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亚书第14章查经资料
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C 3 耶路撒冷的大灾难(十四 1 ~ 15 )
现在,“战争与胜利”的主题来到最后的阶段。本章一开始,耶路撒冷打了败仗,财物被夺,尊荣尽失,任由征服者奸杀掳掠,为所欲为。既然仇敌为“列国”,圣城这一次失败,可能因当时已成立全球性政府,列邦联合起来反对神。征服者因夺得的财物欢腾,把一半的人口留在城中,另一半掳去。留下来的受苦更深,但最后却能见到耶和华的干预。人类的舞台已近尾声。地震大概是因耶路撒冷当地与四围的地形发生变化,因为这城将高起,统管全地,四周的丘陵都将变为平地( 10 节)。昼与夜的运转,和四季的变换都将消失。神自己将在耶路撒冷作王。祂的仇敌都将交出财宝,必会经历瘟疫、惊恐与死亡。这里没有展望他们会转而归主。
这一段的交错结构美妙地表达出反败为胜的戏剧化转变。第 1 ~ 6 节从耶路撒冷打败开始写。“耶和华的日子……黑暗没有光明”(摩五 18 )。但是,虽然恐怖事件在城中不断发生,日子却在朝惟有耶和华知道的那日前进( 7 节)。转捩点即在此。从那日之后,耶路撒冷变成生命与亮光的泉源。耶和华会将祂的全球政府设在那里。开头时,耶路撒冷遭抢掠;到最后,万国都将财物送到神的国中。开头时,神的子民受苦;到最后,祂的仇敌受苦、死亡。在耶和华里面的合一,才是惟一能持久的合一。祂的王权无与伦比,凡是反对祂的,必然败落。
这段经文也有些地方不太明确, RSV 并不一定是最佳的读法。
1. 看哪,耶和华的日子临近 。希伯来文更准确的译法为∶“为耶和华的一个日子将临到”,这个写法颇不寻常,所以更引人注意;而且它强调的是耶和华,而不是“临近”。此处意味着威胁,而非应许(参∶珥一 15 )。从前众先知曾教导,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的陷落是神的作为;现在,“那日”的第一个阶段,则为这城的彻底战败(参∶启十一 3 、 7 ~ 10 )。神的子民或许认为他们应当得到祂的恩宠,但其实他们从来不配得。审判从他们起首(耶二十五 29 ;结九 6 ;彼前四 17 )。战败之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物被敌军搜刮。这里的第二人称∶ 你的,在你中间 ,更显明耶路撒冷要亲自承受这一切。
2. 在强调耶路撒冷的战败后,先知才揭示这场冲突的范围。 万国 竟会聚集,来与一个城争战,简直几近荒谬。财物的利益必定少得不用计算,而攻击的人数也使防御显为不可能。惟一的解释是∶这是一场主义之争,要除去不合作者,就是组成国际世界秩序的障碍。因为兵力极其悬殊,所以极易取胜;接下来则为抢夺与强暴,然后半数的居民被掳走。从十三章 8 节看来,如果这件事发生得较早,如今城中只留下原有居民的六分之一了。
3. 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 。介系词“反对”( against ,希伯来文 b# )有点模棱两可;因为通常这字是用作“在内”,它可以指耶和华是在敌军之中,与以色列作战。另一方面,这字既与动词“争战”相连,通常便指“反对”。第 14 节也出现这结构,从文意看来,犹大是在耶路撒冷里面争战,而不是与它作战。早期教父,如区利罗( Cyril )、狄奥多勒( Theodoret )和优西比乌( Eusebius ),将这一节解作耶和华与耶路撒冷作战;但大多数现代注释家都认为,祂是站在以色列这边,与列国争战。主张此处与第 14 节的结构应当相同的理论,论据并不充分。文意才最重要。世界联军不需要耶和华的同在,也必定可以攻下这城。因此通用的现代译文很可能是正确的。耶和华为祂的子民争战, 好像祂在争战之日作战一样 。这个类比提醒我们,这里是末日启示的图示文体。这种争战之日最佳的例证,便是过红海,当时以色列人全然无助,只能望着耶和华为他们争战;他们静静站在那里,“看耶和华……的救恩”(出十四 13 、 14 )。他们不需要争战,耶和华也没有真的挥动武器。
4. 这里充满末日启示的色彩。耶和华降临,不在锡安山,因为仇敌占据了那里;祂降在 橄榄山 ,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这个名字 280 。以西结称它为“城东的那座山”(结十一 23 ),事实上它是座山脊,有两哩半长,南北走向,在耶路撒冷东边,中间有很深的汲沦溪谷相隔。它比圣殿的山更高,所以完全挡住东边的视野;若要从城中逃跑,因山坡险峻,也很不方便。这道山脊裂开, 成为极大的谷 ,便将障碍除去,同时戏剧化地证明∶耶和华已带着能力临到。当耶稣说挪开“这座山”时(可十一 23 ),祂可能是想到这一节经文 281 。耶稣自橄榄山升天,而天使对祂回来的应许(徒一 11 ),让人注意到这一节的预言,并暗示可能将按字面实现。
5. 这一节有不清楚之处,造成了解上的困难。传统的马索拉经文将第一个动词读为“你们要逃跑”( AV 、 RV ),而亚兰文与希腊文译本将同样的子音读为“将被阻止”( RSV 、 JB 、 NEB )。难上加难的是∶这动词在本节后面还重复两次。马索拉经文每一次都读为“你们要逃跑”;希腊文译本每一次都读为“将被阻止”,而亚兰文译本头一处作“将被阻止”,后两处作“你们要逃跑”。以上最后一种文意最顺,为 RSV 采纳∶ 我山的谷将被阻止 282 。“我的山”可能指锡安山与橄榄山,如此一来,被阻止的谷便是汲沦溪谷;而穿过橄榄山的新溪谷所造成的山, 靠在它边上 ,以致挡住它。然而主张将第一个动词读为“你们要逃跑”的人,以“我的山”指被新溪谷形成的山。不少人提出修改的意见,如威尔浩生∶“欣嫩谷将被挡住” 283 ,邓坦 284 和 JB 采用这翻译。然而欣嫩谷是在城的西边和南边,所以这翻译可能不正确。米其尔 285 辩称,动词“阻挡”总是用在泉源(如∶创二十六 15 、 18 ),这一节也应该一样。此泉源应当指基训,在汲沦溪。基训与希伯来文“我山的谷”开始的字母一样,以致有位文士弄错了经文。但其他注释家没有附从米其尔的。 它的边上 本身就是修改过的;希伯来文读为 Azel ( AV 、 RV ;和合本∶亚萨)。如果这里是指名字,这地方在别处没有提到过。它应该是耶路撒冷东边的一个地方,是这谷东边终结之处。
究竟原文的读法如何,实在无法确定;但大致的意思很清楚。地移动、开出向东之谷,同时也挡住汲沦溪谷,使得从耶路撒冷可有一条平路逃跑。 乌西雅年间的地震 ,阿摩司书根据该日期计算(摩一 1 ),大约发生于主前第八世纪中期。当时一定非常可怕,以致变成传奇故事 286 。阿摩司创先将地震用在末日的意象中(摩六\cs16 11 ,八 8 ,九 1 ~ 5 )。
然后耶和华你的神必临到 。 RSV 依据希腊译本译为“你的神”;希伯来经文为“我的神”;同样,第二个子句中 和他 也是按照译本,希伯来文为“和你”。保持希伯来文比较好,因为虽然 RSV 的文意较顺,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警告,因文士很可能会用这方法来使经文合理化。先知书中有很多例子,是由第三人称突然变成第二人称(参二 8 )。先知所见到的事好像发生在他眼前一般生动,因此会将形容语一变而为祈祷,恳求异象的应验。当耶和华神与祂的 圣者 ──即祂天上的随从(诗八十九 5 、 7 )──同来时,历史就达到了目的。
6. 这一节的意思不确定。希伯来文开头为∶“在那日将没有光”。最后两个字可以意为“璨烂的(星)凝滞”,即,失去亮光。 RSV 、 JB 、 NEB 都采用早期的某个译本,表达一切极端的温度都将终止。无论真正的读法为何,都是指宇宙将有变化。
7. 时间将不再用日子计算,因为夜晚永不来临。“那日”将成为连续不断之日(赛六十 19 、 20 ;启二十一 25 ,二十二 5 ),它的光不再倚赖日、月或众星。这一节与希伯来经文的第 6 节并不冲突,可把那里的“光”解释为日光。
8. 耶路撒冷有充分水源的梦想,如今成真。基训泉水形成“缓流”的西罗亚河(赛八 6 ),但这水从来不够供应城里的需要;今后不靠雨季的河流将在耶路撒冷中出现,不断朝东、朝西流,直到死海和地中海。以西结的河从圣殿流出,只向东流(结四十七 1 ~ 12 )。以西结把丰肥的结果大大形容一番,但撒迦利亚只让读者想像,川流不断的河水会让干燥的石地产生何等大的改变。
耶稣曾应许将有“活水”(约七 38 ),他所指的经文或许主要是这一节 287 。
9. 历代以来,以色列人总是唱“耶和华作王”(诗九十三,九十七,九十九),但不过是信心的宣告而已。一旦到了“那日”,祂必将成为全地的王。这一类宣言,让人明白为何耶稣一出来讲道会带来震撼;因祂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可一 15 )。 耶和华将为独一 ,表面看来是多余的信息,因为犹太人在 示玛 ( Shema` )中不断重复∶“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申六 4 )。这里新的因素当为∶每个人都将承认,祂是独一的神。 祂的名是独一的 。神的名耶和华(译注∶或译为雅崴)表达出祂过去一向如何,未来也将如何(出三 13 ~ 17 )。“耶和华是神,除祂以外再无别神”(申四 35 、 39 );“我是耶和华,在我以外并没有别神”(赛四十五 5 )。独一的名显然不是关乎语言学,而是关乎神学。当所有国家都归附耶和华,他们便会承认,过去对真理的些微亮光,都是来自这位独一的神。
10.
包围耶路撒冷的众山是为要隐藏它、保护它(诗一二五
2
),但现在不再需要这种防御了,所以它们被夷为平地,让圣城凸显在地上,配合
便雅悯门 ,通往便雅悯地,可能在靠近城的东北角(耶三十七 12 、 13 )。 从前的门之处 不知何在,但 角门 既为西界,从前的门可能座落于北墙。 哈楠业楼\cs8 (尼三 1 ,十二 39 )是墙最北之处, 王的酒醡 则是靠南,接近王的池(尼二 14 )和王的园(尼三 15 )。以上提到城墙东、西、南、北的标识地点,强调全城都包括在内。
11. 人必住在其中 ,前面曾暗示,自被掳之后,城中人数稀少(亚二 4 ,八 5 、 6 )。甚至到尼希米时代,还要用强制方式,勉强犹太人搬到城里去住(尼七 4 及下,十一 1 、 2 )。这里的思想为∶这个城人口再不会受到 咒诅 ,或“全城被毁”(希伯来文 h]e{rem ),而至减少。约书亚征服迦南地时,由于这种驱逐令,迦南人的城完全被毁灭(书六 17 、 18 )。这座城被毁时,人民或丧生,或被掳,也被解释为受到类似的咒诅(赛四十三 28 )。先知曾指出,前面会有痛苦的经验在等待(亚十三 8 、 9 ,十四 1 、 2 ),可是一旦耶和华来作王后,这种威胁便不会再出现了。 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 ,不论有无城墙,只要耶和华为城中的荣耀(亚二 5 )就够了。
12. 以严谨的散文写成神来作王,耶路撒冷周围的景观将发生奇妙的改变之后,先知又回头来论反对祂治理的人。他用图示文笔形容列国的军队突然患了疫病,立刻瘫痪;这思想或许取自希西家时,西拿基立的军队围困耶路撒冷,却被瘟疫横扫(王下十九 35 )。
13. 这场疫疾和引致的惊恐,都 来自耶和华 。这里并未排除间接因素,但因太不重要,不值得一提;因为神审判之日已到。这个经验太恐怖,结果在竞相逃脱时,他们竟彼此揪杀(该二 22 ;亚十一 9 )。
14. 甚至犹大也与耶路撒冷作战 。请看十四章 3 节注释。介系词 b# 译为“在内”,意思会好得多,如 NEB ∶ 犹大也加入在耶路撒冷的喧哗 288 。回过头来看耶路撒冷,必见她在收取从战场上拿回来的一切掠物,包括她被仇敌抢走的财产(十四 1 、 2 )。希伯来动词 ~a{sap{ 可指“收集”或“挪移”,因此 NEB 译为∶ 四围列国的财物必被扫除 ;但一般的翻译较为合理。
15. 先知在瞻望战利品的掠夺时,也想到空营中的牲畜。它们同样被瘟疫感染,所以无法供人逃跑。这里的用语是象征式的,但并非不会照字面应验。如今没有一个人能避免审判,除非像下面几节所言,归向耶和华。
280 在撒下十五 30 ,希伯来文为“橄榄树的斜坡”。
281 W. Manson 〔 Jesus the Messiah (Hodder and Stoughton, 1943), pp. 29, 30 〕指出,这件事发生在橄榄山附近,并建议耶稣是想到撒迦利亚书十四 4 。
282 进一步细节,见 Jansma, p. 131.
283 Die Kleinen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第三版, 1898 )。
284 R. C. Dentan, IB, p. 1111.
285 ICC, p. 343.
286 “巴勒斯坦大约每五十年会发生一次严重地震,而轻微地震则更频繁”( D.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p. 22 )。
287
R. H. Lightfoot,
288 亦参 S.R. Driver, CB, p. 279; T. T. Perowne, CBSC ( 1888 年版), p.146 ; C.H. H. Wright, p. 502.
A 1 耶和华被世人尊为王(十四 16 ~ 21 )
本卷书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八 20 ~ 23 ),与全书终结的这一段有类似之处。各国都将有剩下的人,来敬拜万军之耶和华。“这是一种信仰的转向,虽然描写的笔法较客观,但这个观念的伟大却不容忽视。” 289 当然,这个转变是以旧约的用语表达,但这里没有提到列国必须受割礼,也没有说要守摩西的律法,故相当值得注意。要紧的是,他们要敬拜独一的王与神。最后,当神作王,生活的每一方面便都成为圣洁。
16. 所有国家战后剩下来的每一个人 ,前一节没有暗示瘟疫后还有人存活,但这是比喻的笔法。每一国都有一些人相信了神,而得幸免。各国一同来崇拜的节期,是 住棚节 ,这可能是最古老的朝圣节期(士二十一 19 ;撒上一 3 ),庆贺耶和华掌权,祂赐下收成(申十六 13 ~ 17 )。这节期欢迎所有的人参加,包括“陌生人”;在被掳归回后,这仍然是重要的日子(拉三 4 ;尼八 14 ~ 18 )。尼希米的记载显示,节期中不但为收成感恩,也要聆听律法的宣读,意指约已得到更新。在神的国中,外邦人到圣殿来敬拜时,他们也被列入那约;此处外邦人用神全备的尊称来称呼祂∶ 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参∶赛六 5 ;诗二十四 10 )。
17. C 段(九 11 ~十 1 )曾提到干旱和雨的象征,指出弥赛亚时代的繁荣,和雨水充沛有关。十三章 1 节提到洁净罪的泉源;十四章 8 节的河则是耶路撒冷在末日的改变。如果 雨 是按字面解释,有点奇怪。在被掳归回后的时期,住棚节常有洒水典礼,为仪式的一部分,有人认为那便是耶稣应许赐下活水的场合(约七 38 )。西罗亚池的水,在庄严的游行中由祭司带到圣殿,倒在祭坛当作祭物。这个仪式或许还伴有祈祷,祈求经过干旱的长夏后会有雨水。这个仪式从什么时候开始,无可考。米示拏中有证据显示它存在 290 。先知急切要指出,列国的敬拜将持续不断;雨水象征生命的要素,因此列国已经学到要倚靠耶和华。一旦敬拜停止,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有需要,如此便可避免背道。
18. 埃及与列国不同,因为它的供水不靠雨,而靠尼罗河。在出埃及时,埃及曾遭天灾攻击,由此而知神的权能,因此 天灾 是这新时代象征灾难的恰当记号。希伯来经文有困难,因此 AV 、 RV 的翻译较含糊。希腊与叙利亚译文为 RSV 、 JB 、 NEB 所用,原意也可能如此。
19. 埃及并不是惟一挑出来要受罚的人民;任何一国若不来敬拜神,都会遭灾。 不上来守节 一语的重复,可能是文士的错误,但也可能是刻意强调敬拜的重要性。
20. 归耶和华为圣 这几个字,是刻在挂于大祭司头冠上的一面金牌上(出二十八 36 ),表示他是归于神的,也成为一种提醒;但所有以色列人也当如此(出十九 6 ;耶二 3 )。一旦神掌权,不单人要成为圣洁,牲畜也将如此。 马 不再作战争之用,在载运朝圣者时,铃铛上需刻这几个字。 耶和华殿内的锅 是给敬拜者煮东西用,可煮平安祭中归给他们的那一份(利七 15 及下)。圣殿会提供这些用品,让参与这类分享之筵的家庭使用(参∶结四十六 21 ~ 24 )。煮东西的大锅,将和在祭坛上洒祭牲之血的 碗 一样圣洁。
21. 事实上,所有的厨具都必 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 。圣与俗不再有区别,因此圣殿不缺器皿。这句话或许言下之意为∶在先知的时代,器皿不够用;尤其在过节的时候,价钱必水涨船高。最后一句话也许是源自很强的忿怒∶ 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商人 。 商人 直译为“迦南人”(见十一 7 的注释 )。在这里,这个字不是指某族人,乃是指向敬拜者谋取不当利益的人。一旦大君王来临,圣殿院中再不会受赚钱的事污秽,商人的贪婪也不再破坏献祭的喜乐(参∶太二十一 12 、 13 及类似经文)。
先知乃是用象征性语言形容“乌托邦”。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神应当作王;不仅在个人生活中作王,也在整个人类当中作王。一旦这个条件实现,日常生活便会“归耶和华为圣”,而人所有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289 R. C. Dentan, IB, VI, p. 113.
290
Sukkah
四
9
。更详尽的资料见
IDB
, I,p.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