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撒迦利亚书第九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撒迦利亚书第九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撒迦利亚书相关章:

撒迦利亚书第九章

和平之君(九117

 .外邦的刑罚与选民的保障(1~8)──本章指出神要藉亚历山大大帝审判列邦。列邦可以三个区域为代表:叙利亚、腓利基及非利士。而神却用施恩的手,在犹大的四围安营,亲自看顾(8)。

 .和平的君王(9~10)──神预告一位君王要莅临他们当中,这位君王有四方面的特点(9):

  1. 他执行公义(9)。

  2. 施行拯救(9)──在以赛亚书中「公义」与「拯救」常一起同用,且「公义」有「得胜」之意。

  3. 他是谦谦和和的临到(9)──谦和有贫穷,受欺压之意。

  4. 骑驴驹子来到(9)──驴驹子代表「和平」之意。这锡安的君王来到,除灭战车、战马,并以谦虚和平来执政(10)。

 .神为选民争战获胜,选民得蒙拯救(11~17)──神不但于第八章中应许将「咒诅」转为「祝福」,且应许「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12)。神要成为他们坚固的保障与拯救(16)。

思想 先知面对神的应许:「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12),他的回应是:「神的恩慈何等大!祂的荣美何其盛!」(17)我们曾否为我们的救恩──神丰盛的恩典,而心中踊跃出这份惊讶的赞美呢?──《新旧约辅读》

诠释(卷下)

撒迦利亚书下半部(9-14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九至十一章及第十二至十四章。这两大分段可谓十分平均,第九至十一章,有四十六节;第十二至十四章,有四十四节。前者,论以色列毗邻的列国被攻击;后者,论耶路撒冷本身受列国之攻击。第九至十一章,论被掳者得自由,归回故土。第十二至十四章,却不提被掳者归回的事。前者论牧者的形象,却是在后者所缺如的。第十二至十四章,十分强调痛切悔改,得洁净,而有成圣的实况。第九章九至十节,新王必出现,但第十二章之后,提到「被扎者」(十二10),牧人被击(十三7),没有新王的形象。在第九至十一章,列国都被打败,但第十二至十四章,有些国家却因归向神,而得复兴。

在文体的形式上,第九至十四章是有交叉的设计(Chiastic Pattern),以审判与救恩开始(九1-8),同样以审判与救恩作结(十四16-21)。描述君王、(九9-10)、牧者(十一4-17),再以不同方式在第二段重复,以先知取代君王,再回到牧者的形象(十三7-9)。另强调战争和平(十3-十一3)又在第十二章重复(十二1-9),在第十四章(1-15节)再论述。所以全部以三大循环来运转,构成十分完善的图画。

第一篇章(九1-十一17

(一)耶和华的国度在外邦(九1-8

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九1)

「默示」(mas*s*a{)原意为负担,单独用法在此处(「耶和华的默示」)与第十二章一节外,只在玛拉基书第一章一节。但这用词却在旧约中多处出现,有六十余次之多,大多是将耶和华的话作为默示或负担,主要的涵义是指「信息」,如以赛亚书(13-23章)分别论各国的「默示」,如默示论巴比伦等。

「负担」大致为主人对仆婢或下属交付的差使责任,要他们来承当。承受者完全是被动的,应命而遵行,不容推辞与卸脱,也无选择的余地(参阅耶二十9;路十二49、50)。凡承受使命与嘱托的,如同运输工人肩负与交卸,又如外交使节传递自己国家的公文,必须忠实执行或传递,不可更改。

「默示」含有紧急的意味、严正的立场,重要的文件,先知必须传递,应当澈底执行这传递的任务。1

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这该是极北的地区,在旧约中其它各处皆未提及,但曾在发现的亚述文献中,是在主前八世纪中叶的史事,有一地名为Hatarikka, 曾为亚述所侵略。2

哈得拉地应为哈马口之北。此处如用意译,可作:「耶和华的话语为默示,论哈得拉,专指大马色。」大马色为利亚之首都,是以色列人长久的仇敌,残忍危害他们(摩一3)。这里是指责?还是激励?并未清楚说明。但是先知预言利亚必然全心归顺主。

本节以下有较为清楚的解释。世人(Adam)与利亚或亚兰(Aram),在希伯来文的字形上相似,甚至可以译为利亚。以色列各支派固然应该归向神,但是世人或利亚人也同样仰望耶和华。

「眼目」(`e{yn)一词又与「城市」(`a{re^)相似。这里是否指一切城市都仰望耶和华呢?他们仰望神,是指他们归顺神,但以下是论外邦因耶和华惊惧,他们并未实际敬拜仰望神,况且人似乎恒常地不愿仰望神。所以与其说他们仰望神,不如说神看顾他们。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他们。这也是很好的解释。3

由于大马色被称为「利亚之目」,似与以上提说大马色有关。4但是这在原意并无改变。世人以利亚大马色为首,与以色列一样,大家都应专心仰望耶和华,因为耶和华是公义的神,掌管整个的世界,不仅对以色列各支派,也对大马色等一切外邦。5

和靠近的哈马,并推罗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2节)

哈马可谓应许地的边界(民十三21;书十三5;士三3),在阿摩司的时代算是一个大城(摩六2),在阿立坡(Aleppo)与大马色之间的重要通道。

推罗与西顿,是腓尼基的城,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二城是多数,但是智慧只指单数,这就引起不同的解释。有的以为智慧只指西顿,而推罗有财富,二者自豪之处不同,「大有智慧」是应列于下节。6西顿是在政治上有成就,推罗在经济上有繁荣。

虽然推罗西顿为两个城,但动词是单数,可能将这二城视为一体,一个完整的单位,因为二者常相提并论。下节只提推罗,也不是除去西顿,仍是二者在一起,这是圣经学者习惯的用法。

「大有智慧」,未必是单数,可能是阴性多数的原有形式。7更何况七十士译本与拉丁通俗文译本都以多数字译出,可见一般。

读下文,就可明白这整段经文仍以耶和华公义的审判为主要的信息。

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3节)

推罗不仅为自己设置防御,而且谋取财富,但是他们仍无法逃脱神的审判。

作者以十分巧妙的方法用谐音来着重信息的要义。推罗(so^r)与保障(Maso^r);积聚(S[ever)与尘沙('Jer);街上(hus[o^th)与精金(Hara^s[),都设法强调语气。

推罗虽以智慧著称,但是过分骄妄,为先知们所指责。「推罗本是赐冠冕的,他的商家是王子,他的买卖人,是世上的尊贵人;遭遇如此,是谁定的呢?是万军之耶和华所定的,为要污辱一切高傲的荣耀,使地上一切的尊贵人被藐视。」(赛廿三8、9)以西结书(廿八2起)有更生动与具体的描述,他们有智慧有财富,就心高气傲,竟然居心自比神。

他们的财富的确惊人,数量很大,好似尘土一般。尘沙是在天气干燥的时候,而泥土却在潮湿的时候,所以无论晴雨,沙尘与泥土必比比皆是。他们财富也那么多,几乎是遍地黄金。「推罗」原意为盘石,他们的防守之事尤其完备,地势又居高临下,可说固若金汤,但是他们在神的审判之下,必都归毁灭。

主必赶出他,打败他海上的权力,他必被人烧灭。」(4节)

公义的主必施行审判。「权力」可能指财富,神将他们的财富全都扔在海中。「权力」也可指军队,使他们全军覆没,好像埃及的军队被覆没在红海之中。这样他们海上的权力全都消灭了。

至于被火烧灭,可参阅阿摩司书(一10):审判的火降在推罗的城内,烧灭其中的宫殿。

在主前722年,推罗在亚述军队围困五年之后终被攻陷。尼布甲尼撒曾围困推罗达十三年之久,至572年才撤退(参阅结廿九18)。以后波斯曾攻取推罗,希腊的亚历山大也曾打败他们的抗战,攻入后十分残忍,杀灭许多首领,并掳多人为奴。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证明神公义的审判。

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5节)

非利士人听见推罗的毁灭就大受惊惶,尤其是以革伦,是在这四大城市最先受祸的,她虽在极北端的地区,竟首当其冲,令人难解。撒迦利亚必定知道阿摩司的预言的重点,因为在阿摩司书(一8)曾经提及亚实基伦与以革伦受灾祸。这次,是迦萨而非亚实基伦丧失他们的君王,是亚实基伦而非亚实突的居民遭受毁灭。

这里没有提到迦得,可能已与犹大合并了。在亚历山大东征的记录中,并未提及亚实基伦,以革伦与亚实突。但是迦萨的情形记载甚详。迦萨原有极坚强的防御,正如推罗有天然的屏障一样,但二者都无法抗拒亚历山大的攻击。经五个月的抵抗,终于战败,君王被杀。当时约有一万居民被屠杀,其它都沦为奴隶。

在本节文法的结构上,有极巧妙的描述,直译出来,可有以下的语调。亚实基伦看见,让她惧怕吧!迦萨看见,也由她痛苦,好似产难的疼痛。这两句话都是一种口气「让她」(Jussive)。对以革伦,她的盼望必沦为失望,自找羞辱。

参考尼希米记第十三章廿四节,那时的杂婚情况使他们都说混乱的方言,因为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等通婚。亚实突是在撒玛利亚毗邻。所以就有第六节的描述。

私生子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6节)

「私生子」一词只有在本处与申命记(廿三2)出现。照犹太拉比的解释,是指乱伦所生的,正如亚扪人与摩押人。8但是杂婚的因素最大,使种族与文化语言都混乱了。中译词注有小字「或作外族人」,是根据\利亚译本、七十士希腊文译本、亚兰文译本以及拉丁通俗文译本。

有关非利士人的骄傲,是指他们的狂妄,尤其是他们妄自尊大,而且过分着重他们外面的荣华,以赛亚严责迦勒底人的狂妄(十三11),以西结斥责埃及的骄傲(卅二12),何西阿责备以色列的骄傲(五5)。骄傲无疑是罪恶(赛十六6;番二10;结七20)。非利士人的骄傲是指他们夸耀国家及政治之独立主权,但他们很快就会消失。

在本节,主说「我必」,主直接的干预,必使历史大大改观。非利士人不仅受审判,却得到神的拯救,使他们也有余民,且归入在神的名下。这可说是盼望的信息。

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神,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7节)

非利士人是敬奉异教的神,他们吃祭偶像之物,是带血的肉,和可憎之物(参阅赛六十五4及六十六3、17)。这样他们怎可与犹大人来往,因为这是神的子民完全禁忌的,所以神为他们除去,使他们也蒙洁净。

拜祭偶像之物是可憎的,尤其是指不洁净之动物的肉,如狗肉、猪肉及老鼠肉等。对虔敬的犹太人简直是十分可怕之物(但十一31,十二11;耶四1,七30;王下廿三24等)。这些可憎之物必须除去。

这样他们可以成为余民,与犹大人同归属于耶和华。以前以革伦、亚实突及迦萨原是归属犹大的(书十五45-47),必像在犹大中的一族,「族长」应译为一族,一族以千人为单位,当然余民不止千人,且有族长管理,他们仍有自主的权利。

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耶布斯人原为耶路撒冷的居民,当大攻取那城,并不杀灭他们,却使他们与犹大人同化,归属他们(撒下五6-9;代上十一4-9)。

这里似乎回向第二章十一节的话:「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祂的子民。」(参阅八23)。这使以色列人从狭窄的国族主义出来,重视普世的救恩。以色列的仇敌都将化敌为友,因为神的救恩也可临到他们,使他们改变,与犹太人一同成为耶和华的子民。

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使敌军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8节)

耶和华的话如同凯旋的军队,进入耶路撒冷圣城。「我家」必指圣殿,但可能有更大的范围,包括整个的地土(正如耶十二7起及何八1,九15。)从此异族的军队不可再践踏犹大的地土,因为耶和华自己守(参阅亚二5),强权也无法来侵占,因为有祂的眼目来看顾(本章1节也有这涵义)。

「安营」是军事名词,军队停顿在那地方驻防。四围安营是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营(民二34;出十八5;撒上廿六5;诗卅四7、8)。这样就阻止了敌人来侵。

此处与第七章十四节十分相似:「甚至无人来往经过。」「任意往来」是相同的语句。暴虐的人不再经过,这也有历史的见证。根据约西弗的「古事记」(Josephus~ Antiquitiesof the Jews XI, 8:3),当时亚历山大帝要犹太的大祭司耶杜雅(Jaddua)进贡。大祭司为不破坏与波斯王大利乌王的谛约,不肯遵行。亚历山大在征服推罗,制胜非利士的保障之后,就要大事进攻耶路撒冷。那时大祭司就发动耶路撒冷居民向神献祭,并求神拯救,他在梦中得神鼓励,从城中出去迎接希腊的军队。亚历山大看见祭司全副礼服及圣物之装备,说是在梦中曾见的情景,于是不敢向耶和华的百姓作任何的逼害,以致圣城与圣殿全都得以保全。

耶和华亲眼看顾,语句也与第四章十节下相似。神的眼目看顾与保护祂的子民。

本段(九1-8),是本书第二部的开端,说出两项重要的事实:(一)耶和华的得胜是必然的。(二)祂的子民已许久与祂隔绝,现在祂必带他们回来。

这是末事论的要义,外邦的地都必归于神,成为属于耶和华的地土。许多国的民也要进入耶和华的圣约。这就与本书第一至八章的要义相连,神的救恩不只是在以色列,也普及列邦万民。神的得胜,不只是制服他们,更洁净他们。非利士人可有盼望,可蒙洁净,万国也必可蒙受同样的福分。9

1 P.A.H. de Boer, An Inquiry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Mas*s*a{, 1948.

2 J.B.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relating to theOld Testament, 1955, 282, 283.

3 E. Zolli,"EIN ADAM," VetusTestamentum, 1955, 90-92.

4 R.C. Dentan,"Zechariah" Interpreter'sBible, VI, 1093.

5 M. Dahood,"Zechariah 9:1, 'EN Adam,"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25, 1963, 123, 124.

6 Paul Lamarche, Zechariah IX-XIV, Structure Litteraire etMessianisme, 1961, 37.

7 Ralph L. Smith, Micah-Malachi, 1984, 251.

8 S.R. Driver,"Vocabulary of OT. VIII," Journalof Theological Studies, 36(1935), 300.

9 R.A. Mason,"The Relation of Zechariah 9-14 to Proto-Zechariah," Zeit-So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88(1976) 227-39.

(二)看哪荣耀的新王莅临(九9-10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那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驴,就是骑驴的驹子。」(九9)

这是本书后半部最熟悉的经文,在文体上,是一种进殿的礼仪文,是以呼召开始,要耶路撒冷城歌唱欢乐,大声高呼,因为她的王即将莅临(参阅番三14;亚二10)。

这是论末事的经节,尤其采纳第八世纪先知的用语(赛九6-7,十一1-5以及弥五2-4)。这也有新年节期的庆词(诗七十二1-11,八十九38-45),以及对犹大的应许语(创四十九10-11)

人民欢呼迎接君王的莅临,是有礼仪的形式。但是这里的情形特殊,因为王骑驴驹,可谓十分谦卑的姿态,通常是骑马,表明英勇的战士。有人以为这里描述,可能使人联想,大王在押沙龙叛乱之后亡故时,回耶路撒冷的情景(撒下十五19)。1

在耶和华治理利亚、腓尼基与非利士之后,这王就来临耶路撒冷,他有否参与战争而获胜呢?经文中并未提说。

这里对王的描述只有三个用词:「公义」、「拯救」、「谦和」。公义是指他与耶和华的关系,与百姓的关系,表明他信守耶和华的圣约(撒下廿三1-7)。他以公义治理,表明他看顾贫穷者。这样的善行必有雨水沛降,使百姓丰盛,且有和平(诗七十二1-7)

「施行拯救」是指耶和华的作为,或是耶和华藉他所作成的工。「君王不能因兵多得胜,勇士不能因力大得救。靠马得救是枉然的,马也不能因力大救人。」(诗卅三16-17)这里也同样强调,救恩是出于耶和华。王有神的帮助,而获得救恩。他因守约而秉公治理。

他是谦和的,毫无骄傲与狂妄。这是弥赛亚所特有的态度,柔和谦卑,好像摩西的温和(民十二3),也像仆人受苦时那种的忍耐(赛五十三4)。

新约的读者,大多认为马太与约翰两部福音书,引用本节经文,其实马太福音第廿一章五节,引用的是以赛亚书第六十二章十一节。约翰福音第十二章十五节,论述方面更加自由,先从安慰的语句「不要惧怕」开始。在逾越节时,必有多人骑驴到耶路撒冷城来朝香,似乎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不足为奇。或者这是一节十分熟悉的经文,以致犹太人可以脱口而出,不必特别说明是引述的。2

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10节)

本节有三大要项:(一)王必除灭一切有关战争的工具利器,因为这是末事的现象,战争必定止息。这里解除武装的举动,包括以色列北国与犹大南国,其实南北两国的政体早已不复存在。可能作者的用意再次提醒,南北二国原为一个国家,在复兴的时候是完全合一的了。同时真正的和平不只使以色列人受益,也是万民都得恩惠。这里的思想与用语,是从早期先知的影响(如何二18;赛二4,九5;弥四3,五10;诗四十六9。)

(二)王必向列国讲和平。和平是因他公义而建立的。在上节说王是公义的,这也指他是得胜的王。他不是以战车、战马、战弓来取胜,他的公义足使仇敌败退。有了公义,才可建立和平。这是弥赛亚预言中最主要的内容(如赛九6、7,十一4起)。和平也是万民历代的愿望(赛二4及弥四3)。和平是福分,这福分不仅在以色列,也要伸长至列国万民,因为耶和华的救恩是为全世界的人们。

(三)他统治普世的权力,因为耶和华所设立的王是普世的。:「他要执掌权柄,从这海直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诗七十二8)但是诗人的思想与先知撒迦利亚不同,因为撒迦利亚已经看到外邦人在新的国度中之地位。诗人只认为外邦仇敌仍受羞辱。可见先知并不依照诗人的理想,弥赛亚作王时,所有的列国都可共享和平。

诗篇第七十二篇八节的用字不同,「执掌权柄」原意为「践踏」,将仇敌践踏,制服他们。但是此处(亚九10)的「权柄」就是治理。3

本节说「大河」是幼发拉底河,圣经译词为伯拉大河。这是一般学者的主张。4但也有认为是指圣城之河水,含有属灵的意思(参阅诗四十六4;结四十七1;亚十四8)。5可能这不再是地域性的,早已超过地理的限制。

因此,第九、十两节是教会重要的见证,看见主耶稣照撒迦利亚所预言的,凯旋地进入耶路撒冷,表明他的理想确是弥赛亚的,耶和华的治权是和平的,也是普世的。

此处确可使本书有一完满的结束,但是先知的信息似乎还要再进一步论神救赎的计划,以致这主题还在第十一章四至十七节继续论述。

1 D.R. Jones, "A fresh Interpretation ofZechariah, ix-xi," Vetus Testamentum, 12(1962) 241-59.

2 Rendel Harris, Testimonies(1916) 又C.H. Dodd,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 1952.在死海古卷中,有IQM 12:12, 语句与九节十分相似。

3 C.A. Briggs, Psalms, vol.2, 1907, 134, 138.认为诗篇系抄录撒迦利亚书。但Artur Weiser, Psalms, 1962, 502-504. 认为撒迦利亚书引述诗篇。

4 S.R. Driver, "Vocabularyof OT VIII,"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26, (1935) 242.

5 A.R. Johnson, SacrolKingship, 1955, 9.

(三)让被囚者尽早得自由(九11-17

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九11)

这是希望的信息,向锡安的民,特别是对被掳归回耶路撒冷的人们。圣约是用血订立的,所以圣约的血就更有意义,是以献祭的血使圣约有效,如亚伯拉罕的约(创十五9-11),摩西的约(出廿四5-8),在会幕中每日献祭,表明继续的更新,作为续约之用(出廿九38-46)。除此处之外,「立约的血」只在出埃及记第廿四章八节。在主耶稣设立晚餐时,曾特别提及,祂受死流血就更有意义了。

耶和华要释放被囚的人,是完成式的动词(Perfect tense)表明这事必立即成就,预言那样肯定,必然实现(所谓Prophetic Perfect: Perfect of certainty)

「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可能联想约瑟的经验,也被兄弟扔在坑中(创卅七24)。古时囚犯常被监禁在干涸的井里。这里无疑是指以色列人被掳的状况。但是神拯救他们免致死亡。「从无水的坑」,在有些钞本中是没有的。有的认为这种说法较为牵强,不甚自然。犹太人将「坑」(bo^r)解为「埃及」,可能并不十分正确。6

你们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12节)

昔日希伯来族长约瑟怎样被扔在坑中没有死亡,照样以色列人虽被掳,成为被囚的,必仍有指望。他们必从祸坑里从淤泥中被拉上来(诗四十2、3)。他们有指望,因为耶和华没有把他们丢弃,仍旧救赎他们,使他们回到保障,得以安全。约珥书第三章十六节说,耶和华是他们的保障。

耶和华要加倍赐福,「加倍」原指头生的特权(申廿一17),是指悲痛之后补偿的喜乐(赛六十一7)。「加倍」未必指数量,而是指性质,表明十分多,无法胜数,多而又多。有时指受罚与管教(赛四十2;耶十六18),但赐福也会那么丰富。这里所指的福分,可能指人口的增加,也指一切物质与属灵的福分,神使他们得以复兴。

有关保障,不是只作军事的防御,也指坚固的城,可参阅撒迦利亚书(二5):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锡安」原只是保障,以后由军事据点,扩展至宗教与政治的中心,以致「耶路撒冷」与「锡安」成了同义字,是耶和华的圣城,有祂居住的圣所。

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13节)

先知以耶和华言词的口吻,作大胆的隐喻,来描绘神的武器。耶和华是战士,祂是大能的,祂永不解除武装。这里都是圣战的语调。南国犹大,北国以法莲,虽早已分开,仍是神所使用的弓与箭。他们是神主要的武器,好似勇士的刀。耶和华是大能的勇士,祂是全能的神(赛九6「全能」原意也为勇士)。

「众子」指居民,锡安的居民要去攻击希腊的居民,希腊原文作「雅完」,原属雅弗,是雅弗的儿子(创十2)。以西结书(廿七13)提到雅完,是从事贸易的人。是非常遥远的地方(赛六十六19)。

耶和华激发他们,即唤醒他们,以能力充实他们,使他们有力来攻击希腊人,在主前175至163年玛可比战争,确有耶和华的大能,使他们抵挡希腊的侵略。

雅完在此处代表列国,无法侵略神的百姓。相反地,属神的子民在耶和华得胜的凯旋中,得享一份喜悦与兴奋。7

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祂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14节)

耶和华显现(Theophany)是以暴风狂雨的景象来描述(参阅撒下十二8-18;诗29篇;哈三3、11)。暴风好似号角的吹奏,吹角可指战争或指宗教的礼仪,譬如在安息日时,就有吹角来宣告。这段经文可比照以赛亚书(廿七13),吹角为集合耶和华的百姓齐来敬拜。

南方的旋风,因为西乃山之南,常是耶和华显现之地(参阅出廿四9、10、15、18)。南方常是耶和华居住的地方(士五4、5;哈三3)。暴风未必都带雨,所以旋风只将尘土吹起,这也是沙漠地带常有的(赛廿一1)。8

闪电是耶和华的箭,这就成为十分可怕的情景,又是一幅战争的图画(参阅哈三4、9、11)。

耶和华显现,是表露祂的忿怒,祂断不以有罪为无罪,祂的审判必然急速而行,好似闪电与旋风,所以无人可以逃避。这是祂公义的作为,在历史中施行,却以自然的景象来说明,更加生动活泼,事实上祂是自然与历史的主宰,这二者都启示祂的公义。

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他们必喝血吶喊,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15节)

神以大能的战士,为祂的百姓取胜,为保护他们,免受敌人的杀害。相反地他们可吞灭仇敌。「吞灭」常指野兽将掳来之物吞吃,好似狮子吞吃弱小的动物(结十九3、6)。外邦曾像狮子一般吞吃以色列(耶五十7、17,五十一34)。现在是以色列人吞灭外邦的仇敌了。在何西阿书第十三章八节,耶和华好像狮子一般吞灭恶者,凡与神为敌的,都会有这样的结局。民数记(廿三24)记述巴兰的话:以色列好像公狮,未曾吃野食,未曾喝被伤者之血,决不躺卧。

耶和华的百姓,不仅有神的保护,也有祂得胜的能力,像狮子一般吞吃仇敌,并且践踏他们,好像踏在弹石。弹石原是敌方射击他们的,非但无法射中,遗落在地,比比皆是,以色列军队在前进时,只是践踏而过。这就成了仇敌的命运。

他们喝血,好似喝酒一般,并且加同饮酒庆祝战功一般,大声喧哗(参阅箴七11,九13,二十1)。这仍是圣战的图画。

仇敌现在如同燔祭的牲畜,放在坛上,他们的血盛满在碗内,然后撒在坛的四角,正加利未记(一5、11)所记载的。这是圣战的涵义,因为将战利品与仇敌好似祭牲放在燔祭坛上,全然奉献给神。

有人将这节经文作不同的解释。这里喝酒,并不喝血。喝酒为庆祝胜利,在庆祝中他们敬拜神,也献祭感恩。他们消灭敌人,却并不真的吞吃敌军,喝他们的血。9

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看祂的民,如羊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祂的地以上。」(16节)

当那日,是末事的情况,耶和华神必看祂的民如羊。这就是神的圣民在圣约关系中的地位。耶和华好似牧者去寻找与聚集羊,并且牧养他们。以色列是祂的民,也是祂草场的羊(诗一○○3)。神对这些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也这样拯救并看顾他们。

他们在神眼中那么珍贵,好似冠冕上的宝石,在神的地土上发出光辉。中译词「高」是该字的原意,高如旗帜。但是在冠冕上的宝石发光了。10

冠冕(nezer)的字根(nazar)是「分别」、「成圣」,不仅君王有冠冕,而且大祭司也有冠冕(出廿九6,卅九30;利八9)。当以色列恢复祭司的职分,甚至有华冠戴上(亚三1-10)。以色列再恢复他们的荣华。

祂的恩慈何等大,祂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17节)

神的恩慈,是旧约重要的信念,「敬畏你、投靠你的人,你为他们所积存的,在世人面前所施行的恩慈是何等大呢!」(诗三十19)「他们纪念你的大恩,就要传出来,并要歌唱你的公义。」(诗一四五7)祂的荣美常在弥赛亚预言中,君王比世人更美(诗四十五2),是有弥赛亚盼望的涵义。「你的眼必见王的荣美。」(赛卅三17)

如果看上节,提到祂的地与祂的民。地有祂的恩慈,民有祂的荣美。事实上,地与民是分不开的。当地土得神恩慈的供给,出产丰富,五榖新酒,都使人们丰足,尤其少年男女既为民族的精华,必十分建壮,兴盛不已。「建壮培养」原意为「结果」,他们不但使种族延续,而且很精壮优秀。可见这里有物质与属灵的福分。

6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282.

7 D.R. Jones, "A freshInterpretation of Zechariah ix-xi," Vetus Testamentum, 12(1962)248.

8 D. Baly, The Geography ofthe Bible, 1957, 65, 66.

9 Ralph, L. Smith, Micah-Malachi,1984, 260,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169-170.

10 L. Kohler and W. Baumgartner,Lexicon in Veteris Testamenti Libros, 200.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撒迦利亚书第九章

亚 9:1 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士革─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

192 哈得拉、大马色、哈马位于何处?有何事迹?亚九12

答:哈得拉--意即包围,为古时一城名,与大马色、哈马并提,在亚述的碑文中同有记载。这地系属来兰所管辖,与大马色相去不连。亚兰亦有被称为哈得拉地,其原因不太清楚。这哈得拉一名,有人认为是亚兰某王;有人说是指亚兰之神;又有人认为是亚兰之城或地区。虽然确实的地址未高详,但作者认为最后一点的见解,是极为可能的。大马色--意即审判者,位于黑门山西肥沃的高原上,高出海面二百三十丈,为古代叙利亚的一座名城,离耶路撒冷四百里,建立在平原的中间,四围以外各三十里,有亚罢拿、法珥法两河的水由平原经过,为古代的一个大商埠(结二七18)。亚伯拉罕的仆人以利以谢,是这大城的人(创十四15,十五2)。这城原是亚兰的京都,被大卫王攻克以后,便在这城设立防营,亚兰人给他进贡(撒下八5,6,代上十八5-7)。到了所罗门年间,琐巴人利逊兴起,在大马色立国,作亚兰人的王,常与以色列人为敌(王上十一23-25)。新约时代,大马色为阿拉伯人亚哩达王所管辖,亚哩达亦隶属于罗马(林后十一32)。保罗曾在大马色的路上,蒙主的光照,大受感化(徒九全)。大马色自古到今仍是一个通商大埠,现常称为大马士革Damascus者,即叙利亚之首都也。哈马--意即要塞,系属亚兰地方的一区域,位于利巴嫩山的北境,又名哈末(意温泉,创十18,书十九35)。按神所定古时以色列人要得的产业,此地是属于北疆之内,所以摩西打发十二个人窥探迦南地时,一直上去直到哈马(民十三21,摩六14)。关于哈马的事迹,圣经记载甚多(撒下八9,代下八4,王下十四28,赛十9,耶卅九5,四九23,五二9)。――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亚 9:2 和靠近的哈马,并泰尔、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

亚 9:3 泰尔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

亚 9:4 主必赶出她,打败她海上的权利;她必被火烧灭。

亚 9:5 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

亚 9:6 私生子〔或译:外族人〕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

亚 9:7 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 神,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

亚 9:8 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使敌军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

亚 9:9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驴,就是骑驴的驹子。

亚 9:10 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

亚 9:11 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

亚 9:12 你们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

亚 9:13 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原文是雅完〕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

亚 9:14 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他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

亚 9:15 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他们必喝血吶喊,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

亚 9:16 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 神必看他的民如羊,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他的地以上〔或译:在他的地上发光辉〕。

亚 9:17 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利亚   第九章   注释   圣经   神谕   第一个   基督徒   主旨   文摘   道尔   利亚   耶和华   耶路撒冷   以色列   先知   犹大   的人   希腊   导论   仇敌   圣经   经文   他们的   叙利亚   注释   君王   约翰   和平   亚历山大   希伯来文   大马   第九章   点此   西顿   士人   这是   基督   战争   弥赛亚   福音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