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九章-《圣经背景注释》
箴言第九章-《圣经背景注释》
箴言第九章
九1 智慧房屋的七根柱子 智慧的七柱房屋是什么,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这些理论包括了天的穹苍、行星、创世的七日、律法的书卷,以及古美索不达米亚的七哲。另外,乌加列的《巴力与亚拿特》史诗亦提到高级神祇伊勒的居所,说他住在「智慧的七室,审判的八厅」之中。墨菲提出箴言及其章句构成智慧女士的房屋,这理论也很有吸引力。在苏美的埃里杜悼词中,恩基(智慧之神)的庙宇埃安纳(Eanna)被形容为有七个壁龛和七个火。
九3 城中至高处的重要性 智慧在八章3节呼叫之处,是城门口这个宜于作出公告的地点。但本节城中的「至高处」则通常等于庙宇或王宫的所在地,后者通常建于当地的卫城。呼吁人学习,以及智能、公义的主题,亦可见于以赛亚书二2。该节圣经描述耶路撒冷的圣殿成为高处,吸引「万民」到此敬拜(又见:弥四1)。按照以赛亚书四十9,向被掳归回者报好信息,也要「登高山」极力扬声宣讲。
箴言与古代近东文献的应和
好几篇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智慧文学都包括了与箴言对应的段落(包括语言上、风格上、内容上的对应之处)。来自埃及的包括了(按时间先后次序):《蒲他霍特普的教训》(约主前2500年)、《善辩之农夫的故事》(约主前2000年)、《阿曼尼摩比的教诲》(约主前1200年)、《安肖桑基的教诲》(约主前200年)。此外《孟斐斯创世神学》(Memphite Theology of Creation)(约主前2200年)和《自杀论辩》(约主前2000年)亦有与箴言应和之处。亚述的《阿希卡尔的言词》(约主前700年)和乌加列的《巴力与亚拿特》和《阿赫特》两篇史诗(约主前1400年),亦包含了类似的箴言性话语。这些智慧文学著作的相似之处,大部分都可以归因于智慧话语的普世性,此外,抄袭他人语句、意象、箴言,甚至整个譬喻或故事,也是极之普遍的作法。以下是一些案例:
◆ 箴言一12形容阴间将人囫囵吞下,《巴力与亚拿特》史诗又以同样的意象和应:死神摩特「伸出两手」,「吞吃猎物」。
◆ 箴言六23~29,七24~27都劝诫有智慧的儿子,要克服对会为他带来灾祸之女子的贪恋,蒲他霍特普亦同样警告人要「远离屋中的女子」,「专心工作」。
◆ 箴言十六8,二十一9提供了一些「胜于」谚句的例子。同样的句子亦可见于《安肖桑基的教诲》:「住在自己的屋中,胜于住在别人的宅邸」;《阿曼尼摩比的教诲》:「有一块饼而心中快乐,胜于拥有世界所有的财富而悲伤。」
◆ 箴言六16~19的层递模式:「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阿希卡尔亦有使用:「两种人令人欢乐,第三种人令沙马士喜悦。」
◆ 箴言三十一27~31所形容的模范妻子也得到蒲他霍特普的推崇。他也赞扬愿意留心听从父亲的儿子(见:箴二1~5)。
◆ 箴言二十二17至二十四22的「智慧人的言语」的结构模式亦可见于《阿曼尼摩比的教诲》。两者都以总序开始,接着是三十个章句,在多个题目上提供极为相似的建议。例如《阿曼尼摩比的教诲》和箴言二十二22都禁戒剥削贫穷软弱的人。而这位埃及哲人和箴言二十三10都忠告人不要移动或推倒田地的界石,免得「你的良知毁灭你」。
箴言的应用
古代的箴言和现代的交谈一样,都是用口语方式传达论点的方法。古今皆然,被视为古代智慧的话,值得人认真思考(见:撒上二十四13)。因此当人引用「省得一文等于赚得一文」的谚语时,他是以个人节俭为智慧。同样,先知以西结引用「母亲怎样,女儿也怎样」(结十六)的谚语时,他也是谴责耶路撒冷跟随「母亲」撒玛利亚走上邪路的行为(参较:耶三6~11;该处经文使用「姊妹」关系,来表达同样的主题)。以西结更用箴言来表示政策或命运的改变。例如在以西结书十八2~3,先知引用的谚语表面看来只是承认看见别人吃酸东西,自己口中也会觉得酸这个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在以色列,这句谚语却用来表达团体性责任的法律概念:儿子要为父亲的罪负责(见:出二十5)。但如今以西结却宣称人受惩罚只会是因为自己的罪,不再会是因为别人的罪。因此,「在以色列中,必不再有用这俗语的因由。」
箴言的效力当然完全在乎引用时的上文下理。是以箴言书的作者指出:「瘸子的脚,空存无用;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也是如此」(箴二十六7)。其他智能文学也有同样的说法。例如:《安肖桑基的教诲》警告说:「愚昧人不能分辨教训和侮辱」;而《阿曼尼摩比的教诲》则指出不当「听从愚昧人的忠告」,因为他们的说话「如暴风吹过」,没有实质。因此,箴言不是供人背诵,人人都能理解的句子。其教训只有睿智的师傅才能分析阐明。它就如学校课程一样,假定要透过老师,才能成就其目标。
箴言是通则性真理
箴言所载的智慧虽然有放诸四海皆准的特色,其中很多的话语都是当时近东文化和集体常识的表现。但必须留意的一点,是「遵守我的命令,就得存活」(箴七2),「耶和华不使义人受饥饿」(箴十3)等话,都不是直接的的应许,也不是普世性的真理。圣经世界的价值观未必一定能够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现代来。此外,贫穷、需要和渴求等现实,也不一定与公义不足有关,可能不过是经济问题、心理缺陷,或社会弊病的表现而已。
因此理解现代箴言的准则,亦可应用于古代箴言之上(圣经和经外的都包括在内)。它们并不是绝对真理的表现,而是对于人生境遇的真确观点。「四月阵雨带来五月花开」不是应许,也不是保证。恶未必一定有恶报。有时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完全相反的解决办法,证明了上述现代箴言的特点,亦可见于圣经箴言之中。箴言二十六4忠告人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但下一节圣经却又鼓励人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之下,第4节是合宜的方针,在其他的情况下,则应依从第5节。应当依从哪个忠告,往往得视当时的情况而定,智慧人知道应当采取什么行动。现代的箴言其实也有同样的「矛盾」倾向。例如:「犹豫者错失良机」,但要「三思而后行」;或「物以类聚」,但「异性相吸」。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