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后书第二章-《圣经背景注释》
提摩太后书第二章-《圣经背景注释》
提摩太后书第二章
二1~13
坚持到底
二1~2 *法利赛派非常强调神圣传统的传承;第二世纪的 * 拉比十分注重将传统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并说,这种过程在他们之前早就开始。在希腊哲学派别中也有这样交付传统的作法,不过他们通常强调创办者的观点,并不太注重交棒者本人的想法。
二3~4 哲学家常强调,作为一个真的哲学家,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也会将自己的任务与军人上战场,或运动员的竞赛相比。军人在服役的时候,甚至不可以结婚。不过他们驻扎在外时,常会在当地养女人,而他们的兵役时间会长达二十余年;大约只有一半的人可以活到退休年龄。
二5 哲学家常将自己的任务与运动员相比,运动员要受严格的训练,作万全的准备,这是人尽皆知的。在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运动员要宣誓,愿意接受长可达十个月的这种训练。得胜者的奖赏是一顶花冠;参看:哥林多前书九24~25的注释。
二6 正如二章4节(叫召他的喜悦)和二章5节(得着冠冕),这里所强调的既是殷勤的工作,也是未来的奖赏;为神劳苦的,在神审判的日子将得奖赏。
有些注释家认为,保罗在二章4~6节是要传道人单单接受自己会众的供应,好像一些哲学家是由 * 庇护人供应,而不需要打工维生;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九章的立场却明明与此相反,在那里,他主张两种供应方式都可以;因此若这真是他的看法,便太出人意外了。
裹着手的摔跤运动员
_
二7 作者偶尔会劝读者要「思想」(KJV、NASB)而有所领悟(参:太二十四15;启十三18)。
二8 古代的道德训诲常会举例说明,这是主要的劝勉方式之一。保罗在此以耶稣为例,他虽然受尽痛苦,但却得到了永远的荣耀(参二10~12)。
二9~10 保罗用自己作例子,这也是古代哲学家和道德作者常用的一种劝勉方式(参二8)。
二11~13 虽然神的特性是永不改变,但祂对待人,则是看他们对祂的反应为何(代下十五2;诗十八25~27)。神对祂的约忠信如一,并不会因不忠之人的违约而更改;可是凡违背圣约的个人,绝不会得救(参:罗三3的注释)。
﹛
二14~26
坚守到底与卑贱的器皿
以弗所基督徒必须遵守「这些事」,就是保罗在二章3~13节所提到的,也是二章11~13节所总结的。他们必须坚守到底,防备在以弗所勃兴的假教训(二14~23),若是可能,总要纠正落入严重错误的人(二24~26)。
二14 许多职业演说家会吹毛求疵,注重无关紧要的双关语、俏皮话;有些哲学家则坚信,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确保话语的逻辑无误;许多犹太教师为求忠于 * 律法的文字,也有同样的精神(对于拼音的一点差异,或重音标示的各种可能,都非常看重)。但是另有人却批评这种作法(参:提前一6的注释)。
二15 除了军人、运动员和农夫(二4~6)之外,保罗现在又加上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工人,或许他想到自己的工匠背景。犹太读者读到要殷勤陈明「真理的道」,会以为这样的劝勉是要他们努力研究神的律法,因为那是祂话语的所在(参:诗一一九43),这样的领会是正确的。虽然钻研圣经原本即是保罗的前提(三14~17),不过这里他要强调的,却是正确的表达*福音,和二章14节及16节的空谈作对比。
二16 参二章14节的注释。
二17 其他作者也用过灵性或道德长毒疮的比方;毒疮的基本特色是,它会蔓延开来,将毒散布到全身,如果不割除,最后身体就会因之而死。许米乃已经正式从教会中除名(提前一20),可能腓理徒也包括在内,但是他们仍有不少影响力,或许跟随的人也颇多。当时和今天一样,只要有人敢讲,就会有人听,因为熟悉圣经的人很少,大部分人不知如何分辨真假,只能倚赖别人的教导。
二18 未来身体的 * 复活,这种概念与希腊的思想搭不上线,不过信徒在基督里已可预尝灵性的复活,这个说法倒是颇合希腊人的胃口。有些假教师,如许米乃和腓理徒,显然将 * 福音「去神话化」,来配合他们的文化(参:林前十五12;帖后二2)。
二19 一栋建筑即使有一些石头被移动,根基石或是房角石总是固定不动的。印记是用来保证一份证件或某种商品的原样,没有遭到改动;此处的印记是指房角石上的碑文,由屋主或建筑者所刻。
二20~21 保罗转到另一个比方。在古代文学里,「器皿」(KJV、NASB)可以用来象征人(或他们的身体,即装灵魂之器具,不过与此处无关)。贵重的器皿是特殊场合才用的,如宴会时;最便宜的器皿是消费品,在犹太人当中,若它沾染了不洁,就会被打碎。
「洁净自己脱离这些事」(NASB)可以从两种角度来解释。一个角度为,保罗在此或许是将义人与恶人区分出来(如:罗九22~23);义人,就像在一个屋子里要留作尊贵用途的器皿一样,必须与作卑贱用途的器皿分开来摆(参二17~18的注释)。另一个角度为,一般人常会清洗重要的器皿,不让它堆积尘埃,就宗教而言,则是不让它受玷污(如异端的讲论,二16)。(保罗可能包含这两种意思在内;按照犹太律法,在某些状况之下,一个洁净的器皿若是碰到了不洁净之物,包括不洁净的器皿,就必须重新洁净。)
二22 道德家常会劝勉读者,要「逃避」恶行。有些情欲特别和「年轻」有关(提摩太可能仍属于这个年龄层;参:提前四12的注释)。
二23 为琐碎之事争论,见二章14节的注释。
二24 犹太教师和哲学家,如 * 斯多亚派,也劝告人,在指教别人时要有耐心;相反的,有些道德家,如 * 犬儒派,会用他们的「智慧」来责备过路的人。哲学家总是会嘲讽没有学问的人(参二23;「无知的」,NASB、TEV;「愚蠢的」,NIV)缺乏智慧,因为他们不肯追求知识。
二25~26 犹太教强调存谦卑来指正别人,且先私下进行,不要立刻在众人面前指责,希望能挽回那人,走上正路。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