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一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使徒行传第一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1:1-26 说明耶稣的地上事工过渡到圣灵事工的过程。作者首先归纳了给提阿非罗的第一封信“路加福音”,提出使徒行传的主题——大使命(8节)。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从五旬节事件开始,以使徒为中心展开。
1:1-2 路加简略归纳路加福音的核心,暗示基督教信息的核心内容,同时为本书的展开作铺垫。
1:3 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耶稣屡次借比喻讲述自己的死和复活(路11:29;约2:19)。但跟随耶稣的门徒,并未真正理解,他们在亲眼看见复活的主后,才真正明白了其含义(约2:22)。耶稣的死和复活是信徒“信”的核心,这样的“信”使他们体会到永活之神的能力(罗1:16)。五旬节圣灵降临后,信徒真正体会到了这种能力。
1:4 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耶稣的命令(路24:49)。“耶路撒冷”希腊Ieros??uma?? ”,非犹太作家广为使用,只单纯表示耶路撒冷城这个地名(赛2:3;弥4:2)。希伯来语“耶路撒冷”含“神圣洁之城”之意。使徒行传1-7章,主要用希腊语称耶路撒冷城,但4节却特别用希伯来语称耶路撒冷城,突出神曾借先知预言福音将从耶路撒冷传出(赛2:3;弥4:2)。
1:6 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众人欢呼、赞美并跟随耶稣,把耶稣当作政治性的弥赛亚(路19:11)。彼得的举动更说明这点,在耶稣被捕时,他相信政治性弥赛亚的权能,就将大祭司仆人的耳朵砍掉(约18:10)。但看到耶稣如被宰的羔羊般毫无反抗,就陷入极度绝望,同其他门徒一样逃跑。复活的主向门徒显现,讲述永生的真理,他才明白所谓的“神国”不同于政治性王国的意义(约20:31)。然而,即使彼得见了复活的主,仍然没有刚强壮胆,反而继续回到加利利海捕鱼,反映出追求安逸和畏首畏尾的心态(约21:3)。主为了成就自己的计划,竭力劝勉如此软弱的彼得,并设立他作见证福音的使徒(约21:18)。
1:7 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知道的:耶稣识破门徒寻求安逸的意图,断然拒绝给他们答案。“时候”cr??ouv 和“日期”kairo?? ,指成就神救赎计划的日子。当时门徒热切盼望建立弥赛亚王国,所以对时候和日期表现出深切的关心(太24:36;可13:32)。信徒相信神的主权和计划,就应该把时候和日期交给神,尽力完成传福音的使命(帖前5:1-6)。
1:8 本书主题,亚伯兰卡依伯认为宣教使命(great commission)和创1:28的文化使命(cultural mandate)是基督徒的大使命。圣灵:?“使徒行传”也可称为“圣灵行传”。因为圣灵是建立教会和担当宣教使命的原动力。表达“圣灵”意思的希腊语 dun?miv ,在马太福音出现19次,在马可福音出现23次,在路加福音出现36次,在约翰福音出现24次,在使徒行传出现70次。能力?(dun?miv ):指圣灵的莫大能力(徒10:38;路4:14;罗15:13)。耶稣行神迹就是基于这个能力(太11:20),将来使信徒复活的也是这个能力(林前6:14;腓3:10)。英语单词“Dynamic”(炸弹)就是从这个希腊语而来的。见证:在旧约“证人”在法庭指证罪行是否成立,是法庭用语(申19:15等 )。这概念在新约也出现(太18:16),尤指亲眼见过耶稣、亲耳听过他教训的见证人(徒10:41;路24:48),也指见证神真理的人(约3:11;启1:5)。随着为见证耶稣而殉道的人数增加(7:55-60;12:2),“证人”有了“殉道”之意(启2:13;17:6)。英语单词“殉道者”就是来源于希腊语的“证人”。今天信徒作为神的见证人,应当承担见证福音使命的责任(启1:5;3:14)。
1:9 升天的场面,路24:50,51也有描写。对于“被取上升”,学者之间存在许多争论。可取的见解认为当时的情景从知觉的状态,变化为超越知觉的状态,不是单纯文字意义上的垂直上升。因为天国不是宇宙中某一特定地点。路加主要关心的不在于描述耶稣的升天过程,乃在于初期教会将要展开的宣教活动,是依赖耶稣的复活,升天及再临。总之,耶稣升天成为万物之主,常与我们同在。
1:10 两个人身穿白衣:指天使。圣经常将天使描述为人的形象(创18:2;但3:25;太28:3;路24:4;启21:17)。路加按照当时见到的形象,把天使描述为人的形象。“身穿白衣”表示神国里圣洁的人。
1:12 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约1公里的距离。犹太拉比根据安息日条例(出16:29),将安息日允许走的距离限制为二千肘(1肘是45.6cm)。根据从利未人逃城的中心到四周的距离而定(民35:5),也是过约旦河时百姓和约柜之间的距离(书3:4)。
1:14 同心合意:共用一心,在本书出现10次(2:46;4:24等)。热切而同心合意的祷告是初期教会建立的原动力,也是教会成长及复兴的最大秘诀。
1:15-26 为了弥补因加略人犹大而短缺的十二使徒之位,需要新选一位使徒。初期教会是以使徒的事工和委身形成、发展的,缺少一位不是事工损失1/12,而是丧失了救赎史上选定12使徒的意义(创35:23-26;49:3-27)。彼得认识到这一事实,根据旧约预言(诗109:8),提出委任一位新使徒的必要性。
1:16 弟兄们:在本书出现25次,是根据耶稣的教导(太12:50;路22:32),对初期教会信徒的别称。
1:18-19 这两节用括号标注,不是彼得的讲道,是路加作的补充,向外邦人提阿非罗及读者讲述叛徒犹大的悲惨状况。将犹太人日常使用的亚兰语“亚哥大马”特意翻译出来,也表明这是补充说明。
1:20 引用诗篇(69:25;109:8)作为选拔使徒的必要依据。这些诗篇是大卫因无辜被人敌对,向神呼吁的内容。根据C.H.Dodd,初期教会信徒认为诗篇69篇是对受难仆人耶稣的预言。彼得认为加略人犹大应当承受诗篇69:25的惩罚。
1:21-22 使徒的资格。能成为使徒应该是曾与耶稣共渡三年事工生涯,听过耶稣的亲自教导,大胆见证基督复活。可见,使徒见证福音的中心主题就是“基督复活”。
1:25 使徒的位分:<6:6,关于使徒职务>。
1:26 摇出马提亚:有些学者认为增选马提亚为使徒,是使徒们的失误,他们抢在神的计划之前,因这个位置将要由保罗补充。反驳理由:①保罗并未跟随过耶稣;②数字12象征以色列12支派。保罗作为外邦使徒,担当的职务不同于十二使徒。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