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罗马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罗马书
注释
四1-25「惟独信心」:亚伯拉罕的信心
保罗现在要引用亚伯拉罕的生平,来详细阐释他在三章27至31节简略提到的要点。保罗是为了两个重要原因,要特别在这个关头引用亚伯拉罕的例子。首先,犹太教非常敬重亚伯拉罕,可是却倾向于视他为一位「虔诚奉行五经」(torah piety)的伟大先贤,他更因着遵行律法而讨神的喜悦。其次,亚伯拉罕因得着神的应许而成为犹太人之祖先,他在旧约的救恩历史中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保罗的理解中更是特别如此,因为他看见与他同时代的犹太人的其中一个重要错误,就是过分强调摩西的约,而忽略了神先前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参加三15-18)。所以,保罗便需要引用亚伯拉罕来证明,他所强调的因信称义,并非甚么崭新或革命性的教义,却是圣经一开始便有的教导。此外,保罗还引用亚伯拉罕来清清楚楚地指出信心究竟是甚么。他用一连串的对比来说明这点,日后便成了宗教改革时期所高举的「惟独信心」(sola fide )的重要原则。
第1-8节保罗在这几节提出信心与行为的对比。揭开这一章讨论的问题,跟引发三章27至31节讨论的问题相类似:「如此说来,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凭着肉体得了甚么呢?」──那是指在夸口和称义的事上。因为假如亚伯拉罕是靠行为而称义──正如某些犹太人所相信的──那么,他当然有值得夸口的充分理由,而保罗得出没有夸口的那个结论(三27),就变得岌岌可危了。可是,保罗对这个假设所作的响应是:「在神面前并无可夸」;或是更确切地说,保罗所要指出的是,「倘若亚伯拉罕因行为称义」这项假设,当放在神的「面前」,经神亲自裁断,就会完全遭到否定了。圣经亲自给予了裁决:「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创十五6)。这节经文成了保罗在阐释其余部分的基础。他清楚指出,这「就算为他的义」,纯粹是因着信心,而并非「作工」(4-8节)、割礼(9-12节)和律法(13-17节)。接着,他详述这种引致亚伯拉罕得称为义的信心之力量和性质(18-21节),然后再重申这句经文(22节),最后清楚说明将这节经文运用到读者身上的意义(23-25节)。
保罗在第4-5节是要将信心和行为作出对比。一方面,行为所暗示的,牵涉到责任的问题。一个人靠「作工」来赚取工资,作为雇主的便有责任支付他工资。但另一方面,信心所暗示的,则是白白的施予。信心是一种谦卑的接受,不能对施予者作任何要求,或是施予者有任何「责任」需要作出响应。这种对比清楚表明称义必然是建基于信心之上。这是因为神之所以被称为神,就是祂是恩典的施予者,「称罪人为义的神」(5节)。人被接纳与神建立关系,非因靠他们用本身的义来赚取到的。那是神自愿接纳「罪人」──本身没有任何「义」的条件来为自己求情的人。保罗在这里提醒我们回想到圣经的其中一个重要真理:对于人获得神的关注,人本身并无任何可夸之处。人能够与祂建立关系,完全是出于祂的白白恩典,人只能用谦卑的信心去接受。
为了强调这点是从五经中得来(创十五6),保罗还依据了犹太人的优良传统方式,从「圣卷」(Writings)补充一句确认的经文。戴维在诗篇三十二篇1至2节亦清楚指出,神在「行为以外」算人为义。戴维坦言,有福的人并不在乎其成就,而是因着他获得神的赦免。保罗清楚说明创世记十五章6节的「算为他的义」,是表示神认为此人拥有「义」的身分,而那人的罪就「不算」为有罪了。
第9-12节这被算为义的「福」,并不是因受割礼而来。因为当神称亚伯拉罕为义时(创十五),亚伯拉罕还未受割礼(创十八,按照拉比的教导,两件事前后相隔了29年)。因此,受割礼并非亚伯拉罕被称义的原因,而是作为亚伯拉罕在未受割礼前因信称义的一种「记号」(sign)或「印证」(seal)。所以,亚伯拉罕有资格成为「一切……相信之人的父」。因为亚伯拉罕就像外邦人信徒一样,在未受割礼之前便已被称义(11下),而他又像犹太人信徒,同时受了割礼又因信称义。保罗从神的计划在基督身上得以成就的角度来理解创世记,以致使他不仅视亚伯拉罕为犹太国之父(1节,「我们的祖宗」),更视为所有基督徒之父。
附注
第12节这节经文的用词排列使人想到,保罗心目中可能有两类不同的对象:犹太人──「受割礼之人」──和犹太人基督徒──「按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未受割礼而信之踪迹去行的人」。但是,新国际译本所翻译的意思似乎较为可取──保罗所指的只有一类人,就是犹太基督徒。
第13-17节保罗在加拉太书三章指出,摩西律法与亚伯拉罕在神面前称义的身分完全无关,因为在亚伯拉罕死后很久很久才有律法的颁布。而在罗马书的第四章,保罗选择了较少从历史,较多从原则的角度来讨论这件事。为了表明遵行律法与亚伯拉罕「被算为义」是完全无关的两回事(13节),保罗先后引用律法本身的弱点(14-15节)、神的恩典(16节)和创造大能(17节),以及亚伯拉罕作多国之「父」(16下-17节),来作为论证。
倘若人要靠行律法才能承受亚伯拉罕的福,那么,信心便没有价值(「归于虚空」),而应许也就没有意义了(「废弃」)。正如保罗在先前曾经指出(三9-20),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全守律法,以致能有资格在神面前被称为义。于是,律法所带来的并非祝福,而是「愤怒」(15节)。律法详细列明了神的要求,因此更加增了罪人在神面前该负的责任。当人无可避免地作了违背律法的事时,罪人的罪责就比先前没有律法指控他们时更大了。这是当保罗在第15节下指称「哪里没有律法,哪里就没有过犯」时,想要表达的含义。他并非表示在律法以外便没有「罪」,但称之为「过犯」(希腊文是parabasis)的明确的罪,只有在人要向神那明确和清晰的诫命负责时才会出现。(这是保罗一直对parabasis这个字词的理解;罗二23,五14;加三19;提前二14)。
保罗简单地提到律法为何不能带来称义的第二个原因:将称义的基础放在律法上,就意味着它是在乎人要「作工」,因此便废弃了神的恩典(参四4-5)。这点关连到保罗在第17节所说的,他指出亚伯拉罕所相信的神,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这引出前面18至21节对亚伯拉罕本身信心的描述,但它亦再次强调神拥有使人释放和创造的大能。这跟保罗先前称神是「称罪人为义」的神(5节),在意义上是近似的。为何称义不能建基于律法之上的第三个原因,让我们想到保罗在三章29至30节所提出的论点。神的计划是要将祂应许赐给亚伯拉罕的产业开放给所有人,正如旧约亲自指出:「我已经立你作多国之父」(创十七5)。这个计划若要得着实现,那么,产业的继承权就绝不可再建立于那个特别给予以色列人的机制──摩西律法。
第18-21节保罗尝试在这几节简短的经文中,简略地描述亚伯拉罕的信心,然后再为他的这番阐释作一总结。保罗指出,纵使亚伯拉罕所面对的许多事实,都似乎证明神所应许的将会无法成就,但他仍抱有坚定和不懈的信心。他坦诚地面对自己已年纪老迈,而撒拉又不育的事实,使得从人的角度来看,神应许赐他众多后裔的可能性已经落空。即使是「在无可指望的时候」──这是基于一般人所推测的可能性是完全无望──亚伯拉罕「因信仍有指望」──这是基于相信神的应许和能力,能够看见超越目前困境的将来。加尔文曾经引用这段经文写了一段令人鼓舞的话:「让我们都记着,我们每个人的境况都与亚伯拉罕相同。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与神的应许刚刚相反:祂应许永生,我们却被死亡和腐朽所包围;祂宣称祂要算我们为义,我们却满身罪污;祂定言会以宽容和恩慈待我们,但从事物显露出来的审判却带有祂的愤怒。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必须对发生在我们身上,或与我们有关连的一切事物完全不加以理会,任何事物都不能阻碍我们相信神是真实的。」
附注
第20节保罗坚称亚伯拉罕「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这点似乎与创世记十七章17节记载亚伯拉罕对神的应许表示不信和讥笑的事实不符。然而,保罗的重点并非要指出亚伯拉罕是一个完全的人,或从来没有过任何疑惑,只是要表示他的内心态度始终如一地对神的应许抱有信心和盼望。
第22-25节保罗两次引用他在这段中用过的重要经文──创世记十五章6节──来总结他对亚伯拉罕信心的阐释,同时,他还清楚道出他一直在暗示的意思:这节经文和它的含义能够直接应用在基督徒身上。我们跟亚伯拉罕一样,相信神能使死人复活,特别是相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
25节用两句平衡的句子来描述主耶稣的工作(保罗可能是引用初期信徒常用的一个信条)。第一句暗指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2节,那里说主的仆人是「为了我们的罪而被交给人」。第一句的希腊原文有「因为」这个字词(dia):耶稣被交出来赴死,「因为」这是为了解决我们犯罪的问题。但在第二句出现的「为」,其意思则应该是「为了」:耶稣从死里复活,是为了使我们称义。虽然保罗经常将我们与称义的基督的死连在一起,但这节经文却指出基督的复活亦构成我们与神和好的条件。
五1至八39福音和神显于救恩中的大能
倘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这句经文能概括一章18节至四章25节的主题,那么,「神拯救的大能」便正好捕捉了五章一节至八章39节的中心要旨。显示了这种大能的福音,不单只确保罪人在最初接受神的那一刻得救,还保证他在审判的日子得着最终的救恩。「既因信称义,就可确定获得最终的救恩」是保罗想表达的总的要旨,亦是由第五章开始,以至第八章结束的整个段落所要特别表达的要旨。在这几章的篇幅中,保罗谈论了两个对已获得称义的信徒最终得着救恩构成威胁的「势力」,它们分别是罪(六章)和律法(七章),同时,他亦在这两章中清楚指出,基督徒已经脱离了这两股势力的辖制。故此,第五至八章的结构,是属于某些人所称的「指环式」结构,和另一些人称为的「交叉平行式」,即最先和最后的一组,第二和最后第二组等如此类推的内容,有某些呼应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