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十七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箴言第十七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箴言第十七章
相处之道(十七1~28)
.论和谐相处之道(1)──肇祸者为「设筵满屋」,意指物质富裕并不表示家和;反而家贫而相安,是叫人羡慕的处境。权力、地位、金钱是侵吞和平的祸端,当然我们并非要弃绝一切物质,重点是不要专注其中,免陷祸患不能自拔。
.论爱心与诚实话(9~10)──9节与10节是谈论相似的事,只是从两方面加以描写。如何以爱心说诚实话,不是一种人的智慧,实在是从神而来的智慧。我们有时要遮掩过错,有时却要说责备的话;一成不变,会带来相反的后果,我们必须求神赐我们充足的智慧。
.论判断是非(15)──这里以神作为至高的审判者,一切均追溯至神的公义,因此若反其道而行,必为神所不悦。求主使我们有正直之心,是与不是不能逆转。
.论自招恶果(20)──「邪僻」与「舌弄」,是以恶意谋求本身利益的伎俩;但这里指出,凡这样作的人,必自寻恶果,不单得不好处,且招惹祸患。正所谓「报应不爽」,若存侥幸之心而行恶走歪路,这里正是神对你的训诲。
.论喜乐与忧伤(22)──有人凡事都存喜乐,因为他们非为自己而活,他的生命在神手中;有人凡事忧愁,因为不能明白自己何以遭逢此事。然而喜乐与忧伤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是良药、一是「毒药」。信徒所要学习的,是忧伤的同时,也肯定身所遭遇乃神所定,为要熬炼我们的心(参3)。这并不是消极逃避,乃是积极面对一切临近的事物,甚至苦难,惟此才可更深经历神大能的同在。
祈祷 赐喜乐之主,求使我有真喜乐去面对一切。──《新旧约辅读》
十七1
这是流行的智慧箴言,比较十五17。
设筵满屋,大家相争 原文意指一种「相争祭」,很可能含有古时在坛上焚烧一部分的祭牲献给上帝,余下的部分便在家中大摆筵席,款待客人或祭司分食的背景(参看利一至七章;撒上二十6)。其中的一种祭礼为「平安祭」(利三),其目的在保证跟上帝之间有和谐的关系,在献祭人由于犯罪,经历与上帝疏离了一段时期之后。「平安祭」的意义与智慧师在此所说的「相争祭」然不同。可能是智慧师的切身经验,体会到一个建立在「平安祭」基础上的大家庭宴会(参看七14)由于无法控制的摩擦及自私自利,能轻易地变为喧哗争吵和不愉快的场合。任何事都比这种场面强,即使是吃一块硬饼干,而心安理得的话。
在东方的社会,一旦人发了财,就要求献祭谢神,顺便在人前展现自己的财富。杀羊宰牛,一部分的肉献在祭坛烧了,其余的就分给宾客,大家过屠门而大嚼,大快朵颐。富户的家中,高朋满座,妇女们忙作菜烘面包,仆人们准备食物。有钱的东方人常是千金一掷,山珍海味,一片「朱门酒肉臭」的光景;反过来,穷人很少献祭,也较少娱乐。有钱人家虽是金钱食物丰盛盈余,但比穷人家常相争吵架,这是由于有钱人三妻四妾,而穷人大多从一而终。因此有钱人的妻子儿女经常嫉妒纷争,那些丈夫大叹齐人非福,宁可穷一点,辛勤工作,而不愿一屋子经常吵架相争,乌烟瘴气。
平安的心境比财富重要,因为没有平安,就食不知味,睡不入眠,生活变成没有意义。「家和万事兴」,平安与和谐,能制造财富,但有钱却买不到平安。又这段经文也可能只是比照相争与相安的不同,或者由于箴言对「仪式」的保留,在此暗示安静的默想,比喧哗的宗教场合更有意义。
十七2
本节所涉及的法律明确层次,在摩西的律法中找不到根据,其中规定继承权只限于严格的血亲关系,连姻亲的媳妇也排除在外(参看申廿一15~17)。通常父亲的产业在儿子当中平分,但是长子得两份。若没有儿子,女儿可以继承;若人死之后没有儿女,财产则归给他的男性近亲(民廿七8~11),或是一名过去可能是奴隶的养子(创十五2~3)。
智慧师的心意不是要回避律法,而是说智慧和能力有时可以看作比血统的高贵更重要;尤其是当儿子还小的时候,聪明干练的管家可能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方便行事。此处似乎举出能力可与特权分庭抗礼的特殊个案。
十七3
与十六2一样,本节提到上帝是人格的最高审判官。智慧师永远关怀到底上帝是否恩准?而不是人的看法如何?(参看诗十七3;伯廿三10;耶六29~30;彼前一7;启三19)。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锅炼银,炉炼金,上主炼人心」。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金银受炉火锻炼;人心被上主考验」。
古人体会到上天试炼人的过程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篇)。
十七4
上一句是指物以类聚的格言,垃圾总是往肮脏的地方堆积的,所以行恶行的喜欢听胡说八道。
说谎的(sheqer) 更正确的翻译为「撒谎」或「虚伪」,指谎言需要另一个谎言,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是「虚假」的恶性循环,愈陷愈深。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奸诈的人,爱听胡言乱语;说谎的人,轻信是非长短」。
另外的说法是恶人先告状,为了先发制人,恶人非常留意恶言恶语,并论断他人的恶行。
十七5
在智慧文学里,相信报应筑基于上帝是造物主的观念,而不是先知所说的上帝为立约之民的拥护者。参看八22~36;伯卅八1~18;赛三13~15。又埃及的阿门.因.欧北说:「不可嘲笑瞎子,也不可作弄聋子」(页四二四上)。
这种悲天悯人的语气,在旧约里屡见不鲜。讥笑穷人和他们不幸遭遇的人,就是讥笑上帝。上帝在祂所导演的人生大舞台上,有人扮演穷人的角色,也有人扮演富人的角色。有时候穷人比富人更能有效地服事上帝,因为他们两袖清风,了无牵挂。穷人作见证说上帝足以满足他们生活上的需要,比富人说同样的话,更能够令人感动。世人不得欺贫重富,因为上帝也看重穷人。当人遭遇了悲剧的经历,倾家荡产,我们决不可雀跃,不管个人对失丧的当事人观感如何。当人嘲笑穷人家徒四壁,贫无立锥之地,就是讽刺上帝,上主决不能若无其事地走开。
幸灾乐祸的人,在心理学上也列入偏执狂。据大英百科全书上说:「幸灾乐祸的心理,是由无理性的优越感和无理性的喜悦,凝结而成的一种潜意识」。如果听到他所恨的人,或他所爱的人遭遇困难,或发生不幸的消息;抑或看到一般困难或不幸的社会现实,都能唤醒他潜意识中的优越感,使他觉得他比所恨的人,或所爱的人,甚至其它一切的人幸运,于是释放出了潜意识中的无理性喜悦,这种优越感和喜悦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我们所谓的幸灾乐祸。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要排除幸灾乐祸的心理,必需要发扬人性上的恻隐之心,对别人的不幸要多加同情、关怀、和帮助,这不但可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德。古时以色列人遭难,亚扪人、推罗人袖手旁观,并说:「阿哈」。上帝便大大惩治他们(结廿五1~7,廿六1~6),因为他们居心残忍,且无怜悯的心肠。
这一段训词,尤以在今日这笑贫不笑娼的时代,更是暮鼓晨钟,值得当代人深省。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穷人,首先是得罪上帝,最终将会受上帝罚。
十七6
本节经文有助于解决「代沟」的问题。年轻的需要年长的,父母也以子孙为荣。
子孙 希伯来文以「儿女的儿女」来表示。
老人 原文是男性,通常用来包含男女两性的老人家。
一个快乐家庭就是能够敬老尊贤,甚至进一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行下效。蔚成风气。
十七7
本节经文原文两句押韵,音节铿锵,耐人寻味。
美言 指美丽文雅的言词。出口成章,充满了诗韵或丰富的词藻。
本不相宜 虽然人人爱听美丽的话语,但若出之于\cs9愚顽人的口,就不太适当。华而不实的词藻,或有句无篇的文章,都是自古文学家所诟病的,所谓花言巧语,就是指铺张文饰而无补实际的言语,这种雕虫小技,壮夫薄而不为也。
绝大部分容器的质量,显示其内容;比如香水决不用罐头罐子装,狗嘴里长不出象牙,愚蠢人说的话也不能登大雅之堂,因为胸无点墨,腹笥空空也。相同地,我们期待作领袖的,为民表率,一言九鼎,决不可任意说谎话。
十七8
本节经文的翻译不太统一,虽然原文保存得非常完整。
宝玉(eben h]e{n) 可以指「符」或美丽的珠宝。
贿赂(so{h]ad) 可以指「礼物」或贿赂。
馈送的人(ba{la{w) 可以指馈送者或「接受者」。
下一句的主词未定,不确知动作者为何人,所以可能的翻译为:「礼物在接受者的眼中,有如珠宝;无论怎么翻转,都非常好看」;或「贿赂在馈送的人眼中,当作符」。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有人视贿赂为万能,以为一切图谋都可奏效」。
智慧师饱经人世沧桑,承认贿赂大行其道,对很多人有吸引力。这就是为何古时候贿赂猖獗,虽然明为律法所禁止(参阅十五27的注释)。但此处作者并未加以道德性的审判,只是说明它无往不利的用途罢了。可能其中的暗示更为重要:一个贿赂公行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那容许自己被收买的人,比行贿的人更为有罪。贿赂在廿三节与廿八21里确切地被定罪。
4 相处之道 十七9~14
这一段经文是专门讨论人际关系的箴言,脉络分明,条理也很清楚。
十七9
本节乃教导敦亲睦邻的方法,凡人皆有过,基本上,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因此看到对方有过失,要规过劝善,设法挽回,如此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五20)。这种「隐恶」的作法,并非姑息养奸,而是导致真正的悔改,从而获得友\cs9爱。
遮掩 意谓包容隐藏,「大人不记小人过」也。诗人说:「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卅二1)。
寻求 原文是「获得」的意思。
屡次挑错 原意为「老调重弹」,絮絮不休的意思。这是一天到晚算旧帐,提醒对方的缺点如何如何,怪不得连「亲密战友」都会疏远了。
为人掩过的,受人爱戴;屡念旧恶的,众叛亲离。
十七10
箴言书内经常提到责打孩童和愚昧人的说法(十13,十三24,十九25、29,廿二15,廿三13~14,廿九15)显明那时代的教育方式,强调「不打不成才,杖头出佳儿」。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是这个道理。廿六3则显然指杖打愚昧或不听话的仆人(参考路十二45~48)。
聪明人和愚昧人的不同,在于分别的敏感性。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同,更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态度。聪明人一点就破,愚昧人愚顽成性,对一切改正的努力深闭固拒,甚至一百次鞭打下来,还不悔改(廿七22)。
十七11
恶人只寻背叛 古卷有作背叛的人只求作恶。背叛指那些「反骨的人」,轻易被挑拨,就铤而走险,直到残忍的使者,奉差来攻击他的时候,更使暴乱升级,结局就越发不可收拾了。
使者 指像扫罗差遣出去逮捕大的人(撒上十九14;比较王下六32),故此乃指政府的差役,如中国古时的「钦差大臣」,携带圣旨去逮捕钦犯乱党,明正典刑。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邪恶人专作坏事,死亡将如残酷的使者临到他」,是引伸的意义。
十七12
这句话语带幽默,但却不脱严肃的口气。在古东方版本没有提到母熊丢崽子,然而旧约中却三番四次提到母熊,象征凶险(撒下十七8;何十三8;王下二23~25)。
在东方若有母熊\cs8的幼子被猎人抓到或杀了,被认为是非常危险的局面。母熊会兽性大发,攻击任何牠看到的人,以为是抢其幼子的罪魁祸首。因此,无论是受伤的熊子或熊母,都是猎人及旅客避之惟恐不及的。在这种状况之下的母熊行为,是情有可原的,但愚昧人正作傻事的疯狂程度,不在母熊之下。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宁愿遇见失掉幼子的母熊,不愿逢正在发狂的愚人」。
十七13
本节经文又称为「相反的黄金律」(对照太七12),特别指出「因果律」的关系,对作恶的人,尤具警惕的作用。那些以怨报德的人,在他的家中培养一种恩将仇报的风气,冤冤相报的结果,灾难就不离家门了。好像旧约的拿八,便是典型的愚妄人,他对大恩将仇报,以恶报善,结果被上帝击打而死(撒上廿五21、38)。
十七14
古语说:「涓涓不息,将成江河」(Every riverstarts with only a tricle),此中西谚语正好说明上一句的意思。当然所谓防微杜渐,可由水势引伸到人情事故,分争的起头,可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但若不加疏导,小事变大,便如水决堤,沛然不可或止,至终泛滥成灾。由上一句的简短、逼真、头韵及脚韵看来,暗示这是一句流行的口语。
如水放开 指浇灌花园的水沟渠道(参看十一25;赛五十八11)。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争论的开端,如水之破堤;在激辩之前,应极加制止」。这项原则提供现代个人布道法很好的参考,从来没有人因争辩服输,而归依信仰。在火气当头的辩论,愈演愈烈,终至唇焦舌敝,面红耳赤,甚或怒目相向,徒伤感情。古人说:「调养怒中气,谨慎顺口言」,也是止息争吵的方法。
十七9~14
人际之间的关系,最为微妙复杂,稍一不慎,有时相交多年的朋友,可能因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件事情,而割席绝交,反脸成仇。人与人相处,得饶人处且饶人,应罪己时当罪己。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化干戈为玉帛,消戾气为祥和。在人际关系上,虽然上帝替其子民订下清楚的律例规范,但上帝本身无比的慈爱与宽容,却往往发挥更大的救赎力量,在上帝与人、人与人之间缔造和好的关系。
十七15
耶和华所憎恶的,又多一项,就是:是非不明、善恶颠倒、指鹿为马(赛五20)。
本节经文的背景是法庭的正式公义原则。法官如果平白地放走一个坏人,而不处罚他的话,就是大逆不道。反之,法官如果冤枉好人,入人于罪,也是同样大逆不道。两者都是不公的严厉形式。如此违害公义、侵犯人权,为上主所深恶痛绝,无论其动机是贿赂或草菅人命(参看出廿三7~8)。
十七16
此处显然透露古时的智慧师「富贵不能淫」的高风亮节,另外亦显示当时学生「自行束修以上」的风气,但却难免碰到那些「朽木不可雕」的笨学生。可见金钱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
学生不仅要具备学费,同时也要具备可造之才,及孺子可教之心,还要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聪明 原文作「心」,正如前述,应为思想的重地,不应为情感的温,详参十六9的注释。
本节意谓:金银固然可聘请良师,购买书籍;但若没有头脑,仍得不到智慧。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愚昧人有钱毫无用处;他不晓得用钱换取智慧」。似与原意有些出入。
十七17
这两句话是旧约强调友情的伟大价值。大与約拿单生死不渝的友谊(撒上二十章),传誧千古。本节词句不在于朋友与弟兄的对比,而是指真正的朋友时常相亲相爱,并成为患难之交,这样的朋友比血统上的弟兄还要亲。古人诗云:
同气运枝各自荣,些许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那得几时为弟兄?
十七18
箴言书多次提到不要为人击掌作保,显示有许多人因为漫不经心而被毁掉一生(参考六1~5,十一15,二十16等)。这与上一节(17)并无冲突。事实上,经文内涵若轻易不负责任为人作保,并不一定是好朋友,因「保之适足以害之」。有时一个最好的朋友会强迫当事人,自力更生,铁扁挑重担,通过努力工作、勤勉自持和坚决奋斗,来解除自己经济上的难题。
十七19
上一句是流行的「甲—乙,甲—丙」的箴言形式,如:喜爱偷闲的,会喜爱偷眠;喜爱偷线的,会喜爱偷炼。至于文意,非常简明,生活的方式都是自食其果的,喜爱犯规的,实在是自讨苦吃。
下一句的解释,就要大费同章了。
第一种解释:巴勒斯坦风俗,每家门户都异常矮小,大约只有三英尺高,以防止阿拉伯人骑马进入院中,致损坏家物。若高立门户,别人可以排闼直入,乃自招损失。
第二种解释:意指其人高不可攀,令人有「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感觉。家门高立,壁垒森严,意表树立敌意,与外人隔绝;因为门庭若市,才显示其近悦远来,得道多助;故乃劝人痛绝骄傲与野心。
第三种解释:把家门改作「嗓门」,认为语惊四座,旁若无人的人,容易自取其辱。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好争辩的人,实喜爱罪过;高举门户的,必自趋灭亡」。这是采第二种解释。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爱犯罪的人喜欢纷争;爱夸张的人自招祸患」。乃采最后一种解释。又其附注里面说:「爱夸张的人」或译「炫耀财富的人」,如此,则是采取第一种解释。
十七20
心存邪僻\cs8 指「作恶的念头」,或「犯罪的思想」。世人都犯了罪,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而恶由念生:见色起淫心,贪财起盗心,因恨起杀心(参看太五28;约十三15)。这种一念之恶所造成的后果,绝对没有好处,弄得身败名裂,后悔莫及。
下一句又是关于言语的消极功能。中文用舌字所造成的词语,多半是指言语,例如:拙口笨舌\cs8,乃不善说话:七嘴八舌,乃人多口杂;摇唇鼓舌,乃搬弄是非;鼓舌如簧,乃花言巧语;舌敝唇焦,乃竭力申辩;舌剑唇枪,乃争执剧烈;口舌招尤,乃说话惹祸;箝口结舌,即劝人三缄其口,少说废话。由于人性的软弱,偏要多嘴长舌,搬弄是非,就使人陷在祸患的网罗\cs9中。
十七21
生愚昧子的 从上下文意看来,是指母亲。
愚顽人之愚昧成性,祸延父母,使双亲愁苦,心里担忧。自来作父母的都「望子成龙」,不料事与愿违,梦幻成空,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如同以利两个儿子,因犯罪作恶,耶和华说:「那未灭的必使你眼目干瘪,心中忧伤」(撒上二33),亦可参考十1。另外,拿八也是典型的愚昧子和愚顽人(见撒上廿五2~42),有子如此,为父母的定必闷闷不乐。
十七22
这是重复从前所说「心理生」的课题(见六34,十12,十二25,十四30,十五13等)。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古时就已发现。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愉快的心,是良好的治疗;神志忧郁,能使筋骨枯萎」。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喜乐如良药使人健康;忧愁如恶疾致人死亡」。
按中国南朝范缜着神灭论,从「形神相及」与「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之根本命题出发,论证身体与精神之关系,乃「质」与「用」之关系,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与神之关系,正如刀刃与刀刃之锋利的关系相同,「未闻刀亡而刃存,岂容形灭而神在?」此说对后世之无神论,影响甚深;然而就心理生而论,形神互动,好像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没有救药。
十七23
在本节清楚把贿赂与恶行联在一起,参阅第八节的注释。
贿赂 此恶行重大,因其颠倒黑白,扭曲正义,为旧约时代数一数二的大罪,是违反上帝「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上帝同行」(弥六8)的指示,为上帝所不喜悦。介入贿赂的人,也就是恶人。
暗中受贿赂 这是指行贿的手段过程,由暗中隐密之处拿出贿赂品,偷偷地放在法官的手中,以此来影响他的判决。这一句话可以指一名「司法黄牛」由自己的怀中拿出贿赂品,交给法官,或者指法官接受一名讼棍由怀中拿出的东西,两者都是一丘之貉,行贿的人,和受贿的人,都同样有罪。这种贿赂的风气,已大大地损害司法的公正性。
思高圣经学会翻译暗中受贿很传神,说:「恶人在大衣下受贿赂,是为颠倒正义的判词」(参看出廿三8;申廿七25;赛一23)。
现代中文译本则把那名呼之欲出的恶人揪出来,说他是:「腐败的法官接受贿赂;他使正义不得伸张。」
在东方,还有其它地方,贿赂非常普遍。政府的官员、法官、亲王、总督都期待那些拜托他们说项的人能够送礼。中国的官署相传:「衙(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虽然事前送钱,上下打点,盼望能颠倒审判,但也有一些尊贵的统治者和清廉的法官,如包拯、寇准等人,守正不阿,拒绝接受贿赂。元曲灰阑记:「我这衙门里问事,真个官清法正,件件依条律的,还有哪个清官,清如我老爷的?」(比较撒上十二3撒母耳的告白)。
十七24
智慧的分别可由人的视野看出来,前者目光如炬,目标确定,而后者目光如豆,渺茫无际。明哲人的目标是智能,他的眼睛也未离此目标,无论有甚么诱惑或干扰。愚昧人左顾右盼,见异思迁,像那手扶犁头向后看的人;如果他能专注目标,凝视田野另一端的某种标志,犁路就会正直而不会偏歪了。虽然所花的工夫一样,但是差之毫厘,所得的结果也谬以千里。
十七25
本节与廿一节的涵意非常相似。
愁烦 即为十二16的「恼怒」或廿一19的「争吵使气」。可见愚昧子与父母的关系非常紧张,不但使他们忧苦,也使他们气急败坏,剑拔弩张。
值得注意的是,父亲与母亲的重担显然不同。父亲以严正教子,有子愚昧,不听管教,因而恼怒生气;母亲以慈爱待子,生子不肖,只有以泪洗面,心中悲伤。可见没有人是个孤岛,子女的行为也会影响父母。
十七26
希伯来文圣经本节的开端有「同时」的字眼,正如廿八节开头有「甚至」一样,彷佛这句话是跟在一句相似的箴言之后。若然,那就放在十五节或十八5之后,最为相宜。
义人 指「无辜」的品性。
君子 指领导阶层的官阶,如十七7的「君王」。
责打 指鞭挞,为法律刑罚的一种,古文叫「鞭笞」(其它还有杖责、充军、放逐等,参考成语「笞杖徙流」)。
本节经文似乎在抗议那些不公的刑罚。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惩罚无辜不宜;责打善人不义」。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科罚无辜,已属不当;杖责君子,更属不义」。
当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如是无辜的话,则颠倒纲常,是非不明,以下犯上,就很不合理。法国大革命的暴民,及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红兵,都可为此箴言作历史性的脚注。从申一16以下,到彼前二14的有司,也都要记取这段教训。
十七27~28
世界上最可节省的东西,应该是言语,这也是最佳的经济。其要点如下:
(一)沉默寡言代表有知识;
(二)抑制言语代表头脑冷静;
(三)沉默不言的愚昧人会让人误以他为聪明。事实上,一个愚昧人若三缄其口,他已不再是愚昧,似乎已经学乖了。
反过来,多言多语,难免有过;言多必失,可能推翻了沉默寡言的一切好处,成为以上三点的相反效果。参看十19,十一12,十三3有关智慧人的自制、节省话语的经验。
廿八节一开始有「甚至」的字眼,此连接词使廿七、廿八节的文义可以衔接在一起。这句话很像今日流行的西谚语:「宁可保持缄默,被以为是傻子,胜过开口露底,无所遁形。」因此除非言之有物,否则最好避免开口。有些人开口只是为听自己的声音。其它的人很少注意他的说话,因他言之无物,却「语不惊人死不休」,徒惹人厌。反之,愚昧人的静默不言,不会显露其愚昧,静默远胜过愚蠢地絮絮不休。
我们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说话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假如我们做错了一件事,也许还可以设法补救,但是说错了话,却无法再收回来重说。美国的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我常常因为说了话而后悔,却从来没有因为保持了沉默而后悔过」。意大利有句谚语:「沉默是金,雄辩是银」,表明沉默不语比雄辩滔滔更贵重,所以我们「处世要戒多言,言多必失」(见附录四:朱子家训)。
中国谷城地方,据说从前立有一个石人,叫做「摩兜坚」,乃是古之慎言人。陆游诗云:「石不能言最可人」。明代名臣宋濂曾作「摩兜坚箴」:「摩兜坚,慎勿言。人各有心,山高水深,言出诸口,祸随其后,惟口之则,守之以默」。
十六33~十七28
本段经文强调上帝主宰人的一生及结局。祂控制人的生活、动作、存留,又肯定正直人会导致较好的日子过,而邪恶人会以悲剧了结余生。这项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人──包括仆人、父母、儿女、孙儿女和王子等,这也是中国人强调的「伦常哲学」。社会的安宁,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发展,政治的推广,都建立在伦常道德上。古人在丰衣足食之后,饱暖思淫欲,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见孟子滕文公篇),如此人人循规蹈矩,才能过安和乐利的生活。──《中文圣经注释》
箴言第十七章
箴 17:1 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干饼,大家相安。
箴 17:2 仆人办事聪明,必管辖贻羞之子,又在众子中同分产业。
箴 17:3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
箴 17:4 行恶的,留心听奸诈之言;说谎的,侧耳听邪恶之语。
箴 17:5 戏笑穷人的,是辱没造他的主;幸灾乐祸的,必不免受罚。
箴 17:6 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
箴 17:7 愚顽人说美言本不相宜,
箴 17:8 贿赂在馈送的人眼中看为宝玉,随处运动都得顺利。
箴 17:9 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屡次挑错的,离间密友。
箴 17:10 一句责备话深入聪明人的心,强如责打愚昧人一百下。
【箴十七11】「恶人只寻背叛,所以必有严厉的使者奉差攻击他。」
这箴言的背景大概是宫庭。对朝臣的警告是:他们若阴谋背叛王的话,他们无须期望从王得到怜悯。『严厉的使者』是指王的行刑者,或者也许是指死亡(见十六14)。――《每日研经丛书》
箴 17:12 宁可遇见丢崽子的母熊,不可遇见正行愚妄的愚昧人。
箴 17:13 以恶报善的,祸患必不离他的家。
箴 17:14 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所以,在争闹之先必当止息争竞。
箴 17:15 定恶人为义的,定义人为恶的,这都为耶和华所憎恶。
箴 17:16 愚昧人既无聪明,为何手拿价银买智慧呢?
箴 17:17 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
箴 17:18 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乃是无知的人。
箴 17:19 喜爱争竞的,是喜爱过犯;高立家门的,乃自取败坏。
箴 17:20 心存邪僻的,寻不好处;舌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
箴 17:21 生愚昧子的,必自愁苦;愚顽人的父毫无喜乐。
箴 17:22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箴 17:23 恶人暗中受贿赂,为要颠倒判断。
箴 17:24 明哲人眼前有智慧;愚昧人眼望地极。
箴 17:25 愚昧子使父亲愁烦,使母亲忧苦。
箴 17:26 刑罚义人为不善;责打君子为不义。
箴 17:27 寡少言语的,有知识;性情温良的,有聪明。
箴 17:28 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