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数记第廿五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民数记第廿五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25:1-18 以色列在什亭的淫乱:神在一切危险中保护自己的百姓,神的荣耀和能力是任何人都不能敌挡的,巴兰已经多次确认了这一点(22-24章)。所以巴兰想不借用外部的力量,而是借以色列内部的纷争和悖逆惹动神的愤怒,使以色列百姓自取灭亡。也就是说,巴兰诱导以色列百姓落在性堕落和拜偶像的罪里,使神与以色列的关系不和(启2:14)。诱导以色列堕落的主导势力是摩押,但米甸的女子们也参与了进来(6节)。神因这件事情,后来让以色列百姓击杀米甸的五王和米甸的男子以及巴兰(31:1,7,8),让人们看到了参与罪恶之人悲惨的结局。通过这样的事件可以发现 :①纵使蒙拣选成为神家里的人,如果放松对罪的警觉,就很容易堕落 ;②肉体的堕落和灵里的堕落有很深的连贯性;③堕落的人和使人堕落的人都不能避免神的惩治。神毫无遗露地察看着每一个人的行为,在末后的日子必按善恶审判(林后4:10)。
25:1 什亭:摩押平原的一个地方,“槐树”之意(22:1)。这个地方是以色列百姓为了进军迦南地最后安营扎寨的地方,也是摩西在申命记向以色列百姓宣布律法和进行告别讲道的地方。而摩西的继承者约书亚就在这个地方差遣了窥探迦南地的探子,为征服迦南制订战略(书2:1;3:1)。淫乱:摩押女子一开始并没有强迫以色列的男子拜偶像,而是邀请他们参加淫乱的宴席,使他们自然地跪拜偶像。保罗提到这个状况时说,以色列的堕落是源于淫乱(林前10:8)。
25:2 跪拜她们的神:以色列百姓占领迦南以后,神最担心的就是以色列百姓拜偶像。这样的担心借着征服迦南之前的悖逆,已经显露了出来。古代近东的拜偶像行为都伴随着淫乱,同时采取能使人极度兴奋的祭祀方法,这种方法能充分迷惑人软弱的身心。特别是在漫长的旷野生活中身心极度疲惫的以色列百姓,就被这样的诱惑所捆绑。撒但攻击信徒时也是一样,当被圣灵充满时,信徒就不会被迷惑,但是当信徒的心灵软弱时候,撒但就会用平安和享乐的武器攻击信徒。
25:3 巴力毗珥:指“毗珥地区的巴力”,这个巴力是当时的摩押人所事奉的偶像。耶和华的怒气就向以色列人发作:与巴力毗珥联合的以色列百姓是少数,但是神向整个以色列百姓发怒了。这怒气代表了神圣洁的心意是面向以色列百姓群体的。也为了提醒以色列百姓罪恶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以色列百姓当时刻警醒。
25:4 对着日头:可能是因为巴力是象征日头的偶像。神将拜巴力的以色列族长对着日头悬挂,象征性地、公开地表明所有拜偶像之人悲惨的结局(22:41)。
25:5 以色列的审判官:他们主要担当审判的事情,与士师记中出现的士师有些不同<士 绪论,士师职权的特征>。
25:6-15 腐败的多数和义的少数:正当以色列百姓因淫乱受神惩治的过程中,竟发生了为了肉体的享乐把外邦女子带进神所居住的以色列营中的罪恶。这说明当人只追求肉体的享乐时,将变得非常可憎。因非尼哈公义的惩治,瘟疫在以色列中停止,这说明人公义的行为能讨神喜悦,也能满足神的心意。神的工作就是借着这些少数的义人得以成就<太9:1-34,信徒对社会不义的态度>。
25:6 当他们眼前……去:即使以色列百姓的旷野生活充满艰难,他们也不应该把身体交在宴乐中。但是在百姓们面前公然犯罪的首领心利(14节)的行为,等于是在试探与摩西同在的神,也是践踏群体条例的行为。不顾他人只顾自己享乐的利己主义、不顾神旨意成就与否,只想走在他人面前的骄傲之人、在神面前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把犯罪合理化的人都当灭亡。
25:7-8 以色列百姓在神面前(会幕门口)的哭泣不能满足神的公义,但是一个人公义、有勇气的行为却使神停止了对以色列的愤怒。非尼哈所发的义怒是代行神震怒的决断,是真信心的表现(雅2:26)。对罪恶和不义的沉默和旁观,等于是变相地参与罪恶和不义(太10:28)<弗 绪论,信徒的社会参与>。
25:9 二万四千人:林前10:8节说死亡的人数是二万三千人,这可能是因为保罗所参考的是当时文士学派的观点(二万四千人中包括了因士师(5节)死亡的一千人)。
25:11 以我的忌邪为心:希伯来语中“忌邪”是指神自己的忌邪之心,而不是指为神而有的人感情上的嫉妒。当神的百姓拜偶像时,神会嫉妒(出20:5)。这说明神对以色列百姓极大的爱。神以完全的爱爱自己的百姓,同样向他们要求完全的爱。
25:12-13 平安的约:虽然非尼哈杀了人,但是神把大祭司职分的祝福永远赐给了他和他的后裔。这个祝福是因着消除神震怒的功劳赐给他的,这说明只有除去罪恶才能成就人与神之间的和睦。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事件淋漓尽致地表明了这个真理(赛53:5;约6:56;19:34)。
25:16-18 米甸灭亡的原因:米甸人灭亡的原因在于把神圣洁的百姓诱惑到罪恶的道路上。神灭绝他们并不仅仅是为了涂抹他们的罪,也是为了从罪恶中保护神的百姓。神为了保存他百姓的纯洁,能承受任何的牺牲(约10:11)。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