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玛拉基书导论查经资料

玛拉基书导论-《丁道尔圣经注释》

玛拉基书相关章:

玛拉基书导论

  大部分先知在说预言时,都身处于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然而玛拉基和他同时代的人,却生于风平浪静的等候时期,似乎神已经忘记祂的子民,任凭他们在小小的犹大省,忍受贫穷与外国势力的欺压。哈该与撒迦利亚曾暗示,所罗巴伯和约书亚是神为新时代所拣选的人,然而他们已经过世。尽管圣殿已经完成,可是没有重大的事件发生,可显示神的同在已回来,要以荣耀充满它;以西结所指的事并没有发生(结四十三 4 )。神迹的时代已随以利亚和以利沙成为过去。宗教仪式仍然周而复始,却缺乏热忱。列祖的神在哪里?事奉祂与否真有那么重要吗?一代一代凋零,都未得着应许(参∶来十一 13 ),许多人失去了信心。

  人类历史有许多段等候时期,每个人的生命中也是如此,而玛拉基的预言正是针对这种状况。他让我们看出,这类时刻的压力与引诱∶信心在不知不觉中耗损殆尽,成为怀疑的心态,因为与永生神失去了联系。更重要的是,他指出归回于神、维持真实信心之路;因神不改变(玛三 6 ),祂要人转向祂(三 7 ),并且永不忘记那些回应的人(三 16 )。

Ⅰ 先知

  玛拉基是谁,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可以译为“我的使者”,或“我的天使”,如撒迦利亚书一 9 、 11 等;不过第二个意思在本处可不予理会。所以,玛拉基可能是笔名,或是一本匿名书编辑的称呼,从三章 1 节随手拈来。不过先知并没有将自己与那位要来的使者认同,由此观之,这个理论不尽让人信服。再说,既然该句其余部分为第三人称,意思应为∶“耶和华的话……藉祂的使者说”,七十士译本的译者便如此修改,将这个字视为一般名词。不过,这个事实反倒使 MT 显得更合乎原文。

  虽然玛拉基( Malachi )之名在旧约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却有类似用 i 结尾的名字,如伊特尼( Ethni ,“我的礼物”,代上六 41 ),比利( Beeri ,“我的井”,创二十六 34 ;何一 1 )。有时候,一个名字的两种形式若以 i 结尾,必须加上 'jah' ,如∶王下十八 2 的亚比( Abi )“我父”,在代下二十九 1 则成为亚比雅( Abijah )“耶和华是我的父”。不过伊特尼和比利却没有这类加长形式。因此我们无法确定,玛拉基是否为“雅是我的使者”之缩简形式;有些注释家指出,这种名字的意思并不恰当 291 。

  现代学者多半不认为玛拉基是名字,理由如下∶ (1) 旧约其他地方找不到这个名字(但约拿和哈巴谷也找不到); (2) 缺乏对他准确的描述,如,“某人的儿子”,或“先知”(但俄巴底亚也是如此); (3) 撒迦利亚书九 1 ,十二 1 ∶“耶和华话语的神谕”,一般解释为匿名的记号。但如果按照本注释的理论,撒迦利亚书后六章真是他所写之书的一部分,而非匿名者所写,这个论点也不成立。

  他尔根的证据显示,亚兰文译者认为,玛拉基是文士以斯拉的别名或头衔;耶柔米和拉比拉实( Rabbi Rashi, 1040 ~ 1105 )接受这观点。加尔文认为玛拉基是以斯拉的姓 292 。玛拉基即以斯拉的说法并没有证据,不过传统强烈认为玛拉基是个人的名字;反对的理论既然不充分,接受玛拉基是先知的名字应当是合理的 293 。

  虽然编辑没有指出玛拉基的日期,不过从内证可以推测出大致的预言时间。一章 8 节提到省长(希伯来文 peh]a^ ),可见是被掳归回时期;哈该书一 1 用此字指所罗巴伯,尼希米记五 14 用它指尼希米的官阶;这个名词只限用于被掳归回时期。书中没有提到圣殿的重建,而敬拜已经堕落至例行公事,显示距重建已经有相当时间。社会状况令人想起以斯拉、尼希米时期的光景。当时人民不甘愿为圣殿出基金(玛三 8 ;参∶尼十 32 ~ 39 ,十三 10 );穷人与弱者被剥削(玛三 5 ;参∶尼五 1 ~ 5 );最大的特点,则是与非犹太人联姻,威胁到圣约信仰的延续(玛二 10 、 11 ;参∶拉九 1 、 2 ;尼十三 1 ~ 3 、 23 及下)。这些类似的证据相当充足,所以学者一致认为玛拉基与以斯拉、尼希米大约属同一时期。

  要进一步定准玛拉基的日期,则意见出现分歧;以斯拉抵达耶路撒冷的时间,和他与尼希米的关系,都是引起困难的因素。玛拉基书没有提到新近的立法,如以斯拉和尼希米所制定的(拉十 3 ;尼十三 13 、 23 ~ 27 ),显示玛拉基可能在他们之前。如果以斯拉于主前四五八年来到耶路撒冷,玛拉基也许比他再早十年。这就可以解释以斯拉那天为何还没有讲道,大家都已悔改、禁食(拉九 1 ~十 5 ),否则这种反应未免太令人讶异。玛拉基的话已经敲醒大众的良知。有些人认为以斯拉是在尼希米之后来到,因此他们将玛拉基书的日期订在晚一些,约在四四五年之前,或在尼希米两次到来之间,亦即,主前四三三年之后。准确的日期无法得知。

291 如 W. Neil IDB, III, p. 229 ,他称这种名字为“不可能的观念”。

292 J. Calvin, Twelve Minor Prophets,V (Edinburgh,1849), p. 459.

293 这是 Chary 的结论( 223 、 233 页),他提到 A. van Hoonacker, H. Junker 和 A.Deissler ,说他们的看法相同。

Ⅱ 他的书

  这卷书的合一性没有可疑之处,因为一些特色贯穿全书,最明显的是辩论方式,每一个大段落的起头皆用此笔法。这并不是新方式。有些人认为阿摩司书五 18 ~ 20 就曾使用;弥迦书二 6 ~ 11 也有此踪影,先知引用了对手的话;耶利米经常提到他和当代人之间的对话(耶二 23 ~ 25 、 29 及下、 35 及下,八 8 、 9 )。以赛亚书四十 27 、 28 ,和以西结书十二 21 ~ 28 也都是如此 294 。玛拉基洞悉他周围人士的想法和感觉,就像他的前辈一样。他所列举反对者的言论,很可能他们并未说出口。诸如“你在何事上爱我们?”(一 2 )“我们如何才是转向呢?”(三 7 )“事奉神是徒然的”(三 14 ),这类话极少会在辩论中公然宣讲。玛拉基看出百姓的态度,把他们的思想付诸言语,以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才用他从耶和华领受的话出击。

  玛拉基不是偶然使用这方法,乃是经常用,而且有系统地用。他先记录一句正面的话,再针对听众的反应予以抗辩;有时他们再提出问题(如一 7 ),然后他才责备或应许。玛拉基书的句子简短、直接,是口语的标志,因此虽然可能经过编辑的编排,但给人的印象仍是先知亲口说的话。

  玛拉基书和撒迦利亚书不一样,其中没有运用特殊的文学结构来表达含义。他所谈的题目看来是随手拈来的,不过仍有合逻辑的进展∶从拣选与蒙恩宠(一 2 ~ 5 ),到不可避免的审判(三 13 ~四 3 )。最后三节是旧约很合适的结尾,引进新约的盼望;然而许多人认为,这是在玛拉基之后才加进本书的。在先知书收集成册、编辑完成之前,没有一个人会知道将以玛拉基书结尾;何况,七十士译本对这几节的安排也不同,顺序为 5 、 6 、 4 节。可是,如果这几节是后来加上去的附录,却也很能配合全书的精简笔法和劝勉口吻。因此这未尝不可能出自玛拉基之手。七十士译本不同的顺序,最可能的理由是∶有人试图以威胁性较弱的话来结束本书;并非原文的顺序有问题。

  对摩西的律法(四 4 )和以利亚(四 5 、 6 )的强调,总结了历世历代以来神仆人所代表的事。当律法与先知书被收集成为一卷圣书,这对孪生材料便一同望向那终极目标的成就──它们便是为这缘故而赐给人类的。

  有人质疑二章 11 ~ 13a 节、三章 1b 节是后来加入的经文;摩法特在他的翻译中,用双括号将这两小段分别出来,以示他认为这是编辑或后人加入的。还有人将一章 11 ~ 14 节的部分或全部也视为插入的经文,因其中教导普世论,而全书其他部分都专注于一个地方(如二 11 ) 295 。不过,这几节并未教导普世论,也未与玛拉基的信息冲突(见这几节的注释)。至于其他疑似后人插入的经文,证据太弱,主观的意见太强,所以最好接受我们译本现有的经文。

  有两节经文(二 15 、 16 )似乎有早期润饰的痕迹──在翻译本之前──要使文意更畅顺(参注释 )。除此以外,希伯来经文似乎保存得很好。德国学者曾尝试将玛拉基书译为诗体,认为原来的神谕是以诗体写成,应当可以研究出诗体的原文 296 。不过所有英译本,包括摩法特与 NEB 在内,都将全书译为散文,以配合希伯来经文。

  昆兰抄本中对希伯来经文没有提供直接的亮光。七十士译本大致而言非常接近希伯来经文,当希腊文有合适的字时,甚至完全直译,因此便支持希伯来经文;而古拉丁译本和七十士译本有差异时,它则更接近希伯来经文。

294 C . Westermann, BasicForms of Prophetic Speech (Lutterworth, 1967), p. 201 ,包括有一段谈“争论”。

295 K. Elliger ( ATD , p. 189 )与 F. Horst ( HAT , p. 261 )认为, 11 ~ 14 节为其他人所写; Chary 只对第 14 节质疑( 226 页)。

296 如 K. Elliger, ATD, p. 189; F.Horst, HAT, pp. 264 ~ 274; H. Frey, BAT, pp. 140 ~ 180.

Ⅲ 他的信息

  轻视玛拉基、小看他的信息,已经成为惯例;他们说,富创意的预言时期已过,他不过像一位文士,或诡辩家,而不像先知;他只注意礼仪的细节,和律法的字面要求。相形之下,阿摩司、以赛亚、耶利米则属于第一流的先知 297 。这种判断的尺度并没有准则,而将先知互相比较究竟是否有意义,也值得怀疑。不错,玛拉基属于先知时代的末期,但每位先知在自己的历史舞台上,都有特定的角色;重要的是去看他如何尽上他的使命,并且从中学习、思考,将信息应用在这个时代,而不是为先知列排行榜。方柯( R. W. Funk )说得好∶“神的话就像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不是让人拿来品头论足的。” 298

  玛拉基的教训有一个基础,即约的观念。全书一开始谈的题目,便为神对以色列的爱(一 2 ~ 5 ),而结束时则呼召百姓,要尽上约的义务,正如律法所记(四 4 );由此可明显看出。那位主动立约的耶和华──约建立在祂的可靠性上──是本书的主要人物和发言人。总共五十五节中,四十七节是以第一人称发言,为耶和华向以色列说的话(只有一 1 ,二 11 ~ 15 、 17 ,三 16 例外)。第一人称的用法,生动表达出神和百姓的面对面抗争,这在先知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因着约的关系,耶和华称自己为父,意即以色列是祂的儿子(一 6 ,三 17 ;参二 10 )。祂的期望是以一切美物来祝福祂的儿子(三 10 ~ 12 )。祂希望他们真正满足,并能像二章 5 ~ 7 节理想祭司的样式,每天接受祂所赐的生命与平安,因着蒙恩归祂的事实心存敬畏,并将自己所享受的美物分享给他人。如果以色列要得着约中所说美好的命运,就必须与耶和华有活泼的关系。

  雅各最根本的罪,就在破坏这种关系。玛拉基有两次明白指出,罪就是违背神的约∶祭司废弃了利未之约(二 8 ),百姓则背弃了列祖之约(二 10 )。神向他们彰显亲密的爱,但祭司与百姓不但没有热心回报,反倒冷漠无情,厌烦敬拜(一 13 ),吝于给予(三 8 )。总而言之,他们藐视耶和华(一 6 ),起誓不履行,又抢夺祂的分(一 14 ,三 8 )。他们既不爱神,也不爱邻舍。与神的关系破裂,必导致社会上人际关系的破裂;与外族通婚、离婚,成为玛拉基所引不忠的例证。反对与外族通婚的理由不在种族,而在宗教。周围列邦敬拜“外邦神”(二 11 ),按照事实,与他们结亲便是对自己立约之神不忠(二 10 )。同样,离婚也为神憎恶,因为是约的破裂。玛拉基形容婚姻是视幼年之妻为终生伴侣(二 14 ),因此便见证家庭生活的重要性,一夫一妻终生相属,是这种生活的基础。妻子的价值在于她的性格,而非外貌的吸引力。养育子女是共同的责任(二 15 ),孩子也当孝敬父母(出二十 12 )。因此,家庭生活成为爱与忠诚的写照,让人能体会神的约;而相反的,离婚则成了信仰破产、关系损坏的样板。

  玛拉基唯恐人滥用神是父的观念,因此又列出神是主、是王的权柄(一 6 、 14 )。这样的组合,一方面避免过分熟悉的放肆,另一方面又避免过度隶属的屈从。审判的观念意在警告每个人,不要依赖错误的自信,以为必定得救,而要预备面对试炼的火,甚至忠诚之人也不可免(三 3 )。祂的干预会令万国来敬拜祂(一 11 );祂将来到自己的殿中(三 1 ),在祂面前必有开路先锋;祂有两件事要做∶炼净与审判(三 2 ~ 5 )。最后,凡反抗炼净过程的,都要被焚烧(四 1 )。玛拉基写末日的展望并不像在遥远的未来,似乎是随时会临到的事,因此能激起悔改的心,带来生活上的更新,以预备迎见“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四 5 )。

  玛拉基没有讲论列国受审判。他只注意让以色列保持活泼的信心;列国不在他的训示范围(一 1 )。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广大的世界漠不关心。他知道耶和华的王权超越以色列(一 5 ),万国都要来见证耶和华的作为,承认祂的名,敬畏祂(一 14 ,三 12 )。他们还会向祂献上洁净的供物,超过利未人所献,因他们没有献过那么好的(见一 11 的注释 )。但目前他的负担是激励以色列人,要他们向约尽忠,否则历史的高潮将是毁灭,而不是祝福。

  玛拉基并没有教导靠善行得救,从他对“事奉神为徒然”(三 14 )的抗辩中,便可看出。未被审判的人并不是因为配得恩宠,而是因为他们“敬畏耶和华,思念祂名”(三 16 )。有人认为,本书“非常强调教条与宗教仪式,……因此玛拉基根本上只是后来犹太主义的先驱” 299 ,如果这段话是指,玛拉基只重视律法的字义,而不注重那当守住的精神,便是极大的误解。玛拉基绝对不是死守律法的人,他直探律法与先知书的核心。他所提出的惟一伟大恳求,就是要百姓与永生神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神要人“与祂同行”(参二 6 )。

  玛拉基在伦理方面的争论激烈而可贵,时间虽然流转,其锋锐仍未消。他的教训,无论是正面的、反面的,对于挂名、马虎的基督徒仍然一针见血,正如当年对犹太教徒一样。若有人轻视本书,岂不是因为“人好像过滤器,滤过神的话,又好像仲裁者,判断这话语的意思;他自然会滤去他不想听的,只听见他心中爱听的话” 300 ?

297 见如 W. Neil, IDB, III, p. 231; R. C.Dentan, IB, VI, p. 1120.

298 R. W. Funk, Language, Hermeneuticsand Word of God (Harper and Row, 1966), p. 11.

299 C . Kuhl, The Prophets of Israel. R.J. Ehrlich 与 J. P. Smith 合译( Oliver & Boyd, 1960 ), p. 169.

300 R. W. Funk ,前书, 11 页。

玛拉基书大纲

Ⅰ 标题(一 1 )

Ⅱ 蒙恩的子民(一 2 ~ 5 )

Ⅲ 蒙恩的祭司(一 6 ~二 9 )

 A 控诉(一 6 ~ 14 )

 B 审判(二 1 ~ 9 )

Ⅳ 家庭生活的重要(二 10 ~ 16 )

Ⅴ 耶和华将在公义中临到(二 17 ~三 5 )

Ⅵ 耶和华渴望祝福(三 6 ~ 12 )

Ⅶ 神的审判将成定局(三 13 ~四 3 )(希伯来经文三 13 ~ 21 )

Ⅷ 最后的劝勉(四 4 ~ 6 )(希伯来经文三 22 ~ 24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2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注释   圣经   导论   书简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独特   地位   唐纳   先知   耶和华   以色列   祭司   本书   导论   的人   译本   使者   旧约   约翰   百姓   圣经   耶路撒冷   他们的   这是   雅各   利亚   希伯来   波斯   点此   是在   经文   摩西   节下   注释   第二章   关系   第三章   福音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