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历代志上第10章查经资料

历代志上第十章

历代志上相关章:

历代志上第十章

Ⅱ 大卫和所罗门的王国(代上十1~代下九31)

A 王国转移到大卫(代上十1~十二40)

  历代志作者对扫罗的描述十分特别。除了是许多现代读者阅读历代志的起点,扫罗出现在这个叙述段落的开头,这表明在历代志作者版本的以色列历史中,从扫罗过渡到大卫的重要性。这个与所谓申命记式的历史(申命记-约书亚记-列王纪下),是一个非常不同的起始点,那是从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相关的事件作为开始的。历代志作者的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进入应许之地,也不是归回这地。尼希米的世代,似乎是以此为中心议题的最后一个世代。历代志作者的关键议题,却是以色列人如何能够继续生活在这地,以及在一个似乎是君王长久统治的角度下,他们的身分是什么。虽然家谱已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但这叙述现在才提供一个更完全的回应。

  这是为了回应关于神在以色列的王权,因为好像有一股暗流怀疑:神是否仍然管理这国家的命运(参:赛四十27~31)。问题的形式似乎正好与扫罗成为国王之前百姓所问的反向。那时最大的议题是要不要有一个王(撒上八),但是现在是如何在以色列当中保存任何王权的观念。不过,实际上,它们两者都是反映一个基本的议题,到底神是以色列的君王是何意义?第一阶段的回答在第十至十二章可以找到,表明了一个王国如何首先在以色列中被建立,对被掳归回后的以色列人确定了王国观念的重要性,即使当时对大卫的脉络,尚未出现即时恢复的盼望。

  历代志中扫罗事件记载得如此简短,是长久以来的谜。实际上,整个扫罗统治的早期记录(撒上八~撒下一)是被省略的,这里只包括他最后的战败和死亡。这里显然假设读者应该熟悉他统治时期的其他事件。照样,有关大卫的记载以他就君王统治全以色列为开始,也显得非常突兀(十一1~3)。完全不提撒母耳记上十六章到撒母耳记下四章对于大卫逐渐掌权的详细叙述,以及撒母耳记记载的重要事件,诸如撒母耳私下膏立大卫、他与扫罗扩大的冲突,和他七年半对犹大的统治(对于后者的简短描述可在代上三4,二十九27找到)。作者假设读者知道许多大卫早期的生活事件,就如十一章10节至十二章37节的几个引述所表明的。

  作者刻意省略撒母耳记上下如此多的材料,以使历代志能够在第十至十二章集中在王国的两个方面。第十章,以色列的王权从扫罗家转移到大卫家(13~14节),对这个改变的重要性更进一步的资料是在十一章1~2节和十二章23节。第二个特色,可以在第十一至十二章找到,它回溯了大卫王国逐渐地扩张到「所有的以色列」(十一1~3,十二38~40),也重复强调扫罗先前的臣属如何转而支持新的国王。在这方面,第十至十二章成了大卫和所罗门治理下的联合王国的导论,但是对于历代志作者同时代的人而言,以色列王权和权威真正的性质为何,也不易厘清。关于这个材料在历代志作者那时代有何实际上的含义,他没有提出直接的建议,并且确定没有宣导反叛波斯(或是希腊)帝王的主张。他仅仅简单地指出:以色列的王国从扫罗转移到大卫,那也是神国度的一部分。107

i. 扫罗家的结局(代上十1~14)

  「所以耶和华……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十14)

  十1~12,参:撒上三十一1~13

  历代志对扫罗的描述,一般有两种不同看法。有学者以为这仅是大卫事件的前言或衬托(von Rad、 Galling),晚近的则认为这是至终导致被掳的一个模式(Mosis、Ackroyd 、Williamson)。

  然而第十章,包含了关于其自身意义的两个重点。首先,这个结构强调在基利波山战役不寻常的意义。虽然这个战役本身只被总括成一个经节(1节),但本章其余的篇幅仍是专注于扫罗战败所带来的影响。君王的死亡(2~5节)、他的尸体被侮辱(8~10节)、他被忠诚的基列雅比的居民埋葬(11~12节)等细节,仍分别在军事、政治(5~6节),和神学影响(13~14节)之摘要中,相互交织。这整个事件,借着关键的片语,例如以色列军队逃跑的事实(1、7节),和特别是扫罗这边家室的死亡(5、6、7、13、14节)而呈现出特色。

  第二个要点是历代志作者对他的来源的加添(撒上三十一)。第6节和第14节的两个改变,特别值得注意。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这个陈述(6节)显示出一个万劫不复的危机。扫罗的家族实际上透过他瘸腿的孙子米力巴力/米非波设仍延续着,这是历代志作者也确认的(代上八29~39,九35~44)。而历代志作者也应该知道(撒下二8~四12),伊施巴力/伊施波设,扫罗的儿子,也短暂地统治过北方的以色列。但是若论及以色列的领导阶层,则扫罗「家」已经退出了。而以色列的神,却没有被打败。在衪的手中,这危机成为一个转机,就是「衪把国归给大卫」(14节,NEB、REB)。类似程度的危机后来也因王国的分裂而再现(参:代下十15,在那里「事情的转变」是出自相同的希伯来文字根 sbb,就如在这里的14节)而被掳的时刻亦然,但是扫罗的死亡所造成的改变,却造成最大的影响。对这种转变的论述重复出现在历代志中(代上十一1~2,十二23,十七13),最主要是与大卫之约有关(代上十七13)。历代志作者毫无疑问是在诗篇(如:诗八十九3~4,一三二11~12)和先知书之中,受到神对于大卫永存之约的影响和激励(赛九7,五十五3;结三十七24~26),因此刻画出:大卫之约永远的特质,一直影响着被掳归回的以色列。

  在新约圣经中,大卫的国度和约受到更多注意。在那里它们被转移到耶稣身上,「比伟大的大卫更伟大的子孙」(J. Montgomery),衪是旧约圣经盼望的转捩点和延续。至终,是耶稣而不是大卫,使得这个约不再需要转换(路一32~33;徒二29~36;腓二5~11)。历代志上第十章因此不是一个前言也不是一个模式,虽然两个因素都包括在内。它强调出一个结合点,那就是:在耶和华的统管下,立下一个永远的根基,不只影响历代志中其后的历史,也影响整个圣经的历史。

a. 扫罗的死亡(代上十1~5)

  扫罗最后被打败是在基利波山,位于耶斯列平原东南边,是一个连接北边和南边支派的十字路口。这个战役的策略并不清楚,毫无疑问的是,扫罗的绝望和害怕(撒上二十八4~5)驱使他进到非常不利的地位。非利士人能使够用战车在平原上得到最佳的优势,也靠当地迦南人城邦联盟的支持。扫罗王的大灾难,真是个悲剧性的讽刺,因为神和百姓曾拣选他去打败这些仇敌,他也曾略尝得胜的滋味,最后却仍死在他们手中(撒上十三~十四)。

  撒母耳记下第一章,有关扫罗死亡的亚玛力人的故事被忽略,或许是因为其真实性在古代和现今的时代都被质疑。拿兵器的人不肯(4节)退出扫罗的悲苦,可能是因为扫罗受膏者的身分(参:撒上二十四10,二十六11),或者是保护他本身不致受到血仇报复。扫罗射伤甚重(3节),108但是他宁可选择自杀,也不要被敌人羞辱。圣经中提到自杀的其他以色列人只有:大卫的参谋亚希多弗(撒下十七23)、心利(作王一星期,王上十六18)和加略人犹大(太二十七3~10;徒一18~19)。

b. 扫罗家族的退出(代上十6~7)

  对撒母耳记上第三十一章最主要的改变是在第6节(请看之前的附注)。撒母耳记上三十一7建议说,部分约但的河谷和耶斯列都沦入非利士人手中。伊施巴力苟延残喘的王国的京城,是在外约但的玛哈念,这事实似乎确认了这个(撒下二8~9)。扫罗最后在非利士人手中失去的土地,比从他们手中获得的更多,也使得王国原先的盼望成为一个笑谈(撒上八20)。

c. 扫罗的尸身(代上十8~10)

  这些来自撒母耳记上第三十一章的几节经文,究竟作了多少改变,并不容易数算,其中还有经文监别的因素(看Myers、 Williamson)。最有意思的是特别提到扫罗的头和大衮的庙(撒上三十一10并没有偶像的名字),似乎特别以此对比大衮仆倒在约柜前(撒上五1~4)和歌利亚仆倒在大卫面前,衬托出扫罗失败的惨状(撒上十七54)。那两个人和扫罗一样,都丧失他们的头。109大衮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叙利亚非利士人-巴勒斯坦,从主前三千年以来就广受膜拜。他可能原是农神,而在旧约圣经中特别与非利士人相关。一个微小的经文变化(「报信与他们的偶像」,9节,RSV,取代撒上三十一9「报信与他们庙里的偶像」),强调在耶和华和非利士的神只之间极大的不同。后者并不知道他们的军队已经打赢了,而耶和华却是完全地掌控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13~14节)。

d. 扫罗的埋葬(代上十11~12)

  比撒母耳记上三十一11~13一个更为简单的版本。在这里未提焚烧扫罗损坏的尸身,可能是避免联想到他与犯罪有关(参:利二十14,二十一9;书七25)。提到埋葬和禁食七天(参:撒下一12;诗三十五4),以免对扫罗的陈述显得不够厚道(更多的尊荣则见于扫罗和约拿单两者身上,在接下来的撒下二十一12~14)。把罕见字「柳树」(撒上三十一13,其他地方只有在撒上二十二6)改为较通用的字「橡树」(12节,REB、NEB、NRSV、RSV),是历代志用以简化罕见或模糊辞汇的手法一个很好的例子。

e. 扫罗王国的转移(代上十13~14)

  这是对于扫罗一个独特的神学评论。用三个理由来论到扫罗的失败:他对神不信(和合本:干犯神),没有遵守神的话,并且没有正确地寻求神(RSV,等)。第一个和第三个是历代志中的典型用法,并且经常是与神的审判有关(不信,参如:代上二7,九1;代下十二2,三十六14,在没有寻求神方面,参如:代下十二14,十五13)。第二个在申命记中更为普遍,而在历代志中另只出现在历代志下三十四21。这一些共同形成了对扫罗向神的态度的综合性控诉,并且可看出是典型的圣经风格,说明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失败背后的真正原因。110对这些神学上的解释,有两派的注解。一派是视它们为展现一种模式而以被掳的审判为高潮,并以扫罗的统治与大卫作对比(特别是 (Mosis))。另一派较令人信服,认为它们是指在扫罗生活当中各样的事件,例如明显地提到他寻求隐多珥灵媒的例证(撒上二十八)。这个观点也是由:从神而来却被扫罗拒绝的话语,以及重复地提到扫罗的国度转移到大卫(撒上十三13,十五22~23、26,二十八16~19)这些叙述所支持的。111这些叙述因此确认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表明国度如何及为何从扫罗转移到大卫。第14 a节并不是与撒母耳记上二十八6相抵触,乃是更证明属灵的真理,那就是:我们要全心全意寻求主,否则找不到(参:代上十六11;诗二十七4;太六33)。扫罗的心怀二意,正是旧约圣经中以色列人不信实的缩影。也是与「第一且是最大的命令」相抵触的(太二十37~38;申六5)。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4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十章   历代   圣经   注释   都是   大卫   所罗门   以色列   王朝   王国   历代   大卫   以色列   士人   作者   上帝   圣经   简介   点此   耶和华   王国   的人   他们的   第十章   注释   约翰   一章   子民   在这里   福音   之死   全家   这是   自己的   自定义   彼得   王朝   以色列人   是在   旧约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