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传道书第4章查经资料

传道书第四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道书相关章:

传道书第四章

Ⅱ “日光之下”的生活(四 1 ~十 20

  从这地方开始,不容易找出一个清楚连贯的梗概。到最后(十一 1 ~十二 8 )才插入一段劝诫,使讨论再向前迈进。四 1 到十 20 之间,传道书和箴言很相像,是讨论生活各个层面的精短格言。然而一串格言常围绕着特别的主题。在五 8 和六 12 之间,每一个单元多少与财富有关;四 1 ~ 16 每个单元都谈到伴侣的需要;九 13 ~十 20 直接思想到智慧的界限和愚昧的各种表现。因此,本书显然是有结构、有顺序的,虽然有时很难分辨。一 2 ~三 22 的前提,也显然是每一个主题的基础。“日光之下”生活的虚空被刻划得入木三分,而在全能神之中的信心生活则不断被高举,作为唯一的出路。

  因此,处理传道书中间这段最好的方法,是将它当作“日光之下”生活的指南,探讨一系列主要的问题,每一个都先从“日光之下”的有限来看,再从信心观点来谈。传道者要解决的是大问题:生活的艰难和伴侣的需要,贫与富,环境的苦处与人本身的烦恼,君王的权柄与权柄的滥用,智慧的有限以及愚昧的侵害。实际上他是说:“看哪,这就是真面目!你能面对世上生活的真相吗?只有一条路可走。”各个主题多有重复,因此有些题目不止一次讨论到,但是角度不同。

A  人生的艰苦与人生的伴侣(四 1 ~五 7

  这一段主要的重点是友伴的必要。一连串的单元讨论到受压却无人安慰(“ 我又见 ”……,四 1 ~ 3 ),孤单的工作( 我又见 ……四 4 ~ 6 ),独身无家为伴的人( 我又见 ……,四 7 ~ 8 ),接着是一段需要伴侣的谚语(四 9 ~ 12 )。然后对一位孤君王作了短暂的一瞥(四 13 ~ 16 )。下面这一段(五 1 ~ 7 )似乎既不属于第四章也不属于五 8 ~六 12 (这段自成一单元)。也许它是再度带进信心的观点:在天上有一位神,祂不喜悦地上的不公义和寂寞;祂是以色列的神,在耶路撒冷的殿中受人敬拜。

1. 无人安慰的欺压(四 1 3

   1.  虽然本单元与三 16 ~ 22 相似,但却是一个新鲜的思想( 我转念 ; RSV 再次 )。传道者亲眼见到( 我见 )人生中的欺压。此处并没有特指某个时期( 时段 ,刘普德);不公义是所有人生的特色。这是“日光之下”的邪恶,不是指某一位统治者治下的邪恶( 3 )。

  本段不期待受欺压的人坚忍无怨地保持沉默。悲伤的以色列人从未被禁止 流泪 ,诗人、使徒和其同伴、以及我们的主自己都可为此作见证(诗一一九 136 ;约十一 35 ;徒八 2 )。

  在旧约中,怜悯 受欺压者 是很常见的事。君王欺压百姓(箴廿八 16 ),主人欺压仆人(申廿四 14 ),富人(箴廿二 16 ;摩四 1 )、居高位的(传五 8 )、甚或其他的穷人(箴廿八 3 )欺压贫苦人,都令人愤慨。寄居的人、外邦人、孤儿与寡妇格外得到同情(耶七 6 ;结廿二 7 ;亚七 10 )。高利贷(结廿二 12 、 29 ),诡诈的天平(何十二 7 )以及霸占房屋和产业(弥二 2 )皆列为欺压,受到指责。

  若 欺压者有势力 更令人痛苦。本节后半部的希伯来文为:“从(在)欺压者的手中,势力。”这句话被认为是指( i )“从欺压者的手中有势力 出来 ”(巴顿),或( ii )“……有强暴出来”,或( iii )“在欺压者的手中有权力”。第一个解释将经文原意过份扩充;第二个解释是赋与希伯来文 ko{ah] (力量)一个不寻常的意思;最后一个解释的可能性最大(参 RSV )。亚达斯指出 miyyad (在手中)和 mis]s]ad (在……旁边,参撒上廿 25 )的相似之处。 218 无人安慰 一再重复,加强了无助的感觉。事实上真正缺少的是“安慰”。约伯的“安慰者”并未能给予安慰(伯十六 2 )。这里的看法也类似:地上的一切都不能解除痛苦。

   2.  这个痛苦的断语与二 26 和三 22 从神手中所接受的生命截然相反。在此,传道者将限在“日光之下”的观点推理至极处。不出自神的忧伤会令人渴望自杀(参太廿七 5 ;林后七 10 )。地上平面的生命观“在暴君的蹙额下没有笑容”(与诗一一九 50 ;赛廿五 8 成对比)。

   3.  未曾出生的,不知生命虚空的,比这些人更好。这里并没有尝试要解决问题(参六 3 ~ 5 ;耶廿 18 )。希罗多德( Herodotus ),狄奥尼斯( Theognis ),沙弗克理斯( Sophocles ),西塞罗( Cicero )(参巴顿)和释迦牟尼(参普仑特)也提到同样的看法,这并不表示他们在文字上有何关系,乃是见证这问题的普遍性。

218 下列二种译法,对意义并无影响:“欺压……受欺压”( RSV ),或“受压者……受压者”(是可能的,因希伯来文两字相同)( Ginsburg, Leupold 亦同)。

2. 寂寞的胜利者与另一种选择(四 4 6

   4.  传道者看出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竞争。努力的付出( 劳碌 )和技术的成功( 灵巧的工作 ),时常隐藏着夺取财富、领导权、权力和地位的动机。古代世界亦有国际性的紧张、劳工问题和阶级冲突。传道者看见,在人类的活动力之下,乃是不断想胜过别人的欲望。在其他地方,智慧书的作者曾描述“ 嫉妒 ”的破坏力,它会“激怒”人,使他变得残酷(箴六 34 ),会毁坏人的身体(箴十四 30 )。这是“日光之下”生命的另一幽暗面,因为由此可见人的努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被毁坏。如果人的劳碌是源自于野心(四 4 ),如果进展会被愚昧阻拦(二 19 , 21 ),结果结局可能是一无所有(一 3 ,五 15 ),那么若还有任何收获可言,只可以说是来自于神(三 13 ,五 18 以下)。当然,传道者说的很笼统,而以后也将提出另一个角度的看法(九 10 );但是最完整的观点还保留着,直到末后的日子才出现(参林前十 31 ;弗六 5 ~ 8 ;西三 2 以下)。

  如果四 1 ~ 16 一连串单元的确是围绕着“伴侣”这一主题,作者乃是在关心这种劳碌所造成的社会分裂。竞争从来不会产生伴侣。此处真正的思想并非工作引起竞争( Berkeley ),乃是它由竞争“ 而来 ”。希伯来文的意思是“妒忌邻舍”(参 RSV ),而非“被邻舍妒忌”(参 AV , RV )或“人和人之间”的妒忌(参 Moffatt , WEB. JB ) 219 。

   5.  这恰与第 4 节相反。我们已经看过疯狂争夺权势的一幕,现在则来看完全漠然的放弃者。他的状况被分析为自食其肉── 吃自己的肉。抱着手表示懒惰 (参箴六 10 )。

   6.   一把安静 (译注:与和合本略有出入)是介于 4 节喧闹的争夺与 5 节逃避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两个把字是不同的希伯来文;第二个是指将手捧起来尽可能的多拿(参出九 8 )。智慧之路是要多取( 满了一把 ),但却不要太多( 满了两把 ),如此便会发现生命是在掌握中( 一把 ),而非一种不能的努力( 捕风 )。传道书的隐藏主题,便是如同能达到这种生活。它是“出于神的手”(二 24 ),一项“恩赐”(五 19 )。九 7 ~ 10 ,十一 1 ~ 10 作了更充分的说明。这种生活的具体化,可以从基督身上看出来,祂不卷入“满了两把”的麻烦(太十二 14 以下),却以享受“一把安静”出名。(太十二 19 以下)。

219 这个希伯来用语可以后接直接受格(民五 14 ),介辞\cs21 be^t[ (创卅 1 )或 lamed[ (诗一○六 16 )。对它而言,以 min 相接,表示妒忌的对象不在别处。它的平行经文为后接 min 的“敬畏”,见利十九 14 、 32 ,传十二 5 (参 Gordis )。

3. 没有家的人(四 7 8

  这里刻划了一个人,他既没有朋友( 孤单无二 ),也没有近亲( 无子无兄 )相伴。他的成就虽然丰富(获致 钱财 ,却不能满足他。同伴或子嗣可能很好,但却一个也没有。这是生命虚空的一部份,是一种命定的 苦难 ,无法躲避(参一 13 )。

   我劳劳碌碌……到底是为谁呢? 这句话突然插进来( RSV 所以他永不问 并非原文)。传道者将自己置身于孤单者的心境。 NAB 将问句加上引用符号,颇能传神 220 , NEB 用 他问 (参 NIV ),具有同样的效果。本句重点不是他永不问问题( AV , RSV ),而是他得不到答案 221 。

  因此,生命目的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来。一个没有同伴或家庭的人也会殷勤工作,仿佛在为某人而活(参诗卅九 6 ),但究竟是为谁呢?按世俗的前提( 日光之下 , 7 节),没有答案。安布罗斯( Ambrose )和耶柔米建议,所缺乏的朋友是基督,这看法虽超越了传道书的范围,却没什么错(参金司博)。

220 R. Gordis 的“未指明为引句”理论,用于这里颇令人信服(参 'Quotations: as a Literary Usage in Biblical, Oriental and RabbinicLiterature', HUCA, 22, 1949, pp.157-219 );其他地方则不如此有力。

221 GEA 将本节中的“我”改为“他”,但却没有原文的根据。

4. 得友伴之福(四 9 12

  孤单的忧伤可以由友伴之福化解一部分。 9 节的要义由 10 ~ 12 上半的三个实例阐明出来; 12 下半将此原则进一步扩大。这三个实例很可能都取材自旅途的危险:沿途的深坑与峡谷( 10 )、寒冷的夜晚( 11 )、与打劫的强盗( 12 上)。在失误或灾难( 10 )、逆境( 11 )、或遇敌之时( 12 上),友伴之福更显宝贵。

   9.   劳碌 的意思非常广泛,无论是何种责任或工作,友伴都能协助,胜过困难。 果效 ( ~sa{k[a{r )常指“薪资”,但有一种更一般的用法(创十五 1 ;代下十五 7 ;诗一二七 3 );在此是指经由合作而得到的成功。

   10.  第一个实例的背景是跌落沟渠或深坑(参创十四 10 ;路六 39 ;。孤单一人跌落可能会丧命,特别是在夜间。但这句谚语却不止是论身体的伤害;判断的失误,或其他类型的“跌落路旁”,同样需要别人的扶帮。希伯来文全为复数(“如果他们跌倒……”),但偶尔复数亦可“指一个不定的单数” 222 ,因此此处的意思为“如果二人之中的一个跌倒……。”

   11.  这可能意指丈夫和妻子,但在以色列寒冬夜晚旅行的人(参耶三十六 22 、 30 )是紧挨着睡觉的。这句谚语是提到在逆境、试炼以及忧伤中的友伴。

   12.  第三个实例取材自夜贼或路上的强盗。孤独的旅行者可能会被制服,人数愈多愈安全 223 。三股合成绳子的力量为古代的箴言,在苏美和亚喀得的经文中可以见到 224 。以 X , X+1 列数目,在旧约中极为普遍(参传十一 2 ;摩一 3 等),一般是指该物件的充足分量。 225 从二移转到三,可能是暗示“二”并没有特别神圣之处,同伴的数目可以扩大到更多个。哥笛斯认为,这里是指一对夫妇生子而言。在某些范畴中,进步是由独立能力的强弱来衡量,然而在这个范畴,属灵的成长却是由相互依赖的增进来评断。

222 GK 124 ( e )。

223 Gordis 和 Delitzsch 认为这个动辞是指“攻击”而非“制服”。这说法令人置疑,但无论如何,意思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这个不常用的希伯来文导致了许多对 ytquw .. 的推测与修正, Ellermeier ( ( pp.174-177 )列出了主要的看法。

224 参: A.Schaffer, 'New Light on the Three-PlyCord,' 在 A. Malamat, Eretz-Israel 中, vol. 9 ( 1969 ), pp.139,159-160 。

225 参传十一 2 的注释以及引证的资料 。

5. 孤立造成愚昧(四 13 16

   13.  下一个单元与孤立(四 7 ~ 8 )和友伴(四 9 ~ 12 )的主题有关,因为 13 节继续强调自以为是和愈来愈孤立的愚昧。曾有许多人尝试分辨这几节的人物是指谁,但没有一种说法完全令人信服 226 。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在旧约中一般认为,智慧会随着年龄和经验递增,而年长者是当受尊敬的(利十九 32 )。然而有时年老的人亦可能丧失智慧(伯十二 20 ),年轻人比长老更有智慧(诗一一九 100 )。以利户的态度十分平衡,他先听年长者说话,却不以为他们是绝对无误的,因为神的灵可以使人有智慧,超过他的年龄(伯卅二 4 ~ 11 )。

  传道者将同样的观点应用在一位不知名的王身上,也许这角色是假想的。他曾纳谏( 却不肯再纳 ),如今却因“他自以为有智慧”(箴廿六 12 )而越来越孤立。整个过程是不自觉的,正如 不肯知道 一词所隐射的(见 NIV , RSV , NEB 将知道省略)。

  在此情况中,一个出身卑微 227 的 年轻人 能胜过他。这个字不是“青少年”,而是“年轻人”,因为它用在十七岁的约瑟身上(创卅七 30 ),也用来形容替罗波安出主意的四十多岁的人(王上十二 8 ,十四 21 )。 AV 译为小孩是错误的。 GNB 将 13 、 14 节断开的二句谚语并入一个长句子中,到 15 节便完全失去正确性。

   14.  这一节困难的地方是在于他的含糊。解释的方法之一,是: 因为他 (这年轻人) 已从监牢中出来 228 成为 君王,虽然他 (这年轻人) 在他的 (年纪较大的王) 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 (参 NASV 版)。这似乎是最可能的译法(哥笛斯和亚达斯认为如此),因为 14 节的 贫穷 人与 13 节的 贫穷却有智慧的 人为同一人;而 国中 所隐射的王与 13 节的王相同。对于这一类含混不清的句子,最好的办法似乎是使钥字保持一贯的意思 229 。若是如此解释,则本节告诉我们更多这年轻人的卑微身世:每一件事都对他不利,唯有智慧助他登上宝座。

   15.  这一节可能译为:“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他的少年人”( NIV 与此相似)。 第二位少年人 带来一些困难。有人以为是指另外一位,第二位少年,当第一位少年人老的时候,旧事又重演(巴顿尝试如此解)。另一些人认为这里太过复杂,便将第二位省略,视为抄写之误。第三种方法是将老王当作“第一位”,年轻人为“第二位”,而翻译如上,“第二位,就是……少年人”,虽然希伯来文很少如此。第一种解释使这一段过份复杂;第二种解释没有原文可资证明;第三种最令人满意。

   16.  百姓多得无数接下去是一个同位格的句子:“所有都在他面前”。这种表达很难懂,但金司博指出“在面前出入”,是“引导”的意思(参民廿七 17 )。刘普德所译:“那些跟随他的人”便是采取这种想法 230 。虽然这位年轻的王得到大多数人拥护,但却不长久。人是易变的,他们可以在新王莅临时挥动棕榈枝,几天之后却喊着:“钉他十字架!”

  最后一句话总结了传道者的观点。这一件小故事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世界的 虚空 ,若想要理解它,必定满遭挫折。在最后四节中,我们看见另一种逐渐孤立无伴的形式:那位王愈来愈刚愎自用,认为不需要别人的建议,因此失去民心,新的政权取而代之。虽然新王出身卑微,群众却一直拥戴,但他也将渐渐年老,并同样会因自我孤立而被人遗弃。

226 Gordis 列出八个可能性,也见 K. D.Schunk, ' DreiSeleukiden im Buche Kohelet ', VT. 9, 1959, pp.192-201; W. A. Irwin,Eccles. 4, 13 ~ 16', JNES 3, 1944, pp.255-257; Ellermeier, pp.217-232. C. C. Torrey ( 'TheProblem of Ecclesiastes IV. 13 ~ 16, 'VT, 2, 1952, pp.175-177 )主张它是从传十 16 ~ 17 错置于这里,但这种说法没有证据。

227 E. A.Speiser 翻译 miske{n 为“被剥削者”,并与在汉摩拉比法典和马里文件中的 muskenum ,“国家的附庸”相比较,因他持有采邑所以必须承担起某些繁重的责任和限制( Oriental and Biblical Studies ( 1967 ) , pp.332-345, esp. p.343 )。也参 CPIQ;p.206 。

228 Barton 认为在此是指“叛乱者的房子”(敌对的世代),参 Gordis 和 Gk35 ( d ),他证明“监牢”是正确的。

229 因此“他……他”是这位少年人;另有一些人认为第一个“他”是少年人,而第二个是指王(根据 Gordis, Levy 亦是如此),或两者皆指王( Kidner )。

230 Gordis 和 NASV 认为这句话是指以前的世代,“所有在他之前的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四章   圣经   注释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的人   导论   劳碌   日光   智慧   第四章   点此   圣经   愚昧   是指   约翰   注释   人生   经文   自己的   福音   孤单   虚空   岂不是   工作   旧约   少年人   监牢   希伯来文   彼得   的是   钱财   贫穷   一人   君王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