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八十三篇-《基督徒文摘解经》
诗篇第八十三篇-《基督徒文摘解经》
诗篇第八十三篇
以神为中心的祷告(八十三1~18)
祈祷是信徒生活中最难学的功课,原因有很多。祷告生活不能持久的实在不少,能持久祷告的内容往往又很物质化和功利化,临急抱佛脚是很常见的态度。祈祷很容易流于表面化,只求圣洁的文字、美丽的辞藻,诵读完了,祷告者的生活行为却没有丝毫改变。
祈祷的目的是甚么?求神祝福?不错,寻求神的祝福可以说是祈祷的目的。然而,甚么是神的祝福?财富?智慧?健康?成就?权势?地位?快乐的家庭?出色的儿孙?不错,这些都是。万事万物都是由主而来,我们当然要为这些祝福而感谢祂;但感谢的还包括了贫穷、愚拙、疾病、挫败等等令人不快的事物。使徒保罗说得好:「世上所发生的事,对那些爱神的人……都有益处。」(参罗八28)「我无论在甚么景况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腓四11~12)最大的祝福是与神同在,与主心意合一。
主耶稣以身作则,祷告时不求达成己意,但求父旨得成。在客西马尼园中祂让我们看见祷告的最高境界:「阿爸!父啊!在凡事都能;求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的意思。」(见可十四36)
本篇是一篇祷文诗,诗人呼吁神不要对发生在祂子民身上的事缄默无声,请求祂介入历史,表面的原因是拯救以色列人脱离敌人之手,以免他们遭受亡国的命运(1~12)。假如这是唯一的原因,本诗就不是一篇好的祷文。然而,本篇最重要的一节是第18节,让我们看到诗人祷告神的真正原因是让神获得荣耀。正因为这一节,我们便知道祷告必须以神为中心,让祂的名得荣耀。
祈祷 主啊,惟有在我们心中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祈祷;求居我心中,主耶稣,我心中有地方可容。──《新旧约辅读》
第八十三篇(反主同盟)
一、题目:求神兴起反对恨他的人
二、作者:这是称为亚萨篇中的末了一篇。虽然可能是历代志下廿章十四节中所提的雅哈悉所写的,但是不能十分确定。
三、大纲:
1、求神救他自己的选民(一至四节)
2、结盟反对神的国家(五至八节)
3、求神待他们像过去待仇敌一样(九至十二节)
4、求神以狂风暴雨追赶他们,使他们知道寻求神的名(十三至十八节)
四、中心节
“使他们知道惟独你名为耶和华的,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十八节)
五、小引:
作此篇的时间和其作者虽不能确定,但其中的教训对历代信徒所遭遇的事有很大的帮助。若观察以色列人的历史与本篇相符合的光景只有摩押人,亚扪人来攻击约沙法王的时候,有相仿的地方(参历代志下二十章)。读此篇也当同时看代上十八章,神怎样使约沙法与大卫得胜,照样大卫的后裔主耶稣也必使我们大大得胜。
六、详解:
第一节“神阿,求你不要静默;神阿,求你不要闭口,也不要不作声。”神向他的儿女静默不言是有目的的,有时是要试验他们的信心。正如主耶稣听说拉撒路病了,他却等到拉撒路死了以后才到他那里去。但主到拉撒路家时.却行了他家人所想不到的奇事。主向他的百姓静默有时又是要看看他们到底爱他否。如果神静默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信徒的痛苦,也不是因为他不爱他的儿女。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时候,父神也曾暂时离开他。所以神虽然静默,信徒却要不住的向他呼求。
第二节“因为你的仇敌喧嚷;恨你的抬起头来。”只听见仇敌的喧嚷,神却一言不发,这是最难忍受的事。诗人的仇敌不是他私人的仇敌,乃是神自己的仇敌。所以诗人有充足的理由要求神快快发言。
第三节“他们同谋奸诈,要害你的百姓,彼此商议,要害你所隐藏的人。”恶人无法害神所隐藏的人,但是恶人的恐吓却是十分可怕的。蒙恩得救的人是“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歌罗西书三章二节)。神自己成为信徒藏身之处,他“翅膀的荫下”是最安全的地方(诗篇十七篇八节,九十一篇四节)。主耶稣将蒙恩的人藏在他受枪刺的怀中,这是罪人何等安稳的地方!
第四节“他们说、来吧,我们将他们剪灭,使他们不再成国;使以色列的名,不再被人纪念。”神选以色列人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在列国中做神的见证国。这些仇敌的目的是要除灭神的名。恶人所恨的是以色列的名,因这名带着与神得胜的意思(创世记卅二章廿八节)。
第五节“他们同心商议,彼此结盟,要抵挡你。”恶人虽在许多事上不同心,但是作以色列人的仇敌,他们总是同心。信徒也有许多事不能同心,但是有一个共同目的,要以爱心服事神。
第六至八节“就是住帐棚的以东人,和以实玛利人;摩押和夏甲人;迦巴勒,亚扪,和亚玛力,非利士,并推罗的居民;亚述也与他们连合;他们作罗得子孙的帮手。”这些国家或者是以色列人邻近的国,或者是在迦南地不肯服从以色列人的国家。“以东人”就是以扫的后代,以扫因轻看长子的名分,受肉体所欲,也是代表一切爱情欲的人。当以色列人要经过以东地进迦南的时候,他们无论如何不肯让以色列人经行他们的大道。信徒走天路也是如此。那些属肉体的事总是借着情欲来阻挡我们灵性的进步。以实玛利人是亚伯拉罕的妾埃及人夏甲的后代。当亚伯拉罕还没有儿子,听了妻子撒莱的话,就藉夏甲生了以实玛利。他没有信心等候倚靠神,却想用人的方法成就神的计划。终久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以实玛利人永久做了以色列人的对头,到如今亚拉伯人即以实玛利的后裔,还是与以色列人为血仇。信徒走天路要顺从圣灵才能蒙神赐福,决不能以肉体的方法去做属灵的事。这也是今日陷害信徒的大危险。一个信徒的心中不能又顺从肉体又顺从圣灵(参创世记十六章一至六节;加拉太书国章廿一至卅一节)。迦巴勒就是现在的比布罗斯城,在推罗西顿的北边,要来攻以色列国的敌军多数经过这地方,一面是山,一面是地中海,所以这地方地势非常重要。摩押和亚扪是罗得的女儿从他们父亲所生的。罗得虽跟了亚伯拉罕到迦南地,但是他还是爱了世界。他的家庭成了我们永久的鉴戒。亚扪人总不能与真的以色列人同心。大卫怀着好意派人去看望、安慰亚扪王哈嫩,但是他却凌辱了大卫的使者(参历代志上十九章一至五节,二十章一至三节;创世记十九章卅六至卅八节)。亚玛力人也是以扫的后裔,是以扫的儿子以利法的妾所生的儿子。亚玛力人在旷野曾与以色列人血战而败北(出埃及记十七章八至十六节;申命记廿五章十七至十九节)。以色人战胜亚玛力人的秘诀就是向神祷告,并且是摩西、亚伦和户珥同心举手在山上祷告。信徒现在要战胜我们肉体的亚玛力人必须倚靠坐在父神右边的主耶稣替我们代祷。还有所提及的非利士人和推罗人都是迦南地的强人。非利士人是住在肥美海边平原中的本地人。大卫战胜了他们的讨战的战士歌利亚。我们的王主耶稣也能战胜我们心中的歌利亚。推罗是海国的大商埠,好像海上的女王一样,名利都可由此获取。亚述是以色列东北的强国,常来侵犯以色列境界,亚述和别的仇敌连合来害以色列人。他们都成了以色列人的内忧与外患,也可以代表信徒今日一切的仇敌。
第九节“求你待他们如待米甸,如在基顺河待西西拉和耶宾一样。”从九节到末节就是诗人为神的仇敌求报仇的祷告。他能如此祷告有四个原则如下:(一)因为这些恨以色列的外邦人同时是恨神的仇敌。(二)他们侵犯以色列境乃是“要得神的住处作为自己的产业。”(三)求神刑罚他们“好叫他们寻求你耶和华的名”。(四)神过去怎样对付了仇敌,他今日还能照样做。诗人报仇的祷告既然有这样的目的,他的祷告一定蒙父神的喜欢。信徒心中最可怕的,就是有私下怀恨别人的恶念。米甸人在以色列人行旷野路的时候“用诡计扰害”他们,所以神吩咐摩西“你要扰害米甸人击杀他们”(民数记廿五章十七至十八节)。凡阻挡信徒走天路的人都是信徒天然的仇敌。摩西领以色列人大大的得胜了米甸人(民数记卅一章一至十二节)。以色列战胜西西拉和耶宾是记载于士师记四章十七至廿四节。以色列人犯罪,所以遭受米甸人的苦害。后来以色列人中有基甸兴起,救他们脱离米甸人的手(士师记六章至七章)。
第十节“他们在隐多珥灭亡,成了地上的粪土。”无论人骨,兽骨都可作肥田料。欧洲因多年的战争,所以人骨与马骨堆积如山。于一八三○年有大批骨头从欧洲大陆运往英国,在英国将骨头磨成粉卖给农人好撒在田上作肥料,有人说人骨作肥料比兽骨更好。人犯罪,从神那里得到的审判乃是彼此残杀和战争,战争的结果使千万人阵亡,他们的尸首如同粪土,作为肥料。
第十一节“求你叫他们的首领,像俄立和西伊伯,叫他们的王子,都像西巴和撒慕拿。”这些名字是米甸的首领(士师记七章廿五节),和米甸的王(士师记八章十二至廿一节),败于基甸的手。西巴和撒慕拿是基甸所杀的。反对神和他百姓的人都得到同样的结局。
第十二节“他们说,我们要得神的住处,作为自己的产业。”神的选民就是神的居处。选民所住的地也是神的居所。以色列人的仇敌攻打犹太地就是攻打神的居所。他们要把那地作为自己的产业,这是神所不容的。除非以色列人得罪神,神才离开他的百姓,让仇敌来占领圣地。若是神被人尊敬,人心没有远离神,他必负责保护他自己的产业。
第十三至十五节“我的神阿,求你叫他们像旋风的尘土,像风前的碎秸。火怎样焚烧树林,火焰怎样烧着山顶;求你也照样用狂风追赶他们,用暴雨恐吓他们。”狂风、火灾与暴雨都是可怕的现象。俗语说‘水火无情’真是不错。这样向神祷告证明天灾都在神手中。挪亚的时候,神用洪水毁灭世界。后来神应许不再用洪水毁灭世界,所以用洪水与否都是神所掌握的。主耶稣在黑夜狂风大作的时候,可以用一句话叫风浪平静。这一位吩咐狂风的主可追赶恶人,恐吓他们。
第十六至十八节“愿你使他们满面羞耻;好叫他们寻求你耶和华的名。愿他们永远羞愧惊惶;愿他们惭愧灭亡;使他们知道惟独你名为耶和华的,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诗人一切的祷告和向神所求的一切目的是要世人知道神、认识神。等神行审判后,万人必向他跪拜。“看哪,耶和华必在火中降临,他的车辇像旋风,以烈怒施行报应,以火焰施行责罚;因为耶和华在一切有血气的人身上,必以火与刀施行审判”(以赛亚书六十六章十五至十六节)。神的审判一过就必成就先知哈巴谷的话说:“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哈巴谷书二章十四节)哈利路亚!
── 包忠杰《诗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