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路加福音相关章: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
N 三个失丧的
比喻(十五
1
~
32
)
这是整本圣经中,最为人熟知、最受人喜爱的篇章之一。三个比喻使人明白,当失丧
的罪人被寻回时神的喜乐。头两个比喻中的主角积极地寻找失落之物,这个事实可以很恰当地强调这个真理︰神并不是消极地等候罪人来到祂面前,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他们。
1.
罪人聚集(十五
1
~
2
)
众税吏
是不被人看重的人,因为他们既帮助可恨的罗马人治理征服来的领土,又以民脂民膏来中饱私囊;他们被许多人排斥,也被宗教人士遗弃。
罪人
则是那些不道德的,或从事宗教人士视为不见容于律法之职业的人。
法利赛人和
文士
「不住唧唧咕咕地彼此议论」(
Fitzmyer
,参,吕译),因为耶稣竟然接待这种人。
SB
引用一则古老的规定︰「一个人一定不可以与不敬虔
之人交往。」并且指出︰这个规定被人非常认真地遵行着
,以致拉比们不愿与这种人交往,甚至连教他律法也不肯(参,徒十
28
)。与这些人一起吃饭,更被视为比仅仅与他们交往要严重得多,它暗示着欢迎与认可。
这个人
是轻蔑的语气(「强烈地嘲弄」,
Marshall
)。耶稣并没有让法利赛人的非难妨碍祂的事奉,祂来了就是为要帮助罪人,但是如果没有与他们相交的话,几乎就不可能帮助他们。我们不应该让现代圣经中的章节划分,使我们忽略一个重要的论点,耶稣刚刚在说明跟从祂究竟是甚么意思时,曾毫不妥协地提出全心的要求,退出时且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路加紧接着就立刻告诉我们︰这些罪人都挨近耶稣,
要听祂
(和合、思高、现中皆加上「讲道」)。无论法利赛人
与他们的同伙如何反应,这些罪人都接受了耶稣的挑战,他们知道门徒的意义是甚么,他们蒙召来听,也听见了。
2.
失去的羊(十五
3
~
7
)
一个伟大的犹太学者孟德菲(
C. G. Montefiore
),在此看出一个截然不同的、革命性的特色︰神主动地寻找罪人,带领他们回家。拉比同意神会欢迎悔改的罪人;至于神是一位寻找的神,一位采取主动的神,却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3
~
4.
耶稣诉诸惯例。若有一只羊走迷了路,任何牧羊人岂不都会把
这九十九只
安全无虞的羊撇下,去寻找那只迷失的羊吗?这九十九只羊没有危险,牠
们是被找着的了;但是安稳地拥有九十九只羊并不
能代替迷失的那一只。所以牧羊人就继续找,
直到找着
了。他的寻找并不是象征性的形式,他要他的羊,所以他寻找,直到找着了。
5
~
6.
发现迷失的羊是个喜乐的经历,牧羊人欢欢喜喜地把羊
扛在肩上
,回到家里。牧羊人毫无怨言地背负这只羊,他是
欢欢喜喜的
。找回他失丧的
羊的喜乐,胜过其它的一切。他的喜乐洋溢,所以他请别人来分享他的喜乐。
7.
这比喻的应用说明︰
在天上
,因着
一个悔改的罪人而
欢喜
。艾德轩引用一个犹太人的话︰「当激怒神的人从世界上灭亡时,神就有喜乐。」
184
但耶稣对神有非常不同的概念,祂因罪人悔改转回而欢喜,要比教会中许多安全无虞的人欢喜更大;祂也因这些人而欢喜,但因这悔改的罪人
欢喜更大
。
3.
失落的钱(十五
8
~
10
)
这里,我们再次看见有两个相似的比喻放在一起。在这第二个故事中,耶稣说一个妇人
有十块钱
。这个钱币是希腊文的
drachma
(在新约圣经中只有出现在这里,是一个工人一天的工钱。这十块钱可能是代表一个贫穷妇人的积蓄;或者,就像有些人所认为的,它们可能是用一条细线串在一起,当作装饰品。这一点显然并不重要。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对一个贫穷的妇人而言,失落一块钱一定是件严重的事,所以她下定决心要找到它。东方的屋子是没有窗户的,就算有,也非常小,所以甚至连白天都得点上一盏灯,利用灯光来仔细寻找。这妇人打扫屋子,细细的找,直到找着了。就像牧羊人一样,在成功的时候,她就与人分享她的喜乐。这一次,耶稣说的欢喜是
在神的使者面前
(上一个比喻用的是「在天上」),但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在拉比的著作中,也有失钱
的主题,但用法却是非常不同。拉比说︰如果一个人继续不断地寻找失去的钱,他岂不更该寻求律法吗(
Canticles Rabbah
I. i. 9
)?在拉比的言论中,没有可堪与神寻找
罪人相比拟的。
4.
失丧的
儿子(十五
11
~
32
)
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出色的故事是所有比喻中最优美的,它当然是列在所有比喻中最受喜爱的排行榜上。它如此明白地说出人心对神赦罪大爱信息
的回应。这并不就是意味着有些人的说法也是对的,他们说︰这个比喻既然没有说到献上赎罪的祭物,所以就不需要赎罪;这种说法一定是一种瞎猜的推论,因为耶稣在此所处理的,并不是整个的福音信息,而是一个伟大的事实,就是父神赦罪
的大爱。用曼
松的话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完整的神学纲要」,更进一步地说,「如果神旨意的实现是指向十字架(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那么基督徒们务要将十字架包括在神的旨意内,并且要竭尽所能地来思想基督的死如何
包含在神拯救罪人的旨意内」
185
。这并不是要缩小这个比喻的重要性,而是要把它看作是有力地说明了神对罪人的爱,这是福音的主要原因。
有时候,有人会辩称应该将结尾的段落(
25
节及下)删除掉,不把它当作是原始比喻的一部分,但他们却没有提出甚么好理由来,反倒有许多理由是可以用来反驳这种说法的。没有丝毫证据可以证明这个比喻曾以没有这个段落的形式存在,而这个段落的论点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十分可能可以主张︰这个比喻主要的目的是要将父亲对浪子的反应,以及长子对浪子的反应作个对比。而在耶稣自己当时所处的情境中,指出神欢迎罪人的论点是很重要的,而强调那些弃绝悔改罪人的人是违背父神的
旨意,也同样重要。这个比喻是针对「众税吏和罪人」说的,但它也有信息是为了「法利赛人和
文士」而预备的。
11
~
12.
我们不应忽略开头时提及的
两个儿子
。从一开始的时候,长兄就出现在故事中。小儿子要求说︰
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
。戴斯曼将这句话解释为法律上的惯用语句,在蒲草文献中用来指「世袭的产业」
186
。一个人可以用遗言与遗嘱将他的财物留给他的后嗣(参,来九
16
~
17
),在这种情形下,他是受着律法的规定所约束的,这意味着长子可以继承所有财产的三分之二(申二十一
17
)。但他也可以在他死前来赠与,这就使他拥有较大的自由(
SB
)。处理财产的规定列在米示拏中(
Baba Bathra 8
),一个人如果要施行赠与,他通常是把资本给出去,但却将定期收入保留下来,这样他就可以不
再处理资本,只需要处理定期收入的利益。但直到赠与者死前,接受者都不能再获得甚么,除非他选择把资本给变卖掉
,在这种情形下,买主在赠与者去世前都不能得到他所买的产业。我们在长兄的身上看见这件事,父亲显然是保留了财产的经营权以及收入的使用权,但他却可以说︰「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31
节)西拉(
Sirach
)之子认为太早把财产分出去是不智的,他反对人这么做(《德训篇》三十三
19
~
21
),但他的警告反倒可以证明有这种作法存在。这个小儿子的要求非比寻常之处,是他想要立刻获得资本的使用权,这是可以给他的,而这个比喻中的确也是给他了,但这是极少见的。
13.
小儿子没有说明他之所以如此要求的理由,但是当父亲应允后,原因很快就显明出来了。他一把产业处理好了,很快就出发去见识一下这个世界。他
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
,他没有留下任何在他回来时足以仰赖的东西。最初,他拥有充裕的现金,有太多东西要见识了,他就
浪费赀
财
,和合本与
RSV
都说这是
任意放荡
,但译作
放荡
的这个形容词可能应该理解成「不顾一切的」,腓
利蒲的译法表达出这个意思︰「他在挥霍无度中,浪费他的财富」。
14.
两个灾祸同时击打着他──他把钱用光了,又遭逢饥荒。头一个灾祸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不需要太多的经验就可以知道︰血本无归地花掉本钱,最后一定会花得清洁溜溜地。饥荒不是他的过错,却增加他的困难,那些可能会帮助他的人,发现他们自己的处境更为拮据了;食物短缺,结果就变得价钱昂贵,使得众人有充分的借口可以拒绝帮助他,所以这个年轻人
就穷苦起来
,他甚至连生活必需品都缺乏了。
15.
他必须得到一份工作,但在遭遇饥荒的时候,是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只有这一点可以解释他为甚么要去投靠一个
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的当地公民。对犹太人来说,再也找不到一个职业是比这个更不是滋味的了,有位拉比说︰「愿咒诅归与那放猪之人」(
Baba Kamma
82b
)。猪是不洁净的(利十一
7
),犹太人在正常的处境下根本就不会与牠
有任何瓜葛;这个年轻人一定是陷于绝望的困境中,甚至连这个工作也列入考虑了。
16.
我们并不清楚他吃甚么,耶稣说他
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
(这些
豆荚
是角豆树的种子)。但他吃了吗?
也没有人给他
,似乎是说他并没有吃到豆荚,尤其是当我们把这句话理解为没有人给他任何豆荚时(
GNB
就是如此)。有些人猜想︰既然没有人给他任何吃的东西,他一定曾经偷过东西才能维生,若是如此,他就沈溺
在道德与身体的堕落中了。但这是错误的,他的主人很可能会供给他每天的口粮,若不然,可就奇怪了。没有一个人帮助他,证明他已经落入极低的评价中了,连猪都比他有价值。
17.
觉醒临到了,这年轻人「醒悟过来」(
NEB
)。艰难有奇妙的方法,可以带领人面对事实。浪子想到他正在经历的饥馑,和他父亲、哥哥,甚至连他父亲的
雇工
都在享受的丰富和充足,两者正好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连那些雇工,都是「食物充足而有余」(吕译)。
18
~
19.
这年轻人下定决心要回家去。如果他开始时动机不是特别高尚(想要得到较好的食物,
17
节),他计画要作的忏悔却是值得称许的。他表示后悔,不是为着他
所失去的,而是为着他
所做的;他犯了罪。他承认他的罪,首先是得罪神;
天
是对神的名字表示崇敬的迂回说法(除非我们将
eis ton ouranon
的意义解释为︰他认为自己的罪高高堆起,上达于天,参,拉九
6
)。在得罪任何人之前,总是先得罪神;但是这个年轻人也得罪了他的父亲,他了解这一点,虽然他并没有特别说明是如何得罪的。有可能他认为自己把一切所有的都花得干干净净,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可以在他父亲年老的时候奉养他,是错误的;或者也有可能他认为自己的整个态度都是错误的︰他没有照着诫
命孝敬他的父母。他承认自己已经丧失了可以被当作儿子看待的所有资格,他只希求一个可能,就是把他当作一个雇工,也就是说,他要求一份工作,这样,他至少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获得养生的工资。
20.
所以他就回去了;很有意义的是,耶稣不是说他就回自己的家乡,或甚至他的家去,而是说
往他父亲那里去
。这个老人家显然引颈企盼这儿子的归来。耶稣强调父亲给他不配的儿子的欢迎。当他
相离还远
的时候,他父亲看见了,
就动了慈心、跑去
(这在古代的东方是个惊人之举)
连连与
他亲嘴
(参,大卫饶恕押
沙龙的亲嘴,撒下十四
33
)。最后这个动词,
katephilēsen
的意思可以是「亲了好多次」或「热切地和他亲嘴」(吕译、思高),就算复合句不附加甚么特殊意义,这个动词至少就说明了热诚的问候,而非敷衍式的礼貌。
21.
我们不清楚,这儿子不能说出「把他当作一个雇工」这句话(
19
节),是因为时间不够,或是因为他父亲极想表达他的欢迎,以致不容他把话给说完。可能是后者吧!但无论如何,儿子已经说出了一些话,表达他的罪恶与不配的感觉。
22
~
24.
父亲打发他的奴隶急忙去办事。那
上好的袍子
是地位的象征,
戒指
也是,尤其是指图章戒指时更是如此,就像许多人所主张的一样(参,创四十一
42
;斯三
10
,八
2
);这种戒指含有权威的意思。在他穷困的时候,这儿子是赤脚走路的,但是只有奴隶才是如此的,
鞋
凸
显出他是一个自由人。那肥牛犊
显然是经过仔细照料、为特殊场合而预备的牲畜。现在就把牠
牵出来宰了,证明父亲感觉几乎不可能再有比这更特别的场合了。从这位老人家那值得纪念的用辞──
死
而
复活
,以及
失
而又
得
的对比──充分表达出他那洋溢的喜乐。在筵席中,
他们就快乐起来
,儿子可能在这筵席中发现了某种真正的喜悦,是他在远方百般尝试,却遍寻不着的。
25
~
26.
无疑的,在父亲对小儿子的欢迎中,耶稣是在教导人明白天父对回转之罪人的欢迎。当耶稣转而叙述大儿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可以看出,祂对法利赛人
以及和他们类似之人的关切。这国家的宗教领袖们,对悔改罪人丝毫没有表示来自于神的同情;对于耶稣所要教训的完满的功课而言,这一段是需要的。当这一切正在进行的时候,祂将
大儿子
描绘成
正在田里
,显然是在工作。当他回来离家不远的时候,听见庆祝的声音,令他感到困惑,就询问一个仆人。
作乐跳舞
一定是由筵席上的表演人员所作的,而不是由参加筵席的客人。
27.
仆人将事情的经过作个简洁扼要的报告,只局限于弟弟的回来和肥牛犊的宰杀,并且为后者加上了理由说︰因为父亲
得他无灾无病的回来
。
28
~
30.
大儿子的反应是生气。他不愿与这一切扯上甚么关系,就不肯进去。这个模样像极了法利赛人
,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想象大儿子对他父亲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
2
节)但父亲却没有虚假的骄傲,他已经出到外面去迎接一个儿子,现在又出去劝另一个
儿子;但他却听到大儿子连珠炮似的话,将压抑多年的感觉一下子通通都倒出来了。大儿子感觉他自己是正直的,其实,他是一个彻底自义的人,认为自己是个模范儿子;但他所用的动词
douleuō
(「像奴隶一样地服事」,参,现中︰「你看,这些年来,我像奴隶一样为你工作」)却泄露了他的心态,他并没有真正了解作为儿子是甚么意思。这可能也是他何以不了解作父亲是怎么一回事的原因,他无法了解他父亲为甚么因着
浪子的回来而充满了喜乐。他埋怨父亲从来不曾给过他
一只山羊羔
(比起那肥牛犊
来,价值少得多了),让他与他的
朋友
(他们一定是受人尊敬的人,不像另一个儿子所交的朋友)一同举行筵席。骄傲而自义的人总是感觉他们没有受到他们配得的待遇。他提及浪子时,甚至不能称他为自己的弟弟,反倒称他为
你这个儿子
。如果父亲愿意的话,就让他去欢迎他吧,作哥哥的可不承认他跟自己有甚么关系。他说这个年轻人把父亲的钱尽耗在
娼妓
身上,是言过其实了,因前面并没有这么说,这可能是他自己捏造出来的。他说父亲
倒为他
宰了那肥牛犊
,表现出他整个抱怨的高峰。
31
~
32.
父亲对这个儿子或对另一个儿子所说的话都是柔和的;他们俩人都是他的儿子,他也都爱他们。他明白表示他赞许这个儿子一直在他身旁,也清楚地说明产业的安排并没有更动︰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他并没有想要用任何方式来干涉这位忠心的大儿子的权利与所有权。这儿子说他从未得着一只山羊羔可以用来招待他的朋友,照理说,这句话是错了。他拥有一切,但他却像法利赛
人一样,并没有体认到他权利的范围。但说完了这一切之后,这父亲丝毫没有放弃欢迎小儿子的主张。「应该的」(现中)不足以表达他所用的字
edei
的力量,这个字的意思是「必须的」(和合、吕译︰
理当
),对小儿子的欢迎不只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好事,它是正确的事,父亲必须如此做;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合适的反应就只有喜乐了。注意他并不是说「我的儿子」,而是说
你这个兄弟
;大儿子可以试着忽略这个关系,但关系仍在,作父亲的必定不让他忘记。他退出时重复那已经发生的奇妙之事︰死了的人复活了,失丧的
人又被寻回了。
耶稣并没有进一步告诉我们这个大儿子有没有回答,祂也没有说小儿子如何生活,以回应他父亲欢迎的爱。祂留下这些没有解开的点,以向祂的听众发出一个挑战︰他们是像大儿子呢?或像小儿子?我们易于把自己看作是浪子,因着神欢迎
的爱而欢喜快乐,这是好的;但我们若能对这爱作出
适当回应的话,就更好了。另外,除非我们是非常
不凡的人,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大儿子来思想,这样的深思是有益处的。人类的通病是︰我们认为自己没有受到该得的赏识,人们并不认为我们所做之事是我们的功劳;无论我们是虔诚的或不虔诚的,我们经常都多少会对那些没有照着我们的标准而生活的人吹毛求疵(即使是我们的标准,而不是他们的标准)。耶稣留下大儿子的反应给听众去思考,是具有鼓励性的,我们仍然可以继续做正确的事。但对于我们所有的利己主义,神的爱是个持续的挑战。
184
LT
2, p.256.
185
SJ
, p.286.
186
BS
, p.230.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