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使徒行传第10章查经资料

使徒行传第十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使徒行传相关章:

使徒行传第十章

二 哥尼流信主(十 1 ~十一 18

  彼得在约帕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神带领他的传道工作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将外邦人纳入教会中。两个异象促成了这决定性的际遇。第一个异象,是一个敬畏神的罗马百夫长,受到神的指示,要他去请彼得来;第二个异象,是预备彼得接受邀请,告诉他礼仪上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已不需要区分了。因此,(他可以与外邦人吃饭,有暗示的意义),不必心存介蒂。于是彼得启程往该撒利亚去,见到哥尼流一家及他的朋友,又应他们的要求讲述福音的道理。当他讲道的时候,圣灵就降临在聚集的人身上,那情景叫他想起五旬节,体会到神若这样接纳外邦人,他也应该接纳他们,使他们藉洗礼归入教会。回到耶路撒冷后,他必须澄清为何与外邦人吃饭(奇怪,并不是问他何以替外邦人施洗);于是他提出辩护,陈述事情的始末。神的引导既一分清楚,他就为那些圣灵已降临于其身的人施洗。这番话不但平息了指责,而且引致教会承认外邦人也可以同得救恩。

  这故事所占篇幅极长,而且其实叙述了两次(见十八 7 ~ 9 的总结 ),表示路加十二万分重视它,在整个使徒行传中,给予它重要的位置。这件事乃是有关早期教会历史中一项关键性的问题,就是福音不单是为犹太人,也是为外邦人的,同时它清楚指出,这个决定不是人为的,乃是神明明的引导。当时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障碍,就是意味这守律法的犹太人竟要接触他们认为不洁的人,以及不洁净的食物。彼得的异象就是要解决这个障碍。不过,对于解除这项律法要求的神学根据,这时还未作说明。后来,外邦信徒是否要受割礼,是否要遵守摩西的律法,成了强烈的争议;不过,正如路加所见,这时问题尚未产生,等到让外邦人加入教会时,困难才出现。

  这故事的根据,引起很多争论。我们大可承认,彼得在第十一章叙述的故事,是路加觉得彼得当时会这样讲,他把概要记述出来,而不是精确记录彼得的话。同样,彼得在哥尼流家中的沟通,也是如此。不过要注意,这篇讲道非常切合上下文,而有些特点可看出路加是依据某种传统而写的(史坦敦〔 Stanton 〕 p.67 ~ 85 )。另有人提出更大的疑问,说这里本来是两段记叙,一则是一位外邦人信主的故事,一则是论犹太人食物律法的异象,与前者毫无关连,但在这里被合并起来,而其中之一是虚构的,或两者皆然,这类分析,狄比流( p.109 ~ 122 )及赫肯( p.355 ~ 363 )有不同的界说,不过近代学者如韩森( p.119f )及魏尔逊( Wilson , p.171 ~ 178 ) 168 ,却对他们的见解存疑。例如,他们说彼得的异象与外邦人信主,是两回不相干的事;但上述总论中已说过,这件事与彼得的状况有很大的连带关系。他们又说,若彼得已在原则上知道神悦纳这事,而后来又不肯与外邦人一同吃饭(加二 11 ~ 14 ),岂不奇怪?可是,这个论点没有考虑到彼得已动摇的可能性(在福音书中这是彼得为人所公认的特质),尤其是在重重的人为压力之下,放弃原则是很可能的。还有一个论点认为,路加把接纳外邦人进入教会的决策,描写作经过一个转捩事件便达成的,而事实上耶路撒冷教会必然经过很长的时期,才接受这个观念。因此,可以说,路加或是自创了这故事,或把事实重写,用这故事来对照耶稣对外邦百夫长的态度(路七 1 ~ 10 ),而以彼得为这决定性行动的主角。神迹的成份完全被他们拒绝,赫肯( p.362f )甚至说,神直接插手指挥教会的方向,教会就像祂手中的玩物。这在神学上是不合宜,必须摒弃。这种彻头彻尾的质疑,是没有道理的。不错,耶路撒冷的确花了一段时间才接受外邦人的差传使命;而且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说,耶路撒冷教会向外邦人有进一步的传道工作。可是,这一点不足以作为怀疑这事件历史性的根据。我们最多祇能说,路加用这故事为媒介,作外邦差传工作所牵涉到的主要问题的焦点,并没有否认这问题仍可能还经过好一段时间的争论。这样看来,这故事就像一幅标题旁的图案,把故事的基本难题以戏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故事的本身,却无疑地确有其事。若说是路加的虚构,实在极不可能,其中彼得的角色,圣灵在施洗前临到外邦人身上,如此史无前例的情节,根本没有可能是自创的。

   1.  这故事可分作四景(十 1 ~ 8 , 9 ~ 23a , 23b ~ 48 ,十一 1 ~ 18 )第一景在 该撒利亚 ,是希律大帝新建的城,成为罗马政府统治犹大地的行政中心。这里住了一位叫 哥尼流 的 百夫长 。这个名字十分普遍,无数奴隶在公元前八二年被哥尼流苏拉( p. Cornelius Sulla )释放,获得自由,便以此为名。舒温桓( p.160f )指出,取用罗马名字三个字中之一为名,是当时军队中常见的。百夫长在现今的军阶,相当于 NCO (中士)。他所属的 义大利营 ,原是从义大利招募来的军队。又因犹大地没有罗马的兵团,祇有所谓辅助军队,所以这营一定是后者的一部份,履行守卫的职责。公元三十九年起,叙利亚有义大利兵屯驻,这一点有史实证据可寻。赫肯( p.346 n2 )说,路加强把稍后发生的史实搬到这里来,因为公元四十一~四十四年,希律亚基帕一世统治犹大,做附庸之王,那时并没有罗马军队驻在犹大地。不过,这个反对的论调,忽略了这故事可能发生在公元四十一年之前,当时的确有罗马军队,或是哥尼流这时可能已经退伍。

   2.  对路加来说,哥尼流一家是敬畏神的人,比他的军阶更重要。他归服神的表现,并不祇是表面的;从他赒济穷人,常常祷告,就可以看出来。不过,哥尼流并没有受割礼,从十一 3 可知。他不是个归服犹太教者,遵行犹太教者,是完全接受犹太宗教,履行割礼;他祇是个“敬畏神的人”(参十三 16 、 26 ~ 43 ,十六 14 ,十七 4 、 17 ,十八 7 ) 169 ;这种人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眼中,仍然是异教徒,但分散各地的犹太人,对他们的态度却较为开放。因此,可能哥尼流来巴勒斯坦之前,已经是个敬畏神的人。耶路撒冷初期教会对这些敬畏神的人,表现出犹太人的态度;不过信徒的态度逐渐改变了。路加显然看出,从异教徒到悔改信耶稣,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请注意哥尼流与路七 1 ~ 10 (尤其是第\cs16 5 节)的无名百夫长相似的地方。

   3 ~ 6.  这段故事哥尼流看见天使的异象启幕,那时正是 申初 (下午三时)。这个时候是耶路撒冷圣殿的祷告时刻,可能路加认为哥尼流在祷告;此外也许另有一个用意: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异象,不会是他想像出来的幻觉。 天使 叫他的名字(参路一 13 ;使九 4 ),哥尼流表现的 惊怕 ,是人对超然事物自然的反应,也是这一类故事中必然出现的情况。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天使来对他保证,神已经听见他的祷告,纪念他的善行。这里的字句是形容祭物的烟上升到神面前。布鲁斯( Book p.216 )认为,哥尼流的祷告在神面前有献祭的功效。这个句法早已成了传统(诗一四一 2 ;多比雅书十二 12 ;腓四 18 ;来十三 15 ),因此,这里的用法大概是传统的用法,而不是直接引用利未记二 2 的意思(像布鲁斯的看法)。其含义是,神会回应哥尼流的祷告。不过,这时回应的实质尚未透露。哥尼流要打发人去 约帕 ,找一个叫 西门 的人来,注意这里用他的犹太名字。依从这个命令,是信心与顺服的表现。

   7 ~ 8.  哥尼流顺命差了三个人去,两个是家仆,一个是虔诚的兵士,有相同的信仰,可以向彼得解释真情。两地的距离有三十哩(四十八公里),他们大概是骑牲口去的;司达林( p.151 )说,他们可能另外多带了一头牲口给彼得。

   9 ~ 16.  镜头如今转向在约帕的彼得,看看当这些带信的人在路上时,他在做什么。他走到房顶上,为要找一安静处所,在正午时分祷告。那些坚守一日祷告三次的犹太人(诗五十五 17 ;但六 10 ),大概以此时为固定的祷告时辰。当时彼得的思潮似乎因 肚饿 而从祷告中分心了。其实那时并不是犹太人一般进餐的时候;周间,他们在上午过一半时,吃一顿便餐,然后下午稍晚之时,再吃一顿大餐。当那家的人在预备食物给他吃的时候, 彼得魂游象外 (十一 5 ;廿二 17 ),看见异象。控制这异象的因素有三:彼得正在祷告,表示他的情况足以接受从神来的信息;路加常强调神在人祷告时对人说话(如十三 2 ;路三 21 ~ 22 ,九 29 )。彼得肚子饿,可能塑造了异象的内涵。有人说,那家人的房顶若装置帐冬篷以遮蔽太阳,这可能会在彼得的头脑里,形成一幅 大布 系着四角缒下来的图画。

  大布里盛有旧约所列的三类生物(创六 20 ;参罗一 23 )。然后彼得听见有声音叫他起来,宰了吃;由于这是个梦,我们不必问这命令该怎样执行,最重要的是所表达的原则。大布内的生物是 不洁净的 ,犹太人根据利未记十一章的律例,是不可以吃的;至于其中有没有洁净的生物,就如反刍又分蹄的,这里没有提,但字里行间似乎表示没有。因此彼得提出抗议,说自己从不吃俗物和不洁净的东西。他称对方为“ 主 ”,或“先生”;单从这称呼,我们无法确定彼得认为谁在说话。那声音回答说,神所洁净的,人不可再称之为俗物。这样一连两次,然后便是一片静寂,大布不见了。这异象等于向彼得宣告,旧约中洁净可吃的,和不洁净的食物之间的分野,已经取消了,信主的犹太人此后可以吃任何食物,不再顾忌沾染不洁了。

  可是,到底神什么时候取消这分野的呢?当然就在这宣告的时刻了。可是后来信徒发现,取消这个律例,正是耶稣带来新模式的一部份;耶稣所讲的一些话,暗示犹太人洁净与不洁净的分界已被废除。耶稣曾说,为了宗教仪式而饭前洗手(与卫生理由有别),是不必要的;马可说明道:“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可七 19 )。同样,保罗也说:“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罗十四 14 )。我们也可相信,哥林多的犹太信徒接受这个观念,他们很可能是从彼得这个观念;保罗想教导他们的,不单是一般食物都是“洁净的”,就是献给偶像的祭肉,若在街市上卖,也是“洁净的”。因为偶像根本不存在(林前十 19 )。由此看来,从很早的时候起,彼得和其他犹太信徒已经体会到,任何食物都是可吃的,旧约的规例已不再有效,可以不予理会了。

  彼得的梦境与当时环境的关连,并不是所有解经家都认同的;有些人试图把这异梦寓意化,就是 宣告 人人都是洁净的,因此彼得不必怕去外邦人家。这种寓意化的解说太勉强,也太人工化,虽然可从十一 12 和十五 9 找到根据;因此,已有人认为这梦祇是故事里附加的一部份而已。其实,最有可能的,就是主的这道命令排除了彼得的一切疑虑,他可以自由去外邦人家,吃他们所摆上的食物。先承认外邦人的食物是洁净的,再迈一小步就可以承认外邦人也是“洁净的”了 170 。

   17 ~ 20.  彼得正清醒过来,在猜疑这意外的梦到底是什么意思,哥尼流所差的人就已经来到这栋可能相当简陋的房子,在门口询问他是否在内。他们这时恰巧的到来,显然是要表示这乃是出于神的安排。他们还在门前,彼得就从 圣灵 获得内在的引导。这种引导的方式,与异象完全不同,也许是暗示他内心的信念渐长。圣灵告诫他说,有三个人在门前找他 171 ,他要跟他们去,因为是神差他们来的(圣灵用“我”字为神说话) 172 。从这里就可看出,彼得的异梦是为要预备他而出现的。

   21 23a .  于是彼得 下去 ,接待差来的人,作自我介绍。他们就复述口信,着意要给彼得一个好印象,说他们的主人是个敬畏神的人,由于天使的吩咐,差派他们来找他,为要听他的话。最后这一点就读者来说,是新的资料。路加为加强文字的戏剧性,刻意把这一点留到如今;我们可以意会,起初天使对哥尼流的话里,已包含这一点在内。那时天色已晚,无法动身回该撒利亚,彼得就接待他们过一夜。这做法并没有越过守律法的犹太人的规范 173 。彼得虽然本身是客人,仍可以充当主人。硝皮匠西门必然也是个信徒,而必以使徒之尊待彼得。

   23b ~ 29.  第三景开始了。第二天,彼得和一些约帕的信徒动身到该撒利亚去,从廿一 12 可知,与彼得同去的有六个人,后来他们成为整件事的见证人(十 45 、 46 ),虽然当时他们可能祇是为好奇而去。这一行人走了一天才到该撒利亚。哥尼流已经召聚了亲属密友在等候他们。哥尼流必定对西门彼得以及这个传遍各地的新宗教略有所知,所以他召聚了家人朋友来听彼得的话。哥尼流大概预测到他在什么时候会抵达。他见彼得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俯伏在他脚前拜他,以示尊崇。但正如新约一贯所载,彼得拒绝这样的尊崇,祇有神可以受这样的敬拜(十四 14 、 15 ;启十九 10 ,廿二 9 )。于是两人走进屋里,像同等的人一般谈着话,彼得发现众人已聚集要听他了。彼得一开口就公开声明,解释他愿意与外邦人交往的新转变,同时请他们解释请他来的因由。从他的话可以知道他对自己异象的解说;他体会到食物既不可分“俗的和不洁净的”,人就更不可看作 俗而不洁净的 。他体会到神已经用新的命令,取替了犹太人的疑忌。这里表示,彼得对他的异象,有了新的实际应用。

   30 ~ 33.  哥尼流的回答基本上是重复读者已知的一段 174 。第三节的天使改为“ 穿着光明的衣裳 ”的人(参一 10 ),是为使文字多点变化。两段记载中,天使的话稍有用字的出入,并不重要,同时亦再度反映出,新约作者并不在意于逐字记载对话或讲章。最后,哥尼流感谢彼得的光临,并请他说话。其中有一句形容他们的聚集是“ 在神面前 ”,这句穿插的说明表示,人们聚集来听福音(或信徒会众聚集),都是在神面前的。新约如此用这句话,似乎祇此一次,但人一切行动均在神面前的观念,则很普遍。至于同样的思想以其他方式表达,则可参阅马太福音十八 20 ;哥林多前书五 4 。

   34 ~ 35.  这样全神期待的听众,真是难以再找得到了;彼得很敏锐,立刻以这种场合作为讲章的起点。路加用了一句相当严肃庄重的辞句来引介这篇讲章( 彼得就开口说 ,八 35 ;太五 2 ),可以看出这番话的重要性。不过,更可能的解释是,这不过是古代惯用的语句罢了。彼得表示,他如今明白,神接纳一切敬畏祂又行公义的人,不分种族。神并不看人的情面。这“不偏待人”的原文,是第一次在新约中出现,为翻译希伯来文“抬起(某人的)脸”的成语,就是“偏待偏袒”之意 175 。神不偏心这样,一方面恶人不能指望神在审判时会偏袒他们(罗二 11 ;弗六 9 ;西三 25 ;彼前十 17 ;申十 17 );而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人需要担心神会偏心而不接纳他。信徒也要表现出同样的态度(雅二 1 、 9 )。神这种态度,与旧约强调以色列是神特殊的选民,两者之间怎样协调,彼得并没有过问。然而,神拣选以色列人,纯粹是出于祂的心意,丝毫不是因为他们有何善德;所以,这与神同样接纳各种民族的人,并不矛盾。人若 敬畏神 , 行义 (参弥六 8 ),就蒙祂悦纳。保罗在罗马书第二章,也是这样教导,犹太教中也有同样态度的迹象 176 。这并不是说,人可以在耶稣基督的代赎以外得救,而是基于祂的死与复活,凡是愿意接受,又承认自己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有份于这福音。若哥尼流说:“我的善行足以赚取神的悦纳,不需要福音”(这正是路十八 11 法利赛人所说的),这样,不用说,他必不蒙神接纳。善行惟有在叫人自知不足,并愿意接受福音的情况下(或者若一个人有机会听福音,他的善行会产生这种功效的话),始为神所悦纳,而哥尼流要听福音。

   36 ~ 38.  彼得既清楚听众们想听福音,就立刻传讲。这篇讲辞与使徒行传中其他讲辞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稍提及耶稣早期的生活,而不是一开头就讲犹太人领袖弃绝耶稣,钉祂十字架。理由可能不过是路加喜欢在文章上多点变化;也就是说,他把这个题材留在这里写,前面的讲章不提,并不表示那些场合中绝对没有提及这些事。而由于听众不是犹太人,可能他们对耶稣的认识,不及彼得在耶路撒冷的听众,因此在这里讲及这一点也很合适。对这个观点,表面上有一个反对的理由:彼得一开始就说:“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似乎哥尼流早已熟知这些事,不必再听一次。所以,魏肯斯( pp.65 ~ 67 )认为,路加的观念中,哥尼流和他的亲友在彼得讲话以先, 已经 信主了,彼得不过确定他们已有的知识与信仰而已。不过,史坦敦( p.19 ~ 26 )很正确地指出这个理论的弱点,他说,彼得乃是要补足哥尼流对耶稣认识的不足,正如他在二 22 所行的(那儿同样用“你们知道”一辞)。

  这篇讲章的内容独特,显然是根据传统而写的(史坦敦 p.67 ~ 85 )。最容易看出来的,第 36 ~ 38 节句子结构的繁复(英文译本把它简化了) 177 。第 36 节的用字,包含了两处旧约的引用,诗篇一○七 20 ,“他 发命医治 他们”(译注:“发”原文等于“赐”,“命”等于“道”),以赛亚书五十二“那 报佳音 ,传 平安 ……这人的脚……”(译注:“报佳音”等于“传福音”,“平安”等于“和平”)。这样,信息一开始就确定了耶稣是对旧约应许的实现,要把平安带给祂的子民以色列;“和平”一字在此含有最深的意思,与“救恩”是同义词(路一 79 ,二 14 ;罗五 1 ;弗二 17 ,六 15 ),不但是指神与人之间的争斗敌对消除了,而且也指双方在和好的状况下所开展的积极祝福 178 。不过,这信息并不祇局限于犹太人中,虽然是 赐给以色列人 ,却是为万民的,因为,正如彼得所加强语气的注解,耶稣,这位平安的主,是万有的主。这个辞汇外邦作者与犹太作者都通用,因此很适合用来指出这一点。

  接着彼得又强调,这平安的信息已于耶稣在世的日子实现了。他的听众对犹大地区发生的事,至少大略知晓。路加福音的特色,就是强调耶稣的工作遍及整个犹太,包括加利利,和耶路撒冷近以南的地区──狭义上这也算属犹太地(路四 44 ,七 17 ,廿三 5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说明祂的工作是由 加利利 开始(路廿三 5 ),并与 约翰 于宣传 洗礼 的工作相关(一 22 ,十三 24 )。我们可以拿最早的马可福音书来比较,他也是从这一点开始写。接着,是一段最简括的事迹素描。 神 以圣灵 膏耶稣 ,这里是用以赛亚书六十一 1 的字来解释在约旦河畔发生于耶稣身上的事,正如耶稣自己在路加福音四 18 (参徒四 27 )的讲道一样。圣灵的恩赐带来 能力 ,凭这能力,耶稣能 医好 凡被 魔鬼 压制的人(诗一○七 20 )。这里的意思是说,医病的神迹把人从令他们受苦的邪恶权势中拯救出来(路十三 16 )。这里用的动词“行善”,值得留意,那时的统治者,喜欢用这字的名词“行善者”来自称。所以,这里无形中把耶稣与他们相比,显出祂才真正有助于人。这里所流露对魔鬼敌对的观念,也十分重要。这观念出自神的权柄胜过与祂敌对的邪恶势力;而耶稣来,就是要建立神的统治。(路十一 17 ~ 20 )。这里不再提耶稣的讲道,第 36 节已经提过了,可见门徒认为,讲道与行奇事二者,都是耶稣代表神而行的工作。

   39 ~ 41.  彼得常常在讲道中把使徒称为复活的 见证人 。不过,既然他们从一开头就与耶稣在一起(一 21 、 22 ),也可以称为祂生平事奉的见证人,包括在犹太地区,以及在耶路撒冷。彼得前几篇讲章是直接向犹太人讲,指控他们把耶稣治死,而在这一篇对非犹太人的讲章里,就不能这样说了。对耶稣在犹太人手下受死,他似乎祇轻描淡写地带过,不过重点则放在旧约早已预言这件事;“ 挂在木头上 ”一句,显然是申命记廿一 22 、 23 的回响(五 30 也有引用),保罗认为这段经文在耶稣身上是一“应验”(加三 13 ) 179 。这位被犹太人钉十字架的耶稣,神却叫祂 第三天 从死里 复活 了 180 。然后,神让一批特选的见证人,目睹祂的复活,这些人是特为这目的而蒙选召的。复活的显现,并非人人得见。原因似乎是,得见耶稣的人,有特殊的见证人身份,他们要向许多未得见祂的人作见证。这责任不会加在一些不适合的人身上,惟独托付给那些长期与耶稣交往,又在祂的使命上有份的人。和祂 同吃同喝 一句,加强了他们与主共处的真实性(一 4 ;路廿四 30 、 43 )。

   42 ~ 43.  耶稣复活以后, 吩咐 门徒 传道给众人 (指犹太人),信息包括证明耶稣是神所立的,要作 审判活人死人 的主。耶稣这一职份,在提摩太后书四 1 及彼得前书四 5 亦有印证,不过在几处复活的耶稣所 吩咐 门徒传扬的总纲之中,都没有提及。因此,这一点可能是从祂先前的教导中引伸出来的,就是说人子要坐在神的右边,与神同担审判的工作(参约五 22 、 27 )。最后,彼得宣告说,根据先知的见证, 凡信的人 必因耶稣的名得蒙 赦罪 (参路廿四 46 、 47 )。我们无法知道彼得心中指的是哪些预言,可能的经文有以赛亚书卅三 24 ,五十三 4 ~ 6 、 11 ;耶利米书卅一 34 ;但以理书九 24 。

   44.  彼得在 43 节说凡信的人,可能祇是指“凡信的以色列人”,但从 34 、 35 节来看,他所指的范围却可能更大。无论如何,他还未有机会多说, 圣灵 已降临在听的人身上了。由于在其他地方,圣灵是赐给那些悔改相信的人(参十一 17 、 18 ),所以这里的含义有二:第一,在场的外邦人用信心接受所听的信息;第二,神悦纳他们,赐下圣灵作为印记。外邦人一旦有机会听福音,就有所回应,于是神便接纳他们。这一节经文结束了宗教偏袒主义。

   45 46a .  这时彼得的同伴有所参与了。不管当时彼得对所发生的事惊讶与否,这些人却当真吃了一惊。试图向外邦人传福音是一回事;但讲道被打断,看见他们悔改,清楚接受了神恩赐的印证,却又是另一回事了。当时发生的情景绝无荒谬可言。犹太人怎样在五旬节接受圣灵,又用方言赞美神,这时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赐,圣灵降临是否必然有 方言 的恩赐相随,我们无法确定;不过,由于它时常被提及,保罗又认为它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并不是赐给每个信徒的,那么,方言就不会是悔改的必然表征了。在这场合里,他们接受了这恩赐,强调出外邦人悔改的真确性,叫人无可置疑(不错,方言可以伪装,但真诚的赞美神则不容易假冒。这里整段内容排除了所有疑窦)。外邦人是否因脱离了宗教的自卑感,心里感到莫名地温暖,禁不住用不寻常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感受?

   46b ~ 48.  若神尚且接纳外邦人,教会就祇有同样接纳了。洗礼是接纳人成为神子民的外在表记,表明涤净罪恶与得蒙赦免(二 38 );同时,它也是内里受圣灵之洗的外在标志;但内在的灵洗,并不取代水礼。外邦人既已蒙圣灵所洗,当然就有资格接受水礼。于是彼得询问与他同来,代表教会的犹太信徒的意见。这里“ 禁止 ”一字(八 36 )埃提阿伯太监的故事中也用过,很可能反映出洗礼中的一种惯用语。当时没有人反对,于是彼得就吩咐替信主的人施洗,布鲁斯( Acts p.228 )认为,这吩咐是针对悔改的人“受洗”(参二 38 ,廿二 16 );不过,更可能他是吩咐在场的信徒,为他们施洗。我们可以保罗作比较,虽然他是创立哥林多教会的传道人,却通常很少替人施洗(林前一 14 ~ 17 );洗礼不必一定要使徒才可以施行。更要留意的,就是这段故事中,并没有暗示哥尼流和亲友们受了割礼,反而积极地把这事一笔勾消了(参十一 3 )。最后,犹太人与外邦人新的团契得以坚固,因彼得在哥尼流家住了几天。同时,这段时间足以让消息在彼得回去之前,先传到耶路撒冷。──《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4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使徒   第十章   注释   圣经   外邦   让我们   基督徒   十五章   一章   文摘   使徒   彼得   的人   耶稣   圣灵   外邦   犹太   福音   犹太人   洁净   基督   敬畏   犹太教   信徒   百夫长   罗马   耶稣基督   注解   虔诚   圣经   利亚   之光   教会   这是   文意   上帝   耶路撒冷   约翰   第十章   西门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