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壹书第二章-《每日研经丛书》
约翰壹书第二章-《每日研经丛书》
我小子们哪,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
义者耶稣基督。他为栽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
在这段经文里,第一件所注意到的事,是它的纯清的热爱。约翰开始称呼,‘我小子们哪。’在拉丁文和希腊文里,小称字(diminutive)含有一种特别的热情。这类字在用的时候,特别表明一种珍惜抚爱。约翰已经是一个很老的人了;事实上,他必然是他那一代最后生存的一个人了,或许在耶稣肉身在世的日子里,与耶稣一同行走,一同谈话的人中,硕果仅存的一个了。年老的人往往会失去对于青年人的同情,甚至对于年青的一代新的松懈的生活力式觉得憎厌。不过约翰并不如此;在他高龄时,对于他信心里的孩子,没有别的,只有温存怜爱。他写信告诉他们,决不可以犯罪,但没有一些斥责的语气。他摒弃一切刺人尖锐的语调;他以爱心感动他们行善。在这信开始的称呼里,我们可以看见一种教牧温柔急切的渴望。他对于他认识已久,迷途彷徨,愚蠢无知的人,他并不失望,仍然爱他们。
他写信的目的是叫他们不犯罪。这里有两重相连的思想──对于过去已做的事和对于将来要做的事。如果他们轻视罪,便会有双重的危险。
约翰请到有关罪的两件事。第一,他才说的罪的普遍性;凡是说他没有犯过罪的,他是一个说谎的人。第二,人藉耶稣基督的成就,罪得赦免,今日还是如此。很可能有人利用这两句话,作为他们轻视罪的理由。既然众人都犯了罪,为什么要对它大惊小怪;既然是人类的处境中不可避免的事,为什么还要奋斗?
魏斯科指出,约翰面对这种情况,说了两件事。
第一,基督徒是一个认识上帝的人;与认识同时,他必须顺服。此点,以后我们还要详论;不过在现在,我们只注意,在约翰的眼里,认识上帝与顺服上帝是同一经验的两面。
第二,凡声称住在上帝里(一6)及基督里的人,他必须有耶稣一样的生活。那就是说,与基督联合,必须效法基督。
约翰这样定下了两条重要的伦理原则:认识必须服从;联合必须效法。因此,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永远不会引入轻视罪的思想。
耶稣基督是中保(二1,2)(续)
我们要在这两节经文上,放下较多时间,因为在新约圣经里,几乎没有其他地方,像这标的简洁,说明了基督的工作。
让我们首先列出问题。基督教很清楚的,是一种伦理的宗教;这是约翰关心重的。这也是很清楚的,人常常在道德上失败。人面对上帝的要求,他承认了,并且也接受了──但是结果却没有遵行。于是人与上帝之间,筑起了一垛隔绝的墙。人是罪人。他怎能到全然圣洁的上帝面前?这问题在耶稣基督里,得到了解决。在这段经文里,约翰用了有关耶稣基督的两个重要的宇。我们必须好好地加以研究,不只是为获得理智上的知识,并且要了解,从耶稣身上,得到无上的益处。
他称耶稣基督为我们在父那里的中保。这parakle{tos一字,在第四福音里译为保惠师。这是一个非常童要的字,在字的后面蕴藏重要的思想,我们必须详细研究。parakle{tos是从动词parakalein而来。有的时候,parakalein的意思是安慰。譬如在创世记卅七章卅五节,雅各为了约瑟被恶兽撕裂的坏消息,非常悲哀,他的儿女都起来安慰他,就有这个意思;在以赛亚六十一章二节,那里说,先知的功能是安慰一切悲哀的人;在马太五章四节,那里说,哀恸的人,必得安慰。
不过这不是parakalein的最普遍和最严格的意义;最普遍的意义是呼召人站在他的旁边,做他的帮助者和顾问(辩护士)。在通常的希腊文里,这是很普通的用法。色诺芬(Xenophen:进军Anabasis 1, 6, 5)告诉我们居鲁土(古列王)怎样呼召(parakalein)克利阿各期(Clearchos)到他的帐幕里做他的顾问,因为克利阿各斯在古列及希腊人的心目中,有最高的荣誉。希腊的人演说家艾斯奇尼(Aechines)向反对他的人提出抗议,他们召请他的大敌手狄摩西尼(Demosthenes)说,‘你们为什么要召请狄摩西尼来支持你们?你们这样做是要召请一个卑鄙的雄辩家来欺骗陪审官。’(AgainstCtesiphon 200)。
parakle{tos这一个字的本身,在形式上是被动,实在的意义是一个人被呼召或被召请来站在他的一边;因为被召请来的理由,在心里总是存支持他,这字虽然在形式上是被动,实际上却有主动的意思,因此转而为一个帮助者,一个支持者,最要紧的,一个见证人,做人的中保。这也是在日常用的希腊文里普通用的宇。狄摩西尼(De Fals.Leg I)讲到被邀请的见证人(parakle{toi)的朋比为奸,强辩说非,不是为大众的福利,乃为个人的野心。丢泽尼(DiogenesLaertius 4:50)告诉我们哲学家毕安(Bion)一段讥讽的话。有一个喋喋多言的人,有一件事要求他帮助。毕安说,‘我答应帮助你,不过你自己不要多嘴,你差另外一个人(差一个parakle{tos)来说明你要我做的事。’斐罗(Philo)告诉我们约瑟和他兄长的故事。在约瑟赦免了他们的所为以后,他说,‘找完全不计较你们在我身上所做的一切;你们不需要什么中保(parakle{tos)。’(约瑟的生平Life ofJoseph 40)。斐罗告诉我们,在亚历山太的犹太人怎样受到一个总督的压迫,他们决定把所处的景况向皇帝上诉。他们说,‘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更有力的parakle{tos,使国王该犹作出对我们有利的处置。’(Lag. inFlacc 968B)。
这字很是普通,有些国家直接取来,放在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在叙利亚文,阿刺伯文、埃塞俄比亚文的新约圣经中,都保存了parakle{tos原来的字。特别是犹太人采用这一个字,作为中保,代为陈情的意思。他们把这字与控告者处于相反的地位。拉比们对于上帝审判的日子要发生的事,有这样的一句话,‘凡遵守律法上的诫命的,为自己获得了一位parakle{tos;凡破坏律法上的诫命的,为自己准备一位控告者。’他们说,‘一个在法庭上要判极刑的人,他需要有力的parakle{toi(parakle{tos的多数);忏悔和善工是他在上帝审判中的parakle{toi。’‘一个以色列人在这世上所行的一切公义与怜悯是他与他天父之间和好的重要关键,也是重要的parakletoi。’他们说赎罪祭是一个人在上帝面前的parakletos。
这一个字就这样的进入了基督教的词汇中。在基督教受迫害和殉道的日子里,有一个基督徒的辩护士名叫依巴迦索(VettiusEpagathos)的,他为被控告为基督徒的,作出很好的辩护。‘他是一个为基督徒的帮助者(parakle{tos),因为在他里面有那帮助者──圣灵。’(优西比乌,教会史Eusebius: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5:1)。巴拿巴书信(20)讲到那些助纣为虐的恶人,他们是站在富人及不义的官吏的一方,压迫贫穷的人。革利免二书作者发问说,‘如果不清楚你的工作是否公义圣洁,谁会做你的parakle{tos呢?’(革利免二书
有人给parakle{tos的定义是‘一个帮助他朋友的人。’在新约圣经里,不止一次提出耶稣是人的朋友及保读者的观念。在军事法庭上,一个为被控告的兵士辩护的长官被称为囚犯的朋友。耶稣是我们的朋友。保罗写到基督在上帝的右边,‘替我们祈求’。(罗八34)。希伯来书的作者讲到耶稣基督,‘他是长远活,替他们祈求’(来七25);他也讲到他‘如今为我们显在上帝面前’(来九24)。
有关耶稣最重要的事是祂永不对人失去兴趣,永不对人失去爱心。我们决不可以想祂行完了世上的路程,被钉十宇架上,一切就完成了。在祂心里,祂还是关心我们;祂仍然为我们代求;耶稣基督是罪人的朋友。
耶稣基督作了挽回祭(二1,2)(续)
约翰继续的说,耶稣为我们的罪,作挽回祭。这字是hilosmos。我们要掌握这一幅图画,比较困难。帮助者(或中保)的图画是普遍性的,各人都有获得朋友帮助的经验;挽回祭的图书是从献祭而来的,对犹太人和我们相比,他们更是自然。要了解它,栽们必须先知道在后面的基本观念。
一切宗教的主要目的是与上帝的团契,如朋友般的认识祂,在祂面前没有恐惧,只有喜乐。因此,宗教要对付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罪,因为罪破坏与上帝的团契。因为要解决这问题,就有了献祭。藉献祭,恢复了与上帝的团契。因此,犹太人,晚上与早上,在圣殿里献上赎罪祭。这种祭并不是为个人的罪,乃是为一般的罪,人都是罪人;在圣殿存在的日子里,在早上和在晚上,向上帝献的祭。犹太人也献上他们的赎愆祭;这是为个人所犯的罪。犹太人有他们的赎罪日,其礼仪的安排是为赎清一切的罪──无论是已知的,或未知的,都包括在内。有了这些背景,我们就可以谈到挽回祭的一幅图画。
我们已经说过挽回祭的希腊文是hilasmos,其动词是hilaskesthai。这动词有三个意义。(一)以人为主词的时候,其意义是使得罪了的人和解,尤指与上帝和解。这是因罪得罪上帝,以献祭或以礼仪来使之和解。(二)以上帝为主词的时候,这动词的意义是赦免,那就是说,上帝自己提供恢复人与自己团契的方法。(三)第三个意义与第一个有密切的关系。这动词往往意味采取行动,除去罪的污点。一个人犯了罪;他即刻沾染了罪的污点;也需要东西,用陶德(C. H. Dodd)的引喻消毒,除去污渍,使他再能到上帝的面前。按照这意思,hilaskesthai的意义,不是和解,而是赎罪,是与神和解,更是他消除罪的污点,使他适于进入上帝的团契。
当约翰说,耶稣为我们的罪,作hilasmos,我们想他把三个意义合在一起。藉耶稣,我们过去罪的意识,现在罪的污渍,都已除去。这字最重要的基本真理是藉耶稣基督,人与上帝的团契首先恢复,接保存下去。
我们注意到另外一件事。依照约翰的看法,耶稣的工作,不只是为我们,乃是为整个的世界。在新约里,有一坚韧的思想线索,那就是重上帝救恩的普世性。上帝爱世人,甚至差遣祂的独生子(约三16)。耶稣深信,如果祂被高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归向祂(约十二32)。上帝愿意万人得救(提前二4)。如果有人想限止上帝的恩典与慈爱,或是限止耶稣基督的工作和牺牲,他的胆量实在太大了。上帝的爱实在是超过人的想像;在新约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世界是在祂的怀抱里。
真正的认识上帝(二3-6)
这段经文里所有的字句和思想,对古代的世界是很熟悉的。它讲到认识上帝,和在上帝里。这很是重要,去知道外邦世界里的伟大处,与犹太教及基督教的不同处。认识上帝,住在上帝里,与上帝团契,时常是人类精神力面所追求的。奥古士丁说得对,上帝为自己创造人,人们不能得到安息,直到他们在祂里面找到了安息。我们可以说,在古代的世界里,对于认识上帝,有三条思想的路线。
(一)在主前第六及第五世纪,在他们思想与文学的伟大的经典时期,希腊人深信,只要凭藉理性及论辩的过程,他们可以得到上帝。格洛弗(T. R.Glover)在他所著的新约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New Testament)里,有一章请到希腊,他鲜明生动的描写,在希腊颂扬班智伟大的日子里的思想的特质。麦格里各(MarshallMacgregor)说,‘要找到一个比柏拉图更勤勉和更精密的思想家,不是一件易事。’色诺芬讲到苏格拉底和一个青年的谈话。苏格拉底问那青年说,‘你怎样知道的?你真是知道呢,还是只是猜想?’那青年只好承认,‘我是猜想’苏格拉底回答说,‘好罢,就让我们讨论我们猜想和我们知道罢,好么?’在希腊思想家的心目中,只是猜想是不足够的。
对于经典时代的希腊人看来,好奇心不是一种错误,好奇心乃是最人的美德,因为好奇心产生了哲学。格洛弗(Glover)对于这种见解说,‘一切东西必须研考;全世界是人研究的对象;人的追问是毫无错误的;自然至终必然站住显明真相;上帝也必解释祂自己,他岂不是这样的造人么?’在那伟大的经典时代的希腊人看来,理智是到达上帝的道路。
我们必须注意,一种以理智的方法,对待宗教,对于伦理不一定有什么关系。如果宗教只是一系列理智的问题,如果上帝至终只是理智活动的目标,宗教变成很类似高级数学这一类的东西。这成为理智的满足而非道德的行动;这事很是明显,有许多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不一定是特别好的好人。就是伟大如柏拉图及苏格拉底,他们也看不出同性恋是罪来。一个人能够以理智认识上帝,不过这不一定使他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后期的希腊人,差不多与新约的同时,以情感的经验,追求上帝。在这些日子里,神秘宗教是显著的宗教现象。在任何宗教历史的立场来看,他们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现象。他们的目的是与神合一;他们都采取受难故事的表演的方式。在他们的故事里,有神活在世上,受极大的苦难,死得也很残忍,后来再复活。一个人开始给他很长时期的训导;接受刻苦自己的操练。等他养成了热切的盼望,情感锐敏的感觉力,于是让他看受难故事的表演──神的受苦、死亡、复活,在台上表演出来。每一件事都是加强情感的气氛。有巧妙的灯光;敏感的音乐;芬芳的香气;怪异的仪节。这故事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演出,崇拜者沉浸其中,将这些神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直至他喊出:‘我是你,你是我’;直到他分享到神的受苦,神的得胜,以及神的不朽。
其实,这不是认识上帝,而是感觉到上帝。这是感情热烈的经验,像这样的经验,必然是很短暂的。这是一种宗教的药物。这是在一种不平常的经验里,得上帝,其目的是逃避日常的生活。
(三)最后是犹太人认识上帝的方法,与基督教的方法类似。对犹太人看来,认识上帝并不凭藉人的推理,或是情感的经历,乃是上帝自己的启示。那一位启示祂自己的上帝是一位圣洁的上帝,祂的圣洁要求敬拜祂的人也要圣洁。勃鲁克(A. E.Brooke)说,‘约翰不能设想真正的认识上帝而不产生顺服。只有顺服上帝能证明认识上帝;只有藉顺服上帝才能认识上帝。’陶德说,‘认识上帝是经验到祂在基督里的爱心,并且以顺服来报答祂的爱。’
这里是约翰的问题。在希腊的世界里,他面对那些藉理智的操练以认识上帝的人,他们能够说,‘我知道上帝’,却没有感觉到道德的责任。在希腊的世界里,他也面对那些有情感经验的人,他们能够说,‘我在上帝里面,上帝也在我里面’,却没有看到上帝所给的诫命。
约翰坚决毫无错误地,毫不妥协地,定下了我们显示认识上帝的唯一途径是顺服祂,我们显示与基督联合的唯一方法是效法祂。基督教赐给人最大的利益,同时也要担负最大的义务。理智的努力和情感的经验是不可以忽略的,但是它们必须结合,产生道德的行动。
旧命令与新命令(二7,8)
亲爱的是约翰最喜欢用的称呼(参照三2,21;四1,7;约1,2,5,11)。他写信的整个语气是出于爱心。正如魏斯科(Westcott)所说:‘圣约翰力行爱的诫命,在书信的字里行间,表示出来。’在这里有好些可爱的地方。在这书信里,有好些是警告;有几部份是斥责。当我们警告人,或是斥责人,很容易成为冷酷的批评;很容易责骂;甚至也可能,在我们口里猛烈攻击人的时候,看见他们畏缩的状态,心里觉得有趣。不过约翰就是说那些难受的事,他的声音语调,总是带慈爱。他已经学到了这功课。这功课是每个父母,每个传道人,每个教师,每个领袖所必须学习的。约翰已学到了以爱心说诚实话。
约翰所说的命令,一方面是旧的,一方面又是新的。有的人认为这是指第六节所说的,凡住在主里面的,就该照主所行的去行。不过几乎可以确定的,约翰想到的是在第四福音里,耶稣的话:‘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十三34)。那么,这诫命又是旧,又是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这是旧的,意思是在旧约里已经有了。律法岂不是说,‘要爱人如己。’(利十九18)。这是旧的意思,是约翰的听众,听到这命令,并不是第一次。自从第一天,他们做基督徒,他们已经受到教导,爱的律法必须作为他们生活的律法。这命令在历史上已有久远的时光,在约翰向他们说话的人的生活上,已经知道了好久了。
(二)这是新的,这意思是,在耶稣的生活中,这命令提高至一个完全新的标准──正如耶稣爱人一样,人应当彼此相爱。我们很可以这样说,人不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直至他们在基督里,看见了它。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可能一件东西存在了好久,是旧的,但是这旧的在一个技巧高明的人的手中,完全达到了一种新的标准。一个人看了一个运动健将表演以后,他的下一场比赛变成了一场新的比赛。一个人听了一个优美的管弦乐队,在名的指挥下的演出,一件音乐的作品,变成了一件新的东西。即使是一碟由烹饪的能手煮的菜,吃的人会觉得有一种新的味道。一件旧的东西,在一个名家的手中,成为一种新的经验。在耶稣里,爱有二方面成为新。
(甲)爱成为新,因为爱的范围扩大了。在耶稣里,爱扩大及于罪人。在正统的犹太拉比看来,罪人是上帝要毁灭的对象。他们说:‘在地上有一个罪人消灭,在天上有大喜乐。’但是耶稣是罪人和被弃的男女的朋友,祂肯定的说,若有一个罪人回家,在天上有大喜乐。在耶稣里,爱推广及于外邦人。在拉比们看来,‘上帝创造外邦人,作为地狱烈火的燃料。’不过在耶稣里,上帝爱世人,赐下独生子。爱在耶稣里成为新,因为祂扩大界线,把所有的人,都纳在爱的怀抱之内。
(乙)爱成为新,因为爱的深度加深了。不论人怎样的对待祂,不论人怎样对祂的爱没有反应,总不能转变耶稣的爱。就是祂被钉在十字架上,祂还为钉祂的人祷告。
爱的命令是旧的,因为人已经知道这命令好久了;这是新的,因为在耶稣基督里,爱已经达到了以前从未达到的标准,人接受吩咐,依照这标准去爱。
黑暗的失败(二7,8)(续)
约翰继续说,这爱的命令在基督里是真的,在接受书信的人里也是真的。我们已经看见,对约翰来说,真理不是头脑的知识,它乃是身体力行。他的意思是彼此相爱的命令是至高的真理;在耶稣基督里,我们能够看见这命令完全实行的荣光;在祂里面,这命令是真实的;不过在基督徒里,依照我们所能见到的,却没有完全的实现,不过日渐趋向完全。对约翰来说,基督教是爱在向前的进程中。
他继续说,光已经照耀,黑暗渐渐过去。读这段经文,必须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在约翰写的时候,正是第一世红的末叶,人的观念正在改变。在最早的日子里,他们期待耶稣在他们有生之日,很快就来。但是这没有成为事实。他们并没有放弃这希望,不过让经验改变它。在约翰看来,基督第二次再来,并不是即刻戏剧性的事迹,乃是黑暗渐渐被光克服的过程。这过程的结局是一个黑暗完全被克服,光明得胜的世界。
在这段经文,及第十,第十一节中,光明就是爱,黑暗就是恨。那就是说,这过程的结局是一个爱得到无上统治的世界,恨永远的被驱逐。基督进入人的心里,其整个人受爱的统治;他所住的世界,众人都服从他爱的命令。耶稣的来临与统治就是爱的来临与统治。
爱与恨、光与暗(二9-11)
在这段经文里,第一件事深入我们眼帘的,是约翰看个人的关系是黑白分明的。对待我们的弟兄,不是爱,就是恨;在约翰看来,在个人的关系中,没有中间路线。魏斯科这样说,‘无可无不可之事是不可能的;在灵性的世界里没有蒙眬晦闇之光的。’
进一步当注意的是,约翰所讲的一个人的态度是指他的弟兄,那就是他的邻居,与他一起士活工作的人,每日与他接触的人。有一种基督徒的态度,热心向远处国外,宣扬爱心,但是从来不与邻居交往,甚至在家中常常闹事,使全家不安。约翰坚持必须爱日常接触的人。勃鲁克(A. E.Brooke)说,这不是‘无味的哲学’,或是‘虚饰的四海一家主义’;这是跟前的和非常实际的。
约翰很正确地,把光与暗,爱与恨,作出十分明显的分别,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不能不理我们的弟兄;他是全景的一部份。问题是我们怎样看他?
(一)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弟兄看作无关紧要。我们可以作各种的计划,不把他估计在内。我们可以假定他的需要,他的忧虑,他的福利,他的得救,对于我们毫无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是无意识的──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是重要的。
(二)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弟兄看作卑贱的。在与我们理智的成就上比较,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愚蠢的人,把他的意见抛在一旁。我们可以像希腊人对待奴隶一样,认为他的血统低贱,只配作劳工,不能和他人相比。
(三)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弟兄看作讨厌的来西。我们或会觉得律法和社会惯例把帮助他的责任强放在我们的身上,这很是不幸。一个人会把他出的救济金及付的社会福利税认为憾事。有的人在他心的深处,将那些贫穷的,或是疾病的,及无照顾的人,以为是讨厌的人物。
(四)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弟兄看作仇敌。如果我们把竞争作为人生首要的事,不可避免的会把我们的弟兄作为敌人。每一个同职或同业的人是一个潜在竞争的人,也就是潜在的敌人。
(五)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弟兄,作为弟兄。我们把他的需要当作我们的需要,他的利益当作我们的利益,与他交往乃是人生乐事。
爱与恨的影响(二9-11)(续)
约翰还有些话要说。在他看来,我们对于我们弟兄的态度,不只是对他们有影响,就是对我们自己也有影响。
(一)如果我们爱我们的弟兄,我们就在光明中行,没有什么东西使我们跌倒。按照希腊文,这句子也可解为在我们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使别人跌倒。当然,这也完全是正确的。不过更可能约如说的是,如果我们爱我们的弟兄,在我们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使我们跌倒。那就是说,爱使我们在灵性生活上有长进,恨却阻碍了进步。如果我们思想一下,这很是明显的。如果上帝是爱,如果基督新的命令是爱,那么爱使我们更接近人和更接近上帝,恨却使我们与人分隔也与上帝分隔。我们必须常常记得,凡心里存有憎恨、愤懑,不肯赦免的精神,在灵性生活上永远不得长进。
(二)约翰继续说,凡恨他弟兄的人,他行在黑暗里,不知道行的方向,因为黑暗叫他的眼睛瞎了。那就是说,憎恨使他盲目,这也是很明显的。一个人存有憎恨的心,他判断的能力模糊了;他不能对问题看得清楚。我们常常看见一个人反对一个很好的提案,只是因为他不喜欢提案的人,或是和他曾有争吵。教会或团体的计划时常受到阻延,因人间的恩怨。没有一个存有憎恨之心的人,合于作出决定;他也不能正确指挥他自己的人生。
爱使一个人行在光明中;恨却留他在黑暗里──就是他自己不知道,也是如此。
记得我们是谁(二12-14)
这是一段非常可爱的经文,不过虽然写得这样美丽,但有些问题,必须加以解答。我们先提出二件我们已经知道确凿的事。
第一,论到它的格式,这段经文不是一首实在的诗,不过它实在含有诗的成份,并且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因此,当以诗的方式去解释它。
第二,它的内容,约翰警告受信人黑暗的危险,必须在光明中行,现在他说,防自己最佳的办法是记得他们是谁及在他们身上的成就。不论他们是怎样,他们的罪已经赦免了;不论他们是怎样,他们认识了那从起初原有的;不论他们怎样,他们有力量能面对并胜过那恶者。有人督促尼希米如懦夫般的寻找安全时,他的回答是:‘像我这样的人,岂要逃跑呢?’(尼六11)。当基督徒遭遇试探的时候,他或许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像我这样的人,岂要降格而作这愚蠢的事,或让罪恶玷污我的双手?’一个人已蒙赦免,认识上帝,并确知从上帝那里支取力量,只藉记忆这些事,能够帮助他抵御试探。
不过在这段经文里,有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很是简单。约翰为什么写三次我写信给你们,三次我\cs9曾写信给你们?在武加大译本中,两者一样译成现在式(scribo这是拉丁字);认为约翰改变时态,只是为避免一连串用六个现在式,末免太单调了。也有的认为这过去式在希腊文里,称为尺牍体的不定过去式。希腊人写信,有一种习惯,把现在式写作过去式,因为他们把自己置身于受信者的地位。在写信者的地位,他现在做,是现在;在受信者的地位,他收到信时,此事已成过去,是过去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希腊人写信,很可以这样写‘我今天到镇上去’,也可以写‘我今天曾到镇上去’。这是希腊写信人的不定过去式。如果在这里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写信给你们,和我曾写信给你们,实在没有什么分别。
最可能的解释乃是这样。当约翰说,我写信给你们,他是想他正在写的时候,他仍然还有必须说的话,我曾写信给你们,他是想到他已经写给他们,他的读者已经知道了的。这意思是说,这整个书信,包括已写的部份,正写的部份,未写的部份,都是出于一个计划,要提醒基督徒,他们是谁,他们是属于谁,和已为他们成就的是什么。
对约翰来说,这是非常重要,基督徒应当记得他在耶稣基督里的地位与恩典,因为这些都能帮助他抵抗错误和罪恶。
三种称呼(二12-14)(续)
我们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比较困难,也是比较重要。约翰对收信的人,用三种称呼。他称他们小子们;在希腊文里,第十二节是teknia,第十三节是paidia;teknia是在年龄方面小,paidia是在经验方面少,需要教导操练。他称他们父老。他称他们少年。这问题是,约翰究竟见写信给谁,有三种不同的答案。
(一)有的说,我们把这些字代表教会里三种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儿童、父老、青年。儿童有纯美的赦免与天真。父老有基督徒经验养成的成熟智慧。青年有气力胜过与那恶者的战斗。这是非常吸引人的说法;不过有三个理由使我们迟疑接受这是这段经文的唯一意义。
(甲)小子们是约翰喜欢用的用语之一。他也用于二章一,廿八节;三章七节;四章四节;五章廿一节;在其他地方,这很明显,他所想的小子们,并不是指年龄而言,乃是指那些他是他们灵性的父亲的那些基督徒说的。在他写书信的时候,他的年龄必定很接近一百岁了;教会里的信徒都是属于比他年轻了好多的一代,他看他们都是孩子,正如一位老师看他的学生,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好久,不过在他眼中,他们仍然是孩子。
(乙)这段经文既然是属于诗的一类,我们就当三思,然后作出决定,这样的以文字的意义去解释,是否嫌它太硬性,缺乏诗的原意。以文字的意义去解释,与诗的意义,实在相去太远了。
(丙)或许最大的难处是约翰所述的天惠,并不只限于一个年龄阶段。赦免并不只属于儿童;一个基督徒或许是初信的,但是很可能已达到很成熟的境界;克服魔鬼引诱的力量──感谢上帝──不只是属于青年。这些天上的恩赐,不是属于一个年龄的阶段,而是属于整个基督徒的人生。
我们并不是说在这段经文中没有年龄阶段的意思。几乎很确实的在那里有;不过约翰有一种说话的方法,并蓄兼收,把两样都包括在内──一是狭义的,一是广义的;狭义的意义既然是在这里,我们必须进一步,得到更完全的意义。
(二)有的说,我们在这里可以看见两组不同的人。小子们是指一般的基督徒,然后这一般的基督徒,分成两组,父老和少年人,那就是青年和成人,成熟的和尚待成熟的。这是十分可能的,因为约翰的人,必定习于听他叫他们为我的小子们,不会联想到年龄,而把自己包括在他的称呼中。
(三)有的说,这三种称呼,都是指所有的基督徒,并没有什么分别。所有的基督徒都像小孩,因为所有的基督徒,藉耶稣基督赦免之恩,回复他们的天真。所有的基督徒都像父老,像完全长成的负责人,能够自己思想学习,一步一步更深的认识耶稣基督。所有的基督徒都像青年,有充沛的力量与魔鬼斗争并且胜过他。在我们看来,这正是约翰的广义的意义。我们可以开始按照其字面的意义把基督徒依照年龄阶段分为三组;但是我们知道每组年龄的恩赐乃遍及各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包括在内的。
上帝在基督里的恩赐(二12-14)(续)
这段经文很美妙的写下上帝在耶稣基督里赐给众人的恩赐。
(一)藉耶稣基督赦免的恩赐。这是早期传道人和福音的主要的讯息。他们奉差遣去传悔改赦罪的道(路廿四47)。这是保罗在后西底的安提阿的讯息,在那里他向人宣告藉耶稣基督,罪得赦免(徒十三38)。罪得赦免就是与上帝和好──这正是基督带给人的恩赐。
在十二节里,约翰用了一种稀有的说法──藉主名。赦免是藉耶稣基督的名字。犹太人用名字,有其特别的意义。名字不只是一个人的称呼;这是代表我们所已经知道的他的一切品质。这种用法,在诗篇里很是普遍,‘认识你名的人要倚靠你’(诗九10)。很清楚的,这意思并不是说,凡知道上帝的名字叫雅巍(耶和华)的,要依靠祂;这意思乃是,凡知道上帝已经启示了祂的本性的人,要依靠祂,因为他们知道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写诗篇的人祷告说:‘耶和华阿,求你因你的名赦免我的罪,因为我的罪重大。’(诗廿五11)。从他的祈求里,我们可以知道祂的名是指祂的慈爱与怜恤。写诗篇的人的祷告,其根基是他所知道的上帝的品格。写诗篇的人祷告说,‘求你为你名的缘故,引导我,指点我。’(诗卅一3)。他能够向祂祈求,只是因为他知道祂的名──祂的品格。写诗篇的人说,‘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题到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诗二十7)。有些人依靠世界上的帮助,不过我们依靠上帝,因为我们知道祂的品格。
因此,约翰的意思是我们确知赦免的恩赐,因为我们知道耶稣基督的品格。我们知道在祂里面,我们得见上帝。我们在祂里面,看见舍己的爱和内心的怜悯;因此我们知道,上帝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确知我们的得蒙赦免。
(二)更认识上帝的恩赐。无疑的,这是根据他自己的经验。现在他是一个老年人了;他写书信的时候是大约主后一百年。他和基督在一起已有七十年了,他想到自己,每天都进一步的认识祂。犹太人的认识并不只是指头脑的知识。认识上帝不只是像哲学家一般的认识祂;乃是像一个知友般的认识祂。在希伯来文里,认识乃是指夫妻的关系,尤指夫妻间最密切的关系。(参照创四1)。当约翰说,更认识上帝,他的意思并不是说基督徒要成为知识更丰富的神学家;他的意思是在日月推移中,与上帝日益亲密。
(三)得胜能力的恩赐。约翰看与试探的斗争是真实的斗争。他并不是抽象的讲征服罪恶;他讲征服那恶者。他视罪恶是实在有位格的能力,引诱我们离开上帝。有一次史蒂芬逊(RobertLouis Stevenson)述说他自己的经验。他没有细致的描写,只是简单的说,‘你们都知道在爱丁堡的喀利多尼亚车站(CaledonianRailway Station)?有一次在那里我遇见了撒但。’我们中间没有人不受过魔鬼的攻击,破坏我们的德行和我们的效忠。这是在基督里,我们接受能力去应付及胜过这种攻击。用一个最简单的类比──我们都知道和有些人在一起,我们很容易为非作歹,和另外一批人在一起,我们不得不行善。当我们与耶稣同行,我们是和祂及祂的一伙人在一起,能够使我们打败那恶者的攻击。
人心的敌手(二15-17)
古代思想的特点是视宇宙是两种互相冲突的素因。我们从波斯的宗教──祆教中,可以很生动的见到。这是犹太人接触到的宗教,并且在他们的思想上,也留下了痕迹。祅教看这一个宇宙是两种敌对的努力──光明与黑暗──的战场。光明之神是上智神(Ahura-Mazda),黑暗之神是凶神(Ahuma-Mainyu);人生最大的决定事奉那一方面。每个人要决定他是和光明联盟还是和黑暗联盟,这种观念,犹太人知道得很清楚。
不过基督徒看教会和世界是分裂的,它有另外的背景。犹太人有一种由来已久的基本信仰,把时间分为二个时代:现在的时代,是完全罪恶的;将来的时代,是上帝的时代,所以是完全善良的。基督徒的基本信仰是将来的时代在基督里已经来到;上帝的国就在这里。不过上帝的国来到并不是说,全世界都成了上帝的国;上帝的来到,只是在教会里,要把教会成为上帝的国。因此必须划出一条分界线。在教会里的基督徒的生活是将来时代的生活,完全是良善的;另一方面,世界仍然是在现在的时代,因此完全是罪恶的。接不可避免的,教会和世界是完全分裂了,它们之间,没有团契,甚至双方不能妥协。
不过我们必须小心了解约翰所说世界(kosmos)的意思。基督徒并不憎恨像这样的一个世界。这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耶稣爱这美丽的世界;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今天还在,明天就要枯干的绯色的秋牡丹呢。耶稣一再从这世界中采取做例子。依照这意义,基督徒并不憎恨世界。这世界不是魔鬼的;这世界和充满其间的都属耶和华。不过世界渐渐的含有道德的意义。其开始为离开上帝的世界。陶德给世界(kosmos)下了一个定义:‘我们的作者是指一个人间的社会,根据谬误的原则组织,出于低级的欲望,荒谬的价值,及自我主义。’换句话说,约翰所指的世界是敬拜假神,追求错误价值的外邦人的社会。
在这段经文中的世界并不是指这普遍的世界,因为上帝爱祂所造的世界;这是指离开了造它的上帝的世界。
在约翰的人的情况中,有一个因素是很危险的。基督徒或许不受欢迎,然而还不至于达到受逼迫的程度。因此,最大的也是最危险的试探是与世界妥协。与周围的人,举止不同,实在是不太容易,对于他们尤其困难。
到了今天,基督徒还是不能逃避,他与世界显示不同的责任。在这段经文里,约翰仍然依照他往常看到的,黑白分明。正如魏斯科说的,‘在灵魂里,不能有真空。’这是说明我们没有中间路线;一个人不是爱世界,就是爱上帝,耶稣自己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太六24)。最终的选择,还是一样。我们接受这世界的标准呢,还是上帝的标准?
没有将来的人生(二15-17)(续)
约翰对那些爱世界和与世界妥协的人,说两件事。第一,他提出有世界特征的三种罪。
(一)肉体的情欲。这意义远比肉体的罪为多。平常我们只以为与性欲的罪有关。不过在新约里,如果没有耶稣的恩典,肉体是在我们本性里,牵引我们,作为犯罪的桥梁的那一部份。这包括肉体的罪,一切世界上的野心,以及自私的目的。受肉体情欲的控制是纯粹凭物质的标准去判断世上的一切事物。这是受感觉所支配的人生。这是饕餮饮食;溺于奢侈;尽量享乐;松弛道德;不义之财;不顾灵性价值;只求满足物质的欲望。肉体的情欲,不管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命令,上帝的审判,上帝的标准。我们并不需要以为这是大罪人的罪。任何人只要追求享乐损害他人,只要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不顾及人家的声誉,只要自己过奢侈的生活让人家贫乏,只要把自己的舒适及自己的野心当作神来敬拜,他就是肉体情欲的奴隶。
(二)眼目的情欲。如陶德所说,这是‘一种有被外面的炫耀所捆绑的趋势’他以过度的矫饰,作为实在的丰盛。他所能看到的东西,都想得到它;得到以后,就向人夸耀。他相信喜乐是用金钱可以购得,眼睛能够看见的东西之中;除了物质的东西之外,再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二)今生的骄傲。约翰在这里用一个生动的希腊字alazoneia,古代的伦理学家以alazon是一个人,声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及成就是他所有,以夸耀自己。Alazo{n是一个大言者;陶德称alazoneia装面子的自我主义。希腊伟大的品格研究大师狄奥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研究alazo{n(大言者)这一类人:他站在港口夸言在海中航行的他的船只;他虚张声势的差人到银行里去,在那里他只有一先令的存款;他谈到他的有权有势的朋友们,和他收到名人的信札。他滔滔不绝说到他慈善的救济,以及他对于国家的贡献。他住的仅是租赁的一席栖身之地,却高谈阔论,要买一大宅,以配合他广阔的交际。他的谈话只是连续不断的夸口他没有的东西,他的一生就是要给遇到他的人,获得印象,他有实在没有的重要的地位。
约翰看属于世界的人是一个依照他自己的喜好判断事物的人,一个虚张声势虚饰外观的人,一个夸口的大言者给人一种印象远过他的实际。
于是接是约翰的第二个警告。凡是追求世界的目的,依照世界的方式生活的,是没有将来,没有前途的。这一切东西都要过去,没有一件是永远的。凡是以上帝为他生活的中心,他把握住了永久的东西。属于世界的人必会失望;属于上帝的人有永恒的喜乐。
如今是末时了(二18)
这很是重要,我们应当知道约翰所说的末时的意义是什么。在圣经里到处都有末日及末时的观念,研究其意义的发展是很有趣味的一件事。
(一)这措辞在旧约最早的几本书中已常常见到。譬如,雅各在他临死以前,召聚他的儿子们在一起,告诉他们在最后的日子要遭到的事(创四十九1;参照民廿四14)。在那个时候,末后的日子是指以色列民进入应许福地,他们到底最后得以享受上帝应许福份的丰满的喜乐。
(二)这措辞在先知书中也常常见到:‘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赛二2;弥四1)。在末后的日子里,上帝的圣城要成为至高;以色列民要向上帝献上完全的顺服。(参照耶廿三20;三十24;四十八47)。在最后的日子里,上帝成为至高,百姓完全顺服。
(三)在旧约本身里,和在旧新两约中间的一段时间内,末后的日子与主的日子,相连在一起。没有其他观念比这个观念更深深地紧织在圣经里。犹太人相信时间分成两个时代。在现在,是完全罪恶的时代,与将来的日子,是上帝完全统治的黄金时代之间,有一段称为‘主的日子’,最后的日子,这是一个可怕的,宇宙解体、审判的,及新时代产难的时光。
末时并不是全部毁灭的时候,那时一切成为乌有,像创世的时候一样。在圣经的思想里,末时是一时代的总结,也是另一时代的开始。末后的意思是一切渐渐过去;但是这并不是导致世界的毁灭,乃引入世界的重建。
这里是这件事的中心。这问题成为:‘一个人要在旧时代的审判之下被消灭,还是他进入新时代的荣耀里?’这是约翰──像其他圣经的作者一样──要人面对作出抉择。人可以拣选站在旧世界的一边,结果是毁灭;人也可以拣选站在耶稣的一边,得以进入新的世界,就是上帝的世界。这里是它的迫切性。如果这只是简单的完全毁灭,那么没有人能做什么。不过这是重新创造,一个人进入新的世界与否,依靠他是否献身给耶稣基督。
事实上,约翰是错误了。这不是他那时代的人的末日。一千八百年已经过去了,世界还是存在。那么这整个的观念是否应当放弃?这回答是在这观念中,有颠扑不破,永远适用的真理。每一小时都是末时。在这世界上,善与恶、上帝和反抗上帝的,继续不断的斗争。随时随刻人要作出决定,他是站在上帝的一方或是罪恶敌对上帝的势力的一方;因此决定他获得或是失去永生;这是他的末时。善与恶的斗争,永不止息;因此,抉择也永不停止;所以,实在的说来,每一小时都是末时。
敌基督(二18)(续)
在这节经文里,我们遇见了敌基督的观念。敌基督这一个名称只有在新约的约翰书信里有(约壹二22;四3;约贰7);不过这观念内含的表现却如宗教一般的古远。
从这字的语源,敌基督能有两个意义。Anti是希腊文的前置词,它可以作敌对解,也可作替代解。Strate{gos是希腊字,它作司令解。因此,antistralegos的意思是敌对司令,或是替代司令。Antichrist的意思,可以是敌对基督者,也可以是想替代基督位置的人。在这件事上,其意义是一样,不过有这不同的地方。如果我们以其意义为敌对基督者,它的意义很明显是与基督为敌。如果我们以其意义为想替代基督地位的人,它的意义是指那想用狡狯的方法,在教会及基督教的社体里,攫取基督地位的人。一个是公开的敌对;一个是狡狯的渗入。我们不需要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因为敌基督可以都利用这两种方式。
我们可以最简单的这样想,基督是上帝和善良的成为肉身,敌基督是魔鬼和罪恶的成为肉身。
我们在开始的时候说,这观念的内含是与宗教一般的久远;人常常这样想,在宇宙中有种反抗上帝的力量。这最早的形式可以在巴比伦创造的传说中见到。依照这传说,在太初有一原始的海兽叫‘提阿马特’(Tiamat)的;这海兽为玛尔达克(Marduk)所胜,不过没有死亡;它只是睡觉,最后的斗争还在后头。这种原始巨兽的神秘观念,一再的在旧约中出现。在那里这种巨兽往往被称做拉哈伯(Rahab),或是狡猾的蛇,或是鳄鱼(leviathan现代中文译本译戾龙)。诗人说,‘你打碎了拉哈伯似乎是已杀的人。’(诗十九10)。约伯说,‘他的手剌杀快蛇。’(伯廿六13)。以赛亚讲到耶和华的膀臂说,‘从前砍碎拉哈伯,剌透大鱼的,不是你么?’(赛五十一9)。以赛亚说,‘到那日,耶和华必用他刚硬有力的大刀,刑罚鳄鱼,就是那快行的蛇,刑罚鳄鱼,就是那曲行的蛇,并杀海中的大鱼。’(赛廿七1)。这一切都与原始的龙有关。这观念很明显的属于原始的人类,其根据是在宇宙间,有一股反对上帝的力量。
这力量在原始认为就是那龙。当时代前进,不可避免的,就把他位格化起来。每一次有恶人兴起,其所做一切,反对上帝,和企图消灭祂的百姓,有一种就把他与敌上帝的势力连在一起的趋势。例如,大约在主前一六八年,出现了叙利亚王伊皮法尼斯(AntiochusEpiphanes)。他有意要摧毁犹太教。他攻打耶路撒冷,杀戮数以千计的犹太人,出售数以千计的作为奴隶。认为儿童受割礼,或是持有律法书是犯了应当立刻处死的大罪。在圣殿的院子里,建立了宙斯(Zeus)的祭台。在这上面献上猪肉。圣殿的房间作为青楼。这是毁灭犹太宗教冷酷的手段。这就是但以理所称‘那行毁坏可怕的’安提阿哥。(但十一31;十二11)。这里,人们想敌对上帝的势力成了肉身。
在马可福音时代的人也取用这同一的辞语,当他们说在圣殿里有‘那行毁坏可憎的’──现代中文译本译,‘毁灭性的亵渎之物’的行动(可十三14;太廿四15)。这里是指加力古拉(Caligula),那半疯狂的罗马皇帝,他想把他自己的像放在圣殿的至圣所里。这令人感觉就是敌对上帝的行动取上了人身。
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三、四节里,保罗所说的‘沉沦之子’,他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并且在上帝的殿里自称上帝。我们不知道保罗所指的是谁,不过这里是再一次想到一个把一切敌对上帝的事成为具体的肉身。
在启示录里,有一个兽。(十三1;十六13;十九20;二十10)。很可能这里是另外的一个人。所有的人都把尼罗认为是人兽。他的暴行遭罗马人嫌弃,他蛮横的逼迫使基督徒受苦。到了时候,他死了;因为他恶的厉害,使人不能相信他真的死了。因此就产生了尼罗复活(NeroRedivivus)的传说。据说,尼罗没有死,只是去了帕提亚,以后要带领了一帕提亚人,攻击人。他就是兽,敌基督,罪恶的化身。
往后的历史,有好多人把他们指为是敌基督。教皇,拿破仑,墨索里尼,希特勒,他们都曾被指为是敌基督。
敌基督的这一事实,其重要性不在乎某一人是敌基督,乃在乎这是一种主张,这主张活跃的与上帝为敌,在每一时代里,都有这种主张成为肉体的人,他们叫嚣的反对上帝。
心灵交战(二18)(续)
约翰对于敌基督的看法,有他自己的特点。在他看来,敌基督的记号是在这世界里,是从异端发出来的谬误的信仰及危险的教训。教会很早已受到警告,在末日有假教师要来。耶稣曾经说过,‘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可十三6;参照太廿四5)。在保罗离开他在以弗所的朋友们以前,对他们说:‘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徒二十29,30)。以前预先警告的状况,现在来了。
不过约翰对于这状况,有他特殊的看法。他并没有想敌基督是一个人,他乃是藉假教师所说的谬误教训的一股力量。正如圣灵感动真实的教师和真实的先知,邪灵也感动假教师和假先知。
这很是重要,也很适合现状,因为约翰所指的战场,乃是心灵的战场。敌基督的灵,为欲夺得人的心灵,与上帝的灵争战。这事的所以显得特别重要,乃是因为我们看见今天这过程正在行进中。人利用科学去掌握人的心灵。我们看见人取一个观念,重覆的说,重覆的说,重覆的说,直到这观念深深的打入在别人的心灵里,他们开始接受这观念,只是因为他们常常听到它。今天比以往更加容易,因为有这么多大众传播的媒介──书籍,新闻纸,无线电、电视,及形形色色的现代广告术。一个有技巧的宣传人员,能够取一个观念,深深的渗入人的心灵中,直到他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受到洗脑的作用。我们并不是说,约翰已经预先看到这些事,不过他看见心灵乃是敌基督工作的场所。我们不再想是一个魔鬼;我们想的是一股罪恶的努力,有意的设法充塞于人的心灵中;没有比这罪恶的潜力更大的了。
如果今天教会要选择一项特别的事工,那么可以拣选学习怎样利用人众传播的媒介的力量去与罪恶争斗,不让不良的观念进入人的心灵里面。
教会的筛选(二19-21)
当事情渐渐的展开,约翰看见教会筛选的时候已到。那些假教师自动的离开教会的团契;这事实表明他们实在是不属于教会的。他们是外客;他们自己的行为已经显明了。
第十九节的最后语辞可以有两个意义。
(一)根据现代中文译本:‘他们不是真的属于我们这一的。’或许也可译为:‘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从我们这一出去的。’那就是说,不论在他们之中,有的很是吸引人,不论他们的教训似乎很不错,他们在教会里,只是外客。
(二)很可能──只是可能──这语辞的意义是那些离开教会的人,使事态更清楚,‘在教会里的人,不是个个都是属于教会的。’陶德说,‘教会的会友不一定是属于基督,不属于敌基督。’勃鲁克虽然不同意这是希腊文的原意,但是他说,‘外表的会友不能证明内在的合一。’保罗这样说:‘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罗九6)。这些对于约翰时代有它的价值,因为是把假的和真的分开。
约翰接在第二十节中,提醒他们,他们大家都已经有了知识。那些离开教会的人是诺斯底派人,他们声称,他们接受了一种秘密的,特别的,高级的知识,不是一般平常的基督徒所能得到的。约翰提醒大家,有关信仰方面的事,没有学问的基督徒,站在最有学问的学者之前,不用自卑。当然,那些文字上,历史上,专门学术性的事,要专家去研究;不过有关信仰上基要的事,是每人都有的。
约翰在此已到了这段经文的最后一点。他写给他们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真理,正是因为他们知道。魏斯科这样说,‘使徒写信的目的并非要传达新的知识,乃是要他的读者们,把他们所已经知道的,灵活的应用。’基督徒最大抗衡的力量只是很简单的记得我们知道的。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新的真理,乃是把我们知道的在我们的生活上发生作用。
这是保罗继续常用的方法。他写给帖撒罗尼迦人说,‘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上帝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帖前四9)。他们需要的不是新的真理,乃是把他们已经知道的实行出来。他写给罗马人说,‘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诫。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题醒你们的记性,特因上帝所给我的恩典。’(罗十五14,15)。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教导,而是提醒。
这是基督徒人生的简单事实,只要我们实行我们所已经知道的,一切就会完全改观。这并不是说,我们永远不需要学习新的;这只是说,就是照我们的观念,只要我们应用我们所有,已有足够的亮光,向前行进。
谎话大师的谎言(二22,23)
有的人这样说,否认耶稣是基督是谎言大师的谎话,出人头地的谎话,谎话中的谎话。约翰说,凡否认子的,连父也没有了。在这句话的后面乃是这样。假教师辩论说,‘或许我们对于耶稣的观念,与你们的不同;不过你们和我们相信上帝是一样的。’约翰的回答是,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否认子而仍保有父的。约翰怎样得到这个结论呢?
因为没有一个接受新约教训的人,能获得第二个结论。这是新约前后一致的教训,也是耶稣自己声称的,除了祂没有人知道上帝。耶稣说得很清楚,除了子及子愿意指示的人以外,没有人知道上帝(太十一27;路十22)。耶稣说,‘信我的,不是信我,那是信那差我来的。人看见我,就是看见那差我来的。’(约十二44,45)。在最后的日子里,腓力说只要耶稣将天父显给他们看,他们便心满意足了。耶稣的回答是:‘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约十四6-9)。这是藉耶稣,人认识上帝;这是在耶稣里,人可以到上帝那里去。如果我们否认耶稣说的话,如果我们否认祂对上帝有特别的认识及与上帝有特别的关系,我们不再信任祂所说的话。祂的话就与任何道德高超的伟人所说的话一样,没有什么分别。除了耶稣,我们对于上帝,就没有可靠的知识;否认祂,同时也失去了上帝的一切把握。
更进一层,耶稣说人对祂的反应,就是对上帝的反应,这反应也决定了他在世上和在永恒里的命运。祂说,‘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太十32,33)。否认耶稣就是与上帝分离,因为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有赖于我们对耶稣的反应。
否认耶稣实在是谎话大师的谎话,因为这会丧失了只有耶稣能赐与的一切信仰与知识。
我们可以说,对于耶稣有三点新约的认信:宣认祂是上帝的儿子(太十六16;约九35-38);宣认祂是主(腓二12);宣认祂是弥赛亚(约壹二22)。每一点的认信,其要素是肯定耶稣与上帝有独特的关系;否认这种关系就是否认耶稣所说的有关上帝的话的确凿性。基督教的信依赖耶稣与上帝的独特关系。因此,约翰是对的;否认子的人,也失去了父。
普遍的权利(二24-29)
约翰向他的人提出要求,必须谨守当初所听到的消息,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就住在基督里。这段经文中,很有趣味的一件事是约翰在以前也用过的用语。在第二十节里,他已讲过从那圣者所受的恩膏,藉这恩膏,他们也都有了知识。在这里,他讲的是他们已经颁受的恩膏,这恩膏要在凡事上教训他们。在这恩膏后面的思想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它,必须追溯希伯来的思想。
在希伯来的思想和实践中,与恩膏有关的,有三种人。(一)祭司是受膏的。其仪节规定如下:‘就把膏油倒在他(祭司)头上膏他’(出廿九7;比较四十13;利十六32)。(二)君王是受膏的。撒母耳膏扫罗为王(撒上九16;十1)。以后撒母耳膏大为王(撒上十六3,12)。以利亚奉命膏哈薛,耶户(王上十九15,16)。受膏是即位的象征。(三)先知是受膏的。以利亚奉命膏以利沙作他的继承者(王上十九16)。耶和华用膏以赛亚,去向全国宣扬好信息(赛六十一1)。
这里是一件首要的事。在以往的日子里,恩膏只是为几个被拣选有特权的人──祭司、先知、君上,所专有;现在却普遍及于每一个基督徒,不论他怎样的卑微。于是,第一,恩膏乃是基督徒在耶稣基督里的权利。
大祭司被称受膏者;不过至高的受膏者乃是弥赛亚。(弥赛亚是受膏者的希伯来文;希腊文是基督。)所以耶稣是至高的受膏者。那么,问题就来了:祂在什么时候受膏的呢?教会常常所给的回答是在耶稣受洗的时候,那时祂接受圣灵的膏。(徒十38)。
在希腊的世界里,也有受膏的事。受膏是加入神秘宗教的一个仪节,在那时他获得了有关上帝的特别知识。我们至少知道有几个假教师,声称他们接受特别的恩膏,使他们对上帝,获得特别的知识。希坡律陀(Hippolytus)告诉我们这些假教师说些什么,‘在众人中,只有我们是基督徒,因为我们已在第三重门完成了神秘经验的要求,接受了无言恩膏的膏。’约翰的回答是只有一般普通的基督徒能接受耶稣所赐的真正恩膏。
那么,基督徒在什么时候接受恩膏?恩膏包括些什么?
第一个问题容易回答。只有一个仪节是每一个人要成为基督徒时必须遵行的──那就是洗礼;特士良(Tertullian)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受洗时,以圣油膏基督徒成为标准的行施。
第二个问题不太容易回答。在事实上有两个相等的可能的答案。
(一)恩膏是指基督徒在受洗的时候,圣灵降临在基督徒身上。在早期教会中,这是目之所能见的遭遇(徒八17)。在这段经文中,如果我们把圣灵去替代恩膏,我们可以获得卓越的意义。
(二)不过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第廿四节及第廿七节,这两节经文几乎完全互相平行的。第廿四节的经文:‘务要将那从起初所听见的常存在心里。’第廿七节的经文:‘从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们心里。’那从起初所听见的与从主所受的恩膏是互相平行的。因此基督徒所接受的恩膏很可能就是当他们加入教会所接受有关信仰的要道。
我们不一定需要在两个解释中拣选其中的一个;我们可以把这两种解释并蓄兼收。这样做是很有价值的。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有二种测验新教训的方法。(一)这是否符合我们所受的传统的教导?(二)这是否符合内心圣灵的见证?
这是基督教真理的标准。有一种外在的测验。一切教训必须符合圣经及教会传下来的传统。有一种内在的测验。一切教训必须经过我们内心里圣灵的见证。
住在基督里(二24-29)(续)
在我们离开这段经文之前,我们必须注意在这段经文里的二件重要而须实行的事。
(一)在第廿八节里,约翰督促他的人,要继续的住在基督里;这样,当耶稣在能力及荣耀中再来的时候,他们不至于惭愧,不敢见祂的面,最好的办法是每天住在基督里,准备基督的来临。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祂的来临不会使我们觉得震惊,只是和我们久已住在一起的,更加接近吧了。
就是我们对于基督肉体的第二次来临有困难与怀疑,住在基督里还是确实的。每一个人世上的生命总有终止的一天;上帝召唤我们,与世界挥手再会。如果我们从未想到上帝,如果耶稣不过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回忆,这是召唤进入一个可怕不可知的旅程。如果我们住在基督里,如果我们日日与上帝交谈同行,这是召唤我们回家,不是见一个不相知的人,乃是与一个知交更接近的住在一起。
(二)在第廿九节里,约翰回到时常萦绕在他心中的思想二个人惟一证明他住在基督里的方式,是他公义的生活。一个人口里的承认,是否可靠,依赖他是否实行来证明。──《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