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撒母耳记下第2章查经资料

撒母耳记下第二章

撒母耳记相关章:

撒母耳记下第二章

iii. 大卫在希伯仑作王(二1~4a

  扫罗的死,是大卫离开洗革拉,不再作非利士家臣的信号;但着手进行的最佳方式仍然蒙昧不明。扫罗留有儿子和军队中掌握权势的人,他们有能力把持权势,也有支持扫罗之人作他们的靠山,尤其是他们还能指望扫罗的支派便雅悯人的效忠。非利士人的前哨部队已经向北方与东方推进到伯善,建立起占有以色列的军事力量,将最北边的支派与中央区的以法莲和便雅悯隔开。约但河东之以色列领土大致还原封不动;但一般来说,却是因为没有指挥人物领率、统一国家,所以已经陷入分裂与不安的状态中。

  1~3. 大卫问耶和华:他内心中无疑已经有了可能的行动腹案,但与扫罗不同的是,他不单倚赖自己的判断。他有一些好理由进入犹大领土:它在地理位置上最接近,是他所属的支派,他最近才刚与「他朋友犹大的长老」接触过(撒上三十26),预料他们可能会欢迎他莅临。当他求问那带着以弗得的祭司亚比亚他(撒上二十三9),耶和华借着神圣的签回答他,证实大卫应该到犹大去;大卫问起该往犹大哪座城去时,得到肯定答案的城名是希伯仑。所以,洗革拉就被放弃了。这里提及大卫的妻子、家人与跟随的人,强调这次迁离非利士领土,定居在有城墙的大城邻近的地区──希伯仑的城邑──乃是决定性的。

  4a. 希伯仑由于在亚伯拉罕的故事中非常重要,而且又是列祖的埋葬地点,所以是犹大诸城中最有名的。大卫的抵达是犹大人膏他作犹大家的王的时机。多年以前,撒母耳膏了大卫,但却没有透露他的举动的意义;现在,在公开的仪式中,神的心意正要开始实现;但这件事几乎只是一笔带过,还有许多事有待完成。

iv. 大卫派使者往基列雅比(二4b~7)

  大卫非常关心扫罗与其众子究竟有没有得到厚葬,得到消息知道基列雅比人抢救了他们的尸体,并且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大卫就想要感谢他们的忠贞,并且要向他们保证必得赏赐,无论是从耶和华而来的,或是从他这里而来的。我也要为此厚待你们,意味他很快就会掌权,实际上还邀请这座城市──约但河东边的战略要冲,约在希伯仑北方八十哩(129公里)──效忠他,像希伯仑人一样。虽然圣经没有记载他们的答复,他这次富于策略的接触,一定会受人欣赏与纪念。

v. 竞争的王国(二8~三1)

  基列雅比城为什么不能积极支持大卫,其理由现在显明出来了:它已经有个王了。

  8~9. 押尼珥是扫罗的堂弟,也是他军队的元帅(撒上十四50),主动立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为扫罗的继承人,伊施波设的三个哥哥都在战争中丧命,他却得以幸存。这段叙述清楚说明押尼珥在王的背后掌权,圣经上没有提及百姓对这位傀儡君王的反应。他的名字意义通常解释为「羞愧之人」,在历代志上八33,九39称为「伊施巴力」,一直认为是他的原名。Baʿal 这字的意义是「主人」、「首领」,也是迦南阳性神只的名字,所以本书作者避免使用它。伊施巴力可意味「主的人」,而伊施波设可能意味「刚强之人」。175

  玛哈念与雅各有关联(创三十二1),位在约但河东,可能靠近雅博。从非利士人占领基利波地区,以色列人撤退到约但河东看来,伊施波设登基必须是在远离敌人阵线的安全距离。奉他为王的领土除了基列之外,还包括北边的「亚述」(现中注;和合:亚书利,可能是亚设,参:吕译)、耶斯列、以法莲,和位在以色列领土心脏地带的便雅悯,而以色列领土大部分都落在非利士人手中,事实上,「全以色列」(现中、思高、RSV)仍然有待光复。立王的宣称与其说是事实,倒不如说是个理想。

  10~11. 伊施波设比约拿单年轻,登基时年四十岁,而大卫则是三十岁登基(撒下五4)。既然大卫与约拿单似乎年龄相若,这差别就颇令人惊讶;而扫罗从相当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作王,并且一般都认为他作王期间并不算很长;再者,伊施波设作王的年限──二年──难以与大卫在希伯仑作王的七年半调和。这可能是经文传承中有所错误,像撒母耳记上十三1一样。以色列与犹大这两个名字用来指不同的国家,像国度分裂之后一样(王上十二16~17)。

  12~13. 各自宣称为王、互相对立的胶着状态,被押尼珥打破了,他出来往基遍去(开拓军事战果),这座古城靠近扫罗出身的基比亚,在约书亚征服迦南时尤其有名,在记载中形容为「一座大城,如都城一般」(书十2)。它在现代的名字是基比(el-Jib),在耶路撒冷北方五哩半(9公里),所以是靠近犹大传统领土的边界,176因此跟随大卫之人会在约押带领之下主动介入。基遍池如此有名,根本不需要作任何解释;即使是在今天,也可以看见两个供水系统,从铁器时代开始就不断在围城期间提供水源。其中之一是盘石中的圆柱状池穴,直径大约37尺(超过11公尺),深度比直径超过两倍,环绕着洞的边缘凿出取水的梯子,直达盘石底下的泉源;泉源有时显然充满池穴,几乎到顶。这里提及的基遍池,可能就是这个池子,或底部的泉源。

  14~17. 开始时只是竞争性的小冲突,却引发了一决生死的战斗。让少年人……在我们面前戏耍罢!这句话并不容易解释。在军事背景中提及的「少年人」(希伯来:neʿârîm),是指职业军人(撒上二十一2~5,二十五5,二十六22;撒下十六2)。177动词śāḥaq(以撒这名字就是从此字而来)的意义是「戏耍」,在这段上下文中是指「参加比赛或决斗」(参NIV:当着我们的面肉搏」;然而这动词并没有以这个意义出现在任何地方)。每边各派出十二个人,这是双方协议的竞赛,但却拔出刀剑来,造成致命的伤害。这不是大卫会许可的一种战斗,但却给基遍的这地点留下一个可纪念的名字。哈素林(Haṣṣurîm;或「盘石」)田野不仅是指地形,或许还指那些在那里搏斗的人像盘石般顽固;然而同一个字在诗篇八十九43,却是当「剑刃」的意义使用,所以注脚读作「剑刃田」(参现中:剑场;今圣:刀田);七十士译本更引出了另外两种提议(参思高:匝得平原;附注说「匝得」即「腰」的意思;和合与吕译则一概音译作希利甲哈素林)。少年战士之死使竞赛扩大为全面战争,其结局却是对跟随大卫之人有利。

  18~23. 大卫姐姐洗鲁雅的三个儿子乘胜追击,为要除去押尼珥,好让大卫能够成为扫罗整个领土上的王。最年轻的亚撒黑以奔跑的速度出名,他的脚快如野鹿一般(参:撒下一19的注释,该处之「荣耀」字义为「羚羊」)。押尼珥是个老练的战士,非常清楚认识对手,不希望杀害约押的弟弟,但由于这个少年人穷追不舍,而被迫这么作。押尼珥忽然停下来,将枪往后一送,亚撒黑停不住脚,就被枪刺透了,立刻倒地死亡。他为了大卫而表现出豪勇的功绩,深受众人欣赏,所以众人赶到此地后都站住,以表尊敬。

  24~28. 然而战事仍然激烈,约押与亚比筛继续追赶押尼珥,后者正向东方奔跑,这条路线必须经过一个深谷才能往约但河去。亚玛山和基亚的位置不详;而基遍旷野可能应该读作「迦巴旷野」,因为较东边的迦巴靠近下到约但河谷的山峡(参:撒上十四5)。押尼珥站在荒凉的郊野的山顶上,能够召集落在他后面的人,并且对抗追兵。他的目的是要稍获喘息,所以呼吁约押别苦苦追逼。约押的答复──早晨百姓就……不追赶弟兄了──必须加上「只要」才能使意思更清楚,也就是说:「众人直到早晨,连一个也不会停止追赶自己的兄弟!」(思高;参:吕译、现中、今圣、NIV、GNB;和合加上今日,使意思完全改变。)约押清楚说明跟随他之人还有很多力量追击,但并不情愿这么作;约押回应押尼珥的特别请求而吹角,以此为信号,通知众人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了。

  二29~三1. 约押与跟随之人利用当晚剩余的时间,和第二天的半天,来到玛哈念,这可是一段长途行军。战争的结果是由支援大卫之人记载的,他们总共少了二十个人,而押尼珥的士兵损失的数量可就大得多了,三百六十名死者暗示着一支为数数百的军队,远比我们根据前面的叙述所预期的多得多。他们在回程中带着亚撒黑的尸体,按照习俗,将他葬在伯利恒的祖坟里。由于这一点和其他地方传统与名字,以及天亮的时候到了希伯仑的忆述,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事实上,生动的细节暗示出这是目击证人的作品,他从中看出了大卫的军队在将来取得优势的重大意义,这是继续发展的趋势(三1),也标志神的手暗中在历史中作工。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4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二章   注释   圣经   犹大   基督徒   文摘   唐纳   撒母耳   大卫   犹大   以色列   支派   士人   简介   点此   希伯   的人   圣经   自己的   第二章   河东   约翰   他们的   耶路撒冷   注释   为王   军队   耶和华   这是   君王   王国   儿子   城邑   福音   五年   战争   这件事   王位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