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第10章查经资料
历代志下第十章
历代志下第十章
Ⅲ 犹大的王国(代下十1~三十六23)
A 罗波安(代下十1~十二16)
i. 以色列从犹大分裂(代下十1~19)
「这样,以色列人背叛大卫家,直到今日。」(十19)
十1~19,参:王上十二1~19
罗波安统治的三个时期正好对应这三章(十~十二章)。第一个时期(十章)非常紧密地按照列王纪的记载,不过第二和第三个时期(十一~十二章)却与早期的作品相离甚远,带出历代志对于罗波安整体上的观念,与列王纪十分不一样的感觉。历代志承认罗波安身为一败涂地的领袖时,却不忘指出悔改的价值和神的慈悲的宽广。
本章讨论到在所罗门过世之后以色列人分裂的理由(参19节),不仅铺陈了罗波安余下的统治场景,也铺陈了历代志下余下的场景。关键片语事情的转变(15节;「事件的转变」,NRSV、RSV;「带来,遭致」,GNB)翻译希伯来文中一个罕见的字,是要和历代志上十14(参十二23)相关的动词「转归」(吕译、新译)一起解释。两个经节都形容到两次大的「转捩点」,关键的事件导致大卫王朝新纪元的设立和衰落。第一个纪元是以扫罗的王国转移到大卫作为开始(代上十14),结果产生了大卫和所罗门的王朝(代上十~代下九)。而这个事件介绍了一个极为悲哀的故事,以所罗门国度的分裂作为开始,而高潮是以色列和其王国的崩溃(十~三十六章)。
为什么在第九至十章之间有这样一个忽然的转变,带出的印象是在所罗门的黄金时代之后,有此急转直下的衰落呢(参:代下四7~8、19~22,九13~21)?事实上最不可能的说法是历代志作者有意表达这个转变,与所罗门毫不相关,因为从作者小心保存的列王纪上十二1~19(1~19节),也暗示他是期待读者知道其他关于所罗门的生平,特别是所罗门的软弱(王上十一1~25,参4、9~11、14节),亚希雅的预言,和耶罗波安逃到埃及的事情(王上十一26~39,参2、15节)。根据这个早期的材料,分裂乃是更复杂的事情,然而历代志作者的目标主要不是历史上的。他所专注的不只是在于灾难的原因,也是在于复兴会发生的原则。
并列阅读列王纪和历代志,会清楚看到所罗门、罗波安,和耶罗波安都难辞其咎。两个作者都坚持是所罗门强加重轭在百姓身上(4、9~11、14节),耶罗波安反叛(19节,参:代下十三6~7;王上十一26~40),而罗波安拒绝长老们智慧的主意(6~8、13节)。不过本章对于罗波安的愚蠢着墨更多,而历代志下十三6~7强调耶罗波安的反叛,没有一个是逃出其笔下。他们共同的罪名都是不顺服神借着律法和先知所赐下的话语。压迫、愚蠢和拜偶像(参:王上十二25~33;代下十三8~9)都表明了这些国王如何亏缺顺服的标准,而这正是对大卫家系的要求(参:代上二十二13;代下六16,七17~18)。
然而,就其他情况来看,他们三个也都有蒙神喜爱的清楚记号,所以问题不是那么单纯。所罗门服从神建造圣殿的呼召,耶罗波安是神所拣选的国王(王上十一29~39),而罗波安听到神话语的时候悔改了(代下十一4,十二6~7、12)。很显然他们并非一无是处,第15节也没有暗示神的行为不公平,而是确认某种行为在神的国度是不被接纳的,但是整体上神仍然是掌控的。王国的存留是更大的惊奇,而第15节证实了神保全的恩典(代上十七13;代下二十一7)和祂公义的审判。
我们也应该要坚持这个分裂并非不能避免,亦非不能逆转。罗波安即便不能完全避免,但是他有过大好的机会,至少逆转一些情况,不致造成最严重的结果。这一点同样也可用在耶罗波安(王上十二25~33),和罗波安晚期生平──那时他的智慧想必有所增长(代下十二6~12),同样也可用在大卫(代上二十一13、17~18)和希西家(代下三十二24~26)的生平中。知道罗波安有一个选择是重要的,这个要点对于历代志最初的读者来说,有特殊的适切性。虽然在他们的年日,大卫的王朝不只已经分裂,乃是长久消失了,然而他们的情况并非毫无盼望。他们同样也有机会遵循神的智慧(参6~7节),悔改(参:代下七14,十二6),并期盼神下一次的「转捩点」(参15节)。
神最后的转捩点是耶稣承继国度时。祂降临于「正确的时间」(参:加四4),开始「末日」的新纪元(徒二17;来一2)。在那个时侯,神借着仅仅是想要达到自身目的的人类,来应验祂自己的计画。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邪恶的人也好,所罗门、罗波安,和耶罗波安的自私动机也好,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参与神决定性的作为(徒二23)。无论如何,神全权的作为有时透过人类的灾难,是圣经常见的主题。从约瑟的苦难(创五十20)到教会受逼迫(罗八28、35~39),都鼓励每个读者在事件的背后找到盼望。
a. 罗波安加冕礼的计画失败(代下十1~5)
这个段落设置了事件场景。罗波安与支派的代表会面,协商在他王权之下的治理,而非诚如他所期待的(1节)庆祝他作王(3~4节)。因此他建议延迟三天(5节)。他的惊讶表明他对全体以色列众人(1、3节,新译)真实的感受摸不着头脑(1、3节)。可能是意指所有的十二个支派,因为北方十个支派对于历代志也等于是约民(也见16~19节)。
示剑(现代的纳布卢斯)是传统上的中心,众支派曾经在此地更新他们的约(书二十四1~27),不过大卫是在希伯仑被确认为国王(代上十一1~3)。它似乎是北国的第一个京都(王上十二25)。这典礼证实以色列人对王权有民主理想的活力,不过与大卫和所罗门加冕礼比较之下(参:王上一17、29~30、48),神显然是缺席的。
耶罗波安的出处引起一些经文上的难题。主要的原因是列王纪上十二24的希腊文经文,对于耶罗波安的作为有长很多的记载,不过历代志省略耶罗波安在列王纪上十二20的执掌王权,是更复杂的因素。然而遗漏后者的原因,是因为历代志并不关心北方王国的历史。列王纪上十二20经常被主张是指耶罗波安起初从埃及返回,而列王纪上十二2~3a、12提到他,乃是根据历代志后来插入的经文(看如Rudolph、Jones、deVries)。然而,如果列王纪上十二20被看成是指耶罗波安的加冕,而不是从埃及首次返回,那么难题会大大地降低。在那情况之下,耶罗波安诚然是北方支派的领袖,来与罗波安协商的(附注「他们差派并召唤他」,3节,JB)。身为「有官阶的人」(JB),管理过所罗门治理下以色列的服苦劳工(王上十一26~28),并且临到他的预言是对他有好处(王上十一29~39),所以他非常适合这个角色。77
众支派对所罗门的控诉非常严重。苦工(参:出五9,六9)和重轭(参:出六6~7;利二十六13)这两个词,是控告他与压迫以色列的法老所做的相同(对比太十一29~30;加五1)。因此,历代志绝没有任何意图证明所罗门是无罪、无可指责的( 驳Dillard),特别更进一步以西底家和出埃及的法老之间的类比,指出是被掳的原因之一(参:代下三十六13)。这个抱怨特别是关于赋税、服劳役和降低支派影响力与权威的中央集权政策。然而百姓仍然期待让罗波安作王,第4节字义上是「因此我们可以事奉你」。
b. 给罗波安出的主意(代下十6~15)
在答复会众他的决定之前(12~15节),罗波安先是与老年人商量(6~8a节),然后再与和他一样年轻的人商议(8b~11节)。寻求和采纳有智慧的建言,被看为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一点也同样由大卫(代上十三1~4)、约沙法(代下二十21),和希西家(代下三十2,三十二3)的例子所说明,不过罗波安的愚蠢倒是与亚玛谢不相上下(代下二十五16~17)。罗波安寻求到两个适为反向的主意(6、8 a节;两节原文都是以「听取意见」开始,RSV;商议,和合、NIV等),结果是所罗门的重轭(4、9、10、11、14节)换成更为痛苦的蝎子(11、14节,NIV、NRSV、RSV)。重复用语澄清核心的议题,也增加被压迫的感觉。罗波安的问题不单单在于他的年轻,或是主意的不可行,因为所罗门和其他人也都年轻登基(代上二十二5,二十九1;传四13;但一17~20),乃是在于他弃绝(8节,吕译;「不用」,和合)好的主意而偏爱坏的,没能寻求真正智慧的来源(参:代上一10;箴二6;雅一5)。
长老(6、8、13节;「老年人」,RSV;参GNB)在所罗门的朝廷拥有官方的职位(「侍立在……面前」,6节,RSV)。他们可能不是支派的领袖,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大卫的王朝将这个传统架构纳入宫廷。他们和「年轻人」(8、10、14节;实际上是少年人)是较老的和较年轻的王室参谋,比较像是由国王个人所指派的(参「侍立在……面前」重复,8节,和合的字序不同)。78年轻人很可能是王室家族的成员,或许是罗波安同父异母的兄弟(参:王下十1~6;但一3~4)。
老年人劝告罗波安不只是要简单的恩待(7节,NRSV、RSV、NIV等)百姓。希伯来文的字义是「好的」,与「好话」(NRSV、RSV)一起,可能有一个更正式的意义。前者通常的意思是「联盟,同心」,而后者是「达成协定」(「贴心的回答」,GNB;正面的答复,NIV;参:撒上二十23;赛八10)。相同的概念可能也表达在列王纪上十二7,是说到国王和百姓彼此互为仆人。换句话说,历代志的用语可能比列王纪来得柔和些。不过照理来说,这些老年人曾经支援过所罗门严苛的政策,使得他们的主意显得更为讽刺,而这些年轻人的主意则显得更暴虐。
年轻人的威胁小心记载下来,并且语多重复(8 b ~11节),表示它是经过考虑,而不是一个偶然的政策。三日的延迟(5、12节)和我们回复(9节;GNB、REB、NEB误作单数)这个片语确定这个看法。双重的比喻强化这个添加以色列人重担的决定。第一,罗波安的「小东西」(一个罕见的字,经常翻译成小手指(现中),但可能是「阳具」,参KB1022),比所罗门的腰来得粗,被他尔根(Targum,旧约亚兰文译本)改写为「我的软弱也比我父亲的力量来得强」(参讽刺性的,林前一25)。第二,罗波安的鞭子也比所罗门所用的还要更为可怕,蝎子,自从主后四世纪教父希勒司(Ephraem Syrus)就具有像「九尾猫」这种鞭子一样的名声(「马鞭」,GNB;「灌铅的鞭子」,JB)。79鞭打(11节;「责打」,RSV)通常是用来指管教小孩,给人的印象是罗波安对待百姓像不听话的子女。
罗波安的答案传达给百姓(12~14节),这些百姓实际上在整个事件中扮演十分微小的角色。有可能是第14节增加其进一步的威胁;希伯来文是「我会使你们的轭更重,并且会愈加愈重」,不过英文译本读为我父亲,就像第11节(和合本同)。第15节的意义请看前面。在列王纪上十一29~39作者设想大家都知道先知的话语,不过亚希雅曾经在历代志下九29中一笔带过。历代志里经常出现,以色列历史的关键时刻应验了神借着祂的先知说过的话(如:代上十一2,十七3~15;代下三十六22~23)。
c. 以色列和犹大的分裂(代下十16~19)
分裂的时刻是以极其平淡的方式做总结,于是以色列众人都回自己家里去了(16节,NIV、REB、NEB;「到他们的帐幕」,NRSV、RSV、JB;GNB的「反叛」没有凭据)。只有一句残存的诗歌(16b节)提出些许暗示,百姓的观点就是:罗波安对于他们的重担并没有同情心,所以不适合作王。80
一连串小改变带来以色列人完全的分裂。首先,这将作君王的是从整个国家,叫做「以色列众民」(16b节,NRSV、RSV等)被分开。这个片语第二次出现在第16节,是采用列王纪上十二16(「以色列」),来与第1、3、16a节呼应。第二,使用以色列众民这个片语同时形容南国犹大(17节,也参十一3)和北国(18节;「以色列的百姓」,NRSV、RSV;王上十二18的「以色列人」)的居民,如此保全了人民的合一。第三,真正的分裂是在以色列和大卫家之间(16、19节;注意到大卫「家」的重复)。第四,以色列先前的合一被破坏。北方的支派传统上的集合呼声(16节,参:撒下二十1),是有意对比曾经支持过大卫的以色列众人(参考这里大卫和耶西的儿子之间的平行对照,和代上十二18)。第五,在「你的帐幕」之前(16节,NRSV、RSV;参「家」,JB、和合)加上「(你们)每人」,是邀请每一个在北方的个人与大卫的王朝分道扬镳。一个类似的思想出现在「与大卫有分」这个片语(16节,NRSV、JB),暗示北方人实际上是从大卫的家庭断绝他们自己的传承关系。
18. 罗波安作出令人堪怜的努力来恢复合一,完全表示出他策略的贫乏。既知道百姓的承受力耗尽是由于他们对作苦工(吕译)已经忍无可忍,又差派哈多兰去(也以亚杜兰为人所知,王上十二18,参JB;亚多尼兰,王上四6,五14,参NIV、GNB),他是耶罗波安的接班者之一,下场只会是遭殃而已。至终,罗波安也只能够顾到自己逃回耶路撒冷,与耶罗波安从所罗门面前的逃逸有讽刺性的对比(2节)。
19. 以色列的背叛,可能是一个中性的辞汇用来形容分离,但也有可能是预期到耶罗波安后来的拜偶像和背叛耶和华(王上十二25~33)。直到今日,其实是根据列王纪的意义,也是适用在历代志的时代中几个少数的例子(也在代上五26,对比如代上十七5;代下八8,二十一10)。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