。大祭司耶何耶大(参二十四6)在第七年行动(1节),那就是,当约阿施七岁的时候(二十四1),不过对于这个时间准确的意义并没有说明。祭司奋勇自强(参JB、REB、NEB),可能简单地意思是他行事果断。这个片语被用在几个国王开始执政之时,通常是正面的意义,不过在这个情形,耶何耶大是为别人的缘故行动,而不是为他自己(例参:代下十五8,十七1,二十七6)。

  政变的首要目标是要约阿施受膏成为国王(11节),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3节)是犹大全地利未人族长的聚集(2~3节,现中;「会众」,和合),也召集一些军队领袖来帮助(1节)。这些「叛军」这么容易招聚起来,可见亚他利雅的支持者很少。「会众」是一个历代志喜欢的辞汇,因为在被掳归回后的以色列具有关键角色(参:拉十1;尼八2)。在历代志里会众通常是指代表的团体,虽然其决定常常带有政治上的性质,但通常带有宗教色彩(参:代上十三2,二十九10;代下三十2)。领袖尊重会众乃是一个美德,值得注意的是当犹大在亚哈家之下完全没有提到会众(先前的出处是二十5、14)。所协议的约(3节)可能包含约阿施王权的许可权,耶何耶大的摄政。与军队的官长(1节)所立的最有可能的乃是一个初步着手的版本。

  大部分英译本的意思是这个孩童国王实际上是在会众中产生的「看哪,王的儿子!」(3节,NRSV)。有一些人觉得因此失去惊讶的关键因素,因而另有其他看法,或主张耶何耶大仅是建立这个男孩的身分(deVries),或是把这个片语合并到下一句,王的儿子必当作王(NIV)。即使他的出现只是短暂的,与王(不见于列王纪)是假设这男孩亲自在场,就如大祭司把这孩子「指给他们看」这句话所说的(王下十一4)。第3节最后的句子,神对大卫后裔的应许是加添的,不过清楚表明为什么作者相信政变的发生(参:代上十七10b~14;代下六10,二十一7)。

  第二个阶段是耶何耶大具体的训示(4~7节),不过细节很难弄清楚。有两个主要的困难,首先是各种不同团体之间的关系。历代志有三个守卫的团体护卫圣殿和宫殿,而剩下来的民众聚集在圣殿的院,列王纪下十一5~7是说到三个不同的团体,加上两个圣殿守卫队。第二个难题是历代志(不是在列王纪)称这些人中有些是祭司和利未人(6、8节),而列王纪只有提到「迦利人和护卫兵」,就是王室的护卫军(王下十一4)。虽然历代志作者没有简单地用前者来代替后者(参1、5、10、20节,与王下十一4、6、11、19节),他的确似乎是将那些在圣殿管辖区域守卫国王的人解释为利未人(参6节;王下十一7)。既然利未人并没有免除兵役,他们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全副武装(参:代上十一22~24,十二26~28,二十七5~6)。再者,历代志包括普通人(2~3节)和所有犹大人(8节,NIV),再加上列王纪所提及的应该是利未人的圣殿守卫(王下十一7),可见列王纪和历代志都提到普通人和利未人,而后者通常是强调利未人的贡献。

  百姓(5~6节)站在圣殿外院。他们要遵守耶和华的吩咐不得进入(6节,NIV边注;参GNB),而利未人要护卫国王,因为他被藏在圣殿里(二十二12)。这些门无法辨认,不过基址门(5节)可能是与书珥门相同(王下十一6)。那些被指派为守门者的(4节),可能是与守卫圣殿一个不知名的门相同的团体(王下十一6)。

  这个计画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时间上必须不能造成起疑,而安息日圣殿和宫殿守卫的交班,是最多带兵器的人自然活动的时机。惟一不寻常的是所有人不得离开(8节)。第二是亚他利雅因为敬拜巴力,可能对神圣殿活动所知甚少(17节),因此确实会感到惊讶。

  第三个阶段的高潮是膏立约阿施和欢呼(8~11节)。守卫所用的武器(9节)在圣殿中易于取得,可能是大卫打败敌人所掳获的各式战利品(代上十八7~11),而装饰的武器特别是为所罗门做的(代下九15~16)。翻译成小盾(新译、NIV、NRSV、RSV、JB;「小圆盾」,REB、NEB;「挡牌」,和合)可能是「箭袋」(也参:代上十八7)。143

  当男孩国王从圣殿前面出现,他似乎是完全被拿着武器,站在殿中间的人所保护,侍立在他左右(北边南边,10节,吕译)。讽刺的是,同样这个区域,也是后来约阿施下令杀害耶何耶大的儿子之处,因他出口抨击王的不当(代下二十四21)。这个字(NIV、RSV;「角落」,REB、NEB、JB)也很可能是指入口的某处,在大门和下一个转角之间。144

  这典礼是加冕礼和受膏礼(11节)。在历代志对于如此的一个事件,这是最完整的记载,其三个关键特色在历代志只有这里同时出现其中的两个特色。之一是冠冕,其实就是「王冠」,可能是由大祭司以及君王所戴的(出二十九6;利八9)。另一个是「见证」;(REB、RSV;约书,新译、NIV;「律法书」,和合)。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某种宝石,或是某种徽章,与王冠相当,或是作为档。145后者比较有可能,但也有可能是王权许可权的档(参NEB),或是整本盟约律法(参JB),或是关于王权的律法(申十七14~20;参GNB),或是一个奉献性的碑文。146上下文较支持包括会众决定这种看法(3节),不过,如果采取「见证」的意思,将会支持对于约一个较为广泛的观念。姑且不管到底是什么档,都是象征约阿施是根据神的盟约应许,而不是自己要作王的(参3节)。他的被膏立也是说到他被拣选是为了神的目的。除了约阿施之外,历代志记录受膏的只有大卫(代上十一3,十四8)、所罗门(代上二十三1,二十九22),和耶户(代下二十二7)。

  2. 篡位者被除去(二十三12~15)。亚他利雅大吃一惊,但是被非比寻常大众热忱的声音所吸引,急促但罕见地进到耶和华的殿(12节)。她看见约阿施,站在柱旁,应该是雅斤或波阿斯柱子,正在圣殿的入口(代下三17),或是站在一个「台」上(NEB),不过后者的译法在原文加了些微的修正。在快乐的群众当中也有歌唱的(参「大唱诗歌」,和合、REB、NEB;有少数的英译本以MT译为官长,新译、NIV,或是「军长」,RSV)和「音乐家」(GNB;通常翻译成「歌唱者」)。这些清楚的是指到利未人(参:代上二十三5,二十五1~6),并有祭司吹号(参:代上十五24;代下五12~14)。

  亚他利雅呼喊反了!其实是极端讽刺的,因她曾以暴力篡夺王位(二十二3、10~11)。她的反应是耶稣教导梁木和刺的经典例子(太七3~5;路六41~42)。缺乏任何作为结论的公式,显明作者的观点认为她不合法作王,不是由于她的罪行,因为其他人也有对等的罪(参二十一4,二十八22~24,三十三2~9),乃是她完全没有权利夺取王位。

  处死是对于她谋杀罪应有的报偿(15节,参二十二10~11),不过她被杀于宫殿门口,以免玷污圣殿(6~7、19节)。她从管辖区域被带走(14节,NIV边注;参:王上六9),这个字不是很确定,但是译为班次较合适(新译、NIV、NRSV、RSV),因为上下文都是关于圣殿的区域。他们「把手放在她身上」(RSV)在希伯来文是一个独特的表达,不过自从中世纪起一向被翻译为「他们给她留出空间」(Ackroyd;参VSS;「让她去」,和合)。希伯来文的「手」在少数几处的意思是「空间、空处」,出现在十分不同的上下文里(参:创三十四21;书八20;诗一○四25)。虽然她走到(15节,NIV、JB;「去」,RSV)可能暗示亚他利雅凭本身的意志来到宫殿,整个段落却强烈地意味着不同的方式。147

  3. 约的更新(二十三16~21)。高潮并不是约阿施的加冕礼,乃是更新国家与神的关系的盟约。此处参加者(16节)与列王纪下十一17描写的不同,特别是取代「与耶和华」为「与他,原文为受词」,就是耶何耶大(参RSV,中文未译)!历代志作者可能解释他们都要作耶和华的民,暗示神的参与,不过他也可能认为「他」这个受词(NIV作主词的)是雅巍的一个缩写。历代志作者也省略了国王和百姓之间的约,但是那已经在第3、11节提过了。这个约与第11节的不同,因为这是百姓和神之间缔结的,而不是百姓君王之间。接下来的经文确定这个区别,因为第17~21节一般而言更多关注于宗教的事项,而第4~15节是特别探讨谁才应该是正统的国王这个议题。这个约的目的是匡正目前的错误。一如在历代志常见的,如此会造成清除异教敬拜(17节,参:代下十五12~16,三十四31~33)来顺服申命记的律法(参:申四23,七6)。这也重新设立大卫之约的两个支柱,一是根据神的律法重组圣殿的敬拜(17~19节),一是立定大卫家系的君王在他合法的宝座上(20~21节)。

  巴力庙(17节)应该是亚哈家赞助之下所建造的(特参二十一11、13),在一次行动当中被毁坏,与耶户在撒玛利亚的手法非常类似。后者也可能激发耶何耶大,只是这次没有那么血腥(参:王下十18~28)。从正面的一方,圣殿敬拜根据所赐给大卫摩西的指示来修正(18节,亦参二十四9~10),是历代志作者所关心的一个典型例子,亦即任何敬拜的改变都需要有合适的权威(对于摩西,参如:代上十六40;代下三十一3,三十四14)。关于音乐和圣殿的服事人员,大卫曾给予特殊的指示。祭司、利未人(18节,注意歌唱的提及)和「守门者」(19节,NRSV、RSV)特别的责任全部都被提到。148第18b~19节是历代志作者独有的,毫无置疑地反映到他那个时代所特别关心的。

  那些将年轻的国王从圣殿带到宫殿的人(20节),现在成为贵胄民间的官长,而不是诸如王室的护卫,强调领袖对新国王的效忠。君王合适地设立了,喜乐和热情洋溢(21节)。百姓的欢乐添加了圣殿敬拜的喜乐(18节),并且欢呼声是自从约沙法的年日以来从未听闻的(二十27)。城市安静是神祝福的一个记号,常常跟随信心和顺服的特殊行为而来(参:代上四40,二十二9;代下十三23,十四4~5,二十30)。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历代   圣经   注释   基督徒   十三章   文摘   志下第廿三章   历代   大卫   犹大   祭司   耶和华   简介   圣经   二十三   点此   的人   王权   约翰   君王   注释   以色列   王宫   百姓   敬拜   福音   二十四   二十   的是   摩西   王位   作者   彼得   国王   耶路撒冷   盟约   这是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