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第廿二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约书亚记第廿二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22:1-34 对两个半支派的误会:本章描述了以色列分配好迦南地后,在迦南征服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两个半支派的勇士返乡的过程。约书亚对他们诚实地履行誓言(民32:20-22)表示深深的称赞,并将所夺来的钱财分给他们,让他们带着返乡。他们在转回的路上,筑一个坛以象征与约但河西同胞的联合。但是,因为事前未经商讨,这一举动引起了约但河西支派的严重误会。两个半支派为了不远离对神之信仰而筑了坛,而约但河西的支派则为了守护信仰而欲争战。如此看来,双方心中都有对耶和华的牢固信心。尤为注目的是,当他们因误会即将导致自相残杀之际,满有智慧地展开对话,不仅消除了误会,还使他们之间的纽带更加坚固。
22:1-9 约但河东的支派还乡:在与家人阔别数年的状态下,两个半支派履行对神的应许而英勇奋战在征服战的第一线,如今,他们终于成功地完成其使命,得以回到深深怀念的家人身边。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约书亚恳切地劝勉他们当将信仰生活放在首位。虽然他们结束战争而踏上回家的旅程,但事实上,为了迎接属灵争战,必须不断地装备自己(申4:4;提前4:7)。因为,随着战火的消失,他们很有可能灵性懈怠,忽视敬虔生活。最可怕的仇敌与其说是在身外,不如说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太15:18)。
22:1 当时:指迦南地分配结束的时候。摩西称此时为“等……那地被耶和华制伏了”(民32:22),“等到你们弟兄在约但河那边,也得……地”(申3:20)。据两个半支派所许之愿,此时为“以色列各承受自己的产业”之时(民32:18)。
22:2-3 两个半支派在以下两个方面配得称赞:①即使是在摩西去世后他们也守了与摩西所立之约 ;②对他们而言,爱国之心既是对神信仰的表现。当信仰与爱国心融为一体时,他们便甘愿献身作英勇无比的壮士。
22:5 只要切切……事奉他:两个半支派的壮士久经疆场,必经历了许多危险与苦难,并且在那些逆境中经历了神的大能,因此得以拥有更加火热的信心。约书亚恳切地嘱咐那些结束漫长的军旅生活而还乡的壮士,不可懈怠属灵的追求,当更加大发热心,继续信心之旅。本节中的“切切”具有“尽力”、“深思熟虑”等含意。“尽心尽性”则指投入全身心。
22:8 与你们众弟兄同分:与弟兄同分战利品对以色列而言是一个原则(民31:25-47)。战事后论功行赏的对象不仅是在第一线奋战的军兵,还包括在后方支援他们的人,藉此来确认作为神的选民,以色列整个民族心系共同的命运。每个基督徒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一员,要彼此补足,以此经历基督丰盛的恩典。
22:10-12 误会之源——两个半支派所筑的坛:两个半支派在约但河东完成任务后归回的途中,在约但河岸筑了一座坛,使迦南地的同胞严重地误会他们。他们筑坛的动机固然是为了坚固信仰和民族的团结,但这种想法却出自没有必要的忧患意识。因为,神命令以色列的所有男丁都应每年上三次圣所,以此来保持支派间的合一(出23:14-17)。
22:10 离开示罗而返回基列的约但河东支派是流便、迦得、玛拿西半个支派。到了靠近约但河一带的迦南地:两个半支派抵达巴勒斯坦的天然要塞约但河之后深有感触。当年他们把家人留在原地,在以色列军队中最先渡过了约但河,如今却把在战场上同甘共苦的同胞留在河西。筑了一座坛,那坛看着高大:他们所筑的坛外形虽与当时的坛相同,但其规模却很大。他们使用了“坛”一词(创8:20;出17:15;利1:9;申27:6),却附加了定语“样子甚大的”,为了尊重原文的语感译成“那坛看着高大”。他们之所以修筑如此高大的坛,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他们所筑之坛,不仅其外型与献祭给神的坛相同,而且其规模更大,成了使其它支派心存疑惑的原因。
22:12 全会众……要上去攻打他们:若除了示罗的祭坛之外(18:1)再修筑第二个祭坛,就被视为是偶像崇拜,凡参与的人都要受到惩罚而被歼灭(申13:12-17)。虽然说是出于误会,以色列会众为了惩罚拜偶像的举动,面对同甘共苦的同胞,依然站起来要去攻打他们。这一事实很好地体现了以色列十支派对神的火热信心。尤其是,带头去攻打的人是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他曾在巴力毗珥事件中因对神的忠诚而领头定以色列的罪(民25:12,13)。
22:13-20 十个支派的愤怒:以色列子孙先抑制激动的情绪,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而派遣调查团,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虽然本文并没有记录,但此番决定背后必隐藏着以约书亚为首的领袖所付出的努力。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结成牢不可破的协助关系并同甘共苦的弟兄们竟然背叛的事实令人难以置信。由十个支派的首领与非尼哈组成的调查团,认为两个半支派的行为是偶像崇拜,断然责备了他们,随后含着泪水提出了对策。当时,驱逐外邦人而占据迦南地的以色列百姓惟有对拜偶像行为坚决排斥。虽然如此,他们却接纳两个半支派一时的过失,表明只要他们转意不拜偶像,河西的支派甚至愿意分给他们自己的产业。可以说这种态度才是信仰共同体彼此相爱的关系。为了使两个半支派想到罪会带来的悲惨结局,他们列举了过去的惨痛教训。
22:16 悖逆:指对神的叛逆及不顺服,超过一般的罪过。
22:17 拜毗珥的罪孽:指以色列住在什亭时,百姓与摩押女子行淫,并拜他们的偶像巴力,因此激发耶和华震怒的事件(民25:1-9)。当时,非尼哈杀死了将米甸女人带进以色列会众的人与那女人,使因神的震怒而泛滥的瘟疫得以止息。
22:19 帐幕:直到所罗门执政时期被圣殿代替为止,帐幕同以色列的历史一同经历了多次移动与艰难。帐幕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帐幕的设立与奉献:摩西在西乃山从神得到了关于设立帐幕的启示,那时神详细地指示了帐幕的样式(出25:1-31:11)。这帐幕在出埃及后第二年一月一日得以完成(出40:2,17)。当设立好帐幕,所有器具都按部就班之时,象征神临在的云彩遮盖了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出40:34)。从那时起,表明神临在的云彩就成为神的引领与保护的象征(出40:36-38);②旷野中的帐幕历史:在西乃山下约停驻50天之后,帐幕于第二年2月20日开始移动(民10:11)。在旷野生活中,每逢云彩从帐幕收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进(出40:36;民9:17),若云彩不收上去,他们就不起程(出40:37;民9:15-23);③定居迦南后的帐幕历史:以色列百姓在进入翘首企盼的迦南地之后,安营在耶利哥附近的吉甲并设立了会幕(4:19;5:10)。然而,那只是临时地点,待迦南征服告了一段落之后,他们将会幕移到以法莲支派的领地“示罗”。从那之后,会幕开始具备永久性的面貌,亦被称为“耶和华的殿”(Temple of Jehovah)(撒上1:9;3:3)。但是,在整个士师时代,以色列百姓不断背道,很多时候只是进行形式上的会幕敬拜。并且,在撒母耳时代,与非利士争战之时,祭司以利的两个儿子试图在形式上利用约柜,而被击打而死,最终约柜被夺,示罗则被攻陷(撒上4:1,4,10,11;诗78:60;耶7:12)。因着神的大能,被非利士夺去的约柜重新回到了以色列(撒上5:11;6:10,11),暂时停放在伯示麦(撒上6:19-21),后在基列耶林人亚比拿达的家中放置了20年(撒上7:1,2);④从那之后,圣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论及会幕,直到大卫王时代,才记录会幕设立在基遍(代上16:39;21:29)。据推测,当时设立在基遍的会幕是摩西在世时所制造的(代下1:3)。大卫将自己的宫殿建在锡安之后,把神的约柜也搬到那里,那里已预备好了安放约柜的会幕(撒上6:16,17;代上15:25-29)。因此,当时有两个会幕,一个是位于基遍的拥有祭坛的会幕,另一个是位于耶路撒冷的,用来安放约柜的会幕(代下1:3,4)。到了所罗门王时代,按照神的指示建筑了圣殿,约柜和其它器具也得以从会幕搬到圣殿(王上8:1-4;代下5:3-5)。至此,长达约五百年的会幕历史结束。
22:20 亚干……犯了罪:亚干犯罪的事件(7:1-26)栩栩如生地印在当时所有以色列百姓的脑海之中。那是以色列百姓自进入应许之地后所经历的最令人痛心的事件之一,恐怕对两个半支派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毗珥的事件与亚干的事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其犯罪结果不仅影响到当事人,还涉及到整个以色列会众。在以色列社会中,个人与整个会众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22:21-29 两个半支派的解释:两个半支派的代表以同样的诚意回答了非尼哈一行的真挚忠告。他们并没有因自己受到误会和责备而愤怒或抱怨,反而柔和地回答,使对方怒气消退(箴15:1)。首先,他们郑重地指出非尼哈一行错误地认为筑坛是为了用来献祭。之后,充分地说明了自己筑坛的真正意图。他们真正惧怕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子孙是否会逐渐远离对神的信仰,并且失去与约但河西支派的连带意识。追根究底,约但河西的百姓误会了两个半支派与他们相同的信仰热忱。藉着本文的事件我们可以认识到误会带来的危险何等可怕。
22:22 大能者神耶和华:两个半支派将神的三个名称锐阿、以勒、耶和华结合在一起重复呼求两次,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清白。共同译本将这句话译成“至高之神雅巍”,KJV,Living Bible则译成“万神之神耶和华”(The Lord God of gods)。并且他们满有自信地在无所不知的“神面前”陈述了自己的真意。对神的百姓而言,这种“神面前”的意识是不可或缺的。若不能站立在神的面前,其它一切事都归虚无,这样的信仰正是解决所有人生难题的钥匙(诗61:7;徒4:19)。被罪玷污的人原本决不能进到圣洁之神面前,但惟有靠着基督代赎的恩典,我们可时常呼求神的名字,坦然无惧地进到荣耀之神的面前(来4:16)。
22:24-25 这段经文体现了两个半支派所关心的三个重大事项:①信仰第一;②团队精神;③子女教育。
22:26 不如为自己筑一座坛:两个半支派所遭到的误会已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然而,筑坛的事件本身依然是个问题。从律法的角度来看,神禁止为拜偶像而筑坛。圣经未曾禁止建立胜战碑或纪念神之特殊美意的碑(4:20 ;创12:7;撒上14:35)。两个半支派考虑到这些事实,明确地解释了自己筑坛的目的,想要消除所有疑惑。
22:27-28 我们可以充分理解两个半支派有此番忧虑。因为:①他们与十个支派之间横放着约但河这一天然障碍,故不易彼此往来;②事实上,期待没经历征服战的后代拥有同样火热的团队意识是不太现实的。
22:30-34 以色列的和解:非尼哈一行听到两个半支派的解释感到非常满意,同时也为自己误会了他们而深感抱歉。若双方都只顾为神而大发热心,忽视用爱与智慧彼此相处,必会引起一场触目惊心的同族相残之悲剧。最终以色列各支派再次确认对神的信仰,更加加深了彼此的兄弟友爱之情。
22:34 给坛起名……:具有“证据”、“证言”之意。他们之所以使坛具有“见证”之意,是为了证明自己确实以耶和华为真神并敬拜了他。约但河东的以色列百姓想要以此坛为媒介,向后人见证对神的信仰与团契的团结。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考查“见证”之意。①见证意味着标志。就如本章,可藉着所筑之坛来表明自己从神得了产业。另外石堆(创31:44-46)或摩西之歌(申31:26)、约伯所得之疾病(伯16:8)、约书亚所立之石(24:27)皆可成为见证;②对圣徒而言,终极的证人是神。神是雅各与拉班之间的证人(创31:50),约伯也曾说自己的证人在天上(伯16:19)。并且,使徒保罗也曾坚持神证实自己的真实性(罗1:9;林后1:23);③所有基督徒都当为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作见证(路24:48;徒2:32;3:15)。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