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雅各书第二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雅各书第二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雅各书相关章:

雅各书第二章

爱人如己(二113

 .不分贫富(1~8)

  爱人如己,就不会因人的贫富而有不同的对待。富有不是罪,不应鄙视他们;但也不应奉承,更不应因为他们富有,而漠视现存的罪恶(6),阿谀他们。贫穷不一定对,因此不必去偏帮他们,但亦不应因他们贫穷而欺压、藐视他们(3)。人贫穷可能是物质上的穷,他可能在灵里是富足的,故不应轻视他。况且,神常给贫穷人机会,看顾他们(5)。只可惜,教会常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有重富轻贫、富人得势的;亦有重贫轻富、偏帮穷人的。这都不是爱人如己的表现。

 .不违反律法(9~11)

  爱人的人必不违反神的律法。为甚么呢?

  1. 律法是至尊的(8):所谓至尊就是最宝贵、最大的意思。最大的诫命是甚么呢?耶稣说是「爱神」和「爱人」。因此,律法的精神是爱,这是最宝贵的。

  2. 律法是完整的(9~11):「全律法」就是完整、全套的意思。神给人律法不是叫人只守一部分,而不守其它部分,神乃要人守全部。律法的精神既是爱,我们就应照律法的吩咐去完全地爱。「不奸淫」,是指在肉体上不去侵害人;「不杀人」,就是不在生命上侵害人。因此,既然爱人就两样都不作。更进一步,我们要照律法的吩咐爱人如己,不分贫富、不分阶级。

 .认识审判(12~13)

  人若深知神要审判人,就会去爱人,不敢轻看任何人。因为知道那些「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

祈祷 求主教导我如何去爱。

有行为的信心(二1426

 .没有行为的信心无益(14~16)

  雅各首先指出信心若没有行为的表现,这种信心便没有益处,因为这种信心不能救他(14)。正如不给人身体所需的温饱,却一味愿人能「穿得暖,吃得饱」一样,不切实际。不能救人,说甚么好听的话,都是无益。

 .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14~20)

  雅各进一步指出,信心若没有行为是死的,因为:

  1. 这样的信心是分割的:「你有信心,我有行为」就是分割。分割的就不是整全的,就不是活的。许多信徒的信心就是这样分割的,信心和行为没有相连在一起。

  2. 这样的信是属魔鬼的(19):没有行为的信是魔鬼式的,因为连魔鬼也信有神,也信许多属灵层面的事。但问题是,牠没有好行为去支持牠的信。

  3. 这样的信亦是虚浮的(20):只口讲信心,没有行为支持,只是口若悬河,天花乱坠,没有实质,皆为虚浮。可惜,许多人的信心就是这样虚浮。既是分割的,又是虚浮的,属魔鬼的;这样的信心实在是死的。

 .行为证明信心(21~26)

  雅各再进一步指出,行为能证明人真有信心。亚伯拉罕因信被称为义,是有献以撒之举来支持的。喇合得被称义,亦是表现于她对两个探子的行动之上。行动表示了他们真的信。

默想 我们常讲信心,到底我们的信心是真是假?是死是活?──《新旧约辅读》

二.待人(2:1-13

前章已经论到虔诚应如何表现于待人方面,就是要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这几节则推广上文的意义,用例牌解说明信徒待人该有的态度和原则︰

1.不可按外貌(2:1

1 信徒跟世人的一大分别,就是不按外貌待人。世人不但用外貌待人,也欢喜别人用外貌待他;甚至明知别人对他的恭维称誉,不是出于真诚的,也会欢喜接受。圣经在这里论到,信徒不按外貌待人的理由,是由为我们是信奉「荣耀的主耶稣基督」的人。这似乎说明了,我们信奉了基督的人、如果还是按貌待人,就羞辱了这荣耀的基督──因世人也曾凭外貌误认了基督,而终于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林后5:16)。基督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凭外貌争取人的敬重(太12:19),只一味的向那位注重内心而不单凭外貌看人的神忠心(撒上16:7);我们得救也不是凭外貌乃是凭信心,这样,我们就不可按外貌待人,也不可只以外貌的敬虔为满足了;注重外貌的结果,必定使我们在灵性生活趋于虚伪,不求真实的进步。

「不可按着外貌待人」,这句话也是指着,不可按表面观察事情或判断人。就算我们有很丰富的人生经验,但如果我们只凭已往的经验,对于某事或某人的个别情形不深入了解的话,结果还是会判断错误的。例如︰多数人作贼心虚,被人查问就会脸红,但是有的人却一听见人家掉东西就会脸红,他却未必就是贼。许多人太相信自己耳朵所听见的;但有更多的人,却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见的;而那些太相信自己眼睛的,他们在判断上的错误比起那些相信「耳朵」的来说,常常是错得更加地离谱。

2.不重富轻贫(2:2-3

2-3 雅各在这两节经文中所举的例,虽然是很浅显易明的,却包含着十分合乎实用的真理,照明了许多人心中深处的黑暗。这也是圣经的真理,跟世上许多只能供人欣赏,而不能实用「理学」不同的地方之一。这里所举的例,只不过指那些重富轻贫,到完全表面化的人来说;但那些表面上不分分贫富,而实际上还是重富轻贫的人(或教会),却应该同样受到这些真理的警告。现在的教会,虽或没有在聚会的地方,另设富人的高位,但在教会人事的组织和权力方面,却常常把富有的人安置在高位上,让他们很快就担任教会中的重要职位,而不问他们的灵性情形怎样;相反的,贫穷的信徒,虽或真诚爱主,却只有很少的机会负责重要的工作,即或当选教会执事,他们的意见也不受人尊重。这种情形,不但不合圣经的要求,而且阻碍圣工,使教会渐渐世界化;这是不能完全听从圣经的真理,而要听从人意思所造成的结果。

3.不偏心待人(2:4

4 「偏心待人」,就是不按公平合理的待遇对待人,而只凭着私心和不正当的用意,偏袒自己所喜欢的人,在教会的肢体中,按外貌私自分别等级轻重的意思。

「偏心」diekrinw,即分择,分别判断等意,由dia(分)与kriw(辨),二字合成。徒11:12之小字译作「分别等类」,林前6:5译作「审断」,林前11:29-31作「分辨」,本书的1:6作「疑惑」。在世界有贫富阶级的分别,在基督里却都成为一,所以任何「分别」的观念对信徒彼此间的关系,都是一种阻拦;信徒只可以在对罪恶和世界方面应有分别,但对任何弟兄,却不能因财富地位的不同,而存着任何分别高低的观念。

「用恶意断定人」,这是偏心待人的必然结果。既有偏心,当然就不会有公平的判断,既有重富轻贫的成见,自然容易只会凭着外貌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人,而自私料想那些外表贫穷的人,对教会不会有什么贡献,而不看重他们了。

4.应与神待人的原则相符(2:5-7

5 「神岂不是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这句话与林前1:27-29的意思互相补充,是贫穷信徒的安慰;也是富足信徒的警告,神绝不贪图人的金银,也绝不会重富轻贫。

「叫他们在信上富足」,真正的「富足」,不是人用诡诈的方法获致成功的;乃是神「叫」他们富足的结果。在神面前富足的涵意,并不只是「有钱」,更是指着属灵信德的富足而说(「信上富足」「信」,就是从信心所表现出的各种美德的意思)。有些人只在物质上富足,另有些人,神却叫他们在灵性上丰富,在神看来,后者倒是值得受人更大的敬重;照样,我们也该照着神的法则,尊重那些在灵性上富足的人,多过于那些在物质上面富足的人。

「并承受祂所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的国么」︰这是一个证据,证明神待人的原则,的确不是根据人的贫富,而是根据人「爱祂」的程度而定,因为神所应许给人的属灵福气,是不分贫富的。可见神待人的原则,是按着人在灵性方面对神的态度,而不是按着人财富的多少;「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林前8:3)。

6-7 雅各解明神待人不分贫富之后,就责备并警告那些羞辱穷人而讨好富人的人,指明他们的动机,完全未曾顾念到神名的荣耀;而讨好富人的结果,也未必能从他们得到什么好处,且反而常受他们的欺压,这是教会倚靠人的钱财而不倚靠神的必然结果──受富人的支配,看人的脸色,神真理的权威不被尊重,甚至连祂的名受到亏损也不被顾念。

这两节圣经也告诉我们,金钱如何使人的心眼昏花,恩怨不分。世上正有无数的人,因为贪求物质的好处而求人的喜悦,他们虽然也曾因为讨好富人而受过欺压和羞辱,但他们却还是依然如此,只希望得着人的好感,而而不肯信靠爱他们的神。

5.应合乎爱心的原则(2:8-13

8 这节圣经引自利19:18,新约中曾多次引用过(太5:44;19:19及太22:39;可12:31;路10:27;罗13:9;加5:14;雅2:8等)。主耶稣曾以「尽心中尽性,尽力爱主你的神」为最大的诫命,而其次就是「爱人如己」(可12:29-31),但这两条「诫命」都不指着神的其它吩咐(本书的1:25;2:12;4:11)。这里说「要爱人如己」「至尊的律法」,因为在对待人方面这是最大的「诫命」

9 按外貌待人便是犯法,是引用申1:17;16:19的话。因为这样作便违反爱心的原则,爱既是律法的总纲,概括律法和先知的一切道理,那么违背爱的原则,当然就是犯法了。由此可见,新约信徒的行事以爱为准则,绝不可以为自己没有犯十诫就够了;因为一切不合爱心原则的事都是罪,正如按外貌待人,虽然不在十诫之内,却也还是算为犯罪一样。

10-11 这两节圣经,是那些凭守律法称义的人的当头棒。我们在神面前,并非要犯许多条律法,或是屡次违犯神的律法才是罪人;而是只要有一次犯了其中一条,就已经是罪人,且算已经犯了「众条」了。雅各在此论到这方面真理的目的,是要提醒那些凭外貌偏心待人的人,不可以为他们在某些事上遵守了律法,就可以自夸;其实他们若在这方面亏待了人,「仍是成了犯律法的」,可见我们不但不应存偏心对人,就是对圣经的真理,也不可偏重于一方面,而应当重视圣经的全部真理。

12 「使人自由的律法」,就是爱的律法。爱是主所给的命令,也是新约信徒所遵守的「律法」,它不像旧约信徒要逐条遵守,而是以一个原则──爱,总括一切。这样,在实用上更为活泼与严密,使人不能凭固定的字句逃罪。圣经是记载神的爱的一本书,所以圣经也是「使人自由的律法」,所以本节有两层解释︰

A.我们既然因基督的爱,把我们从律法的咒诅下赎出来(参加3:13),使我们在恩典之下(罗6:14),按着爱的律法受审判(约13:34,35;约一3:11,23);这样,我们就当照基督的爱律去说话行事。

B.我们既然要按圣经的话在神面前受审判(约12:48),不是按人的律法,或按人的道理;就应照此说话行事,而不是只顾得人的称许,以人的主张为行事的准则。

13 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应当怜悯他们,不是轻视他们,这才合乎爱心待人的原则;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以爱心待人的胜过用公义待人。

这两句警告性的话,是特意提醒那些按外貌轻看别人的人。如果他们不用怜悯待人,而神也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话,他们的处境就不堪设想了;但神却还是愿意按怜悯对待他们,因基督爱的救赎,已使神公义的审判不再临到那些蒙了怜悯的人(参提前1:15,16)。这样,我们就该用神的怜悯,怜悯一切还没有蒙怜悯的人,而不该分贫富贵贱了。

「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我们如果在神面前为人作代求者,远胜过作人的审判官。许多人好像一位无怜悯的「常任法官」,无时不在审判人,但如果我们不先学会体会神怜悯的心肠,就没有资格作「天国的法官」。

问题讨论

虔诚是什么意思?怎样虔诚才不至于流于虚伪?

虔诚应表现于那三方面?

信件待人的五大原则是什么?

信徒为什么不可按外貌待人?

教会重富轻贫有什么害处?

信徒彼此相待,应否有「分别」的观念?

在神里面「富足」的涵义是什么?

何以见得神待人的原则不分贫富?

讨好富人的结果是否必能得着好处?

按2:8看来,新约圣经对「律法」「诫命」的用法是指什么说的?

为甚么按外貌待人便是犯法?

为什么不能凭守律法称义?

「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我们要以怜悯待人?「怜悯是向审判夸胜」是什么意思?

第四段 信心与行为(2:14-26

按本段的记载看来,当时的信徒,显然误解了有好行为和靠好行为的分别。他们以为既不必靠行为得救,就不必有好行为了;其实信徒虽然不是靠行为得救,却应该有好行为,好行为虽不能算是一种足以使信徒得救的功绩,却是信徒该有的一种本分。反之,现在有好些信徒却错误的把该有的好行为,当行要靠好行为才能得救;但实际上,不管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信主之前或信主之后,我们得救都全然是本乎恩(徒15:11;弗2:8,9),而没有人有希望凭行为得救。上文所说的两种极端,都是由于不明白信心与行为的关系所产生的结果。本段真理指出真信心与真行为是二而一,一而二的。

一.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2:14-17

1.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毫无功效(2:14

14 本节的意思是要说明,信心若没有行为,是不能发生功效的。一个人有没有信心,并不是凭他口中怎样说,乃在乎他的行为表现是否和他自己所以为有的信心一样,这才能证明他的信心。注意︰「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这句话暗示,在教会中可能有些人自以为有信心,实际上却没有信心,因为他所有的只是没有行为的信心。

在教会里面,对信心与行为的关系的认识,有两种危险的错误,就是︰

没有信心的行为

基督徒要有好行为,但是要先有信心──内在的信仰──然后才能有出于信心而有的,也是神所要我们有的好行为。没有信心也会有行为吗?会的。行为是一种外在的表现,人只能看到外表而看不到内心,这样,有外表的,不一定有内心;外表斯文的,也不一定内心斯文;内心像禽兽的人,外表还可以像圣人;内心像魔鬼的人,外表又可以像天使。所以单凭外表的行为好,就断定人的内心也好,这样判断是很危险的。因为有好些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

有许多宗教的「行为」是可以学来的,却不是出于信的真行为,这必定是经不起考验的。例如一个人可以学会讲一些属灵的话语,一些基督教习惯和公式化的祷告……等;但在他里面却没有信靠神的心,这种行为就不是「信心的行为」,显然地,在圣殿祷告的法利赛人正是属于这一种人,他们在教会里面,却始终未接触到基督的生命,所接触的,不过是基督教的外表。这种人的危险就是,以为自己所学到的一些宗教习惯和仪式,就是已得救的行为表现,或者以为这就是信心的表现;其实,他们早已作了天国的门外汉,却还不自知,但他们这种没有信心的行为,却会使那些不明白真理的人把他们当作榜样,以为信耶稣得救,就是像他们那样而已。

没有行为的信心

没有行为的信心就是假信心。这种人自以为有信心,其实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真信心。真信心是必有行为的信心,就如现在有人跑进来说;后屋已经着火了,你如果真相信后屋已经着火,就会立刻逃跑;可是如果你听了全没有动静,还是安详的坐着,就证明你没有相信那个人所说的话,因为真信心是必定有行为的。另一情形,也是很容易叫我们自以为有信心,其实却不合乎圣经要求的信心,比方说︰你听见人家讲一个故事,描述后屋正在着火的情形,你虽然相信那故事所叙述的是真事,你也不会因此逃走;因为那是故事里面的屋子着火,跟你没有关系。这一类的信心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这种信心并不是圣经所要求的得救的信心,而只是一种「知识」而已。许多人虽然在理论上相信耶稣降世受死赎罪是对的,但却从未真正在自己经历里面,相信祂是为救自己脱离罪恶而死,而只是把这种「知识」当作信心而已;正像一个人相信故事里面所讲的后屋着火是真的,也承认要从前屋逃走是对的,但他自己却从来没有因房子着火而逃走的经验;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罪的危险,已经如火逼近。这种信心,就是圣经所说的没有行为的信心。

没有信心的行为叫人趋向于假冒伪善,没有行为的信心却把人陷在自欺里面。

「这信心能救他么」︰这「他」字有两种不同解法︰

A.这「他」字是指那些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的人自己。这样,这节的意思就是说,没有行为的信心,不能救自己。

B.这「他」字指下文15节的人。这样,本节的意思就是说,若自己以为有相信神会供给缺乏弟兄需用的信心,却不实际帮助他们,这样的有信心,只是空话,是不能救人的。

2.没有行为的信心不能救人(2:15-16

15-16 在此举一个例子,说明没有行为的信心的虚假。真信心并不放弃人应尽的本分,叫人幻想奇迹。世上有既不肯帮助弟兄,又希望他能得着温暖;既不用出钱,又可以行善的事吗?这种利用「信心」来代替自己应该有的善行和本分的信心,不但不能救人,而且会把人绊倒,,所以在缺乏的人方面,虽然应当专心信靠神;但在富足的人方面,却不该以他应当专心信靠神为借口,而不尽本分帮助他。

注意,这两节所讲的,实际上与约一3:18所讲的意思相同︰「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在约翰一书,认为这是一种「爱心」的表现;而在本书,却看作是「信心」应有的表现,可见本书所论的信心,不是单指信基督得救的信心;更是指得救了的信徒应该表现之信德而说的,因为凡是真正有信心的人,都是从神而生的,他们必会爱从神生的人(参约一5:1),这种爱心就是有信心的一种外在的凭证,是表现在行为上的。

3.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2:17

17 「死的」意思,就是没有生命的,也不能表现于生活的;这句话也反面说出,真信心是有生命的信心。正如有生命的人必定有各种生命的表现一样;死人怎样不能表现行为,与人无益,照样,死的信心也是如此。

二.信心与行为不能分开(2:18-20

1.信心与行为是紧密不分的(2:18

18 本节说明信心与行为的不可分割。我们绝不能说这个人有信心,那个人有行为,是各有长短,彷佛这是各不相同的两样东西,就像属灵恩赐各有不同,但各人可以有其中的一样,这就完全误解信心与行为的关系了。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行为当作信心,以为我既有了行为,就证明必定是已经有信心,因为「行为」未必全是出于信心,但真信心却必定有行为的表现,真行为也必定来自于信心;这是互为表里,二而一、一而二,紧密不分的。

2.信行不一致是鬼魔的信心(2:19-20

19 「鬼魔」不是「魔鬼」,原文是多数式的,包括魔鬼和属魔鬼的鬼魔。鬼魔虽然也信神只有一位,却不悔改,这种信,实际上等于不信,不过是一种知识,牠虽然明知只有一位神,这个无可否认的事实,但并未信靠祂服从祂,且在这独一真神以外,竟然用各样的诡计和假冒引诱人相信假神。这样,鬼魔们所表现的行为,是与牠们的信心不一致的──一方面信神只有一位;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得叫人相信有许多的神。这样的信心是叫人越信越「战惊」的灭亡的「信心」,因为牠们所信的,更叫牠们知道无法逃避独一神的审判;所以没有行为的信心乃是鬼魔的信心,不能得救的信心。

20 「虚浮」原文kenos,这字含有虚空、徒然的意思。新约共享过十八次︰可12:3;路1:53;20:10,11;徒4:25;林前15:10,14,58;林后6:1;加2:2;弗5:6;腓2:16;西2:8;帖前2:1;3:5;雅2:20。英文钦定本(K.J.V.)只有两种译法,就是︰vain(徒然),empty(虚空)。但N.A.S.B., R.S.V.及B.E.C.K.却译作foolish,即愚笨。圣经在此称呼那些只有死信心的人是「虚空」「徒然」的人,他们的人生正像他们的「信心」一样虚空与徒然。

三.信心与行为并行的例证(2:21-26

1.以亚伯拉罕献以撒为例(2:21-24

21 为什么这一节圣经说亚伯拉罕称义是因行为,而圣经在别的地方(参创15:6;罗4章;来11:17),却说他是因信称义呢?注意,2:21所引的事,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事。按亚伯拉罕称义的经历,明记于创15:6︰「亞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且在他得著称义经历以后的十多年,神又给他割礼的约作为他已经称义的凭据(创17:9-14),罗4:9-11更清楚地解释了他这两步经历的关系和意义︰「如此看来,这福是单加给那受割礼的人么,不也是加给那未受割礼的人么,因我们所说,亚伯拉罕的信,就算为他的义,是怎么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礼的时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呢。不是在割礼的时候,乃是在未受割礼的时候,并且他受了割礼的记号,作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因信称义的印证,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礼而信之人的父,使他们也算为义」(参罗马书4:9-11注释)。以此说明,亚伯拉罕称义是在割礼之前;但献以撒,却已是在他受割礼以后大约十多年(参创22:6),称义以后大约三十年的了(假定当时以撒已十五、六岁的话)。

创22:1说︰「这些事以后,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呼叫他说,……」就说明了神要亚伯拉罕献以撒的目的,不是要他凭着献以撒称义,而是要「试验」他那已称义的信心;来11:17也是这么说︰「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他完全顺服神的要求,献上了以撒,这样的行为,证实了他从前称义的信心是完全信实的;从前称义的经历也是实在的。他在受最高的信心试验中所显出的信心的行为,完全证明了他对神最初步的信心之真确,所以这里说,亚伯拉罕献以撒是因行为称义,而绝不是说,他在献以撒时才得著称义;乃是说,亚伯拉罕既能在信心的最高试验中表现真行为,就更能因这献以撒的行为,显出他被神称义时的信心是真实的了。事实上,神试验亚伯拉罕不是因为神还不知道亚伯拉罕,而是为着亚伯拉罕自己。神如果不试验他,他的信心只有神知道;但在神试验他之后,他的信心就显明在人面前,人就很清楚知道他的信心是真的;神这样的把他的信心显明出来,不但为亚伯拉罕的益处,也为今天一切信徒的益处。

另一方面,亚伯拉罕所有的既是真信心,而真信心又必定有行为,是并行不分的,那么既说,亚伯拉罕是因信称义;当然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说,亚伯拉罕是因行为称义了。

本书在上文15,16节已说过,雅各书所论的信心,不是单指信基督得救的信心,而是包括得称义以后,所表现之信德。这里引证亚伯拉罕献以撒之例解,也可以作为上文解释的例证之一。

22 「可见」……,解明上节所引的例子,为要证明信心与行为的并行,和互相成全。「他的」他字是单数阳性的,不是指「信心」,是指有信心的人,这意思就是人的信心,是和人的行为并行的。「并行」sunergei,意即同工,新旧库译本作「一同运行」(参英文K.J.V.,R.S.V., N.A.S.B.等译本)。「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在此信心是单数的,行为却是多数的(行为或译作「工作」);得救的信心只有一个︰「一主、一信、一洗……」,但得救之信心所表现的行为却有许多,并且继续有所表现的。真信心所表现的行为绝不会是单数的,必然是多数的;像亚伯拉罕献以撒的行为,就是他真心所表现的一连串好行为中,最被神所喜悦、且可以作为他所有好行为代表的行为。

23 「应验」eplerothe,意即使之充满,在圣经里面有许多次译作「应验」(五十一次),在太13:48;路21:24;约3:29;徒2:2;腓1:11;6:11译作「满了」「充满」,或「满足」,在这里有完全应验,证实神话语的真确的意思。

所以本节的意思就是︰亚伯拉罕在献以撒的事上,完全证实了神因他的信就算他为义,是真确而无误的;因他所有的是真正的信心,是有行为的信心。这样中本节也解释了21节,「因行为称义」的意义,就是指他献以撒的行为实在是「应验」了神因信称他为义是正确无误的。

「又得称为神的朋友」,有行为的信心,不但使他被神称义,且使他成为神的「朋友」,使他在神前的地位提高,与神的关系继续进深。此外旧约代下20:7;赛41:8也提到,亚伯拉罕是神的「朋友」;新约福音书中,基督亦是称信祂的人为朋友(参约11:11;15:15)。

2.以喇合的得救为例(2:25

25 按来11:31可知,喇合得救是因着信,在这里却说是因行为。按喇合接待使者的事记载在书2:1-21;6:23。当时以色列人所打发的使者是为刺探耶利哥的情形,如果不是喇合对神有极大的信心,相信神的旨意不是人所能抗拒的,必要成就,就不能有这种接待他们的行为的表现;反之,如果她没有真实的信心,只说要信靠以色列人所信的神,却不接待神藉約书亞所打发出去的使者,就必定跟耶利哥的人一同灭亡,所以喇合所有的是有行为的信心。这样,她的信心既然是有行为的,那么不论她是因信得救,或者是因行为称义,都是同一回事了,因为她的信心与行为是并行不分的。

照样,现在我们得救,也不单是承认在历史上有耶稣为人受死这个事实而已,而必须在我们的信心上,切实接受了耶稣替我们死的这个功劳,才能使我们得救。

按喇合接待使者的事,在人看来,似乎是一种叛国的行为,为什么反被神称义呢?因为所有地上的国家都是属神的,是神把治理国家的权柄给人,人领受神所给的权柄和土地,却背弃神,就是反叛的罪;这样的罪,是比反叛国家的罪更大的。

喇合的国家是神所要全然毁灭的国家,喇合在这种情形中,只能在反叛神而爱国,或不爱国而信靠神二者之间抉择其一,而她选择了后者。结果,她不但是神所称义的,而且名字也列在来11章的信心伟人名谱中。所以喇合的见证告诉我们,基督徒若处在爱国与信仰冲突情形下,应当如何抉择。

3.以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为例(2:26

26 信心与行为的关系,正如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是互为表里、不能分开的。灵魂没有身体,就不能在物质界中表现出生活来,身体没有灵魂,也是是同样的不能生活、渐渐腐烂;照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没法证明它的存在,行为若没有信心,也就就像没有灵魂的死人一样,只暂时维持一个躯壳,不久就朽坏了,可见,人类怎样因灵魂与身体的合一而存在,信心与行为就是这样的合一而并行。

问题讨论

当时的信徒与现今一般信徒对信心与行为有什么误解?

什么信心是没有功效的信心?

试述没有信心的行为,与没有行为的信心有什么分别?

「这信心能救他么」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的解释?

试举一例说明无行为的信心怎样不能救人?

2:15,16的话跟新约什么地方的经文相似,而着重点各有什么不同?

「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死」的意思是什么?

真信心与真行为的关系怎样?

鬼魔与魔鬼有什么分别?

为什么\cs14「鬼魔也信,却是战惊」

亚伯拉罕献以撒的经历是否得称义的经历,还是试验称义之信心的经历?为什么?

2:23怎样解释?注意「应验」在全节中的意思。

2:25说喇合得救是因行为,怎样解释?

喇合接待使者是否为叛国行为?为什么反而得称义?

信心与行为的关系跟身体与灵魂的关系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雅各书第二章

【雅二3~48;造成人为的界限】中文所译『偏心待人』一语,原文只有一个字diakrino,意即『造成界限』、『画分类别』。转意则为『无所适从』、『疑惑』,再转意则为『分别是非』或『详细审判』。

在犹大书22节所说『有些人存疑心』,亦可译为『有些人造成界限』或『无可适从』。徒十五9的『并不分他们我们』一语,亦可译为『我们与他们之间并无界限』。

至于林前六5则可译为『难道你们中间没有一个智慧人,能在弟兄中间分别是非么?』

雅各是一个『实行主义者』,他所写的书信是写给『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散居在罗马帝国亚欧非三洲四十二个城市的犹太人。那些信了耶稣的犹太人却有阶级观念,『人为的界限』甚深,因此雅各在此严厉责备他们,不应重富欺贫,不可以外貌待人,不可以恶意判断。

今日教会『人为的界限』并不浅于当日,种族、国籍、宗派、言语、乡别、姓氏、贫富、学识深浅等,仍然使信徒之间不能彼此相爱。雅各说:『你们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但今日教会中,犯这种罪的人太多了。我们应当悔改,在基督的爱中消灭一切人为的界限,彼此相爱的过在地若天的生活。―― 苏佐扬《原文解经》

【雅二10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犯了众条。』这好像一条铁链,只要断了一环,就是全炼都断了。也好像电灯泡,只要破了一点,或其中的电丝断了一点,就没有用了。律法所要求的『行』,必须是十足完全的,不可有丝毫的残缺。

雅各的因行称义(弗二8;雅二14)

问:以弗所书二章八节:「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和雅名各二章十四节:「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甚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么?」是否一指救己,一指救人?若两节都是同指一个目的,不就矛盾得很了吗?乞指正。

答:以弗所书二章八节和雅各书二章十四节都是指我们自己说的。我们得救是因信,这是全部所证明的,是毫无疑议的了。我们应当知道保罗所说的称义,和雅各所说的称义是不同的。我们叫得的称义共有「两个」。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说因信心称义的道,雅各在雅各书第二章说因行为称义的理。

有一件事可作我们明白这两个称义的秘钥,就是保罗和雅各都引证亚伯拉罕的历史。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所引的亚伯拉罕历史以证明因信称义的道,是记在创世记第十五章里。雅各在雅各书第二章所引的亚伯拉罕历仗丈史明因行称义的理,是记在创世记第廿二章里。保罗所引的是亚伯拉罕还未生子以前,他信神要叫他生子;雅各所引的是亚伯拉罕顺服神把以撒献上为祭。信神赐子是亚伯拉罕的第一次称义:献上以撒是亚伯拉罕的茀一一次称羞;秬伯拉罕共计称义「两次」。信徒亦然。我们先得因信的称义;然后再得因行的称义。所惜的,就是许多基督人只得第一次的称义而已!但是,不得第二次的称义者,并不取消他第一次的称义。第一次的称义是完全倚靠主耶稣得来的;第二次的称义是我们得第一次称义之后,因支取主的善行而得的。

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和以弗所书第二章将行为完全取消;雅各在他的书信里,乃是将信行并重,并不取消信心;可知信实是得称义的根基。并且,雅各书二章十四节等所说的得救和称义,并不是说在神前的得救或称义;乃是说,从人看来,基督人若没有好行为,只在口头上以万事归于信神,则人必不直之。请看第十八节,雅各并不是说神不救人,不称之为义;因为人一信了主耶稣,神即救之,即称之为义(弗二8~9;罗三22、24、28,四4~5);不过,世人(雅二18)要批评其信心而已。所以,雅各书第二章这一段不过是说人的眼光如何看而已。

雅各书的目的是在于劝人「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雅一22)。加之他所提起的,不过是人的品评而已;所以里面所说的「能救他么」,「信心是死」等等,不过只就信徒身上而言,只就道理在人眼中的效力而言,并不涉及圣灵的问题。我们应当知道,我们是先得救,后行善;不是先行善,后得救。得救后,我们自会行善。单行善的人永远不会得救。「信主耶稣……得救!」(徒十六31) ―― 倪柝声

【雅二24人称义是因着行为。』我们得救的时候,在神面前所得的称义,是因着信心,丝毫不是因着行为。但我们得救以后,在人面前所得的称义,却是因着行为,不是因着信心。我们在得救以后,必须靠着神在我们里面的生命和圣灵,在人面前结出悔改的果子,过义的生活,有义的行为,作一个行义的义人,我们才能在人面前得著称义。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雅各   第二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雅各   信心   亚伯拉罕   的人   保罗   基督   耶稣   基督徒   信徒   是指   经文   圣经   上帝   原文   贫穷   顺服   这是   穷人   外貌   富足   的是   犹太   教会   旧约   导论   荣耀   有信心   第二章   至尊   在此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