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罗马书第10章查经资料

罗马书第十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罗马书第十章

2. 两种称义途径(十 1 ~ 13 )

  尽管如此,保罗为以色列得救的祷告并不停止。他比大多数人更了解他们的心态:“向神有热心,却未蒙光照”,正是他自己遇见复活基督之前的状况。他在别处也提到自己的那份热心。他热衷于本族先祖的传统,专心研究与实践犹太教,比一切同辈的人更有长进;这股强烈的动机又促使他不住逼迫刚成立的教会(参加一 13 ~ 14 ;腓三 6 )。

  对他而言,神所安置的这块石头一度真是他的“绊脚石”,直到他眼中的鳞片掉下来,生命重新得着调整;现在他一心所愿,则是藉自己的生命与工作来尊荣基督,带领别人认识祂。

  如果这样的事可以发生在他身上,又何尝不会临到他的同胞呢?诚然,目前他们不认识神之义的途径,一味要立自己的义。但是,正像他自己已经发现“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他的犹太同胞若走上这条信仰之路,也可能有此发现。

  这两种途径──律法之途与信心之途──由摩西五经中的经文可以说明。他所得到的结论是:神已经在基督里将祂的救恩带到我们面前。我们不需要“爬到天的陡峭处”去得救恩,因为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为我们得着了。救恩就在这里,现在即垂手可得;神要世人作的,只是藉内心相信来获得,并要当众承认基督是主。“耶稣是主”是基督徒最早的信条,其充分性现在仍丝毫未减。

   2.   我可以证明他们 。“我为他们作见证。”另一次这样的见证可参使徒行传廿二 3 ,“热心事奉神,像你们众人今日一样。”

   3.   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 。在腓立比书三 9 保罗也作了同样的对比,即“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与“因信神而来的义” 191 。

   4.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义 。“总结”( telos )一字有双重意义:可以指“目标”或指“终点”。从一方面而言,基督是律法所指向的目标,因为律法所定规完全的义都具体在祂里面。马太福音五 17 的含意便是如此:“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而律法的要求也实现在那些“在基督耶稣里”之人的生命里(八 3 ~ 4 ,参三 31 )。从另一方面而言,既然基督是律法的目标,既然在祂里面律法已经全然实现,相信祂的人可以在神面前立于义的地位,那么律法的功用──即作为获得义的途径(不论是真实的或是假想的)──便告终止了。在祂里面,那律法所属的旧秩序已经废止了,而以圣灵的新秩序来代替。参哥林多后书三 6 ~ 18 。

  凯思曼本节的注释以“终点”来解释 telos ,克兰斐以“目标”来解释,巴瑞特则将这两种意义合并:基督“终止了律法,不是藉摧毁律法的本意,而是藉实践它”。

   5.   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 。引自利未记十八 5 (参路十 28 ,“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保罗在加拉太书三 12 引这节来证明“律法原不本乎信”;他在那里将之与哈巴谷书二 4 下(参罗一 17 )作对比。根据利未记十八 5 ,那遵守神诫命与典章的人必然能得着生命──对保罗而言,这一词可与称义交互使用(参五 18 、 21 ;加三 21 )。有人或许会问:“这有什么不对?”保罗会回答说,问题是没有人能完全遵守律法,因此没有人能从这条途径得着生命。(根据巴特,有一个案则为例外;那唯一全守神的律法的“人”是基督 192 。)虽然保罗可以自称,自己早年的经历“就律法上的义说……是无可指摘的”(腓三 6 )他现在知道,他只是在人面前无可指摘,在神面前则不然。

   6 ~ 8.  为了说明 出于信心的义 ,保罗又提出摩西五经的另一段经文──申命记三十 11 ~ 14 ,摩西对以色列人最后劝勉中的一段。可是申命记三十 11 ~ 14 原来的上下文,几乎与利未记十八 5 完全一致。那儿将神的律例与典章吩咐百姓,使他们能遵行而得以存活;这儿神则说,祂的诫命“不是你难行的,也不是离你远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使我们听见 可以遵行 呢?’也不是在海外,使你说:‘谁替我们过海取了来,使我们听见 可以遵行 呢?’这话却离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里, 使你可以遵行 。”(注意:保罗省略了粗体字。)在申命记的上下文中,得生命的途径是遵守诫命,这一点从摩西紧接着所说的可以得到证实:“看哪,我今日将生与福,死与祸,陈明在你面前,吩咐你爱耶和华你的神,遵行祂的道,谨守祂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 存活 ……”(申三十 15 ~ 16 )。

  纵使我们可说,申命记充满先知性,甚至有时几乎带有福音性的意味,在利未记中则不那么明显;我们亦可说,在申命记三十 11 ~ 14 的话中含有内在性(“在你口中,在你心里”),这点预告了耶利米三十一 31 ~ 34 的“新约”;然而对我们而言,要区分利未记十八 5 与申命记三十 11 ~ 14 ,似乎不像保罗那么容易。可能保罗熟知某一种对申命记的解释,方便他运用于福音之上。譬如,若他习于视这段经文为论及智慧(次经巴录书三 29 ~ 30 ,便以此段引文指智慧),那么他可能以基督为神的智慧,而导致他以基督徒的角度来解释申命记三十 11 ~ 14 。

  如此,他对“出于信心的义”所选用来解释的话,意义便如下(多少有 presher 文体的意味,从昆兰圣经注释我们已经熟悉这种文体):

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 ──亦即,将基督带下来(仿佛祂从未道成肉身,活在世上)。

“ 谁要下到阴间去呢? ”亦即,将祂从死亡境界,无尽的深渊中带回来(仿佛祂未曾复活得着新生命)。

不然;称义的福音如此说:

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 ──亦即,我们所传信心的信息。对这个信息要有得救的回应,就必须藉着口和心。

   9.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 比较好的译法,是将信仰告白当作直接讲述的话:“如果你的口里承认:‘耶稣是主’”( NEB )。(参林前十二 3 ;腓二 11 )有些注释家认为,这是特别指在官府面前承认祂的名(参路廿一 12 ~ 15 ;彼前三 13 ~ 16 );但是当我们思想,作这一类信仰告白最特殊的场合为何,很可能我们会想到基督徒洗礼时第一次的信仰告白──“这洗礼是在神面前有无亏良心的凭据”(彼前三 21 ,按 NIV )。

   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 得救的信心是相信复活(参林前十五 17 :“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

   10.   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相信—承认的顺序,在逻辑上和经验上都是如此。这两个子句基本上意义相同:相信和承认是不可分的,称义和救恩──在此指末世(“就可以〔 unto 〕称义……就可以〔 unto 〕得救”)──亦无法区分。

   11.  “ 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引自以赛亚书廿八 16 (九 33 已经引过):凡将自己交托给基督的人,永远不会失望。

   12.   并没有分别 。神所赐的义临到所有相信的人,不分犹太人或外邦人。祂厚施拯救的怜悯,“不论身份”──凡求告祂的人都可以得着。在罗马书前面部份(三 22 ),“并没有分别”一词语气严厉,因为是证明犹太人和外邦人同样得罪神,无法藉个人的努力或功德蒙神悦纳;在这里,同一个词却带着欢欣的气氛,因为是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两者同样宣告,神怜悯之门已经大开,可以进入,祂的赦免在基督里已有保障,凡凭信心支取的人都可获得。

   13 . “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引自约珥书二 32 ,那一段是论及“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之前夕,神的灵要浇灌“凡有血气的”;参照彼得用同样的经文(包括其上下文)来解释第一次基督徒的五旬节中所发生的事:“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徒二 16 ~ 21 )。

3. 向全地宣扬(十 14 ~ 21 )

  福音必须向全地宣扬,原因正是基于这一点。神要求世人求告主名以致得救,但是除非他们受感动而相信,否则便不会求告主名;除非他们能听见基督,否则便不可能相信;除非有人传报这消息,否则他们便不可能听到;而除非领受了托付,否则没有人能去传报。就“使徒”这词原初的意义而言,传道人就是一名“使徒”;即一位传令员或大使,将某一个人托付给他的消息传报出来。保罗在此夸赞福音使者的职份;神乐意藉着他们的宣扬,将祂的特赦带给那些相信的人。早在几世纪之前,先知就曾论及传报这个大喜信息的人:“那报佳音、传平安、报好信、传救恩的,……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赛五十二 7 )。先知的话语原意若是指向荒废的锡安城报信的使者,宣告:“你的神作王了!”现在则可应用于普世的广传福音;新约经常作如此的应用(参一 1 的注释 )

  但是,这与犹太人不信的问题又有什么关系?这信息不但临到外邦人,也临到犹太人;其实是先临到犹太人。但是犹太人(大部份)并不留意听。然而,甚至连这一点也已有预言,正如以赛亚书五十三 1 所提出的问题:“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这句话与福音的关系,不仅在于以赛亚书四十至六十六章整段的意义,更直接的关系,是第四首仆人之歌的内容(赛五十二 13 ~五十三 12 ),这首歌对新约阐明耶稣的受苦与得胜,贡献至钜。这一节在新约其他部份亦曾引用,是以赛亚书中几处记述以色列人不信的经文之一。

  但是,若失望的使者问道:“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显然这信息的用意是要产生信心。这信息本身的权威,来自基督直接的命令与托付。

  然而(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许以色列人没有全都听见这信息?保罗回答说,他们必然听见了;这个信息已经广传遍地,凡有犹太人居住之地都传到了。

  这位发问的人又说,那么,看来他们是听见了,不过,他们也许并不明白?保罗说,不然,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完全了解,却拒绝顺服。一旦外邦人接受了这信息,他们就表现出嫉妒、阻挠,可是他们自己却不愿意相信。但这一点也应验了预言。申命记三十二章的摩西之歌中,不断指控以色列人在整个历史中不感恩、不顺服的态度。后期反犹太的基督教护教者,以该章作攻击犹太人的火药库,认为这是他们极有力的论据,因为在这首歌中摩西亲自作见证,述说犹太人的过犯;然而他们却没有考虑到,这指控是否同时也向他们所属的团体说话 193 。昆兰派同样用这首歌,抗议他们所认为的犹太全国对神的背叛 194 。在该首歌中(申三十二 21 ),神指控祂的子民敬拜偶像──

  “他们以那不算为神的,触动我的愤恨,以虚无的神惹了我的怒气。”──

于是向他们宣判道:

  “我也要以那不成子民的,触动他们的愤恨,以愚昧的国民惹了他们的怒气。”

  对保罗而言,“不成子民的”就是指外邦人;前面他已经将何西阿书一 10 “不是我的子民”一词应用在外邦人身上。神怎样藉外邦人惹起以色列人的愤恨呢?就是让以色列人看见外邦人凭信心接受基督,便享受何等的恩典:神不再称他们为“不是我的子民”,而称为祂的子民。以色列人看见之后,就起了忌恨,而问道,这些祝福岂不应该为他们所有?答覆则是:确实亦为他们所有,依据却是同一个──相信基督。在这段论证中,保罗下一阶段将发挥这个盼望,而目前这阶段的论证,则以两段以赛亚书六十五章开头的经文作为总结;这两段分别论到外邦人的回应与以色列人的背逆。

   15.  “ 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保罗此处似乎是自己翻译希伯来圣经以赛亚书五十二 7 的要义,而没有采用七十士译本,该处对本节的翻译并不正确。

  以赛亚书从四十章开始,整段都被新约用来指福音的世代。在古列王手下从被掳之巴比伦得归回,和在摩西的日子从为奴之埃及地得脱离,都被视为预表,象征基督所成就的那更伟大、更完全的释放。以赛亚书四十 3 的“声音”喊着说,要在旷野中铲平一条道路,让神带领祂得释放的子民归回锡安之家,这声音成了施洗约翰之声,他在犹大的旷野地召聚为主所预备的子民(可一 3 ;路一 17 ;约一 23 );“耶和华的恩年”(赛六十一 2 ),耶稣在加利利事工伊始便如此宣告(路四 18 ~ 21 );随保罗论证的发展,福音在这些篇章中应验的情形,还会出现更多的例子。

   16.  “ 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主啊!”此呼格为七十士译本所添加。在以赛亚书五十二 1 ,这个问题是由那些听见了受苦的仆人将被高举之宣告的人所发的(参以下十五 21 ,对赛五十二 15 引文的注解;该节为此处引文的前一节)。他们想到仆人卑微的景况,便诧异地问道:“谁会相信我们所听见的宣告?”保罗说,这项宣告已经蕴含在福音中,而仍然被人怀疑──现在不是君王与国民不信(如以赛亚书五十二 15 所记),而是大部份犹太人不信。约翰福音十二 38 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三 1 ,说明人们不信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工作;那里又加上以赛亚书六 9 ~ 10 ,该段经文在基督教初期也被广泛使用,作为预言犹太人不信的 见证 (参罗十一 8 及其注释)。

   17.   信道是从听道来的 。“听道”所翻译的希腊名词( akoe{ ),与 16 节所译“所听的”(译注:和合本意译作“我们所传的”)为同一个字;参 14 节,“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

   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话”( rhema ,与第 8 节的“道”(英文作 utterance )相同,引自申三十 14 )是关于基督的“道”,是“信心之道”,因为它能在听众心中唤起信心,所以如此称之。

   18.  “ 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 ”引自诗篇十九 4 (七十士译本用 phthongos “声音”,采用希伯来文 go{la{m ,而非希伯来圣经的 gawwa{m ,“他们的量带”)。这些字原出处是指宇宙天体的见证。我们不需要假定说,保罗认为诗篇十九 4 预言 福音将在普世宣扬;他的意思是,福音的宣扬正遍及普世,好像天上的星光一般。这句话可能听来夸大了些;当时福音并未遍传世界各地,甚至远没有遍及希罗世界之居民所知道的地区。保罗对这一点十分清楚;当时他正打算将福音带到西班牙,这个省份还没有听到基督之名(参十五 18 ~ 24 )。但是到目前为止,福音已经传遍了地中海大部份地区,就是犹太人所到之处;这儿的论证只需要这一点就够了。诗篇十九 4 的引言含有“代表性的宇宙观”(参小注 205 ),可参歌罗西书一 5 ~ 6 (“这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也传到普天之下,并且结果增长”)及一 23 (“这福音……也是传与普天下万人听的”)。

   19.   摩西说 。引文取自申命记三十二 21 (属摩西之歌),摩西在该处代表神发言。摩西之歌为初期基督徒提供了为数可观的见证,其内容不仅只限于论犹太人的不信而已(参林前十 20 、 22 ,回应申三十二 16 ~ 17 ;腓二 15 ,回应申三十二 5 ;来一 6 ,引申三十二 43 ,七十士译本)。

  “ 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动你们的愤恨。 ”因为他们以敬拜那“不算为神的”(希伯来文 lo~-~e{l ),所以祂要以“不成子民的”(希伯来文 lo~-~am )惹动 他们的 愤恨。换言之,神在历史中曾用某些外邦国家作为工具,来审判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认为这些国家“不成子民”,意即他们的国家不像以色列蒙神拣选。但是保罗根据前面所引用的何西阿书(参九 25 ~ 26 ),重新解释这段话,使其符合福音所带来的新状况。对于像保罗一样熟悉希伯来圣经的人而言,摩西的“不成子民”( lo~-~am )与何西阿的“非我民”( lo~-~ammi^ )两者既十分类似,便可如此解释,(一个只依据七十士译本的人,则比较看不出这一点)。至于保罗认为外邦人如何惹动犹太人的愤恨,在以下十一 11 将论及。

  “ 我要用那无知的民,触动你们的怒气。 ”从犹太人的角度看,外邦人是“无知的民”,因为他们没有领受从神而来的认识(参二 20 ,犹太人认为自己是“蠢笨人的师傅”──那里所用的形容词 aphro{n 与这里的 asynetos 是同义字)。

   20.   又有以赛亚放胆说 。亦即,他放开胆量,甚至超越摩西所达的地步,进一步肯定一件似非而是的事:神将祂的怜悯之约,赐给那些原非祂子民,无权享用这怜悯的人。

  “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这些话的原出处为以赛亚书六十五 1 (“素来没有访问我的,现在求问我……”),其上下文似乎是指背逆的以色列人;但是,保罗也像对何西阿书的应用一样,认为这里蕴含一项原则,在他的时代可以应用于外邦人身上,而七十士译本的用语(此处所引的)也可支持这个应用。外邦人过去的世代都落在不认识真神的状况中,现在他们回转过来寻求祂了。

   21.  “ 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 ”这段话引自以赛亚书六十五 2 ,原出处的上下文与保罗的应用均指以色列人而言。保罗认为,这句话对犹太人整体拒绝福音的描述,与以赛亚书六十五 1 ,对外邦人饥渴接纳福音的描述,同样有力。

188 参弗二 20 。见 'The Corner Stone', Ex T84 ( 1972-73 ) , pp.231-235 。

189 在昆兰文献中,昆兰团体与这个宝贵的房角石认同(参 G. Vermes,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h, p.38. )。

190 约拿单的亚兰文旧约将以赛亚书二十八 16 的石头解释为弥赛亚:“看哪,我在锡安设立一位王,一位大能的王……”

191 E. P. Sanders 在 Paul and Palestinian Judaism ( 1977 ), pp.33-428 之中,曾仔细研究犹太人与律法的关系。他发现,至少在公元前二百年至后二百年之间,巴勒斯丁犹太人的宗教形式,是他所谓“约的行为”──惟有不肯悔改的恶行或蓄意背道,会使人落在圣约之外;但在圣约之内,违犯律法只要藉悔改便能赎罪,因此所有在圣约之内的人,都可期望在来世中有份。对保罗而言,犹太人与外邦人的界线既已打破,就除去了一切对“旧”约的倚靠。

192 参 K. Barth, ChurchDogmatics, E. T. II /2 ( 1957 ) , p.245 ;以及 Cranfield, ad loc

193 参 Justin., Dialogue withTrypho 20, 119, 130. See J. R. Harris, 'A Factor of Old Testament Influencein the New Testament', Ex T 37 ( 1925 ~ 26 ) , pp.6-11; B. Lindars, NewTestament Apologetic ( 1961 ) , pp.244f., 258, 274 。

194 昆兰派引用申命记三十二 28 反对以色列人,见 G. Vermes,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h, p.102 。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罗马   第十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约翰   福音   罗马   基督   保罗   的人   犹太人   经文   自己的   他们的   耶稣   摩西   信心   口里   以色列   基督徒   圣经   热心   以色列人   犹太   这是   外邦   佳美   旧约   子民   之光   阴间   点此   第十章   知识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