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第六章-《圣经背景注释》
约翰福音第六章-《圣经背景注释》
约翰福音第六章
六1~15
新的逾越之餐
耶稣提到摩西(五45~47)之后,接着行了一个神迹,是众人期待那位像摩西的先知(申十八15)应当行的:供应吗哪。
六1~2 古代世界会行奇事的人常吸引大批群众跟随,可是在那段时期里,大部分行奇事的人并不像耶稣一样,重视教导过于神迹(六26~27)。
六3~4 如果第五章的事件发生在圣殿节(参五1的注释),而这段经文所记的一些事件是在逾越节,并且约翰在本段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那么,这两章之间便相隔半年。
六5~6 教师会用问题来考 * 门徒,有时亦会故意带进一种困难的状况,以测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了解的程度。
六7 喂饱这群人所需要的饼,若花钱买,要用掉农人或作粗工的人两百天的工资;虽然渔夫可以比较快赚到这个数目,但对共享财物(十二6,十三29)的这群门徒而言,仍然是很大的付出。
六8~9 「大麦饼」让人想到列王纪下四42~44,那里提到伊莱沙让饼变多。腓力与安得烈的怀疑也与伊莱沙先知学校的门生相仿(王下四43)。(有些学者亦提到伊莱沙的助手,王下四38、41;* 七十士译本在那里用来指「孩童」的字,与安得烈在这里用的相同。)鱼和饼是基本的食物;很少有人吃得起肉。
六10 在逾越节的季节,草很茂盛(参六4);坐在地上相当舒服。约翰说有五千「男人」(这里的希腊文特别指男性,通常也只算男人);整群人,加上妇女与孩子,可能达四倍之多。因此耶稣的听众大约可以坐满一个大城市(如以弗所)的剧场,至少是加利利大城塞弗利斯剧场的四倍;要向这么多人说话,需要很大的本事。
六11 犹太人的家长通常会在饭前(平时也在饭后)谢恩。食物增多的神迹,出现在* 旧约中(参如:王上十七16,十九8),有时犹太人的典籍(参:后期典籍所记马喀比的油之事)和希腊罗马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此处的背景包括列王纪下四章(参:约六8~9的注释),而更主要的,则是出埃及记十六章的吗哪(参:约六31~33的注释)。
六12 希腊罗马的道德家和犹太教师都对浪费深恶痛绝;虽然所剩的食物是透过神迹而来,但人却不可视为得来容易,而随意挥霍。
六13 剩下的比当初开始分的东西还多。罗马人的习惯,饭后总是要剩下一些,表示供应很充足。耶稣显示出祂是极慷慨的主人。
六14 「那先知」是指申命记十八15~18那位像摩西的先知。在摩西的日子,神曾以神迹从天降下食物,即吗哪。在逾越节的季节(约六4),得救的企盼高涨,因为犹太人正在复习神如何借着摩西,将他们从压迫者的手下拯救出来。
六15 在第一世纪还有一些领袖也在旷野聚集群众,他们以为这些人能够行像摩西或乔舒亚所行的神迹,来推翻罗马人;参六章14节的注释。群众想要的是能在地上行神迹、在地上带领他们的人,正如摩西(有些犹太典籍──* 斐罗、* 拉比等──认为摩西是位王;参:申三十三4~5),但这不是耶稣的使命。地上皇帝自称有权柄,或许约翰的读者正受到其威胁(参:启示录导论),这段话可以成为他们的提醒。
六16~21
掌管海的主
约翰已经讲过,耶稣是新的逾越羔羊、新的吗哪,比摩西更大,而耶稣在海上的神迹,或许会让当年的读者想到,以色列人在摩西的日子曾渡过红海。
六16~19 湖上常会狂风突起。从渡湖的目的地来看,他们可能正走了一半;回头也不可能。渔船都备有橹;但在大风暴中,摇橹无济于事。
六20 「是我」(20节),原文为「我是」。用「是我」来翻译很合理,耶稣必然也要* 门徒如此理解;不过,耶稣既是在水面上走,「我是」一语可能也包括指神的微妙含义在内(出三14;赛四十一4,四十三10、13)。异教中有些行异能的人也自称能在水面上走,可是巴勒斯坦犹太人的传统并没有这种说法。在旧约中,摩西、乔舒亚、伊莱贾、伊莱沙都曾将水分开,但独有神能行在水面上(伯九8;参:诗七十七20)。
六21 船立时到达目的地,旧约并没有类似的例子,可是 * 圣灵有时能将先知从一个地方瞬间带到另一个地方(如:结八3,十一24,或许是在异象中;参:王上十八12;王下二16)。
六22~29
正确的动机
六22~23 提比哩亚是在加利利海边的一座大城,以希腊文化为主,按皇帝提庇留(Tiberius)命名,由希律安提帕所建。原址为一片墓地,因此这城大部分敬虔的犹太人都裹足不前,让希律可以大方地向他的盟友施惠,而不受犹太权贵的干扰。* 新约除了此处之外,没有再度提及这城,就像加利利的另一座大城塞弗利斯一样(它也非常 * 希腊化);耶稣似乎并不常到这地方来。
六24~26 群众想要跟随一位能供应食物、带来政治解放的先知──即另一位摩西。可是他们完全不明白耶稣的使命(参六15)。
六27~29 耶稣和群众的对话,是以工作(译注:或译「行为」)一词为文字游戏;犹太教强调敬虔的行为,但耶稣只挑出一件「行为」:相信他(犹太教师称赞亚伯拉罕信靠神的「行为」,不过,耶稣的要求更加明确)。他们则要求耶稣行一件「工作」,在这里是指神迹(30节),犹太文献有时也有这种说法。「印证」(27节)指神已经为耶稣作了见证,参三章33节的注释。
六30~59
耶稣为新的吗哪
这一段是犹太人对出埃及记十六15、诗篇七十八24的一般 * 米大示,或「讲论」,耶稣在六章31节中引用了这两段经文。耶稣就像古代的犹太教师一样,用自己的话重述经文,加以解释并演绎,可是他的听众却听不懂。古代的教师有时会讲得很难,藉此从众人当中挑出真正的跟随者来。
六30~31 群众仍然想要他像他们所期待的新摩西一般──在属地的、政治的层面行事。许多犹太人期望在未来的世界里,吗哪会重新出现。约翰正如古代其他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话来重述数据;这里群众引用圣经的方式,彷佛是 * 拉比在辩论中的用法(出十六4、15;参:诗七十八24;约翰似乎知道希伯来文以及希腊文的版本,而且两者都用)。
六32~33 犹太人解经的方式之一是,「不要认为这段经文在说甲,它乃在说乙。」耶稣是说:「真正给你们饼的,不是摩西,而是神。」祂的听众一定会同意;摩西正是用这种说法(出十六4、15;参:申八3)。耶稣就像当日的许多诠释者(参如:* 死海古卷),关心如何将圣经的经文应用到当时的状况中。
六34 祂要讲的意思层次较高,群众无法体会(参四15),因此,祂再进一步解释。古代文学(* 斐罗、* 拉比、小说等等)常用对手或配角的无知,来衬托出整个论证。
六35~40 犹太解经家常用吗哪作为属灵的粮食、神的 * 律法,或妥拉/智慧/神的道之象征。在「末日」,就是主的日子,当神改变世界,开始祂永恒的 * 国度之时,死人会复活,得 * 永生。
六41~43 他们又从错误的层次来听祂的话,其实祂已经清楚指明,祂是指 * 永生,而不是实际的饼。他们的「埋怨」很像以色列人在旷野对第一位摩西的态度。
六44~46 大部分犹太人既相信人的决定,也相信神的主权。这里的论点强调,凡与父有关系的人便会认识耶稣;凡不认识祂的人,也不会认识父。
六47~51 耶稣将新旧吗哪作对比,正符合优良的 * 米大示方式,是犹太教的优秀诠释者会用的方法。
六52 他们又按字面来解释祂的话。犹太人有许多食物不可以吃,而所有希腊罗马境内的人都禁绝食人肉(据报导,有些极堕落的宗教和野蛮人偶尔会吃人肉)。罗马人后来误会了基督徒在主餐时所用的词汇:「吃主的身体,喝主的血」,在外人听来,这很像食人肉,因此造成对 * 教会更大的逼迫。
六53 逾越节羊羔的肉是要吃的(出十二8),但是羊羔的(或任何动物的)血却不可以喝(利十七10~11)。不过,若诠释者够细心,便会想起「葡萄的血」意指酒(创四十九11),这乃是逾越节筵席不可少的。
六54~59 按字面来看(食人肉、喝人血),若听从耶稣的话,应当会遭到审判,而不是得救;因此他们觉得很困惑。
六60~71
忍耐到底与背道
六60~61 * 门徒的埋怨让人想起以色列人在旷野如何对待摩西。「跌倒」是很常用的比喻说法,指犯罪或背离。
六62 耶稣在此可能是在用犹太人标准的「更何况」式论证法:如果你们不能接受十字架的信息,那岂不就更难接受我将 * 复活,又回到父那里去?
六63 耶稣在此提供了解释前面那段话的要诀:祂不是在讲字面的意思,彷佛要他们真的来吃祂的肉;祂乃是在讲祂要赐下的 * 圣灵。许多犹太诠释者都善用比方;但跟随祂的人却仍然不了解祂的意思(六66)。
六64~65 有关耶稣的知识,见二章23~25节。
六66 约翰将这些 * 门徒的离开解释为背道,而犹太教认为,这是最可恶的罪之一。
六67~71 就连祂最亲近的跟随者之中,也有一名叛徒。耶稣曾遭到背叛,这事必能鼓励约翰的读者,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教会里也经历到有人背叛(参约翰一书导论中对背景的探讨)。——《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