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使徒行传第十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10:1-18 这是基督的福音越过犹太和撒玛利亚,扩展到外邦世界的重大事件,是历史性事件。随着保罗的悔改,基督教的世界性扩展有了基础。路加反复提到彼得在该撒利亚的经历(10:30-32;11:4-17),强烈表达此事件的重要性。哥尼流悔改的事件强调了三个事项:①犹太基督徒反对与犹太教无关的外邦人直接接受基督的福音(10:14,28;11:2,3,8)。不过不能把耶路撒冷教会的偏见,简单归为狭隘的利己主义。犹太基督徒(包括彼得)为“分别为圣”的问题苦恼,现在他们经历了属灵的提醒;②是神要向外邦人传福音,他赐下属灵恩典(诗9:1,2;42:6;太4:15,16);③哥尼流的悔改称得上“该撒利亚五旬节事件”,对外邦传福音具有特别的意义。而且,事件的核心人物是彼得而非保罗,可以看到神奇妙的计划和智慧。尽管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事工由“外邦人使徒”(罗11:13)保罗担当,但印在福音里,犹太人和外邦人没有分别(加3:27,28),所以在哥尼流悔改的事件上,神使用了彼得。
10:1 该撒利亚: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北部,在耶路撒冷西北部,距离约104公里。岸边的港口,水浅并且常有强烈的南风,只能列为二级港口。大希律(B.C.37年—A.D.4年)遵照罗马皇帝亚古斯都的政策,在公共事业上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建成具有先进设施的港口、圆型剧场和神殿。
10:3 异象:指通过奇异的方式看到的景象、先知领受神的启示、在梦中或魂游象外时看见的,或者是非常的识别力或洞察力。异象是神直接而超然的启示。圣经完成后,此类的异象变得稀少。不过只要神愿意,依然可以使用类似的超然方式,随时显明“异象”。申初:现在时间下午3点左右,是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候。但是敬虔的人愿意过有规律的信仰生活,把这个时候定为“祷告时间”。哥尼流担任罗马百夫长重任,仍然严格遵守祷告时间,可见是非常敬虔的人。
10:6 皮匠:保守的犹太人厌恶从事皮革业的人,他们经常要处理死畜和不洁净的动物,只能居住在偏僻的地方。
10:9-13 彼得不是过分挑剔的犹太人,对福音的普世性也有开明的认识,但是还不具备积极向外邦人传福音的热心。神根据(可7:18,19),借助“大布的异象”的特别启示,帮助他克服障碍。
10:9 正午:犹太人一般不会把祷告时间定在正午,但敬虔的犹太人会在正午祷告(诗55:17;但6:10)。尽管彼得非常繁忙,仍然利用很多时间祷告。忙于祷告的人,才算真正繁忙,祷告是灵魂的呼吸、喂养。
10:14 凡俗物……没有吃过:彼得的回答与旧约先知以西结的回答相似。神曾在外邦人面前命令以西结吃不洁之物,他拒绝了(结4:14)。彼得遵守了利未记11章有关食物的基本规例。也许彼得认为神在试炼他的信仰,于是不顾饥肠辘辘,拒绝天上的声音。神启示给彼得的异象是有关“吃”的,值得思想。食物是日常生活必需的条件,然而,不同民族饮食习惯各有不同。与外邦人习俗相比,犹太人遵循的利未记11章食物的规例非常繁琐。为了将福音传遍各地,必须解决饮食问题。耶稣曾指责犹太人的饮食规例趋于形式(可7:1-23)。争论割礼问题时,雅各嘱咐外邦人不要吃“勒死的牲畜”和“血”。考虑到雅各在严格的犹太教育背景中成长,几乎没有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这已经是非常开放的嘱咐了(徒15:20)。保罗对祭过偶像的食物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偶像“毫无用处的”人,吃这样的食物没有顾虑。但为着软弱的人的良心就当慎重。若为不使弟兄跌倒,可以永不吃肉(林前8:1-13)。这种心态就是福音的精神。
10:19 圣灵向他说:每当重要时刻,圣灵会通过各种方式亲自教导(8:29;16:6;20:23)。神需要犹太宣教士访问外邦人哥尼流的关键时刻,圣灵准确无误地向他们说话。在此意义上,本书也可称为“圣灵行传”。
10:23 几个弟兄同着他去:11:12记载彼得带了6个人同去。他受邀访问外邦人,可能希望同行的人为他的动机和结果作见证。
10:25-26 哥尼流……俯伏……彼得拉起来……:哥尼流如同迎接君王或者神那样迎接彼得。彼得有资格接受这种礼遇并且被赋予权柄给他们传福音,但他担心百夫长陷入崇拜人的误区,所以立即拉他起来(林后12:6;启19:10)。彼得为了预防自己依仗权威,甘愿作为仆人谦卑、恐惧战兢地传扬福音(太23:11;腓2:12)。如此态度,给主的工人很多提醒。
10:28 犹太人……不合例的:犹太人的传统是对(申7:3,4)规例的误解(为了预防偶像崇拜而定的律法,神禁止犹太人与迦南人通婚或交往)。他们将与外邦人的正常交往也视为罪恶。当时敬虔的犹太人不仅不与外邦人同席,甚至连外邦人的出产也不吃。
10:30 光明的衣裳:天使降临时的表现。
10:33 我们都在神面前:使人联想撒母耳倾听神声音时的态度(撒上3:9,10)。圣经把认真严肃地听候神话语的心志,比喻为“好土”(太13:8)。除了哥尼流在等候彼得,还有许多其他人。哥尼流希望引导自己家族(16:31)及其他人都能来到神面前。福音满有生命力(来4:12),不会停滞,会借着得到的人传开。
10:34-43 概括了彼得所有的讲道。内容简洁,很象后来的使徒信经。教会因着使徒的讲道而建立、逐渐成长<6:6,使徒>。
10:34 神是不偏待人:彼得如此形容神之前,就明白听众是外邦人(申10:17;代下19:7;伯34:19;罗2:11;西3:25;彼前1:17)。他们居住在巴勒斯坦,应该听过耶稣的事情。他们对神的认识是根据旧约圣经,因此需要详细了解福音的精髓。此外,基督被称为“万有之主”(36节;西1:15-20),也可看到神顾念外邦人的心意。
10:36 和平的福音:耶稣降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作挽回祭(罗3:25;约壹2:2)。他来到世上就是为了使人与神和好(罗5:10),恢复世界万物,使之在他们里面同归于一(林后5:19),并且将这劝人与神和好的职分赐予信徒(太5:9;林后5:18)。在神的恩典面前,民族、血统、地区、身份等都不能成为阻碍。
10:40-41 第三日,神叫他复活:基督教的根基就是建立在耶稣基督复活的历史事件上。使徒主要的任务就是作“耶稣复活的见证人”(1:22;2:31;4:2;5:32;13:31)。耶稣若没有复活,信徒就失去了盼望,将福音传到地极的劳苦就是枉然(林前15:13-19)。
10:44-48 犹太基督徒曾经历灵洗和方言相连出现(2:4)。外邦人同样能说方言,也是圣灵居住在他们心中的有力证明(11:18)。
10:48 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三个事实:①彼得目睹圣灵在外邦人身上的工作,当场命令给他们施洗。水洗象征灵洗(或重生、悔改),两者密不可分(9:17);②洗礼是正式归入教会的仪式;③现今只有牧师才能执行洗礼。初期教会未建立系统的教职制度,没有特定的人执行洗礼,只要是信徒就能“奉耶稣的名”给人施洗。彼得当时没有亲自给他们施洗,可能与保罗相似,“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林前1:17)。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