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提摩太后书第2章查经资料

提摩太后书第二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提摩太后书相关章:

提摩太后书第二章

C 提摩太(二1-2)
1. 对提摩太个人的劝勉紧接在亚西亚人都变节之后,形成对比,这一点从你要因此在希腊文置于句首可以看出。保罗以阿尼色弗的优秀榜样,加强他的勉励。提摩太需要刚强起来,这是保罗特色的用词(endynamoō),他在以弗所书六10也使用同样的字。
以在基督耶稣里来修饰恩典,表明恩典不仅是在基督耶稣里,也在每一个属基督的信徒里面,我们也靠着这恩典得力。没有理由认为这里的恩典是指能力,而不是恩惠。因为任何与基督联合而得着的能力,都是经过恩典。恩典在保罗的笔下,是没有任何人为的努力,恩典是独独从神来的工作。
2. 提摩太对传统的性质与所要传达的教义了若指掌,因为他得自保罗亲口的教导(参一13)。下一句在许多见证人面前,的确令许多解经家绞尽脑汁:
一、“在许多见证人面前”指的是提摩太的按立,在那当儿,有许多人见证保罗给予提摩太(他属灵的儿子)的命令(参Lock)。如此一来,介系词dia必如同NIV的翻译,给予在……面前一个不常用的意义。在希腊文法中不是不可能,但最好能以惯用的语法为标准。另一个困难是,这样一来,这个按立的仪式未免太长了,否则保罗怎能一一说完他对提摩太的命令?似乎没有什么其他的记载可以支持这样的论点。
二、另一个不同的解释着重在较为广泛的说法,不必将这些命令局限在提摩太的按立仪式上。如此就不需要在希腊文的介系词上大作文章,也可以将介系词解释作“经由许多见证人的参与”,意思就是说;有许多的人能为保罗给提摩太的命令作见证。
三、许多人尝试要确定有哪些见证人。可能是提摩太前书四14中的长老,也可能是提摩太的母亲、祖母和其他曾经听过、见过主的人(参Spicq)。这种看法颇符合文意脉络。如果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则显示出保罗的心灵伟大的一面,因他不将福音的使命,仅限定在只能经由自己传递。唯有神的恩典,才能让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发现,真理亦能经由别人,以不同的管道传递出去。
四、一些解经家认为,“见证人”不必限定是某一些人,也可以是保罗过去所表达的各种形式,或是教导,或是任何能证明保罗权柄的东西。但这样的解释都不符合整个前后文的内容。
这几个不同的说法当中,唯有第二种更能自然的表明提摩太是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见证之下领受的。而他从保罗那里领受的,也必须忠心的交托(paratithēmi)给别人。这个动词早在提摩太前书一18里,当保罗命令提摩太时就出现过。在使徒行传十四23,保罗和巴拿巴委任长老,将他们交托给主的时候也用到。还有使徒行传二十32保罗将给以弗所的长老们交托给神的时候。交托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请人好好保管一样东西,这在本节有重大的意义。福音的传承绝不能只靠机遇,当然也不是随便交托给每一个信徒,而是交托给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这里提到两个重要的资格:对真理的忠心(必须被证明)与教导的才能(参:提前三2),两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这一节经文里出现两个重要的考量。第一,保罗被形容为是一个热切想要保存基督教训的人,我们可以想象他对这件事的重视。所以在他生命最后的旅程,必定希望能发展出一个完整的教导模式,使这些教训能顺利被传递下去。如此一来,主张教牧书信里都是八股教条的说法就不攻自破。第二,保罗知道他自己塑造信仰教义的特有方式,不会延续到下一代。所以更普通且容易被接受的传递方式,不仅得利用,也是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经文并不支持天主教所宣称的:在教会的传统下,他们保留了完全无谬误的真理。
Ⅴ 对提摩太的引导(二3-26)
A 鼓励和劝勉的根基(二3-13)
在第3-6节中,用三个例证来鼓励提摩太面对多变的服事环境。不论是军人、运动员还是农夫,都取材自日常的生活,也是文学的比喻,反映到属灵的生命上。提摩太必须从当兵的身上学到坚忍,从运动员身上学到纪律,从农夫身上学到毅力。
i 各样的例子(二3-6)
3. 以当兵为比喻,是保罗的最爱(如:罗六13,七23;林前九7;林后六7;弗六11-18)。当兵是一幅表达坚毅的最佳图画,也是提摩太在以弗所的服事最需要的能力。动词同受苦难(synkakopath-eō)也用在一章8节,RSV翻译为“分担苦难”,最能表达字根的意思,因为苦难是基督徒见证的一部分。每一个基督徒需要预备心来面对别人的苦待,好像每一个当兵的都会遭遇苦待一样。或许提摩太对于一些恶毒的对待过于敏感,更有可能是保罗对强烈的属灵争战有特别的负担,而这将要放下的负担将自然而然的落在提摩太的肩头上。在希伯来书十三23提到提摩太被释放了,显示在保罗过世没多久后,提摩太亦被监禁过。基督耶稣的精兵非常贴切的形容保罗在福音上的两个助手,就像“一同当兵”一样(腓二25;门2)。
4. 第3节是对个人的建议,而第4节更提出一个当兵的基本原则。不管任何人,当兵都应专一服从;以军中的职分优先于世务。究竟“世务”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学者意见不一。一、福音的使者不应先被这世界上的俗务缠身。二、福音不应涉及商业。三、以提摩太为例,不应效法保罗以工作谋生,如果这么做忽略了事奉的重要责任的话。第一个答案似乎最有可能。希腊文中的缠身(emplekomai),描绘军人的武器被袍子缠住。无论如何,这里真正的用意是要提醒我们,基督的精兵应当与许多会妨碍我们达成目的的世务断绝关系。换句话说,世务本身没什么不好,只不过我们受此缠身的话,就要立志置之一旁了。
必须与这些世务断绝关系的理由,就是要叫那招他当兵的人喜悦,被招的目的就是要服在主帅之下。这关联到一个士兵应无视自己的喜好,全心全意的来使他的主帅喜悦。没有比这更好的比喻来形容基督徒应当如何服事他的主了。
5. 连结当兵的与做运动员的,是按规矩……(nominōs)这个字。在奥林匹克的竞赛上,各样竞赛都有严格的规则需要遵守。辛普森引用迦伦(Galen)的话,认为这里应包含“一个正确的样式”,指的是受完整专业训练的运动员,而非业余的。每一个参赛的运动员必须宣誓,在他获得参赛权之前,他已完成了十个月的专业训练。任何没有接受专业训练严格考验的运动员,不仅完全没有机会赢得比赛,也将使整个竞赛的水准降低。至于违反规则的人,将有严厉的处罚(参Spicq)。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个比喻,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而第二个比喻则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应用到基督徒的服事,第二个比喻表达自我约束的绝对必要性。有可能也暗示着合宜的训练,对基督徒的事奉是很基本的;但这想法似乎没有在保罗的考虑内。或许在这个地方,保罗劝勉提摩太要谨守以基督的生平与教训所立下的“规矩”。这个比喻和它的应用有一个不同点,那就是唯有一位得胜的运动员能得着冠冕;但在基督里每一个忠心事主的基督徒,都必得着冠冕(参四8)。
6. 第三个例子则着重在辛勤劳作。劳力的农夫理当得代价,懒惰的必丧失所有。劳力辛勤的结果,理当享有他应当得的。有学者认为这个比方太牵强,只因为出现在哥林多前书九10-11(这个比喻的来源),就安插在这里(参:Scott),事实上这里是根据主耶稣的教导,认为主的仆人从服事对象得工价是应当的。有可能提摩太想要效法保罗,拒绝任何物质上的帮助,而相信那样比较高贵,所以保罗想提醒他,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
ii 进一步的追想(二7-10)
7. 这里保罗劝提摩太,我所说的话你要思想(动词noeō意思是“去了解”或“思考”)。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泛指保罗对提摩太所有的教导,或是刚才所比喻的例子。若提摩太认真的去“了解其中的含义”(White),主必给(他)聪明。一个牧者特别需要领受从神来的领悟力(和合:聪明),尤其在自律及面对物质需求上。这里深信主必给需要的亮光,就不用怀疑我们是否有能力了解。当基督徒思考,并将劝勉的话应用到生活上,主必加给他理解的能力。
8. 在这里保罗直指他的主,为要更强调他所教导的。本革尔说:“像往常一样,保罗要因着基督的缘故,行出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有些学者认为这里的句子,是引用早期基督徒已固定认可的信念,与罗马书一3-4的解释相似。虽然两处经文如此类似,但不必认为它们有关联。如果保罗在罗马书引用了早期的信仰观念,此处也未尝不可。而重要的是保罗另外只在罗马书二16及十六25,使用“我所传的福音”(NIV:这是我的福音,RSV:“就像在我的福音中所传的”)这样的字眼。由此可知,当保罗说:“我所传的福音”,他刻意使用早期所教导的内容,为要表示传讲的是同一个福音。
记念耶稣基督……他从死里复活,提醒大家所经历过的复活主,特别是保罗自己悔改的经历。复活,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复活的基督是基督徒需要不断去经历的。对保罗来说,复活是最伟大的真理,复活是基督一切所作所为的确证。这里出现大卫的后裔(字面上是指大卫的子孙)有点奇怪,虽然在罗马书一3也有提到,却没出现在任何其他保罗的书信中。有些学者认为与这里的思想无关(参Ward),但或许保罗要强调耶稣在历史上是有根有基的。
9. 在第3节中已经力劝提摩太同受苦难,这里保罗更以自己为实例。希腊文结构en hōi强调了为这……说明保罗的受苦是因为福音的缘故。另一个较不可能的解释,是为了基督而非福音的缘故,如此一来,保罗是因为身为基督奥秘身体的一员而受苦(参Simpson)。这里应该是保罗在福音里所作的工,而使他受到当权者不公平的对待。译为为这(NIV和RSV)可以指:福音的本身是保罗遭不公平对待的原因。然而更有可能是保罗因传讲福音所造成的骚动而被捆绑。
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说明保罗遭受如何的对待。Kakourgos是当时用来形容一般犯人的用字。在新约中另外出现的地方是路加福音二十三32、39,形容与耶稣同钉的两个犯人。兰塞(Ramsay)87认为这个字有flagitia(羞耻行为)的暗示,当尼禄王迫害基督徒时,用在基督徒身上。那么保罗这封书信必定属于更早的年代,基督教尚未被禁的时候。
相对于保罗所受的捆绑,神的道却是全然自由的。保罗其实不是提自己在监狱中传讲福音的自由,而是当他受捆绑的时候,其他人仍继续福音工作的事实。逼迫基督徒领袖或许会影响福音的进展,但神的道却无法被监禁,或被止息。
10. 下一节提供了保罗忍耐的原因:是为了选民的缘故。似乎暗指那些被拣选,却尚未相信的人,他们是必须被得着的人,而保罗和提摩太的每一分力量都是为此付出。在结尾句中更清楚的说出:叫他们也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保罗所有眼前的试炼,若比起看见有人领受了他们所传的福音所带来的喜乐,就会发现所拥有的回报是无价的。在基督耶稣里不仅是指领受的救恩性质,也是指救恩的范畴:所有“在基督里”(参1节)的人得着的救恩。最后一句永远的荣耀预见了救恩的高峰。将荣耀与救恩连结,是保罗喜欢的笔法(如:帖后二13-14;参:罗五1-2,八21-25),还有苦难将带来永远的荣耀,也出现在哥林多后书四17。
iii 基督徒的诗歌(二11-13)
11. 此处又加上有可信的话说,如果我们跟着大多数的解经家,这句话应该是紧接着下面的经文。虽然有些人企图想将这一句与前文连结,但是实在不足采信(参Spicq)。在11-13节的句子中,表现了诗韵形式,因此,把这句惯用语附在这段经文更自然。这里的困难是如何将第一行的连接词gar(因为)包含进来,NIV和RSV干脆把连接词删除。连接词好像告诉我们前面还有其他内容。原因可能在于原诗歌只有部分得以保存,前面的部分遗失了。虽然有些学者对诗句的出处有争议,但大多数的学者同意,这三节是引用自一首基督徒的诗。因为这三节所表现的诗的形式,必须整体来探讨。
将上文与本文的诗连接在一起的,是一个荣耀的观念。虽然眼前充满苦难,但在基督徒的信仰里,对未来则有美好的期待。有些人从这首诗中看见对殉道者的鼓励(参Bernard),但这里的观点更像是以受浸算为与基督同死(参Jeremias)。可以用罗马书六8与这里的关系作为佐证,因为浸礼代表信徒与尊贵的主联合。这观念完全符合保罗思想,在此提出为要说明为选民凡事忍耐的价值所在(10节)。
我们若与基督同死的动词(synapothnēskō)时态,说明是已经发生的事。但如果这是指着受洗的一刻,那么保罗是提醒他自己和提摩太在基督里被接纳的经历。那是一个基督徒生命的基础,也是他勇气与忍耐的来源。
12. 这一句紧接上文的想法。因为信的人有了新的生命,就必须学习忍耐。保罗已经在第10节中提到他的忍耐,而在这首诗歌里再出现,是要求所有基督徒要效法保罗的忍耐。重点不在于受苦,而在于面对受苦的态度。如果忍耐是基督徒持续的责任,将来他在神的国度里也将有永恒的快乐(参:罗八17)。
不承认基督的可能性,令我们回忆起主所说的话(太十3)有人认为保罗建立的教会,将耶稣的教训编成基督徒的诗歌。88但没有足够的论点支持这样的看法,保罗自己恐怕也不同意吧!
13. 想到可能被基督拒绝的可怕,结语却反过来强调基督的信实。我们纵然失信强烈的反衬出他仍是可信的。基督持守他自己的应许,带给所有信他的人无比的信心。我们无法想象,有任何事情能改变神的信实,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然而这句话并不是犯罪与背离者的特赦令,而是一个惶恐畏惧的心灵的慰藉(像耶利米亚所指出的)。这里主要的目的可能是神的信实,致使祂不能承认那些不认祂的人。有些人认为这段结尾不属于原诗的一部分;但神不能自相矛盾的事实,成就了祂信实的基础,这成了这首诗最好的结尾。
B 面对假教师的方法(二14-26)
下面特别的指示是教导提摩太,如何面对一定会出现的假教师。比较起在提摩太前书与提多书的教导,这里只有一点点不同。
i 积极的态度:如何推广正道(二14-15)
14. 持守正道是必要的第一步。提摩太要不断的使众人回想这些事。或许就是前面诗中所提的事,或许是指所有前面书信中的教导。翻译为警告(diamartyromai;和合:嘱咐)这个强烈的字也用在提摩太前书五21,在那里只有提摩太领受慎重的命令。而在主的面前嘱咐他们,更强调这使命的庄严与神圣性。
对假教师无益的与有害的形容,在希腊文中很隐晦。不可为言语争辩可以解释为“不要参与言语上的争论,一个无用的过程”。这些咬文嚼字的内容是很空洞的,如同诺斯底主义一样,好像能在其中发现什么模糊不清的隐喻。无论如何,当人们浪费时间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上,就该受此责备。但更严重的是对别人的影响,因为这些无益的争论能败坏听见的人。基督徒教师绝不可忘记他对领受教训的人有责任。Katastrophē在这里被当作“败坏”,字面上是指“颠倒”的意思。
15. 我们常常严肃的训诫他人,却未将自己包含在这训诫的对象当中。自我忽略的危险不只限于提摩太,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现象。不可以过于高估一个人的自制能力,因为对于错误最有力量的驳斥,就是教导别人的人本身能活出真理,并得着神的喜悦,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当竭力在神面前(spoudazō)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指坚持到底的“热忱”。AV翻译作“用功”(study)失去了坚持的意思。将自己展现在神面前得蒙喜悦(dokimos,意思是:“在考验之后得着接纳”),完全不同于假教师,他们只求人的喜悦与赞同。因此,我们更应该将文字的争辩抛开,全心全意寻求神的喜悦,因祂的评价总是没有错误。
对于任何一个牧养教会的工人来说,觉得自己无力胜任,或所做的工作是粗劣不堪,都是一种羞耻。作无愧的工人在这里需要解释为,作为一个真理的教师,当毫无羞愧的把所做的工,呈现在神的面前为要得神的喜悦,好像那按才干得报酬的比喻一样。当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必能在神面前不至羞愧。这里的动词(orthotomeō)不太容易给它一个精准的定义,因为只有在LXX出现两次(箴三6和十一5)。后两者的意义是“辟一条笔直的路”,应用到这一节上,可以说为真理开辟一条路,一条笔直、让异端歪理无所遁形的大道。有人反对这种说法,主张真理的道不能太直接的比喻成笔直的大道,其实,如果直截了当解释这句话,反对的意见就会少。译作“分辨”的动词,蕴含着“切开”的意思,表示对真理的道无论就其细节或整体,皆有正确的分析。但是很多学者主张,这句话可能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如今更广泛地意味着正确的处理手法。由此衍生的名词,后来具有了“正统”的意思。89无论如何,这句经节的内容,是要提摩太很用心,且很正直的解释真理的道;千万不要学假教师扭曲不正的方式。真理的道另外两次是出现在以弗所书一13及歌罗西书一5,两处都是指福音说的。
ii 消极的行为:如何躲避异端(二16-18)
16. 在提摩太前书六20中已经警告了如何面对世俗的虚谈。这似乎是以弗所地区的异端主要原因。面对虚谈最好的方法,似乎就是远避(peri-istamai)。这样的教导,虽然不是要基督徒将自己与世界隔离,却不失为一个实际而有智慧的方法。因为时间太宝贵,所以不能浪费在这些不相关的事。就像在第14节中特别提到,这些无益的争论带来极负面的影响,这些微不足道的争议只会使人败坏(他们将会愈来愈不敬虔)。RSV认为“不敬虔的虚谈”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因为它将使人更加不敬虔”。而RV则作“因为他们将会更加不敬虔”,着墨于假教师自己的信仰将日益败坏。这两种解释都有可能,其结果都指向一个更加不敬虔的状况,不论是在教导上或是假教师本身。
17. 虚假道理传播的速度之快,以生动的医学例子来形容。他们的话好像毒瘤一样蔓延(新译),可以译作“他们的话就像毒瘤在体内蔓延一样,很容易找到地盘(字义为牧草,即畜类吃草之处)”。形容词nomēn echein(拥有牧草;和合:越烂越大)与gangraina(毒疮)都属于当时的医疗用语。比喻为不知不觉的溃烂蔓延,以此来形容假教师所造成的伤害。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比喻了。
保罗特别引用关于许米乃(见:提前一20)和腓理徒的例子,来加强他的观点。关于腓理徒的例子为何,我们一无所知。但许米乃的例子,在提摩太前书一20有清楚的提到,将他交给撒但,使他受责罚就不再谤渎了(他被逐出教会)。没有必要因此认为提摩太后书是写在提摩太前书之前,因为许米乃有可能继续犯错,虽然他已经正式的被逐出教会。但他的活动范围有可能已经改变,因为保罗在这里是要提醒提摩太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
18. 他们偏离了真道的动词astocheō(未中靶心),在教牧书信另外出现两次,论及假教师偏离真理(参:提前一6,六21)。这些人否认将来的复活,显明他们非常严重的谬误。因为复活是基督徒信仰最重要的根基之一,就如同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强烈的申明。哥林多前书十五12说明当时哥林多教会中,有一些人否认复活的事实,这里应该也是发生了相同的情形。他们将复活视为一种纯心灵的经验,藉此有计划的消除它。难怪因此败坏了好些人的信心,因为缺少了复活的信心是死的。
iii 终极的确据(二19)
19. 与假教训中的模棱两可相对的是,保罗重申基督信仰教义的坚定不移。这一节开头的字“然而”代表希腊文连接两个不同句子之间的虚词mentoi,带出下一句坚定的反论。神坚固的根基立住了是以神绝不转移的性格为基础,是永远毋庸置疑的。这与假教师偏差的教训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建筑来比喻基督教会的方式,不断出现在保罗的观念中(参:林前三10-15;弗二19-23;提前三15)。此处的例子非常激励提摩太,重新唤起他对教会终将得胜的信心。根基有可能指着举世的教会来说,或特别针对以弗所教会,或指神的真理,或是指所交托的信心。这字似乎涵盖整个信仰结构,因为主要的问题在于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固,而不是在于任何独特的柱石。
一般来讲,古时题字(inscription)铭刻在建筑物上,以表达当初建筑的目的。这里提到上面有这印记可能有此含义(sphragis保罗另外使用了两次,都是作为印证的用意。在罗四11及林前九2)。神用双重的铭刻,亲自赐给祂的教会。这个比喻以建筑的铭刻为起首,忽然跳跃到铭刻的内容是针对人,可能造成这比喻意义上的混淆。果真如此的话,就更接近sphragis这个字一般的含义。但因为20、21节的比喻依然使用建筑或家庭,前述的看法应该更适当。
第一个铭刻说主认识谁是他的人,来自民数记十六5,针对的是可拉一党的叛变。当时众人都站立在神面前,让神亲自区别对和错。了解神绝不错误的区别能力,有助于鼓舞提摩太及其他为着教会有些不得体的事而困惑的人。这句话也规范那些把判断责任拉到自己身上的人。虽然这里主要的目的不是谈“预定论”的问题,但也不会完全忽略神的“预定”,因为要认识神,就必须了解神的心意与目的。不论如何,作者此处的主要目的是要表达,神永远不会错认祂的儿女。
第二个铭刻说凡称呼主名的总要离开不义,并没有精确的引用旧约,不过是要表达民数记十六26的意涵,与前面同一出处。但以赛亚书五十二11更接近这里的观点,而且LXX使用相同的动词离开(aphistēmi)。这动词是命令的口气(apostētō),就像本革尔强调的,是一种离开不义的力量,虽然NIV的翻译:必须离开不义,减弱了原来的含义。AV根据公认经文,作“凡称呼基督名的”应该不是原来的字,因为当时所有的大写抄本及古译本都使用“凡称呼主名的”。使用“凡称呼主名的”是表明以色列人认同祂的约,所有的真以色列人希望远离主所憎恶的。这里似乎要表达许米乃和腓理徒没有离开不义的行为及有害的教训,因此他们必然不是神的真儿女。
iv 尊荣的不同(二20-21)
20. 前面几节很贴切的以雄伟的建筑,来比喻教会及根基,虽然保罗心中在意的不是外表的结构,而是建筑的内在。而这里的目的是要表明在教会内有各式各样的人,有些人极为善良,有些人却是不配。比较起哥林多前书三12及罗马书九21,这样的笔法应该是出自保罗之手。有一些学者以此处笔法的转向,认为这一节是保罗口气的复制品。然而此处的联想力与哥林多前书第三章相同,我们可以更简单的认为,这一节必是出自保罗的想法。
作者思想的连贯性并非一定要如我们所预期的一样。在一栋大的房屋里,各样形式的容器都有其必要,木器与瓦器绝不会是无用的。事实上,保罗跟着谈的是这例子的应用。房屋里不同种类的器皿,是要表达在教会中有不同类型;然而应用的焦点只在人,完全忘了容器。真正重要的是,哪一个是荣耀的,哪一个是卑贱的。这想法隐约的回到许米乃及腓理徒的例子(18节)。作为贵重的(目的,NIV)同样出现在罗马书九21-22中,那里的对比更清楚的指出“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这里并没有用如此强烈的对比,因为这里只是规劝提摩太的前奏而已,所以这里的作为卑贱的应当只是对比的作用而已。提摩太的目标就是要成为有用的、贵重的器皿;但这其中则有不同的等级。这里着重的是每个器皿的清洁,同时也暗指教会中有许多不肖器皿的存在。
21. 自洁没有特定的主词,表示这个命令是针对所有的基督徒。对于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是针对假教师,特别是许米乃与腓理徒;保罗认为提摩太应该严严的反对他们。另一种解释是针对内在成圣的工作,这解释恰好接续16节“世俗的虚谈”的警告。然而ekkathai-rō(自洁)这个字在希腊文新约圣经中,只另外出现在哥林多前书五7,那里把“除去不洁”(以旧酵为喻)与“把败坏教会的人交给撒但”连接起来。
这里将就必作贵重的器皿仔细的做三方面的描述。第一,成为圣洁,指明他是被分别出来作为圣洁的用途。第二,他是合乎主用(euchrēstos,在其他地方只有保罗才使用的字),马可和阿尼西母都被保罗用同一个字形容为“于我有益的”(提后四11;门11),然而这里更重要的,是基督徒对基督的服事。第三,他是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强调的是行善事的预备动作,而非善事本身。
v 教师当有的行为(二22-26)
22. 这里对提摩太直接的劝告与20、21节的原则是紧紧相连。接连描述逃避少年的私欲与追求公义有对比于“追求善行”的意思。RSV将“追求公义”译作“以公义为目标”,其用意是以正确的行为作为生活的目的。不要以为提摩太已经不需要这样的劝告,比起保罗来说,提摩太仍处于容易受逆境影响而迷失方向的阶段。有人认为保罗心中想到年轻人有热心,却没有耐性,喜欢争执、喜欢新奇与野心勃勃的样子(Spicq);相对于这些行为,更应当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前三点在提摩太前书六11中已经提到。对于一个牧者,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一同追求是不可缺少的;事实上所有的基督徒也都应该这样,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其中的奥秘就在清心(参:提前一5),因为和平与清心是密不可分。
23. 保罗再一次对愚拙的争论发出警告,他使用与提摩太前书四7同样的动词paraiteomai总要弃绝)。针对这些愚拙无学问的辩论(希腊文apaideutos意思是:没受教育的,无意义的),需要使用比“逃避”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提摩太必须知道这样的辩论只会起争竞,最明智的方式就是弃绝它们。争竞(machē)在提多书三9也出现,指的是因法律而起的争竞(参提多书该节注释)。
24. 无论如何,每一个基督徒都是被召成为主的仆人,然而这里的含义比较狭义。任何人像提摩太一样被召来牧养教会的信徒,都可以冠上这个身分,所以必须排除所有的争竞。或许以赛亚书仆人的信息给保罗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如果基督不争竞,所有跟随他且服事他的人也不应该争竞。
相对于负面的信息,接下来是正面的好行为。第一个字就是温温和和的待众人(ēpios),不论你所服事的人如何回应,都必须操练仁慈与温柔的本质。然后是善于教导(参:提前三2),而且存心忍耐。最后一个字(anexikakos)强调一种对那些与自己不同意见的人,心存忍耐的态度。
25. 以正确的态度回应反对者,对所有肩负责任且在上位的基督徒都是很重要的事。保罗要提摩太温柔的劝戒反对者,目的是要赢回他们,而不是要与他们敌对。“劝戒”可以理解为“纠正”(RSV)的意思,因为很清楚知道是什么样的反对者。但是这里使用的字(paideuō,教导)可能是为了相对于前面23节的apaideutos(没受教育的)这个字。那些追求空洞辩论的人,很肯定的需要被教导,且涉及到错误的教导与正确的教义两方面。无疑的保罗心中惦记着这些(在教牧信书信其他地方也提及)假教师所造成的问题。基督徒宣教的目的就是引导那些敌挡神的人悔改。虽然保罗强调悔改是神在人心里的作为,但这不代表敌对者不需要为他们自己的罪负责。而正确教导的目的是让人明白,神是一位有怜悯的神,祂宁愿宽恕我们的罪。这需要心灵上的回转,才有可能明白真道。悔改就是心灵上的改变,使人脱离错误的捆绑。同样的叙述在提摩太前书二4也提到,神希望人人悔改,明白真道。
26. 栩栩如生的描述在这里用来形容被魔鬼掳去的人。他们……可以醒悟字面上的含义是“他们因此可以清醒过来”(ananēphō),暗指他们先前在罪恶影响下的状况。就好像酒醉的状态,魔鬼的方法就是“麻痹我们的良知,混乱我们的感觉,且瘫痪我们的意志”(参Horton)。但这里的比喻综合在一起为魔鬼设的网罗(参:提前三7的句子,及提前六9)。魔鬼在这里有两个角色,同时是麻醉人心的,也是掳劫人心的。第二个角色的动作掳去(zōgreō),意指“生擒”的意思,该字在希腊文新约圣经中只在路加福音五10里再出现一次,耶稣应许彼得他将得人如得鱼。
不少讨论围绕在结尾的两个不同希腊文代名词——被魔鬼〔原文作他〕掳去,随从他的意思(新译;和合:任意)。针对这些希腊字(hyp'autou eis to ekeinou thelēma)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一、两个代名词都是指魔鬼(如同AV、RSV、NIV的翻译,并没有区分这两个代名词)。希腊文后来的用法中,并不区分人称代名词autos和指示代名词ekeinos的不同,这可以支持这种说法。如此翻译相当合理,且符合前后文的内容。
二、RV则将autou作为24节的前置词,而ekeinou则指的是25节,将该句译为“被主的仆人掳去,随从神的心意”。洛克喜欢如此解释的根据在:强调动词zōgreō(掳去),而使“神的心意”与25节的“可以明白真道”相对应,使整句的结尾满有盼望。但这些理由似乎不能用来作解释,因为魔鬼也会将人心掳去,而所谓的平行句很可能是对比,而盼望的成分可能也得包含被魔鬼捆绑了一段时间再逃脱。
三、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看法是RV的旁注:“在神的旨意中被魔鬼掳去”。然而一定有人会批评这样的文法太错综复杂,以ekeinou成为整个句子的主词。但是它的好处在区分了指示代名词和人称代名词,而且有可能是作者有意的构句,可以避免第二种解释中想象神掳获魔鬼的掳物,好像只是猎物转手而已。无论如何,这也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但最好还是依附第一种解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4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二章   太后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保罗   的人   太后   基督   福音   基督徒   耶稣   教会   真理   信徒   器皿   是指   这是   圣经   荣耀   自己的   信实   恩典   卑贱   忠心   上帝   真道   仆人   绪论   注解   罗马   在此   原文   农夫   教训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