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马太福音第11章查经资料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相关章: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

vi. 结语(十一 1

  正式的结语(见七 28 ~ 29 注释 )常常有过渡的作用,从耶稣的讲话集锦(我们称之为 耶稣教训门徒 )过渡到对耶稣巡回布道和教训人的述时,使用了这种结语的形式(至于耶稣巡回活动的第三个内容──治病,将在下面十一 2 ~ 5 中提及;还可参看四 23 和九 35 的定式)。

E 对耶稣弥赛亚工作的不同反应(十一 2 ~十二 50

  “基督所作的事”(十一 2 )在第五章至十章里述,这些事引起了不同人的不同回应。这便是贯穿以下几章的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作者把各种各样的事件串联在一起,先让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怎样看耶稣:有些人即使不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但至少是错误的态度,这些在第十一至十二章里有细微的介绍,在第十三章里又通过比喻进行解释,还有一些出现在第十四至十六章里。到了十六 13 ~ 20 ,是马太福音第二大部分的高峰,彼得说出了他对耶稣的认识,这才是最正确的答案,我们才看到对祂是弥赛亚的真正宣认。对这样的认识,大多数耶稣同时代的人都不理解,因为他们的头脑已被谬误的概念和浅薄的看法限制住了。

i. 施洗约翰(十一 2 19

  他是先来的,马太以他所宣布的事为起点,开始讲述弥赛亚(三 1 ~ 12 ),所以我们现在称他为弥赛亚使命的第一个见证人可谓恰到好处。可是他的反应却模棱两可,有时肯定,有时又含糊,耶稣评述他的作用时,紧跟着指出,他来是预备道路,这与经文应验的真正时刻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约翰始终只是一个先行者。

(a) 约翰的问题(十一 2 ~ 6 )

   2 3.  约翰的被捕,在四 12 里已经提到,关于他下监的整个故事要等到十四 3 ~ 12 才能读到。毫无疑问,他早已认出了那高于他的(三 14 ~ 15 ),也已经准备来迎接那位“比他能力大的”的降临(三 11 ~ 12 ),他一直在热切地关注着这位基督的历程。 基督 是马太对耶稣的称呼,概括了他从第五章至第十章所写的一切所要给人的印象。在这里他是有意这样用的(马太在作这样的述时,一般不这样用,一 17 是马太福音中除本节之外唯一一次这样用的),而约翰,从他的问题里可以看出,尽管他很想持肯定的态度,但却还不能。为什么他这样犹豫呢?恐怕是因为他认为“那将要来的”(即他在三 11 里所预言的;在犹太教里,“那将要来的”并非公认为弥赛亚的代用语)和他真正听到的耶稣所做的事之间有差距。对耶稣传道工作的记载,到那时为止还没有和三 11 ~ 12 的预言相吻合,至于耶稣所做的最为惊人的那些神迹,又不在一般对弥赛亚工作的理解之内。此外,约翰可能难以接受这类的事实:约翰的门徒禁食的时候,一个犹太人的“弥赛亚”却不禁食(九 14 以下),一个行为谨慎的犹太人所回避接触的人,犹太人的“弥赛亚”却与他们一同吃喝(九 9 以下)。

   4 5.  耶稣所指出的几件事,并不就是弥赛亚工作的最后结论,因为并未完全符合人们(包括约翰)对弥赛亚工作的一般看法。可是,耶稣的话却准确无误的来自以赛亚书有关耶和华救世工作的章节(赛三十五 5 ~ 6 ;参二十九 18 )和有关耶和华受膏者使命的章节(赛六十一 1 )。难道这些章节的话不应成为大家(包括约翰)期望的一部分吗?耶稣理解祂自己的使命时,以赛亚书六十一 1 ~ 2 的话对祂显得极为重要(路四 18 以下;并请参前面五 3 ~ 4 的注释 )。解除人间的痛苦切切实实在祂所行的治病神迹中得到了应验(记载在第八~九章里,不过医治瘸子和聋子的神迹未包括其中),在 传福音给穷人 中更达到了顶点;穷人便是第五章论福时提到的那部分属神的少数(见五 3 注释 ,以理解, ~@na{wim 一词的概念; AB 把在这里译作“穷人”的这个希腊词译作“谦卑的”)。如果约翰照他对弥赛亚的希望衡量,觉得耶稣的使命太平和的话,那正说明他没有理解作为耶稣使命的基础的圣经经文。

   6.   跌倒 ,与五 29 ~ 30 的动词“被绊倒”本是一个。当耶稣的工作作风无法符合人们的期望,甚至违反那些成规定俗时,许多人便离开了耶稣。“传福音给穷人”就属违背法规之列,解除痛苦、拯救罪人的使命与为民族解放而争战的人毫不相干。必须有灵性上的警觉才不致背离耶稣,这种警觉性是多么可贵啊(这样的人 有福了 ,对有福的理解请看五 3 ~ 10 的注释 )。论福在马太福音的这一部分仍是主题,因为它不仅直接与约翰不肯定的态度有关,而且还提出许多认为耶稣难以接受的人来 151 。

(b) 耶稣对约翰的评断(十一 7 ~ 15 )

   7 9.  约翰的讲道曾引起轰动(三 5 ),他 出到旷野 的行为也曾是一件惊人的罕事。耶稣现在通过探问这一切行为的动机,揭示约翰的真正重要。就动机提出一连串三个问题及对它的回答(看 RSV 边注便知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十分确切,不过对理解原意无妨)逐步导向对约翰的真正理解。去看 风吹动的芦苇 ,按字面解(你并不是去观赏风景的!),但按上下文来看,更像是比喻一个弱不禁风的人;约翰不是那样的人,所以回答自然而然就是“当然不是”。约翰粗犷质朴,风中雨中独来独往,引来了第二个问题。他自然不是穿 细软衣服的人 ,照三 4 的记载,他显然是一个与王宫府第不沾边的人,那些地方对他也从来没有任何吸引力(这里很有讽刺意味,因为他那时正住在“王宫”里──是希律堡垒中的一名“思想犯”!)。他粗陋的穿着实际上表示他真正的作用──他是 一个先知 (见三 4 的注释 ),群众十分乐意接受对约翰下的这个定义。可是,先知的称号还不足以形容约翰。

   10.   约翰 不只是个先知,他还是玛拉基书三 1 说的那位 使者 。玛拉基书中说的是“在 前面的”,他的作用是为要来审判的神预备道路。耶稣把那节的话拿来用在约翰身上,表明约翰所准备的祂(即耶稣)的到来就是神本人的到来。耶稣的话,语出惊人,含义比大家想的要惊人得多(请看拙着 JOT , pp.91 ~ 92, 155 )。本节“在你前面”的话与出埃及记二十三 20 一致 152 ,目的是引出第二个人来取代前面一个,这样,对神差遣约翰在耶稣前面来就容易理解了。马可在编写福音书描述约翰时,也用了同样的混合引语(可一 2 ~ 3 ),成了早期基督教人所共知的一句证言。

   11.  因此,约翰便是先知中最大的一个,在他之前确无一人比他更大,他的大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神的目的中所占的位置。神的目的是要导致一个新的制度,即 天国 的出现(见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ii) 段 ),它是在这之前一切话语的应验,而约翰只是那前来报信的人。 天国 ,即使是 最小的 ,也比宣布天国近了,自己却在天国之外的那个 最大的还大 。请参五 19 ,以理解 最小的 ,同时还请看十八 1 ~ 4 和二十 25 ~ 28 的教训,那里告诫人们,不可按世人的标准来评估神国中的地位。

  所以,约翰的职位就是先驱者,他是站在天国之外的人。他是旧制度的最后一个人,第 14 节说他就是以利亚,这就更清楚了。他的“时候”( 12 节)就是神的国开始变为实际的时候,可是他本人的位置还属于旧约( 13 节)。他没有得到参与耶稣传道活动的特殊权利(因为耶稣的传道活动更有它新的前景和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站在天国之外的人”,这样说当然不是断言他的灵魂未得拯救(正如不这样断言旧约任何一位圣者一样),而只是确定他在神的计划发展中所占的位置。

  现在,随着耶稣传道活动的开始,约翰宣布的天国已经成了实际,旧制度已开始被取代,这在第 11 节里提到,到第 12 节便说得十分明确了。

   12.  约翰的来到使形势骤然改变,新形势在这里是用 努力 violence )一词来表示的。 Men of violence 的用法不常见(和合: 努力的人 ;现中:强暴的人),总含有贬抑之意, RSV 的边注又想赋予这个同源动词以褒扬之意,所以译文就很靠不住了(路十六 16 有同样的说法,用的也是同一个动词,不过主语是“人”而不是“天国”,和合: 努力要进去 ,现中:想挤进去)。本节这个动词恐怕应看作是消极的,是指耶稣所谴责、施加于天国的暴力( 强迫 harpazo{ 通常意为“抢夺”、“劫掠” 153 )。这种暴力从约翰讲道的时候便开始了,因为那是宣告天国近了的时候,尽管约翰自己并不属于 其中 。故此,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暴力,而专指对“天国”所施的强暴。对这一暴力有多种解释,其中两个似乎比别的更有说服力: (a) 巴奈特( P. W. Barnett)坚持他的观点 154 ,他认为耶稣指的是祂(和约翰)的追随者中的那部分政治活跃份子,他们总想把祂的使命变成解放民族的运动,这运动在耶稣喂饱了五千人之后曾一度达到高潮(请特别参看约翰福音六 14~ 15,那里用了同一动词 harpazo{ “强逼”)。但是,不清楚的是,为什么在这里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呢?除非是因为约翰的追随者朝某一政治方向推进得太快了,使得耶稣在肯定约翰所传信息的同时不得不如此说,以示与约翰这些“强暴的”追随者划清界限(这只能是猜测)。 (b) 更多的人理解耶稣指的是“天国”所遭的暴力攻击:天国的报信使者不是都下在监里了吗?耶稣本人遭官方反对的不祥预兆不也越来越明朗化了吗!从约翰在监里所提的问题及其上下文来看,这后一种看法似乎更中肯一些。

  既然约翰是旧制度的最后一人,他的命运便体现了两种制度的冲突,这些冲突已开始影响新制度。神的国度已如旭日在东方升起,以其无穷的活力显现在人间,刺激着一些人对它猛烈的反对。

   13.  约翰是旧约最后一个先知的身分,在这里再次得到了肯定。 约翰 为止 ,这几个字的意思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约翰,不过看了下一节就清楚了:他是在先知的行列里面,而(如第 11 节所示)不属于在他之后的天国里,他属于旧约那说预言的时代。在这节里虽然把先知提在律法的前面(很不寻常),但不妨碍我们把整部旧约圣经看作是预示天国的。请参看前面五 17 的注释 。

   14.  马可决定不言明谁是再来的以利亚(可九 11 ~ 13 ),路加虽表明他是约翰,但只是在对约翰父亲个人的启示中说的(路一 17 ),约翰福音在介绍这位施洗者时,又说他本人一再否认(约一 21 );只有马太,在本节和十七 12 ~ 13 公开宣布约翰就是以利亚,并且遭遇和以利亚同样的命运。以利亚要来为神预备道路,是玛拉基书四 5 ~ 6 (希伯来文版本三 23 ~ 24 )提出来的希望,到耶稣的时候已成了人们普遍的期望(见 TDNT , pp.931 ~ 934 )。再来的以利亚在玛拉基书三 1 里被称为“使者”(见 10 节注释)。如果约翰能发挥报信使者的作用,他无疑就是“比先知大的人”。可是,虽然他外表很像以利亚(见三 4 注释\cs16 ),他的传道活动总让人觉得不完全与大众的期望一致,他的作用只有那些 肯领受的人 才能辨识出来,在这一点上他和在他以后来的那位是一样的。

   15.  这已成了耶稣的一种固定用法,总是用在祂说了特别要人注意的话之后(见十三 9 、 43 ;可四 23 ;路十四 35 )。祂是号召大家对祂的话不要作肤浅的理解,而要探讨这些话的内在含义。

(c) 对约翰和耶稣的反应(十一 16 ~ 19 )

   16 17.  对神的声音不予回应是 这世代 (见十二 39 注释 )的特点,也将是这世代跌倒的原因(请特别看二十三 29 ~ 36 )。第 19 节指责的是那些宗教领袖,而不是群众,因为是他们总在和耶稣作对。耶稣又描绘了一幅 孩童们 玩婚丧游戏的图画,其中耶稣和约翰是 吹笛子 举哀 的人,可是那些宗教领袖们(绝不是第 7 节里所说的众人)却痲木不仁,全然不为所动,无论是舞曲还是哀乐都引不起他们一点反应。

   18 19.  约翰也好,耶稣也好,虽然表现不同,但却是脱凡超俗、特立独行的。所以,他们把约翰顽强的禁欲行为和宣讲审判的事说成是魔鬼附体,又对耶稣之与不被人尊敬的人在一起,自由交谈、吃喝产生极大的反感(见九 9 ~ 13 )。神的声音,无论以忧郁的形式,还是以欢乐的形式发出;无论是讲审判,还是讲宽恕,只要不符合他们的常规,他们便一律拒绝聆听。总之,没有中他们意的。

  最后一句话才叫那些宗教领袖不得不低下头来。 智慧 是神的智慧,可以说就是神的代名词。“神是自己话语的解说者”,约翰的呼召和耶稣的呼召不同,但在神至高无上的智慧里面都占有着一定的位置。神的智慧要由真正的 行为 证明 155 ,这样的行为必定引起不响应神的声音的人的反感(参 6 节)。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去尝。

151 米 登( C. L. Mitton )在 ExpT 82 ( 1970/71 ) , pp.170 ~ 172 ,对第 6 节有精辟的解释,以耶稣传道工作的特点为基础来进行分析。

152 “使者”的英译在出埃及记二十三 20 是 'angel' ,在玛拉基书三 1 是 'messenger' ,在希伯来语里本为一个词;在犹太人的圣经字典里显然这两处的句子是放在一起解释的:见 Stendahl,pp.49 ~ 50.

153 G . E. Ladd,pp.159 ~ 164 ,有不同的看法。

154 Reformed Theological Review 36 ( 1977 ) , pp.65 ~ 70.

155 RSV 边注中用的智慧之子可见于早一些的版本中,不过一般认为这样说是为了与路加福音七 35 取得一致。那是指响应神的智慧并以此证明他们是神的孩子的那些人,他们与“这世代”的人绝不相同。

ii. 拒绝接受耶稣呼召的诸城(十一 20 24

   20.  “这世代”不响应耶稣的呼召( 16 ~ 19 节),许多 城巿 (实际上是加利利海边的各小镇)对耶稣所行的 异能 也没有反应。就算不传讲信息,仅这一件件的异能本身就显示神在作工(正如耶稣向约翰暗示的, 4 ~ 6 节),因此就足够促使他们 悔改 ,即改掉他们对神的背逆了。 就在那时候 ,在马太福音里常常不表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而也没有逻辑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路加福音里,同样的话出现在十 12 ~ 15 ,但语言环境不同)。第十一、十二章集中讲拒绝耶稣传道工作这一主题,下面就是一个例子。迦百农在马太的述中是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主要地点(见四 13 的注释 ),所以,行了 许多 异能,说明那里的人悔改的机会比任何其他地方都多。对于全城悔改这点,要看约拿书第三章。虽然许多个人响应了召唤,但总的态度没有改变。

   21 22.   哥拉汛 伯赛大 并非重镇。马太福音没有耶稣在那两地行神迹的记载(不过,马可福音八 22 以下;路加福音九 10 以下对伯赛大均有记载),说明马太对耶稣的传道活动挑选得多么精细;参看四 23 和九 35 ,通过那些总括的话语便知道,耶稣活动的地点远比所记载下来的要广得多。 推罗 西顿 是旧约先知攻击的两个城,因为他们抗拒神及神的旨意(赛二十三;结二十六~二十八章;摩一 9 ~ 10 等等),是异教世界狂妄自大的代表。可是,作为加利利的城镇,亲耳听见耶稣的呼召,亲眼看见祂所行的异能神迹,却拒绝响应,拒绝承认,这难道不比推罗、西顿的异教信仰还要坏许多倍吗!参看十 15 的注释 ,那里在类似的情况下也提到了 审判的日子

   23 24.  谴责 迦百农 的话正是以赛亚预言巴比伦王的话(赛十四 13 ~ 15 );迦百农的傲慢自大,就像以色列过去的敌人一样,必导致它的灭亡。拿巴比伦国来和小小的迦百农相比,对犹太人的自尊心或许触动不大,所以耶稣举出所多玛城来,把它放在自己家乡人民的水平之上来进行比较说明。狂妄傲慢和道德败坏必受惩罚,但还不如抗拒神的直接呼召所要受的惩罚严重。“唯有拒绝宽恕是不可宽恕的” 156 。

iii. 对耶稣呼召的真实响应(十一 25 30

  本章前面讲的都是拒绝、否定和曲解,这几节要告诉大家,谁真正重视耶稣的使命,耶稣又答应给他们什么。

   25 26.   那时 ,和第 20 节里的一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耶稣表明自己的态度了,宗教领袖们是 聪明通达人 ,他们若是不辜负自己的声誉名望,负起应尽的责任,本应最先理解 这些事 ,即耶稣使命的重要意义,可是他们拒绝接受耶稣。倒是那些 婴孩 ,那些谦卑的、没有学问的普通人却理解了(参二十一 15 ~ 16 )。耶稣在别处也用孩童来譬喻世人眼中不重要的人,而在这段话里,婴孩还代表没有陋规败俗和先入之见的人,所以他们心灵敞开,接受照亮他们的新光。是这样的人,而不是那些研究神学的学者,成了耶稣的门徒。不过,这并不是什么自然法则的产物,这是 父的美意 。父既隐藏,又显现,耶稣所作的正式感恩祷告,正是感谢神显示祂的旨意(不只是不让聪明人理解祂的旨意),耶稣在祷告中表示自己依从神的旨意,并为之而欣喜快乐。耶稣称神为 ,对这点请看前面六 9 的注释 。本节的话似乎把世上的标准颠倒了,这种说法与以赛亚书二十九 14 的话一致,那里说“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灭”,哥林多前书一 18 以下又再一次提到这话。灵性的领悟靠人的身分地位或使用的器材设备是得不来的,要靠神的赐予。神将这份礼物赐给祂所喜悦的人(请看三 17 ,那里表示“喜悦”的希腊语动词和这里表示“美意”的词为同根)。这全取决于 天地的主 的至高无上的目的,祂的选择往往落在世人意料之外的人身上。

   27.  本节比对观福音书中的任何一处,都更明确地说出了耶稣与父的关系。所以,这节的话常常被当作“约翰之言”,以示并非耶稣本人所说。希尔驳得好,他说:“难道对观福音书中的任何说法,只要在约翰福音里也有,就成了不是耶稣说的话了吗?这是评鉴学的金科玉律吗?……如此看来,要是没有对观福音传统说的这种分家观点,约翰神学从哪里来的还得成了一个永世不解之谜呢!”( Hill, p.205 )。进一步而言,二十四 36 也简单地称耶稣为 ,耶稣是神子的思想毫无疑问是马太福音的中心(二 15 ,三 17 ,四 3 ,六,八 29 ,十四 33 ,十六 16 ~ 17 ,十七 5 ,二十一 37 等等),称神为“阿爸”,父啊,是耶稣独具的特征,这一切都证明,这种父子的关系在耶稣本人的意识中也占据着中心的位置 157 。

  第 25 节中称神为“父”所表示的关系,在本节里清楚地得到阐明。父子之间没有互相隐瞒的事(二十四 36 所说的显然是个例外)。 一切所有的 ,在这里指祂们共同知道的事情( 25 ~ 26 节);在二十八 18 对权柄也有同样的说法。 交付 这个动词在希腊原版中用的是过去时态,表示已经交付了,是说子在来到人世之前与父便有了永恒的关系,不过在这里没有明确说出。此外,本节谈的便是父与子彼此 知道 。“知道”一词在旧约里远远不只表示了解或认识,它表示一种感情上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父与子专有的思想上的交流是其根本。任何第三者,如想知道什么父与子所共知的,那必须经过启示。这绝不是什么天生的权利,而是由神来选择决定的。第 25 ~ 26 节说明神在启示方面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特别指的是我们对神的了解和认识。对神了解、认识,不是自然而然地来的(请看林前二 6 ~ 16 好更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它完全取决于神的决定,或更确切地说, 神子 的决定。于是,耶稣明确地向大家宣布,祂本人和祂的意志是世人接近神的唯一通路,别无其他 158 。

   28.  本章的最后三节有多处反映了耶书.本西拉( Jesus BenSira )在他智慧书的附录中( Ecclus. 51:23 ~ 27 ;参看 Ecclus. 6:24 ~ 31 )对世人发出的邀请,他邀请世人到他那里,向他学习,负起智慧之轭,这样他们可以得到安息。耶稣和祂的听众无疑已知道本西拉的书并给予它很高的评价,但是耶稣的邀请却较本西拉的邀请有更大的权力:耶稣要人们负祂的轭,祂亲自使他们得安息,而本西拉还得靠“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安息。

  耶稣向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 发出祂的邀请。 重担 这个不常用的词,使我们想起二十三 4 文士和法利赛人受到谴责,因为他们根据教规的死板规定,把重担叫别人来担。文士宗教的本意是要荣耀神,但其效果却是规定普通的犹太人去做沉重的劳动。与之相反,耶稣让大家享 安息 ,这并不等于卸去一切责任义务;五 20 显示耶稣的要求更高。可是正因为祂是耶稣( 29 节),只要顺服祂的要求,就能得到安息(译作“安慰”也好)。五 3 ~ 10 的论福,有末世应许的一面(参,来四 1 ~ 10 的“安息”),但如果把这里的话完全理解为末世意义的,那就是剥夺了它的现实价值,使那些肩负律法主义重担的人得不到解脱。即使当时当地,作耶稣的门徒,顺从耶稣一切严格的要求,与所有凡人的宗教相比,也是 安息

   29 30.  旧约里, 有时象征压抑(赛九 4 ,五十八 6 ;耶二十七~二十八),但也用于褒扬之意,指服事神的意思(耶二 20 ;哀三 27 )。后来,在犹太人的文献里,常用负轭来表示对律法的顺服──“律法的轭”是每个犹太人应负且引以自豪的 159 。这样的轭本不应沉重,因为轭(特别是人挑的扁担架)本来就是为了省力的。可是律法,由于“法利赛人教条主义任意规定的各种要求,和不断加多的判例法所造成的不确切”( AB , p.146 ),已成了重担,需要一个新轭来减轻它重压的份量 160 。耶稣的轭是 容易的 chre{stos 的一般意义是“好的”、“善的”),不是因为耶稣的要求不高,而是因为负祂的轭表示作了心里柔和谦卑的耶稣的门徒( 学我的样式 ,参,林后十 1 以了解耶稣这些公认的品质)。以赛亚书四十二 2 ~ 3 ,五十三 1 ~ 2 ,特别是撒迦利亚书九 9 均对神的仆人有清晰的描述,这里的描写便是那些话的重复,马太在二十一 4 ~ 5 里还要再重复;耶稣的这些品质也正是祂要求祂的门徒所具有,并且帮助他们建立的(五 3 以下)。耶稣这吸引人的一面与我们在七 13 ~ 27 ,十 34 ~ 39 章节中所见的严厉一面是不可或缺,互相平衡的。宽严两面,强调任何一面而忽略其另一面都不能认识真正的耶稣。 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是耶利米书六 16 的重复,这是神要给那些跟随祂而行的人的,耶稣现在以自己的名发出了这份邀请。

156 见 Jeremias, NTT, p.150.

157 对耶稣这句话的可靠性, A. M.Hunter 作了更为全面的辩护。请看他的文章,载于 NTS 8 ( 1961/62 ) , pp.244 ~ 245;Jeremias, NTT, pp.56 ~ 59; Dunn, pp.27 ~ 34.

158 耶利米亚的观点( NTT , pp.59 ~ 61 )认为,对“父”和“子”前面的定冠词 the 应理解为全称意义的,这样就可以将这句话看成是对一切人间父子关系的总论──所谓知子莫若父和知父莫若子。从语言学角度看,这不难接受,但在实践中却不一定就是如此。无论如何,在这个具体的上下文里,只能指耶稣和天父之间的相互理解。从基督论角度的含义来看,也是一样,只不过比喻性更强一些罢了。

159 例见 Mishnah Aboth3:5, Berakoth 2:2 ;欲详请看 M. Maher 的文章,载于 NTS 22 ( 1975/6 ) , pp.97 ~ 103.

160 请看 NIDNTT , Ⅲ , pp.1161 ~ 1164 ,以理解犹太教的“轭”和本节所谈的“轭”。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马太   福音   一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马太   福音   耶稣   约翰   的人   先知   基督   天国   旧约   导论   弥赛亚   圣经   门徒   上帝   自己的   犹太人   这是   利亚   神迹   谦卑   智慧   注释   一章   重担   经文   点此   犹太   主耶稣   启示   的是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