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圣经背景注释》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圣经背景注释》

约翰福音相关章: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

十八1~11
背叛者来到
十八1~2 「汲沦溪」直译为「冬涨的汲沦」;这条溪谷只在雨季(冬天)才有河水,因此四月从其中走过,不会把脚弄湿。这地点现今还可辨认。耶稣和祂的 * 门徒曾在这里聚集过;参:路加福音二十二39。

十八3 许多学者注意到,形容这一支军伍的话很像罗马的步兵团(故 NASB 如此译)。不过,这词汇也曾用来形容犹太人的部队,而这队人马一定是犹太人的──圣殿守卫。(罗马军队不会从事这类像警察的任务,而罗马人也不会将耶稣带到亚那的家里〔十八13〕──他是被罗马人免职的。)
  罗马的步兵团全队共有约八百名士兵,可是约翰在此只需要其中一个支队就够了。圣殿差役和罗马人晚上都会带火炬(这里指两种),不过只需要几个人拿就够了,尤其是在逾越节时,因为当晚几乎是满月。

十八4~6 「我是」可以指「我就是他(你们要找的人)」,但也可能暗指出埃及记三14,按字面直译。有一部在基督教之前的犹太典籍(据说作者为 * 大分散早期的犹太作者亚他班拿斯)说,当摩西读出神的名字时,法老即向后倒。(若耶稣的听众想到祂乃是在讲神的名字,他们也可能会害怕后退,因为据说曾有术士用那名来咒诅。)

十八7~9 耶稣的话(十七12)应该正如经上的话一样应验,这暗示祂具神性,祂的使命是真确的。虽然有些犹太作者认为当日仍然可能出现 * 预言,但他们绝不会视这类启示的地位与圣经等同。

十八10 马勒古既是大祭司的奴仆,便应该是位很有权势的人。他遭毁容的象征意义,参:马可福音十四47的注释。

十八11 「杯」的可能背景,参:马可福音十39的注释。
十八12~27
在亚那的家里
十八12 这里提到的官员,按字面为「管一千人的人」(一个军团,实际上的人数可能少于八百人);但参十八章3节的注释。

十八13~14 亚那担任大祭司的时间是主后六至十五年,罗马人将他废掉。根据犹太人的律法,大祭司应当是终身职;因此有些犹太人一定会认为,罗马人的废立是无效的,而他继续受到尊敬。他很有钱,势力也很大,但是后期的犹太作品(由他对头的继任人所写)对他并无美言。在罗马统治之前,大祭司是犹太巴勒斯坦境内最有权力的职位。
  死刑案件必须由多位法官一起听审(根据后期的典籍,至少要有二十三位)。处理死刑案,单由一个人审断乃是不合法的。不过这项法规不能阻止亚那发挥他的政治影响力,私下侦讯耶稣。或许他可以用一项法规来为自己解套,即:凡被指控带领百姓走偏的人,在受到最高的 * 公会审判之前,必须先经过两级较低的法庭审判。但是那条法规可能是 * 法利赛人所订,也可能在第一世纪之后才有,而亚那不大可能想遵守任何法规。祭司权贵大部分都是 * 撒都该人,他们一定不会去守法利赛人的规条;他们要讨好的是罗马人,而不是法利赛人。

十八15~18 细节请参:马可福音十四66~69的注释。根据后期 * 拉比的教导,犹太人为了救自己的性命,可以否认自己的犹太籍,尤其在敌人入侵之时(参:可十四68)。不过,直接的否认会让神的名遭到羞辱,乃是件可耻的事。彼得可能不知道这些特定的规定,可是这些规定或许刻画出他的文化背景,即:否认并不是件太严重的事,不像耶稣看得那样重。彼得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受到自己文化的影响,一时间还无法领悟怎样实现耶稣绝对的命令。

十八19 将场景来回移动,是古代小说增加悬疑性的标准技巧;在当时,这是很好的写作法,甚至现在亦然。
  约翰并没有说,这里的「大祭司」是罗马正式承认的那位(参十八13、24);约翰与其他的 * 新约作者和 * 约瑟夫一样,随从民间的惯例,把所有祭司权贵中著名的成员都称作「大祭司」。

十八20 有一些特殊的教导,* 拉比只会传授给一小群 * 门徒(如:有关创造和神宝座的车辇等),不过他们有项传统,教导律法时必须公开,以与假先知区别出来──他们会「私下教导」。

十八21 根据我们所了解的犹太律法,侦讯者不能勉强被指控的人定自己有罪。不过,即使这条法规在耶稣的时代已经存在,祭司权贵也不会在乎,他们有罗马人撑腰,又自以为是在为百姓做一件正当的事。

十八22~24 打囚犯显然违反了犹太人的律法。这个举动显出,亚那十分放肆,对任何犹太法规都不在意。他之所以注重这件案子,是出于政治动机,而非法律上的。其他犹太教内不喜欢祭司之辈的小党派(* 法利赛人和 * 爱色尼人),对他们的描述亦是如此。参:马可福音十四1、43的注释。耶稣并没有违反出埃及记二十二28;参:使徒行传二十三3~5。

十八25~27 鸡啼,请参十三章38节的注释。
十八28~38a
耶稣在彼拉多之前
十八28 罗马官员从破晓就开始接见大众(尤其是他们的 * 受庇护者);「天还早」并非夸张之词。替罗马人管理犹太地的祭司权贵,大概只要一通知他,很快就会被召见。聚集一大群人到彼拉多面前,通常会颇有效,因为他最不想见到的就是暴动。这里的「官府」(NASB,和合本:衙门),是大希律从前的「宫廷」(NIV),罗马巡抚在节期从该撒利亚到耶路撒冷来时,会用这地方。他来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节期中不会生事,因为耶路撒冷会有大批群众涌入,而暴乱随时可能发生。

希律的皇宫(模型)


  虔守教规的犹太人(包括祭司权贵)不会进入这宫廷,恐怕沾染污秽,就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这点符合犹太人的风俗。但是这里的说法似乎与其他的福音书有冲突,因此福音书所记十架故事中的逾越节究竟时间为何,引起许多争论。根据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耶稣在当晚已经和他的 * 门徒吃过逾越节筵席;但根据约翰福音,祭司们则打算第二天晚上才吃。
  对这种表面上的差异,有许多种解释,其中最出名的可算以下两种:(1) 有些犹太团体的历法不同,过逾越节的时间也不一样。该月份从何时起算的争论(依据新月的出现),也会影响吃此筵席的时间。有些学者认为,耶稣的 * 门徒提前一天过节,所以没有吃在圣殿宰杀的羊羔。(2) 约翰或符类福音书的作者之间,必有一方(可能是约翰)要指出象征的含义(约翰强调耶稣便是逾越节的羔羊;参十九14、36)。后期犹太典籍也记载说,耶稣是于逾越节时被钉在十字架上,可是这个记录或许是根据早期传统里所提约略的时间。还有一个建议为,约翰在此用「逾越节」是概括的说法,指除酵节,即紧跟着的节日;这种用法虽然普遍,但若说该节期之中凡吃饼便是「吃逾越」,乃是很奇怪的讲法。

十八29 为了对犹太人所敏感的事表示尊重,罗马官员便出到外面来,这是有先例的(至于所敏感的事,参十八28的注释)。在彼拉多审案子之前,必须先有正式的指控。罗马法没有像现代法庭的检察官,因此需要私人的指控者来提出控诉(虽然可以雇用 * 辩士来为案件辩护,但国家不会提供这样的人)。

十八30~32 彼拉多认为,这件事属于宗教法的范畴,因此若该人物自称是犹太人,便应当在犹太人法庭之下,受犹太人的审判;这乃是罗马人在整个帝国境内一贯的作法(亦如:徒十八14~15)。彼拉多在处理犹太宗教事务的时候,一向不太与以色列人合作;除非那件事已经失控,否则他不需要合作,只要他的 * 庇护人塞詹那斯(Sejanus)能在罗马把提庇留皇帝搞定了就成(参十九12的注释)。
  尽管学者尚有争论,但是罗马人显然并不允许犹太法庭执行死刑,只有一次例外,即有一名 * 加利利人闯入圣殿内院的案子。他们可以鞭打,可能亦可宣判某人该死;但是若没有罗马人同意,擅自处死便是违法。所有的死刑案都需由罗马人来审理。他们对付被控叛国的非公民,不是用石头打死,而是把他钉十字架(如此便应验了耶稣的话,说祂会被「举起来」,十二32~33)。(有些后期的 * 拉比文献,将犹太法庭被禁止不可处死刑的事,订在主后七十年〔有些拉比将它放在主后三十年〕,不过这样一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领袖所拥有的权利,就比罗马境内大部分其他地方官员更高,因此,当时为犹太教辩护的作者,如 * 约瑟夫等人,应该会予以证实。通常只有省长和受庇护的统管者能执行「刀剑之权」。早期并没有记录可证实公会拥有此权,而后期的拉比常将早期的法律状况理想化,甚至将他们自己的权柄解释为在七十年之前就有。处死冒犯圣殿者之权,在其他神殿也有例可循,如:伊流西斯〔Eleusis〕的神殿;但是这种权利只用在冒犯圣殿,绝少延伸。)

十八33~35 彼拉多是依照罗马的一种程序行事,称为察询──以询问的方式判断实情究竟为何。他既是巡抚,就可以作出最后的决定,不需要再向谁负责,除非有人向罗马提出上诉;可是他还是进行了调查。
  祭司指控耶稣自称为王,那是背叛皇帝的罪。(前一位皇帝,奥古斯都,曾经给予大希律这个头衔,但希律安提帕只是提出想要这头衔,就遭到放逐。)

十八36~38a 所有福音书都再三提到,耶稣的 * 国度不是建立在军事或政治势力上,可是耶稣的犹太听众在祂的话里从来没有领悟到这一点(倘若不具政治意义,何必称之为「国」?)。彼拉多听到「真理」一词,便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耶稣,认为祂是哲学家,或某类教师。彼拉多既是受过教育的罗马人,便会知道,许多哲学家视自己为理想的统治者(参:林前四8的注释);虽然他本身或许对哲学没有太大兴趣,但应该不至于认为这些人有什么妨碍。就实际而言,没有人比 * 犬儒学者或 * 斯多亚派哲学家更不会造反──无论犬儒派的教训多么反社会。在* 旧约和犹太人的典籍里,「真理」乃是神立约的正直;这个概念听在希腊人的耳里,会觉得相当抽象,而大半罗马人则会觉得不切实际。

十八38b ~十九3
彼拉多会见群众
十八38b 罗马法所禁止的,是叛国的人,而不是四处游走、反社会的哲学家。从彼拉多的罗马观点来看,他没有理由处决耶稣。

十八39 此处所提到的习俗,现存的巴勒斯坦资料找不到左证(正如许多习俗一样),但却是罗马人会允许的。罗马法容许两种特赦,indulgentia(赦免已定罪的人)和 abolitio(在审判之前就开赦)──彼拉多可能是在想后者。罗马人和希腊人似乎曾在其他节期中特赦许多人,而罗马的省府官员可以追随前任官员或省内习俗的先例。

十八40 译为「强盗」(NRSV、TEV)或「盗贼」(KJV、NASB)的字,显示巴拉巴是位革命份子(参 NIV)──是罗马人想要处死的人。此处的反讽性极强:百姓不要耶稣,倒要一位真正的革命份子,而耶稣的罪名则是背叛,自立为王,但其实他并没有参与暴乱的记录。——《圣经背景注释》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约翰   福音   十八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约翰   福音   耶稣   彼得   犹太人   门徒   的人   大祭司   罗马   犹太   拉多   差役   耶路撒冷   真理   主耶稣   犹大   注解   祭司   这是   文意   一八   圣经   世界   都是   十八章   是指   自己的   是在   的是   马太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